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件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一章油气水的组成和性质精品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第一章油气水的组成和性质精品PPT课件

(四)、馏份组成(Fractions)
根据各馏份沸点不同进行蒸馏区分(据潘钟祥等,1986)
(蒸馏) 馏分
切割温度℃
轻馏分
石油气 <35
汽油 C5~11 35-190
中馏分
煤油C9~16 190-260
柴油 C13~23 260-320
重瓦斯 油
320-360
重馏分 润滑油 渣油 360-530 >530
21-окт-20
8
第一节 原油的成分和性质
3、芳香烃(Aromatics)
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类,属不饱和烃。 单环芳烃(含一个苯环) 多环芳烃(含两个以上独立苯环) 稠环芳烃 (含两个以上苯环, 彼此通 过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稠合而成) 原油中1~3环的苯、萘和菲系列含量 最高,占芳香馏分的70%左右,而 四环以上的芳烃仅占不到10%。
原油(Crude Oil):是石 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 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 压条件下呈液态的。
21-окт-20
2
第一节 原油的成分和性质
二、原油的化学组成 (一)、元素组成(Elemental composition)
世界上各油田所产原油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元素组成是 一致的,基本是由碳、氢、硫、氮、氧五种元素组成,而且主要是碳和 氢。它们在原油中含量的一般范围是:
最重要:异戊二烯型烷烃(植烷,姥鲛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
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植烷)
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姥鲛烷)
2,6,10-三甲基十五烷(降姥鲛烷)
2,6,10-三甲基十三烷(异十六烷) :
2,6,10-三甲基十二烷(法呢烷)
常见类异戊二烯型烷烃结构示意图

石油地质学简介课件

石油地质学简介课件

绪论
五.世界石油资源的储产形势
地球石油的蕴藏量是相当丰富的,但分布不均匀,中东是石油最丰 富的地区,大约拥有世界总储量的54%;拉丁美洲为13%;非洲为8%; 其余分布在北美、东南亚、北海、西西伯利亚、欧洲东部及我国东北等 地。
近年来世界石油的年总产量徘徊在30亿吨左右,中东占世界总产量 的1/3,前苏联和美国各占世界总产量的20%和15%。
第一节 石油
1.石油的元素组成 原油中氮含量平均值为0.094%,90%以上样品氮含量小于0.2%。 以N含量0.25%为界限,将原油分为高氮原油和低氮原油。 2.原油的馏分和组分
原油的馏分 原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 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 个馏分。
绪论
石油地质学前沿热点问题
在研究油藏形成与分布各项石油地质基础条件中,理论上涌现出来 的许多需要继续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陆相生油理论
我国北到内蒙古二连,南到广西白色,东到近海大陆架,西到新疆, 已经发现并开发了数百个油气田。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的90%、天然气 产量的50%均产自陆相油气田。但在生油理论方面还有许多领域未开展 深入的研究工作。
二.石油地质学的内容
主要内容就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 和再聚集这样一个过程,其体系如下:
阐明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及它们的特征,使其获得初步的 感性认识,随着认识的加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系统讲授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及形成油气藏的基本原理, 分析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全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陆相生油理论 2.含油气盆地类型的划分
①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在中、新生 代形成了一系列拉张型的裂谷盆地-松辽、渤海湾、东北-内蒙 裂谷盆地群。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
28
天然气产量 (万亿m3)
2.16 2.22 2.32 2.23 2.32 2.32 2.36 2.48 2.50 2.62 2.63
22
天然气储量 (万亿m3)
1410.3 1397.1 1400.3 1440.4 1456.8 1457.3 1494.7 1543.6 1557.8 1720.7 1710.4
成本压力和勘探风险; (6)天然气发现比例增大,发展前景光明。
第12页,共21页。
第13页,共21页。
三、世界油气勘探对石油地质学的挑战
1.国内外勘探发展现状
(1)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活动不断增加; (2)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3)油气新发现不断涌现,产、储量稳步增长; (4)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第18页,共21页。
2.当前油气勘探的趋势
(4)大力寻找非构造油气藏
① 优质的构造圈闭变少; ② 薄砂体——高勘探地区; ③ 大型岩性圈闭——低勘探程度; ④ 地层不整合圈闭——叠合盆地; ⑤ 综合处理和解释技术+成藏机理
国内特点 第19页,共21页。
3.石油地质学的相关学科发展迅猛
(1)板块构造与盆地动力学; (2)含油气系统与资源评价; (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储层分布预测; (4)储层流体动力学与油藏地球化学; (5)有机地球化学与化学动力学模型; (6)天然气地质学。
近十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变化情况
第11页,共21页。
三、世界油气勘探对石油地质学的挑战
1.国内外勘探发展现状
(1)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活动不断增加; (2)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3)油气新发现不断涌现,产、储量稳步增长; (4)勘探目标日趋复杂,勘探难度越来越大; (5)勘探成本不断降低,但继续面临着更大的

石油地质学地层与沉积相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地层与沉积相PPT课件

亚相特征:
(1) 扇根亚相
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 结构:分选、磨圆差 构造:块状构造、层理 不明显
第15页/共63页
亚相特征:
(2) 扇中亚相
岩性:以砂岩、砾状砂岩 结构:分选和磨圆变好 构造:见不规则交错层 理
第16页/共63页
亚相特征:
(3) 扇缘亚相
岩性:以砂岩和含砾砂 岩夹粉砂岩和粘土岩 结构:分选和磨圆变好 构造:水平层理,泥岩 中见泥裂
20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的 发展而广为流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学派,一派认为,相 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看着是“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派把 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词,认为相即环境;还有一派认为相是 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R.C.Selley)。
第8页/共63页
二、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分类
第40页/共63页
第41页/共63页
第42页/共63页
二、滨岸沉积特征
滨岸沉积环境
第43页/共63页
第44页/共63页
第45页/共63页
三、浅海陆棚沉积特征
第46页/共63页
四、半深海沉积特征
特点:水动力弱
第47页/共63页
五、深海沉积特征
第48页/共63页
第五节 海陆过渡组
一、三角洲相
第49页/共63页
1. 形成过程
三角洲是河流到达湖盆的入口处,由于坡度减小,流速急剧 减低,水流扩散,携带能力减弱,逐将河流带来的大量碎屑沉 积物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形成平面上顶尖朝向陆地的略似三 角形沉积体。
第50页/共63页
(a) 早期河道分叉 (b) 晚期河道分叉
三角洲发育过程
第51页/共63页
岩性粗、厚度大、颜色红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H占6.3%、O占11.1%和及少量的S、N。
不同类型原始物质干酪根成分、结构和 特征也不相同,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是 相当复杂的。
16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8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四. 干酪根类型
3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成因
无机
有机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
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
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
中形成油气藏。
4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 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 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 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2.晚期成油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岩
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烃
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明显
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
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的。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ppt课件
580-600
980-1180
200-1810
储地层及油层气
年代 厚度 (M烃a源)岩(米)盖 层
岩主 性要剖油面 气田
沉积储 环境 层和油气 构造事件
烃源岩
岩性 盖层

N 2
N1
第 E3 三 系
E 2
50
E1 m
cp
Ks 2
白次 要
Kt 2
垩的
s- cn t c
ПК 系1 -6
主要a l的
ПК 7-17 a次
13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2)断陷型裂谷盆地: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 集体成因类型多,有河道、 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积扇等砂体
1000 2000
河道砂
3000
4000 扇三角洲
5000
湖底扇
6000
陡坡带
前三角洲、前缘砂
SB

缓坡带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坳陷 断陷 裂谷盆地发展的两个阶段:断陷和坳陷
8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单断型断陷盆地,新近纪和第四纪坳 陷型裂谷盆地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9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3)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10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冲积平原
在西部为 相对深海、
在东部较
浅并发育 水下侵蚀
西部被动沉 降、沉降速 率向东增加
西 图尔塔斯、新米哈伊洛 塔夫达
伯柳林沃尔
利 伊尔比特
塔里茨

石油地质学概述课件

石油地质学概述课件
它和15.6℃时的相对密度(与水比)的关系:
由上式可知,API度愈大,相对密度愈小。目前,国际上把 API度作为 决定原油价格的主要标准之一。它的数值愈大,表示原油愈轻,价格 愈高。
API度分类是根据轻、重两个馏分来决定的。前一馏 分代表轻馏分(250~275℃,101.3KPa)。标准:API度≥40.0为 石蜡基,33.1~39.9为中间基,≤33.0为环烷基;
石油略轻于水,组成成份十分复杂:就其化学元 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 统称“烃类”。
组成
石环 中 蜡烷 间 基基 基 原原 原 油油 油
原油分类
硫含量
超低含高 低硫硫硫 硫原原原 原油 油 油 油
比重
轻中 重特 质质 质重 原原 原质 油油 油原

API度: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 以 API度作为原油分类的基准。其标准温度为15.6℃(60ºF),
石油地质学
授课教师:张小东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绪论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油气地质勘探的发展方向
一、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
1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
基本概念: 石油(petroleum)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 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各种碳 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也称原油 (crude oil)或黑色金子。
(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 (3)油气在地下的运移问题,即油气藏是如何形成的? (4)地质历史过程中,油气能否保存下来的问题? (5)油气在地下怎样分布,即油气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PPT课件
• 旋光性:当偏光通过石油时,偏光面会发生旋转,这个角叫旋光角, 多数为右旋,一般随含油地层年代的增长而减小。
•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 苯和石油醚、醇等。
a
30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
• 天然气:广义讲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均可以称天然气。狭义的天然气 是气态烃和非烃气。
• 比重:20摄氏度时,一般介于0.75~1.00之间,比重大于0.90的为重 质石油,小于0.90的为轻质石油。
• 粘度:1泊=1达因的切力作用于液体流动速度为1厘米/秒移动1厘米每 平方厘米。石油是粘性流体。厘泊=1/100泊。 大庆油田的石油粘度为19~22厘泊。
• 荧光性: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是一种冷发光现象,常用于检测 岩芯是否含油。饱和烃不发光,芳香烃和非烃发光。轻质油发浅兰色, 含胶质多的石油一般发绿或黄色,含沥青多的石油发褐色荧光。
3 溶解气:溶于水或石油的天然气,常溶于饱和或过饱和的油藏中,重烃气 高达40%。
4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 为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 油,即凝析油。一般分布在地下3000-4000米深处。
5 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a8月日喷原由10吨。
15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第4章PPT课件
2、烃类生成的增容作用
干酪根降解生油和生气导致的体积增大是形成超压的重 要因素之一,这非常有利于油气的排出。Robin(1985) 测量了生油岩内干酪根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其由1000m 处的10cm2/g变化到4000m处的35cm2/g,表面积增大 了3.5倍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和载体
4、相态变化
有机质的不同演化阶段,油气运移相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低 成熟阶段,由于埋深较浅,地层中原生水较多,生在的烃类相 对较少,此阶段源岩中含油气饱和度很低,油气运移以水溶相 为主;在生油气高峰阶段,一方面地层中自由水大量已排出, 孔隙度变小,另一方面烃类大量生成,油气饱和度超过临界饱 和度后就会以游离相(气溶相或油溶相)为主;随着演化程度 的增加,在凝析油气阶段中油气则以气溶相为主,过成熟阶段 则以游离相和扩散相为主运移。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Compaction)是沉积成岩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一 种现象,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孔隙度减小,密 度增大。当地层中达到压实平衡时,其中的流体压力 与静水压力相等(没有剩余压力),当沉积过程继续 发生,在其上发生沉积作用时,新沉积物负荷会使下 伏地层进一步压实,结果使原来地层中流体产生了超 过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在其作用下促使流体排出, 然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图4-4 上覆沉积负荷下流体排出示意图
(据Magara,1978)
新地层 老沉积物
§1油气初次运移 (Primary Migration)
1、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作用对排烃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压实 作用排出大量孔隙水,随孔隙水要排出大量的溶解烃; 其二是孔隙度降低和大量水排出过程中,孔隙内部滞 留的烃类饱和度升高,有利于烃类达到残留烃临界饱 和度,促使游离相态烃类的大量排出。

石油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地层水

石油地质学课件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地层水

17
石油的分馏
石油气 汽油

煤油
压 加 石油 200℃ 热 360℃ 炉 塔 重油
柴油 减 加 压 热 渣油 塔 炉 润滑油
18
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的馏分组成:
馏分名称 轻 石油气 馏 汽油 分 中 馏 分 沸点 <35℃ <35℃ 35-190℃ 35- 190℃ 碳原子数 C1-C4 C1C5C5- C12 化合物 烷烃、环烷烃 烷烃、
目前石油中已鉴定出的烃类化合物超过425种。
7
1.烃类化合物 . (1)烷烃( Paraffin alkane,石蜡烃,脂肪族烃,CnH2n+2 ) ,石蜡烃,脂肪族烃,
常 温 常 压 下
C1-C4(甲烷 丁烷)——气态 甲烷–丁烷 丁烷) 气态 C5-C16(戊烷 十六烷)——液态(直链烷烃) 戊烷–十六烷 十六烷) 液态( 液态 直链烷烃) ≥C17——固态 ——固态
5
2.微量元素 2.微量元素
除上述5种主要元素外,通过对石油的灰分进行分析, 除上述5种主要元素外, 通过对石油的灰分进行分析,还识 别出50多种微量元素 其含量变化从十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 别出50多种微量元素,其含量变化从十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 50多种微量元素, 它们与自然界有机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十分接近, 它们与自然界有机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十分接近,被作为石油有 机成因的证据之一。 机成因的证据之一。 其中,钒(V)和镍(Ni)两元素分布普遍并具成因意义。 钒 和镍(Ni)两元素分布普遍并具成因意义。
(二)石油的组分组成
原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 性溶解和吸附性能。根据这一特性,可以选用不同有机溶剂 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考虑到轻馏分部分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储存、运输过 程中常因保存条件不同,造成人为的较大误差,因此对石油 中的组分进行分离之前,要先对石油进行蒸馏,去掉沸点低 于210℃的轻馏分,一律取沸点大于210℃的馏分(即拔顶原 油)进行组分分离。

石油地质学油气成因理论及烃源岩PPT课件

石油地质学油气成因理论及烃源岩PPT课件
①碳化说(门捷列夫,1876),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金属 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3FemCn+4mH2O→mFe3O4+C3nH8m
碳化物说认为,在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 液态,互相作用而形成碳化铁。由于它们密度较大,被保存在地 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断裂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 碳氢化合物,后者又沿着断裂上升到地壳的冷却部分。有些碳氢 化合物浸透了岩石,形成油页岩、藻煤等;有些碳氢化合物在地 表附近受到氧化,形成地沥青等产物;如果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 壳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形成石油,并在孔隙性岩石中聚集 便可形成油藏。
五十年代,P.V史密斯,G.T菲力普等研究取得了宝贵 成果,证实为有机质生成油、气。
第11页/共202页
三、油气有机成因证据
1.世界99.9%以上石油都产自沉积岩,而在大片火成岩、变质 岩出露地区,没有工业石油;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地层都有石油。在地壳 上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具有一致性; 在油气田剖面中,含油气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层位有依存关系;
第20页/共202页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成一 、 生 油 气 母 质 及 其 化 学 组
1、脂类(Lipids)
又称类脂化合物,它们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一些化学结构和 化学成份不相同,但物态和物理性质与油脂相似的化合物,如磷脂、脂 肪、蜡、甾类、萜类等化合物,它们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 质之一。尽管它们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也有共性,即不溶于水而溶 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动植物的脂肪是最重要的脂类,它们分布于动 物的皮下组织、植物的孢子、种子及果实中,细菌和藻类也含有丰富的 脂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更少(煤占70%以上)
• 润滑油料 • 化工原料---其重要用途:
–染料、农药等 –化肥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
二、石油工业的历史
• 国外:
–1859年,美国宾州Drake E.L. 世界上第一口井,只有21.69m –1925年:美国年生产1.2万m3的石油,全球最大 –1917年,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油田的发现,成为二战期间生产石油
松基3井
新中国最年轻 的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大庆油田发现井 松基3井
石油战线诞生出“铁人精神”
开拓新领域
大是塔 的中里 气国木 源未盆 盆来地 地油, ,气是 是的我 “希国 西望最 气所大 东在的 输,陆 ”已上 的经未 起是开 点我发 。国盆
最地 ,
石油地质学的三大课题
• 油气成因 • 油气藏形成 • 油气分布
第二部分 石油地质的进展及其实例
第九章 火山岩油气地质 第十章 海相油气地质
教学参考书
• 柳广弟,2010,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
• 王尚文,1983,中国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 工业出版社。
• 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委会,中国石油地质志, 1~16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授课和考试方式
我国近代石油工业
–中国第1口油井:台湾苗栗地区,1878年, 用顿钻钻至120m;
–大陆:1907年8月,陕北延长县钻出第一口 井;
–1934 年 : 陕 北 油 矿 处 成 立 , 是 我 国 第 一 个 专门机构,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始;
中国近代真正工业意义上的油田——玉门油田;1938年设置甘肃油矿筹备处, 1939年于老君庙打下第一口井,39年8月日喷原由10吨。
–“石油”这一名词,是由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沈括在《梦 溪笔谈》中最先提出的:针对高奴一带的“脂水”,记 述:“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我国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盐井-天然气煮卤水制盐
• 环烷烃:CnH2n ,由环状烃组成 ,一般为液态,由碳 的数目决定名称,三员环、四员环和五员环等,多 为五员环或六员环。
最多的油田,对同盟国胜利产生了这样影响。 –直到1960年,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全球50%以上) –60年代:分水岭---生产严重过剩,OPEC诞生;石油生产中心转
移至中东、西伯利亚 –70年代:国际上一些超大型油田的发现:英国北海;美国墨西哥

石油工业的曙光
世界第一口工业 油井
1859年
引起腐蚀和污染,目前北京从2004年10月1日起,使用欧2标准的低 硫汽油,2005年7月1日使用欧3更洁净的低硫汽油。 – 汽油的标号:90、93、97、98反映的是抗爆系数,标号越高,燃烧 更好,更有动力。
–烃类组成:
• 烷烃:CnH2n+2,属直链饱和烃;自然界第一种气态 烃是甲烷,气态烃的碳1~4个,第一种液态烃是正戊 烃,液态烃的碳原子5~16,第一种固态烃是正十七 烷烃。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性质和成分
石油的成分与性质
– 化学成分:Petroleum—即“岩液”或“石头油”,是一种成分十分 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烃 (Hydrocarbon)
– 石油的元素组成 – 烃(Hydrocarbon):从元素上讲,必不可少的元素是C、H; – 一般C占84-87%;H占11-14%; Hydrocarbon-占97-99% – 其它元素:S, N, O。S的高低影响原油的品质,高S(我国大于2%)
石油地质学
侯贵廷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教学大纲
前言
第一部分 石油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成分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的成因 第三章 储层和盖层 第四章 油气的运移 第五章 圈闭与成藏 第六章 油气田类型和世界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第七章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八章 石油安全
要求运用在石油地质学中学到的盆地构造、生储盖圈 闭特征、油气运移和富集的条件等方面分析某地区油气富 集的规律及其成因机制。
第一讲 绪 论
一、油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石油——工业的血液! • 全球最主要能源:
–70年代:美国油气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以上; –中国:现今能源消耗中,油气不到30%,其中气占的
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玉门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1955年始,开始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松基3
井喷出高产油流,从而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已经稳产5000万吨 以上达20多年了,至少还可以稳产10年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国有企业。 之后,我国又陆续发现胜利、辽河等油田。 当前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是:稳定东部,开发西部 目前,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有望在2015年取代大庆成为中国第一 大油田,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油田也争取在2020年实现年产石油当量 4000万吨,跻身中国三大油田之列。 届时,中国三大油田: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西部就占 了两席。
• 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兼有外请的讲座。 拟请中石油海外中心的潘校华教授级高工 等。
• 考试:写一篇石油地质学新进展方面的读 书报告,3000字左右,要求有图表,实例, 参考文献。
• 教务要求必须要纸版的!!!
读书报告选题题库
1、深盆气的成藏机理 2、煤层气的成藏机理 3、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机理 4、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机理 5、连续型油气藏的特点 6、页岩气的成藏机理 7、造山后伸展型裂谷的形成机制和含油气特点 8、走滑相关的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含油气特点
150年前
• 国内: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开发利用石油有2000多年了: 东汉(32-92)班固著“汉书”中记载:“高奴(今
延长县)有洧(音同伟)水可燃”;
–9世纪唐朝《北史·西域记》中记载“(龟兹国)西北大 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 臭”。新疆库车一带远在1000多年前就发现了如奶酪一 样粘稠的沥青,具有臭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