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九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九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九章 社会组织
以完成像航天飞机之类的空间技术方面的计划。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产业为标准 • (1)第一产业组织:是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农业、林 业、牧业、渔业,以及石油开采业和地
质勘探业等。 • (2)第二产业组织:是指在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包括工业 (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 (3)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流通部门的行业包括 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邮电通信、物
• 组织理论与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理论根源上来说,英国的工业革 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问题,用工厂式 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导致社会和人的思 想变化。这一时期出现两种观点:
✓ 一方面有查尔斯·巴贝奇等人注重工业生产中 的组织和技术; ✓ 另一方面有罗伯特·欧文研究工业化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直到 美国国内战争以后才算是进入科学管理时代。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4、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进行分类 • 长链组织 ✓ 是指那些需要在时间序列中执行功能的组织形式,如汽车工业中的流水线作业形式和建筑工业中的工序结构及其工作
安排等。 • 媒介组织 ✓ 指将希望保持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如银行系统。 • 集约组织 ✓ 指将各种各样的工艺技术或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改变人或对象的 组织。这种组织是将丰富多样的高技术结合在一起,
织正式分工之外存在的、由组织中的非 正式关系 (比如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等)所确立的结构。由非正式关系连接而 成 的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结构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二)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 (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制度,是指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 质设备等要素的复合体。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 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 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的起源 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2.杜林的暴力论
3.萨姆纳,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 求——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 4.白拉德,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欲望。 5.结构功能学派,社会制度起源于个人和群体 的相互需要——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缺陷:忽视了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无法 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
当代中国家庭制度的特征: 1.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过渡性 2.家庭关系和分工的过渡性 3.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和 制度。 经济制度最初存于家庭制度中,后独立于家 庭制度。 经济制度的主要功能 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保障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 物质基础。
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 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走向: 1.经济制度方面 2.政治制度方面 3.文化制度方面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产生于满足 人类需要的手段和途径——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制度形成的途径 自发形成,民俗——民德——制度。 立法产生。 社会制度的本质 社会制度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固定化,是 把人类社会交往中各种关系,用规章、准则、制 度、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化。
社会制度的层次 第一,高层次的、广义的社会制度。总体社 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 制度。 第二,中层次的、中尺度理解的社会制度。 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 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政治制度等。 第三,低层次的、狭义的社会制度。社会生 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社会组织的 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

社会学_第九章_社会流动(social_mobility)PPT课件

社会学_第九章_社会流动(social_mobility)PPT课件
第九章第九章社会流动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socialmobility第一节社会流动概述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三社会流动的模式四社会流动的因素五社会流动的途径六社会流动的功能第二节中国的社会流动一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第一节第一节社会流动概述社会流动概述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它是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同时进行的
2020/10/13
9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
中国的社会结构,5000多年来宽严不一,有些朝代封闭,有些朝代开放。其 中最严格的是周朝。当时的社会成员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以 及奴隶等等级。贵族(包括天子、诸侯以及卿大夫)享有统治权和土地所有 权,垄断学术与教育,并且操作经济运动规律;以达到个人目的。
二、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 3.科学技术的发展 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5.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6.社会价值观念(职业声望观念)
三、个人因素
1.先赋因素。指个人与生俱来的条件,如籍贯、家庭出身、排行、 亲属关系、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容貌等。
在唐代,阶级大致分为皇族、官吏、武士、良人(士、农、工、商)、以及 贱民(包括奴卑、番户、杂户等三级)等。并且立有“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杂户与奴卑不准与良人通婚”的规定。到了五代,阶级的限制有趋于宽松, 如“取士兵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
元朝由于实行种族统治,将国民分为四等,所享受的权利高低顺序为:蒙古 人、色目人(平定西域所收的少数民族)、汉人(灭金所辖区域的汉族人) 和南人(灭宋所辖区域的汉族人)。
第九章 社会流动 (social mobility)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 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本章内容架构: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家庭生活的变迁与问题四、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五、社会性别引言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学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并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一、研究对象与意义初级生活圈--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

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人类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物质、人口和精神财富再生产,首先存在于初级生活圈内之内。

初级生活圈对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历史情况)第一,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基于某个共同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如,婚外恋的危害。

从整体指责危害原有的“初级生活圈”,统一在不同的法理或生活信仰之中。

第二,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某种既有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时期以后,首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

--如,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批判封建的包办婚姻;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婚姻法。

历史意义:首先改造“初级生活圈”,以适应和牵动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共同更新。

初级生活圈的重要意义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先成家后立业;--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现代的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之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运行中,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矛盾与冲突,甚至造成“初级生活圈”残缺或解体。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相关事物或支持系统二、研究的独特视角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考点手册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考点手册

2021年-2022年
《社会学概论》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考点34 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1.【社区】一般的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简述社区的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

考点35 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相对简单;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考点36 社区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1.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2.社区发展的原则:民主的原则;民众需要的原则;自力原则;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3.【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7 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1.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2.简述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中国城市的社区发展在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第一项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二项任务,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社区建设的第三项任务在于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1。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_社区和社区发展(自考版)

• 人文区位学理论
(2)扇形理论: 霍伊特;
城市土地使用模式更接近于扇形般地发展,每个具有对 同性质的扇形从中心向外扩张;用途一致的土地会毗 邻在一起,用途不一致的土地则会相互排斥;居住区 则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标准分开,并各自在城市的不 同位置按不同的方向向外扩张。
城市空间表现为:中心商业位居城市中心;轻工业区 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居住区呈现为由 低租金向中等租金住宅的过渡;高房租沿一条或几条 城市交通干道从中心区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 中国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乡村建 设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有杨开道和许仕雍主持 的清河调查及李景汉和晏阳初主持的定县调查
• 30年代 费孝通 写出中国社区研究名著《江村经 济》 又叫《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 在英国出版
• 抗战期间成果 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 村手工业》、《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 《芒市边民的摆》
• 一、社区发展 • 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
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进 行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 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 社区发展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联合国倡导并 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 (一)目标: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 (二)中国社区发展原则:
负面影响
习 题 单选
• 1、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 A.斯宾塞 B.马克思
C
• C.滕尼斯 D.齐美尔
• 2、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 A.人口密度低
ABDE
• B.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 C.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社会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王193-194) •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 派生的社会制度:是在本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它是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制度。 • 派生的社会制度主要有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
后又发展为科学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后面增加社会制度构成要素 • (朱力的内容) • 1、观念系统 • 2、规范系统 • 3、组织系统 • 4、设施系统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 (王 192-193 ) • 1、普遍性 • 2、特殊性 • 3、相对稳定性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四个要素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又决定了不同时期社会 制度的差别。
• 如古代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 统,设施系统都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现代社会主要有五种社会活动领域: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 化活动、公共服务、私人生活相应形成了五种制度:
• (如婚姻制度、财产制度、生产制度、产权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二、社会制度的特征 • 3、相对稳定性: 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 而不是经常处于明显变化之中的。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王193-194) •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 本原的社会制度:那些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形成、并在社
• (1)经济制度 产品如何分配与交换、行为主体相互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的基本规范的总和;(2)政治制度 即关于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 位与相互关系、行政、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 (3)文化教育制度 即为了满足文化知识与观念的创造、运用、传播而 设立的各种规范的总和;(4)公共制度 即关于由政府机关或社会团体 举办的公共事业,以及对于社会成员的直接社会服务方面基本规范的总 和。(5)私人制度 亦称婚姻家庭制度,即关于婚姻、生育、亲属以及 家庭的私人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若细分还有科学技术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文化艺术制度、军事制度等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 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城市化率。
•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产生而产生 • 发达国家的 “逆城市化”现象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二、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1、城市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2、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 3、城市化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城市化对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6、城市化引起了社会问题
二、 社区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3、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 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5、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的排列顺
序和组合方式。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2、社区的人口结构 3、社区的经济结构 4、社区的区位结构
文化中心作用——城市是科技中心、情报信 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学艺术中心等。城市是创 造与传播文化的基地;城市中的文明开放程度较 高,教育和文艺活动较为普及,为新思想、新观 念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与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城
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通 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 化以及新建城市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主要的活动空间有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 行政管理区、文化区、游览区等。由于各国文化 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不同,城市的规 模不同。西方国家不少城市,其中心区多为商业 区,往外是由工厂、住宅构成的过渡区,再往外 则是不同阶层居民的住宅区,高阶层住宅一般建 立在远离工厂和闹市区的城市边缘。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的城市, 区位结构有很大差别。如政治城市,在古代社会 一般是正方形,行政区坐落在城市中央,它的四 面多发展为商业区。经济城市的市中心多是商业 区,多设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靠近码头车站 的地方。沿海沿江及靠近山区的城市,多为长条 形或依山势而建。现代城市一般是圆形城市,因 为圆形四周与市中心距离相等,信息沟通、交往 和服务效率最高。工业区多设在城市的边缘或郊 区。文化区一般设在城市较为偏静的地方。休息 游览区一般有分散和集中两种类型。

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问题

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 别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2)性质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 (4)涉及范围不同。
(5)推动的媒介不同。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1. 社会病态论 2.社会解组论
3.价值冲突论 4.行为偏差论
5.标签论
二、其他角度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3.价值冲突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 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 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 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 止的冲突。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4.行为偏差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墨顿 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二、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 唤。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1)绝对性
任何社会都有社会问题;
不同社会有相同的社会问题。
(2)客观性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社会问题认识有一个过程。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3)复杂性
起因多样;
相互关联;
相互转化;
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不同社会集团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同。

第九章 互动理论

第九章  互动理论

1、人类是“符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 、人类是“符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 (2)人类有获得“符号的一致意义”的能力。 ) 制造出来的“符号”只有在参与互动的人们 之间获得同样的解释,这些符号才能起到连接人 们行为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通过学习、体验,有获得 “符号的一致意义”的心理能力。 思考:在符号不能获得一致意义的情况下, 思考:在符号不能获得一致意义的情况下, 交往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交往中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5、“现象学”互动思想的影响 、 现象学” “现象学哲学”认为,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工 具是“大脑”。因此,人关于“外部世界”的认 知,都是经过了大脑“意识”过程之后的产物, 或者说,是经过大脑加工后的“现象”,而不是 外部世界的真实本质。 阿尔弗雷德·舒茨“现象学互动主义”,对互 动理论关于个体内心互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产生了重要影响。
Page 24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5、“现象学”互动思想的影响。 、 现象学” (1)个体内心有一套关于“社会的现象”。 ) 舒茨称个体内心的一套现象为“知识存储” 或“袖里乾坤”。它是一套关于在各种情景中 “适当的行动的符号”,内容包括“动机、价值 取向、行动的规则与对策”等。 “知识存储”或“袖里乾坤”使个体在现实 情景中获得“发生适当的行动”的信息,因此是 个体如何发生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
Page 21
一、互动理论的学术渊源
4、米德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米德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3)社会——个体内心稳定的“互动模式”。 ) 基于“心智”和“自我”能力,个人内心会 形成某种稳定的“适当行动路线”。包括稳定的 动机、价值取向,使行动在“时、空”中一致。 互动行为“模式化”。
Page 22

社会学 第九章 制度51插图版

社会学 第九章 制度51插图版
第九章 制度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第二节 制度的功能
第三节 制度的类型
第一节
制度的内涵
一、制度的定义 二、制度的形成
三、制度的构成要素
制度
一、制度的定义
1、劳史(Ross)、霍伯特(Hobhouse) 2、季亭史(Grldings)、赫芝拉(Hertzler)
3、爱尔乌德(Ellwood)、孙本文

是由习俗和已接受行为所授予的。传统权威基于固定不变的、历史 悠久的地位,韦伯称之为“永恒的昨天”的权威。 是由一位领袖所具有的与其追随者建立特殊关系的能力而导致的权 力。它亦称“感召的权威”,来自于个人人格的某种素质,这种素 质与普通人不同,具有超人的特殊力量与品质。 其基础是基于理性建立的规则,这些规则反映了组织依据制度来达 到目标的系统性尝试。
5、五种社会活动领域
五种主要社会活动领域相应地形成了五种制度:

(1)经济制度:关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产品如何分配与交换、 行为主体相互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
(2)政治制度:关于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行政、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规范的总和。


(3)文化教育制度:为了满足文化知识与观念的创造、运用、传 播而设立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执行,而现代社会,这些“少数人”就 是各种执行制度的专门机构与设备中的 工作人员。
第三节
制度的类型
一、政治制度 二、经济制度
三、教育制度
制度有哪 些。。。
一、政治制度
1、什么是政治制度? 2、政治制度的功能
3、政治权力
4、安全阀制度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科网页
1、什么是政治制度?

社会学第九章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

社会学第九章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

02
水平流动
指个人或群体在同一社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包括在不同职业、行业、
地区之间的流动。水平流动可以带来新的经验和机会,但不一定改变个
人的社会地位。
03
循环流动
指个人或群体在职业、收入、教育等方面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通常
与社会的经济周期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有关。循环流动可以影响个人的生
活和职业发展,但不一定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
总结词
职业地位是影响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 之一,不同职业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水 平上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 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而从事低 地位职业的人则较难实现向上的社会 流动。职业地位的差异对社会流动的 影响深远。
社会经济地位
总结词
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 因素之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 源对其社会地位和流动机会产生影响 。
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
02
01
03
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相对较高,表现为较高的社会阶 层流动性。
多数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教育体 系,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机会。
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模式通常为“精英循环”,即社会 精英阶层能够在不同阶层间自由流动。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流动
01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流动相对较低,阶层固化现象较 为严重。
02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贫困地区的教育 水平较低,限制了个体的上升空间。
03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流动模式通常为“精英生成”, 即社会精英主要来自特定阶层或地区。
社会流动的国际比较
社会流动性的高低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 育资源分配、社会福利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问题(社会学第九章第二节)PPT

人口问题(社会学第九章第二节)PPT

口调查表明,在流入本地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 绝对优势,占流入本地流动人口的70.17%;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相 对较低,仅占4.66%。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 流入本地的调查对象中,其他未流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 上的人口仅占51.44%。 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家庭户中哪 些人发生流动,哪些人没有流动,流动人口家庭按流动与不流动 划分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 记人口中,流动人口调查对象户均人口数为4.33人,流入本地户 均规模为2.1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户有2.22人没有发生流动,即 流动人口平均带动能力为1.11人,流动过程中的带动能力还比较 小。在被调查人口中,举家流动的被调查者为1312人,占全部被 调查者的26.78%。同时,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配偶的为3039人, 其中夫妻一同流动的被调查者为2283人,占有配偶的75.12%;夫 妻没有一同流动的人口为756人,仅占有配偶的24.88%,由此可见, 夫妻共同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其他家庭成员留居户 籍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同流动的可能性 相对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举家流入本 地的家庭流入量相对较弱,总的具有明显的非完整家庭流动特征。
第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流动人口流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 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 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诱因。虽然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 问题,但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 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 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由此可以推 断,与流入地劳动力收入相比,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流动 人口不仅在收入分布上存在收入较低的特点,而且收入分布的区域 差异也比较明显。显然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比落后地区 高一些。 第五,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较差 已经从多次流动人口调查中反映出来,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居住 方式比较复杂。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来看, 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家人租房为主, 其中住集体宿舍的占27.84%,自租房占20.98%,与家人租房占 25.57%,三者合计占74.9%,而自购房的仅占2.47%。从居住条件来 看,38.83%的被访者使用室内冲水厕所;使用公共冲水厕所的占 31.31%。在被调查者中使用冲水厕所的占77.23%,非冲水厕所占 22.77%。上述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动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 较低以及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距离较近的特点。流动人口以年轻劳 动力为主,高度集中在15~30岁这个年龄段。

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谢谢!
第二节 婚姻
一、婚姻及其意义
二、择偶
婚姻的自然属性导致人们把相貌、身体、年龄等作为 择偶的标准。
婚姻的社会属性导致人们把经济、政治、道德、文化 或宗教等作为择偶的标准。
一般的择偶原则: (1)条件互等原则 (2)双向选择原则 (3)择偶梯度原则 (4)满意优化原则
择偶梯度原则


A
A
B
B
C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家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家庭人口要素+家庭代际要素
根据家庭结构的不同: 1.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
又叫原子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 成的家庭。
该家庭结构内部只有一个权力中心和活动中 心,其不完整形式还包括配偶家庭和单亲家庭。
五、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社会流动性的 增强,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 的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中的主干家庭逐渐成为 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也越来越小。
原因:
城市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的实施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计划生育的实施
2.扩展家庭(extended family)
又叫血亲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 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展家庭主要强调与不同亲戚的“血缘纽带”,其 主要形式有:
(1)主干家庭---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异代的 夫妇与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2)联合家庭---是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 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二、 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会学_第九章_社会流动(social_mobility)PPT课件

社会学_第九章_社会流动(social_mobility)PPT课件
第九章 社会流动 (social mobility)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模式 四、社会流动的因素 五、社会流动的途径 六、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流动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2020/10/13
1
第一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下层白领 42.3 19.7 15.3 21.9 0.8 100 9.0
上层体力 29.4 13.0 27.4 29.0 1.1 100 20.5
下层体力 22.5 12.0 23.7 40.8 1.0 100 29.7
农 民 17.5 7.8 22.7 37.2 14.8 100 22.6
合计 29.7 12.7 21.7 31.5 4.1 100 100
(三)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原因)
1.结构性流动(structural mobility)。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生产技术 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引起的社会流动。 2.非结构性流动(non-structural mobility)。非结构性流动又称为自 由流动,是指由非结构性原因所导致的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2020/10/13
5
(二)封闭模式
封闭模式指仅有部分水平流动基本上没有垂直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1.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
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种姓等级制度一直是印度人生活的基本特征。 虽然这种制度在1949年已经被印度政府废除,但它仍然是影响印度 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受现代化影响较小的农村尤其如此。
2020/10/13
3
二、社会
1.水平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水平流动也称为横向流动,是 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上移到另一个同等或同一水平的社会位置。 2.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垂直流动也称为纵向流动或上下流 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个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上。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九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笔记第九章

美国金昔,《人类男性性行为》《人类女性性行为》,开创“性释放总量”理论3、发展时期丛50年代初期开始到目前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涌现,引起较大反响。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

时至1995年,爱德华·劳曼、盖格农等人出版了《性存在的社会组织》一书,系统的创建了“性存在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

(二)性存在的概念性是指以达到高潮为中心环节和本质标志,以生殖器反应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人类身心过程。

性存在是指上述概念的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形态。

性存在概念包含三个系统: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和性的社会存在。

(三)性的社会因素1、性的生命周期性的生命周期在中国表现为从无性到有性再到无性的过程。

2、性的性别鉴定两性的生物差异已被社会重新解释为性的性别角色。

3、性的阶层规定特定社会总是把占据优势地位的那些阶层的性关系与性行为模式,规定为总人口的典范或准则。

4、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如何对待激情并划定行为界限,就是最主要的对性的相关行为的训练。

5、涉性的人际交往他是指那些客观上最重要结成性关系,但当前并无具体性表现的人际交往,最典型的就是“谈恋爱”。

6、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性生活中最根本的矛盾是:性行为要求“自私”,否则自己就无法达到性高潮;但是性关系却要求“无私”,否则无法与对方共享。

经典性学判定性生活状况时主要两大指标:性高潮频率和性爱抚种类的多少。

社会因素对性生活的影响,还集中的体现在当事人的性目标和性态度上。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1、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社会中,基本上是婚姻主宰着爱情,最近20年来中国性文化的主要变化表现在爱情与性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婚姻的主宰正在丧失。

2、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色情品传播和嫖娼卖淫首先得和最主要的危害了社会风化,社会和个人越是对自己的“初级生活圈”没有信心,就容易高估外来威胁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劳动就业问题 • (二)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1.劳动就业压力巨大
2.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 显性化,带来失业问题
3.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巨大 压力
4.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第 18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四、劳动就业问题 • (三)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途径
第6 页
(一 ) 普遍性
(二 ) 客观性
(三 ) 复杂性
(四 ) 破坏性
LOGO 第九章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四、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五)社会整合理论 (四)偏差行为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二)社会解组论 (三)价值冲突论
第7 页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8
第二节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LOGO
第1 页
CONTENTS PAGE
目录页 2
• 社会问题概述 •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TRANSITION PAGE
列1, 第二季度, 5, 50%
列1, 第一季度, 5, 50%
过渡页 3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Leabharlann LOGO 第九章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概念
第4 页
个案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处于贫困
的状态,是相对于周围的个人、家
2
庭的贫困。
群体贫困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类
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三、贫困问题 • (二)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 14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绝对贫困人口仍主要在农村
1
城市绝对贫困人口增加
2 相对贫困人口增加
LOGO 第九章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二、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必须有一种或多种社 会失调现象
社会失调现象影响多 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 共同生活
(一 )
(二 )
(四 )
(三 )
第5 页
社会失调现象只有运用社 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社会失调现象引起了 社会的普遍关注
LOGO 第九章 •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三、社会问题的特征
列1, 第二季度, 5, 50%
列1, 第一季度, 5, 50%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一、人口问题 • (一)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第9 页
1.人口数量问题
人口数量问题即由于 人口数量过多造成的
社会失调现象。
2.人口质量问题
人口质量问题是指总 人口中素质较低者数 量偏多或低素质人口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 偏高而引发的社会失
调现象。
3.人口构成问题
人口构成问题是指由于 人口构成所造成的社会
失调现象。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一、人口问题 • (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第 10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1
建立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机制
途径
2 制定人口控制的综合政策
3
注意防止一些负面人口问题的产生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3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三、贫困问题 •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
第 15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2.建立公平竞争 的市场机制
1. 转变扶贫战略
3. 加大政府调节力度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四、劳动就业问题 • (一)失业及其表现形式
第 16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环境问题 • (一)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 11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三个现象:耕地减少、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减少。 三个方面: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二、环境问题 • (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 12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1.调整社会运行的发展战略 2.强化环境管理工作
发展经济,创 造更多的就业 岗位
1
2
3
4
加强人力资源
能力建设
发展服务业,开
辟新的就业领域
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
LOGO
第 19 页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原来的职业 岗位,处于待雇状态,这是原本意义上的失业;
二是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的现象,我 国曾经称之为待业;
三是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挥发其劳动能力,处 于无事可做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失业。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第 17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3.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LOGO 第九章 • 第二节
三、贫困问题 • (一)贫困的类型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 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然能够维持 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 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
第 13 页
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
1
个案贫困与群体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