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5篇

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5篇

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5篇西安事变中小学生观后感作文(1)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

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

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

20XX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变》。

它带着老电影独有的风格,激昂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没有华丽的色彩装扮,也没有精致的画面效果,整部影片变换着蓝白棕的主色调,却与那段历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变是我们都熟知的事件。

影片中的演员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护祖国的歌。

西安事变之前,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战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

当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军政首脑,实力强大,而共产党力量弱小。

所以,“逼蒋抗日”迫在眉睫。

然后蒋介石的不合作态度以及强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战的梦想越来越远。

出于伟大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周总理的钦佩,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并软禁了蒋介石。

整个过程充满波折和风险,但张、杨两位将领无怨无悔。

影片很长,所以在时间允许范围内并没有放完。

但学过历史的我们都明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内战大体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

这次事件对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国内战争走向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我个人对张、杨两位将领很是钦佩。

他们在民族最紧急的时刻认清了现状,冲破党派的阻碍,不顾个人安危地发动了事变。

他们在那一刻必须从未想过结局,不成功,变成仁,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应当。

中国抗战的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英雄,我们在今日重温这段历史,仍充满了无限活力和感动。

祖国今日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我的双手和鲜血换来的,今日的我们理应牢记那段历史,珍惜此刻的安定,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努力。

感激这次的红色电影,我重温了历史,思考了现状。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通用8篇)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篇1西安事变纪念日学校组织了学习活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是以原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的,是遗址性博物馆。

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高桂滋公馆、西京招待所、五间厅等处旧址,并举办有“张学良将军生平展”、“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和“西安事变”等基本陈列。

共展出700余件历史照片、大量历史文件及几十件文物等。

没有历史功底的朋友估计会觉得很单调,但是如果懂点历史的话,会觉得这里非常有意思。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现在看到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别墅为基础的西安事变旧址改建而成的,属于人文景观。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免门票的,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平楼、两栋小楼、花园。

建议从平楼第一展厅开始看,这样符合历史顺序,会让你循环渐进,真实的感受当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是如何舍身救国。

张学良将军以兵谏改变了中国历史,换来了几十年幽禁岁月,却从不后悔,不得不令人钦佩。

第一栋小楼有他的'题诗一首: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很震撼人心,像先烈们致敬!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体会篇2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精选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精选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精选最新《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西安事变》观后感1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

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

以至于那时我便想,一定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合适。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

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

而赵四风流朱五狂,不过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不过是绿叶而已。

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

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

他说怎么可能。

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

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己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

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

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情。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哎呀,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太深了。

电影里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真是两条硬汉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冒那么大的风险,把蒋介石给扣住了。

这一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件。

当时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俩人不是普通的胆大,是有大义在心头。

蒋介石一开始肯定是很慌的,毕竟被自己的部下给扣了,这面子往哪儿搁啊。

但张学良和杨虎城也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他们是真心希望蒋介石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转而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比谁都清楚。

电影里的对话啊,真的是直击人心。

特别是张学良说的那些话,每一句都像是在我心上敲了一下。

他说:“我们中国人为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的是尊严!我们想要的是生存!”这话听着,我就感觉自己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还有啊,电影里展现的那种紧张的气氛,真的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一次谈判,每一次决策,都像是走钢丝一样,稍微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当然啦,电影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有些地方的剧情推进得有点快,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看完之后,我真的是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不仅是军人,更是真正的爱国者。

他们的行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最新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最新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一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

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

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

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西安事变》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去观看过西安事变,有没有写过西安事变的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一):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关于西安事变的影片,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西安事变,这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影片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一个个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鲜活人物。

张学良将军,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却又心怀家国大义。

杨虎城将军呢,沉稳坚毅,目光中透着坚定和果敢。

当看到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只想剿灭共产党的时候,我这心里呀,真是又气又急。

这老蒋咋就这么糊涂呢!咱自己家里人斗得死去活来,那日本人可就在外边偷笑,趁机占咱的土地,欺负咱的老百姓啊!再看看当时的东北,早已经被日本鬼子给占了,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张学良将军背负着国仇家恨,心里那个苦啊。

他一心想着打回东北老家,把小日本给赶出去,可蒋介石就是不给他这个机会,还一个劲儿地给他施压。

杨虎城将军呢,身处西北,也是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陷,百姓受苦。

他多次劝说蒋介石抗日,可蒋介石根本不听。

这可把两位将军给逼急了,他们知道,再这么下去,中国就完了!于是,在1936 年12 月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毅然决定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

这一下子,可真是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我记得影片中有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

在兵谏之前,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下们其实心里也都没底,毕竟这可是要和蒋介石对着干,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

但是,大家一想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就都豁出去了。

杨虎城将军在给部下们做动员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他说:“弟兄们,咱们这一遭,可能有去无回。

但是,如果咱们不这么做,中国就没救了!咱们的子孙后代都得给日本人当奴隶!”那些士兵们一个个眼睛瞪得通红,齐声高喊:“愿听将军号令,死不足惜!”还有啊,当蒋介石被扣押之后,南京那边可是炸开了锅。

西安事变观后感6篇通用

西安事变观后感6篇通用

西安事变观后感6篇通用《西安事变》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让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那么你知道《西安事变》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精选篇1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

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

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假期正好无事,闲来打开电视正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每天连续四集,看得很过瘾.让人血脉沸腾,荡气回肠.东北少帅与西北将军联合上演一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兵谏行动,为全国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础.张学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一个豪爽的东北人,带着国破家仇而又不抵抗将军的耻辱,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一心为打回东北而努力,收拾河山而奋斗.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始至中以民族大义为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北汉子.东北少帅年轻有为,具有军事指挥天才和谋略,但在政治面前,他却缺少蒋介石的诡计狡诈,或许当他护送蒋介石踏入飞机那一刻起,他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但仍然义无返顾,心甘情愿.政治,很伟大,更可怕;玩得起政治的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是烈火炼出来的真金.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精选篇2《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影片的片名往往体现的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也作为制片商与观众首次沟通接触的第一窗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事变观后感1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

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对张、杨围剿红军很不放心。

他除了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意飞到西安催逼张、扬二人围剿红军。

12月4日再次飞到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加以拒绝。

张、扬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

蒋介石听到枪声,在卫士护卫下仓皇越后窗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与此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今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纪念,对于电影《西安事变》,分享下你的观后感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最新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西安事变观后感【1】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

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

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西安事变观后感【2】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

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

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

2012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

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

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

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

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西安事变是我们不可以忘记的历史。

了解西安事变,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下文是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欢迎阅读!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篇1: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过这次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

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

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篇2: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俊。

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一):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篇1)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

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

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篇2)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

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

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

”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

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本文是店铺整理的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篇1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羊”,而张学良为了维护蒋介石毅然把这个罪名揽在身上,由此背上“不抵抗将军”的臭名,并引咎辞职,出国。

而出国后的张学良在外面考察一段时间后,准备回过参加抗战,可是这时蒋介石居然把东北军调到西北地区,充当“剿共”主力,而张学良此时不明白蒋介石的用心,全力“剿共”,结果损失惨重,张学良为了给东北军恢复元气,去向蒋介石要求增加经费,补充损失,可是蒋介石不但不补充,反而撤其番号,事实面前,张学良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他是想借红军手削弱张学良,不过蒋介石既然想削弱东北军,为什么不在九一八事变前,默许张学良抗日呢?东北军那时陆海空三军齐备,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但是毕竟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并且有人民的支援,我想日本关东军也难以得逞,为什么蒋介石会下令不许抵抗,又让东北军在内战中损失兵将呢?如果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下令他抵抗,这不也是既削弱了东北军的实力,也削弱了日本关东军,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张学良要补给不成反而被削减了两个师的番号,加上东北军内部厌战情绪十分高涨,张学良顺应当时的抗战口号,决定联共抗日,几次向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都被蒋介石拒绝,张学良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毅然逼蒋抗日,实施兵谏,迫于困境和压力,蒋介石终于同意联共抗日,不过后来为什么张学良要送蒋介石会南京呢?蒋介石抗日真是来之不易,西安事变也光荣载入史册。

西安事变电影观后感篇2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_西安事变观后感优秀范文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_西安事变观后感优秀范文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_西安事变观后感优秀范文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篇1: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通过这次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

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

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篇2: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俊。

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西安事变观后感1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不用说了,它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热潮。

笔者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张学良当时不送蒋介石回南京,会是怎么样呢”?我估计情况要比实际发生的事情好得多,张学良可以带领着东北军到绥远抗日,即使战死,部队被日军打散消灭,起码比他被蒋介石软禁了几十年的结局要好。

杨虎城以后的境况也比被关监狱,最后被杀害的悲惨遭遇强百倍。

张学良一离开,东北军群龙无首,孙铭九他们又杀了王以哲,造成东北军内部混乱,周恩来只好把孙铭九暂时安排到延安躲藏,共产党为了避嫌也不愿留他们,孙铭九只好离开,最后为了生计当了汉奸,解放后受到审查,这是人们怎么也不愿看到的,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绝对是缺乏政治头脑的表现。

周恩来当时劝他,说:不要一失足铸成千古恨。

政治是无情的。

蒋介石是一个最不讲人格的人,是一个睚此必报的人,他当时即shi要报在西安受辱的一箭之仇,但张学良不去南京,他也没办法。

张学良后来的结局要好得多。

张学良1990年解禁后,她去美国探亲,邓小平,邓颖超,十分希望他回大陆定居,并派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前去接他,叶落归根嘛。

回来后大陆也会给他一个很高的评价。

可他就是没回来,造成终身遗憾。

据说是李登辉不让他回,在美国还由得了他?对他守信,值得吗?毛主席说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我看张学良是遇到大事就糊涂。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就是因为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那么多的不如意,才让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是什么都功德圆满了,也没有啥意思了,不是吗?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西安事变观后感2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

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

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

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

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

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

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

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

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

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

”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

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3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4最初的喜欢是因他的名字——学良,汉卿,爱国壮士味十足,却又带了一点优雅的精致。

那种喜欢是遥远而空洞的,虽然当年也曾惊叹于历史书上他如少帅这称号一般的气质,但也丝毫没有兴致去进一步了解什么,从这点来看我算不得花痴。

寒假里只是偶尔出于好奇点了PPlive上的《西安事变》,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胡军的剧目,并觉得这个人的长相,稍稍有点辱没了他。

然而,那偶尔的一个点击,却一发不可收。

以至于那时我便想,一定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男人,纪念这样一种率直的,秀气的,赤诚的,高傲的光华。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觉得用淳朴率性的《诗经》来形容同样的他最为合适。

东北人,率性俊朗,浑然天成。

却拥有江南人那般的皮肤,当年戴季陶曾形容他公子气,皮肤好得像个瓷娃娃。

电视剧中宋美龄一度称他为莱茵河畔的骑士,真实度虽不可考,当年宋美龄把少帅介绍进上海上流交际圈,时常相伴却是不假。

谣传更有甚者,据说墨索里尼的女儿对其一见钟情。

而赵四风流朱五狂,不过是从侧面印证其威仪之表罢了。

甚至到蒋介石先生逝世之后,隐退多年已然高龄的少帅出现于灵堂,在场的新人旧识仍要赞叹“汉公风度”。

但再胜的外表,也不过是绿叶而已。

少帅被嵌入历史册页,主要是两件事——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那些俊朗的老照片,那些风流旧史,便如同一个重大日子的好天气,叫一切鲜明生动起来。

但那日子却无法改变,正如其赤诚率性无法改变一般。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最爱的镜头是第6集,宋子文问他,对当年东北易帜可曾后悔。

他说怎么可能。

当年土肥原转达日本天皇的意思——支持他当皇帝。

他拥有东北三省的土地,三千万人民,全国最强的兵工产业,还有自己的边业银行,若他当皇帝,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

却让土肥原带回去两句话:“一、日本天皇不在我之上,我与裕仁是同庚;二、我张学良,永远是一个中国人。

”一旁的赵四静默地看着他,眼里却是说不出的崇敬。

那时我突然理解了赵四的心情。

我之前是无法理解赵四的。

名门闺秀,花容月貌,却不惜与父决裂,与少帅私奔,得到的也不过是个情人的地位,直到60多了才算有了正式名分,据说还曾有誓言——汉卿不爱听的她绝对不说,汉卿不喜欢的她绝对不做。

之前想不通,当一个女人付出所有的时候,不是已经失却了自我么?那时却突然明白,崇敬而已。

必是怀有同样的崇高,却因种.种而无法达到那般成就,那么面对如此威仪赤诚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做出一切牺牲呢,“你的梦想,正是我的梦想”而已。

赵四对他,应是“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而张学良,我以为便是“我心匪石”了。

“不可转也”的是两件——国家、兄长。

每一件皆可惊天动地,每一件皆可成就一段忠烈英名。

然而张学良偏遇上了两件,并是互相矛盾的两件,也难免会成就一段比小说还精彩的篇章。

虽然台湾和国外也有不少人对西安事变对历史的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不论手段方法,少帅对国家,对抗日之赤诚是毋庸置疑。

据说最初他想当济世良医,坚决不愿从军。

张作霖却给他一把刀说,医生一次只能救一个,一把刀却可以杀很多人。

他率军入关与军阀大战时,曾在即将得胜时主动撤军,因为他不愿炸掉黄河大桥。

当时他写信给对方首领说,中国造一座大桥不容易,他舍不得炸毁。

如若真要分胜负来个你死我活,他提议一对一决斗,免得死伤无辜。

——后来国民党高层元老读到那封信也无不佩服其文采胆色。

他崇敬蒋介石,期望他成为专制的领袖,以为如此才可救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