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导课:【教师复习提问】: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的基本缺陷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
宿命论:认为神秘的客观精神、天命决定历史(客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主观唯心主义)。
它们的主要缺陷是:其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其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加瓦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选择题重要考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章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类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它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讲教案-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
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主要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问题导入:《两小儿辩日》对我们的启示。
04强化课程马原第三章
•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 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 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 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验证。
•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 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 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 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 果。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 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 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
现。 •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
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 展着的实践。
• 强化考点2:实践的基本结构
•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 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大学生马原认识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三、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什么?2. 引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二)讲授新课1.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 认识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
-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
2. 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案例分析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实际问题。
2. 案例包括:科技创新、社会改革、个人成长等方面。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文章,阐述认识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完整版)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课件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的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感觉
这花是红的
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错误观点:
唯理论——教条主义
经验论——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案例
1
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曾经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 种牛痘,防天花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舍罕王赏麦
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
舍罕国王:当然可以……?!
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一袋麦子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达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1+2+22十23十24……十263)。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看来,国王得给西萨·班·达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案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概论的实践与认识,并分析其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3.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4.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
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和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在斗争、实践和思考中实现的。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或名人名言,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和思考。
4.2 授课内容4.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30分钟)通过讲解及讨论,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4.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40分钟)结合实例和案例,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方法,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认识的过程和方法。
4.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40分钟)通过引用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实践,分析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4.3 总结与展望通过小结和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认识以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反思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硬!
红! 甜!
感觉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感觉的集合,是把事物感 觉 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各方 面特性的整体感性形象。
苹果(知觉)=红+甜+硬 +……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
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感觉和 知觉在头脑中的回忆,是对客观对象的整体 形象的再现。
知觉
表象
回忆再现
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活动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 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反对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点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
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 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指 出主体是在自觉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 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认识主体能 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 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全面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及其过程。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得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就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得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得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就是辩证统一得。
实践就是认识发生得现实基础,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与认识发展得动力、就是检验认识就是否具有真理性得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得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具体得历史得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就是大师还就是普通人,失误与错误就是难免得”?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得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得错误”变为成功得“经典之作”得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就是大师还就是普通人,失误与错误就是难免得”,其哲学依据就是: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人类得认识与实践就是一个复杂得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得限制与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就是难免得。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得反复性与无限性得原理;实践与认识得具体得历史得统一得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得复杂性导致无论就是大师还就是普通人,失误与错误就是难免得。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得关系(1)实践得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得、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2)客体就是指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3)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得程序与方法。
※认识得主体与客体得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关系与实践关系。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学习教案
③ 基本特性第:17页社/共51会页 性和实践性。
④ 基本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
2.认识客体 ① 含义: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
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 观存在。 ② 基本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 体。 ③ 基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1. 来源 2. 动力 3. 唯一标准 4. 目的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
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8页/共51页
➢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said, ➢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第49页/共51页
➢ 谢谢收看!
第50页/共51页
3.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 行动;
4. 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 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第34页/共51页
三.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 2。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总规律:认识运动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 动。 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② 反映论——先验论。它把反映 论贯彻到底第24,页/共5是1页 全面彻底的反 映论。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
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第25页/共51页
二. 认识的辩证运动。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1)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即为限定和超越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例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唯物的观点B.辩证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例题】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D )A.主动与被动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真题】(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答题思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
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 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因为正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需要,人们才去认识世界。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作为中介,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连接起来,使主体能够从客体那里获得有效信息。
其三,主体用于处理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源于实践。
列宁:“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对此不能做狭隘的理解:第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第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牛顿—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实践中,经验材料日益丰富,物质手段日益完备。
其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改造客体、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
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真题】(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A.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袁隆平的话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选项正确。
实践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依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选项错误。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C选项错误。
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D选项错误。
(3)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0XX年、20XX年、20XX年): 1)认识、理论指导实践的理由: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
其一,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二,从认识的特点上看,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认识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2)认识指导实践的表现其一,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其二,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
其三,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其四,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
其五,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3)理论指导实践的表现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这种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端正方向。
科学理论能正确地预见未来,为实践的正确开展指明方向。
其二,指导进程。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开展。
其三,推动创新。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其一,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
【例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所揭示的是(B)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D.离开了理论,就不会有实践2、认识观(1)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1991年、1993年、20XX年)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2000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异: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查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其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没有客观对象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这种能动的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为基础来实现的。
【真题】(2016)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