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小巷深处》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1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

解题。

2。

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二)导读ァ1。

题解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

生字正音ァ§拧≈黝荤揶揄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哽孽颊蹒跚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憧憬瘪chōng jǐng biěァ3。

学生朗读全文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我”的感情变化。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

概述课文内容ァ∏1—2位同学发言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ァ5。

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6。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深处所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小巷深处》,巩固所学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小巷生活的作文;3. 调查身边人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创见;3. 学生对小巷生活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故乡的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展示图片,介绍小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预习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进行诗歌朗诵、歌唱等表演,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初一语文教案)第六课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第六课 《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教学教案

第六课小巷深处教案(语文版七班级上)-教学教案学习此文,应引导同学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加对亲情的理解,使同学懂得怎样对待父母,课堂教学·应留意让同学在反复诵读中熏陶感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诔文内容,激发学习的乐观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力量。

[教法学法]实行争辩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母爱,体会父母的爱心。

引导同学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将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多媒体播放妈**吻儿并伴有画面:一位盲眼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手拄竹棍,走在小巷中烈日炎炎下。

乌黑的盲眼妇女正在卖冰棍拄着竹棍的盲眼妇女颤巍巍在下车在一个小巷子里,花白头发的盲眼妇女无助地斜*在墙上(孤苦伶仃) 小巷中,盲眼妇女和一女孩紧紧拥抱(音乐停)画外音:妈妈,我回来了,我己经回来了。

老师: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小巷深处(二)感知课文内容老师引导同学诵读全文,理解课文大意。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根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精确、流畅,沉醉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品尝出作品的妙处。

要求能读中悟,悟后读,把感悟理解和观赏统一起来。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词。

工理清课文思路。

引导同学争辩,并说出理由。

(三)分组争辩(老师巡察并沟通)[问题一]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要点提示:转变以往泼辣性格;拿出全部积蓄换住处;终年辛勤劳作,苦@经营;把"我。

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而傲慢;而"我。

厌恶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安静;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养分品;为了照看"我"的心情,每次进城不与"我"见面,又孤零零地回家) [问题二]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发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接受间接描写的方法(要点提示:她照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进步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采用写作实践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生长背景、文章主题等。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如热爱家乡、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散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美好品质,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践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小巷深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课文中所发现的美好品质。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品质。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收获。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教案:《小巷深处》一、教学目标1.听懂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并回答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基础词汇和句型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3.培养学生对于困境中的勇气和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关键信息的听力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基础词汇和句子描述人物和情节。

三、教学准备1.投影仪和屏幕。

2.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导师:让学生们听一首与主题相关的歌曲作为导入。

歌曲结束后,导师向学生出示一个插图,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个插图的看法,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听力任务(10分钟)导师:播放故事《小巷深处》的录音,让学生们听故事和回答问题。

之后,导师将问题显示在屏幕上,并逐一让学生回答。

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2.他遇到了什么问题?3.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4.故事中还有其他人帮助了他吗?他们是谁?3.词汇和句型(10分钟)导师:将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呈现在屏幕上,并逐一解释其意思。

导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们利用这些词汇和句型创作一个与故事相似的短文。

重要词汇:1.小巷(n.)- 一条狭窄的街道。

2.困境(n.)- 处于困难或危险之中。

3.勇敢(adj.)- 愿意面对困难并不怯懦。

4.善良(adj.)- 心地善良,对他人友好。

5.帮助(v.)- 给予援助或支持。

常用句型:1.他忘记了怎么回家了。

- He forgot how to get home.2.他看到一个小巷深处有光亮。

- He saw a light in the depths of an alley.3.他感到害怕但他依然决定走进小巷。

- He felt scared but he still decided to walk into the alley.4.他遇到了一个困境。

- He encountered a predicament.5.他勇敢地面对了困境。

- He bravely faced the predicament.4.学生互动(15分钟)导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并创作一个与故事相似的短文。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小巷生活的感受和经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5. 阅读与写作:(1)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练笔,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后注释。

4. 写作素材和参考范文。

5.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小巷深处》的背景及作者。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通过默读与标注的方法,从具体事件中感悟母爱,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2.学会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与文本、作者对话,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及作者悔悟、自责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感悟能力。

5.增强对亲情的的理解,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感悟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学会如何选取生活琐事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母爱,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

课文叙述了一位盲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女儿,对她倾注了所有爱的故事,揭示了母爱的自私、伟大、崇高。

文章通过写“我”对养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现了我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对自己无知、虚荣的深深自责、悔恨。

教学本文应将“情”字作为重点,围绕“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深入理解母爱。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和独特的体验。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培育爱心。

本文体裁属于写人的记叙文。

学生对记叙文的阅读和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因课文篇幅太长,在两课时内,学生理解可能不会太深入,应加强学生的预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启发点拨学生。

教学方法:抓住重点段落和事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采用默读、快速浏览、批注的方法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同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选取生活琐事、通过人物外貌、神态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

最后通过师生的情感朗读、学生的说、写,加深对亲情的感悟,教育学生珍惜亲情。

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初读了《小巷深处》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一位贫穷的盲母亲收养了被弃于荒村的女孩,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含辛茹苦地将她养大。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盲母亲给了她所有的爱。

今天,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这份刻骨铭心的亲情。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石嘴山市九中袁红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深情诵读,入情入境。

学生和教师合作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按受作品真挚的情感。

四、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组间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点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巷子的历史、风俗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练习。

3.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了解其历史和现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3. 课堂拓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分享拓展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3. 收集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巷生活的感悟。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2)推荐相关阅读:介绍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作者及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

3. 与小巷生活相关的图片、歌曲等资源。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2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2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案2语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教案教学设计

6、小巷深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二)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方法通读,跳读,整体感知。

(二)学习过程1、通读课文,用“__”画出生字词,用()标出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

2、正字、正音。

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3、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5)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6)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7)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母亲果然遵守诺言……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语文:第6课《小巷深处》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第6课《小巷深处》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6、小巷深处 节次 第2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认识母亲的伟大与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读文章,体会养母对“我”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 学 重、难 点 重点:描写方法。

难点:对亲情的理解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 ①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②“ 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2、反复阅读末尾3节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厚感情。

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这句话?①这几段文字,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②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

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③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小结: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

在课文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那竹棱后面蹒跚着长长的身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暗淡的眼睛、挺拔的身影、和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

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寄托和抒发。

3、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⑴根据本文内容,你觉得“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答案:①对“我”的行为应持批评态度,因为她忘恩负义,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对不起自己的养母;②认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能够解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如何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诗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诗歌赏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感悟人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6. 作业布置:(1)背诵《小巷深处》。

(2)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林莉教学目标:1、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工具:相关材料和图片、小黑板、《感恩的心》录音磁带、音乐《母亲》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情感。

2、难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这首诗写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是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今天,我们也来看一个感人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来自于林莉的《小巷深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37页。

b5E2RGbCAP二、默读课文,用“一一”画出生字词,注意读音,并且思考:母亲为“我”做了那些事?1、学习生字词读音。

(请四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给黑板上的生字词注音。

)bi e xu m zhu o p ansh a瘦瘪炫耀执著蹒跚y e y u m o g e ny e ch o ngm揶揄洛寞哽咽憧憬(校对读音,全班朗读生字词两遍。

)2、释词。

(学生主动举手解释字词,及时表扬有预习的好习惯的学生。

)瘦瘪:物体表面凹下去,不饱和。

炫耀:夸耀。

落寞:寂寞,冷落。

揶揄:嘲笑。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脸颊:脸的两旁部分。

蹒跚:这里指艰难而缓慢地、摇摇晃晃地行走。

憧憬:向往。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三、研习课文。

1 、看了课文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个盲人,而女儿不是亲生的,而是抱养的。

那么这个母亲爱她的女儿吗?(学生回答:爱。

)是的,盲母很爱她的养女,而这种伟大而质朴的爱,都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中,那么到底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呢?(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p1EanqFDPw(提问学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学会概括。

)(板书)A、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

(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的身前,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她那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DXDiTa9E3dB、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RTCrpUDGiTC、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丫头,英姨改好了!”)D、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辣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5PCzVD7HxAE、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 ,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 )jLBHrnAILgF、当“我”为家的贫穷、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

(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 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xHAQX74J0XG、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 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 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LDAYtRyKfE2、这几件事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学生齐答:“时间顺序” 。

(板书)3、文中母亲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那“我”对母亲是不是一直怀着“感激”之心呢?(学生回答:“不是”。

)没错,“我”对母亲的感情是有变化的,这就是文中一条感情线索。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Zzz6ZB2Ltk(1)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

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

)dvzfvkwMI1(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愿与母亲相伴而走。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县城一中”。

)rqyn14ZNXI(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我开始淡忘家,甚至淡忘母亲”。

)(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我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

)(以上由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并在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表现“我”情感变化的句子。

教会学生带着情感朗读的方法。

)EmxvxOtOco4、是什么原因是“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学生齐答:虚荣心、无知。

)四、回顾本节知识。

五、引出“感恩”主题。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终于看到养女悔悟了,明白了盲母的苦心,学会了感恩。

老师希望大家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爱我们的妈妈,理解我们的妈妈。

她每天叫我们多穿一件衣服,多吃饭,多喝水,这些看起来很唠叨,其实她都是为我们着想。

无论你的妈妈是干什么的,打工的、种田的、卖冰棍的,甚至洗厕所的,我们都要亲近她,爱她。

要懂得感恩。

大家还记得老师在班会课的时候教给大家的手语《感恩的心》吗?(记得)SixE2yXPq5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手语演唱《感恩的心》)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六、布置作业。

(小黑板展示)1、把“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可以帮妈妈做家务或者亲手制作贺卡送给母亲等,向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感恩的心。

6ewMyirQFL2、搜集与“母爱”、“感恩”有关的诗歌、名言、图片、音乐等等,并与班里同学进行交流。

3、思考: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中写了怎样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和你的妈妈比较有什么异同?(为下一节课“比妈妈”的交流做准备。

)kavU42VRUs板书设计:小巷深处盲母(爱)养女收养“我”满足、自豪搬家'时感改脾气间情沉默、回避终年辛劳,顺线s为“我”骄傲序索淡忘、隔绝抑制感情J a送生活费、营养品悔悟、感激第二课时、导入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听完这首歌,我们更加明白: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母亲。

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母亲。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也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会有更深的感受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好好的细细的来品味吧。

y6v3ALoS89二、学习过程1 、交流“比妈妈”体会。

(承接上节课留下的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妈妈和文中母亲的异同,能从某一角度比较即可。

对学生的发言做恰当的总结,适时的表扬。

)M2ub6vSTnP2 、学生齐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由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0YujCfmUCw 明确:文中刻画母亲用了多种描写方法:(1)外貌、神态描写(①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了古铜色的颜色。

<外貌>②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样粗糙,她的眼睛是那样黯淡,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外貌〉<神态〉③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白的脸颊旁飘扬着。

<神态>)eUts8ZQVRd(2)语言描写(列举文中母亲说的话。

)(3)动作描写(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sQsAEJkW5T(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伟大母爱。

)3 、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师先范读,然后提示学生把握感情,带着情感朗读,深刻体会)参考:形象是感情的依托。

“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姿,充满憧憬的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感情的形象。

作者借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抒发了“我” 对盲母的理解,感激和挚爱之情。

GMsIasNXkA4、总结全文,理解题意。

(结合图片,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用“小巷深处” 作为题目?结合学生的理解,做总结。

)明确:本文用饱蘸申请的笔墨,抒写了养母对“我”的深切而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敬爱、感激之情。

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TIrRGchYzg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所在。

5、写作特点(1 )选材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2)描写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3)情感文章字里行间蕴含母女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4)讲究形象文章以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的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三、课堂小结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你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7EqZcWLZNX四、布置作业(小黑板展示)1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2、小作文。

要求:①题目:妈妈的______ (手、皱纹、叮咛、唠叨、爱等)。

②字数:400字左右。

③要有真情实感,具体事例,明确主题。

3、母爱固然伟大,父爱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小巷深处描写方法人物特征外貌描写' 终日辛劳语言扌描写无私付出动作描写深沉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