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2: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必然和自由
01
必然:指人受盲目必然性 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 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 配的社会状态
0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 的过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 一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 件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概念:由人类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局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 同主体联系,始终
以主体为中心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 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 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 的不同需求会产生不
同的价值
客观性:一定条件 下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不依赖于主体 的主观意识和存在
社会历史性:主体 和客体的不断变化 决定了价值的社会
历史特点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1
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 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唯一能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2
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
感谢聆听
02
自由:指人自己成为自然 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 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 历史的社会状态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如何认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

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二实践的中介包括什么?实践中介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火车、电脑、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三如何科学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第一,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第二,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实践观点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认识和 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ppt
识认与践实 节三第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 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直接现实性。 第二、自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第二,实践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第三,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价值评价(评价性认识)与科学 认识(知识性认识)的不同的特点:
1)认识的对象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观事实为对象;价值评价则 以价值或价值事实为对象,即以客观事物 对人的 需要所具有的效用或意义为对象。 2)认识的内容不同。 科学认识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 容。 3)认识的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弄清客观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 价值评价的主要目的则是要认识和评判客 观事物对人的效用和利益,以便有效地改 造事物和利用事物为自己服务。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在本质上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第一,唯心主义和唯物 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 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 识本质的回答。 第三,辨证唯物主义对 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 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 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 发展过程。
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 明,互相对立。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 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课堂教学就是人类无声地改建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存有三: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课堂教学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彰显了自觉的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存有: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课堂教学;③科学文化实践。

(3)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就是指具备思维能力、专门从事社会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活动的人;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方式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基础,它对重新认识的同意促进作用主要整体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④课堂教学就是重新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重新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重新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有着两条显然矛盾的重新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秉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指出人的重新认识先于物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重新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①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a.感性认识就是重新认识的低级阶段,就是人在实践中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轻易的、具体内容的充分反映。

它包含感觉、无意识、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就是轻易性和具体性;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级阶段,是人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感知到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规律。

实践是人类积累知识、形成认识的基础,也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手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对认识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认识的不足之处,找出认识的错误,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和修正,在实践中逐渐接近真理,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3.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存在着不断的演进和迭代。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通过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和认识,实现认识的深化。

在实践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推进,使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从不完整到更全面,从片面到更全面,从浅显到更深入的发展。

同时,认识也不断实践验证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碰撞和解决,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断深化、渐进和辩证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将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创造性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蜂巢
蓝图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 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 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之博见也。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已经使用。 • 在中国古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康德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哲学,提出了“伦理理性”和“实践理性 ”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 道德活动。是一种理性自主。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罗吉尔∙培根认为,权威、习惯、成见、虚夸是通向真理的四大障 碍。因而,他主张要认识真理必须进行实验。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案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概论的实践与认识,并分析其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3.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4.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和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在斗争、实践和思考中实现的。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或名人名言,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和思考。

4.2 授课内容4.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30分钟)通过讲解及讨论,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4.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40分钟)结合实例和案例,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认识的过程和方法。

4.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40分钟)通过引用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实践,分析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4.3 总结与展望通过小结和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以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反思和深化。

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和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前言嘿,朋友们,今儿咱们得聊聊个深奥但又接地气的话题——实践和认识,还有它们那琢磨不透的发展规律。

别慌,咱们不整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咱们生活中的点滴,怎么?一、实践的魔力,脚下的路1.1 摸石头过河的艺术想当年,咱们的老一辈们,那可是真枪实弹地“摸石头过河”。

啥意思?就是说,在没桥没船的时候,他们靠着勇气和智慧,一步步试探,一步步前行。

这实践啊,就像是那河水,既深又急,但只要你敢下水,敢摸那石头,总能找到过河的路。

1.2 纸上得来终觉浅再说说咱们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啥都能从网上搜来。

但你知道吗?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就像菜单上的菜,看着诱人,不亲自尝一口,咋知道啥味儿?实践,就是那筷子,得你自己夹了,吃了,才算是真的懂了。

二、认识的升华,心中的灯2.1 拨开云雾见月明认识嘛,就像是咱们在雾里走路。

一开始,啥也看不清,只能摸索着前进。

但走着走着,嘿,雾散了,月亮出来了,路也清晰了。

这就是认识的升华,是咱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最后豁然开朗的过程。

2.2 经验的宝藏认识还有个好处,就是能积累成经验。

这经验啊,就像是咱们的金库,存得越多,心里就越有底。

下次再遇到啥难题,直接翻出经验宝库,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这就是认识的魅力,它能让你在遇到新情况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从容应对。

2.3 思想的火花更高级的认识,还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就像咱们在聊天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出个好主意。

这主意啊,就是咱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结果。

它能让你在众人面前大放异彩,也能让你在困难面前找到出路。

三、发展规律,那是一条长河3.1 曲折前行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啊,就像是一条长河。

有时候顺流而下,畅通无阻;有时候又得绕个弯儿,甚至逆流而上。

但不管咋样,它总是向前流的。

这就是发展规律,它告诉我们:只要不停下脚步,总会有新的风景等着咱们。

3.2 相互促进还有啊,实践和认识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二)从实践到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第二,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
(三)从认识到 实践 认识到实践的飞 跃,其重要性和 必要性:第一认识
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第二认识的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 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展规律
认识论
三二一 第
、、、 实一认

现切识 节
理从世
论实界 认
创际和 新出改

和发造 世
实,世 践实界

创事相 与
新求结 的是合 良
改 造


互 动

目录
三二一 第
、、、 真真真

理理理 节
与的的
价检客 真
值验观 的标性

辩准、 与
证绝 统对

一性 值




三二一 第
、、、 实认实 践识践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 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 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 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 规范和导向作用。
(五)真理和价值在
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 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 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 人的生存和发展。
实 践 标 准 的 确 定 性
实 践 标 准 的 不 确 定 性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判断题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正确的答案是“对”。

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正确的答案是“错”。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正确的答案是“对”。

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正确的答案是“错”。

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正确的答案是“对”。

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正确的答案是“错”。

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正确的答案是“错”。

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答案是“对”。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正确的答案是“对”。

二、单选题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A. 物质生产实践B. 政治实践C. 科技实践D. 文化实践正确答案是:物质生产实践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

A. 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B.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正确答案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

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心得体会一、实践实践活动又称实践,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 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2)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 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 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 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具体来看:(1)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指人的认识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 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所以, 反映的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

(2)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而不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们为了在实践中实现预定的目的, 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 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3)反映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性: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它随着 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深化
认识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 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科 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世界的认 识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古代人 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主要依靠神 话和宗教;而在现代社会中,科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自然世 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和 全面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 规律
xxxx
-
1 实践 2 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是人类智慧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x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实践与认识的含义、特征、发展 过程以及规律
1 实践
实践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运用 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从而 满足自身需求或实现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实践
实践的发展
实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 践的方式、手段、规模都有所不同。例如, 在农业社会中,实践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经 验积累;而在工业社会中,实践则更多地依 赖于机器和大规模生产;现代社会中,信息 技术和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实践更加高效 和精准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人们通过理性 思维和推理形成的概 念、规律等认识成果 ,可以指导人们进行 有效的实践活动。正 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 们达到预期的目标, 而错误的认识则可能 导致实践的失败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发展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方面,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推动认识的 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新的认识成果又指导着人们 进行更有效的实践,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这种互 动关系不断推动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800字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800字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800字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一、引言实践与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个核心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就我个人而言,通过对实践与认识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探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规律。

二、实践对认识的促进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实践是指人们通过直接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实验、探索等方式,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正是通过实践,人们得以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手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特点。

实践对认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实践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去主动地探索和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科学家们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规律。

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将知识从抽象的层面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

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

实践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不断修正和完善人们的认识。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支撑,没有认识就没有正确的实践。

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判断等方式,对实践所获取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通过认识,人们可以对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进而指导实践的方向和方法。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把握实践的目标和意义,从而合理规划和组织实践活动。

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认识,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案。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已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认识,才能提出新的假设和实验设计。

认识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形成实践经验和知识的体系,为未来的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能动反映。
创造和反映的关系
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的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
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
(二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 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 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优势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只有将已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
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的得到证实,粗物的理论 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 身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 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三项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 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 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具有不深刻的局限性,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况整理大量感性材 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 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
展的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 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 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2.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 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 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 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 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的主题、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
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
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的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 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 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2.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一是离开
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 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社会政治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
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学、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它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 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重要性表现在: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 生活的基础。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 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 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 了手段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