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工程硕士论文全文

合集下载

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

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3对策建议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无人不知: 矿产的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国发经济生产总值再翻两翻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无论是开发什么样的矿,都要弄清矿产资源储量的现状以及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这几个先前的开采条件无不大量用运到了地质的堪探与测量的知识.因此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的矿山生态环境;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国家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而我们大学生就有着学好知识义不容辞地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近几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主要工作:1完成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2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3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4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工作,保护矿业遗迹;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5破坏地貌景观;我国露天开采矿山数量众多,点多面广;有的矿山开采对山体和自然景观破坏严重,如大量建筑石材露天开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基岩裸露,使得昔日青山绿地成为荒山秃岭,尤其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的露天矿山开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3对策建议矿山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针对这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规定的出台,王守智表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为此,规定要求采矿权人应当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中国国土资源报矿山地质环境积重难返,一直是困扰我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者的难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记着了解到,国土资源部正加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立足点是建立长效机制,目前,我国30个省份已建立了保证金制度;有关人士称,今后的关键是要抓落实;保证金不是行政性收费,一律不得挪作他用;保证金的收取要与治理恢复方案相一致;要建立规范收取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矿山地质环境预防措施1矿山地质灾害预防: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对象,根据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合理避让地质灾害、科学处置地下采空区、有效防护露天采场边坡与设置排水系统等;2矿区含水层破坏预防:根据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3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采用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概述1地面塌陷治理: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塌陷一般为岩溶塌陷和采矿塌陷,镇江至今尚未有岩溶塌陷,而采矿塌陷则时有发生,如韦岗铁矿和煤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防治采矿塌陷的方法一是要尽量选择安全的采矿方法和采矿深度;二是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及安全柱的科学处理;三是加强采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四是当地面沉降到一定程度时撤离沉陷区居民;2山体开裂及危岩的防治对策:山体因长期风化剥蚀且岩石本身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较为破碎,故危岩较多,大多分布在云台山北坡、金山、焦山、北固山等山体,对于此类地质灾害应以监测预报为主;其监测内容为裂缝的发育情况,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裂缝的变形速度,用简便方法设立监测点,在裂缝两侧立固定标尺,定时进行危岩的垂向位移观测,可用某一定点进行对比观测;在雨季应加密观测,对某些规模小的灾害点,可采用人工爆破或人工排除手段清除危岩;对某些危岩可用挡墙或护坡支撑,或用锚杆固定,钻孔灌浆等方法加固,如出现大规模的危岩崩落,则危险区内居民可考虑搬迁撤离;3崩塌、滑坡治理:已经发生过的崩塌或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4泥石流治理:平时我们要搞好山坡绿化,避免水土流失;对汇水面较大的山坡进行地表排水截水工程;对采矿弃渣、工程建设弃土,不能随意在山坡、沟谷堆放;避免人为因素诱发新的滑坡、滑塌产生;规划建设管理应避免在沟谷山脚建设工业、民用建筑;或建设时在靠山一侧建造挡墙、水沟等排、截水工程;已经发生过的泥石流灾害,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可采用疏导、切断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良好,GDP每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矿业经济也随之增长;据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矿山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国土资源部最近披露,全国已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73个,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一般治理区92个,面积约81万平方公里;当前全国需要部署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212个,治理矿山总数约15000个,其中近期应开展治理矿山约7000个;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则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可能缓和,生态文明的目标可逐步实现;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是研究对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中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上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和技术;摘要:毋庸讳言,20余年来地质勘探行业始终未能走出困境;在大多数行业趁改革大潮而欣欣向荣之际,地勘行业的向隅应该不是偶然的,不会是没有深层次原因的;探究原因,对症下药,诚其时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明确地勘单位的产品究竟是什么其实它并非实物形态产品,而是地质信息;由于它可以给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故可称为地质信息资源,又可划分为原始地质信息资源和演绎地质信息资源两个层次;地质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价值量由给使用者带来的收益能力所决定;地质信息的商品化就是要进行地质信息产权交易,而产权界定又是地质信息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以地质信息的一个分支即矿产地质信息产权为例,依勘查阶段之不同应有一个循序的演进过程,产权之归属和转移也相应有所界定,如此方能保证地质信息交易之顺畅和有序;地质信息产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应有产权制度予以保证;地质信息产权的取得制度可以参照专利权取得制度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取得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特点来制定;其中的矿产资源地质信息产权与探矿权、采矿权虽有联系但又必须加以明白的区分;实际上探矿权是投资生产地质信息的权力,它是由行政授予的,所谓探矿权转让不过是官权主导下的市场,地勘单位并没有独立处分的权利;当前我国矿业权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根源在于混淆了国家所有的矿业权与地勘单位所有的地质信息产权之间的界限,而且前者又鲸吞后者所致;产品不清楚、产权不明晰、市场不公正、法规不完备、地勘业之困境自不待言;只有建立以地勘企业为主导的地质信息产权市场,才能克服当前矿业权之官本市场局面,真正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进程,重振地勘事业之生机;地质信息的市场化运作也在呼唤新技术的支持;将地质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将使地勘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赛博地质”;赛博地质观即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人机互动性之地质观;地质信息在赛博空间中运行,一方面可以获取和演绎地质信息,一方面又可开展地质信息的营销交易活动;赛博地质的建立将导致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包括新的管理体制、新的企业群体、新的科教事业和新的投资体制等等;当前地勘业应积极拓宽服务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地质信息技术标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迎接赛博地质时代的到来;。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题目专业矿山地质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日摘要本文主要对桃荣煤矿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的研究,目前使之能更好服务生产进而取得良好的效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观察,测量和参考文献。

取得比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提出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轻视地质工作必定带来不利局面。

提醒煤矿必须重视地质工作。

关键词:矿井地层构造水文意义目录摘要 (1)绪论 (1)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2)第二章地层 (2)第三章构造 (4)第四章煤层及煤质 (5)第五章水文地质 (8)第六章含煤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 (10)第七章构造对矿井的影响 (11)第八章结论 (12)第九章致谢 (13)第十章主要参考文献 (14)绪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石油、天然气、水利、核电等其他能源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预计在今后50年内这种状况不会又根本性变化。

进入21世纪要求我国煤炭工业深化改革,尽快摆粗放经营的久模式,步入底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

煤炭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包括煤炭地质工程的进步,加强煤矿地质理论研究和发展煤矿地质工程技术,对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十分主要的意义。

煤炭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采矿、测量、建井、环保等非地质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煤矿建设,生产中地质规律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查明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绝大多数矿井都有普遍意义,各矿以实际出发,抓住主要地质问题,还要满足当前,考虑长远,并能化害为利。

二、提供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编制生产建设计划,井巷工程设计,采掘作业规程的必要依据。

三、指导采掘生产,矿井地质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掘进头和回采工作面,指导采掘工作面工作的合理进行。

四、组织矿井勘探补充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储量级别,增加矿井储量,延长矿井寿命。

矿井地质工作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矿井地质工作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矿井地质工作论文煤矿安全生产论文【摘要】矿井地质工作在整个煤矿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安全生产和作业。

它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

良好的矿井工作,能够有效杜绝水灾、瓦斯以及顶板事故的发生。

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安全运营环境。

为了使煤矿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要正视矿井地质工作的特征和性质,重视它在整个行业、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矿井地质工作隶属煤矿生产,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煤矿的安全以及项目开发密不可分。

矿建地质工作的勘测、探索和把控上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

地质工作伴随着煤矿的每个阶段,包括开发、使用至最后的废弃。

依据相关调查,在所有煤矿发生的事故中,如瓦斯爆炸、突水等,都与矿井的地质工作有着重要的关系。

所有这些事故类型都要通过矿建地质的勘测来找出原因,加以预防。

有效的矿井地质工作的开展能够很大程度上预防或者减少矿井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安全作业,提升灾难预防和施救能力,保证企业较高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价值。

1、矿井地质工作与煤矿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煤矿生产要以国家的相关法规和程序为基础,而矿井地质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和技术成果是这些规范制定的前提条件。

只有对煤层的状态、结构、水文等特征达到准确的了解,才能提出合理的设计,保证生产的安全、有效、有序的完成。

准确的基础资料能够有效反映生产进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此,地质工作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2、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2.1实现对瓦斯事故的预防。

在所有煤矿的事故中,瓦斯爆炸或者瓦斯突出的事件是极其恶劣的。

它也是属于突发性的事故,灾害的范围比较广,所带来的危害比较严重。

所以,在煤矿的生产中,对于瓦斯爆炸事故的有效抑制是整个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传统的管理中,将这类事故的预防措施局限在一通三防的范围内,忽略了矿井地质工作对其起到的主导作用。

甚至彻底放弃了这一方面的作用,完全不考虑地质工作对瓦斯事故预防的指导性作用。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地质工程施工类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施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解决措施一、引言地质工程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施工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对确保工程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1. 提高工程质量: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合理运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2. 保障工程安全:地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安全隐患。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 缩短工期: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从而缩短工程工期。

4. 降低工程成本:通过优化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三、地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1. 施工技术不成熟:部分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2. 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3. 施工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对施工造成较大影响。

4. 施工设备老化:部分施工设备老化,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3. 优化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合理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4. 选用先进设备:引进和研发新型施工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5. 严格施工管理: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地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人员素质提高、施工组织优化、设备更新和严格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质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

2021年煤田地质勘查论文1工作现状分析(1)矿井防治水工作发展良好。

由于煤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物质,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延伸,煤矿行业正向着事业性行业发展,但是由于过渡开采,无节制无计划的索取,大部分的浅层煤矿资源均以枯竭,为了保证工业生产能够顺利推进,很多煤矿已经开始乡下开采更深层次的煤矿资源。

深部开采工作不但要求更加高超的开采技术,还改变了地下环境,其中防治水工作是深层煤矿资源开采的重点,通过有效的防治水工作能够延长矿井寿命。

因此在防治水工作上各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此减少能源开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煤矿开采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重视。

长期不合理的开采,影响了煤田开采区域的环境,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活。

现代社会是以节约以及环保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的,现代资源开发应当是以友好性开发作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煤田开采区环保工作中,国家加大了投入,并针对不同的环境状况提出了不同的环保工作计划,从而保证环境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2煤田地质勘查中的水文地质问题(1)水资源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相对煤炭资源较少,相反,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据统计,我国北方占有90%以上的煤炭资源,但是只有30%的水资源,而在陕、晋、宁等煤炭储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占有量少于10%。

很多煤炭生产地用水都需要依靠水利工程或者小流域水资源,当地的实际用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煤矿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发展受到了限制。

水资源的缺乏不但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更会阻碍煤矿行业的发展。

(2)水害事故不断。

我国的煤田行业发展迅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由于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因此各地都大量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

但是我国北方煤田地区大部分都含有含水层,而浅层煤矿开采完全后,很多煤矿企业都开始向着深层煤矿资源着手开发。

但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水害事故频发。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15篇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15篇

矿山地质技术论文15篇摘要:为了让我们的矿产资源可持续的被人类使用,我们要不断的拓展找矿的空间,提高地质找矿的质量,这也是新时期找矿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新时期找矿工作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方法进行阐述,再对新时期下地质找矿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勘查技术地质找矿发展方向一、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思路1、近几年,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还有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工程勘查的效果已经基本实现了,目前也达到了信息化初始阶段的目标了。

但是地质勘查的工作还是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数据海量性还有工程复杂性等一些特点,我们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能完全处理在地质勘查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信息化水平还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提高。

2、人才是地质勘查团队的主导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规划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了“培养组织一支技术一流,结构合理的地质勘查技术人才的队伍,要在国内保持同行业的领先水平,争取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准地位”的发展目标。

要时时关注和研究出现的信心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动态,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如下:2.1研究高边坡还有复杂的坝基以及围岩的稳定性,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和三维地质数字模型软件还有量化分析,对复杂的岩体,如:大型松散堆积体、软弱蚀变岩体、高地应力区岩体的工程地质的性质、成因的机制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同时开展地质勘查的开发,建设影响的研究。

2.2将地质综合勘查技术作为研究的重点,并深度扩展环境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促进测量水平的提高,将测量的作业效率和作业的精度提高,还有减轻工作人员的的劳动强度,所以要开展地质灾难的勘查、地质灾难的防治与治理、还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将地质测量网络化、标准化的管理,多源化的信息采集,智能化的决策支持还有与其他专业系统的集成作为地质勘查的方向。

二、地质找矿技术的'新方法1、针对现代技术的综合应用随着现代科技不断的发展,找矿的方法也不再只是之前单一的专业思路了,现代将科技运用在里面,所以找矿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从山川的形成,岩石、地表的物理性质,还有对地下一些未知世界的探索研究,就算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多可以完成的。

地质工程师论文六篇

地质工程师论文六篇

地质工程师论文六篇地质工程师论文范文1【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对策一、引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中不行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教育部发出的相关文件特殊是《一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更强调了当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然而,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优质高效地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需要仔细讨论和实践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评价一份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当是全方位的。

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科研总结或论文,也不行能全部等同于真正的工程设计。

毕业设计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育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学问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力量和初步科学讨论的力量。

主要包括:调查讨论、中外文献检索与阅读的力量,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学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独立讨论与论证的力量,试验方案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用、安装、调试及试验数据的测试、采集与分析处理的力量,设计、计算与绘图的力量,包括使用计算机的力量,规律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文字及口头表达的力量,撰写设计说明书、论文及英语书面表达的力量等。

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特殊关注选题质量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笔者在问卷调查、座谈等基础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五项认同度在90%以上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

三、关键因素分析1.同学的学问结构及其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同学自身的综合素养,由于如前所述,它要求同学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学问和技术学问,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讨论、工程设计问题,并取得设计成果,这是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力量形成的过程,是对其独立工作力量的熬炼的过程。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仅靠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明显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前三年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学问的学习,离不开实习、试验、课程设计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

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论文(1)

煤矿开采技术毕业论文(1)

摘要:1、详细查明了井田地质构造,发育有5条断层,其中落差最大为20m在井田的西部边界处,其余4条断差在5—8m间,对井田内煤层开采影响不大.2、井田工程地质条件,2号煤层为中等,9+10号煤层为简单.2号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9+10号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2号煤层不易自燃,9+10号煤层自燃。

无地温、地压异常。

3、井田内可采煤层为2号、9+10号两层。

2号煤层厚0。

47~1。

20m,平均厚0。

95m。

为较稳定煤层,井田内大部可采;9+10号煤层厚4。

14~5.60m,平均厚4。

80m,为稳定煤层,井田内全区可采。

4、2号煤层为特低灰-中灰、特低硫-低硫、中热值-高热值贫煤;9+10号煤层为特低灰—中灰、高硫分、中热值-特高热值无烟煤.5、井田内2、9+10号煤层采空区中有积水,且9+10号煤层部分块段为带压开采,突水系数为0。

061MPa/m,存在奥灰水突水危险,2、9+10号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第一章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水地庄煤矿位于浮山县城东,与浮山县直线距离6.25Km处的水地庄村东侧、南北两侧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天坛镇管辖.重组后井田东西宽2740m,南北长4000m,面积8。

4763km2。

地理坐标为111°53'55"—111°55'44",北纬35°56'30"—111°58'40".交通位置图1—1-1二、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矿区内有村庄及矿井工业广场,洗煤厂等工业设施。

区内多为山区荒地和林地,以杂草丛生为主,南、北部山上生长有落叶松树,覆盖率40%左右。

三、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山西中强福山煤业有限公司已与浮山供电支公司签订了高压供用电合同。

矿井供电电源采用双回路,一路10kv电源引自浮山110kv 变电站,距离3km,另一路10kv电源引自湾子里35kv变电站,距离7.5km.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一、井田所属位置据《山西地质志》井田所处区域构造位置为塔儿—九原山陷隆的中北部之东与郭道——安泽南北向褶带之间的浮山断裂带中。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纳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

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定的水力联系。

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

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峻。

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

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峻。

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

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峻破坏。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

浅谈工程地质论文范文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论文范文一:矿井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摘要】随着矿井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地质工程研究对矿井工作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08年以后,矿井地质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行业。

人们发现如果能够学会这套理论,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地质工程工作将减少失误,避免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让工作更好走下去。

本文首先论述了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从它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帮助作用,简要的介绍了对矿井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控制论;地质研究矿井地质是一项技术性的科学,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操作中。

他主要是为煤田地质勘查服务的,参与到一开始的矿井建设和后期的生产中。

主要的任务就是勘察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矿床的勘探,通过分析矿区的储量和开采条件,最终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

还要在开采中进行技术指导,防止地质开采不当造成的倒塌等问题。

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看出,矿井地质工作能够保证煤矿生产建设更安全地发展。

如何预防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都是需要大量的地质资料为判断依据的。

因此,进行矿井地质研究为未来的开矿事业做准备是很有意义的。

1.了解矿井地质工作的必要性1.1什么叫矿井地质工作可以说,矿井地质工作先是勘探矿井建设的生产环境,看这里适不适合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会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需要什么样的建设来预防;在生产过程中,还要不断了解地质变化,估计开采矿藏中会造成那些地质影响,是直接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的地质工作。

也就是矿井工程的每一阶段都必须站在一定的地质工作上才能开始进行,要根据考察的地质资料为工作基础。

1.2工作的必要性因为矿井地质工作的地质条件是十分复杂的,人们还不是很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事情;又因为在工作中还会对附近的地质地貌造成影响和破坏,稍微的地质改变就会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所以地质研究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论文

论文

5)构造控煤分析
井田内对煤层切割破坏的地质构造因素主要表现为断层及 少量宽缓褶皱。局部地层倒转,煤层倾角较大. 少量宽缓褶皱。局部地层倒转,煤层倾角较大.断层造成煤层重 复。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真诚欢迎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本区成煤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早期的海西- 本区成煤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早期的海西-早 印支运动主应力为南北向, 印支运动主应力为南北向,它是本区成煤后构造变形的 序幕,形成了东西向凹陷。燕山早期的北西- 序幕,形成了东西向凹陷。燕山早期的北西-南东向挤 压和晚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是本区构造的主幕。 压和晚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是本区构造的主幕。他们 奠定了本区构造形态的骨架。 奠定了本区构造形态的骨架。即为轴向北东的褶皱上叠 加了轴向北西的褶皱。 加了轴向北西的褶皱。太平洋期的近东西向挤压是序 幕,它使本区构造变形进一步复杂化。喜山期的北东― 它使本区构造变形进一步复杂化。喜山期的北东― 南西向挤压是尾声,它决定了本区现今的构造面貌。 南西向挤压是尾声,它决定了本区现今的构造面貌。 开平地区岩浆活动极微弱,只在向斜以南有分布。 开平地区岩浆活动极微弱,只在向斜以南有分布。
2)地质演化特征
本区的构造形迹是多期、不同方向应力叠加的结果, 本区的构造形迹是多期、不同方向应力叠加的结果,经历 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多次构造运动。该区岩浆活动极微 了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多次构造运动。 弱。
3)赵各庄矿构造规律研究 )
赵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的东北端,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 赵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的东北端,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 断裂构造的特征及展布规律从总体上看与开平向斜区域地质构
1.4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主要研究内容 )
论文以朱炎铭教授承担的“开平煤田深部( 论文以朱炎铭教授承担的“开平煤田深部(-1200 ~-1500m)资源可靠性研究”项目为依托,选择赵 )资源可靠性研究”项目为依托, 各 庄矿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庄矿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Title: Study on 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Abstract: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play a vital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e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factors.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ining engineers and decision-makers in the field of mining engineering.1. IntroductionMining operations involve the extraction of valuable minerals and metals from the earth's crust, which requires the excavation of rock formation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natural structure. During mining activities,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groundwater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se factors to minimiz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control and ensure safe and efficient mining operations.2. Factors Affect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2.1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g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ck formations, such as strength, cohesion, and permeability, great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The presence of weakzones, faults, and joint systems can weaken the rock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instability.2.2 Stress Distribution: Mining activities induce stress redistribution in the rock mas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an occur around the mining excavations, leading to deformations and potential failures. Understand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patterns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2.3 Groundwater Flow: The presence of water in mine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Seepag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can weaken the rock structure, leading to slope instability and ground failures. Prope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are essential in controlling these risks.3. Methods for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3.1 Field Investigation: Conducting a detailed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ck mass behavior and identifying potential risks. This includes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logging, and rock sample collection for laboratory tests.3.2 Numerical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software packages such as FLAC and RS2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the rock mass. These models can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and help design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4. Measures for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Enhancement4.1 Suppor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analysis,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reinforce the rock mass and enhance stability. This may include rock bolts, shotcrete, steel mesh, and other support mechanisms.4.2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dequat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should be in place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water on rock stability. This may involve the installation of pumps, drainage channels, and barriers.5. Conclusion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are crucial aspec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rata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failures can be minimized,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继续写入:6. Case Studies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 several case studies can be examined. These case studies will highlight real-world examples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mining operations and the measures take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6.1 Case Study 1: Underground Coal MineIn an underground coal mine, the rock mass stability is a critical factor due to the risk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this case study,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complex, with multiple geological faults and weak zones presen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cluded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logg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on rock samples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Numerical model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 potential failures in the mining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support system consisting of rock bolts and shotcrete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dditionally, a comprehens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pumps and drainage channels, was established to control water seepag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 design in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6.2 Case Study 2: Open Pit MineIn an open pit min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surrounding the pit is crucial to prevent slope failure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mining operations. This case study focused on a large-scale open pit mine with challeng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steep slopes and rock formations prone to weathering and erosion. A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geological mapping, geotechnical testing, and monitoring of slope movements. Numerical model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pit wal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support system consisting of rock bolts, steel mesh, and slope stabil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geogrids and erosion control techniques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is case study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ongo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of slope stability in open pit mines, as the conditionscan change over time due to weathering and other factors.7.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can be made to enhance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ing operations:- Conduct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prior to commencing mining op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rock mass behavior and identify potential risks.- Use numer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Design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analysis.- Develop effect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water on rock stability.- Implement ongo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program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mine structures and prevent potential failures.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can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reas:- Investigating new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for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in mining areas.- Developing advanced numer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rock mass and support system performance.- Exploring innovative support system designs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Studying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rock mass and the effects ofmining-induced stresses on slope stability.-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in controlling water-related risks in mines.By continuing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es, we can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 while minimizing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urrounding communities.8. Conclusion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are crucial aspec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numerical modeling,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 design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failures in mines can be minimiz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ongoing monitoring programs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in the long term. By following recommended practices and conducting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ining engineers and decision-makers can enhance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leading to safer and more efficient mining operations.。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矿山地质专业毕业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炭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分析了煤炭矿层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以及定量分析了煤炭资源的质量和储量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地质问题,以及一些优化开采措施。

关键词:煤炭矿山、地质问题、资源质量、储量问题、优化开采煤炭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探讨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资源,其开采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煤炭开采的不断深入,在开采过程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煤炭开采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煤炭矿层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是开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煤炭层是地质变化过程中留下的重要产物,煤炭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非常大。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质构造对于煤炭层的采矿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地质构造的异常情况,就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必须根据地质构造的特征,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确保煤炭开采的顺利进行。

煤炭资源的质量和储量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煤炭的质量一般是指煤的热值、灰分、挥发分和硫分等性质,这些性质影响着煤炭的利用价值和工业生产效率。

在煤炭开采中,除了要考虑煤的质量以外,还要注意煤的储量问题。

煤的储量是指在煤炭矿山内可挖掘的煤炭数量,不同的煤炭矿山其储量情况也有所不同。

在日常煤炭开采过程中,应该对煤的储量进行科学的估算,以便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为了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优化开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煤炭开采中,根据地质条件和煤层特征等因素,优化开采可以有效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在采煤过程中合理选择采煤机进行作业,可以有效降低采空区率,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

此外,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煤炭矿山环境的保护,减少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认真加以探讨。

地质类专业论文(5篇)

地质类专业论文(5篇)

地质类专业论文(5篇)地质类专业论文(5篇)地质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高素养人才;培育模式一、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现有人才培育模式的现状及缺陷随着教育事业的进展,全国高校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高校(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高校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

[1]但人才培育模式的缺陷使当今高素养人才依旧相当匮乏,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严峻不足。

“高学历、低力量”成为了高校生中的普遍现象,要扭转人才培育的现状,就必需首先找到人才培育模式的症结之所在。

1.人才培育目标单一,不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面对市场,人才的培育也是一样,也受到市场的调整,与市场对接。

对于近年来处于恒温状态下的文史类专业,更要加强市场的针对性。

然而现今很多地方教学型院校对文史类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单一,只注意同学专业学问和专业技能的培育,认为学好专业学问就是人才培育的终极目标,造成培育出来的人才虽然专业学问技能比较坚固,但综合素养却比较差,往往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谋求较好的职业。

比如哲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假如仅仅将人才的培育局限于专业的培育上,那么势必会造成这些的人才在狭窄的就业领域不断碰壁。

市场需要的是高素养人才,而地方教学型院校文史类专业培育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力量和实践动手力量。

一方面是由于课本的学问往往被同学视为标准,学习只是一味的强行输入,实际上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长此以往,同学便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自身局限也在肯定程度上遏制了同学的实践性、创新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不彻底,不利于高素养人才的培育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素养教育,并且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矿井田地质的特征与开发毕业论文

矿井田地质的特征与开发毕业论文

矿井田地质的特征与开发毕业论文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井田概括1.1.1 交通位置井田位于乌苏市西南50㎞处,乌苏市白沟镇。

地理坐标:东经84°20′47″~,北纬44°08′30″。

井田西端的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及井田东端的乌苏电厂均有公路直达乌苏市区并与国道312线相接,北疆铁路经乌苏市区南部通过,矿井交通较为便利。

1.1.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天山北麓低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IX线以西,海拔+1400~~~~+1600m,高差不大,但切割细碎。

IX线以东,海拔+1050~~~~+1450m,地形切割剧烈,沟谷纵横,高差达400m以上。

地貌上是一已肢解的冲积扇区,由浸湿的低和浸蚀~堆积阶地组成。

1.1.3 河流井田东有四棵树河,西有喇嘛庙河。

四棵树河自南而北流经矿区东端,水面宽10-15m,汛期水流端急,河床坡度5左右。

洪水期流量为27m3/s—29.3 m3/s,枯水期流量为2.24 m3/s—2.27 m3/s。

年平均流量9.14 m3/s,历年最大流量487 m3/s,最小流量0.35 m3/s。

年径流量2.89亿m3。

喇嘛庙河为山泉汇聚的山间小溪,流量0.17—0.39 m3/s,后因七号平硐在上游设立水源地,现流量仅0.08—0.13 m3/s。

1.1.4 气象及地震矿区6—8月为夏季。

七月份平均气温23.3 ℃。

6—7月多雨,经常雹雨交加形成山洪,冰雹直径可达1厘米。

10月份中上旬开始降雪,次年3月底至4月初消融。

年平均降水量245.6mm,最高年份达426.2mm,年平均均蒸发量为1857.7mm,最大冻土深度约1.5m。

冬季常大雾迷漫,能见度极差。

矿区位于博洛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根据地质报告地震烈度属八度预测区。

1930年至今,矿区及邻近区共发生大于4.7级中强震14次,其中,6级以上5次,7级以上1次,小于4.7级地震不下百余次,且震中距矿区不超过75㎞,属地震多发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绪论1.1 课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煤矿水害事故一直没有杜绝,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极为惨重,因此将水害事故列为煤矿五大灾害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矿井水害事故以多种形式频繁地发生着。

当时人们对水害的认识没有现在深入,许多事故经分析是存在思想重视不够,防治水经验不足等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刚过去的20多年里,有250多个矿井被水淹没,死亡1700多人,经济损失高达350多亿人民币⑷。

可以说,在80年代中期,是我国煤矿水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当时在开滦、肥城、焦作等矿区连续发生了多期灾难性突水淹井事故。

随后,随着两期工业性试验研究和政府对防治水工区监管力度的加大,随着人们的重视程度的加大和科技手段的提高,煤矿水害事故得到遏制,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近年来煤矿突水事故又频繁地发生。

矿井突水事故从水源上来说,可分为地表水害事故,老空水害事故,松散层(冲积层)及砂岩含水层水害事故,灰岩岩溶水害事故等四类。

根据统计,水害事故尽管水源和途径(通道)各异,但灾害性的突水主要来源于导通的底板高压水和废弃关闭的小煤矿老空水或导通的地表水的溃入。

20世纪60年代前后,老空水害事故和地表水水害事故在事故总量中占的比例更大一些。

人们在记录事故时常常用到“透水”二字。

这个“透”字很形象地描绘了工作面或掘进头直接沟通了水体的事故原因⑻。

地表水和老空水是可以预见或探查的,所以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重视,“透水”事故减少了很多。

目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水源,主要是煤层底板灰岩岩溶水。

中国的地质时代里有8个聚煤期⑵,其中以Ⅰ.晚石炭早二叠世;Ⅱ.晚二叠世;Ⅲ. 早侏罗中侏罗世;Ⅳ.晚侏罗早白垩世这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

中国已开发的大小煤田近200个,其中属晚石炭早二叠的最多,约占38%,通称华北型煤田;属于晚二叠的占30%,通称华南型煤田。

华南型煤田主要开采晚二叠世龙潭组煤,主要受底板茅口组灰岩岩溶水威胁,大型突水来源于底板(茅灰)突水,少数矿也同时受顶板长兴灰岩水威胁,但相对比较少。

华北型煤田是我国煤炭生产主要的煤田,它的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中受水害威胁严重。

该煤系地层多数直接假整合于奥陶系石灰岩之上,其间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地层普遍缺失,使煤层距奥灰距离近。

由于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发育,煤层隔水底板较薄,在构造或开采等因素影响下,底板突水事故常常发生,历史上发生的矿井突水事故非常多,其中有开滦范各庄矿1984年6月2日发生的突水量达2053m3/min的特大突水,有肥城国庄矿1993年1月5日突水量32790 m3/h的特大突水,造成的损失巨大。

煤矿突水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⑶。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开采深度、开采强度、开采速度、开采规模的增加和扩大,矿井底板突水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原因在于:1)开采深度越来越深,灰岩承压水水压越来越大,突水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2)开采完上组煤之后,被迫开采下组煤,下组煤距基底灰岩更近,底板突水的可能性更大;3)超速开采、带压开采,使防治水工作相对滞后,增加了防治水的难度,突水的可能性相应地增加。

笔者认为防治水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探、测、疏、排、挡、堵、改、隔。

八个字概括起来比较容易,研究和落实都是比较困难的。

理论的深度和归于数学模型的难度都在现场施工中难以达到。

这八个字有防有治,应该以防为主,力争不发生突水事故。

水害事故频繁发生,客观上是水文地质条件原因,主观上是没有把预防工作做好。

有的事故原因是人们把基本的探放水工作都没做,没有坚持有疑必探的规定,有的是对水情资料分析不透,已经面临灾难了却不知道,或者掉以轻心,有重生产轻安全的侥幸心理,有的是错误指挥决策,原因有很多。

不争的事实是,水害一直没能杜绝。

矿井突水经抢险之后的治理工作,是以“堵”为核心的,建筑挡水墙(挡)也是为了堵水。

另一措施是排水。

排水措施的应用条件是总水量一定,例如水源是老空水、老塘水,定量的地面塌陷坑积水等,确知突水(透水)水源的总量一定,突水的过程时间短而且不能控制,突水后就是个排水问题。

对于相对无限补给水源的动水突水,排水的方案不可取。

即使矿井排水量大于突水水量,持续的动水补给也会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再说,长期的排水,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水资源枯竭,引起供水困难,或者诱发地面沉降,引起水质恶化,导致环境污染,或者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等等,导致一系列人所共知的问题。

因此在矿井突水后,堵水是最重要的课题。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方式的突水,堵水的技术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并提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2.1防治水研究现状人们对水害重视的同时,防治水工作也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许多进展。

防治水工作“探、测、疏、排、挡、堵、改、隔”八字措施中,“探”字当头,是迄今为止最直接、最有效、最基本、最可靠的办法。

探,以钻探为主,包括打超前钻探,对断层取芯探查,探查水情,探查老空区、探查地质构造、探放承压含水层水、探放钻孔水等。

巷探在探查构造或找煤时比钻探能够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资料,但在防治水工作中,一般不使用巷探。

在很多矿井防治水管理规定中,都明文规定不准对老空水、导(含)水断层、陷落柱、导水钻孔、强含水层等直接使用巷探。

采掘过程中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则,当采掘工作面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必须探放水,确认无突水危险后,方可前进。

1)接近水淹的井巷、老空、老窑时;2)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时;3)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陷落柱时;4)接近有水和泥浆积聚的灌浆区时;5)接近封孔不良或怀疑的大水钻孔,有出水危险时;6)打开隔离煤柱放水时;7)接近其它可能突水的地点时;8)接近风氧化带时。

关于探放水的规定的原则、方法、钻孔的布置、套管的规定等,目前已经比较完备。

人们致力于突水的预测预报研究的目的是掌握预防突水的主动权,在工作面开展之前,预先知道突水的可能性大小。

在预测预报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仍然是突水系数方法。

T s=P/(M-C p-D g)式中T s——突水系数(MPa/m)P ——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M ——隔水层厚度(m)C 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D g——隔水层中危险导高(m),承压水沿裂隙上升的高度完善后的突水系数理论中,考虑了矿压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和承压水的导高。

作为评价工作面是否突水的一个参考指标,突水系数是有一定意义的。

“下三带”理论认为开采煤层底板分为三带:即底板破坏带、完整岩层带、承压水导高带。

这三带组成比较符合煤层采动条件下的底板组成状态,在生产实践及科研中应用比较广泛⑶。

有的专家将底板破坏带中矿压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原位张裂与零位破坏理论。

另外,板模型理论提出了底板岩体“两带”模型,将底板岩体分为采动导水裂隙带和底板隔水带,该理论从力学分析角度揭示了矿压对底板的破坏规律,给出了极限水压的计算公式。

这个理论存在问题较多,在实际中很难推广和应用。

关键层理论与板模型理论有些类似。

其他很多专家在突水机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发现和科学的分析。

人们对预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些学者从数理统计、水力学和岩体力学、模糊数学、神经网络及多源信息复合处理、突水概率指数法等方面对底板突水问题进行预测。

但应用均不普遍,主要原因是各个因素数据获取困难,应用过程复杂。

即使有的专家将突水各因素编进微机程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疏水降压中的这个“疏”字比较容易理解,这个措施是与排水相结合的。

关于疏降的研究也有很多探索。

有的专家根据突水系数临界值指出,工作面突水系数值如果大于“临界值”时———当然这已是危险工作面,要采取疏降措施或其他措施,并且探索了可行的单位降深疏水量值,例如:疏水量小于5m3/hm就能使含水层的水压降到安全水压以下时,可采用疏水降压采煤。

疏降方法是经常用到的,但是关于它的理论研究也面临一些困难:1)疏降到突水系数小于临界突水系数后,也不能保证不突水;2)安全水压(安全水头值)的计算有局限性。

等同于突水系数理论里突水系数的计算的局限性。

因此,煤矿生产中一旦确定疏降,就基本上以疏干为目标。

当然疏降方法有它的不利方面,影响经济效益,导致水资源浪费,甚至导致矿区环境污染、地面塌陷等。

隔离设施和隔离煤(岩)柱早已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已经计算了许多不同条件下留设隔离煤(岩)柱的厚度。

但是生产中,已经知道有断层却不留防水煤柱的情况也发生过。

《煤矿安全规程》中对防水隔离煤柱、井田边界煤柱、断层防水煤柱都有要求。

笔者将防水闸门也归到“隔”字里面,因为防水闸门(墙)是实现矿井上下水平隔离,水平中两翼隔离、上下组煤隔离的设施,对防治水意义重大。

注浆改造措施是近几十年来兴起并逐渐完善的防治水方法。

通过对含水层进行注浆,改变其富水性,或者通过对工作面底板裂隙的充填,使底板得到加固,降低了承压水导高,或者封堵了水源补给通道,以杜绝突水事故发生,实现安全采掘。

在掘进巷道中,也借鉴隧道施工中对围岩注浆的方法,对巷道将通过的断层进行注浆,确保安全掘进。

大量的注浆改造工作集中在工作面底板注浆改造上。

人们分析底板注浆改造的前提条件,施工注浆钻孔,建立注浆站进行注浆,不少煤矿均成熟了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施工方法。

国外煤炭开采历史久,对防治水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研究底板突水,认识到了底板隔水层的作用。

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次提出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指出底板突水不仅与隔水层厚度有关,而且还与水压力有关⒂。

突水条件受相对隔水层制约。

这期间前苏联学者B.斯列萨列夫将煤层底板视作两端固定的承受均布载荷作用的梁,并结合强度理论,推导出底板理论安全水压值的计算公式rt KPt H +=22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不少岩石力学工作者在研究矿柱的稳定性时,研究了底板的破坏机理。

日本太平洋煤炭公司在海底采煤,其专业人员在防治水理论上也有较深研究。

目前,我国防治水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2 注浆堵水技术历史及现状人们对堵水的认识很早,早在1935年淄博北大井突水淹井后,就开始过注浆堵水施工。

当时矿井由日本人管理(中国人施工),发生奥灰突水后,向出水点打三个钻孔,注入水泥500t ,未见成效后放弃。

该矿在1972年7月~1974年4月期间,在地面打钻,静水条件下注浆堵水,历时500多天,注入水泥9104t ,堵水效果显著。

据不完全记载,我国首次突水后在动水条件下用双液浆堵水成功的实例在肥城大封矿。

1969年6月29日,该矿9204工作面底板突水,最大1628m 3/h,稳定水量1500m 3/h ,直接水源为徐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