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区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寒亭烈士陵园介绍

寒亭烈士陵园介绍

寒亭烈士陵园介绍
寒亭烈士陵园座落在寒亭区大营镇东里路南,占地面积15317平方米。

院内建有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公墓、
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建筑,总投资120多万元。

占地面积15317平
方米的寒亭烈士陵园是我省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是我市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也是市级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寒亭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是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1963
年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0月由省政府公布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寒亭烈士陵园主要由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组成,它记载
了寒亭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
业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

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的
纪念碑,碑高18.6米,寓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它正面镶嵌
着毛泽东手书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镌刻着碑文。

—— 1 —1 —。

寒亭区潍县萝卜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其品质提高措施

寒亭区潍县萝卜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其品质提高措施

寒亭区潍县萝卜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其品质提高措施摘要近几年,潍坊市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已经成为该区特色农业发展龙头。

结合寒亭区的历史气候资料(1971—2000年),分析了寒亭区的气温、降水、日照、土肥等条件非常适宜萝卜生产,并提出了萝卜种植、贮存过程中提升品质的措施。

关键词潍县萝卜;发展现状;自然条件;品质;提高措施;山东潍坊;寒亭区萝卜系我国原产蔬菜品种,在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经过700多年的培育发展,进化出多种有特色的地方萝卜品种,其中潍县萝卜堪称上乘精品。

潍县萝卜有可靠记载的种植历史始于明代,300多年里培育形成大缨、小缨和二大缨3个品系,其中二大缨萝卜一般单个体高近30 cm、直径6 cm、重500 g以上,平均产量为52.5~60.0 t/hm2,生长期90 d左右,为目前潍县萝卜的主打品系。

潍县萝卜的特点是肉质紧密、翠绿、脆、甜、多汁、生食如水果,故又称水果萝卜。

肉质根均呈圆柱形,皮质均匀细腻,果型好,地上部分超过全长3/4,为青绿色,地下部分不足1/4,为白色。

现将其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品质提高措施总结如下。

1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寒亭区早在1999年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潍县牌”潍县萝卜商标,该区生产的“潍县牌”萝卜于2004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名牌农产品,国家质检总局也对潍县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潍坊市特色农业项目区——万亩萝卜种植示范园,实现了萝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

目前,潍县萝卜播种面积已发展到2 130 hm2,年产潍县萝卜达到2.3亿个,产值近5亿元。

在成功举办2届潍县萝卜文化节的基础上,2009年寒亭区更是把潍县萝卜产业作为都市农业主打品牌,全力打造潍县萝卜农业游。

寒亭区南距潍坊机场15 km,在寒亭区628 km2里的面积上有济青、潍莱、荣乌3条高速公路和206、309等2条国道穿境而过,北部的森达美港更是整个潍坊市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一孔桥村南大约200米处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一孔桥村南大约200米处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一孔桥村南大约200米处,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古老的建筑一孔桥,横跨在大于河古道上,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建。

桥面宽4.7米,桥高5米,孔跨5米,厉楔型带,卯榫石块,嵌砌而成,结构坚固,因桥为拱形,只有一孔,故俗称一孔桥。

因年久失修,河道已改,桥主体已被泥土淤没,现只露桥拱面。

桥面上留有驴蹄印和车辙印,至今仍清晰可见。

传说是八仙之一张果老倒骑驴和柴王爷推车从桥上经过所致,桥面北侧镶有高浮雕龙头,南侧镶有浅雕龙尾,象征河流如巨龙一般直奔北海。

桥洞壁上有碑文刻石两块。

一孔桥虽历经了八百余年,但如今仍以古老的建筑伟姿完整无损的存在着,成为本区古迹之魁。

金代公元1115年到1234年共119年,统治时间较短,留世古迹也较少。

一孔桥为我们研究金代政治、经济、建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

尤其是地方行政建制、教社村里的风俗民
情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好像一空桥有进行了修缮,希望能保护好这一文物。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潍坊杨家埠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潍坊杨家埠

山东历史文化名村潍坊杨家埠
潍坊寒亭区杨家埠位于寒亭区南部城郊。

现村址曾出土战国时期文物,汉代陶器、铜镜。

明初杨姓人家由四川迁此处建杨家埠村,村内现有明古槐与明古屋。

杨家埠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繁荣于清代。

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进入兴盛阶段,有“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产品销往山东、东北地区及周边省份。

自19世纪起,杨家埠有记载的著名艺人有30多位,如清代以画“包公上任”闻名的杨芳、被人们称作神童王的杨万亮;近代擅长半印半画的杨同科、刻版传人杨洛书等。

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兴号”年画作坊,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埠也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民间艺人把制作年画的工艺与风筝的扎制、绘画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明显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为我国风筝四大流派之一。

杨家埠的风筝和年画都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简介2.神话故事的内容和起源3.神话故事的传承和影响正文(篇1)【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简介】山东寒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是这个地方的文化瑰宝之一。

这些神话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寒亭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了外来游客了解寒亭的重要途径。

【神话故事的内容和起源】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民间传说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是寒亭人民对天地起源的解释。

传说中,盘古在混沌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然后醒来,用斧头砍开天地,从此,天地分开,光明降临。

女娲造人的故事,则是寒亭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解释。

传说中,女娲用泥土捏出了人形,然后赋予其生命,从此,人类开始在这个世界上繁衍生息。

【神话故事的传承和影响】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寒亭人民的心中。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寒亭人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他们对生活的寄托和希望。

同时,这些神话故事也影响了寒亭的文化和生活。

比如,在寒亭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神话故事相关的元素,如舞蹈、戏剧、绘画等。

在寒亭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用神话故事来教育孩子,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总的来说,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是寒亭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篇2)1.概述:介绍山东寒亭及其神话故事的历史背景2.寒亭的神话故事:详细描述寒亭地区的四个著名神话故事3.寒亭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分析这些神话故事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和意义4.结论:总结寒亭神话故事的特点及其对当地文化的贡献正文(篇2)【概述】山东寒亭,位于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寒亭区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

悠久的历史为寒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摘要:一、引言:介绍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背景二、故事梗概:概述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情节三、故事特点:分析山东寒亭神话故事的独特之处四、故事寓意:解读山东寒亭神话故事所传达的意义五、现实意义:探讨山东寒亭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六、结论:总结山东寒亭神话故事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引言】山东寒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丰富了寒亭的文化内涵,也使这片土地更具神秘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吧。

【故事梗概】在山东寒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白蛇传》。

故事讲述了白娘子为救夫婿许仙,不惜违背天条律令,盗取仙草、水漫金山寺等壮举。

在这场人神大战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真挚感情感动了天地,最终得以团圆。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都在寒亭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美丽的传说。

【故事特点】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这些故事中,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正义、勇敢、善良等品质的赞美。

同时,这些神话故事还融合了当地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使得故事更加富有生命力。

【故事寓意】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传达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例如,《白蛇传》传达了真挚的爱情、英勇的担当、善良的品质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正能量,对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依然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

这些故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持善良、勇敢、担当的品质,追求美好的生活。

同时,这些故事还强调了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论】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达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至今日,这些神话故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美好的生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摘要:一、引言二、精华山东寒亭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三、寒亭的神话故事1.寒亭的来历2.秦始皇赶山鞭的传说3.寒亭与八仙的传说四、寒亭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有一处名为“精华山东寒亭”的风景名胜区,这里不仅自然景观秀美,还流传着许多富有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充满魅力的神话传说。

二、精华山东寒亭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精华山东寒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区北部。

这里地势较高,气候适宜,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

据史书记载,寒亭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秦朝时期便设有县治,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三、寒亭的神话故事1.寒亭的来历关于寒亭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座名为“蓬莱”的仙山。

一天,八仙在蓬莱岛上聚会,不料被一位渔夫误闯,渔夫不慎泄露了天机,触怒了天神。

天神为了惩罚渔夫,决定将蓬莱岛移至山东半岛,使渔夫无法再轻易找到仙山。

当蓬莱岛飘至山东半岛时,由于仙山的重量,半岛的土地被压出了一个巨大的坑洞,形成了后来的寒亭。

2.秦始皇赶山鞭的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一天,秦始皇来到山东半岛,听说蓬莱仙山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便下令寻找。

当时,有一位名叫李斯的谋士,向秦始皇献上了一根神奇的赶山鞭。

秦始皇用赶山鞭驱赶山峦,将蓬莱仙山移至山东半岛,形成了现在的寒亭。

3.寒亭与八仙的传说除了上述提到的八仙与寒亭的传说外,还有一则关于寒亭与八仙的传说。

相传,八仙曾在寒亭的一口水井旁聚会,这口水井也因此被称为“八仙井”。

如今,这口水井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寒亭一处著名的景点。

四、寒亭神话故事的文化价值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寒亭古迹遗址

寒亭古迹遗址

寒亭古迹遗址1、丰台盐业遗址群时代:周、汉、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经考古发掘和研究,东周盐业遗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遗址群大约由三十处遗址组成,每个遗址规模都在2万平方米左右。

文化堆积厚0.5米左右。

遗址地表散落着各种瓦片,瓦片正反面的图案不尽相同,内壁有方格、菱形、圆形等几何纹饰。

考古队初步判断这些瓦片为古代制盐工具。

每个盐业遗址群内都有盐井、过滤坑、盐灶等制盐遗存以及盐工墓地。

盐井口径4―5米,深3米以上,井底部亦铺垫植物茎叶。

这些发现显示,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规模、堆积方式与商代有异,制盐工艺流程也不太一样。

从东周遗址采集的生活器皿标本特征来看,其时代主要为战国时期,个别可能早至春秋晚期,有的遗址可能延续至西汉早期。

丰台盐业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寒亭高庙寒亭高庙旧址,位于寒亭城区以东寒亭一村内。

寒亭高庙,原称“云台山庙”,因坐落在云台山上而得名,又因庙宇所处位置在当地最高,故亦称寒亭高庙。

从其旧址出土的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的石佛像和隋唐时期的庙宇砖瓦推断,此处自南北朝时期就已有庙宇,到隋唐庙宇建筑已非常壮观。

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重建修为三官庙。

公元1937至193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重修为三皇五帝庙。

后因失修而倒塌。

寒亭高庙倒塌之前,被称为寒亭四大景观之一,誉为寒亭的商标,海内外驰名。

逢年过节,山会集市,前来游览观光、进香朝拜、商贩贸易者络绎不绝,给寒亭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

寒亭高庙,虽仅存遗址,但当地政府和村民已决定将高庙重新修复,并于1993年6月7日开工奠基。

不久,这座巍然壮观、遐迩闻名的古宇又将耸立在云台之上。

3、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位于欢乐海和幸福城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大海,西邻白浪河入海口,东边和南边都是人工水库。

该馆依据古典民族建筑风格设计修建,是盐文化主题建设项目之一,于2007年元月14日落成,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典建筑群,由山门、钟楼、鼓楼、龙门殿、盐神殿、永宁殿、庭园组成。

潍坊市各级县市概况

潍坊市各级县市概况

潍坊市各级县市概况潍坊市寒亭区概况寒亭区位于潍坊市城区东部、渤海莱州湾南岸。

辖7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含潍坊经济开发区、山东潍坊滨海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373个行政村。

全区总面积1203.85平方千米。

总人口57.36万人。

本区地处泰沂山北冲洪积扇尾,地形南高北低。

地貌类型分为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

主要河流为潍河、白浪河、虞河。

土壤类型有潮土、砂浆黑土、褐土、盐土。

森林覆盖率17.1%。

一、自然条件寒亭区属温带季风性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5℃,1月平均气温-2.9℃,7月平均气温26.2℃。

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7.9℃。

年平均降水量588.3毫米。

年均无霜期199天。

主要矿产资源为非金属矿,膨润土、砩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与坊子区交界区域,建筑用砂主要分布于潍河沿岸。

二、经济状况(统计数据不包含;潍坊经济开发区北城街道办事处、山东潍坊滨海开发区央子街道办事处。

)2009年,完成寒亭区生产总值829455万元,财政总收入7718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787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5.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9707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5.6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885万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0497万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7073万元。

耕地保有量面积为33775亩。

小麦种植面积30.9万亩,单产442千克。

玉米播种面积32.9万亩,单产467千克。

棉花播种面积5.5万亩,单产80千克,全区的蔬菜品种90余个,面积9.6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5.2万亩,总产18.2万吨。

全区西瓜品种有8个,面积2.9万亩,亩产3600千克,总产10.5万吨。

果品面积5.2万亩,卤淡水池塘养殖5000亩,工厂化温室大棚150个,全年水产品产量1.9万吨。

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和产品认证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共认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共7.68万亩。

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潍坊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渊源深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精髓。

本文将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涉及到的潍坊历史知识点。

一、潍坊历史的起源潍坊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潍坊地区属于夏、商、西周时期的“济南故邑”。

战国时期,潍坊归属于齐国管辖,是齐国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二、柳庄文化的发展柳庄文化是潍坊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它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柳庄文化的发展,为潍坊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历代政权对潍坊的影响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潍坊的历史也在不断演变。

汉代,潍坊成为了九州的重要州府。

唐朝时,潍坊成为了江东东路通守。

宋朝,潍坊设置了德州路,成为了山东省的副省级行政区。

元明清时期,潍坊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潍坊在这场大战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7年,潍坊成为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的行政区划中心之一。

潍坊经济、文化、教育均有重要发展。

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家都曾到潍坊视察慰问。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潍坊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0年,潍坊成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1969年,曲阜、济宁两地并入潍坊。

1996年,潍坊再次成为代管地级市。

六、潍坊历史文化遗产潍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咸安宫、梵净山、杨家埠等,这些历史遗迹都是潍坊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此外,潍坊的柳庄文化、金宝山雕塑和布艺文化等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艺术成果。

总之,八年级上册潍坊历史知识点是学习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必读内容,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更好的了解潍坊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格局,对于认识和了解山东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有重要启示的。

山东省的历史沿革

山东省的历史沿革

今日齐鲁走进齐鲁稷下学宫齐鲁荟萃齐鲁胜景民商文化齐鲁高校您的位置>>中国大学生在线>>齐鲁文化>> 齐鲁概况指导单位:齐文化研究院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共建山东历史沿革作者:佚名出处:不详日期:2004-11-02 20:36:59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

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

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

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山东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这些文化的创造者是诸夏族和东夷族。

夏朝(约公元前21--前17世纪)建立后,“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

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月傻去立人)(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在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

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

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

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

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

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

寒亭区革命故事

寒亭区革命故事

寒亭区革命故事
寒亭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宁市,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成
为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危难之中,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

在寒亭区,一些勇敢的革命者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起斗争。

一个著名的革命故事发生在1923年,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来
到寒亭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通过发表演讲、组织农民运动等方式,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觉醒和抗争意识。

这场觉醒迅速蔓延,寒亭区成为了当时济宁地区农民运动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亭区的红色力量日益壮大。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寒亭区,区内的群众积极支持红军,提供了物资和精神上的支持。

红军的英勇精神感染了许多革命者,他们也纷纷投身到革命队伍中,与红军并肩作战。

革命的火种在寒亭区持续燃烧,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在区内建立起来,秘
密地进行党的组织建设和宣传工作。

这些革命者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阶级斗争,为革命事业不断贡献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寒亭区的革命者们进入了政权机构,开始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这些勇敢的革命者的奋斗,为寒亭区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寒亭区的革命故事仍然是人们瞩目的焦点。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团
结奋斗、开创未来的精神,提醒我们珍惜革命的历史成果,继续推进社会进步。

寒亭区的革命遗产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留学360招收寒亭区美国留学代理

留学360招收寒亭区美国留学代理

寒亭区是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四区之一,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岸。

寒亭区总面积8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万亩,2014年人口35.5万,其中农业人口28.4万。

寒亭区辖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化工开发区及6镇2乡2个街道办事处,400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

寒亭,古称寒国,传为夏代寒浞所建。

秦属齐郡,汉称平寿,隋、唐、宋、元属潍州。

“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徐干,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都在寒亭区留下了足迹。

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享有“世界风筝都中之都”的美称。

互联网免费留学领跑者-留学360非常看重寒亭区美国留学市场,现招收寒亭区美国留学代理:留学360,隶属于上海叁陆零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互联网留学办理、教育投资、海外投资、海外置业以及网络运营,是全球互联网留学领跑者,公司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新西兰、爱尔兰、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协议覆盖了3000多所海外大中小学,拥有经验丰富的留学咨询专家组成的留学专家团,其中78.6%拥有海外名校留学背景,高效有序的留学咨询系统和安全快捷的后勤保障队伍,为留学生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

历程8年,公司已为数万名中国学生提供了留学咨询和院校申请。

留学360为留学代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真实可靠的海外学校合作资源,帮助合作机构和国际院校合作。

合作开展留学推广展览展示活动,定期安排海外学校考试和面试活动。

专业、高效的留学方案设计及院校课程选择服务。

高成功率的名校(高中、本科、硕士)课程申请服务。

一对一的学生录取后的后续服务。

完整专业的留学咨询顾问培训服务。

专业直接的合作办学项目策划和设立。

各国夏令营,游学,海外培训、文化教育交流访问项目策划、推广服务。

留学360为拓展业务范围,诚招全国各地公司、个人代理,共同发展各地留学业务:一、合作宗旨强强联合将会使我们的团队更加强大。

寒亭区

寒亭区

寒亭区寒亭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介绍寒亭区。

寒亭区地处山东省西部,地理位置优越,北临齐河县,南靠历城区,西邻章丘市,东接市中区。

区域面积约为42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0万。

寒亭区地势起伏,山川纵横,境内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地标。

古代的寒亭区地处山东省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发源地之一。

古时的寒亭区属于泰山麓,是鲁国的核心领地。

在春秋战国时期,寒亭区就是鲁国九个县之一,地位重要。

历史上,寒亭区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如柳泉文化、王家庄遗址等,这些都是寒亭区丰富文化底蕴的见证。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寒亭区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乡风文化深深影响了这里的人们,独特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习惯等传承至今。

寒亭区还以丰富的文化资源闻名,有着众多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

每年的寒亭庙会是当地最具代表性和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之一,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前来观赏。

近年来,寒亭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济南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区内的工业园区不断壮大,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投资。

西王集团、建发集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在寒亭区设立工厂,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也是寒亭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区内的农产品以优质而闻名。

寒亭区的发展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快了整个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除了经济和文化发展,寒亭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在近年来,寒亭区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城市绿化,提升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区内的城市公园、山岳景区等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外来投资者。

寒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的积极参与。

区内的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项目落户。

市场经济的推动也使寒亭区的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不可忽视的是,寒亭区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概述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2.介绍寒亭地区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详述寒亭地区的神话故事
4.分析寒亭神话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5.总结寒亭神话故事的意义
正文
山东寒亭,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寒亭,古称寒梁,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神话故事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

寒亭地区的神话故事种类繁多,有山神、河神、土地神等各种神祇的故事,也有龙王、神仙、妖怪等奇幻的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寒亭龙潭”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寒亭地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异常艰难。

这时,一位名叫杨二的青年决心寻找解决办法。

他听说附近的龙潭里住着一位龙王,可以控制雨水,于是决定前往龙潭请教龙王。

经过一番周折,杨二终于见到了龙王,并诚恳地向龙王请教如何解决旱灾。

龙王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帮助他。

不久后,天空中降下了甘霖,解决了旱灾。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寒亭人民勇敢、善良、勤劳的品质,还展示了他们尊重自然、信仰神灵的信仰。

寒亭地区的神话故事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这些故事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寒亭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寒亭的来历——精选推荐

寒亭的来历——精选推荐

寒亭的来历寒亭区是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四区之⼀,位于⼭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岸。

寒亭,古称寒国,传为夏代寒浞所建。

秦属齐郡,汉称平寿,隋、唐、宋、元属潍州。

'建安七⼦'中的孔融、徐⼲,清代著名⽂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都在寒亭区留下了⾜迹。

中国三⼤⽊版年画之⼀,富有民族特⾊和乡⼟⽓息的杨家埠⽊版年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享有'世界风筝都中之都'的美称。

寒亭古为寒国,后称北海,前⾝是潍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在民国三⼗年刊印的《潍县志稿》中,选录了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寒亭诗》⼀⾸:五千年下读遗经,潍⽔桥东马暂停;海右⽆如此间古,斟寻亭北有寒亭。

'寒'字之名的由来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村前有⼀堆封⼟,封⼟前伫⽴着潍坊市和寒亭区⼈民政府所⽴的⽯碑,上写着'市级重点⽂物保护单位寒浞冢'。

这堆黄⼟为什么会成为市级⽂物保护单位?寒浞与寒亭有何种关系?古寒国是夏朝以前势⼒强⼤的东夷⽅国,原为寒浞的⽗亲伯明⽒所统治,寒亭⾄今还留有他的遗迹伯明桥。

寒浞代夏后便以'寒'姓⾃⽴为国。

以现今的寒亭地区为统治中⼼,鉴于夏朝的同盟国斟灌(在寿光)和斟寻(在坊⼦)威胁⾃⼰的统治,⼜庇护夏朝的后⼈,寒浞这才命⼉⼦伐灭它,并建⽴过(在莱西)、⼽(在河南)两个诸侯国藩屏寒国。

寒浞统治天下四五⼗年,逐渐失去民⼼,最后在夏朝的残余势⼒联合进攻下失败。

寒浞作为⼀个失败者,夏朝统治者不可能为他树碑⽴传,更不可能为他修坟祭祀。

但东夷部族没有忘记他,他们把寒浞作为民族英雄祭祀,年年封⼟上⾹,因此就有了后来的寒浞冢。

据乾隆年间所修的《潍县志》记载,当时寒浞冢封⼟'⾼三四丈,⼴数百尺'。

经过多年风⾬剥蚀,已没有当年的规模,现在仅余封⼟⾼6⽶,底部东西42⽶,南北60⽶,底围252⽶,墓冢保存完好。

以寒浞冢为中⼼的⽅圆四⼗⾥内,有7个张营村、8个寨⼦村、两个灶户村、两个柴埠营村,⼀个仓上村和⼀个马宿村,据说就是当年寒浞屯兵处、仓库、军马场和草料场,依稀可见当年寒浞国势之盛。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概述:介绍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2.寒亭的传说:寒浞与寒母的故事3.寒浞的出生与成长4.寒浞与夏桀的斗争5.寒浞建立寒国6.寒国的灭亡与寒母庙的建立7.总结:寒亭神话故事的价值与意义篇1正文一、概述:介绍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山东寒亭,位于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寒亭的神话故事是当地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信息。

本文将重点介绍寒亭的神话故事,以期对这一民间文化有所了解和传承。

二、寒亭的传说:寒浞与寒母的故事寒亭的神话故事起源于寒浞与寒母的传说。

寒浞,又称寒侯,是中国上古时期夏朝的国君。

相传,寒浞的出生与成长都与寒亭有关,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名叫寒母的传奇女性。

三、寒浞的出生与成长寒浞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

相传,寒母在寒亭附近的河水中洗涤,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鸟蛋。

她将鸟蛋带回家,孵化出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寒浞。

寒浞在寒亭度过了他的童年,逐渐成长为一个聪明勇敢的少年。

四、寒浞与夏桀的斗争夏桀是夏朝的暴君,因其荒淫无度、残暴专制而臭名昭著。

寒浞成年后,加入了反抗夏桀的行列。

他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成为了反抗军的领袖,并最终推翻了夏桀的统治。

五、寒浞建立寒国夏桀被推翻后,寒浞建立了寒国,自立为王。

寒国疆域辽阔,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寒浞因此被誉为英明的国王,受到了世代人民的敬仰。

六、寒国的灭亡与寒母庙的建立然而,寒国并没有持续太久。

寒浞去世后,寒国因内部纷争而逐渐衰落,最终被周边的强国所灭。

寒国的灭亡让寒亭人民痛心不已,为了纪念寒浞和寒母,人们在寒亭建立了寒母庙。

七、总结:寒亭神话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寒亭的神话故事以寒浞与寒母的传说为主线,展现了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母爱的感人形象。

这一神话故事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能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篇2 目录1.概述:介绍山东寒亭及其神话故事的历史背景2.寒亭的来历:寒浞与寒窑的故事3.神话故事一:女娲造人4.神话故事二:盘古开天辟地5.神话故事三:后羿射日6.神话故事四:嫦娥奔月7.结论:寒亭神话故事的传承与价值篇2正文山东寒亭,位于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

精华山东寒亭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在山东的寒亭地区,有一个神话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天神,他的名字叫做寒亭。

据说,寒亭天神可以掌控天气和四季变换。

他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万里,都是他挥舞的手臂所决定的。

他的领地是一片美丽的无垠天空,每天他都随心所欲地穿梭于云层之间,俯瞰着下方的人间世界。

然而,寒亭天神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掌控能力,他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好处。

一天,他突然有了一个奇思妙想,决定亲自走下天界,来到人们的世界,为他们带来幸福与温暖。

于是,寒亭天神化身为一个年轻人,身穿一袭白衣,飘然而降落到了山东的寒亭地区。

他的到来,像一阵清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山村。

寒亭天神的出现给了人们希望,他们纷纷向他献上自己的诚心祈愿。

寒亭天神满怀慈悲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祷告,并尽自己所能去实现他们的愿望。

有一位老农夫向寒亭天神祈求:“天神啊,请你给我们家乡带来一个丰收的年份,让我们永远不再饥饿。

”寒亭天神微笑着为他点了点头,然后催动自己的力量,让土地变得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

还有一位年轻的夫妻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寒亭天神则为他们送上了一位聪明伶俐的宝贝,夫妻俩欣喜若狂。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亭天神成为了人们的守护者和希望的象征。

他的出现让人们过上了更加安定和幸福的生活。

由于寒亭天神的保佑,寒亭地区的人们在世世代代中都幸福安康。

然而,幸福与平静的日子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有一天,一场剧烈的地震突然袭击了寒亭地区。

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屋屋晃动,山峦倒塌。

寒亭天神察觉到了这场灾难,他没有犹豫,立刻展开了行动。

他用自己的能力隐藏了村庄,并增强了防护力量。

他全力施展出自己的神力,保护着每一个居民。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寒亭天神终于平息了地震,让寒亭地区的居民逐渐从恐慌中解脱出来。

人们纷纷向寒亭天神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这次灾难的发生让人们对寒亭天神的崇拜和感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不再把寒亭天神看作神话中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存在。

寒亭区疆域村落及人口变迁

寒亭区疆域村落及人口变迁

寒亭区疆域村落及人口变迁寒亭区疆域村落及人口变迁寒亭区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此生息蕃衍。

197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里疃乡(现开元街办)鲁家口古遗址进行了发掘。

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清晰:第一层为耕土,第二层为战国时代文化层,第三、四层为龙山文化层,第五、六、七层为大汶口文化层。

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10座房屋遗迹,出土许多陶器,为鼎、樽、壶、杯、盘等;在大汶口文化层中,出土了古器,为石刀、石斧、石铲、石矛、石纺轮等,以及骨器,有骨刀、骨罐、骨针等。

其中彩陶器物,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艺术造谐。

这些文物,经测定,经系四千余年前的实物遗存。

寒亭区疆域,有史记载可追溯到夏朝。

据《潍县志稿》载:“溯自大禹治水,潍淄其道。

厥后潍西平原始建四国:曰斟鄩、斟灌、曰寒、曰三寿(即平寿)。

”寒亭区即属夏代寒国。

本区现有385个自然村,由于建村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徙居频繁,本文列述本区历代政区名称的演变,并列举典型村落,说明其来历沿革,以窥见其余村落的产生和发展。

区内夏代建材的有寒亭、冯家花园、二戈官庄。

例如寒亭,为夏代寒浞称王之都邑。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寒亭,古寒国,浞封此”。

又据《续山东考古录》云:“寒国故城在(潍城)东北三十里,今寒亭”。

再呈二戈官庄,为寒浞次子的封地。

据《左传》注云:“封浇(寒浞长子)于过(今莱州市过西乡),封豷于戈(今南孙乡二戈官庄)”。

又载:“少康元年(约公元前2079年),灭浇于过,灭于戈”。

均证明夏代已有此村。

本区汉代初期属下密县(隶书属胶东国),后属平寿县(隶属北海郡)。

今河滩镇后吉家为汉代下密县治所,三国时又为胶东县治所。

据《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下密,前汉属胶东国”。

又据《补三国疆域志》云:“北海国,汉置郡,(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作国,统县四:平寿、下密、胶东、即墨”。

今后吉家村东南里许,为古下密城遗址,并有以大殿、桃花店、荷花湾命名的地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亭区历史沿革
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因潍河而得名。

潍县之名称始自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至1983年9月潍县撤销,寒亭区成立,前后达606年。

潍县疆域有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夏朝。

北齐改北海郡为高阳郡,治所在下密(现河滩镇前吉家村,亦即下密吉家)。

潍县境内有下密、平寿、胶东3县。

隋代,潍地仍置北海郡,时有北海、下密2县。

后又置潍水县(即原胶东县)。

以潍水作为行政区名称,始于此。

唐代为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

又设潍州(州治在今潍城),州下领17县,其中北海、平寿、下密、寒水、潍水5县地处潍县境内。

宋代仍为北海县,属潍州,后改北海郡,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属京东东路。

金代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

北海县属山东东路潍州。

州辖3县1镇,即北海、昌邑、昌乐3县和固堤镇。

元代仍称北海县。

明初,撤销了北海县的建制,直属青州府潍州。

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莱州府,十年(1377年)五月降(潍州)为县。

”潍县之名由此开始。

清代与明代略同,地方设省、道、府(州)、县。

清初,潍县属莱州平度府,后直属莱州府。

1914年(民国三年)裁府,山东改为四道,潍县属胶东道。

1928年(民国十七年)废道,潍县直属山东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全县划为10个区,县治所在潍城。

1942年12月,将潍县北部的四、五区和寿光九、十区合并,建立寿潍县,历时一年半之久。

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潍县划为潍北、潍南两县。

1948年4月,潍城解放,将潍城、坊子、望留等地划为“潍坊特别市”。

当时,潍北县政府驻孙家杨孟村,潍南县政府驻涌泉庄。

1950年1月,潍南县制撤销,其辖区并入潍北县,县政府仍驻孙家杨孟。

1950年6月,潍北县政府迁至寒亭。

1953年8月,潍北县制撤销,其辖区全部并入(新)潍县,(新潍县政府驻望留,两县政府合并后,随即迁移寒亭)。

这时的潍县辖18个区、886个自然村。

1958年11月,潍县并入潍坊市。

1962年1月,原潍县辖区从潍坊市分出,恢复潍县建制。

1983年全县辖1个镇、21个公社。

1983年9月,潍县撤销。

1984年1月,在原潍县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寒亭区、潍城区、坊子区。

原潍县的杏埠、于河、符山和望留4个公社归潍城区管辖;清池、涌泉、眉村、沟西、车留庄、穆村和埠头7个公社归坊子区管辖;其余11个公社为寒亭区所辖,区人民政府仍驻寒亭。

1984年5月,撤公社建乡镇时,寒亭区辖寒亭、固堤、高里、双杨店、朱里、央子6镇;东庄、郭家官庄、里疃、泊子、南孙、肖家营6乡。

此后,相继又有一些变动:东庄乡改称河滩镇,里疃乡改称张氏镇,郭家官庄乡改称郭家官庄镇;肖家营乡撤销;寒亭镇改称寒亭街道,合并郭家官庄镇与张氏镇,成立开元街道。

2007年7月,固堤镇和泊子乡合并成立固堤街道,央子镇改称央子街道,双杨店镇和南孙乡并于高里镇,河滩镇并于朱里镇。

又有寒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开发区的设立,时寒亭区辖4个街道、2个镇。

2008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寒亭区央子街道(含海洋化工开发区)整建制划归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理;潍坊经济开发区(含北城街道)划归寒亭区管理。

2010年5月,寒亭区撤销高里镇、朱里镇,分别设立高里街道办事处和朱里街道办事处。

至此,遂形成了寒亭区下辖2个开发区、6个街道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