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论史模拟参考

合集下载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4(1)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4(1)

一、单选题(共50.00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出自?()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春秋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历史上,南北统一几次?()A.五B.六C.七D.八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袁枚是哪个时期的进士()。

A.乾隆时期B.康熙时期C.D.道光时期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一笑翩然载酒行”山寨谁的诗歌?()A.李白B.杜甫C.陶渊明D.杜牧满分:2.00 分得分:0分B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以下哪个不是淝水大战的关键性人物?()A.谢玄B.谢石C.刘劳之D.朱序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以下作者与诗歌不相符的是?()A.袁枚“花下残棋儿破敌,灯前老泪客弹筝。

”B.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听好音”C.苏轼“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D.阮元“守取在人谋,慎哉以古鉴”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没有修长城?()A.B.楚国C.燕国D.赵国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饮马长城窟行》的文体是?()A.诗歌B.散文C.D.小说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刘秀最后杀掉谁,统一天下?()A.樊崇B.王匡C.王莽D.刘邦满分:2.00 分得分:0分C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张角靠着道教的一本什么书,在他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网络群众,建立了太平教?()A.《太平教》B.《太平清领书》C.《太平教领书》D.《太清领书》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为多名红颜鸣不平,其中不包括哪位红颜?()A.妹嬉B.妲己C.夏姬D.褒姒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诗经》里的“娶妻如之何”出自哪里?()A.B.《齐风·山南》C.《国风·南山》D.《齐风·南山》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黄帝内经》中不包括?()A.素问B.灵枢C.针经D.本草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京杭大运河连接北京和哪个城市?()A.兖州B.扬州C.杭州D.苏州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下列战役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垓下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前秦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是受了谁的旨意()。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我爱读诗歌,也爱读史书。

通过品诗论史,我感受到自己心灵变得澄净。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阅读诗歌,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体会了诗歌中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世事的看法,学习了怎样去积极地面对生活。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通过阅读史书,我学习了朝代的更替以及历代的名人故事,明白什么是礼仪,什么是修养,明白了人立于世要保有的原则,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2.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2)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章基本相同,重复中又有变化。

请结合本诗内容具体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4.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逆志论世2.情礼义3.疾虚妄4.典论·论文5. 缘情体物6.气盛言宜不平则鸣7.破碎铺叙8.清空意趣9.独抒性灵不拘格套10.在物在我11.文界小说界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曹丕《典论·论文》”)2. (李清照的)词“别是二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动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3分)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清照论词”)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A 3.C 4.B 5. B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

(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统一考试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解析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

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

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款款”形容蜻蜓徐缓飞行的样子。

而“深深”则是形容花丛浓密,而非状写蝴蝶之姿。


2.(6分)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

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

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1(1)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1(1)

一、单选题(共50.00分)1.“神州陆沉,百年丘墟”出自谁之口?()A.韩偓B.桓温C.李白药D.梁启超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2.“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是谁说的?()A.王国维B.汪元量C.李清照D.孔子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3.历史上,南北统一几次?()A.五B.六C.七D.八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4.“一笑翩然载酒行”出自?()A.《遣怀》B.《谢太傅词》C.《寒夜》D.《遣兴》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5.汉朝皇帝中第一个做匈奴人的岳父的是谁?()A.高祖刘邦B.景帝刘启C.武帝刘彻D.元帝刘奭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6.在什么时候,南匈奴单于王朝终结?()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7.北魏哪位皇帝对柔然的态度缓和?()A.B.明元帝C.孝文帝D.太武帝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8.诗人徐夤是唐朝哪个时期的作家?()A.初唐B.盛唐C.D.晚唐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9.诗人徐夤的《开元即事》写的是哪件历史事件?()A.玄武门之变B.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C.安史之乱D.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10.唐代进士科为什么规定考诗歌?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点?()A.人文观B.文采观C.人才观D.考试自身的需要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11.唐人科考,考不上的多数人,都有失望的感受。

《诗品》评诗研究三题

《诗品》评诗研究三题

(2018届)《诗品》评诗研究三题Three problems about“ShiPin”poetry criticism作者霍道中导师陈洪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学院二○一八年五月中图分类号:I206.2单位代码:10320 UDC: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诗品》评诗研究三题Three problems about“ShiPin”poetry criticism作者霍道中导师陈洪教授申请学位文学硕士培养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诗歌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二〇一八年五月提要评诗在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诗经》,《论语》、《诗大序》中亦有评诗的记载,这些评诗都与政治紧密相关,不是独立的存在。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中的评诗仅仅是其著作的一部分,钟嵘《诗品》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善的诗论专著。

通过对《诗品》评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钟嵘评诗的重心,有助于了解钟嵘评诗的具体方式,有助于了解《诗品》评诗与《文心雕龙》、《文选》、《玉台新咏》评诗选诗的异同,更有助于全面深入的体现这部诗论的学术价值。

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诗品》评诗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第一题为《诗品》的评诗概况与时空分布,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所评诗歌篇目概况;所评诗歌篇目的时空分布;《诗品》评诗与《文心雕龙》、《玉台新咏》评诗、选诗的比较。

本论题分析了钟嵘评诗重心和以诗歌为本的评诗立场。

第二题为《诗品》评诗与《文选》选诗比较研究,主要从《诗品》评的《文选》选的诗歌篇目、《诗品》评的《文选》没选的诗歌篇目、《诗品》没评《文选》选的诗歌篇目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揭示了《文选》的编纂受到《诗品》理论的影响,也揭示了萧统与钟嵘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审美趣味。

第三题是《诗品》中的女性诗歌篇目,首先是所评到的四位女性诗人简论,再此基础上梳理研究了《诗品》所评的她们的闺阁怨情诗,最后分析了《怨歌行》对六朝诗歌创作的意义。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5(1)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5(1)

一、单选题(共50.00分)“一笑翩然载酒行”山寨谁的诗歌?()A.李白B.杜甫C.陶渊明D.杜牧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突厥主要是哪个时候的北方劲敌?()A.B.西魏C.东晋D.隋唐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指责妹嬉是才貌双全的枭鸟,迷惑夏桀,飞扬跋扈,乱政祸国的是()。

A.贾谊B.刘向C.D.石川席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为哪位红颜正名?()A.夏姬B.褒姒C.西斯D.冯小怜满分:2.00 分得分:0分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历史上曾为杨玉环洗脱罪名的人大有人在,其中不包括?()A.李益B.李商隐C.袁枚D.徐夤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晚唐胡曾《下第》: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诗歌里的“上林新桂年年发”是指什么?()A.指每年的端午节B.指朝廷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选秀活动C.指朝廷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D.指每年的重阳节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在哪个朝代之前,考与试相分离()。

A.北魏西晋C.隋朝D.唐朝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在唐代,春天的科举考试考试天数是多少天?()A.半天B.一天C.两天三天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刘禹锡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诗中的“朱雀桥”和“乌衣巷”是在我国哪座城市?()A.杭州B.南京C.北京D.苏州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黄帝内经》中不包括?()A.素问B.灵枢C.针经D.本草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模拟试题(附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模拟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39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A、钟嵘对陶渊明B、苏轼对王维C、欧阳修对李白D、王国维对苏轼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A、孟郊、李白B、贺知章、杜甫C、贾岛、杜甫D、孟郊、陆游3、以下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编年体;《战国策》——断代史;《史记》——纪传体;《汉书》——国别体B、《左传》——断代史;《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编年体C、《左传》——编年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断代史;《汉书》——国别体D、《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史记》——纪传体;《汉书》——断代史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C、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D、楚辞是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新诗体。

“楚辞体”又叫“骚体”,由屈原《离骚》而得名。

整理编辑:刘老师(教育公众号:一言伟定)下附答案:第二部分阅读鉴赏(共87分)三、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每组只选1小题,共可选4小题。

8分)。

11、(1)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2)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3),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4)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长相思》)(5)漠漠水田飞白鹭,。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①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

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

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唐宋诗词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唐宋诗词史》练习题库及答案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1、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_________ 。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是的诗句。

3.“张王乐府”是指、两位诗人的乐府诗。

4.“身无彩凤双飞翼,”是的名句。

5、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是________。

6、“易安体”的创始者是________。

7、“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的《_________》一诗。

8、大历诗坛上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是。

9、“小楼昨夜又东风,”是的词句。

10、“无边落木萧萧下,”是的诗句。

11.晚唐诗坛上“温李”是指、两位诗人。

12、初唐上官仪提出的“”之说,为律诗的发展、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

13、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在文学史上合称为“”。

14、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和。

15、苏轼在《》中以“”概评王维诗歌的基本特色。

16、“文章合为时而著,”,是白居易在《》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17、中唐以孟郊、贾岛为代表的诗人群体被后人称为“”。

18、元好问以“诗家总爱西昆好,”二句指出李商隐无题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19、五代后蜀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的总集《》。

2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宋代诗歌的特点为:“,以才学为诗,。

”21、范仲淹的词《》()可称为古代第一首真正的边塞词。

22、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因吕本中作《》而得名,后人又提出了“一祖三宗”之说,其“一祖”为。

23、周邦彦被称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其集大成主要表现在:①结构的细密曲折;②;③。

24、张炎在《词源》中评姜夔词的主要风格为“”。

25、明代在中指出:“调入初唐,”概述了初唐诗坛的倾向性特征。

26、包融与二子何、佶合称。

27、和两大诗派共同构成了盛唐诗坛的两大主流。

28、“大漠孤烟直,”是的诗句。

29、李白诗歌的主体风格特征是①②③。

30、王昌龄的七绝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被称为。

31、中唐前期社会讽喻诗的代表诗人有和。

32、中唐诗歌发展到贞元、元和和长庆时期,出现了两大诗人群体,即和。

千古兴亡诗:品诗论史

千古兴亡诗:品诗论史

千古兴亡诗:品诗论史帝王之诗古之诗人中有位极帝王者。

开国之君(含中兴之君)刚健,豪放而慷慨,旨意紧扣社稷事业。

亡国之君,柔软,亡之前赏心风花雪月,婉约而香柔,亡之后(囚徒之君)伤心风花雪月,婉约而哀软。

开国之君,诗词余事,本色是政治家。

亡国之君,刻意诗词,“此身合是诗人末”?且听开国之君和一代雄主的龙吟虎啸。

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缯缴,将安所施?楚霸王《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倬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魏武帝《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文帝《至广陵於马上作》: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晋高祖司马懿《宴饮诗》: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武阳。

唐太宗《还陕述怀》: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偏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武则天:“均露均霜标胜壤,好风好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谷底浴云衣。

”黄巢《菊花诗》:我待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太祖:“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咏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咏月》)金海陵王完颜亮《题扇》:“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

”《题临安湖山画壁》: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

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念奴娇》: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2008诗歌鉴赏模拟试题汇编

2008诗歌鉴赏模拟试题汇编

2008诗歌鉴赏模拟试题汇编资料汇编:茹清平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注] ①天末:天尽头。

这里指夜郎。

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过:经过。

此据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汨罗江。

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________和________。

(2分)(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结合本诗,可知颈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普遍性的道理?(2分)14、(1)李商隐、杜牧(2分)(2)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

(2分)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

(2分)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颈联隐喻道出,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陷害,表现出对其身世的同情。

(1分)从中可悟出如下普遍性道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往往命途多舛。

(1分,或:坎坷命运多数有助于成就事业,)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品诗论史1

品诗论史1

第1讲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共分)1.章教授本人最喜欢《登南神光寺塔院》的哪两句诗?A.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抱立高台。

B.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C.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D.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2.中华一词,最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A.汉代B.东晋C.西晋D.晚唐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3.以下选项中作者与作品不相符的是A.李百药《北齐书·高昂传》B.桓温《请还都洛阳疏》C.何景明《彭生行》D.张淏《爱国歌》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4.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山一层楼”中“更上一层楼”指的是哪座楼A.岳阳楼B.鹳雀楼C.黄鹤楼D.滕王阁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5.“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是刘禹锡所作《台城》,请问台城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座城市A.北平B.洛阳C.金陵D.安阳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6.以下哪一个人不是清初遗民诗人?A.王夫之B.韩偓C.顾炎武D.屈大均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7.卞彬的《蛤蟆赋》“科斗唯唯,群浮暗水。

维朝继夕,聿役如鬼。

”说的是古代哪个阶层A.皇帝B.官员C.百姓D.胥吏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D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教师评语:--二、判断题 (共分)1.孔颖达认为,华夏与礼仪服装毫无关系。

A.正确B.错误总分值:10.00 分得分: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2.有夏氏是上古的古老民族,他的首领是夏鲧、夏禹。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2(1)

品诗论史模拟考试-2(1)

一、单选题(共50.00分)诗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山一层楼”中“更上一层楼”指的是哪座楼?()A.岳阳楼B.鹳雀楼C.黄鹤楼D.滕王阁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中国古代大致以什么为界,分为南方与北方?()A.秦岭淮河B.黄河C.长江D.大别山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南北分裂,分裂时间最长是哪段时间?()A.先秦B.东晋十六国南北朝C.三国D.北朝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刘劳之去攻打苻坚的先锋部队,这个点子来源于谁?()A.谢安B.朱序C.谢玄D.谢石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屈原的思想在“十家九流”之外,孑身疑古,孤独反思。

下面哪个不是属于九流的?()A.儒家B.阴阳学C.纵横家D.小说家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D--《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的作者是?()A.李白B.王维C.李商隐D.王昌龄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没有修长城?()A.B.楚国C.燕国D.赵国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饮马长城窟行》的文体是?()A.诗歌B.散文C.D.小说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A.王昭君B.蔡文姬C.李清照D.李商隐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B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教师评语:--突厥趁机攻打隋朝,当时是哪位皇帝在位?()A.隋文帝B.隋炀帝C.隋恭帝D.隋泰帝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A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诗人徐夤的《开元即事》写的是哪件历史事件?()A.玄武门之变B.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C.安史之乱D.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满分:2.00 分得分:2.00分你的答案:C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C教师评语:--“红颜祸国”缘起哪件历史事件?()A.夏桀之亡因妹嬉B.商纣之亡因妲己C.周幽之亡因褒姒D.安史之乱因杨玉环满分:2.00 分得分:0分你的答案:B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教师评语:--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其特殊的社会坏境,人才的选拔流行什么方式。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严羽的诗论:学诗有三节”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严羽的诗论:学诗有三节”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严羽的诗论:学诗有三节”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放纵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里所说的“节”,即“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

学诗之初不识好坏,放纵笔力;后来生羞愧,难写出好诗;最终达到透彻之境。

诚哉斯言,无论是学习写诗还是在其他领域,我们都需要在实践当中提高自我认知,然后不断奋进达到登堂入室的效果。

立意:1.做足积累才有创新的资本。

2.起于模仿,立于原创,终于顿悟。

3.独立自主才是民族富强复兴之路。

【个人见解】1、第一个阶段总结出优点:大胆尝试,积累经验,提升感知力缺点:不知好坏,放纵笔力,多而泛滥,无质量2、第二个阶段总结出优点:懂得好坏,懂得羞愧,懂的敬畏缺点: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知道敬畏后要怎么做?要勇于改错,笃行不怠。

不要自卑,化羞愧为动力。

3、第三阶段总结出:透彻境界,放纵诗境,信手拈来。

前两个阶段是基础,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若是将前二个阶段的缺点作为分论点,应继续探讨该如何做避免这个缺点?这样讨论才有价值最好是将每个阶段的优点作为分论点,这样可以直接延伸借鉴到其他领域,成为经验瑰宝。

【学生的问题】1、三个阶段之间有梯度,不能将三个阶段直接凝练为一个词:如领悟,抛开材料谈逐步领悟的重要性;或者如循序渐进,抛开材料谈循序渐进的重要性2、三个阶段各提炼出一个关键词,然后抛开材料,还有多论点的嫌疑。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

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的论文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

与之相应,文学创作上,中国古代正统诗文创作也进入黄金时代。

以“盛唐气象”为特征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天人同构的诗国家园臻于完善。

由于诗歌创作的空前繁荣,诗歌批评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深化,在批评的方法和范围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殷墦、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的意境探讨;白居易“为民请命”的诗学理论;韩愈“不平则呜”的创作原则,把中国古代具有朴素民主精神的文艺思想引入一个全新阶段。

杜甫“以诗论诗”的批评方式,更是在批评领域开了先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号称“诗圣”。

杜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批评理论,是在陈子昂、李白诗论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期,因而杜甫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更加注重民生疾苦、为民请命。

一、一代诗史,千秋殷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10、11月之间。

这年的10月,唐玄宗携杨玉环往骊山华清官避寒。

月,安禄山举兵。

杜甫其时途经骊山,玄宗、玉环玩兴正酣,安禄山举兵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诗人途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已然感觉到了社会动乱的端倪。

千载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讲这些事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受到“山雨欲来”之势。

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不能不令人叹服。

杜甫写诗是表现自己的真实性情。

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别家诗作的呢?这在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可以发现一二:他在为元结诗集作序时对元结的诗作赞扬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充分肯定元结能“知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疾苦”,并在序中预言,多一些这样的官员,“天下少安可待矣!”元结就是写《舂陵行》和《赋退示官吏》的道州刺史。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学诗三节”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学诗三节”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学诗三节”范文汇编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展示01. 循序渐进,方得成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到学诗有“三节”,其前两节分别为初学诗时的肆色而写和学诗中期的畏头畏尾,只有经历这两节必不可缺的提升过程,方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这亦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相似,做任何事没有一蹴而就的,唯有循序渐进,方得大成。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华而成”,我们在尝试学习新事物时,往往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大胆尝试,没有任何经验,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识得好恶,知道正确的方向,所以该阶段为通往成功的必修课。

“既明羞愧,始生畏绪,成之极难”,待我们接触学习新事物一段时间后,了解其门道,我们常会有一段迷茫期,在此期间我们害怕出错,忧虑结果达不到预想,所以不冲破畏惧的枷锁,难以攀得成功的顶峰。

克服困难,经历失败与磨难都是成功的铺路石。

所以,我们应当勇于突破,面对困难,应大胆自信,方能提升自我。

“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待到我们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可谓熟能生巧,学习相较于写诗也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积累足够的错题,不半途而度,不轻会放弃,才能在选拔时一展鸿图,绽放光彩。

生活中事事如此,“及其透彻”,对一件事烂熟于心,才能面对时从容不迫,沉稳应对。

这就是学习事物的最后阶段,通过不断的积累后,实现成就自我,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桓温《请还都洛阳疏》B.韩偓《登南光寺塔院》C.韩偓《即目》D.李百药《北齐书·高昂传》A.王昌龄《出塞》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李白《将进酒》D.杜甫《望岳》A.柔然B.突厥C.楼兰D.蠕蠕A.隋文帝B.隋炀帝C.隋恭帝D.隋泰帝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A.十一月B.十二月C.次年正月D.次年二月A.地理差异B.风俗差异C.景观差异D.气候差异A.弱冠之年B.而立之年C.古稀之年D.死后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A.李煜B.刘禅D.萧琮A.山海关B.嘉峪关C.函谷关D.雁门关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A.子天乙B.子昭C.子受D.子敛B.《石壕吏》C.《秦妇吟》D.《三都赋》A.杨玉环B.王昭君C.陈圆圆D.赵飞燕A.赵飞燕B.杨玉环C.貂蝉D.王昭君A.杨贵妃B.妲己C.卫子夫A.察举制正在向科举制转变B.察举的对象转向贫寒人家C.察举制严重不实、选拔腐败D.察举的对象大多德才兼备A.世官制B.禅让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唐高宗B.举人C.进士D.鼎元A.男女爱情B.淫乱之事C.沉迷酒色D.后宫之事A.原始群婚B.血族婚C.走婚D.对偶婚25.黄遵宪有一首诗歌说道:“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头侬自怜。

记得初来同食乳,同在阿婆怀里眠。

”这首诗描写了中国古代哪种婚礼习俗?(D)A.鬼婚B.走婚C.换娶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满分:1.00 分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50.大学进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A)A.正确B.错误A.南宋赵师秀B.北宋赵师秀C.南宋刘克庄D.北宋刘克庄A.儒家B.阴阳学C.纵横家D.小说家A.牧野之战B.赤壁之战C.攻戎之战D.淮夷之战A.王昌龄《出塞》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李白《将进酒》D.杜甫《望岳》A.镇压国内人民B.发展经济C.攻打北方匈奴D.发展对外交流A.高祖刘邦B.景帝刘启C.武帝刘彻D.元帝刘奭A.修长城是劳民伤财,对当时的老百姓伤害很大B.修长城是完全正确的举措,秦始皇没有一点罪过,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可以不用理会。

C.修长城是完全是秦始皇的私心,对当时的秦朝没有一点好处D.修长城虽然对当时的人民和家庭伤害很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修长城完全是需要的。

A.河套B.东北三省C.北京D.江南A.高祖B.高宗C.太宗D.武则天A.秦朝B.春秋战国时期C.夏朝D.魏晋南北朝A.研究诗歌本身来引用历史B.研究历史本身来引用诗歌C.诗人对历史的经验总结,诗人对历史的看法,往往用诗人自己的诗歌来加以他的表达,通过品读诗歌来了解诗人对历史的看法。

D.通过品读诗歌,来谈论章教授本人对历史的看法。

A.夏姬B.玄妻C.妹嬉D.骊姬A.原始无偶婚B.一夫一妻C.一夫多妾D.一夫多妻A.地理差异B.风俗差异C.景观差异D.气候差异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唐太宗A.貂蝉B.王昭君C.西施D.杨玉环A.不被重用的愁苦B.边塞壮阔的豪迈C.对行人的思念D.战争场面的激烈A.荀悦B.班固C.班超D.荀彧A.刘贺B.刘髆C.刘彻D.刘询A.武王伐纣B.黄巢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太平天国起义A.赵飞燕B.杨玉环C.貂蝉D.王昭君A.世袭制B.世官制C.宗法制D.科举制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5.下列哪一项能力不属于大学教育培养的能力(A)。

A.虚构能力B.记忆能力C.分析能力D.创造能力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50.大学进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A)A.正确B.错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春秋A.乾隆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道光时期A.秦时明月汉时关B.朝辞白帝彩云间C.欲饮琵琶马上催D.春风不度玉门关A.齐国B.楚国C.燕国D.赵国A.王昭君B.蔡文姬C.李清照D.李商隐A.高祖B.高宗C.太宗D.武则天A.马皇后B.朱元璋C.李克用D.朱温A.夏姬B.玄妻C.妹嬉D.骊姬A.策试是专场书面考试B.策试的上家是考察,推举的上家是推荐C.策是竹简,将题目写在竹简上,由应试人做书面回答,称作策问和对策D.现在的干部笔试,就类似于策试A.魏晋案被查B.隋朝C.唐朝D.明朝A.《卫风·南山》B.《齐风·山南》C.《国风·南山》D.《齐风·南山》A.原始无偶婚B.一夫一妻C.一夫多妾D.一夫多妻A.宋书B.宋史C.明史D.清史A.《茶经》陆羽B.《毁茶录》陆羽C.《茶录》蔡襄D.《茶源》蔡襄A.千里走单骑B.月下追韩信C.缪贤举荐D.负荆请罪A.天津市B.塔里木河下游C.浙江绍兴D.山东临沂A.弱冠之年B.而立之年C.古稀之年A.剥削的统治者B.残酷的土匪C.昏庸的君主D.不孝的子女A.刘向B.司马相如C.屈原D.陶渊明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B.沛公C.永王D.汉王A.武王伐纣B.黄巢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太平天国起义A.《梁甫吟》B.《石壕吏》C.《秦妇吟》D.《三都赋》A.杨玉环B.唐婉C.卓文君25.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梧桐雨》取自诗句“秋雨梧桐叶落时”,这句诗是出现在哪部作品中(B)。

A.《七哀诗》B.《长恨歌》C.《列女传》D.《秦妇吟》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A.正确A.正确B.错误50.大学进行的是一种素质教育。

(A)A.正确B.错误A.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抱立高台。

B.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C.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D.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

A.诸葛亮B.曹操C.刘备D.项羽B.杜甫C.陶渊明D.杜牧A.庄子B.屈原C.孔子D.阮籍A.匈奴B.楼兰C.突厥D.柔然A.高祖B.高宗C.太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