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化学成分与结构类型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显橙黄~橙色。
有一个α-OH,而且另一个OH在其邻位时,
显兰~兰紫色。 若两个在间位时,显橙红~ 红色。 若两个在对位时,显紫红~ 紫色。
颜色反应
6、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
不同颜色反应鉴别特点及意义
反应类型
反应试剂
反应特征
鉴别特点
意义
Feigl反应 甲醛、邻硝基苯 无色亚甲蓝 无色亚甲蓝溶液 Bornträge反应 碱 液
(1)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特征
O
O
(醌样结构)
257nm
O
苯醌
~240nm 强峰 ~285nm 中强峰 ~400nm 弱峰
(苯甲酰基) 245nm 251nm 335nm
O
萘醌
蒽醌:
O
O
O
苯甲酰基 252nm 325nm
O
醌式结构 272nm 405nm
羟基蒽醌:
峰位
Ⅰ 230nm± Ⅱ 240~260nm(苯) Ⅲ 262~295nm(醌)
醇OH > β-OH > a-OH >烯醇式OH
+
-
-
-
+
+
-
-
+
+
+ (2个之一) -
+
+
- (OH络合) -
+
+
+
-
+
+
+
+
曲菌素的乙酰化反应:
二. 波谱分析
1.紫外可见(UV)光谱:共轭特征 2、红外光谱(IR): 官能团特征 3、核磁共振(13C谱): 分子骨架
( 1H谱): 基团特征 4、质谱(MS ):分子量(M+.)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各类化合物分值分布2015年2016年2015年2016年生物碱9 7 萜类与挥发油类 3 2糖与苷类 1 2 皂苷类 5 4醌类 5 1 强心苷类 1 1苯丙素类 1 3 动物药 1 0黄酮类 1 6 有机酸0 1各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最佳选择题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石油醚B.氯仿C.水D.乙酸乙酯E.乙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所以本题选择的是C。

引申知识点——极性相关概念(了解)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2)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一》预测试题17(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一》预测试题17(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一》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温热药对寒证模型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有A.痛闽值升高B.惊厥阈值升高C.脑内NA含量升高D.脑内DA含量升高E.脑内5-HT含量降低正确答案:C、D、E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多数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用温热药对寒证模型动物治疗后可使NA和DA含量升高,5-HT含量降低,A、B项为寒凉药对中枢抑制作用的表现,C、D、E项是温热药对寒证动物模型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故本题选CDE。

2.盐炙法炮制中药的目的是A.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作用B.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C.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D.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作用E.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本组题考查炙法的炮制目的。

蜜炙法炮制中药目的: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盐炙法炮制中药目的:引药下行,增强滋阴降火;酒炙法炮制中药目的:引药上行,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

3.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紫草中的有效成分均为醌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多存在于植物的根、皮、叶及心材中。

天然的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如泻下、抗菌、抗病毒、止血、利尿和抗肿瘤等。

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是A.丹参酮ⅠB.丹参酮ⅡAC.丹参酮ⅡBD.隐丹参酮E.丹酚酸B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大部分。

脂溶性成分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如丹参酮Ⅰ、丹参酮ⅠA、丹参酮ⅠB、隐丹参酮等。

水溶性成分则包括丹参素,丹酚酸A、B、C,原儿茶酸等。

故答案选E。

4.洋金花含莨菪类生物碱,其平喘作用机制是A.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激动支气管上B受体C.阻断支气管上M受体D.阻断支气管上B受体E.激动支气管上M受体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机制。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1.含生物碱的中药有三尖杉、麻黄(麻黄碱)、黄连(小檗碱)、黄柏(小檗碱)、乌头(乌头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粉防已(粉防已碱)、颠茄(莨菪碱、东莨菪碱)、洋金花(莨菪碱、东莨菪碱)、贝母(贝母素甲、乙,贝母碱)、百部等。

2.生物碱定性鉴别:取分离提取得到的生物碱(麻黄碱)供试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供试品溶液2ul,对照品溶液1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剂(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生物碱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盐酸麻黄碱计算应不低于300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麻黄碱供试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第二节黄酮类成分分析1.含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芦丁,槲皮素)、黄芩(黄芩苷)、葛根(葛根素)、陈皮(橙皮苷)、银杏叶(芦丁、槲皮素)、淫羊霍(淫羊苷霍)等。

2.黄酮的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法:硅胶色谱分离弱极性化合物较好,聚酰胺色谱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较为理想,而纤维素薄层适用于分离多糖苷混合物。

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黄酮葛根素液1ml,加75%乙醇溶液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葛根素对照品,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中药化学第二章

中药化学第二章

2.水溶性色素:主要为醌类及黄酮类成分。此类成分多与糖成苷,故溶于水、甲醇、乙 醇,不溶或难溶于CHCl3.Et2O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七)鞣质 为一类复杂的可与蛋白质形成水不溶性沉淀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又称单宁或鞣 酸。植物界分布广泛,一般为无定形粉末(极少结晶),可溶水、EtOH、Me2CO、 Et2O-EtOH、EtOAc,不溶于乙醚,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可与蛋白质、重金属盐、 多种生物碱盐、钙盐等生成水不溶性沉淀。 鞣质有一定的收敛、抑菌、止血、止泻作用,但除提取制革用或某种抑菌用鞣质外, 多作无效成分除去(加明胶,氨水调pH值,聚酰胺吸附等)。 (八)生物碱 为一类生物体(早期主要指植物)存在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多为结晶,多具碱性,多 能与酸成盐。游离生物碱多不溶或难溶于水,溶于EtOH、Me2CO、Et2O、CHCl3、苯等有机 溶剂。生物碱盐多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Et2O、CHCl3、苯等有机溶剂。多具有较强的生
现也被称为桂皮酸途径(cinnamic acid phthway),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 苯丙素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由这一途径衍化生成,如。
(四)
氨基酸途径(amino acid pathway)
大多数生物碱类成分由此途径生成。
(五)复合途径
许多二次代谢产物由上述生物合成的复合途径生成。如查耳酮类、二氢黄酮类化合 物的A环和B环分别由乙酸-丙二酸途径和莽草酸途径生成。某些萜类生物碱则来自甲戊二 羟酸途径及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复合途径。
二、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据有关文献统计,地球上发现的植物有27万种,从中分离出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近10 万个(包括部分合成衍生物),植化学家们在对这些浩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测 定和分类时发现,同科属的植物往往含有相同或相近结构的化合物,而同种结构类型化 合物的基本碳架中则存在着相同结构单位,例如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局部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性质〔1〕构造类型〔2〕理化性质〔1〕提取别离方法〔2〕构造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药效物质根底〔1〕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构造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构造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黄酮类***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根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构造特征的不同饱与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及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根本构造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与构造、共轭构造、芳香构造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响、沉淀反响、水解反响、酶解反响、氧化复原反响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不分层〕〔分层〕〔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正确答案』C能及水分层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甲醇D.乙醇E.丙酮一甲醇〔1:1〕『正确答案』A引申知识点〔1〕——“相似相溶〞溶剂被提取成分水苷、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糖甲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各类成分『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E引申知识点〔2〕——极性相关概念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CD〔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药物分析教研室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一, 概述生物碱是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和B 族维生素等)之外的所有含氮有机化合物,因其结构中氮原子上的未共享电子对而大多具有碱性.生物碱绝大多数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且活性是多方面的,因此中药制剂中有含有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时,常选择该中药含有的生物碱成分作为定性定量的依据.二, 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一)结构特征生物碱大多由C,H,N,O元素组成,极少数分子中尚含有其他元素;大多结构复杂,结构类型较多,主要有杂环类,大环类,萜类,甾类及有机胺类等.结构中的氮原子有多种形式:脂氮,芳氮;季胺,叔胺,仲胺及伯胺;游离状态和与酸结合状态;还有以氮氧配位键形式存在的.此外,结构中除烷烃,羟基取代外还有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官能团及酯键的取代.(二)理化性质1,物理性状多数生物碱为结晶型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还有一些小分子生物碱为液体,例如槟榔碱,菸碱等;液体状的生物碱及个别小分子生物碱尚有挥发性甚至升华性,如麻黄碱具有挥发性,咖啡因具有升华性等.一般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但结构中具有较长共轭体系,并有助色团的,可显不同颜色.生物碱结构中如有手性碳原子或为手性分子的具有旋光性,并大多与生物碱的生理活性有关,通常左旋体比右旋体生理活性强.2. 溶解性由于生物碱结构复杂,生物碱的溶解性也是多样化.大多数生物碱成分极性较小,游离状态下难溶于水,易溶氯仿,乙醚,乙醇,丙酮及苯等有机溶剂,与酸结合生成生物碱盐后水溶性增加,但与生物碱结合的酸不同,生成的盐水溶性也有差异,一般含氧无机酸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生物碱盐水溶性较大.季铵型生物碱,有氮氧配位键的生物碱易溶于水,液体生物碱及一些小分子固体生物碱则既溶于水也可溶于有机溶剂. 含有酸性官能团或酯键的生物碱还可溶于一些碱液或热苛性碱液. 此外一些液体状态的生物碱和分子量较小的固体生物碱,如麻黄碱等具有挥发性.因此,以中药制剂中的生物碱为指标性成分或特征性组分测定时,要注意结合生物碱成分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提取分离及净化方法进行前处理.3. 沉淀反应大多数生物碱在酸性水溶液中可以与某些试剂生成不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复合物,这些试剂称生物碱沉淀试剂.生物碱的沉淀试剂根据其组成有碘化物复盐,重金属盐和大分子酸三大类.生物碱的沉淀反应可以检查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的存在,当某些沉淀试剂与生物碱生成的沉淀组成恒定时,还可以用于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的含量测定.但须注意的是中药水浸出液中尚有蛋白质,多肽和鞣质等成分,也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产生假阳性从而导致错误结论.因此,用此反应进行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的分析时,要用适宜的方法先行处理样品供试液,排除干扰.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有碘—碘化钾,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磷钼酸,磷钨酸,苦味酸,硫氰酸铬酸及四苯硼钠等.4.显色反应生物碱与一些浓无机酸为主的试剂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些呈色反应多用于检识和区别纯品生物碱,而较少用于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的分析.生物碱在一定pH条件下可与一些酸性染料(多为磺酸肽类)生成有色络合物,可被氯仿等有机溶剂定量提出;还有些结构中具有酯键的酯碱如乌头碱等可与异羟肟酸铁试剂反应产生紫红色,这些特点可用于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的分析.5.碱性大多数生物碱呈碱性反应,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生物碱之所以能显碱性,是因为它们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对质子有一定程度的亲和力,因而表现出碱性.6.紫外光谱特征结构中具有共轭体系的生物碱均有紫外吸收,其中包括结构母核即为共轭体系的和只有部分结构为共轭系统的.紫外光谱的吸收峰位臵除与其他化合物一样与共轭系统中助色团的种类,位臵,数量有关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结构中的氮原子与发色团直接连接或参与发色团的生物碱,其吸收峰位臵还与测定时溶剂的pH 有关.三,供试液制备进行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分析时,制备样品供试液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乙醇,甲醇,酸水以及碱化后直接用有机溶剂等溶剂提取,而后进行净化除去干扰成分,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溶剂法,沉淀法及氧化铝吸附色谱法等.一般要根据:分析目的物——是总碱还是单体生物碱;主要生物碱的性质——是水溶性生物碱还是脂溶性生物碱,是强碱还是弱碱等;欲使用的分析方法——经典的化学法,分光光度法还是色谱法等因素选择溶剂和方法.四, 定性鉴别目前,用于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定性鉴别的方法主要有沉淀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沉淀法和薄层色谱法为《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方法. (一)一般理化鉴别沉淀反应是生物碱理化鉴别常用方法,主要利用生物碱能与一些试剂生成沉淀这一特性.此反应一般在酸性水溶液中进行.由于中药制剂中成分复杂,有些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和鞣质等也可与试剂生成沉淀而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制备样品供试液时必须净化处理,除去干扰成分,方能用沉淀反应进行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类成分的鉴别.(二)色谱鉴别1.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具有分离和鉴定双重作用,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制剂用薄层色谱法进鉴别,可得到满意的,可靠的鉴别效果.吸附剂:硅胶或氧化铝薄层色谱,展开剂:多用氯仿,苯等低极性溶剂,加入其化溶剂调整展开剂的极性. 由于硅胶显弱酸性,强碱性的生物碱在硅胶色谱板上能形成盐,使Rf 值很小或拖尾,形成复斑.在硅胶吸附薄层色谱中,常用碱性系统或在碱性环境下展开.显色剂:常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有时喷碘化铋钾试剂之后再喷硝酸钠试剂,可使样品斑点更加清晰.亦可用碘蒸气,硫酸铈,碘铂酸等其化的试剂显色.2.纸色谱法纸色谱法可用于生物碱盐或游离碱的鉴别,主要是以水为固定相的正相纸层析,分离效果常取决于流动相的性质.中药制剂中生物碱纸色谱的显色剂基本和薄层色谱法的相同,但含硫酸的试剂不适用.五,含量测定生物碱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早期常用酸碱滴定法,沉淀法等经典的化学方法.近年多采用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一)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化学分析法主要使用酸碱滴定法;强碱滴定生物碱盐时,在70%-90%的乙醇介质中终点比在水中明显,因此常将生物碱盐溶于90%乙醇,再用标准碱乙醇液滴定.若选择的溶剂及指示终点方法合适,还可用非水滴定法进行.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1,直接测定不经过化学反应,利用生物碱物质自身的光吸收直接进行比色测定的方法;一般用于药味较少,干扰不大的中药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2,离子对萃取比色法酸性染料比色法应用本法的关键在于介质的pH,酸性染料的种类和有机溶剂的选择; 常用的酸性染料有甲基橙,溴麝香草酚兰(BTB)和溴甲酚绿等;pH的选择要根据染料的性质及生物碱的碱性(pKa)大小来确定;选择有机溶剂的原则是根据离子对与有机相能否形成氢键以及形成氢键能力的强弱而定.氯仿,二氯甲烷与离子对形成氢键,有中等程度的提取率,且选择性也较好,故是常用的提取溶剂.苦味酸盐比色法在弱酸性或中性溶液中生物碱可与苦味酸定量生成苦味酸盐沉淀,该沉淀可溶于氯仿等有机溶剂,也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解离释放出生物碱和苦味酸.雷氏盐比色法雷氏盐(NH4[Cr(NH3)2(SCN)4]·H2O)在酸性介质中可与生物碱类成分定量地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络合物.异羟肟酸铁比色法含有酯键结构的生物碱,在碱性介质中加热,酯健水解,产生的羧基与羟胺反应生成异羟肟酸,再与Fe3+生成紫红色的配合物(异羟肟酸铁), 在一定浓度下符合Beer定律,可用比色法进行含量测定.(二)单体生物碱的含量测定1,薄层色谱法生物碱不具有紫外吸收或挥发性时可用本法测定.选用的吸附剂,展开剂及显色方法与鉴别相似,但要求比鉴别严格.使用改良碘化铋钾等作为显色剂时,必须完全挥干展开剂后(尤其在碱性环境下展开时)才可喷洒,否则背景深,反差小,影响测定.2,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应用较多;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由于硅胶表面残留硅醇基的影响,使生物碱分析易产生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拖尾.可采取改进流动相,固定相等措施以克服游离硅醇基的影响,满足定量定量分析的要求.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时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时,使用较多的是紫外检测器.3,气相色谱法只适用于有挥发性的,遇热不分解的生物碱类;生物碱盐在急速加热过程中产生的酸对色谱柱和检测器不利,应该注意;制备供试品溶液时一般应采用冷提取,净化过程也要避免加热,以防成分流失,最后需用氯仿等低极性有机溶剂为溶媒制备成供试液. (三)常见生物碱成分分析中药制剂中含有生物碱成分的中药较多,含有的生物碱成分也很复杂,但作为定性定量的指标性成分.第二节黄酮类成分分析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多具有颜色,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黄酮在藻类,菌类中很少发现;苔藓植物中大都含有;蕨类植物比较普遍存在;裸子植物中也含有但类型较少;黄酮类化合物最集中的是被子植物,类型最全,结构最复杂,含量也高.由这些中药参与配伍的中药制剂也较多见.二,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一)结构特征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根据基本结构又可分为黄酮,黄酮醇,双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耳酮,橙酮,花青素,黄烷等类型.多数黄酮结构中存在有桂皮酰基及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共轭体系,故在200-400nm波长区域内有强烈的吸收带,此是光谱法及色谱—光谱法分析的基础.大多黄酮及其苷类含有游离酚羟基,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可用聚酰胺色谱法进行分析.(二)理化性质1,物理性状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为无定形粉末.游离的苷元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2,溶解度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液中.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碱性氧原子的性质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生成的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可分解.4,显色反应还原反应:与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多有下列结构,故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铅盐:常用1%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水溶液,可生成黄至红色沉淀.据此不仅可用于鉴定,也可用于提取及分离工作.锆盐:多用2%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OH存在时,均可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当反应液中接着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的呈鲜黄色(锆—枸橼酸反应).5,紫外光谱特征黄酮类由于具有2-苯基色原酮的基本结构,具有特定的紫外吸收峰,常有两个较强的吸收带,I带在300—400nm范围内,它是由于B环桂皮酰基引起的,Ⅱ带为240—285nm范围内,它是由于A环上的苯甲酰基引起的.黄酮类化合物当加入一些位移试剂如甲醇钠,醋酸钠,氯化铝等,可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位移,选择性提高,还可消除杂质的干扰,有利于含量测定.三,定性鉴别(一)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常用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与金属盐类试剂的配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OH,5-OH或邻二酚羟基时可与Al3+,Zr4+,Pb2+,Sr2+等形成络合物,这些络合物有的产生荧光或颜色加深(如Al3+,Zr4+),有的产生沉淀(如Pb2+,Sr2+)(二)色谱鉴别吸附剂:硅胶,聚酰胺;硅胶色谱分离弱极性化合物较好;聚酰胺色谱他离含游离酚羟游离羟基的黄酮及其苷为佳;纤维素薄层则适用于分离多糖苷混合物;显色反应:采用在紫外光下观察荧光和喷显色剂相配合的方法.四,黄酮类成分定量分析中药制剂中如含有黄酮类成分,可根据要求测定制剂中的总黄酮含量,黄酮类单体成分的含量或二者同时测定.直接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定的紫外吸收峰,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原料药及部分制剂经一定的提取纯化后,可直接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以芦丁等为对照品计算其含量.显色测定:黄酮类化合物显色以后显色物与背景最大吸收波长差别较大,可消除背景(即阴性空白)的干扰,以提高本法的选择性及灵敏度.常用铝盐作显色试剂.(二)黄酮类单体成分的含量测定1,薄层色谱法样品经有机溶剂或水提取后,可用硅胶,纤维素或聚酰胺进行层析,达到分离目的.层析后可将含有待测组分的色斑刮下,再用适当的溶剂洗脱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更常用的是薄层扫描仪(单波长或双波长法)直接在薄层板上扫描测定. 2,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使用HPLC法检测灵敏度较高,故该法在黄酮类单体成分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黄酮类成分的HPLC条件他为正相和反相色谱两类,反相色谱应用较多.反相色谱测定多有C18键合相固定液,流动相常用甲醇-水-乙酸(或磷酸缓冲液)及乙腈-水.检测器主要采用紫外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第三节三萜皂苷类成分分析一,概述三萜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大多数三萜化合物均可看作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联结而成.游离三萜类化合物通常多不溶于水,而与糖结合成苷后,则大多可溶于水,振摇后可生成胶体溶液,并有持久性似肥皂溶液的泡沫,故有三萜皂苷之称.二,理化性质溶解度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含水稀醇,热甲醇和热乙醇中,几乎不溶于或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在含水丁醇或戊醇中溶解度较好,且又能与水分成二相,可利用此性质从水溶液中用正丁醇或戊醇提取皂苷,借以与亲水性的糖,蛋白质等分离.三萜皂苷元能溶于石油醚,苯,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显色反应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五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反应);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冰醋酸-乙酰氯反应(Tschugaeff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Salkowski反应).三,定性鉴别:理化鉴别泡沫反应:多用于检验含有皂苷的原料药;化学显色反应:仅在组成药物较少的中药制剂中使用.薄层色谱法由于皂苷类成分大多无明显的紫外吸收,故经薄层色谱分离,然后选用适当的显色剂显色观察,是皂苷定性鉴别中最常用的方法.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薄层层析时通常采用硅胶为吸附剂,也有采用氧化铝,硅藻土等为吸附剂.薄层层析后,可选用三氯醋酸,氯磺酸-醋酸,50%及10%硫酸乙醇液,三氯化锑,磷钼酸,浓硫酸-醋酸酐,碘蒸气等显色剂进行显色,其中以不同浓度的硫酸乙醇液为最常用.四,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中药制剂中皂苷类成分的定量分析可分为总皂苷测定,皂苷元测定和单体皂苷测定.(一)总皂苷的含量测定1,提取分离总皂苷的含量测定一般需要用适当的溶剂提取.由于皂苷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因此提取溶剂可为各种浓度的甲醇(70%-95%),乙醇,异丙醇,丁醇,戊醇.提取后经分离得到总皂苷成分,分离可用有机溶剂,如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也可用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后溶剂洗脱.2,测定方法重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含皂苷的原料药质量控制.在中药制剂中,如处方中药味含皂苷类成分较多时,常用正丁醇作溶剂,测定正丁醇浸出物.比色法常用三萜皂苷显色剂有香草醛-硫酸,香草醛-高氯酸,醋酐-硫酸,高氯酸,浓硫酸以及亚甲蓝等.用比色法测定中药制剂中总皂苷或总苷元的含量时,可选用单体皂苷或皂苷元作对照品,但要注意测定单体皂苷或皂苷元与总皂苷的换算系数.(二)皂苷元的含量测定皂苷元的获得:得到总皂苷后,加酸(如硫酸,盐酸)加热水解,得到皂苷元;将样品先行水解,再用有机溶剂从水解后的溶液中提取皂苷元.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三) 三萜皂苷类单体成分含量测定1,薄层色谱法样品经适当的提取,纯化后,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可排除其他组分的干扰,常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的皂苷元或单体皂苷,定量方法可采用薄层洗脱—比色法或薄层扫描法.2,高效液相色谱法大多数三萜皂苷类成分,如人参皂苷,三七皂苷等可利用其在紫外区的末端吸收来检测,但灵敏度相对要低.若中药制剂中所含三萜皂苷类成分本身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如甘草酸,远志皂苷等,可用HPLC分离并用紫外检测器检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三萜皂苷类成分的应用日渐广泛.第四节醌类成分分析一,概述中药中醌类化合物主要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其中以蒽醌类化合物最为多见,包括蒽醌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和二聚物,如蒽酚,氧化蒽酚,蒽酮,二蒽酮,二蒽醌等.这些化合物在中药中可游离存在,也可与糖结合成苷,称为蒽苷. 二,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一)结构类型及特征苯醌类苯醌类化合物从结构上可分为邻苯醌及对苯醌两大类.因前者不稳定,故天然存在的苯醌化合物多为对苯醌的衍生物,且在醌核上多有-OH,-OCH3,-CH3等基团或更长的烃类侧链.对苯醌邻苯醌2,萘醌类萘醌化合物从结构上考虑可以有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但迄今为止从自然界得到的几乎均为α-萘醌类.α-(1,4)萘醌β-(1,2)萘醌amphi-(2,6)萘醌3,菲醌类天然菲醌衍生物包括邻醌(A)及对醌(B)两种类型.(A) (B)4,蒽醌类蒽醌类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还原程度的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及蒽酮的二聚物等.蒽醌氧化蒽酚蒽酮蒽酚理化性质1,溶解性苯醌及萘醌多以游离状态存在;而蒽醌类则往往结合成苷存在于植物体中;游离的醌类多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及萘醌类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可据此进行提取,精制工作.游离醌类多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或不溶于水. 结合成苷后极性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在热水中也可溶解,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2,酸碱性蒽醌类化合物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具有一定酸性,在碱性水溶液中易溶,但加酸酸化时又可重新沉淀析出,所谓碱提取—酸沉淀即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的.根据以上性质,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可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3,显色反应醌类的颜色反应主要取决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存在的酚羟基的性质.碱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羟基蒽醌类在碱性溶液中会引起颜色改变并加深.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蒽醌类化合物结构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具有邻位二酚羟基时,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与Pb2+形成的络合物在一定pH条件下能沉淀析出,故可用于该化合物的精制.与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9位或10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化合物,尤其是1,8-二羟基衍生物,酮基对位的亚甲基上的氢很活泼,可与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缩合产生各种颜色.三,定性鉴别1,显色反应将中药制剂用适当方法提取分离,制成供试品液,利用碱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或醋酸镁显色反应等可对羟基蒽醌类成分进行鉴别.2,升华法游离的蒽醌及其他醌类衍生物多具有升华性.中药制剂中如含有这类成分量较大,可采用升华法得到升华物,可见光下观察或加碱性试液显色定性.如大黄流浸膏的鉴别.3,薄层鉴别1)吸附剂:多用硅胶2)展开剂:A:乙酸乙酯-甲醇-水(100:16.5:13.5或相近的比例),适于他离蒽醌苷元和蒽醌苷.B:正丙醇-乙酸乙酯-水(4:4:3)和异丙醇-乙酸乙酯-水(9:9:4),适于分离番泻苷和二蒽酮苷C:不含水或甲醇的混合溶媒适合于他离蒽醌类的苷元.。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学科概述:1、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掌握内容:中药学成分(活性成分)的(1)主要类型、结构特征(各论)(2)理化性质(各论)(3)提取、分离(绪论)(4)结构鉴定(绪论)(5)了解生源途径3、药效物质基础——有效成分。

麻黄——左旋麻黄素(平喘、解痉)等生物碱以及挥发油、淀粉、树脂、叶绿素、纤维素和草酸钙等;甘草——甘草酸(抗炎、抗过敏和治疗胃溃疡)等皂苷以及黄酮类、淀粉、纤维素和草酸钙等。

淀粉、树脂和叶绿素等一般被认为是无效成分或者杂质3、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应该合理辩证地看待。

e.g.氨基酸、蛋白质和多糖类,在多数情况下均被视为无效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尽量设法除去。

但在鹧鸪菜、天花粉和猪苓等药物中,却分别被证实是该中药驱虫(鹧鸪菜中的氨基酸)、引产(天花粉中的蛋白质)以及抗肿瘤(猪苓中的多糖)的有效成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科的帮助1)节省时间以吗啡为例,1804~1806年发现,1925年提出正确结构,1952年人工全合成,总共花了约150年时间。

利血平从发现、确定结构,到人工全合成,只用了几年时间(1952~1956年)。

2)样品用量大幅减少过去在测定化合物结构时,用化学方法,一般需要至少几百毫克或甚至几克的纯物质。

核磁共振(NMR)、质谱(MS)及X线单晶衍射(X—Ray crystal analysis),结构测定需要的样品量已大幅度降低,十几毫克甚至几毫克就可以完成测定工作。

第一节绪论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 黄酮类***有机酸* 萜类**苯丙素类* 三萜皂苷**香豆素类* 甾体皂苷*木脂素类* 强心苷**醌类** 鞣质*成分类型定义和结构特点生物碱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糖单糖是多羟基醛或酮,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寡糖、多糖)苷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醌具有αβ-α′β′不饱和酮的结构的化合物。

苯丙素类基本母核具有1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化合物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木脂素由2分子C6-C3结构构成。

黄酮由2个苯环通过中间3个碳原子(C6-C3-C6)连接而成,多具有酚羟基。

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和结构、共轭结构、芳香结构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中药化学-2

中药化学-2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极性最弱的是:乙酸乙酯。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2两相溶剂卒取法的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不同(分配系数K)。

3樟木中樟脑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升华法。

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是:分馏法。

不宜用煎煮法提取的中药化学成分是:挥发油。

4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结晶的熔点和熔距。

5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滤纸中所含的水。

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葡聚糖凝胶。

6采用透析法分离成分时,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成分是:无机盐。

用TCL检验化合物的纯度时,多采用:三种展开系统。

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生物碱。

7可用PH梯度卒取法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蒽醌类。

8提取非挥发性,对热稳定的成分以水为溶剂时常用:煎煮法。

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一般采用:回流法。

一种省溶剂,效率高的连续提取装置但有提取物受热时间长的缺点的是:沙氏或索氏提取法。

不加热,提取比较完全,但费时,消耗容量大的方法是:渗漉法。

9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极性溶剂是:乙醇。

10欲纯化总皂苷通常采用:醇醚法。

提取生物碱常用方法是:酸碱法。

用于除去亲脂性色素是:活性炭。

11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聚酰胺色谱法。

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主要根据沸点高低分离物质的是:分馏法。

主要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分离物质的方法是:硅胶柱色谱法。

12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活性炭,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氧化铝。

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硅胶。

提取含有大量淀粉等多糖中药成分采用的方法是:浸渍法。

除去多糖的常用方法是:水醇法。

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聚酰胺色谱法中洗脱能力强的是:二甲基甲酰。

适合采用聚酰胺分离纯化的是:黄酮。

13基本机构相同的化合物按极性增大的排序:A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B烷,烯,醚,酯,酮,醛,胺,醇和酚,酸。

(仅供参考)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仅供参考)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与及其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苷、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而且大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每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

通常将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所谓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

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

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

所谓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

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过去认为无效的成分,随着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而发现是有效成分。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

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

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

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

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

生物碱具有光学活性、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

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为植物界),种类繁多。

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

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

中药化学-醌类

中药化学-醌类

中药化学-醌类中药化学醌类醌类化合物是中药中一类具有琨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主要分为苯醌、萘琨、菲琨和蒽醌四种类型。

在中药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尤为重要。

特点:•醌类在植物中的分布非常广泛。

•醌类化合物多数存在于植物的根、皮、叶及心材中,也可存在于茎、种子和果实中。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

如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泻作用;大黄中游离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茜草中的茜草素成分具有止血作用;紫草中的一些萘琨类色素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止血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醌类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还有一些醌类化合物具有驱绦虫、解痉、利尿、利胆、镇咳、平喘等作用。

苯醌类苯醌类化合物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大类。

邻苯醌结构不稳定,故天然存在的苯醌化合物多数为对苯醌的衍生物。

Lily 2019-05-08Qtof天然苯醌类化合物多为黄色或橙色的结晶体,如中药凤眼草果实中的2.6-二甲氧基对苯醌,及白花酸藤果和木桂花果实中的信筒子醌。

具有苯醌类结构的泛醌类能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是生物氧化反应的一类辅酶,称为辅酶Q类,其中辅酶Q10(n=10)已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及癌症。

萘醌类萘琨类化合物分为α(1,4)、β(1,2)及amphi(2,6)三种类型。

但天然存在的大多为α-萘琨类衍生物,它们多为橙色或橙红色结晶,少数呈紫色。

具有α-萘琨基本母核的胡桃醌具有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蓝雪醌具有抗菌、止咳及祛痰作用;拉帕醌具有抗癌作用。

菲醌类天然菲琨分为邻醌及对醌两种类型,例如从中药丹参根中得到的多种菲琨衍生物,均属于邻菲琨类和对菲琨类化合物。

蒽醌类蒽醌类成分按母核的结构分为单蒽核及双蒽核两大类。

单蒽核类1. 蒽醌及其苷类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由于整个分子形成一共轭体系,C9、C10又处于最高氧化水平,比较稳定。

天然存在的蒽醌类化合物在蒽醌母核上常被羟基、羟甲基、甲基、甲氧基和羧基取代。

202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最难的部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思维导图,一图破难点!

2020年执业中药师考试最难的部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思维导图,一图破难点!

(五)其他香豆素类
具香味,分子量小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
1.性状
可见光下无荧光性,在紫外下多显荧光。 7-OH香豆素呈较强的蓝色荧光。
2.荧光性质
香豆素具有内酯环,溶于碱水溶液。
3.内酯的碱水解
香豆素
理化性质
可判断香豆素的C-6位是否有取代。
Gibb’s反应(蓝色)及Emerson反应(红色)。
4.显色反应
香豆素具有光敏作用,呋喃香豆素可引起皮肤损伤甚至皮肤 癌。
5.呋叶苷等,对痢疾细菌有强大的抑制作 用。
(一)秦皮
《中国药典》测定白花前胡甲、乙素的含量。
(二)前胡
《中国药典》测定异秦皮啶和迷迭香酸的含量。
(三)肿节风 草珊瑚
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中国药典》测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3.脂肪族化合物
化学组成
4.其他类化合物:如芥子油、大蒜油等。
挥发油在低温下析出结晶,称为“析脑”,析出物称 为“脑”,滤去析出物的油为“脱脑油”。
1.性状
挥发油
常温下易挥发,涂在纸上不留痕迹,而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 油迹,可与脂肪油区别。
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挥发油中羧酸和酚类成分
薁类(倍半萜)
3.倍半萜
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雷公藤甲、乙素、甜菊苷。
4.二萜
味苦,亲水性。
1.性状
中药地黄、玄参等在炮制及放置过程变黑。 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染成蓝色。
2.显色
理化性质
比例最大,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1.萜类化合物
2.芳香族化合物:如桂皮醛等。
如人参中人参炔醇、鱼腥草中癸酰乙醛(鱼腥草素)。

中药制剂分析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分析
3BHPO4·12WO32H2O (白色至褐色)
3BH3PO412MoO3·2H2O (白色至黄褐色,加氨水 转变为兰色)
4.呈色反应
+ 酸性染料 一定pH值 有色配合物
5.碱性 生物碱碱性强弱是中药制剂分析时供试 品溶液制备、某些分析方法建立及条件选择 的依据。
三、定性鉴别 (一)一般理化鉴别 沉淀反应是生物碱最常用的鉴别方法。 有些成分也可与试剂生成沉淀而造成假
本法测定的关键在于 介质的pH值, 酸性染料的性质, 有机溶剂的性质。
2.苦味酸盐法:
凡是在弱酸或中性溶液中能与苦味酸定量 发生沉淀的生物碱,都可按本方法测定含量。
a.是滤取生物碱-苦味酸盐沉淀,加碱使生 物碱-苦味酸盐解离,然后以有机溶剂提出生 物碱,将苦味酸的碱性水溶液进行比色,再 换成生物碱的含量。
(二)理化性质
1. 物理性质
多为结晶型固体,少数为液体
一般生物碱为白色或无色,但结构中具 有较长共轭体系,并有助色团的可显不 同颜色
旋光性与胜利活性相关,左旋体比右旋 体生理活性强
3. 沉淀反应
生物 碱的 酸性 水溶 液或 稀醇 溶液
硅钨酸 磷钨酸 磷钼酸
(BH+)4[Si(W3O10)4] (淡 黄色或灰白色)
生物碱的雷氏盐沉淀的丙酮溶液所呈现的 吸收特征,是由于分子结构中的硫代氰酸铬 铵部分,而不是结合的生物碱部分,其吸收 值与样品或溶剂无关。
硫代氰酸铬铵在丙酮中的克分子吸收 系数为106.5(单盐)或213.0(双盐)。故可 根据其吸收值A按下式直接测得样品重
W =( A/ε)×M×V/1000
3.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恒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各种生 物碱都具有一定的保留时间,可作为定性 鉴别的参数。一般要求取得两个色谱系统 的保留时间,或应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作 出鉴定

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中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与药理作用2019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与及其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苷、皂苷、挥发油、有机酸等,而且大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每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

通常将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所谓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

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

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

所谓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

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过去认为无效的成分,随着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而发现是有效成分。

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

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

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

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

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

生物碱具有光学活性、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

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为植物界),种类繁多。

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

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心、兴奋呼吸、升高动脉血压;
其他 有机酸
鞣质
麝香 斑蝥 水蛭 金银花 当归 丹参 马兜铃 五倍子
麝香酮、麝香吡啶、降麝香酮 斑蝥素 水蛭素 绿原酸 阿魏酸 胆酚酸A、胆酚酸B 马兜铃酸 没食子酸
对冠心病有如同硝酸甘油样作用;抗炎; 抗肿瘤; 抗凝血; 抗菌与抗氧化活性; 抗血小板聚集、增强前列腺素活性; 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 具有肾毒性;
鉴别反应或其他
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 2.铜络盐反应 1.丙酮加成反应 2.漂白粉显色反应
0.2mg中毒;2-4mg死亡
士的宁:5-10mg中毒、30mg死亡 毒副作用:胃肠道、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苦杏仁苷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 大黄酚、大黄甲素醚等总蒽醌的含 泻下、抗菌 、抗肿瘤、利胆保肝、利尿、止血; 量
大黄素、虎杖苷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降血脂、润肠通便、抗菌; 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促学习能力;
芦荟苷
抑菌、抗病毒、抗肿瘤、健胃、通便;
大黄酚、橙黄决明
保护视神经、降压、
丹参酮ⅡA、丹酚酸B
减轻心肌、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
左旋紫草素
抗肿瘤、抗炎、抗菌活性,抗受孕,抗肝氧化损伤;
葛根素 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及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及脑血管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
总黄酮、芦丁、槲皮素
治疗毛细血管引起的出血症、辅助降血压;
橙皮苷 杜鹃素
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
青蒿素 龙胆苦苷 薄荷醇 吉马酮、莪术二酮 桉油精(桉叶素) 桂皮醛
抗氧化、抗癌、抗炎、抗菌、免疫调节、防辐射、保护心血管; 祛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祛热解毒、消炎止痛;对细菌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痢疾有 特殊疗效;被誉为天然抗生素; 抗疟疾; 利胆、抗炎、健胃、降压;
莪术二酮对宫颈癌有较好作用; 对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降血脂血糖、抗炎抗菌、抗肿瘤;
人参皂苷Ra1、Ra2、Rb1、Rc、Rd 抗溶血
人参皂苷Re、Rf、Rg1
溶血
人参皂苷Ro 人参皂苷Rg1、Rb1、三七皂苷R1 甘草酸、甘草苷(黄酮苷) 黄芪甲苷、异黄铜葡萄糖苷
溶血 止血、活血化瘀、镇静、镇痛、消炎;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活性,抗炎、治疗胃溃疡;
商陆皂苷甲(商陆皂苷A) 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 鲁斯可皂苷 知母皂苷B2、芒果苷 杠柳毒苷、杠柳次苷 金丝桃苷 胆酸、胆红素 熊去氧胆酸
改善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抗试验性心律失常; 抗血栓、抗炎、抗癌;
降压; 去氧胆酸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 镇静、解痉、溶解胆结石;
强心苷元类 蟾蜍
华蟾蜍毒基、脂蟾毒配基
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
莨菪碱、东莨菪碱 士的宁、马钱子碱 阿多尼弗林碱 雷公藤碱
生物活性及作用 消肿利尿、抗肿瘤、抗病原体、抗心律失常、降血脂等; 抗癌、抗溃疡;
增加汗腺及唾液腺分泌、缓解平滑肌痉挛;
抗菌、抗病毒;
活血散瘀、理气止痛;镇痛;
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解痉、抗炎、抗溃疡、保肝;
镇痛、消炎、麻醉、降压; 解痉镇痛、解救有机磷中毒和散瞳孔作用; 东莨菪碱还具有镇静、麻醉作用; 缓解平滑肌、升高眼压与调节麻痹; 士的宁为主要成分、亦为有毒成分; 千里光具有肝肾毒性和胚胎毒性; 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抗生育;
氰苷类
大黄
蒽醌类及其衍生物
虎杖
醌类
何首乌
芦荟 决明子 丹参 紫草 秦皮
香豆素
前胡 肿节风 补骨脂
蒽醌类 蒽醌类 羟基蒽醌类 蒽醌类 菲醌类 萘醌类 简单香豆素类 二氢吡喃香豆素类 异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类
《药典》指标成分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
小檗碱
延胡索乙素 汉防己甲素(粉防己碱)、 汉防己乙素(防己诺林碱) 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
黄芩苷
抗菌、降血压、平喘、抗惊厥、免疫抑制; 抗菌、消炎;
黄酮类
葛根
银杏叶 槐花 (米) 陈皮
满山红
萜类 挥发油
穿心莲
青蒿 龙胆 薄荷 莪术 艾叶 肉桂
人参
三七 三萜皂苷类
甘草 黄芪 合欢皮 商陆 柴胡 麦冬 甾体皂苷类 知母 香加皮 强心苷 罗布麻叶 牛黄 胆汁酸类 熊胆
异黄酮类 黄酮类
黄酮类
中药名
结构类型
苦参 山豆根
双稠哌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基本结构) 双稠哌啶类(具有喹喏里西啶基本结构)
麻黄
有机胺类
黄连
延胡索
生物碱 防己 川乌
洋金花
糖和苷
天仙子 马钱子 千里光 雷公藤 苦杏仁 桃仁 郁李仁
异喹啉类 异喹啉类 双卞基异喹啉 二萜类 莨菪烷类 莨菪烷类 吲哚类 吡咯里西啶类 倍半萜大环内酯类
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类
二萜内酯类
倍半萜类 裂环环稀醚萜类 单萜类 倍半萜类 单萜类
A型(人参皂苷二醇型)-达玛烷型四环三萜 类 B型(人参皂苷三醇型)-达玛烷型四环三萜 类 C型(齐墩果酸型)-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环木菠萝烷型四环三萜类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 螺旋甾烷醇型 螺旋甾烷醇型 甲型强心苷 甲型强心苷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 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 紫花前胡苷 异秦皮啶、迷迭香酸
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
外涂或内服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可治白斑病;
木脂素
五味子 厚朴 连翘
细辛
黄芩
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新木脂素类 双环氧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
黄酮类
五味子醇甲 厚朴酚、和厚朴酚 连翘苷、连翘酯苷A
细辛脂素
蜕皮激素 牛膝
β-蜕皮甾酮
抗凝血、延缓衰老、调脂、增强免疫、抗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