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1

合集下载

心痛皖南事变简介ppt课件

心痛皖南事变简介ppt课件
20
16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副参谋长周子昆在蒋 介石下令停火后突围逃出,3月12日两人于 泾县濂坑石牛坞赤坑山遭副官刘厚总开枪 打死。 3月17日,蒋中正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 “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 事法庭审判。
蜜蜂洞
17
18
中国共产党进行回击,指示八路军、新 四军在军事上自卫,在政治上反攻;20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15
两党交涉期间,双方火线冲突东南局副书记 饶漱石的意见,致书上官云相,指责其 “背信弃义”,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
14日,叶挺一到上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于突围时阵亡。同日, 新四军茂林阵地完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 人,除约2000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 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
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
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身陷囹圄,
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1946年3月
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
7
历史背景:
新四军在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不时与同一战 区的国民党军队发生武装冲突。1940年10月 初,陈毅率領新四军第一支队,突袭江苏北 部的黃桥。
8
同月19日,因为担心类似两党军队冲突的黄 桥事件再度发生,以致影响中日战争战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最高领袖蒋介石命令 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 参谋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正副司令朱德、彭 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发出 “皓电”:命令新四军接电报后迅即将全部 撤到旧黄河以北。 11月19日,毛泽东以上述 受令者“朱彭叶项”四人名义答复:“同意 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长江以北。” 蒋介石则发手令宽限新四军的北移期限 。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以项英为主的皖南新四军对北渡先是采取了拖的态度,而后,在中央的再三命令,严辞批评下,他才迟迟的执行了东进北渡计划,而此时国民党蒋介石也早已下了消灭新四军决心,并严令顾祝同执行,但即使这个时候,东进路线如果按照叶挺的计划和建议进行,也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就在项英做出东进的决定后,他却率新四军向南出发,对外称先向南,再向东到苏南,而向南即是茂林山区,这里山路崎岖险关层叠,这给国民党包围并消灭皖南新四军创造了地利上的条件,显然,向东还有生机,向南是极大的涉险。
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皖南新四军部队转移到长江以北地区,以局部的让步来争取中间派的同情,缓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势,使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迎接国民党顽固派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给项英等人的指示中,只是从原则上和大的方向上对皖南新四军的北移作了规定,至于新四军是从繁昌、铜陵间渡江到无为地区,或先移苏南,再移苏北,都没有指定具体的北移路线,为的是给皖南新四军的领导人以自主权和临机处置权,以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敌情变化决定部队的行止。
新四军具体领导体制上的缺陷始终不能消弥项、叶矛盾。叶挺是新四军军长,理应负责新四军的军事工作,项英是副军长,协助军长工作。但军长叶挺不是共产党员,副军长项英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主席。按组织和秘密原则,党的会议叶不能参加,党的指示和文件叶无权阅读;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叶挺应在副军长项英的指示下工作,上级指示也由项英口头传达。由于叶是非党员,不能参加党的会议和军分会会议,因此在研究新四军工作中有种种不方便,也不能及时参加军中事务的处理。
为什么皖南新四军迟迟不肯执行北渡计划?为什么在不得已东进北渡时又向南出发?而且还带着新四军的全部家当,背负沉重的负担。从《皖南事变》书中对项英人物的细致描写塑造中,了解了项英的思想深处存在的极阴秘的个人想法,正如任何伟大人物者有自己的思想上和性格上的弱点一样,项英本人也不例外,只所以他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又只所以他南进茂林,是有他自己的整套完整思想的,正是这套思想害了皖南的新四军,最终也害了他自己。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言行及性格的发展,总离不开主观客观原因和历史的现实原因。项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而是一个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是个既有优点,又有错误的人。皖南新四军迟迟不执行北渡计划,而不得以执行时却又向南进发,实为项英的个人情绪支配了皖南新四军的行动,照此分析,他的南进并不是绕道东进,而是图谋执行他南进国民党敌后山中打游击的战略计划,正是项英追求自己目的的这种行动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图为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安徽省泾县城郊的水西山 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占地 15万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皖南事变
新四军事件
时间: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 人物: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
与新四军 事件: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
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 共高潮的顶点。
国情: A. 处于抗战时期
B. 民生凋敝
C. 两党政治矛盾上升

背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 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1940年10月19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 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 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 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 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 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皓电” 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影响意义:
1、在国际上国民党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2、激起海外华侨的强烈愤慨 3、在国内触发了抗议浪潮 4、国共相争,为敌所乘 5、迫使国民党当局继续进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 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 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事件过程
1.毛泽东覆电后,共产党新四军并未如晧电及共产党中央所 言随即移防。另一方面,因迟迟未见移防。 2.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由泾县云岭地 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向长江以北转移。 3.顾祝同无预警地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 4.新四军总部请求不惜全面破裂威胁,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 涉,周恩来在13日向国民党提出抗议。 5.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七天七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 6.结束标志: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皖南事变是指1924年,国民党在安徽省皖南地区发动的一次反抗国民政府的武装斗争。

这次斗争可以追溯到1923年5月国民党在安庆的会议上筹划的“筹备抗共行动”,即“为了抗击中央,组建大抗共军”。

1924年7月,安徽省国民党领头的游击队发起了一轮重大的进攻,它的目的是要摧毁省里的共产党基地和抗击安徽省政府的政治和军事势力。

8月10日,游击队在安徽省以及皖南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其中包括安庆、安康、黄山、滁州、界首等市,几乎占领了安徽省的全部地区。

随后,游击队又攻占了江苏省的五个县,占据了安徽省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临时的游击军政权。

虽然国民党当时在这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之后却后悔莫及,因为这次斗争给北洋政府带来了严重的政治打击和国际压力。

在实际上,北洋政府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都是经受着巨大的震动。

首先,国民党占领安徽省引发了武装斗争,这使得安徽省一瞬间变得毫无秩序可言,国民党当局更加急切地要求恢复秩序,并宣布对安徽省实行战争治安编制,并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苏联也因为国民党军队和国家元首抗议而采取决定,宣布取消对中国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由于国民党当局拒绝撤回军队,以及它拒绝接受北洋政府的提议,因此有了它以后的皖南会谈。

皖南会谈是指1924年底,北洋政府、国民党、中共三方在安徽省安庆召开的一次谈判会议,会谈期间,三方就国民党国民政府在安徽省抗共武装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谈判。

会谈的最终结果是,国民党同意撤回军队,北洋政府同意撤销自己的战争治安编制,三方都同意不立即解散安徽的自治党。

不过,皖南会谈仍然对国民党军队和安徽省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安徽省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在短时期内出现了巨大的政治动荡。

皖南事变的发生,不仅给国民党和中国国民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打击,也给北洋政府带来了强大的内政动乱和国际压力。

事变的发生也改变了未来国民党和中共在政治上的对抗面貌,开启了国民党对抗共产党的历史性斗争。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THE NORTHERN F ORU M№61996(Su m№140)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 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我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①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到1940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事件过程2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 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 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 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 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 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 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 办法。
历史背景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 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 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 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 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 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 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 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失败的原因
不少研究者以皖南新四军惨遭围歼的结果,逆推出皖南新四 军所选择的北移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 的主要原因。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部队最后确定的北移路线, 并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它并非是一条自投罗网的自杀路线。根 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对皖南新四军 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不能一概否定,南下茂林的路线在当时 是相对安全的路线。 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 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要消灭皖南新四军,在强迫我军北 移并指定北移路线的同时,制定了对皖南新四军的围歼计划,企 图将皖南我军压迫至江边,然后与日、伪聚而歼之。在这种情况 下,皖南新四军不论走哪条北移路线,与国民党军队的冲突都是 难以避免的。
事件过程3
•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 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 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 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 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 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 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 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浅析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浅析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新 四军的战斗力 不断壮大 ,在华 中地 区的抗 日取 得 了一次又一次 的胜利 。这 让在正 面战场节 节败退 的 国民 政 府 感 到 了恐 惧 和 不 安 。 1939年 1月 21日至 1月 3O 日 国 民党 在 重 庆 召 开 五 届 五 中 全 会 ,会 议 的 中 心 议 题 是 : 抗 战 和 反 共 。 全 会 确 定 了 “溶 共 、 防 共 、 限 共 、 反 共 ” 的 反 动 方 针 。 国 民党 五届 五 中全 会 以后 , 国 民党 在 “政 治 限 共 ” 的 同时 ,加 快 了 “军 事 限 共 ” 的 步 伐 ,不 断 制 造摩擦 事件 ,并 在华北掀 起了第一 次反共 高潮 。然 而之 后皖南新 四军 1940年秋季 的成功反 “扫荡 ”更加 刺激 了 蒋 介 石 ,让 蒋 介 石 认 识 到 了 共 产 党 在 华 中 军 事 战 斗 力 的 强 大 ,更 是让 统一 战线 中 的中间力 量更 加信 任共 产党 。 从此 ,蒋 介石更 加不安 了 ,如何 消灭共 产党 成了他人 生 中 的最大 心病 。国民党 内部 也越 来越多 的人认 为如果 任 由共产党 势力发展下 去 ,国民党 就更加 难 以生存 ,其正 统 地 位 也 就 更 加 难 以 保 全 。通 过 后 来 的 曹 甸 战 役 交 平 手 的情况 ,蒋 介石下定 了最后决心 在皖南 发动事变 .于是 加快 了发动第 二次反共高潮 的步伐 。
(二 )国民党容 不得 新四 军在敌 后发展 壮 大是皖 南 事 变发 生的最直接原 因
这 个事变是蒋 介石 蓄谋 已久 的为削弱共 产党 的势力 而发动 的。1937年 国共 西安谈判时 ,国民党就没有 放弃 过 控制 、改编 、削 弱南方 红军游击 队的 阴谋 。并采取 了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原因探究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究摘要: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对国共关系及当时的战争局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对当时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国共双方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探析其个中缘由是必要的。

关键词:皖南事变新四军1941 年1 月,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 余人由皖南北移, 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导致皖南这场历史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首先,皖南事变的发生是蒋介石蓄谋已久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必然结果。

1935 年10 月,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 留在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8 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蒋介石认为这些革命武装的存在、发展、壮大构成了对其统治的严重威协,所以曾千方百计进行清剿。

1937年二三月间,国共两党西安谈判时,中国共产党曾提出在改编陕北主力红军的同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共同抗日。

国民党在“北方合作,南方不合作”的口号下,一面提出要红军游击队无条件集中,由国民党派一批人来担任军职等无理要求,一面继续调兵遣将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清剿。

“七七”事变爆发后,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迫使国民党不得不考虑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

蒋介石为了达到控制、收编红军游击队的目的, 1937年九十月间,单方下令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将南方各边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叶挺军长编遣调用。

但事与愿违, 1937年底,叶挺赴延安,向中共中央请示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并表示“今后一定要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使蒋介石的阴谋破产。

1938 年1 月, 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 各支队迅速挺进华中抗日前线, 随后在大江南北的敌后地区展开,从敌伪手中收复失地。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经过
1. 1940年10月,国民党害怕江南的新四军的发展威胁 到国民党的统治。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要求 将皖南的新四军全部调到黄河以北,同时进行一系 列的剿共军事部署。 2 . 当时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形势错误的估计 了形势,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国民党不会在此发 动军事进攻。 3 . 1月7日,新四军遭到了预先埋伏的顾祝同部7 个师80000万多人的袭击,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 只有2000余人成功突围。
经过
新四军其余或死或被俘或走失或投降。军长叶挺前去 同国民党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突围成功后被叛徒 杀害。
1月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对新四军的进 攻视为“整顿军纪”,取消新四军的番号,与此同时, 叶挺也被“革职”,并交给军事法庭审判。
结局
国民党不愿意接受中共提出的12条,但是迫于各方 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保证”,以后绝没有 “剿”共军事
各民主党派纷纷表示事情的严重,必须设法解 决。
结局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之间最大的军事 摩擦。
皖南事变中虽然中共在舆论上占了上风,但是 中共的确吃了亏。
谢谢观看
皖南事变
1 2 3
背景
经过
结局背景Biblioteka 国内形势背景——国内形势
在皖南事变前,国共之间就已经爆发过 几次摩擦。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 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开 展游击战争,实力迅速壮大。从抗战初 期的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从不足 10万人到1940年的50万人,共产党的迅 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警惕和仇恨。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皖南事变名词解释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8万多军队的优势兵力,袭击和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

这一事件被称为“皖南事变”,也就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九千余人,移师北上。

6日,当部队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军八万余人的伏击。

双方兵力悬殊,新四军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难。

接着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勾结日伪实行联合“剿共”的阴谋,反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重整并扩大了新四军。

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

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

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时间:1941年1月6日地点:皖南,也就是安徽南部宣城的泾县茂林镇附近事件:我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奉国民政府令,在前往黄河流域的路上被国民党部队伏击,在突围中致使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而军队数量直接牺牲了7000余人,除傅秋涛率领的2000人逃出外,军部领导层及其直属部队几乎被洗戮殆尽!前因:一是1940年后我党在敌后战场兵力快速发展,以至于在江苏一带的新四军已发展至4.5万余人,并不可避免地与江苏区域国民党的敌后势力发生地盘摩擦;二是日本在1939年后与国民政府的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双方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这也让蒋介石腾出精力来去对付我党创造了机会!基于上述两个背景原因,蒋介石发出调令,令江南地区的我新四军调动到河北、察哈尔一带,并且限时让我新四军直接北上过长江前去抗日!但那时长江及其沿岸都是日军控制的,蒋的目的有借日本人之手消减我军实力的嫌疑,并且仅有的东部通道也是由国军将领驻扎的,且禁止我军路过!后果: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我党高层怒不可遏,刚开始打算发动针对性“报复”行动,但毛与彭沟通后,发现武器炮弹均不支撑如此全面报复。

并且考虑到发动报复行动不利于获得舆论支持,综合考虑下军事报复计划搁浅!与此同时,向国民党转变为政治攻势。

各方表态:首先是彼时的第三方党派以及民主人士都是亲蒋的,但发生此事后,他们均对我党报以同情支持的心态,甚至在重庆的美英媒体都对蒋军队大加批判之词!这包括苏联人在内!但苏联人那时正在同德国在西线激斗,不想东线也腹背受敌,所以仅仅是言语上批评了国民政府几句,对蒋的军事援助却是丝毫未落下,同时也安慰我党希望大事化小,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统一抗日!影响:事变前我党名义上是隶属于国民政府下的政党,是要随时呈报且领取军费补充的,形式上也是使用统一的民国货币和遵守统一的民国政法的,因此,蒋的命令一般时候也有其约束力!但事变后,国民政府断绝对我党军队的一切供给与补充,切断了自己与我党的一切关系,结果反使自己威信扫地。

皖南事变的背景和起因

皖南事变的背景和起因

皖南事变的背景和起因皖南事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起义,该事件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

起义的核心区域是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皖南地区,因此得名为“皖南事变”。

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背景和起因。

一、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中国社会进入了抗日战争前夜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是整个社会最为迫切和显著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侵略和南京政府与北平政府之间的矛盾。

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共产党、地方割据势力和军阀的挑战。

同时,在统治危机的带动下,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皖南地区的局势更是显得异常动荡。

皖南地区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

在当时,这个地区还是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然而,在国民党政府对该地区进行“清剿”之后,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抑制和破坏。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压力和敌视行为也令当地的各种民间组织和革命力量深受其害。

因此,该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都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二、起因皖南事变的爆发,源于当地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镇压和打击而发动的一次起义。

具体来说,其起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民党政府对当地共产党人的打压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打压已经达到了顶峰。

此时,安徽省南部的皖南地区更是成为了国民党政府打压共产党和各种反对派别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皖南地区的共产党人遭受了相当大的打击和迫害。

他们的许多干部和党员都被捕、被杀或者被关进监狱。

这导致了当地共产党组织在政治和组织上的严重削弱。

2.当地社会的矛盾和动荡作为一个红色根据地,皖南地区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社会特点。

在这里,土地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等都与其它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皖南事变发生在什么时期?皖南事变的影响

皖南事变发生在什么时期?皖南事变的影响

皖南事变发生在什么时期?皖南事变的影响>皖南事变发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可以说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事件,下面就来说说皖南事变简介。

从皖南事变简介可以看出其主要的交战双方是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皖南事变是国民党为了镇压中国共产党而发起的。

由于皖南事变中的主要交锋是在中国国民革民军新四军之中,因此又被人称为“新四军事件”,皖南事变发生于皖南之地,即是今天的安徽省的南部,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可以说是遭到了国民党的大规模的镇压,显然是一览无遗地表现出了国民党的野心。

皖南事变是由中国国民党发起的一场镇压中国共产党的事件,面对着日益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人自然是坐立难安的,因此开始了企图镇压住中国共产党。

根据中国国民党的相关指令,国民党人顾祝同在1941年1月6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此次的目标对象便是正在前往北部的中国国民革命军新四军以及八路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是在丝毫没有防备的基础下遭遇了皖南事变的重大打击。

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指挥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羁押,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面临着巨大的创伤,只剩下几千人在皖南事变中幸存。

皖南事变可以说是由中国国民党处心积虑发动的一场镇压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在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七天的浴血奋战,其结果可以说是惨败的,但是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十分鲜明的裂痕。

皖南事变的发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发展史中的一个重大的危机时刻,而皖南事变的发生背景则也是十分紧张的时候。

皖南事变背景可以说是处于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时候,并且处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之后的矛盾碰撞时期,在整个紧张而又凶险的社会环境之下,皖南事变悄然发动。

皖南事变发生之前,有一出十分著名的黄桥事变。

中国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名义上面是由中国国民政府管辖的,但是实际上面却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的,对于新四军的存在,中国国民党本来就是多有忌惮的。

新四军的编制也是得益于中国国共第二次合作,可以说新四军是中国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在国共合作之后,新四军便被编制到了国民革命军中,同样的作为共同抗战的军事力量。

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夜晚,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余人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准备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

5日,部队行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无预警地将新四军军队包围和袭击。

6日,顾祝同与上官云相率第三战区之第32集团军五十二师、四十师8万多人,在蒋介石命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
1990年初,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年,在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占地 15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

千古奇冤千古谜——皖南事变的六个历史谜团难忘,1941!那是一场“兄弟阋于墙”的悲惨事件。

皖南事变发生后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正义的人们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又一次反共内战的愤怒和谴责,这也是皖南事变被称为“千古奇冤”的由来。

60年前发生在皖南的同室操戈的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事件,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决定北撤到长江以北苏皖敌后地区时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部队于泾县茂林地区的一个极其险恶的反动阴谋,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一、“千古奇冤”的由来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

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

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大军,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采取前堵后追、两翼夹击的部署,伺机围歼势孤力单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为顾全团结抗战大局,在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下,从皖南泾县云岭及其附近地区出发,准备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省溧阳待机渡江北移。

1月6日,蒋介石得知新四军开始北移,下令第3、第5战区“采取行动”。

第3战区于6日下午命令第32集团军“迅速部署所部开始进剿”,并强令“彻底加以肃清”。

7日拂晓,当新四军北移部队行至泾县茂林以东山区时,即遭到国民党军层层堵截和进攻。

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被迫奋起自卫,浴血苦战8昼夜,到1月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少部分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分别被打散、被俘或牺牲。

皖南事变PPT

皖南事变PPT

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 的一起反共阴谋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要 消灭皖南新四军,在强迫我军北移并指定北移路 线的同时,制定了对皖南新四军的围歼计划,企 图将皖南我军压迫至江边,然后与日、伪聚而歼 之。在这种情况下,皖南新四军不论走哪条北移 路线,与国民党军队的冲突都是难以避免的。 那种把皖南新四军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看作 是皖南事变的“根本性问题”的观点是错误的, 南下茂林的路线不是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皖南事变是一出悲剧,毛泽东、蒋介石、项 英和叶挺四人之间的相互矛盾错综复杂。蒋介石 梦寐以求的是吃掉江南这支军队,最后得手了。 毛泽东意欲驾驭这支部队,但鞭长莫及。叶挺极 力报效中华,可惜壮志未酬;项英百劫而后生, 但难逃悲剧下场——这是两党在斗法,这是民族 的悲哀,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得益的只能是东 洋的日本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江山依旧,松柏常青, 但已经物去人非,过去的胜者和败者都成为过去, 留下的只是冤屈者的悲愤和后来人的叹息!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是指发生于民 国30年(1941年)1月4日- 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 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 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 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 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 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 损失。一般认为,此事件 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是 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 复行动。全军约9000人, 除1000人余人在黄火星、 傅秋涛率领下突围外,大 部被俘、失散或阵亡。

皖南事变ppt

皖南事变ppt

悲壮七日
双方火线冲突进行了七天七夜,新四 军因兵力薄弱陷于绝境。为保全部队,叶 挺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的意 见,致书上官云相,指责其“背信弃义”, 表示愿往上官总部协商。14日叶挺一到上 官处即被扣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于突围时阵亡。同日,新四军茂林阵地完 全被占领。全军约9000人,除约2000人在 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突围外,大部被俘、 失散或阵亡。
请大家看一组我家乡的照片, 因为今天我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 里。
震惊:皖南事变竟 然发生在这里!
揭秘: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
VS
顾祝同 上官云相 叶挺 项英
到 底 发 生 了 什 么 ?
七 十 年 前 的 皖 南 大 山 深 处 ,
蒋介石曾授予上官云相 光华甲种一等奖章执照
上官云相(1895~1969)字纪青,怀仁镇校小街村 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党军队连 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国民政府参军等 职。在蒋介石发动的数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中担任重要 指挥职务。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部总参议兼第三 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时参与制造“皖南事变”。1945年后 历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华北“剿总”副司令 等职,参与反共内战。国民政府第一次授衔陆军中将, 后晋升上将。1949年初去台湾,1969年8月8日在台北 病逝。
国民党磨刀霍 霍准备亮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加紧策 划围歼皖南新四军的阴谋活动,制定了“剿灭计 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于1940年12月在 徽州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定增调队部,由三十二 军团司令上官云相统一指挥。上官云相在宁国县万 福村制定了“进剿计划”,调到皖南的有五二师、 一0八师、七九师、一四四师、六二师、四0师和新 七师等7个师、共8万余人,构成对新四军的严密包 围。

皖南事变简介

皖南事变简介

加强民族团结与反对分裂
皖南事变教训 我们,应该加 强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01
民族团结是维 护国家主权与 领土完整的重
要保障
02
我们应该从皖 南事变中吸取 教训,加强民 族团结与反对
分裂
03
坚持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
皖南事变教训我们,应该坚持独立自 主,实事求是的原则
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是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取
事变后的善后处理与影响
国共双方就皖 南事变进行了 善后处理,但 未能达成共识
01
皖南事变导致 国共关系进一 步恶化,内战
危机加剧
02
皖南事变对抗 日战争的胜利 产生了严重影 响,延缓了抗 日战争的进程
03
03
皖南事变的影响与后果
国共关系的破裂与内战
皖南事变导致 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危机加剧
01
国共双方在抗 日战争中的合 作与摩擦在皖 南事变中达到
了顶峰
02
皖南事变后, 国共双方在内 战中展开了激
烈的斗争
03
新四军重组与战争方向的调整
01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重组,继续开展抗日活动 02 新四军调整了战争方向,将抗日重心转向华北地区 03 新四军在重组与战争方向调整过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的战略目标
• 新四军的主要目标是抗击日本侵 略,保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 开展抗日活动 • 新四军的战略目标在皖南事变中 得到了充分体现
日本侵华战争对国共关系的影响
• 日本侵华战争加剧了国共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 日本侵华战争使得国共双方在地盘、兵力等问题上的分歧更加明显 • 日本侵华战争使得国共双方不得不加强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 日本侵华战争对国共关系的影响在皖南事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皖南事变上卷内容

皖南事变上卷内容

皖南事变上卷内容
皖南事变上卷发生在1927年5月初的安徽省南部地区。

这次事变由左翼军阀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引起。

当时,国共合作局势紧张,左翼军阀蒋介石在国民党党内势力逐渐扩大。

他希望通过对共产党的打击来加强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于是他派遣第四军进攻布满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皖南地区。

蒋介石在事变前派出军队对皖南地区进行搜剿,逮捕了大量共产党党员和地下工作者。

这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和抗议,他们要求放人并抵制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当地群众纷纷组织自卫军,积极参与抵抗蒋介石的军队。

在抵抗蒋介石的过程中,皖南地区群众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他们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游击战,有效地遏制了蒋介石军队的进攻。

他们还成功地释放了被捕共产党党员,并协助他们重新组织地下工作。

在这次事变中,共产党在皖南地区坚定了群众基础,扩大了地下组织,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训。

蒋介石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皖南事变的上卷内容,事变的后续发展和影响将在下卷中详细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过程2

1月22日,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皖南 事变是国民党酝酿已久的全国性反共突然 事变的开端,揭露蒋日勾结,蓄谋灭共和 打击人民军队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起来 斗争,并提出了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 惩办皖南事变祸首、恢复叶挺自由、交还 新四军全部人枪、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解决皖南事变的根本 办法。
同千 室古 操奇 戈冤 ,, 相江 煎南 何一 周急叶 恩!。 来!
中为 华江 民南 国死 卅国 年难 一者 周月志 恩十哀 来七 日 夜
军长叶挺
副军长项英
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发生于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日,蒋 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 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从而 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蒋介石罪恶阴谋的同时,为顾全大局,决定 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 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 突然袭击。
新四军失败的原因
不少研究者以皖南新四军惨遭围歼的结果,逆推出皖南新四 军所选择的北移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 的主要原因。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部队最后确定的北移路线, 并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它并非是一条自投罗网的自杀路线。根 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我们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对皖南新四军 选择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不能一概否定,南下茂林的路线在当时 是相对安全的路线。 事实上,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 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处心积虑要消灭皖南新四军,在强迫我军北 移并指定北移路线的同时,制定了对皖南新四军的围歼计划,企 图将皖南我军压迫至江边,然后与日、伪聚而歼之。在这种情况 下,皖南新四军不论走哪条北移路线,与国民党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 庆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利用一切 公开场合和机会,向社会各界和驻重庆的 美、英、苏等国外交、军事人员与记者等 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国共产党的正 义立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各民主党 派、海外华侨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 持。经过共产党的坚决斗争,终于打退了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历史背景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 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 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广大指战员经7 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措施失当,弹尽粮绝,除 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 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 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 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图片
烈士陵园
1990年,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五十周 年,在安徽省泾县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变烈士 陵园。占地 15万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 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 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 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 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 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事变影响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 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 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中共中央军委还发布重建 新四军军部,整编全军,继续坚持抗战。共产党的正 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 持。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 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 “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 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 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 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 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事件过程1
• 周恩来等根据党中央指示,向国民党提 出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亲笔题 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 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 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 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 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 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 北敌后抗日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