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
识和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
3、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有限性、 有条件性
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渗透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的两种属性相互转化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对 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的反映。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 过火,……加以夸大,把它 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 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 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地步。”
结绳记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伽里略用自制的 能放大30倍的望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远镜发现了月球 表面有环形山,发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现了木星有卫星, 从而证明哥白尼” 日心地动”的学 说是有根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 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实践 主体
实践 主体
实践 内容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 藏自己的大书,只 要我们去读它,我 们就可以认识它。
“不可知论”
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
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 被我们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具有客观性;认识是由人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主观性;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二、认识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2.感性认识与概念形成感性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概念形成过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或范畴。

这种过程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演绎推理。

3.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认识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转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初步感性认识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阶段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两个方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不同。

但是,在每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前一时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由于主体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忽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3.形而上学倾向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状态,忽视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缺乏历史性和动态性。

四、认识发展的未来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深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深入。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这种规定突出了以下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 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人类登上月球的 第一步,1969年
练习
认识的客体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作品等是不是属于认识的客体。 有这么一道题:认识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 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 物
答案:B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理性认识的特点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F=GM1M2/R2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23、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4、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2+b2≠c2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1件的局限的。

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要修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确定性:(2)不确定性: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UFO外星人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认为是有用、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2、价值的特点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2、价值的特点(2)(((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2、价值评价的特点(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知识性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真理永远处在邮箱对象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反对格列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步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是相对和足以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而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优势互相联系的。

真理是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过程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这里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梳理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理念。

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7、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时间必然是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时间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8、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事件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事件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搞糟世界的过程,几十人适合高校客观是饥饿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