[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信]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下6个字,可保蜀汉千秋万代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1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2《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汉后主刘禅的一封奏折。
说是奏折也不太准确,它更像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
当时的天下大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刘汉的势力可谓小之又小。
诸葛亮请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统中原。
在临出发前写了这份奏折,当时诸葛亮采取采用了“劳师以袭远”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归来,还是个谜。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孤儿”,早早就没了父亲,是一位位国家的贤臣,将他养大,并尽心辅佐。
如果没有这一位位的贤臣,恐怕汉室以后也无法振兴。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精选10篇】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1)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被诸葛亮的忠诚所感动,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言,更似一个长辈对晚辈语重心长的譐譐教诲。
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对国危急存亡的担忧,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的规劝,从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感恩,足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德、有能、重情重义之人。
可惜,这么一个集智、聪、能于一身的人,竟不得不听命于一个蠢、笨、愚的君主刘禅。
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但最终自己为之而倾尽毕生心血的王朝,还是片片降幡。
凭诸葛亮的聪明,难道他不知道所追随的君主是个昏君?难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个日暮途穷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从事的事业成功率几近于零,可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现实中则是可悲的!读《出师表》有感心得体会范文(篇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题记其实在学习《出师表》前,自己就已接触过它。
那是偶然听到一首名为《出师表》的歌曲,只觉惊艳。
歌中一句“不畏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让我心中某处微微一动。
特意去了解,于是知道了这饱含诸葛亮千万种情绪的《出师表》。
有太多人说读其以致潸然泪下,起初我只是不解:诸葛亮为何要临表涕零?后来逐步了解,发现自己还是太浅薄。
先帝病逝,临终前于白帝城托孤,将刘禅交付于诸葛亮。
为了却先帝之愿,他决定北伐。
然而放心不下后主,沉重、悲壮的心血凝结于《出师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多信任、忠诚,才会把自己的过往一一道来?若不是视为己出,又怎会让后主了解自己的曾经?“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又有多少个夜晚,先帝入梦把盏对弈似当年?丞相踏上的漫漫北伐路,以报答先主当年三顾之恩,二十一年风风雨雨不曾磨灭的是那份初出茅庐的誓言。
[两篇遗言话三国,智者“表”“笺”显情志]正常人突然说出像遗言一样话
[两篇遗言话三国,智者“表”“笺”显情志]正常人突然说出像遗言一样话关键词:诸葛亮周瑜遗言表笺摘要: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位智者在辞世之际,分别写了《病困与吴主笺》与《自表后主》,留下各自对后事的安排。
前者显示了周瑜与孙权的情谊,奉劝他励精图治,关注北方曹操,更要防范西蜀刘备,切莫养虎遗患,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继承人为鲁肃;后者则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其文章折射出诸葛亮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精神,重在劝勉后主清心寡欲,任用像自己一般的隐逸贤能之才,但是没有明确提出人选,且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之中似有矛盾之处。
尽管两位智慧大师对东吴和西蜀的未来均做了规划与安排,但最终却未能逃脱被西晋灭亡的命运,这说明历史发展自有规律。
三国鼎立之时,诸葛亮与周瑜可谓人们仰慕的两位智者,他们为各自的君主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令后人叹服不已。
然而,当那赤壁之战的硝烟散去,鼎立格局形成,并相对稳定,诸葛亮谋求恢复刘家汉室、周瑜谋求东吴一统天下而不得,他们身将老矣之时,面对身后的艰难时局,留下各自的智言慧语,又进一步为各自的君主提出了未来的辅佐之臣,这就分别形成了周瑜的《疾困与吴主笺》与诸葛亮的《自表后主》。
赏阅两文,我们可以领略两位智者在相同的境遇下,各人对后事的安排,通过不同的文体及为文风格表达出来。
周瑜:《疾困与吴主笺》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命教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九十六诸葛亮:《自表后主》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
以史为鉴,不负时代的案例
以史为鉴,不负时代的案例
1、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有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2、李世民吸取隋朝短命的教训,要以民为本,抚恤百姓。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3、朱元璋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
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诸葛亮对刘禅的八个字评价 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相
诸葛亮对刘禅的八个字评价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
相
本文导读:
并将诸葛亮召到身边,对他交代了身后之事,史称“白帝城托孤”彼时刘禅不过16岁,以刘备对儿子的了解,自然明白他并不是能够一争天下强主,所以他专程询问诸葛亮如何评价刘禅?
诸葛亮说了八个字“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就是刘禅气量很大,超过了他的希望,刘备听到这个评价后非常满意,
甚至是含笑而终的,只因为在刘备心里,他希望的是刘禅安安稳稳做个平庸之君!国家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就好了。
但他又有些担心两人未来的关系,如今听到诸葛亮评价刘禅气量很大,就认为诸葛亮主政,刘禅也能看得开,如此就一举几得了,只是诸葛亮评价刘善的这八个字,也说出了蜀汉灭亡的真相。
作为一个君主,只有气量是绝对不够的,而当诸葛亮、蒋琬、费祎等蜀汉能臣,相继去世后,刘禅也就没有了治理好国家的能力,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汉一天天走向覆灭
了!。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诸葛亮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关于出师表大家耳熟能详,课本中必背的一片文章。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诸葛亮出师表内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诸葛亮出师表内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陆放翁一生诗词双绝,狂傲不羁,鲜有服人。
能让陆放翁如此不吝赞美,特意写诗并顶礼膜拜的,恐怕只有这篇出师表了。
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永安宫。
临死前,刘备将儿子刘禅的手放到到诸葛亮手里,放下帝王面子,老泪纵横,恳请诸葛亮一定照顾好刘禅。
刘禅登基后,遵从父亲遗命,治国之事,处处请教诸葛亮,及其虚心,并称之为国相。
一时间,蜀国倒也安稳太平,蒸蒸日上,与刘备之时相差不多。
国未统一,寝食难安。
四年后,诸葛亮先平内乱,内乱解决后,决定北上伐魏。
出征前想到刘备之前的嘱托,放心不下刘禅,于是挥毫泼墨,呕心沥血作《出师表》,这一作便流传千古,世代颂唱。
文中言辞恳切,字字珠玑,添一字则多,减一子则缺。
在建议部分用语更是婉转得体,落落大方,论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人读之不忘,实乃奏书中之典范。
其中即要刘禅广开言路,不拘一格,又让刘禅不要妄自菲薄,早日复兴汉室江山。
可谓事无巨细,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样忠贞不二,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忧国忧民之人,纵观历史长河除诸葛亮外再无第二个。
刘禅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这实际上是个天大的冤枉。
诸葛亮这篇《出师表》,刘禅实际是反复揣摩并加以实践的。
当然乐不思蜀是后话。
出师表诸葛亮的品质出师表作于诸葛亮挥师北上之前。
那时蜀国内乱刚刚平息,民生尚在恢复。
诸葛亮出征前放心不下幼主刘禅,于是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真如文中所言:鞠躬尽瘁。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早年被刘备三请出山后,便一直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辅佐刘备,使其建立蜀国。
翻开史书,我们会看到各种功高震主,骄横跋扈的功臣。
但是刘备去世之后,劳苦功高,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并没有挟幼主而篡位,而是心系汉室复兴大业,勤勤恳恳,忠贞不二,毫无私心。
表中有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
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1)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书信鉴赏·家书·遗诏敕刘禅》注释与鉴赏三国蜀·刘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①。
人五十不称夭②,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③,甚大增修④,过于所望,审能如此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⑥,益人意智⑦。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⑧,未送,道亡⑨,可自更求闻达。
[注释]① 殆(dài)不自济:自认为恐怕无救了。
② 夭:短命,早亡。
③ 丞相:指诸葛亮。
④ 增修:进步。
⑤ 审:果真,确实。
⑥ 《六韬》:古代兵书,传为周吕望著。
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作品,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商君书》:法家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
⑦ 益人意智:开阔思想,增加智慧。
⑧ 《申》:即《申子》,传为战国申不害著。
《韩》:即《韩非子》,战国末韩非著。
《管子》:传为春秋时齐国管仲著。
⑨ 道亡:在路上丢失了。
[作者]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
东汉远支皇族,幼贫。
东汉末起兵,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
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主张,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旋又取益州和汉中。
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
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谥昭烈皇帝。
[鉴赏]刘备年青时,不甚乐诗书,喜狗马、音乐以及华丽服饰,虽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然到刘备一代,只不过是以贩卖鞋子织席为生了。
但在另外一方面,刘备自有长处:他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
乘黄巾之乱揭竿而起,逐鹿中原,三分天下。
虽权略智谋远不及曹操,却因其弘毅宽厚,知人善用,尤其得诸葛孔明相助,终成大业。
《出师表》读后感(精选5篇)
《出师表》读后感(精选5篇)《出师表》读后感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
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
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
(这是写__吗?像是总结段意!)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
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
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出师表》读后感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首先建议刘禅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全;其次建议刘禅重视民生建设,为百姓谋福祉;最后建议刘禅重整朝纲,推行清廉政治。
首先,诸葛亮建议刘禅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他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卫国家的疆土和百姓的安全。
诸葛亮建议刘禅加快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军队的综合战斗力。
他还建议刘禅在军事上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建立健全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系,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诸葛亮建议刘禅重视民生建设。
他认为,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更需要关心百姓的生活。
诸葛亮建议刘禅改善农田水利,推行良好的农业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他还建议刘禅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倡儒家思想,使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加高尚。
维护民生福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才能让国家稳定发展。
最后,诸葛亮建议刘禅重整朝纲,推行清廉政治。
他认为,朝廷官员应该廉洁奉公,为民服务,以身作则。
他建议刘禅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淘汰贪污腐败、无能无德的官员。
他还建议刘禅设立反腐机构,加大反腐力度,保持政府的清廉形象。
推行清廉政治,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重视民生建设,推行清廉政治。
这些建议是基于国家和民
众的利益出发,旨在让国家更加强大,民生更加幸福,政治更加清明。
如果刘禅能够认真采纳并实施这些建议,相信国家定能够获得稳定和繁荣。
给刘禅的一封信
给刘禅的一封信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不是以明君的身份流传千古;也不是以凡帝的身份安稳渡过;而是以庸主的身份被后人所耻笑。
下面店铺整理了给刘禅的一封信范文,欢迎阅读!给刘禅的一封信范文一尊敬的皇帝陛下:您好!您现在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
不过,您不是以明君的身份流传千古;也不是以凡帝的身份安稳渡过;而是以庸主的身份被后人所耻笑。
首先,您先别愤怒,这一点也不奇怪,您的形象在一名名叫罗贯中的书中已经成为昏君、变为庸主了。
其次,我实在看不惯了,我给您写这封信,也算给您正正名。
您是蜀国第二代君主,在位四十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这除了有军师诸葛亮辅佐的十几年安稳外,更有您靠博大的胸怀、过人的远见,换来了蜀汉几十年的太平。
但在世人眼中,您不过是靠他人支撑的无能之君,不过是只会斗蛐蛐、养鸟的昏庸之帝。
您少时一切军国大事听从军师安排,您成年了亚父也不让您亲政,这是历朝历代每个皇帝所无法容忍的,但是您忍下了,诸葛孔明恐怕是这种事中唯一的幸存者吧!军师死后,您开始亲政,废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
晚年,曹魏兵围成都,为了保全子民使百姓免于遭殃,您力排众议决定投降。
暮年,您又“乐不思蜀”,保全了降臣的生命。
我认为,您不是众人口中的烂泥,更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在丞相亲政时,您就反对北伐,认识到胜负难料,蜀国国力弱,若一举攻不下,根本就和蜀魏耗不起。
但诸葛先生执意北伐,为避免君臣之斗您忍住了,虽不情愿,但鼎力支持,结果正如您所料,有司马懿的抵抗,蜀魏打起了消耗战,最后蜀国不得不撤兵。
您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这个不是懦弱好欺,而是您从大局出发,您是为全朝的文武百官,蜀汉黎民百姓而着想啊!我认为您是明君,您是伟大的!XXX年月日给刘禅的一封信范文二阿斗吾儿:自从你的两位好叔叔关羽、张飞离我们而去后,近几日,你爹我倍感心力交瘁,恐怕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没有多少了。
六位君王的遗言
六位君王的遗言1、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告诉刘禅,我刚开始得病只是腹泻拉肚子,后来又得了其它杂病,才到了无法医治的程度。
他人都说活到五十不算夭折,如今我年已六十三,算是有富余了。
我已经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你也别过分为我悲伤了,只是我的心中还牵挂着你们兄弟几个。
射君对我说,诸葛丞相都对你的智识和气量表示赞叹。
你也要抓紧学业,超过我对你的期望,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我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你千万要记住,不要忘记!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哪怕只是小错误,也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就去犯,也不要因为某件事对别人的好处很少就不去做。
惟贤惟德,能服於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2、曹操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重,他立下遗书:天下还未安定,不必遵循古制搞那些繁琐的仪式。
把我下葬之后,大家便脱去丧服吧。
丧礼期间,在外带兵守城的将领,不准离开屯军驻守的地方,各个部门的官吏要各司其职。
我陪葬的衣服就用平时所穿的普通衣服就够了,不要放那些金银财宝做陪葬。
你们要善待我的女人,她们跟着我,吃了不少苦。
我死后,夫人们闲来无事,还可以学学做鞋的手艺,好有一门糊口的技能。
《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刘备的遗书文言文翻译
余以薄德,谬承帝室之绪,忝居皇位,谬为万民之主。
自余起兵以来,夙夜忧叹,恐负天下之望。
今值天命,岁在甲子,天下三分,余独得其中之一。
虽未克复汉室,然亦足以自立于天下。
然而,疾病缠身,年事已高,自知不久于世,是以临终之际,谨以遗书,托之后事。
吾子刘禅,尔自幼聪慧,性情宽厚,承余之志,继余之业。
今临终之际,特以临之以大义,使之不负先帝遗愿。
尔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勿以富贵骄人,勿以贫贱丧志。
凡所行事,当以仁为本,以义为用,以礼为节,以智为谋。
尔当以德服人,以威摄敌,勿以暴虐失天下之心。
吾弟关羽、张飞,忠勇无比,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今虽已逝,然其忠义之心,尚在吾心。
尔宜以礼祭之,以示吾兄弟之情。
尔等宜继其遗志,同心协力,保卫汉室,振兴中华。
吾友诸葛亮,才智过人,忠诚不渝。
余得与之共事,实为幸事。
今虽逝去,然其忠诚之心,犹在吾心。
尔宜继承其遗志,辅佐吾子刘禅,共同治理国家。
诸葛亮忠诚勤勉,尔宜效仿之,以尽忠职守。
诸将校吏,尔等皆为国家效力,忠勇可嘉。
今余将归天,尔等宜勉力前行,勿以余之离去,而懈怠于事。
尔等宜各尽所能,为国家、为百姓、为汉室尽力。
勿以私欲害公,勿以贪图富贵而失忠义之心。
天下百姓,余虽不能为尔等谋福,然尔等宜安居乐业,勤劳务农,和睦相处。
余虽离去,然尔等勿忧,汉室之后,必有人为尔等谋福。
尔等宜自重,勿以余之离去,而心生离乱。
余今将归天,愿尔等勿以余之离去而悲伤。
余虽离去,然余之魂魄,尚在汉室。
尔等宜团结一心,共保汉室,共创美好未来。
余临终之际,愿尔等牢记先帝遗训,勿以余之离去而忘怀。
余虽离去,然尔等勿忧,汉室之后,必有人为尔等谋福。
愿尔等共勉,共创辉煌。
余以薄德,谬承帝室之绪,忝居皇位,今将归天。
愿尔等勿以余之离去而悲伤,共保汉室,共创美好未来。
吾子孙,勉之!---此为刘备遗书之文言文翻译,原文虽短,但意蕴深远,表达了刘备对国家、百姓、子孙后代的深切关怀与期望。
翻译时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与情感,以飨读者。
诸葛亮临死前,留给儿子的六句话!
诸葛亮临死前,留给儿子的六句话!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三国时期最有智慧的人之一。
他在临终前留给儿子的六句话是他对子孙后代的忠告和期望,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家族传承的价值观。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为人正直,言行合一诸葛亮首先强调了为人正直的重要性。
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为人处世告诫儿子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坚守正义,言行一致。
这一点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操守和品质,也成为他为人父、为人子的教诲。
2. 不要贪心,做事情要有度诸葛亮告诫儿子不要贪心,要懂得分寸。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贪图过多的权力和财富。
这一点反映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传递了他对于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呼吁。
3. 掌握忍耐的能力,保持沉默诸葛亮通过忍耐的能力来表达控制情绪和保持沉默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耐心去等待时机,要有定力不被外界干扰。
这一点凸显了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智慧,也传递了他对于日常生活中忍耐和宽容的建议。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重视个人修身和家庭的和谐,认为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他告诫儿子要注重自我修养,尊重家庭和睦,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这一点体现了诸葛亮对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并传达了他对于全民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5. 推己及人,坚持公正诸葛亮强调了推己及人的原则,要根据人性的共同点去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要以真心待人,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
这一点体现了诸葛亮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怀的重视,也传达了他对于公正精神和社会正义的要求。
6. 保持学习的心态,永不止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永远不要停止进步。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
这一点反映了诸葛亮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崇尚,强调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诸葛亮临终前留给儿子的六句话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父亲的精神智慧和家族传承的价值观。
诸葛亮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六篇公文都谈了哪些军国大事
诸葛亮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六篇公文都谈了哪些军国大事自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为报三顾之恩、托孤之重,竭尽所能辅佐少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自知年轻、无威望,才能不及丞相,便把将军国大事悉数相托,除祭祀等皇帝亲力亲为的活动外,都由诸葛亮进行决策:“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孔明先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实际上当起了蜀汉这个摇摇欲坠的小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活下去,还要以此为基础,实现人生的理想。
可从三国的整体实力看,这又显得不切实际。
在处理政务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公文,最有名的莫过于《出师表》,讲的是北伐的原因与战争期间的安排,已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里就不再赘述。
今天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执政期间的另外五篇重要公文,通过它们,了解孔明的处境与蜀汉的政局。
No.1正议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魏不审戒,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
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逼于元祸苟免者耶!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余万于昆阳之郊。
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
及至孟德,以其譎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
子桓淫逸,继之以篡。
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欢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
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四海,况以数十万之师,据正道而讨有罪,有可得而干拟者哉!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呢?因为几位敌国高官给他写了信,需要统一回复。
建兴元年,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纷纷致书诸葛亮,把天命人事分析了一遍,要求孔明先生看清形势,率领蜀国臣服于魏国,做个藩属之类的。
收到这样的文书,诸葛亮的态度只能是严词拒绝,因为屁股决定了脑袋。
诸葛亮给刘禅写的文言文
诸葛亮给刘禅写的文言文1、诸葛亮给刘禅写的文言文:出师表诸葛亮〔两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
出师表是写给谁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为谁写的?《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
看过三国的读者都会知道,小说中诸葛亮的反对者会称他为“诸葛村夫”,可见他出身农村,地位卑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诸葛亮其实来自一个官宦家庭。
当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母去世了,他求助于他的叔叔。
后来舅舅去世后,诸葛亮投身南阳龙商。
因为诸葛亮一向野心勃勃,常常自诩与古代的管仲、乐毅平起平坐,因此在南阳一带圈子里小有名气。
这时刘备还在新野,心灰意冷,急着找辅导员帮他。
当时有个叫徐叔的人向他推荐了诸葛亮。
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故事——三顾茅庐。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圣人,它在历史上的名声流传了几千年,成为历代帝王所向往的贤臣典范。
当然,因为它的智慧,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的。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舒建兴元年(223年),刘备因病去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施了一系列相对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领土繁荣。
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平定南方叛乱后,余建星决定在第五年(227年)北上攻打魏国,意图夺取魏国长安。
临行前,他给继任者写了一封信,就是这个《出师表》。
表格文本是由单词构成的章节表格文本字母。
在三国两晋时期,陈述性散文被称为“表”,可以为个人要求或国家大事而作。
“表”的内容包括谏、劝、乞、献、荐、庆、慰及诉、弹劾等。
所以有“表多包”的说法,说明“表”在一定时期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从表的类型来看有两大部分,即正面事件道场和反面事件道场。
表格文字的书写格式和文字编排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严谨。
《出师表》用真挚的话语,针对当时的情况,反复劝诫刘禅继承前朝大师刘备的遗志,开圣会,交严赏罚,远访亲友先贤,以完成“振兴汉室”的大业,展现诸葛亮要“立中原于北”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的忠诚。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坦率、简单和真诚忠诚的感情。
前辈们特别指出,在600多字里,“始皇帝”被提及十三次,“陛下”被提及七次。
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
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导语:《临终遗表》是作者诸葛亮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讲述了诸葛亮忧劳成疾,自知将不久于世,与年秋八月手书遗表给后主刘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临终遗表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阴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
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
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
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注解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
敬词伐:讨伐赋性:天性何期:谁料垂:悬挂。
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寰宇:天下余:多余的仰:仰仗,依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信]诸葛亮死前给刘禅留下6个字,可保蜀
汉千秋万代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才兼文武,忠心不二,被后人誉为千古人龙、一代人杰。
诸葛亮有个最难得的特点,除了治国用兵是一把好手,还是个样样都行的全才。
你说用兵打仗,他首创的八阵图是兵家不传之秘;你说科研发明,他的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奥妙无穷。
你说文学,他的《心书》、前后《出师表》流传千载;你说书法,连能书善画的宋徽宗,对他的字都佩服不已。
网络配图
所以说,刘备能摊上这么好的左膀右臂,可称是三国时代最幸福的皇帝。
以诸葛亮之才,只要按照他的隆中对的规划,蜀汉扫平天下,一统河山希望还是很大的。
可惜刘备听诸葛亮听了一辈子,就一次没听,非要出兵跟东吴打仗。
结果搞得鸡飞蛋打,乌烟瘴气,大好局面断送的一干二净。
荆州让关羽弄丢,联吴抗曹战略又被刘备推翻,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至此彻底夭折,这也就意味着蜀汉一统天下的唯一机会被葬送了。
刘备死后给诸葛亮留下个烂摊子,诸葛亮只有重整河山,徐图恢复,把蜀汉希望寄托在刘禅身上,但愿他能成长为一个英明之君,别再像他老爸一样,关键时刻犯糊涂。
网络配图
诸葛亮曾经特地给刘禅写下千载闻名的《出师表》,说白了就是一个皇帝守则。
文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关怀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
《出师表》千言万语,其中6个字最为要紧,简直是给刘禅量身定做的治国秘术。
这6个字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帝王成事,用人是第一要务。
李世民也曾说过: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
一道《出师表》,千百年后读来都能打动人心,不过好像刘禅并未当回事。
诸葛亮生前,刘禅是个甩手掌柜,万事不操心。
诸葛亮死后,刘禅走向前台,开始亲政。
从他的表现看,诸葛丞相的话被他当成耳旁风。
要么就是他给记错了,诸葛亮告诉他的是“亲贤臣,远小人”,他所做的恰恰相反,亲小人,远贤臣。
网络配图
刘禅对满朝文武都不感兴趣,唯独把宦官黄皓当成了亲人,一手把这个卑鄙小人扶植成魏忠贤式的权奸,而且对他言听计从,听任黄皓弄权误国。
诸葛亮钦定的掌门人姜维,忠心赤胆,才干无双,反而得不到信任,时时猜疑防范。
《华阳国志》记载,姜维不顾生死,愤而上书要求诛杀权奸黄皓,刘禅却极力袒护,姜维从此寒心,再不肯踏进国都半步,怕遭黄皓毒手。
刘禅不听诸葛亮的遗训,终于自食恶果。
《三国志记载,》姜维听闻曹魏计划进兵伐蜀,特意上书,请刘禅派兵防护阴平桥头,谨防魏兵从此地偷袭。
黄皓为了跟姜维对着干,故意告诉刘禅没必要,敌兵不会来。
刘禅在这关键时刻,竟然选择听信一个太监,而把姜维的话置之不理。
结果魏军果真从姜维所说的阴平小道偷袭成功,蜀汉灭亡。
刘禅纯属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