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
肿瘤教授真心忠告:癌症真的可以消灭,做到五点,癌细胞或死大半
肿瘤教授真心忠告:癌症真的可以消灭,做到五点,癌细胞或死大半我们都知道癌症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因为它的治愈率非常的低,即使是手术成功了,也会有复发的可能,尤其是到了中晚期的时候,治愈的可能性就会更加困难。
黄大爷是在2011年确诊的肺癌,由于当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已经到了说话呼吸都疼的状态,所以选择了手术治疗。
手术时选择的是北京东方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泉旺,后期的调理治疗也由李主任亲自负责。
术后,黄大爷仍旧感觉后背疼痛,李主任为他做了局部消融。
再配合中医中药的调理治疗,黄大爷的疼痛基本消失了。
这样不仅能预防癌症的复发,同时对黄大爷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
如今,距离黄大爷确诊肺癌已经过了八年,在李主任的治疗调理下,黄大爷的气色越来越好,身体也硬朗了起来。
能说能笑,还能运动。
邻里街坊见到黄大爷,都说他是越活越年轻。
李主任有话说当时根据黄大爷的情况做了局部消融,主要是为了消除疼痛。
黄大爷背部疼痛主要是由于呼吸和说话会牵扯到肺部,肺的运动又会牵扯到内膜和肋骨,就是肋骨导致了黄大爷的疼痛。
做了局部消融后,配合中医中药治疗调理体质防止复发,能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长的延长患者生命。
李泉旺主任应对肺结节的辛香通络解读方视频加载中...通过此事例说明,癌症真的可以抗癌成功,北京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李泉旺真心忠告:癌症真的可以消灭,做到六点,癌细胞或死大半。
第一条忠告:选对医生选对医院最重要。
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疾病,癌症是可防、可控、可治疗的。
早期癌症通过手术可以治愈,且预后较好,晚期癌症治愈率低,但可以通过管控与瘤长期共存。
特别是在初次治疗时,尤为关键,有时就是第一步错了就步步错,难以弥补。
第二条忠告:中药必不可少。
要懂得中医常识,懂得养生之道。
中西医结合,已经被证明是治癌最佳必由之路。
手术、化疗、放疗等西医三板斧,现在看来,还是必须的,少不了的,是最有效解决办法,中医中药在抗癌过程中,有其独特作用。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地临终感悟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2015-03-17导语:胃全切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接踵而来,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浑身插满了管子,令他“生不如死”,临终前他说到:“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华益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医术、医德俱佳,深受患者爱戴。
在他患上胃癌,与病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后,还是在2006年8月1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一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华益慰一生曾经给无数患者做过手术,但是当他自己成为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后,临终前却留下了无比沉痛的话语:“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化疗后他疼得翻来覆去2005年7月,华益慰的饭量突然减少,消化也不太好,就去进行检查。
拿到检查结果,华益慰马上诊断自己患了胃癌,由于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他决定进行手术探查。
开腹探查后才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华益慰只好接受常规处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肠直接与食道接起来。
由于没有贲门了,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直往上返,病人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术后,华益慰返流特别严重,食道总是烧得疼,嗓子经常被呛得发炎,连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
人只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痛苦接踵而来。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接受了腹腔热化疗。
对腹腔热化疗的痛苦,华益慰生前说“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90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化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
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
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次。
期间, 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
“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
从患癌到肿瘤消失李开复有四大感悟
从患癌到肿瘤消失李开复有四大感悟近日,知名科技大佬李开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从患癌到肿瘤消失的经历,并总结了四大感悟。
这份真诚而震撼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让人们对生命、健康、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开复是如何从自己的病痛中得到启发,收获感悟的吧。
1. 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在文章中,李开复提到他本人患上了胃肠间质瘤肿瘤,这是一种比较罕见但也比较难治疗的癌症。
面对这种疾病的威胁,李开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写道:“疾病无情地提醒我,每一个清晨醒来,每一次与家人朋友的相聚,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都是那么的宝贵。
”通过这段话,我们不禁也会想起自己的生命。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忽略了生命的宝贵?是不是经常把时间花在了无谓的争执和怨恨之上?李开复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生命真的是太宝贵了。
2. 对人生的重新审视面对癌症的威胁,李开复不免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重新的审视。
他写道:“我开始重新审视了人生的价值观和目标。
我明白了,忙碌不是目标,这是一种状态;领袖不是目标,这是一种职业。
我们所坚守的多么重要的事情,到最后都不如家人的抚慰和朋友的陪伴。
”这段话让人深思。
在追逐成功和荣誉的路上,我们是否也曾迷失了自己?是不是忽略了身边亲人朋友的陪伴和关怀?李开复的感悟教会了我们,不管多么成功,在最珍贵的还是家人和朋友。
3. 理性与乐观的态度面对重病,很多人往往会感到悲观和绝望,但李开复却选择了理性和乐观的态度。
他写道:“我尽量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疾病,这并不是因为我不害怕,而是因为我坚信科学和医学的力量。
”这样的态度无疑给了他更多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疾病,也让他更有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许并不会面对如此严峻的疾病,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理性和乐观的态度也同样重要。
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有了战胜一切的勇气。
4. 对未来更多的思考面对生命的重痛,李开复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72岁肿瘤专家患癌,抗癌一年离世,他的2个后悔,要引以为戒
72岁肿瘤专家患癌,抗癌一年离世,他的2个后悔,要引以为戒虞医生聊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作为肿瘤医生,你知道最绝望的事情是什么吗?看着自己患上癌症,逐步走向死亡,你明明知道自己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但你还是想努力一把,结果你最终和你手上的患者一样,走向灭亡,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楼教授,八十年代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随后在癌症领域不断深入研究。
中年以后赴美进入大型医药公司,从事癌症领域的医药开发,这样的大牛比临床上抗癌的专家经验更多,对癌症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可他最终却死于自己日夜陪伴的肺癌,让我们来看一下事情的起因经过。
2017年,楼教授已经退休赋闲在家,虽然他已经年过花甲,但精气神还非常不多,每年体检都是“健康”。
可就在这年,楼教授突然出现了反复咳嗽的症状,有时候咳痰,有时候干咳,持续一段时间后,咳嗽已经无法缓解喉咙的不适。
捱了几个月,楼教授明显感觉自己消瘦了不少。
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身体肯定出现了毛病,只不过他从未思考过癌症是否找上门,因为对于一个老专家来说,癌症预防肯定做的很好。
楼教授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状态,开始不断地运动,比如游泳健身、打球登山。
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咳嗽还是不能缓解,楼教授非常纳闷,自己到底怎么了?好在,楼教授的学生非常关心老师的状况,几个爱徒硬是拉着他去做了一次肺部检查。
由于肺CT对癌症的敏感度比较高,所以他们做的就是肺CT,但不知为何,这次的检查结果竟然是少量肺积液,这让楼教授更加有恃无恐。
就这样,到了2017年年底,楼教授咳嗽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了,经常莫名其妙地就开始咳嗽,而且开始咳血。
这时,楼教授的朋友,肺科专家正好知道了他的情况,连拖带拽带着他来到了附近的三甲医院做肺检查。
这次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楼教授左肺有阴影扩大,肿瘤标志物大大提高!毫无疑问,楼教授最终确诊了“肺癌”。
具体什么类型没在国内的医院做,他远在美国的儿子知道了父亲的情况后马上接走了父亲,准备在美国进行癌症治疗。
中国顶尖肿瘤专家患癌一年后痛苦离世临终前的反思发人深省
中国顶尖肿瘤专家患癌一年后痛苦离世临终前的反思发人深省在中国,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每年都有大量的患者因此而失去生命。
然而,即使是最顶尖的肿瘤专家也无法幸免于这一疾病的困扰。
最近,中国一位顶尖肿瘤专家患上肿瘤,在痛苦的抗癌之路上奋斗了一年后,不幸离世。
他在临终之前的反思令人深省。
这位肿瘤专家一生致力于对抗癌症,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然而,当他本人患上肿瘤时,他才真正理解了抗癌的艰辛和痛苦。
在他的治疗过程中,他经历了化疗、手术和放疗等诸多痛苦,但他始终保持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就在他离世前的那段时间里,他开始反思他对待患者的方式和态度。
他认识到,在临终的时刻,生命的真谛才真正显现出来。
他意识到,医生不仅需要提供治疗和药物,更需要给患者以关爱和温暖。
这位肿瘤专家的离世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医疗中,患者常常被当作一个疾病的案例,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有情感和需求的人的存在。
医生们过于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却忽略了对患者个体的关怀。
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残忍,也是一种对医学伦理的背离。
当我们走进医院,我们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治疗,更需要的是医生的关怀。
当我们被告知患上肿瘤时,我们需要的是支持和鼓励,而不仅仅是一个疾病的定义。
因此,这位肿瘤专家的临终反思,提醒了我们:医生们应该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人文关怀。
在医学体系中,我们需要更多强调人情味与患者关怀。
医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具备更多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
此外,患者们也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他们可以积极向医生提问,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同时,患者们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与医生一同面对病魔。
总之,这位中国顶尖肿瘤专家的临终反思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医学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以患者为中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从患癌到肿瘤消失李开复有四大感悟
从患癌到肿瘤消失李开复有四大感悟李开复是中国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他在2013年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并接受了一系列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
这个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以下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出的四个重要感悟。
他感慨自己再次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癌症是一种常常被视为绝症的疾病,而他的奇迹般康复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他明白了生命是如此脆弱,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保证我们的生命长久,因此我们必须好好珍惜每一天的生活,以及我们所爱的人。
他感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在病痛的折磨下,他感受到了他们的陪伴和关心,这让他的心更加温暖。
他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是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的联系。
他意识到只有将自己的关爱和关心传递给别人,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他认识到了生活的真正目的。
在疾病的折磨下,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他意识到金钱、名誉和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而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他决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他有意义的事情上,例如帮助他人和对社会做出贡献。
他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在治疗期间,他的肿瘤消失得如此迅速,这令他深深感叹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他深知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他决心珍惜每一刻,不再为过去的错误和失败纠结,也不再过度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
他要享受当下,尽力去创造美好的回忆和经历。
李开复的经历给予了他许多深刻的感悟,这些感悟不仅对他个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每一个人都值得思考和借鉴。
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都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珍惜每一个生命的瞬间,关爱他人,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充实和满足的生活。
肿瘤人生感言文章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然而,有些人的人生旅途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变得曲折坎坷。
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磨难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与肿瘤共舞,感悟生命的真谛。
回想起那一年,我年仅三十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然而,命运却在这个时候向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我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深渊之中,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面对病魔,我一度陷入了绝望。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会独自一人思考: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要承受这样的痛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疾病和挫折只是生命旅途中的一个个小插曲。
与其沉浸在悲伤之中,不如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努力去战胜病魔。
在与肿瘤抗争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珍惜。
珍惜每一个清晨的阳光,珍惜每一场温暖的雨,珍惜每一个陪伴我的人。
我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我发现,生活中原本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
在与肿瘤共舞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过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去战胜,就一定能够找到生命的真谛。
首先,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
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总是觉得生命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一旦疾病降临,我们才会意识到生命的脆弱。
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与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
其次,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在面对肿瘤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每一个健康的日子都是那么宝贵,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珍惜。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人。
再次,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能够活多久,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度过这段旅程。
在面对肿瘤的时候,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
这种坚强和勇敢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在与肿瘤共舞的日子里,我结识了许多病友。
癌症晚期快死了52岁肺癌患者真实经历告诉你不治也能活6年
癌症晚期快死了52岁肺癌患者真实经历告诉你不治也能活6年在医学界,癌症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特别是在晚期阶段。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奇迹般的故事,据称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竟然活了好几年,即便医生预计他们只能活几个月甚至几周。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李先生的52岁肺癌晚期患者的故事,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临终的阶段,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希望,继续活下去。
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性,享受着平凡而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在一次体检中,他得知自己患上了晚期肺癌。
这个消息对他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医生告诉他,他已经到了晚期,只能给予姑息治疗,无法进行手术或其他根治性治疗。
面对绝症的残酷现实,许多人会感到绝望,但李先生选择了相信医生给予他的一线生机。
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姑息治疗,并且决心用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力来面对这个不治之症。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先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治疗和挑战。
放化疗的副作用带来了很多身体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同时也做了一些自我调整和改变生活习惯。
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阅读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资料,了解了癌症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自我管理和护理。
他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合理摄入营养,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
他还积极参加一些康复活动,比如运动和心理疗法,以帮助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抵抗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令医生惊讶的是,李先生的病情并没有恶化,反而出现了一些缓解的迹象。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医生的治疗,将预期寿命从几个月延长到了几年。
在活了6年的时间里,李先生不仅能够正常生活,还参与了各种社交活动和志愿者工作,给予他人力量和勇气。
他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奇迹,更是对癌症患者的鞭策和启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绝望的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治疗,更不能放弃希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癌症并不是绝对的绝症,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死亡。
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
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抗癌10年54岁肺癌专家仍不幸离世他生前的3个忠告引人深思在医学界,肺癌被公认为一种凶险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率和高致死率让人们备受关注。
虽然科技日新月异,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肺癌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
曾经担任肺癌专家的54岁医生某某某,经过10年的艰苦抗癌斗争,仍然不幸离世。
然而,在他生命的尽头,他留下了三个忠告,使人们深思不已。
忠告一:预防胜于治疗作为一名肺癌专家,某某某在日常工作中见证了太多患者因为晚期诊断而失去治疗机会的悲剧。
他深知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因此,他一直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他坚信,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患肺癌的风险。
为了弘扬这一理念,某某某曾多次举办公益讲座,向公众普及肺癌的相关知识。
他呼吁大家要少吸烟或戒烟,并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二手烟、工业污染等。
他还强调了锻炼身体和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手段。
忠告二:坚持治疗不放弃希望在医学界,治疗肺癌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某某某了解到,肺癌的治疗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而绝大多数患者都难以承受这种煎熬。
然而,某某某始终坚信,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治疗。
他鼓励肺癌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并进行定期复查。
同时,他也在工作中给予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他相信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忠告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在与肺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某某某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他的离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他的第三个忠告就是要珍惜生命,并关爱身边的人。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身心健康,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在生前共同发起了一项关爱肺癌患者的公益活动,鼓励人们为患者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总结某某某的离世给医学界带来了沉痛的损失,同时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对待肺癌这个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临终思考
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临终思考[摘要]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由于身体长时间的慢性消耗及恶病质的影响,会出现多脏器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生理机能的严重失调,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势必要承受极大的痛苦,其家庭成员往往也要历经来自于患者的重大创伤。
西医学针对肿瘤晚期的患者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采用传统的中医等综合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身体机能,甚至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随着病人生命临终阶段的到来,不论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还是对医护人员而言,都将会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
那么如何应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治疗与预后也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热点问题,引发人们广泛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临终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的病例高达429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的患者约有281万例[1]。
肺癌依旧是发病率(11.6%)和死亡率(18.4%)第一位的恶性肿瘤。
在发病率上,其次为女性乳腺癌(11.6%)、前列腺癌(7.1%)、结直肠癌(6.1%);死亡率其次为结直肠癌(9.2%)、胃癌(8.2%)、肝癌(8.2%)[2]。
如何防治癌症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医学上,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癌,被视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人们习惯上用“癌症”来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病因在医学层面上尚未被完全了解,这也使得临床上对大部分的恶性肿瘤进行早期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1.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磨难:在不同恶性肿瘤的患者身上,因肿瘤所在的器官、生长的部位以及发展的程度各异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但在恶性肿瘤的早期病人多无明显症状,即使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等患者出现相关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时,肿瘤一经查出往往已经属于晚期。
面对如此结果的患者,不仅需要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和接受,更要经受疾病恶化所带来的痛苦与折磨。
如肿瘤所引起的疼痛,会日益难以忍受,且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一般的止痛药无法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一位乳腺癌患者的临终感悟
一位乳腺癌患者的临终感悟她1979年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复旦大学读博,然后去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
2009年12月年仅30岁,生下儿子不到一年的她患上了乳腺癌。
2011年4月19日,她因病情恶化而辞世。
在患病和治疗期间,她回忆并记录下自己患病和进行治疗的点点滴滴……“当你处于生死的临界点时才会发现,你的很多追求,如成名、买房、买车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应该好好陪陪孩子。
如果有钱,应该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是32岁乳腺癌晚期患者于娟的临终感悟。
于娟生于1979年,是山东济宁人。
她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复旦大学读取博士学位,在挪威奥斯陆大学进行留学深造。
2009年12月,年仅30岁的她刚刚回国参加工作3个月,生下儿子不到一年,就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
在2010年1月2日,她的病情被进一步确诊为乳腺癌晚期。
于娟患病后,病魔将她的家庭迅速地击垮。
她每14天要服完一盒价格在万元以上的药物,每隔21天还要注射一支价格为25000元的药物。
为了治病,家人为她卖掉了上海60平方米的房子和山东老家的房子,一家三口与老公姐姐住在一起。
于娟在患病后顽强地坚持了一年多。
在2011年4月19日,她因病情恶化而辞世。
在于娟患病期间,她回忆并记录下了乳腺癌发病和进行治疗的点点滴滴。
在一篇名为《为啥是我得癌症》的日记中,于娟反思自己的种种生活细节,对人们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提出了很多忠告。
下面就介绍一下她在临终日记中提出的一些关于预防乳腺癌的观点及专家对这些观点的解读,希望于娟的日记能给背负着巨大生活压力的人们提供一些警示。
一、不要暴饮暴食于娟写道:“我是个率性随意的人,吃东西时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在读书期间,我的导师有六个研究生,我是其中唯一的女生。
但在聚餐的时候,五个男生都没有我吃得多。
在参加工作后,我忍着腰痛(后来才知道,这种症状是因癌组织发生骨转移导致的)去参加单位组织的阳澄湖之旅,一天吃了七个螃蟹。
临终讲述:到了最后,还会恐惧
临终讲述:到了最后,还会恐惧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09期“他现在是云淡风轻、视死如归的样子,但往往到了最后,还是会恐惧,求生欲会很强烈地爆发出来。
”记录那些临终患者的讲述,让医生林晓骥收获了比数据指标、职称和收入更深远的生命触动。
从关注病情到关注情感2013年,口述历史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队成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医生林晓骥成为第一批在浙江省推广这项事业的人之一。
之后五年里,最初规模仅百人的队伍扩大成由一千五百多名志愿者和固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服务团队,为三百多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生命支持。
2017年,林晓骥被提名温州市十大感动人物。
医院拨款新建了一间单人病房,专门用于临终患者的口述史访谈。
在这儿他陪很多患者度过他们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他熟悉他们的家庭、职业、年轻时的经历、老伴的身体状况、子女的生活状态,最担心什么、最挂念什么,甚至连患者当知青时种植的作物和用途他都记得。
好像对他而言,这些数字背后的人生經历是最有意思、最值得讲述和记录的。
这和他2009年刚做医生那会儿有很大不同。
那时,这些数字仅仅是数字,对应的是不同的病情、检验指标和解决方案,他鲜少关注患者作为一个“人”的情感。
直到2013年,林晓骥的父亲因结肠癌去世。
临走前,六十多岁的人带病跪在九十多岁的母亲面前,颤巍巍地给母亲洗脚,悔恨地骂自己不孝。
他对父亲的痛苦几乎感同身受,却无能为力。
那是他第一次被临终关怀这个概念触动——不仅仅是他父亲,他接诊的素不相识的癌症晚期患者也需要。
“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吗”2013年12月,林晓骥开始带队记录患者和家属的个人口述史。
他和温州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一起列访谈提纲,第一部分是患者的人生回顾,第二部分是让患者聊聊疾病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的一些思考。
林晓骥找访谈对象也是有选择的,要足够信任,愿意敞开来跟他聊,也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过去有整理和思考的能力。
他需要一直关注采访对象:当天情绪状态如何,有没有做手术,前一天晚上有没有睡好觉;在他们的叙述里,哪些地方可以敲一敲、深挖一点,哪些地方可以轻轻拨一下、将访谈自然地引到他想了解的地方。
医学博士放弃治疗重病父亲也是一种临终关怀
医学博士放弃治疗重病父亲也是一种临终关怀“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的陈作兵,把父亲送回了浙江诸暨老家。
他是浙医一院毒理专家、医学博士,他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生死是不可以选择的。
面对生,我们似乎只是被迫接受;而面对死,我们又往往尽量挽留。
对于病者,哪怕他还有一口气在,亲人都会想办法,让这口气延续。
就此而言,陈作兵的做法,很难让人真正理解。
毕竟,按照普通人的正常思维来说,放疗化疗,能让父亲多活一天是一天。
但有一个很显然的问题是,生命与人生,的确存在着一个“生不如死”的感受。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是否的确可以看破生死,特别是真的已经能够做到坦然面对死亡。
正如陈作兵自己的感悟:“活的是质量,而不是几天行尸走肉的生命。
死也是有尊严的。
”当一个生命面对电击、切开气管、插管、心脏挤压起博、脱发、无力、无法进食等种种痛苦,而同时又把这种痛苦带给深爱他的亲人时,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是否可以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他,走得少一些痛苦?很显然,这个问题,无论是作为子女,亲人还是医生,都是没有权力来选择与作答的。
能选择与作答者,唯有病人自己。
比如陈作兵的父亲,“放弃治疗”,“回老家养着”等,事实上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作为儿子,陈作兵只是尊重了父亲的这个意愿。
换一种方式说,如果换做是他人,陈作兵显然是不会这么做的。
或者,如果陈作兵的父亲,愿意接受放疗化疗,我想,陈作兵就算思想与中国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就算他接受过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也是会选择尊重父亲的意愿的。
建立在病人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的“放弃治疗”、“放弃抢救”,未必不是一种充满爱的临终关怀!。
癌症离世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追求着幸福和快乐。
然而,命运却往往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让一些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遭遇了癌症的折磨。
我曾经目睹了一位亲人因癌症离世,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雪。
那天,我接到了一个噩耗,我的亲人因癌症晚期不幸离世。
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泪水模糊了双眼。
在葬礼上,我看着亲人的遗体,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无尽的遗憾。
回想起那段日子,我仿佛看到了亲人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尽头。
从最初的体检发现异常,到后来的确诊为癌症晚期,亲人的身心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我陪伴着亲人走过了每一个夜晚,见证了他们与病魔抗争的艰辛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癌症对患者的折磨。
首先,癌症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患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忍受化疗、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忍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这种痛苦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患者会感到孤独、绝望、无助,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次,癌症对患者的家庭也是一场灾难。
患者需要亲人陪伴在身边,给予关爱和支持。
然而,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和漫长的治疗过程,很多家庭都陷入了困境。
亲人离世后,家庭失去了支柱,孩子们失去了依靠,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亲人的离世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以下几点:1. 生命是脆弱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
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2.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我们要注重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关注家人的健康,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爱心是生命的阳光。
在面对病魔时,亲人的关爱和支持是患者战胜病魔的力量源泉。
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4. 活在当下,珍惜时光。
人生短暂,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莫小米:给生命最后的安详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
莫小米:给生命最后的安详......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莫小米:给生命最后的安详......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
时光机(实习编辑) 投稿于2014-1-18 12:08 浏览(9305)|评论(0)这是一位资深医生寄给我的,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并愿意身体力行。
生与死是谁都会遇到的事情,所以无论年轻年老的朋友我都发了,希望不以为忌最好。
至于其正确性其实也不敢肯定,因为死去的人不可能来评价是非。
唯人在临终时刻不要有创伤性的抢救,不要烦扰他,顺其自然而去,让他有安宁的瞬间,我想是合适的。
《给生命最后的安详》----莫小米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
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
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
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
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
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
一位30岁癌症患者对人生的思考,强烈建议多看几遍!
一位30岁癌症患者对人生的思考,强烈建议多看几遍!今天分享给大家一篇文章,这是一位癌症患者的心声,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岁月无情,生命无常,癌症就像一个魔鬼,让你感受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人生最大的痛是生、老、病、死……生命的规律,每个人都会亲历,尤其是“绝症”这一话题常常被人们归结为宿命,一种无望的人生。
在这两年的抗癌挣扎中,不仅让我对生命、疾病、死亡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同时也亲历和见证了诸多的生命轮回。
健康的时候,总觉得生病是上了年纪的事情,癌症离我们更是遥不可及,只有吐血的偶像剧里才出现的镜头。
可当我生病频繁出入医院,结识了许多年轻的病友的时候,才知道生病不分大小,黄泉没有老少。
也许和没有经历过病痛的人讨论死亡,你肯定会觉得我不正常,可这确实是事实,前一秒还对未来存满希望,后一秒将会随时宣布你死亡。
而我就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无辜者,2014年8月一次意外的晕倒,查出肺腺癌晚期,纵隔,锁骨,额下,淋巴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
经历了8个月大剂量化疗,一年半靶向治疗,于今年8月又查出脑转移,又一次把我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就是命。
有人问命运是什么,在我看来,命运就像街道边上的一根电线杆,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可偏偏我就撞上了,而且撞的头破血流;命运就像家门口的一陀狗屎,等着你出门时用新买的鞋一脚踩上去;命运就是你这一刻还在街上讨饭吃,下一刻就中了500万彩票。
永远让你意想不到,无法抗拒。
现在的我特别渴望睡着的感觉,睡着了就什么也不想了,也不疼了,时不时还能做个美梦。
每天只要一睁眼,痛来了,恶梦就随之开始了。
伴随着极致的疼痛,还得咬牙坚持,可是坚持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未知的恐惧中,背负着爱,承受着孤独和煎熬。
当死神的请柬送来的时候,就算还有未尽的责任,还有放不下的牵挂,它不会对你手下留情,你只能从生命的中途退出游戏,向世界告别,永远的结束。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与众不同。
为了能过上好日子,我们拼尽全力,一天到晚忙的找不到方向,不尽的攀比,拼命买大房,拼命买好车,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癌症临终老人的感悟
癌症临终老人的感悟
癌症临终老人的感悟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终点,而癌症临终老人则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死亡
的临近,他们对生命的感悟也更为深刻。
我曾经做过癌症患者的志愿者,陪伴过许多临终老人。
在和他们的交
谈中,我发现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和普通人大不相同。
他们不再去计较
世俗的事物,不再固执于意气之争,反而更加珍惜生命所带来的点滴
幸福。
他们会提醒自己珍惜当下,坦然接受未来的降临。
有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特别让我感慨,他说:“生命就像一场旅行,
不重要的东西我们要舍去,才能轻松地走得更远。
路程不是你最终的
目的,而是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受生命的每一刻,即使是在快要离开的时候。
”
还有一位老人告诉我,她在临终前做了一件事,他把自己的未完成的
事情和遗憾全部写在了信里,然后焚毁了这个信封,意味着放弃这些
遗憾,不再困扰自己。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
许是最能够全身心地理解人生真谛的时刻,我们可以学习临终老人的
想法,用平常心面对人生中遗憾和未完成的事情,放弃对它们的追求,更能享受我们生命中的幸福。
临终老人的感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启示,而这个启示是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学习的。
我们应该珍惜当前拥有的生命,用平常心面对人生中
遗憾和未完成的事情,不断地追求更加真实、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让
我们一起学习临终老人的感悟,一步步走向精神层面的富足,让我们
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2015-03-17导语:胃全切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接踵而来,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浑身插满了管子,令他“生不如死”,临终前他说到:“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华益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医术、医德俱佳,深受患者爱戴。
在他患上胃癌,与病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后,还是在2006年8月1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一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华益慰一生曾经给无数患者做过手术,但是当他自己成为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后,临终前却留下了无比沉痛的话语:“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化疗后他疼得翻来覆去2005年7月,华益慰的饭量突然减少,消化也不太好,就去进行检查。
拿到检查结果,华益慰马上诊断自己患了胃癌,由于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他决定进行手术探查。
开腹探查后才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华益慰只好接受常规处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肠直接与食道接起来。
由于没有贲门了,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直往上返,病人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术后,华益慰返流特别严重,食道总是烧得疼,嗓子经常被呛得发炎,连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
人只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痛苦接踵而来。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接受了腹腔热化疗。
对腹腔热化疗的痛苦,华益慰生前说“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90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化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
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
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次。
期间,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
“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著名肿瘤专家癌症晚期的临终感悟2015-03-17导语:胃全切后,一次又一次的化疗接踵而来,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浑身插满了管子,令他“生不如死”,临终前他说到:“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华益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他医术、医德俱佳,深受患者爱戴。
在他患上胃癌,与病魔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后,还是在2006年8月12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一位从事癌症防治工作的医生,华益慰一生曾经给无数患者做过手术,但是当他自己成为胃癌患者,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并接受了腹腔热化疗后,临终前却留下了无比沉痛的话语:“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化疗后他疼得翻来覆去2005年7月,华益慰的饭量突然减少,消化也不太好,就去进行检查。
拿到检查结果,华益慰马上诊断自己患了胃癌,由于没有拿到病理证据,他决定进行手术探查。
开腹探查后才发现癌症已是晚期,华益慰只好接受常规处理,做了全胃切除。
全胃切除手术,就是把胃全部拿掉,将小肠直接与食道接起来。
由于没有贲门了,碱性的肠液和胆汁就直往上返,病人会出现返流、烧心等症状。
术后,华益慰返流特别严重,食道总是烧得疼,嗓子经常被呛得发炎,连耳咽管也被刺激得很疼。
人只能是半卧着,根本不能平躺。
全胃切除的痛苦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痛苦接踵而来。
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接受了腹腔热化疗。
对腹腔热化疗的痛苦,华益慰生前说“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90分钟躺在那里不能动,腹腔加温到41摄氏度,人不停地出汗,大汗淋漓,以至于化疗结束后他得连续换两套衣服。
每次治疗后,腹部阵阵绞痛,疼得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需要用药来止疼。
华益慰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共做8次。
期间,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刚缓和一点,马上就进行下一次。
“他原来身体的基础很好,第一次手术后体重还维持得不错。
如果不做化疗,慢慢恢复饮食,也许能恢复得好一些。
是化疗把他彻底搞垮了。
”老伴张燕容说。
化疗期间,华益慰呕吐得特别厉害,无法进食,只能靠鼻饲管点营养液。
他和家人都认为这是化疗的反应,扛过去就可以恢复进食了。
谁都没有想到,更大的痛苦正悄然走近华益慰。
通常情况下,化疗结束后,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病人可以恢复进食。
但是,化疗结束两三周后,华益慰仍旧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胃肠造影发现,已发生了回肠末段肠梗阻!有关方面以为梗阻是由化疗的炎症水肿所致,让他耐心等待消肿,他本人曾两次要求手术探查,但都没有做。
结果肠梗阻日渐加重,后来连一点大便都没有了,腹胀、呕吐严重,不仅没能恢复饮食,连鼻饲营养液都进不去了。
在疾病折磨下,华益慰更加衰弱,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肝、肾功能均不正常。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进行以解除肠梗阻为目的的第二次手术。
然而手术后,肠吻合口漏了,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造成严重感染,肠道已不可能恢复了。
这时即使没有癌症,人都很难活下去了。
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第二次手术失败后,华益慰的身体彻底衰竭。
医院为他安排了特护组,华益慰由ICU病房转回到肝胆外科。
“看到华教授时,我惊呆了。
”ICU病房特护组护士闫寒说。
2005年10月她刚到军区总医院实习的时候,曾在肝胆外科病房外面见到一位慈祥的老人,背着手在过道里散步,还冲着她笑了笑,打听之后才得知,原来他就是肝胆外科的老主任华益慰。
“可是,那个散步时冲我笑的老人,仅仅过了3个多月,就已躺在病床上,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我还没有护理过这样的重病人。
”闫寒说。
当时,华益慰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有静脉输液的管子——由于他不能吃任何食物,因而全靠各种营养液支持着;气管切开导管,用以帮助呼吸;从鼻子进入的是肠胃减压管,管子很细,要随时看着防止被堵塞;腹腔有两条管子,用于引流腹腔内的血液、粪便以及肠道其他分泌物,每根管子都由两根管子套在一起,要防止发生错位使管内液体外流时引起感染;还有导尿管……此外,由于手术后肛门有分泌物,因而尿垫需要两小时换一次。
而护理中最为关键的还是随时吸痰。
由于此时华益慰已无力咳嗽,需要外力帮助将气管中痰液及时吸出,几分钟就要吸一次,否则一旦被痰液窒息立刻就会有生命危险。
今年2月底气管被切开后,吸痰的工作就更重了,有时睡觉时痰液也会不停地往外涌,需要不停地用纸巾擦试。
喷出的鲜血染红被单有一段时间,华益慰经常咳出或吐出血样的东西。
一天早晨6点多钟的时候,闫寒刚为华益慰洗漱完,刚帮他换上干净的床单、衣服。
他突然一阵猛烈咳嗽,喷出鲜血,染红了白色的被单,鲜血喷到了放在床尾的桌子上。
出于害怕,也出于心疼,当时闫寒和另外一个护士都吓哭了。
待咳嗽平息后,华益慰见她们哭了,轻轻地问:“你们怎么了?”闫寒说:“您咳得那么厉害,那么痛苦,我们实在受不了……”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
华益慰平静而温和地说:“擦一擦,一会儿就好了,没事,不用怕……”“他的病这么重,忍受着这样巨大的痛苦,但他却非常坚强,平时的表情总是特别平静,总是面带笑容。
”闫寒说。
“精神好的时候,他甚至还和我们开个小玩笑。
有一天天气特别冷,他对我说这么冷可都要怪你。
我不解。
他笑呵呵地说:谁让你叫‘严寒’呢!”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华益慰曾不止一次地对给他输液、输血浆的医生说:“别输了,别再浪费了。
”也不止一次对老伴张燕容说:“我不想再撑下去了,我受不了了!”这时,两人就会一起流泪,在场的人也无不落泪。
但每每在这种时候,老伴总是鼓励他。
实在太痛苦时,他总会将手伸向老伴,握住她的手。
后来上了呼吸机后,他已不能与老伴交流,就用笔写。
他曾给老伴写道:“我时间不多了,你多陪陪我……”到后来,由于没有力气,华益慰的笔迹都很难辨认了。
8月12日凌晨4点。
值夜班的护士雯雯给正在休息的闫寒突然打电话说:“赶紧来科里吧。
”闫寒赶到病房时,华益慰的呼吸特别紧张、短暂。
很快,8个特护都到齐了,大家按照抢救预案开始分工:写记录、吸痰、加药,两人一组,不停地忙碌。
“那天早晨,我看到华主任嘴唇一直在动,他究竟想说什么,谁也不知道。
我猜,他一定是想对老伴说话,因为他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就是老伴。
她身体很弱,做过直肠癌手术。
平时在家,老伴是病人,都是华主任照顾她,可是最后这一年,却反过来了……”8月12日下午6点,华益慰与世长辞。
“哪怕留一点点胃……”从前给别的胃癌病人治疗时,华益慰也采用全胃切除手术,但是自从他自己接受了全胃切除手术,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开始对胃癌治疗的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于聪慧主任回忆:“我每周四查房,当时华主任还能说话。
他针对自己返流、呕吐的症状对我说:‘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
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
”当时,病房里住着一位胃癌患者,华益慰对他的病情十分关注,有一天特意找到于聪慧说:“聪慧,对这个病人的治疗要好好斟酌一下,全胃切除带来的不光是吃饭的问题,还有术后返流的问题……做全胃切除,病人遭受的痛苦太大。
以后做胃切除时,能不全切就不要全切。
”于聪慧清楚地记得,华益慰特意用两手比划着说:哪怕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病人就没有那么痛苦。
通常,医生首要考虑的是将肿瘤切除干净。
比如,肿瘤有3厘米,手术时通常要将肿瘤以外3~5厘米的组织全都切掉,这样才不易复发。
医生只关心手术做得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并不知道病人的感受。
而病人通常不懂医学,甚至认为反应是正常的,就应该这样。
而华益慰由一名医生转化为病人,使他从病人的角度对这一医学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
对于部分胃部肿瘤已发展到中晚期的病人,做全胃切除要从多方面评估后再决定。
如果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严重影响,那么手术范围宁肯“小”一点,保证病人术后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质量,更为重要。
华益慰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后,这时已站到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医学:作为一名医生,在生活质量和疾病之间进行取舍时,主要看哪一方给病人的益处更大。
如果胃全切除后活一年半,但病人要在痛苦中度过;胃不全切除能活一年,但病人可以活得快乐和充实,那么这时他宁可选择后者。
于聪慧说:“那时,华主任常常语气沉重地对我说:‘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当华主任转化为病人后,站在病人角度审视过去,并提出问题。
这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太理解病人的痛苦。
后来,我们接受了华主任的建议,在为以后的胃癌病人治疗时,改进了手术的方法:能不全切的尽量不全切;必须全切除的,也改进了术式,想办法将胆汁和肠液引流掉,使其减少向上返流,并想办法用肠子成形后代胃,使食物仍可以像在胃中一样停留一下,这样病人就舒服多了。
”“现在,我查房时,问接受了新术式的胃癌患者感受如何,他们脸上总是露出笑容。
每到这时,我就会转过头去,不想让病人看到我的泪水,因为我想起了华主任,他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到最后去世时,忍受着那么巨大的痛苦,还在为患者着想,还在为患者造福……”说到这里,于聪慧已经哽咽了。
编辑手记:华益慰在手术后接受化疗的生命晚期,在身心创痛“生不如死”的境况下,仍然以切身的痛苦思考着他一生致力追求的医术,念念不忘:我给许多人动过手术,没想到手术后病人会这么痛苦,哪怕给病人留一点点胃,就比全切强……对任何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和“生活质量”应该是评价癌症治疗两个不可缺一的要素。
华益慰一生医人无数,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感悟到: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刊发此文,不仅仅是怀念华益慰医生,更想以此引发我们对传统治癌模式一些思考,让更多癌症病人在治疗的晚期平静而安详地走过人生的最后历程。
这也许是华益慰本人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