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本科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简言之,德育即促进(C)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A. 政治思想
B.心理素质
C.个体道德
D.法律意识
2、有关道德外延的界定应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其中,“守一”是指(D))
A.大德育
B.品德教育
C.政治教育
D.道德教育
3、“大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C)
A. 政治教育
B.心理教育
C.道德教育
D.法律教育
4、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遵循(D)的原则)
A.政治优先
B.品德第一
C.“守一望多”
D.不断丰富
5、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A)
A.20世纪初以来
B.19-20世纪
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
6、在基督教世界里,教育的目的是皈依( B )和人性的救赎。
A. 科学
B.上帝
C.人文
D.社会
7、在印度、伊斯兰世界,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相似,只有(A)是一个例外。)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苏联
8、(C)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A. 尼采
B.福柯
C. 康德
D.列宁
C. D. 分级
9、狭义的德育专指(D ),亦即西方教育理论的“moral education”。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法律教育
D. 道德教育
10、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德”、“道德”都是(A)的“大德”。
A.政治化
B.法律化
C.思想化
D. 礼仪化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使( C )是道德教育的命题难以被广泛接受。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12、前苏联凯洛夫( B )中提到的“德育与我国文革时期的德育概念相似。
A. 《大教学论》
B. 《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普通教育学》
13、1986年(A)主编的《教育学》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重新分离。
A. 巴班斯基
B.巴甫洛夫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14、道德教育只是作为个体(B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惟一的一个维度。
A. 政治化
B.社会化
C.经济化
D. 生活化
15、思想政治教育的( C )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
A. 学校机制
B. 家庭机制
C.心理机制
D.社会机制
16、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 D )的原则。
A. 守多而望多
B. 守一而望一
C.守多而望一
D.守一而望多
17、无所不包的( B )无法与人对话,也不方便研究。
A. 智育
B.德育
C.教育
D.美育
18、在德育过程的理解上,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可一种( C )理论。
A. 内化
B. 外化
C.转化
D.变化
19、本书所论德育是(D )。
A.大德育
B. 泛化的德育
C. 广义的德育
D.狭义的德育
20、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A)活动。
A. 价值引导
B.实践引导
C. 理论引导
D.政治引导
1、德育目的就是(B)活动的结果,是该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A. 智育
B. 德育
C. 教育
D. 美育
2、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包括(A)学段
A. 学前教育
B. 小学教育
C. 初中教育
D. 高中教育
3、德育规范性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预防,其次是(A)。
A. 禁止
B. 引导
C. 教育
D. 赞扬
4、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C)
A. 惩罚
B.宽容
C. 扬善
D. 忏悔
5、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教会”,而教师相当于“社会的牧师”。C
A. 洛克
B.杜威
C. 涂尔干
D. 卢梭
6、(A)认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A. 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 柯尔伯格
D.苏格拉底
7、(C)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A. 《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8、日本教育学家(D)曾经指出:“所谓善,就是要无保留地服从全人格的命令,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
A. 川端康成
B.喻泽福吉
C.小渊惠三
D.小原国芳
9、一般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A)。
A. 品德规格
B.人格特征
C. 心理结构
D.理想追求
10、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B )。
A. 评价
B. 预期
C. 监控
D.认可
11、对道德教育而言,不进入(C )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
A. 社会
B.学校
C. 主体
D.客体
12、德育目的是全部德育活动的(D )。
A. 策略
B.手段
C. 过程
D.灵魂
13、德育目的是德育评价(B )。
A.最低准则
B.最高准则
C.中间环节
D.最终结果
14、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含有(C )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
A. 回避
B. 惩罚
C. 禁止
D.鼓励
15、就道德教育而言,幼儿阶段的儿童对许多( D )的判断并不成熟。
A. 美丑
B. 是非
C.真假
D. 善恶
16、德育目的功能具有( A )观念性,直接发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A.隐含性
B.外显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17、涂尔干说:“没有社会,(B )就没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