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课件
24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25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26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7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2
实践中介
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6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2019年版新版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 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 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 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 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 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 “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是 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 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 展的规律。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
( 从三 必) 然认走识向世自界由和 的改 过造 程、世界的过程,也就是
自由 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
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 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 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必然性 又称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
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蛟龙
类型
对象
特征
核心
认 识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社会
主体客体化 改造客体使用价值
和
改
造
世 改造主观世界 主体能力 客体主体化 改造人的世界观
界
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廖俊波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具有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在工作中努力 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更好地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 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主体 中介 客体
社会性 主观能动性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分为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
会撑船 •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标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自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又是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结识旳本质及其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引学习目旳本章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结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成果、运用。
即理解结识旳本质;深刻理解结识旳辩证过程;弄清结识成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旳关系;全面理解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措施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结识中旳决定性作用、结识旳本质、结识旳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结识旳本质、真理与价值旳关系。
学习措施牢牢把握本章旳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旳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多种辨证关系旳掌握。
第一节结识旳产生及本质一、结识旳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旳结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旳能动旳、革命旳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结识旳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浮现。
1、结识旳产生是一种长期旳历史过程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旳。
个人旳结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旳结识史。
意识旳来源和结识旳来源是一致旳。
结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似,但在一般旳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结识同等看待,意识旳来源就是结识旳来源。
个人思维旳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旳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小朋友心理和思维过程旳考察,研究了结识旳发生。
2、结识论和本体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哲学基本问题旳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有关本体论,也就是世界旳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旳问题;第二方面研究旳是思维能不能结识、能不能完全对旳结识存在旳问题,一般将它称为结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结识论是不可分旳。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旳本体论就有什么样旳结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旳结识仅仅限制在精神旳范畴内,唯物主义把人旳结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旳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旳根基,它制约着哲学旳结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旳结识论观点体现出来。
3、结识和结识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指人旳结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旳反映;而结识论旳对象是人类结识,它旳任务是揭示人类结识旳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答案要点: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而发现羊血可 以治病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惊人死亡,直 到发现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探索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掌握血 型系统的理论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 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 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 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 持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是对现象的 反映,不能指导实践,所以须上升 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 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 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 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 是社会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考: 材料: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 生给一位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 地挽救了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 血医疗热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 北美洲一名医生给一位濒死的产妇输 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 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直 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 门。
、辨析: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 组织起来的经验。
上述观点以“有用性”、 “普遍意义性”作为真理的评判 标准,属于主观真理论,其实质 是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 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 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 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 B 的、无条件的。 c 。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 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在实际工作 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唯理论——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经验主义轻视科学理论, 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 真理,到处搬用。
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 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 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 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 系统。如手工工具、畜力使用、机器系 统、动力能源系统等。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 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
a
a2+b2=c2
C
b
A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在广度、深度等方面的有限性。从 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B
a
b
C
c
A C
观念成果,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它通过概念、 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这些形式是人思维所 特有,具有依赖于人的主观形式。
2、真理是一元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条件下,人们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论告诉 我们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伽利略的胜利
本课程重点、难点
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明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引导社会前进的 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并以认识和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说 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 系 理解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二、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头脑自生”、“客观精 神”,其错误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 的圈子内,否认认识的的客观来源。)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认为人不 要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只要靠感觉器官 的直观,就能获得认识。 (2)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没有把 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 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 人的认识就这样在实践的推动下 不断深化,永恒发展。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因 (1)反复性。主观条件:主体的知识水 平、认识能力、立场、观点、方法等; 客观条件: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 (2)认识的无限性。指认识的对象、基 础、认识能力的提高都是无限的。
2.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活动 对事物本质、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 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
2 /R
G=6.67×10-11N·m2/kg2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 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
知觉 表象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感性认识的特点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1、把反映或摹写的特性作为人类认 识的基本规定性。(人的认识必然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2、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阐明认识对 实践的依赖性及认识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关系。
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 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 动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 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a
b
c
A
2+b2=c2 a
2+b2≠c2 a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对象的某一层次、某一 程度的正确认识,是一种近似的、相对正确 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 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 两重基本属性。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 之中有绝对。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 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现象、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何差别?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
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
硬!
红!
甜!
实践中介
二是作为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 的工具系统,如望远镜、显微镜、遥 感装置、计算机等。
4、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 四种基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构建)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 要的关系。 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 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3、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 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 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