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回顾与分析
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综合分析
![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综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868a1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9.png)
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综合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渐凸显,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土地矛盾,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综合分析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意义、挑战以及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以期对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意义1. 解决土地资源矛盾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
在城市地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用地空间,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例如,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和商业压力。
2.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将部分功能转移到地下空间,可以减少地表空间的压力,使得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和高效。
例如,将垃圾处理设施、供暖设备等转移到地下,可以减少城市噪音和污染,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增强城市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下空间可以作为城市的避难所,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
例如,地下防空洞可以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时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二、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挑战1. 技术挑战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地下空间的建设需要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地下设施布局复杂等问题。
例如,地下空间的施工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等因素,以保证地下空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管理挑战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合作。
例如,地下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因素,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
同时,地下空间的管理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确保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措施1. 技术措施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上海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分析
![上海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c60c9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b.png)
上海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状及分析摘要:近年来,各地加大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建设,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历年来管廊建设的成功案例,就目前实施的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推行中的难点,列出展望,相关建议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上海市综合管廊;市政;现状分析引言市政管线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具体是指设置在道路下用于容纳两种及两种以上公用市政管线,并设有专门的各类管线检修口、吊装口和检测系统的市政管线隧道。
按其功能定位,可以分为干线型综合管廊、支线型综合管廊、缆线型综合管廊等。
我国早在50年代北京首次修建综合管廊,进入90年代以后,很多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减少路面反复开挖、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开始兴建综合管廊。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已有225个城市、62个县开工建设市政综合管廊4009公里,总投资3726亿元,实际完成廊体建设2000公里以上。
1、上海市综合管廊建设的政策支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线问题,为切实加强地下管线管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36个大中型城市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具有条件的城市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4年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主编的《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DGJ08-2017-2014)。
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本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若干意见》。
2017年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委共同印发《关于本市地下管线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的若干意见》。
地下空间建设与民防工程可持续发展——上海地下工程实例解析
![地下空间建设与民防工程可持续发展——上海地下工程实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4b2f1b4431b90d6c85c759.png)
地下 空间建设 与民防工程可持续发展
( ) 志红 ( ) 性 怡 上海 市地 下建 筑设 计研 究院 2 0 2 1沈 2 周 00 0
摘 要 : 文通 过 解 析 几 个 上 海 地 下 工 程 实 例 。 本 介绍 了地 下 空 间建 设 的必 要 年工业 、 百年教 育、 百年市政 ” 的深刻 内涵 。
经投入 了建设和使 用。 例如 巴黎的拉德芳斯 的“ 双层城市”加 拿大 、 1 12下沉式步行街尽显工业和商业 魅力 .. 步 行街立面 设计 为二三 十年代 老上海 风情 的新 式石库 门形
式 , 现怀 旧 中 的时 尚主 题 。国 歌史 料 展 览 馆 为 国 内 首 家 以 国歌 为 凸 主题 内容 的 展 示建 筑 , 教 育 纪念 意 义 不 言 而 喻 。 其 布局 上紧 密 结 合 国歌 广 场 的 纪念 主轴 东西 向设 置 。空 间上 采 用 局 部 两 层 , 部 高 出 顶
求设计 了地 下工程层高 , 车 汽
建 筑 程 施
库 为 了将 来 升 级 为 机 械 式 车 库 预 留 了 空 间 。 作 为 整 个 广 场 的重 要 组 成 , 开 式 空 间 的有 机 组 织 , 大 的丰 富 了 地 面 景 观 的 空 间 , 敞 极 体
蒙特利 尔的地 下空间、 日本大阪的城市地下街 等 . 为地 下空间开发
和 利 用提 供 了很 多成 功 的 经验 和 技 术 。
福 冈天神商业区地下商业街
一 一
巴黎 立体城市 拉德芳斯
室 外 地 坪 进 行 屋 顶 绿 化 的 设 计 ,以 下 沉 广 场 等 下 沉 式 敞 开 空 间 有 机 围和 , 东侧 设 置 垂 直绿 化装 饰 的下 沉 庭 院和 步 行街 , 凸显 展 览 馆 在 底 下 空 间功 能 的 核 心 统 领 作 用 。下 沉 广 场 两 侧 由此 形 成 地 下 空 间 的两 个 主 要 立 面 :体 现 着 百 年 工 业 风 格 的 展 示 空 间 立 面 和 新 石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回顾与分析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回顾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577d22eefdc8d376ee328c.png)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回顾与分析刘旭辉,陈橙,王剑摘要: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开发逐渐快速发展,并不断成熟,由原来的民防为主,走向功能综合。
地下空间在上海的发展中承担了越来越多地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更加重要。
回顾上海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经形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格局,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以及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但在规划编制体系上还有待完善,尤其应重视不同建设时序的衔接、分层优先原则的贯彻实行。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规划编制的系统性和动态化、科学论证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着重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综合开发,并实现地下空间规划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问题,建议1.地下空间开发的背景与历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问题凸显,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需求,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开始了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探索。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始于1863年英国伦敦第一条地铁的建设。
早期的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地下道路、排水管线等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
国内外大城市已构建成地下集市政、交通、公共设施等于一体的庞大网络,支撑着地面上城市的不断发展。
地下空间已经成为隐秘在地表以下的城市王国,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承担着城市运行最核心的生命系统,成为城市生长的根基,决定着其上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成败。
日本作为岛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除地下市政管网以外,公共空间的开发是日本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内容。
1930年形成的东京上野火车站的“地下街之端”到当前各种功能设施相互交错的地下综合体,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马可,2007)。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与展望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b63269151e79b8968022618.png)
市城市快 速轨道交通 近期建设 规划 (0 02 2 年 )》 、 《 2 1 -0 0 上 干 民防工程 ,进 一步完善 了民防工程布局和功能配套 。 海市综合交通枢纽近期选址规 划》 《 上海市 中心城 公共 绿地
m ∞ .
捅 要 上海 市地 下空间 以人防工 程为起点 .发展至 今已 … … ……
u J
… … … … ……
髓 江 帆 张仰 斐
… …… … …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 sat 形 初具 模的 下 btc r 成 规 地 交通网 及各 地下 合 同 络 类 综 体。
用 的地下 空间 。合理 开发利 用地 下空 间资源 有助 于扩充城 市
广义 的地 下空 间泛指 地表 以下 的空 间 .一 般是 指为 了满
容量 .促使 城市 空 间向三维 立体 集约化 发展 ,提高城 市 土地
利 用效率 ,节约 土地 资源 ,从而 有效保 护耕 地和 自然植被 ,
维护 生态 环境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以立体 化的视 角考虑城 市 发展 的未 来 ,正 在成 为城 市规 划和建 设 的必然趋 势 。科 学 、 合理 地开 发利 用地下 空 间 ,建立 起低 碳 、高效 、便捷 的城市 空 间体 系 ,对 于城市 ,尤 其是 大型 、特大 型城市 的可 持续发
十一五规划建设的60个交通枢纽中已建成的有47个在建的有个其中有31个枢纽按规划一次实施21纽上海南站真如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设施实现部分功能22真如副中心上海西站地下空间真如城市副中心作为上海四个副中心之一将积极承担城市cbd功能的疏解依托沪宁发展轴线特别是沪宁高速和沪宁城际快速铁结合上海西站城际城内交通转换节点建设利用地区现状条件发挥产业优势建成辐射长三角的开放64市政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性生产力服务中心和服务上海西北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065.城市功能转型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以上海世博会B片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
![065.城市功能转型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以上海世博会B片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b0e79bd4028915f804dc2b1.png)
城市功能转型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研究——以上海世博会B片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朱琳珺摘要:在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正在逐步进行转型,城市发展模式正向节约紧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开发利用可缓解城市建设中土地、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B片区为例,分别从地下人行系统、车行系统、地下商业设施、低碳环保、安防保障等方面,分析城市功能转型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思路及特点。
对世博会B片功能转型区地下空间规划策略、具体实施方的研究为高效集约利用城市用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世博会B片区,城市功能转型1引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心区面临着中心城地上开发密度高、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大、城市中心区功能过于集中、环境品质下降、原有市政基础设施面临改造等挑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在存量规划的大背景下[1],[2],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正在逐步进行转型,城市发展模式正从“粗放、摊大饼”向节约紧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
上海世博会推动了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转型[3],同时,世博会区域也面临着功能转型问题,在后世博时代,原世博会场馆会址的开发利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发展定位为“以推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通过创新、转型引领城市未来,突出国际文化交流功能,集中发展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和生态人居,建设成为市级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4]。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区形成紧凑集约、绿色高效的城市空间体系,地下空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6],[7],地下空间集约开发利用可缓解城市建设中土地、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原世博会浦东核心区规划改造成为会展及其商务区,以适应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延续可持续发展理念。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9cb7d58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3.png)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上海国土资源32020·V ol.41·№.3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建议王寒梅,唐 杭,史玉金(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上海 200072)摘 要:上海长期面临国土空间资源紧约束,“向地下空间进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立足上海城市特点,为建设高品质城市地下空间,以科学人本、底线安全和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从品质提升、精细管理与综合保障等方面,提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0)03-0003-03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0.03.002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长期面临国土空间资源紧约束,主城区公共空间供给潜力不足等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空间资源,在现代城市管理与工程技术支撑下,理应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关键驱动力。
为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进一步加强地上地下统筹,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有序利用、精细管理,将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真正打造成城市发展的新高地。
1 树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念(1)以科学人本理念引领地下空间未来发展一是人本化,地下空间建设应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功能布局、互联互通、环境营造、安全管理等方面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是安全化,上海是典型软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地质安全风险较大,且随着开发深度的不断加大,风险也大大增加;另外,发生火灾、化学污染事故概率也很大。
今后需要以更高标准建设管理地下空间,更智能手段监测地下空间运营安全,提升城市韧性。
三是集约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永续性、不可逆性的特点,工程改造难度大。
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空间资源浪费。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导向研究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导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845154e53a580217fcfe6a.png)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导向研究系统介绍了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情况与主要问题。
从规划、土地、民防与安全使用方面,梳理了当前上海地下空间的管理情况。
从地下空间规划功能导向与地质环境安全要求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要求。
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管理情况与相关要求,提出了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议。
标签: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1 引言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中心以及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目前常住人口已超过两千四百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约 1.5%。
而陆域面积仅六千多平方公里,只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06%,城市化水平已超过90%。
土地资源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上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拉动了城市建设与更新的进程,催生了较大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
然而,为有效控制城市边界的不合理蔓延,近年来上海提出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平面增长空间受到建设用地总量、城市开发边界等规划调控指标、政策的刚性制约。
城市建设逐渐向地下空间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效解决建设用地空间的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市容环境。
21世纪以来,上海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自2001年初至2015年6月,上海新增地下空间数量约2.2万个,总建筑面积约6295万m2。
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上海国土空间资源的重要增长极。
2 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2.1 上海地下空间总体情况2.1.1 普通地下空间截至2016年5月,上海已建成普通地下空间(不含轨道交通、越江隧道、市政管线)约3.5万个,总建筑面积约73.4km2。
其中,在使用的地下空间约3.3万个,建筑面积约62.7km2,闲置、废弃地下空间0.2万个,建筑面积约10.7km2。
上海地下空间根据工程形态分为单建、结建两种类型。
其中单建工程约0.6万个,建筑面积约15.0 km2;结建工程约2.9万个,建筑面积约58.4 km2。
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abcefe60912a216157929b5.png)
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市北外滩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方案纲要:一、现状背景分析二、规划总则三、需求预测四、总体布局五、专项规划六、地下空间竖向控制规划七、节点详细规划八、规划实施措施九、附则区位条件北外滩区域,地处上海市城区的中心部位,位于虹口区的东南部,与外滩地区接壤,并与浦东陆家嘴地区遥相呼应。
与外滩、浦东陆家嘴CBD地区形成上海的“黄金三角”,是虹口区最具景观资源和商业、办公、经济较为发达区域,也是虹口重点发展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规划范围北外滩地下空间规划范围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吴淞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邻东长治路、长阳路,东西长约23>.5公里,南北宽约400米,规划用地面积约134公顷,岸线长度约为3公里。
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本规划中,东起大连路、秦皇岛路,西至河南北路,南起黄浦江、苏州河,北邻周家嘴路做为研究范围,针对人防做了细致的分析。
重点地区集中国客中心和白玉兰地块以及公平路公交综合体,主要以航运商业为主,结合本区内4个轨道交通站点开发配合地下商业开发。
地下利用重点区域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土地使用现状地下空间现状分布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公交现状分析客流主要集中在东西向的长治路、长阳路、大名路、杨树浦路等道路上,上下班高峰时段形成拥挤 .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人防现状分析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道路系统规划一、现状资源及背景分析存在问题道路交通地区内道路宽度小,且畸形交叉口比较多,道路通行不畅,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发挥;道路网功能不完善,迫使大量的交通集中在干路上,造成干路上交通压力巨大,高峰小时道路上交通堵塞严重;另外由于地形因素,通向市中心的过境交通主要集中于长治路、大名路这两条东西线道路上,形成较大的道路流量,从而造成高峰时段交通阻塞;本地区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不便捷,交通手段单一,道路上早晚交通“潮汐”现象严重,苏州河桥梁成为交通“蜂腰”。
上海地下商业空间研究报告城市更新的新领域
![上海地下商业空间研究报告城市更新的新领域](https://img.taocdn.com/s3/m/2d27012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1.png)
上海地下商业空间研究报告城市更新的新领域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资源变得愈发紧缺,地下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新领域。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其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率高,优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上海地下商业空间的利用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上海地下商业空间利用现状1.地下商业空间的利用领域多样化。
上海地下商业空间涉及零售、餐饮、娱乐、办公等领域,满足了不同市民需求,丰富了城市商业形态。
2.地下商业空间租金高企。
在上海核心商圈,地下商业租金高企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中小型企业在地下空间开设店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得商业空间被少数大型企业垄断。
3.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商业形成竞争。
虽然地下商业空间的设置可以减轻地上商业压力,但部分地下商业空间的定位与地上商业雷同,导致竞争加剧,商业空间过于密集。
三、问题与挑战1.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地下空间规划多为零散的项目,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良好的设计,导致商业空间的管理与维护困难。
2.地下商业空间的可持续经营问题。
地下商业空间一般存在通风、采光等问题,给商业经营带来限制,导致经营困难和经营周期短。
3.地下商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亟待加强。
地下商业空间的与地上城市功能的融合性弱,还缺乏与周边交通、市政设施等配套建设的协调。
四、解决方案1.建立地下商业空间的标准和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统一的地下商业空间规划标准和管理体系,规范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2.改善地下商业空间的环境条件。
加强地下商业空间的通风、采光等条件改善工作,提高商业空间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3.加强地下商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的融合。
将地下商业空间与地上城市功能融合,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实现交通、市政设施与地下商业空间的有机衔接,提升整体城市功能。
4.鼓励中小型企业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市场。
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鼓励中小型企业租赁地下商业空间,增加市场竞争度,并创造多元化的商业空间形态。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272f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0.png)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一、引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方案,包括其意义、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地下空间规划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通过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地上交通流量,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地下空间规划可以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此外,地下空间规划还可以提供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地下商场、地下公园等,丰富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挑战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地下空间规划需要解决地质条件的限制。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下空间规划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地下水位、土壤稳定性等。
其次,地下空间规划需要考虑地下设施的布局和运营。
地下空间规划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设施建设在地下,还需要考虑设施之间的关系以及设施的运营和管理。
此外,地下空间规划还需要解决地下空间利用权的问题。
地下空间的利用权归属不清晰,容易引发纠纷和争议。
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四、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地质条件、地下设施布局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强化地下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地下空间利用权的归属和管理责任,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此外,加强地下空间规划的公众参与。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五、案例分析:上海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的典范。
上海构筑1600万平方米地下城
![上海构筑1600万平方米地下城](https://img.taocdn.com/s3/m/9ce4da4be45c3b3567ec8b89.png)
上海构筑1600万平方米地下城上海市正在制定一项规划,将1600多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打通,从而形成一个“地下的上海”。
这个看起来有些像黑客帝国里边“锡安城”的规划将于2007年4月出台。
在城市发展凸显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之后,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为人所关注。
在2006年11 月30日上海市民防办、市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民防办有关人士透露了这一信息。
城市“三维”新地图“上海的城市地图应有两张,一张是地上的,一张是地下的,这不是幻想。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学渊教授说。
而目前上海正致力于把地下的这一张“城市地图”构想变成现实。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告诉记者,上海目前正筹划建立地下城网络,包括“一个中心”(人民广场)、“四个分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如地区),以及“八个重点区域”(上海南站、静安寺、浦东张杨路、东方路、徐家汇、外滩、北外滩和世博园区)。
“这个重点区域组成的地下城网络的形成,将进一步带动中心地下区域商业的发展,同时形成以地下中心区域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的态势”,伍江说。
事实上,上海交通枢纽的地下商业已经有相当成功的先例。
比如人民广场的地下空间,是上海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空间形态上最为四通八达的“地下城”。
据相关资料显示,购物广场占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半足球场,日均人流量近3万人次。
“今后的上海地下城市规模庞大,浅层地下四通八达的地下街将各个街区、办公楼与地铁连接起来”,伍江为记者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宽阔的地下市政隧道容纳了水、电、煤气、信息、垃圾运输等多路管线。
再往下是四五层甚至七八层的地下综合体,地铁站、商场、大型超市、餐饮、停车场甚至图书馆、体育场馆一应俱全。
地下30米处的地下高速公路将穿越各个地下交通枢纽,把郊区与市中心紧密相连。
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人流、物流的移动,大量在地下完成。
而在新一轮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高潮中,世博园区将成为建设重点。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共5则)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共5则)](https://img.taocdn.com/s3/m/7e8cf0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5.png)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共5则)第一篇: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白云汤竞关键词: 上海;地下工程;地下空间;隧道;基坑引言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是, 上海城市用地的严重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 因而要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以缓解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矛盾, 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把上海建设成为立体化的城市,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 上海地下空间已开发面积约440 万平方米, 是全市总面积的7‰。
由于上海经济飞速发展以及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迫切需求, 使得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大,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1 上海地下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成就上海地下工程建设近几年在轨道交通、公路越江隧道、地下立交和道路以及地下市政工程设施等方面都有较多的建设项目, 并在地下工程建设技术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 这里将着重介绍一下上海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项目。
1.1 轨道交通根据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 到 2010 年上海市轨道交通数目将达到13 条, 里程数约 510 公里。
目前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线路为 1 号线~5 号线, 正在建设的线路为 6 号线~11 号线, 待建线路为 12 号线~13号线。
上海市轨道交通采用了多种施工技术。
(1)车站和风井施工主要以明挖基坑为主, 根据车站周边建(构)筑物和管线情况, 选用顺做法或逆做法, 明挖法或盖挖法, 最小限度影响基坑周边的环境。
日前, 在建的轨道交通 7 号线将在越江区间采用气压沉箱工法来施工中间风井, 这将是全自动无人化气压沉箱工法在国内的首次应用, 这可能为今后避免在承压水地层降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施工方法。
而且目前轨道交通 4 号线修复工程的基坑开挖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 41m, 为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最大的基坑, 工程将面临许多诸如超深地连墙施工、超深承压水降水、超深基坑开挖、周边建筑物保护等一系列难题, 这将为上海市深层次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储备。
上海虹桥商务区地下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思考
![上海虹桥商务区地下空间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3d13fbdaaea998fcc220ea9.png)
中 扮演 了 重 要 的 角色 。 文章 回 顾 并重 新 思 考上 海 虹 桥
商 务 区地 下 空 间 规 划 与 建筑设 计 的 诸 多 问 题 , 将 为 中
国城市 地 下 空 间 的发 展 提 供有 益 的 借 鉴 。
关 键词 上 海 虹 桥 商 务 区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控 制 性 详
U n d e rg r o u n d S pa c e
UU S
(
);
R e g u l a t o ry
D e t a i l e d
U A P l a n
nn g i
;
n d e r g ro u n d
rc h
t e ct u
i
re
中图 分类 号 +
: T U 9 8 4. 1 1
时 代建 筑 T + A
i me
rc
ht i
ec t
u r e 2 0
1
9 / 5
彭 芳 乐 乔 永康 李 佳 川
Q O N P E G Fa n g l e ,
A I
Yo n g k a n g ,L J I i a c h u a n
上 海 虹 桥 商 务 区 地 下 空 间 规划 与 建 筑 设计 的 思考
u n d e r g ro u n d
s pac e
p l a nn i n g
an d
e a r c h t i
c u a t r
l
d g w e s i
n
ll i
p r o v i d e
ot h e r
c e t
i
i
s
w th i
va l
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3篇)
![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01f17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9.png)
第1篇一、规划原则1. 安全第一:地下工程施工必须确保施工安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 环保节能: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注重环保节能,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高效便捷: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确保地下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4. 综合协调:地下工程施工规划应与地面建筑、交通、市政等设施协调,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统一。
二、施工内容1. 地铁隧道施工:继续推进地铁网络建设,优化地铁线路布局,提高地铁运营效率。
重点建设地铁15号线、18号线等新线路,并推进既有线路的改造升级。
2. 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
重点建设浦东新区、徐汇区等地的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 地下停车场施工:在商业区、住宅区、交通枢纽等地建设地下停车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地下商业空间施工:在适宜区域建设地下商业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求,提升城市品质。
三、施工技术1. 盾构技术:继续推广和应用盾构技术,提高地下工程施工效率,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深基坑支护技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采用先进的深基坑支护技术,确保施工安全。
3. 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4. 智能化施工技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
四、施工管理1. 严格施工监管:加强对地下工程施工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和环保。
2. 优化施工组织: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3. 强化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安全。
4. 沟通协调:加强与政府、周边居民、施工单位等各方的沟通协调,确保地下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总之,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战略,以安全、环保、高效、便捷为原则,为建设国际一流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上海“十四五”期间建设低碳地下空间的探讨
![关于上海“十四五”期间建设低碳地下空间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cf1ea4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8.png)
012023.12 / Urban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双碳”城市理念与实践1引言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对节能减碳越来越重视。
根据中国碳排放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 CEADs)的数据推算,我国基础设施相关行业在为公众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同时,也贡献了城市50%~60%的排放总量,并呈上升趋势。
而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且第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建筑业与交通业碳排放比重更高。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1]。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上海市要加快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建设[2];202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南北地区(宝山、金山)基本成为产城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转型样本,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3]。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地下空间总面积达到了1.26 亿 m 2。
根据笔者的估算,上海市地下空间每年碳排放约600万t,约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3%。
上海“五大新城”和“南北地区转型”将建设大量的地下空间项目,对地下空间的低碳规划和设计方法需求迫切。
2总体思路地下空间的低碳潜力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地下空间所处的环境相对恒温、密闭性好、环境稳定性强,具有恒温恒湿、隔热遮光的环境特征,因此运营能耗比地面建筑低[4]。
同时,地下空间具备应用地源热泵等技术的条件,摘要 为推动城市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间“五大新城”和“南北地区转型”的发展格局。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立法研究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立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0b6fcf7f1922791688e823.png)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立法研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建设、民防建设、环境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肩负着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历史使命,但是,上海城市用地的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固而,向地下要空间,有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缓解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矛盾,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把上海建设成为立体化、现代化的城市,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
地基土全系第四纪三角洲堆积物和沉积物,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0-13吨/平方米。
距地面深21-30米处有2.5-5.0米厚的暗绿色硬土层,为桩基和地下构筑物的良好支持层。
潜水埋藏深度为0.5米左右,地下水对硅酸盐水泥不具侵蚀性。
上海的地质条件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一)现状1、规划现状目前,有关主管部门已编制了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专业规划;市民防办公室作为全市民防工作的主管部门,于1992年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民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专业规划;黄浦区和卢湾区民防办于1996年编制了该区域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近两年,有(1)些区结合部分地区改造和开发编制了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2、建设现状地下主要交通设施:三条黄浦江越江隧道:1970年建成的打浦路隧道,全长2783米,外径10.224米;1989年建成的延安东路隧道,全长2261米,外径11.3米;1996年建成的延安东路复线隧道,全长2207.5米,外径11.22米。
(2)1994年通车的地铁一号线(自莘庄至上海米车站),全长16.1公里,设有11座地下车站,4座地面车站。
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自浦西中山公园至浦东张江车站),全长18.2公里(其中地下16.2公里,地面2公里),设有12座地下车站,一座地面高架车站。
(3)16条人行地下过街(含6条铁路道口);7条车行下立交。
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
![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722ec80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d.png)
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一、背景及意义上海,作为中国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面临着人口增长、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提出了“地下空间发展战略”,计划通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发展。
在此背景下,上海地下工程施工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上海市的城市发展、交通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规划目标1. 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实现地上地下空间协调发展。
2. 完善地下交通网络,缓解地面交通拥堵问题。
3. 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 保障施工安全,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推广先进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三、施工规划内容1. 地下交通工程:包括地铁、轻轨、隧道等,规划新增地铁线路若干条,延长现有地铁线路,新增隧道工程,提高地下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行效率。
2. 地下市政工程:包括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对现有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设施的运行能力和可靠性。
3. 地下商业与文化设施:规划新增地下商业街区、文化设施、停车场等,提高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和休闲功能。
4. 地下防护与安全设施:加强地下防护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事故的能力。
5. 施工技术研究与创新:加大对先进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力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四、施工方案及技术路线1. 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2. 技术路线: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例如:使用盾构机进行隧道施工,减少对地面交通和环境的影响;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提高结构质量和施工速度。
3. 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组织和管理体系,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五、施工进度安排1. 前期准备: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 施工阶段:根据施工方案和技术路线,组织施工力量,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
![《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10172dcde80d4d8d05a4f35.png)
《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1.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根据202x年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1)规划目标到202x年,配合世博会的举办,在城市的重点地区建设一批骨干性的地下空间工程,逐步形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良性运行的初步框架。
到2020年,实现对城市地下空间全面、充分、高效的利用,形成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协调一体、开发机制健全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
2)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将人的长期活动置于地面、将短期活动置于地下。
坚持综合开发原则,对地下各项设施进行系统整合、统筹考虑。
坚持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原则,使城市的地上、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互为补充。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要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结合,和轨道交通枢纽相结合,注重解决交通问题。
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处理好地下民防设施和非民防设施的兼容和转化,既能在平时作为民用设施进行合理利用,又能确保与战争和灾害状况下的特别需要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的原则,通过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3)总体布局结构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组成部分中,市政管线的布局主要依托已成形的市政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系统布局,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对道路下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使用。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已经形成,主要站点和换乘枢纽也已基本明确,在规划实施中应重点围绕换乘枢纽的建设做好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
民防工程的布局主要按照人民防空片区划分,结合各级城市公共中心进行设置,规划建设中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注重对民防设施的平时利用。
其他大型地下设施主要在中心城和新城进行建设。
其中中心城以市中心、副中心、地区中心为重点区域,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民房工程、市政设施等的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实现与城市功能开发的衔接。
4)纵向分层导则浅表层----0~-15m。
道路下规划安排道路结构层、市政管线、地铁、地下通道和立交、共同沟;非道路下规划建设地铁、地下综合体、地下商业、民防工程、仓库、车库、雨水调蓄池、变电站等市政设施、各类建筑物基础。
上海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分析
![上海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81e1abbceb19e8b8f6ba80.png)
上海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分析摘要: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
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上海地铁;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城市地铁作为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是缓解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交通拥挤的必然选择。
上海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近几年加快了地铁交通网的建设,在建的地铁有6 条线,其中地下车站有57 个。
这为上海中心城区结合地铁车站特别是大型换乘枢纽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提高地铁沿线和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为17 条,其中中心城内轨道交通主要为地铁,长度约480km , 共有地下车站200 多个。
目前已建有地铁1 号线与2 号线,其中1 号线总长16. 1km , 设11 座地下车站和4 座地面车站;2 号线总长18. 2km , 设12 座地下车站和一座地面高架车站。
围绕地铁车站的周边,开发利用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其功能、形态、开发动因及其特征分析如下。
1. 1 交通功能为主的开发此类功能的地下空间主要有四种形态。
1. 1. 1 地下过街道市中心大部分地下车站建在道路下面,站厅层横跨道路,出入口布置于道路两侧人行道或建筑物内,本身兼有地下过街功能。
部分位于道路一侧或交叉路口的车站,日均数万人的客流给地面原本拥挤的交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疏解进出地铁车站的大量客流,减少行人横穿地面道路对交通的影响,方便地铁与地面公交的换乘,结合地铁车站建设地下过街道是非常有效的做法(见图1) 。
图1 与地铁车站同步建设的地下过街道地下过街道与地铁车站同步建设的居多,如人民广场站人民大道地下过街道、陆家嘴站陆家嘴路地下过街道、静安寺站华山路地下过街道等。
地下过街道空间开发规模不大,一般长度为30 -50m , 宽度不超过10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回顾与分析刘旭辉,陈橙,王剑摘要: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开发逐渐快速发展,并不断成熟,由原来的民防为主,走向功能综合。
地下空间在上海的发展中承担了越来越多地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更加重要。
回顾上海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已经形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格局,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以及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但在规划编制体系上还有待完善,尤其应重视不同建设时序的衔接、分层优先原则的贯彻实行。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规划编制的系统性和动态化、科学论证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着重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块综合开发,并实现地下空间规划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问题,建议1.地下空间开发的背景与历程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问题凸显,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需求,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开始了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探索。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始于1863年英国伦敦第一条地铁的建设。
早期的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是地下道路、排水管线等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加,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
国内外大城市已构建成地下集市政、交通、公共设施等于一体的庞大网络,支撑着地面上城市的不断发展。
地下空间已经成为隐秘在地表以下的城市王国,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承担着城市运行最核心的生命系统,成为城市生长的根基,决定着其上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成败。
日本作为岛国,土地资源稀缺,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除地下市政管网以外,公共空间的开发是日本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内容。
1930年形成的东京上野火车站的“地下街之端”到当前各种功能设施相互交错的地下综合体,日本已至少在26个城市建造地下街146处,日进出地下街的人数达1200万人,占国民总数的九分之一(马可,2007)。
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也很多,纽约市中心发达的地铁系统和步行道把主要的公共中心串联起来,蒙特利尔由于它在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地下城,被称为“二城合一”。
蒙特利尔地下城包含了60个住宅和商业综合楼,建筑面积达360万㎡,占去了蒙特利尔市整个商务中心区80%的办公面积和35%的商业面积。
蒙特利尔地下城中,有超过30公里的人行道,1250个商铺,约100栋建筑,4座火车站,14座地铁站,9家酒店,诸多公寓、图书馆,大学,娱乐场所,博物馆……给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姚舰,2004)。
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各大城市,也已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已初具规模和水平,如北京中关村、金融街,上海五角场副中心、世博园区,广州珠江新城,杭州钱江新城等城市中心区、新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引入立体城区的理念,进行大规模综合化的地下空间开发,并取得良好效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功能由单一走向综合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不断由单一的交通、市政设施,向交通、市政、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尤其结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利用人流集散效应,站点及周边地区开发了大量的商业服务、公共活动空间,并且与重要的地上功能节点相联系,形成了庞大的设施服务体系,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大大提升了周边地区的活力、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仅从市政设施来看,也由原来的单一系统向综合管廊发展,大大集约和节约了城市空间,提高了城市土地使用效率。
(2)深度由中浅层走向更深就目前来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中浅层为主(地下-30~-40m以上)。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土地资源的紧缺,深层(地下-40m以下)地下空间的开发逐渐提上日程。
深层开发对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从已有的时间来看,以市政和交通设施为主,如日本的首都圈高速公路、韩国首尔首都圈高速地铁;少量的案例有人活动的功能,如美国的杜塞尔(DUSEL)实验室,挪威的Gjøvik体育馆以及新加坡正在研究中的地下科学城等。
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给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纵观中外发达城市的建设经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大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地下空间的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在安全、通达的基础上,还要做到环保、集约,并应融入文化的特质,注重人的舒适性,满足人们使用需求。
而随着地下开发量的增大,先期研究、统筹规划显得更加重要。
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需深入探讨,以保障科学开发,有效引导。
2.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概况2.1规划编制21世纪以前,上海对于地下空间的规划管理是较为缺失的。
在2005—2015短短十年间,上海的地下空间规划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相对完善,编制了从总体到详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并制定了相关的地下空间规划规范和相关标准,使地下空间规划和管理逐渐走上台阶。
2002年前后,为推进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在市民防办等各有关单位的参与配合下,上海市原规划局会同市建设交通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并于2005年经市政府批准。
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明确了上海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原则,并从整体出发确立了地下空间平面和竖向布局;规划深化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提出了地下空间使用的纵向分层导则和不同功能避让原则。
该规划为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模式和方法指明了方向,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地铁专项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等各类相关规划的制定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协调依据。
在此基础上,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有序的发展阶段。
规划还明确了上海中心城东、南、西、北、中部11个近期建设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内容和要求。
2005年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拉开了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的序幕,2008年,《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制订完成,完善了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明确了地下空间编制内容、深度和报批程序,以及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
在深化完善《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的基础上,陆续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2年)》《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枢纽近期选址规划》《上海市中心城公共绿地规划》《上海市民防工程专业规划纲要》《上海市民防骨干工程布局规划》。
此外,针对城市重点地区的发展特点,编制了世博园、五角场、徐汇城市副中心、真如副中心、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详细规划。
许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中已经加入了地下空间有关控制要素。
黄浦、卢湾、宝山、虹口、嘉定等区县编制了地下空间分区规划。
以上规划对推动上海市地下空间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基本形成了从总体、地区、节点到专项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
在规划和工程建设推进的同时,各项配套的地下空间法规、规范和政策也纷纷出台。
2006年颁布了《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试行规定》i;2007年制定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管线综合管沟管理办法》ii;2007年,全市进行了第一次地下空间普查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全市地下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2010年颁布了《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iii;2013年,上海市人大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并与201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对加强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的管理,促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在2011年6月发布实施的《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沪府办[2011]51号发)以及《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11版)》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规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内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以附加图则形式纳入控详成果,作为建设依据,进一步加强了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的力度。
2.2建设概况上海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在全国起步较早。
上海市自1956年开始就着手地下铁道的规划,1963年建成400m试验段,1991年第一条地铁建成。
上海市的给水、排水、电力、燃气、信息等市政公用设施,从清同治一年(1862年)陆续开始建设,至民国初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租界分割,各自为政,这些设施自成系统,分布很不均匀。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才真正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iv。
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防工程建设。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人防工程点多面广,但单体面积较小,且未形成网络,多以独立方式存在,使用率较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心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特别是地铁建设的大力推进,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有规划的轨道交通体系,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类型也逐渐多样化。
自《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和《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并实施以来,上海市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高效的发展轨道。
随着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开发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热点。
目前,全市地下空间规模已从2004年的2500万㎡,增加到的现在的7400万㎡。
从地下空间使用功能角度看,现有地下空间以交通设施为主,占约71%,包括汽车库、自行车库、轨道交通及附属设施、连接通道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约占5%,包括旅馆、商场、餐饮场所、娱乐场所、会议场所、文化体育场所、医院、下沉式广场等;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约占4%;地下仓储设施约占3%v。
上海市地下空间建设通过明确地下空间功能多元化、交通转换节点多样化、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分期化等内容,有力引导和促进重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符合城市功能整体提升要求。
预计至2020年全市地下空间总量将达到1亿㎡。
目前,按照规划要求,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已基本形成:功能融合、网络化、系统化、分层利用的地下空间系统。
具体来看,有以下特点:2.2.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图1 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中心城地下空间布局(资料来源: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市中心以人民广场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依托地下交通设施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新城形成一定规模的各具特色的地下空间综合工程。
从实施来看,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地下空间网络效应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