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三角洲为例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复习学案+练习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四章学案+练习复习目标1。
以我国或世界某一区域为例,了解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及其农业发展方向。
2。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及各阶段的特点,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知识梳理与巩固区域农业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以东北为例) 区位 表现 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候 气温 ①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较强,粮食质量好;②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还易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 ①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有利于作物生长;②降水变率大,容易产生水旱灾害 地形 ①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形多样,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土壤 ①黑土、黑钙土广布,肥力较高,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②有大面积的沼泽土需要改良和合理开发 工业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 交通发达,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市场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提供了条件二、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东北为例)类型 问题 原因 对策 环 境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人口剧增,土地利用不合理 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保持水土、黑土培肥;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
建设自然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恢复退化的湿地.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林地、草地 耕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资源利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程: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方法技能]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word完整版人教版地理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课时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地理习题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4.2 《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测试题一、选择题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据此回答 1 ~3 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快速提升,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人口自然增添率高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③优秀的区位条件④发达国家和地域的产业构造调整⑤工业基础雄厚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2.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域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劳动密集型家产基地.B重化工业家产基地C.轻纺工业家产基地D.电子信息家产基地3.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域对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降落,其原由是()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推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域家产基础和市场要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低价D.长江三角洲地域和京津唐地域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域更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构造不停优化,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到第一、二、三家产协调发展的转变。
据此回答 4 ~5 题。
4.我国要达成工业化()A.农业就业比重要上涨B.农业就业比重要降落C.城镇人口比重要降落D.第三家产就业比重要降落5.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工业化的差别表此刻()A.第二家产比重过大B.第一家产比重过大C.城镇人口比重过大D.工业生产规模过小下表是 1995 ~2000 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
阅读表中数据回答 6 ~7 题。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比较项目100 )1995 年2000 年人均 GDP 73 .9 73 .6从业人员比率128 . 2 157 . 3人教版地理习题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出口依存度24 .8 35 .5实质利用外资占固定资51 .7 48 .7产投资6.从表中能够看出1995 ~2000 年时期()A.长江三角洲地域人均GDP 增速超出了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地域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C.长江三角洲地域实质利用外资总数比珠江三角洲少D.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7.长江三角洲地域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由有()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窄②长江三角洲地域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域雄厚③长江三角洲地域家产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域单薄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域经济政策存在差别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状况图,回答8~9 题。
2018-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检测(B) 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检测(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图示区域农作物的商品率较高,主要原因是()A.平原起伏较大B.高温多雨C.人口密度较小D.复种指数高2①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天然林减少B.土地盐碱化C.洪涝灾害D.沙尘暴3下列属于该地区优势农产品的是()①油菜②小麦③大豆④棉花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1.C 2.A 3.A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该地区主要的农产品为水稻、小麦、大豆等;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农业为主,这和当地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有关;图中的①为长白山区,其存在的生态问题是天然林的减少。
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4~6题。
4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5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答案:4.C 5.B 6.B解析:第4题,图示区域为北美五大湖区,是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的区域。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保鲜期短,不方便长距离运输,因此布局应尽量接近市场,故C选项正确。
第5题,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②区域的农业活动是畜牧和玉米种植,是畜牧业和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属于混合农业。
第6题,④区域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开垦大量的耕地,因此森林覆盖率减小,故B选项正确。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会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故A选项错误。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有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入湖泥沙量会增加,故C选项错误。
农业生产中也可以建设人工优质草场,草原生产量不一定会降低,故D选项错误。
2016年8月8—12日,“中国·大兴安岭第七届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第一节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其次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进展方向教材第66页活动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应仍是一个比较紧急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进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进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进展立体经营。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分,加之降水丰沛,格外适宜甘蔗生长。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
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
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进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夫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进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
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转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削减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爱护了土地资源。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单元单元综合提升【4】(含答案解析)
真题体验三年考题技能提升1.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季节变化、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是在春、夏、秋季进行的,就季节而言,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较少,风力较大,表土易被吹起,春季又是大部分地区播种的季节,根据地膜的主要功能可知A项正确。
第(2)题,西北地区温差大,土壤干燥缺水,风力侵蚀作用强,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土壤中的地膜利用土壤温度提升,对土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加快表土的流失速度,用排除法可选择A项。
答案(1)A (2)D (3)A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1)________。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和气候要素图表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分析以及气候差异的对比分析,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要从气候、水源、地形方面去分析对比,社会经济因素要从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方面结合设问要求去分析。
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地理优化方案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
读图, 回答1~2题。
1. 由图判断, 该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A. ①B. ②C. ③D. ④2.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 ②④③①C. ④③①②D. ③④②①解析:第1题, 由图可判断, ③阶段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大,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小, 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
第2题, 由图中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可判断, ③处于初始阶段, ①处于最后阶段, ④②处于中间发展阶段, 故D项正确。
答案: 1.C 2.D目前, 我国东、南、西、北都有了自己的“特区”, 出现了老“特区”与新“特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读下图, 完成3~4题。
3. 促使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A. 大力推进工业化B. 改革开放的政策C. 大量的外来民工D. 香港的产业转移4.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特区”, 适宜重点发展()A. 现代服务业与物流业B. 都市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C. 原材料加工业和能源工业D. 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解析:第3题, 深圳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 政策优惠有利于其发挥自身优势, 率先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
第4题, 上海、天津是我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且原材料、燃料短缺的地区, 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的制造业。
答案: 3.B 4.D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构成变化情况示意图, 回答5~6题。
5. 1980~2005年间,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A. 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B. 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C.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D. 第三产业比重位居第一位6.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措施有()①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调整产业结构, 一方面促进现有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增加基础产业的比重③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④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A. ①②B. ①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解析:第5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位居第一位,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二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_word版有答案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A.背景条件B.气候条件C.著名侨乡D.布局特点E.生态环境恶化F.机械化生产G.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H.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触摸高考]主题一区域农业发展1.(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
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
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狩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狩”“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反映了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对应阶段②;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2.C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
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
读图,完成3~4题。
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3.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4.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3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随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最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4.1 作业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基础巩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2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答案::1.C 2.D解析::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东北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土壤以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为主||。
读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图(单位:万公顷)||,完成第3~4题||。
3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气候较为干旱D.耕地资源不足4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华大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占有耕地多B.机械化程度高C.农作物生长期长||,单产高D.农产品品质优良||,广受欢迎答案::3.A 4.A解析::黑龙江垦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使粮食单产较低||,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多||,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粮食商品率高||,成为“中华大粮仓”||。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第5~7题||。
5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6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水稻D.甜菜7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答案::5. D 6.A7.C解析::第5题||,林区不适宜发展舍饲养畜业||,适宜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4单元单元综合提升(含答案解析)
真题体验三年考题技能提升1.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组考查季节变化、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是在春、夏、秋季进行的,就季节而言,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较少,风力较大,表土易被吹起,春季又是大部分地区播种的季节,根据地膜的主要功能可知A项正确。
第(2)题,西北地区温差大,土壤干燥缺水,风力侵蚀作用强,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3)题,土壤中的地膜利用土壤温度提升,对土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加快表土的流失速度,用排除法可选择A项。
答案(1)A(2)D(3)A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材料二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甲(37°48′N) 乙(36°54′N)1月气温(℃) 9.3 4.77月气温(℃) 17.1 25.7(1)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美国棉花带相比,制约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发展的主要农业经济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和气候要素图表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分析以及气候差异的对比分析,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国家战略与政策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同步系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20分钟总分:34分[知识点1:能源战略与政策。
知识点2:环境战略与政策。
知识点3:推动公众参与]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2023年广东茂名模拟)实证研究是利用可验证的证据来获得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
2022年10月14日,位于川西顶贡大草原的兴川实证光伏电站正式投产,该电站为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基地。
据此完成第1~2题。
1.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建设在超高海拔的首要目的是( )A.促进当地产业发展B.助力实现双碳目标C.提高光伏发电技术D.满足当地用电需求2.与新疆光伏电站相比,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①施工环境恶劣②物资运输困难③滑坡等地质灾害④生活水源不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不同于单纯的光伏电站,兴川实证光伏电站是一个针对光伏、储能产品和新技术开展实证试验研究的科研平台,故建设在超高海拔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光伏发电技术,C项正确;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建设在超高海拔首要目的与当地产业发展关系较小,A项错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也非首要目标,B项错误;当地用电需求较小,D项错误。
第2题,与新疆光伏电站相比,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建设的海拔高,因此气候高寒,施工环境恶劣,①正确;该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②正确;该地位于高原上,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③错误;该地水资源相对充足,④错误。
[知识点1]我国首批选定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4个:镇海(浙江省宁波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
读我国首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置图,完成第3~4题。
3.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的作用有( )①对石油市场起到调节作用,抑制投机交易②能长期应付石油供应中断③稳定油价,调节市场④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短缺问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我国首批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的影响因素是( )①海运条件优越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国际安全需要④石化工业发达城市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有利于打击国际石油投机分子哄抬油价的行为,稳定原油市场,使油价波动幅度不至于过大,①③正确;石油储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石油供应中断和石油短缺,②④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其次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教材第72页活动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月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
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进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对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进开放放型经济供应了优越的区位条件。
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情愿与外界沟通互通有无。
(2)从经济进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简洁受到它们的影响。
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进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集中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进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进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制造巨大的进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进展具有辐射、集中、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四周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进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进展中消灭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舞中小企业的进展,乐观带动郊区县的进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乐观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A.背景条件B.气候条件C.著名侨乡D.布局特点E.生态环境恶化F.机械化生产G.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H.生态农业、舍饲畜牧业
[触摸高考]
主题一区域农业发展
1.(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
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
(1)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
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
(2)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
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
(4)“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
主题升华
1.分析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面积产值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气候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
地形农业生产类型
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品种,肥力影响产量
工业生产资料、农业产业化
交通外向型农业、商品粮基地
人地比例绿色农业、大农业
2.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主题二工业化、城市化
2.(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3)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1)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
逆城市化是由于交通拥挤、治安混乱、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
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的“空心化”现象。
由图中城市化水平和就业结构可知,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
(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本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即表现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由图可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速较缓,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低于第三产业。
(3)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吸引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业的工业化,即发展原料导向型工业。
同时,由于中小城市资金和技术缺乏,发展劳动力和原料导向型工业比较合适。
答案:(1)B(2)D(3)A
主题升华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读图指导]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等形式。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对于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结合图例,看产业比重的变化。
①看增加还是减少。
阅读图例,分清三大产业,读出数据,观察不同年份其比重的变化及变化的数值。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
②看变化的速度。
结合图示的数据变化,观察其变化的速度大小。
(2)抓主导产业,分析其内部的变化。
根据数值的判断,可以找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
(3)关注地区差异,探究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
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如图,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于江苏,而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于新疆,说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