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一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一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历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代价,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D、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11、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其中从社会层面临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根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人们对滴滴涕的认识和使用
工业发展及其对自然的影响
认识运动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Βιβλιοθήκη 认识 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1
02
03
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添加标题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他找到什么了? 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阿基米德 我找到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自考马原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9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认识的产生
认识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同人是怎样产生的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样,作为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的产生也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人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
①《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95
才?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九十九份血汗。”所谓“血汗”就是不辞辛
苦地奋斗,也就是勤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
本获得知识。应当承认,由于个人的生命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事事
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对认识的反思和研究。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93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便有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但人们对认
识的研究,在社会和人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有可能。所以,
是认识在先,对认识的研究在后。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
识论。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
不开的。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人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和对
自我的意识。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由于认识和意识本质
上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与认识是相通的,在一般的意义
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人的意识是人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的产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
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从人类产生起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正如人类自身产生、成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总
结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这种规定突出了以下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 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人类登上月球的 第一步,1969年
练习
认识的客体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作品等是不是属于认识的客体。 有这么一道题:认识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 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 物
答案:B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鱼
鸟
理性认识的特点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人
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F=GM1M2/R2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结识旳本质及其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引学习目旳本章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结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成果、运用。
即理解结识旳本质;深刻理解结识旳辩证过程;弄清结识成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旳关系;全面理解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措施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结识中旳决定性作用、结识旳本质、结识旳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结识旳本质、真理与价值旳关系。
学习措施牢牢把握本章旳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旳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多种辨证关系旳掌握。
第一节结识旳产生及本质一、结识旳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旳结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旳能动旳、革命旳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结识旳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浮现。
1、结识旳产生是一种长期旳历史过程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旳。
个人旳结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旳结识史。
意识旳来源和结识旳来源是一致旳。
结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似,但在一般旳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结识同等看待,意识旳来源就是结识旳来源。
个人思维旳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旳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小朋友心理和思维过程旳考察,研究了结识旳发生。
2、结识论和本体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哲学基本问题旳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有关本体论,也就是世界旳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旳问题;第二方面研究旳是思维能不能结识、能不能完全对旳结识存在旳问题,一般将它称为结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结识论是不可分旳。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旳本体论就有什么样旳结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旳结识仅仅限制在精神旳范畴内,唯物主义把人旳结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旳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旳根基,它制约着哲学旳结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旳结识论观点体现出来。
3、结识和结识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指人旳结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旳反映;而结识论旳对象是人类结识,它旳任务是揭示人类结识旳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的知识点(共23个)1、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答:生活的、实践的观点。
(列宁)单选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2、认识论的派别主要有哪些?答:唯物论的反映论(其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认为,反映如同照镜子);唯心论的先验论(认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途径:认识是通过参禅、顿悟、纯粹的思辨获得的,因而是主观自生的。
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先知、上帝、佛祖、圣人告诉给你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先于经验获得的,不需要通过实践活动。
可知论;不可知论。
单选圣人不行而知,这种观点属于(C)A、唯物主义反映论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唯物论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地位?特征答:(1)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地位:实现了认识论的革命变革,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以往的认识论要么认为思维不能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存在,要么认为思维虽然能认识存在,但没有能动性,只是像照镜子一样,镜子外是什么东西,镜子里也是什么东西,而不像画画一样,模特是一定的,但不同画家画出来的模特却是千姿百态的(3)特征: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征。
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单选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间接接触,间接接触如借助于电视、书籍而实现的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能使主体和客体相互接触(指直接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乃自己的认识,间接经验乃别人的认识。
他们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地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了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多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单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单选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AB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ABCD)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单选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B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单选在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属于(A)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单选、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B)A、激发求知欲望B、指导社会实践C、满足好奇心理D、发展个人兴趣简答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5、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二者间的关系?答:(1)认识主体:第一,能动性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第二,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牛顿与经典力学)、群体和人类整体三个层次。
(2)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它由自然客体(月球上有没有生命?月球是认识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朝鲜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发展的怎样?美国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朝鲜、美国就是认识的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老子的思想与庄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老庄的思想,是认识的精神客体)。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个人认为,这个概括是不准确的,因为鬼也属于认识客体,但鬼并不是客观实在的。
客观与客观实在是不同的。
实在就不是虚在);对象性(只有那些与主体发生关系,成为主体认识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关系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和改造,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在主体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单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ABD)A、认识关系B、实践关系C、相互依存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单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多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为(ABC)A、实践关系B、制约关系C、认识关系D、对立关系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6、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非常重要)答: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1)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理论意义: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分了开来。
具体说来:第一,将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反映)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区分开来。
在哲学上存在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它属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或者说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它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主张这一反映论的。
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这属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或者说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它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获得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主观自生的,先知先觉。
第二,将可知论(是……反映)与不可知论区分开来。
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人的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可知论者既有唯物主义者,又有唯心主义者。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被彻底认识的。
代表人物一个休谟:认为人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人是无法得知的。
另一个人物是康德:认为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客观世界的外在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人的认识是无法达到的。
第三,将唯物辩证法的能动的反映论(是……能动的)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区分开来。
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反映论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
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作用,将认识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认为实践在人的认识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单选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单选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单选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单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B)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单选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单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单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A)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单选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单选“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D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单选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B)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简答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单选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指出(C)A.外部世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B.人们能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C.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单选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A)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单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C)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7、人的认识要经历的过程?(重要)答: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