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1.2.做酸奶》word教案(2)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及相关材料;2. 研究酸奶的酿造过程,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步骤;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4.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酸奶的制作原理;2. 酸奶的材料和酿造过程;3. 酸奶的健康价值和食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研究酸奶的制作原理;2. 掌握酸奶的酿造过程;3. 了解酸奶的健康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牛奶、酸奶菌、保温瓶、温度计等;2. 实验材料:酸奶制作步骤的图文材料;3.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健康价值的PPT。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市售酸奶的包装和品牌,引起学生对酸奶的认识和兴趣。
2. 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简单介绍酸奶的发酵过程和作用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 展示实验步骤: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酸奶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作用和顺序。
4. 实施实验: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将牛奶酿造成酸奶,并观察发酵的变化。
5. 小结与讲解: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酸奶的酿造过程和发酵的原理。
6. 引导讨论:向学生提问酸奶的健康价值和食用方法,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询问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家进行酸奶的酿造实验,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体验;2. 组织学生进行酸奶的健康价值宣传活动,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家人和同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学生实验的操作准确性;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4. 学生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健康价值的理解程度。
以上为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家酿造酸奶》教案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案中的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3、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4、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4、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制作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 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勺子。
- 制作酸奶的步骤展示板。
- 课件或PPT。
教学步骤
1. 导入: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定义和它对人体的好处。
2. 理论讲解:简单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而制成。
3. 实践操作:
-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材料。
- 将牛奶加热至40-45摄氏度,使用温度计测量,然后让学生观察牛奶的变化。
- 加入一定量的酸奶菌,用勺子充分搅拌均匀。
- 将混合液倒入中,盖上盖子。
- 将放置在保温环境中,保持恒定的温度。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每天酸奶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味
道和质地等。
5.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并强调每个步骤的
重要性。
6. 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制作酸奶过程中添加其他食材,比如水果或蜂蜜,观察对酸奶的影响。
7. 运用与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同学们交
流观察结果和经验。
教学评价
- 制作酸奶的操作是否正确。
- 观察酸奶变化情况的描述是否准确。
- 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种类的酸奶。
- 学生可以与家人一起制作酸奶,开展家庭科学实验。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
2. 酸奶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酸奶发酵剂。
2. 鲜牛奶。
3. 消毒过的容器和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章:酸奶的制作原理1.1 引入:讲解酸奶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酸奶产生兴趣。
1.2 讲解: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包括乳酸菌的作用和发酵过程。
1.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章:酸奶的制作材料2.1 引入:介绍酸奶制作所需材料。
2.2 讲解:讲解鲜牛奶和酸奶发酵剂的作用。
2.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材料的选择和重要性。
第三章:酸奶的制作过程3.1 引入: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2 讲解:讲解如何将鲜牛奶加热至适宜温度,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灌入容器。
3.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酸奶的发酵和储存4.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条件。
4.2 讲解:讲解酸奶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下发酵,放入冰箱冷藏储存。
4.3 互动:学生讨论酸奶的发酵和储存方法。
第五章:酸奶的品尝和分享5.1 引入:讲解酸奶的品尝和分享的意义。
5.2 讲解:讲解如何品尝酸奶,以及与同学分享制作的经验和成果。
5.3 互动:学生品尝酸奶,分享制作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学生是否能准确回答酸奶制作的相关问题。
3. 学生是否能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经验。
第六章:酸奶的变质与保鲜6.1 引入:讲解酸奶的变质原因和保鲜方法。
6.2 讲解:讲解酸奶在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质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保鲜酸奶。
6.3 互动:学生讨论如何判断酸奶是否变质,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第七章:酸奶的食用方法7.1 引入:介绍酸奶的不同食用方法。
7.2 讲解:讲解酸奶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水果、谷物等食用,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分享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实验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2.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3.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实验注意事项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实验操作技能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1.加热器2.温度计3.塑料杯4.搅拌器5.量杯6.带盖子的容器2. 实验原料1.牛奶2.酸奶菌粉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打开加热器并置于桌面上。
2.打开温度计并置于加热器旁边。
3.准备4个塑料杯和搅拌器。
4.准备量杯和带盖子的容器。
2.加热牛奶:1.将500ml牛奶倒入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置在加热器上,然后调节加热器的温度至75℃,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不超过80℃。
3.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搅拌牛奶,以免烤焦或结块。
3.冷却牛奶:1.将加热后的牛奶直接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塑料杯中。
2.将牛奶塑料杯放在冷水中,以加快冷却速度。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确保降至40℃以下。
4.加入酸奶菌粉:1.取出一小勺酸奶菌粉,并将其均匀撒在牛奶中。
2.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5.发酵:1.将酸奶牛奶倒入带盖子的容器中。
2.将容器放置于室温下成熟24小时,在24小时后就可以享用新鲜的酸奶啦!三、教学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提高:1.实验器材:由于实验器材不够,有些学生需要等待其他组完成后才能进行实验。
2.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并不连贯,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实验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障实验器材的充足性,在实验之前预先安排好每个组需要的器材和材料,以减少学生等待的时间。
2.在上课之前,教师能够耐心而详细地讲解每个步骤,将实验步骤连接起来,更好地带领学生完成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
六年级科学做酸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学习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1. 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实验操作。
2. 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教学准备:1. 酸奶制作材料:牛奶、乳酸菌、糖、容器等。
2. 实验操作工具: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3. 酸奶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有什么特点?二、酸奶的制作原理(5分钟)1. 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的过程。
2. 讲解乳酸菌的作用和酸奶的营养价值。
三、酸奶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酸奶材料。
2.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a. 加热牛奶至沸腾,冷却至适宜温度。
b. 加入糖溶解。
c. 加入乳酸菌搅拌均匀。
d. 分装到容器中,密封发酵。
四、观察酸奶发酵(10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酸奶发酵的时间和变化。
五、分享酸奶制作心得(5分钟)1.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酸奶制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酸奶,并向家人分享酸奶的营养价值。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乳酸菌的探究活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增强了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酸奶的品尝与评价(5分钟)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味道、口感等方面对酸奶进行评价。
七、酸奶的保存与食用方法(5分钟)1. 学生了解酸奶的保存方法,如冷藏保存、避免光照等。
2. 学生学习酸奶的食用方法,如直接食用、搭配水果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做酸奶》。
2. 教学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能够自己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酸奶;•了解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难点•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4. 教学准备•实验用牛奶;•酸奶发酵剂;•放大镜。
5. 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猜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5.2 理论讲解讲解酸奶制作原理,大肠杆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
5.3 实验操作1.将实验用牛奶倒入容器中;2.加入酸奶发酵剂;3.静置12小时。
5.4 观察现象观察酸奶的外观、颜色、味道等情况,用放大镜观察其中的大肠杆菌。
5.5 总结感想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对酸奶制作的原理和大肠杆菌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6. 课后作业1.回答问题:“酸奶中的大肠杆菌是如何起作用的?”;2.在家中尝试做出酸奶,并简单写出制作过程。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性强,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中积极参与,提高了科学素养。
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的意外伤害。
针对教学效果,课后作业是与本节课紧密结合的,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但是,在检查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确保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同时,对于学生疑问,也需要及时解答,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科学课上教做酸奶教案
科学课上教做酸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掌握酸奶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掌握酸奶的制作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难点:理解发酵过程和掌握酸奶的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容器、搅拌器等。
2. 实验条件:教室或实验室,需要有加热设备。
3. 教学内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你们知道酸奶是怎么做出来的吗?”2. 讲解: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即利用酸奶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成酸奶。
3. 操作演示:老师向学生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包括加热牛奶、添加酸奶菌、保持温度等步骤。
4. 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按照老师的演示进行酸奶的制作。
5.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酸奶的发酵过程,记录温度变化和酸奶的状态。
6. 总结讨论:学生就酸奶的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掌握了酸奶的制作技巧,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同时也增强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尝试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制作酸奶,并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酸奶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意识不足,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安全教育。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发酵和微生物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做酸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做酸奶》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原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酸奶的制作方法、实验操作步骤、酸奶的保存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品制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提醒。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难点:酸奶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方法。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强化学生的记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酸奶的制作过程原料:鲜奶、酸奶菌1.鲜奶加热至沸腾,冷却至适宜温度2.加入酸奶菌,搅拌均匀3.装入容器,发酵至凝固2.酸奶的原理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鲜奶变酸,形成酸奶。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参与度、课堂问答等方面进行。
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酸奶的制备原理和步骤;
2. 掌握制备酸奶的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酸奶的定义和功效;
2. 制备酸奶的材料和工具;
3. 制作酸奶的步骤;
4. 酸奶的保存和食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问答方式引入酸奶的定义和功效,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好处和为什么要制作酸奶。
2. 理论讲解
介绍制备酸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并讲解酸奶的制备原理和步骤。
3.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备实验,指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步
骤进行实验,并注意安全和卫生。
4. 实验总结
让学生观察、品尝酸奶,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制备过程和体验。
5. 归纳概括
归纳酸奶制备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思考酸奶的保
存期限和食用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评价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评价他们是否理解酸奶的制备原理
和步骤;
3.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评价他们是否对酸奶的保存和食用注
意事项有所了解。
五、教学资源
1. 酸奶制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2. 讲解酸奶制备原理和步骤的PPT资料;
3. 学生实验报告表。
六、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制备其他发酵食品的实验任务,如酸菜、豆腐等;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形式的酸奶制备方法。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酸奶制备》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对
您有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保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食品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食品的保存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到好奇和兴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保存方法,掌握制作酸奶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酸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食品科学产生兴趣,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酸奶的保存方法。
2.难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酸奶,加深对酸奶制作过程的理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食品保存的方法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做酸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保存方法,并通过多媒体展示酸奶的制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酸奶的制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提供的实验操作指导书,进行酸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酸奶制作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做酸奶》教学设计2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便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4.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
在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黄豆、纸杯等。
学生材料:做好的酸奶、课前搜集的细菌和酸奶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乳酸菌
细菌。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制发酵酸奶》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自制发酵酸奶》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 学会自制酸奶的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酸奶制作的基本材料:牛奶、酸奶菌- 实验器材:锅、温度计、玻璃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酸奶的健康功效和受欢迎程度,激发学生对酸奶制作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发酵过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 材料准备:向学生展示酸奶制作所需的材料,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4. 实验操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步骤一:将适量牛奶倒入锅中,加热至80摄氏度左右。
- 步骤二:将加热后的牛奶冷却至40摄氏度左右。
- 步骤三:将酸奶菌倒入玻璃中,加入适量的冷却后的牛奶,搅拌均匀。
- 步骤四:将混合物静置于室温下发酵6-8小时。
- 步骤五:将发酵后的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待冷却后即可食用。
5. 总结:带领学生回顾整个制作过程,并与他们分享自己制作的酸奶的喜悦和成就感。
6. 展示与分享: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酸奶,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7. 提问与讨论: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对酸奶制作的理解和记忆。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酸奶制作的研究心得或小结。
教学扩展- 邀请学生带来不同口味的酸奶,进行品尝和讨论。
- 鼓励学生尝试自制其他发酵食品,如酸奶冰淇淋、酸奶蛋糕等。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 评估学生的研究笔记或作业,检查他们对酸奶制作的理解程度。
-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促进研究氛围的形成。
*以上为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酸奶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对于观察和操作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同时,他们对于食物的制作和原理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2.能够独立完成酸奶的制作实验。
3.理解酸奶的制作与细菌的生长条件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原理。
2.细菌的生长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酸奶的制作原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温度计、发酵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做酸奶。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同时讲解细菌的生长条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酸奶的制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酸奶的制作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泡菜、发酵面包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酸奶的制作原理和细菌的生长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酸奶的制作原理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讲解内容,板书酸奶的制作过程、原理以及细菌的生长条件。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苏教小学科学六上《1.2.做酸奶》word教案(2)
1.2.3.1.2.3.1.2.3.4.1.2.3.135 40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C—40 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1.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1. 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 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 全班汇报并交流。
4. 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5. 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 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2.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 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 教师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 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 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2. 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做酸奶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
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
(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
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
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
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