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提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课本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课前通过学案让同学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归纳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并展开自由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为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巨大变化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服饰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图片:校服、时装、旗袍、中山装)【学习新课】1、现象衣:长衫马褂食:满汉全席-粗茶淡饭住:深宅大院-北京四合院、广州西关大屋--重视家庭,家族集体生活的体现行:马车-坐船-步行2、原因:提示学生可以在若干方面回答(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然后引导他们每个方面简约回答,可提示学生回忆必修一的内容。
3、总结:鸦片战争前中国尚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三)鸦片战争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1、打出衣、食、住、行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之前查资料等方式回答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食住行—从沿海到内地•衣:洋布、洋装•食:西餐•住:小洋楼•行:火车、轮船2、原因:简要找出两个或以上方面的原因•例如:经济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外国货涌入•对外关系上:开辟通商口岸,西方思想技术传入3、近代风俗变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通过照片和文字进行详细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第一章:近代社会生活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1.2 教学内容近代社会的定义和分期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近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掌握程度第二章:科技革命与生活变化2.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革命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主要科技发明及其对生活的改变2.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汽车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科技发明及其对生活的改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科技发明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科技发明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三章:经济制度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掌握主要经济制度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农业经济时代: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服务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经济制度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制度变革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经济制度变革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经济制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四章:政治体制的演变4.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政治体制的演变掌握主要政治体制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封建主义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贵族统治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法治国家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政治体制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演变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政治体制演变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政治体制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五章:文化观念的变迁5.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掌握主要文化观念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近代启蒙文化观念:人权、自由、平等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现代多元化文化观念:多元价值观、全球化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文化观念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观念变迁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化观念变迁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文化观念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六章: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6.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掌握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社会阶层和群体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生活到工业化生产方式,再到现代信息化生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转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生活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知识掌握程度第七章: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变革7.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掌握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7.2 教学内容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封建教育到现代教育制度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手工复制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互联网的普及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制度变化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对生活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教育制度变化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育制度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八章:交通与通信的革新8.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掌握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交通技术的进步:从马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的发明通信技术的进步:从书信到电报、电话、互联网的普及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和通信方式变化对生活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交通和通信方式变化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交通和通信技术进步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九章:医疗卫生与生命质量的提升9.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掌握生命质量提升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传统医药到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人口寿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提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生命质量提升对生活的影响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生命质量提升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医疗卫生条件和生命质量提升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十章: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凸显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对生活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工业化的推进,资源过度开发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生活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生态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和解决方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理解及其解决方法对生活的影响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知识和理解程度重点解析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理解这些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重点。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doc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①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②表现: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图示记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易误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必备]1.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了解国民生活的变化与发展;2.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文化、风俗和生活特点的基本内容;3.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活动1:历史绘画展览1.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幅近现代历史人物画或历史场景画;2.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的绘画作品或美术作品,营造课堂氛围;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内容和意义;4.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内涵,发掘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活动2:老照片回忆录1.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民国时期的照片;2.带领学生观看老照片,并从视觉上感受到历史时空的变迁;3.帮助学生理解照片背后所代表的人、事和社会背景,并进行讨论;4.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勾起自己祖辈们的过往历史记忆,让历史更加鲜活具体。
三、活动3:《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1.让学生自己购买《平凡的世界》的全套书籍;2.每节课根据章节内容,讲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中呈现的那个年代;3.带领学生参考经典影视剧,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和思考,培养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多元化、开放式,注重学生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
其中,绘画展览活动和老照片回忆录活动注重感性认识,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代入感;《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注重思考和知识的积累,可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变迁。
教学评估1.绘画展览活动、老照片回忆录活动评分标准:作品内容和意义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展示或介绍的语言表达和知识答辩的准确性、清晰度;2.《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评分标准:学习笔记、阅读量和思考的深度。
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思考,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了解和认知。
透过历史的长河,学生可以更直观、全面地把握历史变迁和变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想象。
步骤二: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这一步中,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讲解配合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视频教材,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步骤三:分析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步骤四:讨论影响因素和家庭生活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改变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和资料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回顾通过小结回顾,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掌握我国社会主要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2. 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3. 我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4. 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5. 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教学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和历史启示进行讨论。
4. 参观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遗址,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思考。
2. 讲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介绍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礼仪制度等,分析其特点。
3. 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介绍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4. 讲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5. 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以及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介绍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讲述在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人物。
7. 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启示: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变迁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生活提供借鉴。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社会生活变迁历史的了解程度,包括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文化素养的提升。
2. 评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2)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一、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
(3)平均寿命短。
(4)丑恶的社会制度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
2.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子,女人禁止缠足,服饰、礼仪等发生变化。
3.特点: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二、新中国人民的衣食住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生活必需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
(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潮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
(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
2.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3.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讲述人们衣、食、行、用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加强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6.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衣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方式单调,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无线电报: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③电话: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知识梳理:
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1.2.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1.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2.4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2.1 教学目标: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2.2.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变迁2.2.3 晚清时期的文化生活2.2.4 晚清时期的民生状况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结果3.2.2 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2.3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3.2.4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变迁4.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生活4.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状况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2)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2)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简要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3. 课堂讲解:(1)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5.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合作情况;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学生课后感悟:通过阅读学生的课后感悟,了解学生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章节;2. 图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资料;3. 文献: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文献资料;4. 网络资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网络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不期的社会生活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相关推荐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通史概要: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情况,理解产生变化的原因。
2.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下列图片:
旧四大件新四大件新新四大件2.我国男女结婚是需要买结婚用品,不同的年代所准备的东西不同。
以上图片说明说明什么?
二、出示题目及目标(见上)
三、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7页—101页,在课本上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疑难问题做标记。
)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娱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革开放前,买衣服凭布票的原因?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铁路、公路、民用航空、轨道交通上有什么发展?人们出行方式有哪些变化?
2.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展示及教师点拨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完成下面表格,可以出示相关图片。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完成下面表格,可以出示相关图片。
五、小组合作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凭布票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匮乏
2.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大大增长,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六、本课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衣、食、住、交通、通信等方面,都有了有了很大改善与发展,这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七、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
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
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 __革命
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
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 __必然,认识到 __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
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 __眼光思考问题。
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
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
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