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A
2+b2=c2 a
2+b2≠c2 a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 程度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近似的、相对正确 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 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 两重基本属性。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 之中有绝对。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 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 实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 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 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 跃及其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 和谬误的对立统一;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 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实 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中介
二是作为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 的工具系统,如望远镜、显微镜、遥 感装置、计算机等。




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 四种基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构建)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 要的关系。 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 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4、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 次飞跃。 第一,必须掌握大量合乎实际的感 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 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考: 材料: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 生给一位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 血医疗热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一名医生给一位濒死的产妇输 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 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直 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 属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第一,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作为一种认识是
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
a
a2+b2=c2
C
b
A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在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有限性。从 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B
a
b
C
c
A C








3、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 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 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和无限发展
观念成果,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它通过概念、 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这些形式是人思维所 特有,具有依赖于人的主观形式。

2、真理是一元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条件下,人们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论告诉 我们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伽利略的胜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 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本课程重点、难点



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明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 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并以认识和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说 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 系 理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活动 对事物本质、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
2 /R
G=6.67×10-11N·m2/kg2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掌握真理观上辩证法的重大意义 (1)理论上,是我们批判绝对主义和相 对主义的锐利武器。绝对主义夸大真理 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 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 的绝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怀 疑主义和诡辩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 页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二,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来源包括直 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它们都来自于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何差别?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硬!
红!
甜!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1、把反映或摹写的特性作为人类认 识的基本规定性。(人的认识必然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2、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阐明认识对 实践的依赖性及认识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关系。
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 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 动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 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知觉 表象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感性认识的特点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 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 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 持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是对现象的 反映,不能指导实践,所以须上升 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 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 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 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 是社会实践。

、辨析: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 组织起来的经验。

上述观点以“有用性”、 “普遍意义性”作为真理的评判 标准,属于主观真理论,其实质 是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 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 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 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 B 的、无条件的。 c 。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二、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头脑自生”、“客观精 神”,其错误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 的圈子内,否认认识的的客观来源。)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认为人不 要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只要靠感觉器官 的直观,就能获得认识。 (2)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没有把 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 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 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 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 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 系统。如手工工具、畜力使用、机器系 统、动力能源系统等。

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答案要点: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而发现羊血可 以治病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惊人死亡,直 到发现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探索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掌握血 型系统的理论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 人的认识就这样在实践的推动下 不断深化,永恒发展。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 (1)反复性。主观条件:主体的知识水 平、认识能力、立场、观点、方法等; 客观条件: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 (2)认识的无限性。指认识的对象、基 础、认识能力的提高都是无限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 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 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唯理论——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经验主义轻视科学理论, 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 真理,到处搬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