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f02d5046f1aff00bed51eea.png)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 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41℃以上2.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低烧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低烧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0ec30731e2bd960590c6774e.png)
低烧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低烧(lowfever),又称低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一般我们讲的低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
长期低烧指持续发烧两周以上,不包括间断发烧。
引起低烧的原因较多,要依据临床表现,查清病因,审因论治。
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要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1.感染性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
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
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
2.非感染性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
3.功能性包括生理性发热、季节性发热、环境性发热和神经功能性发热。
除环境性发热外,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三检查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及早进行全面检查。
需进行血、尿、便等常规检查,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进行细菌培养。
常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血沉、X线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检查(简称抗O)等检查。
四鉴别诊断1.结核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
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
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
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
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
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2.病毒感染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a0dd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0.png)
发热病理知识点总结一、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6~37.5°C)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体温由脑下中枢调节,受周围温度、代谢率和泌品量的影响,通常成年人口腔体温在36.8~37.3℃之间。
一般情况下,体温超过37.5℃即为发热。
发热可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因素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体征,常伴随着其他临床症状一起出现。
二、发热的生理机制发热是机体对外界环境改变或者病理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发热的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热中枢的调控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下丘,主要由腹外侧脑室下丘核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
当机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或病理刺激时,中枢体温调节中枢会释放促发热物质,使机体体温升高。
2. 发热反应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病理因素的作用后,会出现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其表现为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代谢率增加等。
3. 代谢率增加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会增加,促进机体产热,帮助机体维持体温的稳定。
4. 血液循环改变发热时,机体的血液循环会发生改变,血管扩张,促进热量的散发,帮助机体降低体温。
以上是发热的主要生理机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发热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发热的分类发热可以根据其病因、持续时间、体温变化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 根据发热的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由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例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2)非感染性发热: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2.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短,通常在1~2周内。
(2)亚急性发热:持续时间稍长,通常在2周~1个月内。
(3)慢性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在1个月以上。
3. 根据体温变化分类(1)弛张热:体温呈波动性升高,白天可高于38℃,夜间可回到正常范围。
(2)不规则性热:体温持续升高,但不呈周期性,也不具有规律性。
发热的健康教育
![发热的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6ec61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e.png)
发热的健康教育
《发热的健康教育》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是身体抵抗感染或疾病的一种反应。
然而,发热也可能是一种病情的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和及时处理。
以下是一些关于发热的健康教育知识:
1. 发热的原因
发热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感染、免疫系统的问题、药物反应、癌症或其他疾病的表现。
有时候发热还可能是孩子接种疫苗后的正常反应。
因此,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要注意观察身体其他症状,以便及时了解具体的原因。
2. 发热的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首先应该测量体温,以确保发热的程度。
如果体温超过37.8℃,则认为是发热。
对于发热的处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有些发热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有些是病毒感染导致的,只需要休息和补充水分。
在处理发热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3. 发热的预防
预防发热的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原体,尤其是经常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另外,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这可能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总之,发热是身体在应对感染和疾病时的一种正常反应,但也
可能是一种病情的表现。
因此,在出现发热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以了解具体的原因,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处理。
同时,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发热的重要措施。
发热教案新版
![发热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69d2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7.png)
发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如何正确应对发热现象,了解发热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发热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例如:“大家有没有在生病的时候感觉身体比平时热?”“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热吗?”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什么是发热,并解释发热的原因。
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同时,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发热疾病,如感冒、发烧等,并介绍一些发热的常见症状。
3. 发热的应对方法(15分钟)
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发热的应对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
a.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b.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c. 注意合理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d.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局部高温环境;
e.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发热2015
![发热2015](https://img.taocdn.com/s3/m/0f6c10c280eb6294dd886c8a.png)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fever)
发热激活物
EP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产EP细胞
散热↓
(内生致热原)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
革兰阴性菌与内毒素
—儿科药学杂志 2015 .02
Central mediators involved in the febrile response induced by 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Lack of involvement of endothelins and substance P
•动物模型建立:空白组腹腔注射 0. 9% 氯化钠注射液( 10 mL /kg) , 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 70 μg /kg 的 LPS 建立大鼠发热模型
•中药制备:造模后30 min 开始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同体积 生理盐水。 •一笑退热散能有效抑制下丘脑 PGE2水平和降低血清中 TNF-α、 IL1β 水平。所以一笑退热散的解热机制, 可能与其抑制内生致热源 ( EP) 如白细胞介素 IL-1β、 TNF-α 的致热作用和减少致热介质 PGE2 在中枢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August 2015
(二)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endogenous pyrogen)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 合蛋白
激活NF-κB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发热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发热的病因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04dea7846bec0975f465e2a8.png)
中医学专业知识:经行发热的病因病症一、经行发热的概念经行发热是因素体虚弱,或瘀热内阻等,导致气血营卫失调,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
二、经行发热的病因(一)肝肾阴虚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
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热内生,致经行或经后发热。
(二)血热内盛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复值经期冲气旺盛,气火内燔,以致经前发热。
(三)气血虚弱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其气亦虚,气血阴阳失调,而令发热。
三、经行发热的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体温升高,呈周期性发作2次以上者。
可伴有下腹疼痛或月经失调。
四、经行发热的治疗(一)阴虚内热证主症:经行前后见有发热,午后潮热,烦躁少寐,口干便艰。
舌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方药:青蒿6g,鳖甲15g,丹皮9g,知母6g,生地黄12g,熟地黄、白芍各12g,川芎、当归各9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气血亏虚证主症:经期或经后发热,经行量多色淡,神疲畏寒,气短懒言,面目虚浮。
舌淡嫩,苔白润,脉虚或细略数。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调经。
常用方药:黄芪20g,人参、白术各l0g,陈皮6g,当归l0g,升麻、柴胡各3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五、经行发热的预防与调护(一)保持心情舒畅和饱满乐观的情绪。
(二)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经期避免感受外邪,禁止游泳、冒雨、涉水,以及房事生活等。
(四)积极治疗各种妇科疾病。
本病患者要注意平时治疗与经期治疗相结合。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
![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https://img.taocdn.com/s3/m/57c54d9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b.png)
相关专业知识:传染病1、单选确诊伤寒的依据是()A.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B.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C.肥达反应阳性D.血培养或骨髓培养伤寒杆菌阳性E.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正确答案:D2、单选(江南博哥)男性,20岁,工人。
2周来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到39.4℃,畏寒,无寒战,不出汗,伴食欲缺乏,腹胀,稀便,听力下降。
体格检查:表情淡漠,舌背白腻苔,胸背部有数个0.5cm大小淡红色丘疹,压之褪色,肝脾肋下均可扪及。
根据诊断应予以药物治疗为最佳的是()A.链霉素B.青霉素C.诺氟沙星D.异烟肼E.头孢拉啶正确答案:C3、单选HBsAg的编码区为()A.S区B.C区C.P区D.X区E.前S区正确答案:A4、单选下面描述与汉坦病毒特征不符的是().A.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负性单链RNA病毒C.DNA病毒D.圆形或卵圆形E.基因分L、M、S三个片段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5、单选男性,27岁,农民。
11月23日以"发热、头痛、腰痛2天"入院,自行口服"感冒药"无好转。
查体:醉酒貌,腋下见条痕状出血点,上腹部压痛。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A.犬B.黑线姬鼠C.螨类D.东方田鼠E.黑家鼠正确答案:B6、单选流脑的主要临床特点是()A.高热,头痛,呕吐,昏迷,脑膜刺激征B.高热,头痛,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C.高热,头痛,休克,昏迷,脑膜刺激征D.高热,头痛,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E.高热,头痛,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正确答案:D7、单选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体是().A.辛诺柏病毒B.汉城病毒C.汉坦病毒D.普马拉病毒E.泰国病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汉坦病毒由于抗原性不同分为20个以上的血清型,其致病性不同,其中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汉滩病毒和Ⅱ型汉城病毒,Ⅰ型所致临床症状较重,Ⅱ型次之,Ⅲ型普马拉病毒多为轻型,辛诺柏病毒主要引起以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感染性发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感染性发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5c7be701c281e53a5802ff42.png)
感染性发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感染性发热(infectiousfever),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疟原虫等侵入机体所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pyrogen),其分子量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热。
二病因及常见疾病感染性发热以细菌引起者占多数,病毒次之,另外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感染包括化脓性细菌感染(如脓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胆道感染、伤寒/副伤寒、肾盂肾炎、脾脓肿、盆腔脓肿、腹腔脓肿)和结核感染等。
1.化脓性细菌感染以脓毒症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常见,其血培养的阳性率较高,可达60%~70%,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较多见;腹腔、盆腔脏器的局灶性感染(如肝脓肿、脾脓肿、盆腔脓肿等)在化脓菌感染中也占较大比例,且其血培养阳性率较低,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脓肿穿刺及诊断性抗感染治疗效果等。
2.结核感染包括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是感染性发热中仅次于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因,对于疑似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患者,除首先考虑化脓性细菌感染可能外,应重视发现结核菌感染的证据。
肺结核通过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肺部影像学检查和结核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等确诊并不困难;而肺外结核(如肠结核、淋巴结结核、多浆膜腔结核、肝脾及肾结核、结核性关节炎等)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影像学检查缺乏肺部活动性结核病灶的证据,血沉和PPD皮试结果又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升高,而且与肺外结核多发的流行病学趋势相吻合。
3.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各种细菌和病毒导致的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内获得性肺炎,肺脓肿及脓胸、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部真菌感染等。
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
![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225384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5.png)
医学基础知识: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
卫生人才招聘考试中,医基是常见的考点之一,在医基中基本上考生查的全是一些常见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例如发热,今天今天就与各位考生一起来分享一下发热类型的反应及临床表现介绍,帮助考生重温考点。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一)发热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发热常见于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
(二)发热的分度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
恶性高热专业知识
![恶性高热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51e8a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b.png)
肌肉强直、心动过速、高热、血压波动等。
实验室检查
1 2
血乳酸水平升高
恶性高热患者发作时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可 达到正常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恶性高热患者发作时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 可达到正常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3
肌红蛋白水平升高
恶性高热患者发作时肌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可达到正常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恶性高热专业知识
目录
• 恶性高热概述 • 恶性高热的临床表现为 • 恶性高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恶性高热的治療方法 • 恶性高热的预防措施
01
恶性高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恶性高热是一种患者使用肌肉松弛剂后诱发骨骼肌细胞内能 量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
特点
恶性高热症状包括肌肉痉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严重 时可导致肌肉溶解、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恶性高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恶性高热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患者多为特发性脊柱侧弯手 术患者。
死亡率
恶性发病后数 小时内。
恶性高热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恶性高热的病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一种基因缺陷,导致机体对骨骼肌松弛剂异常敏 感。
病理机制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发现恶性高热患者心脏肌肉肥厚、心室壁运动异常等症 状。
胸片检查
通过胸片检查可以发现恶性高热患者肺部炎症病变、肺水肿等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
与癫痫鉴别
癫痫是另一种常见的肌肉强直性疾病,但与恶性高热不同, 癫痫发作时无高热症状。
与破伤风鉴别
破伤风患者也会出现肌肉强直症状,但与恶性高热不同,破 伤风发作时通常伴随着伤口感染等症状。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精选)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f2971d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2.png)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精选)[单选题]1.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多见于A.气血亏虚B.肾虚精(江南博哥)亏C.瘀血阻络D.痰湿内阻E.肝火上炎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头晕是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
(1)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
(2)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者,多因肝阳上亢。
(3)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者,多因气血亏虚。
(4)头晕且重,如物裹缠,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
(5)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
(6)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络。
掌握“问头身胸腹”知识点。
[单选题]3.主里热亢盛及阴虚火旺的舌色是A.淡白舌B.淡红舌C.红舌D.绛舌E.青紫舌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掌握“望舌质-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4.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者多属于A.痰浊内蕴B.热盛伤津C.热极生风D.血虚动风E.阴虚动风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多属痰浊内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多属热盛伤津。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故根据题干所问,正确的选项是A。
掌握“望舌质-舌态异常、舌下脉络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5.郑声的病机是A.热扰神明B.脏气衰竭C.气郁痰阻D.风痰阻络E.痰火扰心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
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掌握“听声音-声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知识点。
[单选题]6.脉象表现为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的是A.伏脉B.芤脉C.革脉D.濡脉E.散脉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散脉:浮而无根,至数不齐,脉力不匀。
掌握“常见病脉-常见病脉的鉴别”知识点。
发热门诊岗前培训内容
![发热门诊岗前培训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a4c3c5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1.png)
发热门诊岗前培训内容1. 课程简介发热门诊是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发热、感染、传染等病症的诊疗工作。
为了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水平,开展发热门诊前的岗前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发热门诊岗前培训的内容,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培训。
2. 职业规范作为医务工作者,医护人员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规范。
发热门诊岗前培训中,需要重点讲解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包括个人形象、穿着制服、与病人的沟通等方面的规范,同时也要强调保护患者隐私、保密等相关法律法规。
3. 传染病防控发热门诊也是一线防疫工作的重要岗位。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消毒、隔离、检测等方面的技能。
通过岗前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疫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整个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诊疗知识作为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精通发热传染病的诊疗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岗前培训的学习,医护人员需要熟悉各种传染病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5. 专业技能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发热门诊医护人员需要掌握各种技能,如采集患者样本、处理和运送样本、设备使用等。
在岗前培训中,需要重点培训这些技能,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到。
6. 紧急情况处理对于门诊医务工作者而言,面对突发紧急情况的能力也是必须要具备的。
岗前培训中,需要讲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急救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以应对进一步特殊情况的出现。
7. 学习及提升意识在课程的最后,还需要强调医护人员的学习意识及自我提升意识。
医护人员应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学术交流、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等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8. 结语发热门诊的岗前培训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一环,帮助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发热传染病的诊疗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集中发热疫情处置[专业知识]
![集中发热疫情处置[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3c75226b84ae45c3a358c1f.png)
专业精制版
8
三、现场调查
• 1.基本资料的收集
– 了解集中发热疫情单位基本情况
• 疫情发生学校、集体单位、社区等人员分布情况 • 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 • 波及人数 • 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 • 学校、单位的班级、科室分布情况,地理地貌、居住条件、卫
生条件等
•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区 县CDC应对每一起集中发热做出初步分析及判断。
• 分析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罹患率 –三间分布基本描述 –造成本次集中发热情况原因的初步印象等
专业精制版
15
六、采取措施
• 根据每个学校及托幼机构集中发热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 的措施,应基本包括如下措施:
4
疫情报告标准(一)
• 学校托幼机构在同一班级或集体单位同一部门2天内出现集中发热病 人5例以上(含5例),或同一宿舍或同一办公室超过3例以上(含3 例)。
• 措施:应立即报告地段保健科和辖区内中小学保健所,地段保健科接 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在12小时内将流行病 学调查报告上报辖区CDC。
专业精制版
16
七、撰写流调报告
• 基本情况 • 发病情况 • 流行病学调查:首发病例、病例分布、活动史、
疫苗接种史
• 采样与检测 • 疫情定性 • 传播原因分析 • 采取措施 • 附件:《集中发热病例情况一览表》
专业精制版
17
《集中发热病例情况一览表》
专业精制版
18
八、信息追踪
上报市CDC疫情 • 每日16:00以前,区县CDC有关人员负责把尚未结案的集
–活动史
–疫苗接种史
专业精制版
2019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精华-发热相关的症状
![2019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精华-发热相关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dedd5192960590c69fc37625.png)
2019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精华:发热相关的症状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药物热、急性溶血、输血反应、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也可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
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7.伴有明显肌肉痛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8.伴有皮疹,见于:(1)发疹性传染病:包括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幼儿急疹等。
发热和皮疹出现的时间常常相对固定。
(2)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风湿热、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等。
9.伴有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10.发热伴口角疱疹:见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
11.发热伴肝脾肿大:常见于传热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12.发热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颅内外严重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及继发感染,多在数天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 41℃以上2.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可分为:1.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病原体引起,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
2.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观察要点1.病史了解病人发热出现的急缓、发热程度及热性特点。
有无感染的诱因,如过度疲劳、受凉、与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接触史(如感冒等)、皮肤黏膜损伤、各种治疗与护理导管的放置等;有无感染灶的临床表现,如咽痛、咳嗽咳痰、胸痛、尿路刺激征、腹痛腹泻、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
2.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
3.原发病灶的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溃烂,局部有无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牙龈有无出血、溢脓;咽和扁桃体有无充血肿大及其脓性分泌物;肺部有无啰音、有无咳嗽咳痰及痰液的性状和量;腹部及输尿管有无压痛,肾区有无叩痛;肛周皮肤有无红肿、触痛,局部有无波动感;女性病人注意外阴情况等。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X线检查有无异常;血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不同感染部位分泌物、渗出物或排泄物的细菌涂片或培养的结果等。
四、护理措施1.休息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减少机体的消耗,必要时可吸氧。
维持室温在20-24℃、湿度55%-60%,并经常通风换气。
病人宜穿透气、棉质衣服,若有寒颤应给予保暖。
2.补充营养及水分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以补充机体需要和因发热所造成的额外消耗。
指导病人摄取足够的水分以防脱水,每天至少2000ml以上,必要时可遵医嘱静脉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若为重症贫血、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则需限制液体摄入量并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3.降温高热病人可先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酒精或温水擦浴,以防局部血管扩张而进一步加重出血。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降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人体温与脉搏的变化,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受凉,并观察病人降温后的反应,避免发生虚脱。
4.病人观察与诊治配合定期监测体温并记录;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感染灶的症状、体征及变化情况;协助医生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遵医嘱正确配置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五、知识拓展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个要点: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长期低热(腋窝温度达37.5-38℃持续4周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
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
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
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急性发热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
由鼻病毒、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中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
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 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 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
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资料除新疆、西藏、青海台湾省及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均有报告。
高度散发有明显季节性。
多数地区(野鼠型)在10-12月为大流行高峰,部分地区在5-7月小流行褐家鼠型发病≥高峰在3-5月。
有直接或间接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②临床特点,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X③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类白血病反应,病后五1~2d出现异形淋巴细胞(≥7%),血小板减少蛋白尿且短期急剧增加,若有膜状物可明确诊断;④HFRS抗体IgM1:20阳性,用于早期诊断病后1-2d出现,4-5d阳性率达89%~98%。
双份血清HFRS抗体IgG恢复期比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也可确诊。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全年均可散发,见于青少年特点是发热、咽峡炎、颈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增高并伴有异形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1:64阳性,抗EBV IgM阳性,可明确诊断。
5、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
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近年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前增高可能与儿童普遍接受预防接种有关。
特点为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等。
结合流行季节,一般诊断较易不典型者依靠脑脊液检查、流行性乙型脑炎特异性抗体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进行诊断6、急性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肝炎在黄值前期,可出现畏寒发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流行性感冒易于误诊。
但特点是具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和乏力,如食欲缺乏恶心。
呕吐、厌油腹胀。
肝区痛、尿黄肝功能明显异常,以助鉴别。
7、斑疹伤寒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须与其他发热疾病鉴别。
主要表现是起病急、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病后3-5 d出现皮疹等。
变形杆菌OX凝集试验汝斐试验)歹D1@或恢复期较早期滴度上升4倍以上可确诊。
8、急性局灶性细菌性感染此类疾病共同特点是高热、畏寒或寒战,伴有定位性症状o)急性肾孟肾炎:常见于生育期女性患者,有腰痛、尿频及尿痛如尿检查有脓尿,可以成立诊断,病原学诊断有待细菌培养证实症状严重者,应注意与肾周围蜂窝织炎、肾周围十相鉴别及时进行B型超声或CT检查。
必要时肾区诊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
⑤)急性胆道感染伴有胆绞痛:若不明显者而体检胆囊区有明显压痛有助诊断。
o)细菌性肝脓肿。
k)脚下脓肿:通常并发于腹腔手术后或有腹腔化脓性感染@急性阑尾炎X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囊或脾切除术后。
当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又未找到其他感染灶时,应想到此病以右侧多见,患侧上腹部有显著的搏动性疼痛,在深呼吸或转位时加重下胸部有压痛J击痛与局部皮肤水肿。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发现患侧隔肌上升且活动受限,反应性胸膜炎等及时进行B超、CT或核磁共振(]ytl)等检查可早期明确诊断。
腹腔内脓肿可位于隔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等部位形成包裹性脓肿。
9、败血症在患有原发性感染灶,出现全身性脓毒血症症状,并有多发性迁徙性脓肿时有助于诊断应警惕的是原发感染灶可很轻微或已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