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综述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表变形、地质构造破坏等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和防治工作。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1. 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前兆和预警信号,及时的预警系统能够使人们做好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更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2. 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测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基础。

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化趋势,对潜在的灾害隐患进行精准预测,可以迅速采取防治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风险。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规划管理、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等多个环节。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划定灾害敏感区域,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防灾减灾方面,要加强工程防治与综合防灾,包括加固危险点,减少灾害发生可能;在灾后恢复方面,要及时派出抗灾队伍,组织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4.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与宣传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和预防措施,能够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强公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5. 加强地质环境监管和生态修复一些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如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开采等,因此,加强地质环境监管,制定健全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的审查,推行可持续开发,以遏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监测与预测、防治体系完善、知识普及与宣传、环境监管与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地质灾害风险区三年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区三年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风险区三年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质体力学性质等原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地质灾害风险区三年防治措施。

一、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包括地震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

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采取应急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二、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对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隐患治理是减轻地质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评估工作,全面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和程度。

其次,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例如加固边坡、挡土墙、排水系统建设等,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的出现。

同时,还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自救能力。

三、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是突然的,对地质灾害风险区进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各级救援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其次,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还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更新工作,确保应急救援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

地质灾害风险区三年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提高地质灾害风险区的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如下是有关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有效地减轻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常对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工程措施如下: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

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

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

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

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

(7)软基加固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于陡崖、悬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

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报告供借鉴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报告供借鉴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报告供借鉴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因素引发的,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灾害事件。

为了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

下面是一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报告,供借鉴。

一、地质灾害概况我国地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特别是山区、河谷和海岸带。

过去的几十年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经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影响程度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二、防治工作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大监测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覆盖全国各地重点灾区。

通过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监测预警和报警措施,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前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强化预警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预警机制,共享信息,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3.科学规划和用地管理: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严格限制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域的人口和建设。

通过生态修复、植被覆盖等措施,加强地表的稳定性,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展览、讲座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5.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提高防治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三、工作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下降:经过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降幅超过30%。

2.防治工作能力提升: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发和应用了一批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范文(规范版)(一)2024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范文(规范版)(一)2024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范文(规范版)(一)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我单位积极组织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着重介绍我们的工作情况。

正文:一、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工作1.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各类地质灾害数据。

2. 配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测。

3. 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高精度的地质灾害监测,及时发现隐患。

二、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预报工作1. 制定并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标准和方法。

2.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3. 加强与气象台、地震局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工程建设1. 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2. 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投资力度。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重建工作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的快速响应能力。

2.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3. 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基础设施和居民生产生活秩序。

五、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1. 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2. 利用媒体等渠道加大地质灾害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总结: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们单位在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防治规划、应急救援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地质灾害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加强工作,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规模庞大、破坏力巨大的泥石流灾害。

它在山区地质灾害中具有很大的威胁和危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理措施。

一、采取工程措施1. 河道整治: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河道,可以进行河道整治,清理杂草和淤泥,加深河道,增加河流的排水能力,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2. 建立防护结构: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可以建立防护结构,如围堰、挡土墙等,用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破坏范围。

3. 建立监测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对泥石流发生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采取应急预警和撤离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进行生态措施1. 植被恢复: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通过植被的根系和枝叶来固定土壤,减少土壤的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

2. 林业治理:通过森林管理和林业经营的手段,进行林业治理,修剪枝叶,疏伐乱林,减少林间竞争,提高林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措施1. 土地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合理划定山区的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减少开发和人员的活动,降低特大型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泥石流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控制违法建设,尤其是在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开发,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加公众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

2. 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组织专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开展研究和技术交流,提高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生态、管理和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措施,综合施策,加强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增长,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范围也在逐年增加。

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这些地质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灾害预防灾害预防是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的最有效方法。

根据地质环境特点,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尽可能减轻灾害损失的工作,可以为后续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1.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是通过地质勘察、测量、监测等手段了解山体滑坡的形成和变形情况,制定科学的预防方案,及时采取修筑防护墙、挡土墙、加固斜坡等措施,减少洪水、泥石流、山火等自然灾害对山体的冲击,减小山体滑坡可能性。

2.地震地震是很难预防的,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加强保护措施,降低地震灾害的危害。

对于已建成建筑物而言,要考虑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安全性能,采取加固建筑物、提高抗震能力等方法,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不受严重影响。

对于新建建筑物,要严格的按照抗震设防等级要求进行设计建造。

二、灾害应急处置即便是做好了防范工作,灾害在某些情况下还是难免发生,此时需要我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

制定科学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在灾情发生时迅速并有效地进行处置工作,避免更多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1.山体滑坡、泥石流1)资源整合:紧急联络各类救援力量,协调各部门资源,支持灾区的救援工作。

2)救援行动:救援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安全带,集结在安全地带,按照队列、专业、区域分工进行救援。

3)安排转移:对于不易搬迁的居民,要使用吊挂、吊运等方式,提高转移速度和转移成功率2.地震对于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应尽快搜救被困人员,并组织起众多民工、工作人员,行使各项职责,推进地震的救援工作。

1)地震发生后,组织人员进行灾情检查:确定受损的区域和重点区域,确保救援优先应该处理的地区。

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加强了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及时掌
握地质灾害点的变化情况,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损失。

其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

对于已经形成的地质灾害点,
我们进行了土石方的加固和支护工程,采取了植被恢复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灾害的危害程度。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点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通过清理垃圾、疏通
河道、修复植被等措施,改善了地质灾害点周边的生态环境,减少了灾害的发生可能性。

最后,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了人们应对灾害的能力。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和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引发或加剧的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一、搜集地质信息搜集地质信息是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质灾害易发区、灾害类型、发生时间等基本信息,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卫星遥感、遥感图像解译、地质调查等手段搜集地质信息,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及时处理、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地质灾害,如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地形测量技术、地震仪器、水文测量仪等,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以便灾害的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

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报群众,做到人员、财产的及时疏散和转移。

三、加强工程防治加强工程防治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包括抢险、治安加固、预警监测等。

在灾后抢险中,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人员安全的同时采取控制灾害、清理垃圾、恢复秩序等综合措施。

治安加固则是指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进行抢险、整治、加固,以便减少灾害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警监测则是指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常年易发灾害点进行监测,对情况不明的地方要及时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四、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合理开采和利用地下资源,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积极作用,达到预防、减轻、化解灾害的目的。

总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公众和企业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通过搜集地质信息、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工程防治和社会宣传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治理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

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1.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是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措施。

其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开危险区域。

监测预警则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灾害形势,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风险评估也是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常用的工程防治措施包括抢险工程和防护工程。

抢险工程通常是在发生灾害之后进行,目的是尽快消除灾害隐患,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护工程则是在预防控制措施之外,通过修筑防护设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山体滑坡灾害治理中,可以采取加固山体和建设挡土墙等工程手段,以减少滑坡可能造成的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方面。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地区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

例如,在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固结性和保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应对地质灾害的策略1. 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灾害治理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共6篇汇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共6篇汇总)

第1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我市属××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

全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3600余处,其中列入省、市、县三级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714处。

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地面塌陷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连续七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一、主要做法1、健全管理机构。

市、县、乡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办、国土XX局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民政、气象等18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指挥、部署协调和巡查指导,并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单位,实行防灾减灾领导责任制。

2、编制防灾预案。

市、县两级每年在汛前都认真组织编制了《防灾预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下发到有关单位、乡镇执行。

对全市已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危险点,填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填制“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

3、开展科普宣传。

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宣传,通过组织咨询服务队伍上街提供咨询服务,到乡村农户家中发送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到乡镇、村组进行巡回宣传,悬挂、张贴、刷写大型宣传标语和宣传图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让群众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

4、加强业务培训。

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都分别举办两次以上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学习班。

市国土XX局以召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形式,侧重培训县、乡政府分管领导,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县国土XX局以举办学习班形式,侧重培训县、乡地质灾害领导小组成员和地质灾害危险点监测人员。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报告「篇一」我乡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接到通知要求后,严格按照《中共德格县委办公室德格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县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积极认真的查漏补缺、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相关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现将我乡防汛减灾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一、地灾点基本情况我乡山体滑坡严重、隐患点人员集中、色曲河、金沙江横贯我乡辖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地,每年5—8月雨季属重点检测和防范期。

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主要分布于康公、秧达、折学、龚垭、普西、洞庄6个村,威胁3处单位、215人,以及农户38户、338人。

其灾害类型主要为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崩塌;我乡共有沿公路隐患点13处,诱发因素多为降雨-地震-人为因素;我乡共有山洪危险区4处,主要分布于洞庄村、折学村、秧达村3个村。

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我乡地灾的基本情况,我乡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县乡村三级密切配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认真贯彻县会议精神和各项工作要求,将我乡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我乡历来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确保地灾防治工作高效开展。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加强摸底排查。

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下发了《20xx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改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召开工作会议,对全乡地灾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下发了防治方案和预案,充分做好动员工作。

各村也结合排查、巡查工作成果,制定了村级年度防治方案,群众转移方案。

(三)做好防范警示,强化宣传教育。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灾害事件。

为了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种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对该领域感兴趣人士的参考。

一、山体滑坡的防治措施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地质灾害形式,对临近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山体滑坡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固山体基础、改善地表排水系统、减轻山体压力、及时监测山体变形等。

二、地震的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建造抗震建筑、改善土质条件、加强地震监测、加强对公众的地震教育和培训等。

三、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石溶解、开采活动或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地表下陷现象。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地表水排放管理、监测地下水位和地面变形等。

四、火山喷发的防治措施火山喷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形式,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减轻火山喷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火山监测系统、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宣传和教育等。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措施无论我们采取了多少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事故总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和实施一套紧急救援措施,以迅速响应和处置地质灾害事故。

紧急救援措施包括: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设施等。

结论:地质灾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严重威胁,然而,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其发生和影响,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管理。

希望本文所提及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提供参考,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一、地震灾害治理措施地震是地球表面产生的振动现象,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建筑结构改造:加固房屋建筑结构,使用抗震材料和技术,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的冲击,并减少人员伤亡。

2.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地震监测仪器,可以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情况,提前预警,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二、滑坡灾害治理措施滑坡是由于重力作用和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和岩石的向下滑动,致使房屋损坏和公路中断。

为了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加固滑坡体:通过采用锚杆、钢筋网等技术手段,加固滑坡体,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2. 引导水流:通过设置排水管道、挡水堰等措施,引导水流,减少因水流入滑坡体而导致的滑坡现象。

3. 疏通排水系统:定期清理疏通滑坡周围的排水系统,确保水流能够顺利排出,减少滑坡的发生。

三、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发生溃决,导致大量土石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构筑防护堤坝: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设置防护堤坝,能够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对附近居民和农田的破坏。

2.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工作,通过植被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质形态和水文条件,及时预警,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包括地震灾害、滑坡灾害和泥石流灾害三个方面。

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综述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综述

地质灾害工程管理施工技术现状泥石iStRΛ三三g施 (1)滑降其W®昔施 (5)崩塌RM三三J昔施................................................................. 1.0 岩溶塌陷及其W三gJS . (13)其三三i昔施............................................................... 1.6泥石流及其管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蓦地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管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普通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者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普通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普通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干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现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列举了一些建议。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是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演化和趋势,提前预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2. 加强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对于高风险区域,应制定严格的地质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包括限制开发、加强监管等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加强工程建设和维护在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标准,如建设抗震、抗滑、防洪等设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工程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修复隐患。

4. 加强科普教育和宣传对于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应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减少人类因不了解防治措施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5.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监督,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

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 推广环保型生产方式环保型生产方式能够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应加大环保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力度,减少人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8. 加强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9.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地质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

10. 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地质灾害指的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地震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

为了预防地震灾害,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这些系统能够通过地震仪、震级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前发出预警信息,使人们有更多时间做好防护措施。

其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也是防止地震灾害的关键。

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遵守地震抗震设计规范,使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能力,也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滑坡是地形地貌变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

为了治理滑坡,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人们可以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滑坡治理。

种植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如草、树木等,能够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减少降水入渗,从而起到固土保持的作用。

其次,注浆固结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滑坡治理措施。

通过注入固结材料,如水泥、石灰等,能够增加土层的强度,减少滑坡的发生。

另外,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滑坡迹象,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于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泥石流是由于山区地质条件特殊,降水量大而又集中,导致土石破碎形成泥石混合物而产生的地质灾害。

治理泥石流的措施主要包括防治源头、导流除险、适地开展植护和加固治理。

防治源头即在山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禁乱砍滥伐,稳定土地表面,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导流除险则是通过建设堰坝、沟渠等工程设施,将泥石流引导至安全地带,避免对居民和城市设施造成危害。

适地开展植护和加固治理则是指根据地质条件,采取人工造林、草本种植、林草复种等方式,加强山区的植被护坡作用,减轻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力度。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立法、预防、监测和应急救援四个方面提出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一、立法方面1.规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包括在城乡规划中,确保安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土地利用:禁止在易发地质灾害区进行建设,对已建成的重大工程,如水库、高速公路等进行评估改造,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潜在风险。

3.防治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监测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二、预防方面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关键,应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发生概率和减轻灾害损失。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坡顶加固、导流减压等。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现场观测、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提高对地质灾害的感知能力。

3.完善地质调查体系,收集地质资料,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面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可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布设现场观测点,并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区域,并通过各种手段,如摄像监控、无人机巡检等,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

3.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四、应急救援方面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救援人员等,确保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进行救援。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总结一、概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为了应对因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以提升未来类似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二、工程实施过程1. 施工准备:在施工前,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明确了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危害程度。

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为后续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2. 边坡加固: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采取了边坡加固措施。

通过设置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手段,有效提升了边坡的稳定性。

3. 排水系统建设:为防止因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完善了区域排水系统。

通过修建排水沟、排水井等设施,有效降低了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

4. 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了宝贵时间。

三、工程质量评估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工程质量。

工程完成后,进行了严格的验收和评估,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准。

四、效益分析经过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显著提升了当地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该工程的实施还为类似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五、总结与展望本次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预警监测水平。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施工技术现状目录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1)滑坡及其治理措施 (5)崩塌及其治理措施 (10)岩溶塌陷及其治理措施 (13)地裂缝及其治理措施 (16)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跨越工程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上方凌空跨越,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

根据1977年的考察资料,成昆铁路沿线249条泥石流沟共修建桥梁157座,涵洞48座,占全部221项工程的90.2%,可见桥涵跨越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主要工程形式。

穿过工程穿过工程是指修建隧道、明洞从泥石流下方穿过,泥石流在其上方排泄。

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

据统计,成昆线穿过泥石流共修建隧道、明洞和渡槽16座,占全部221项工程的9.8%。

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排导工程排导工程的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

泥石流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三种类型。

导流堤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改善泥石流的流向,同时也改善流速。

急流槽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流速,也改善流向。

束流堤作用,主要是改善流向,防止漫流。

导流堤和急流槽组合成排导槽,以改善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流势和流向,让泥石流循着指定的道路排泄,不让淤积。

导流堤和束流堤组合成束导堤,可以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为害。

对于导流堤的布置,堤尾方向与大河流向应力求成锐角相交。

泥石流与大河汇流,洪水互相搏击,动能会有很大损失,交角越小,动能损失越小,越容易将泥石流带走,一般地说,交角宜小于45。

拦挡工程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拦挡工程包括拦碴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四类。

前三类起拦碴、滞流、固坡作用,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供给。

截洪工程的作用在于控制雨洪径流。

总的目的是削弱泥石流。

对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须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应用。

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导流堤、拦碴坝和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拦碴坝、急流槽和渡槽相结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

防护工程也常与其他工程配合应用。

多种工程措施配合使用,比单纯采用某一种工程措施要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合理。

(三)全流域综合治理泥石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目的是按照泥石流的基本性质,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整治,以制止泥石流形成或控制泥石流危害。

这是大规模、长时期、多方面协调一致的统一行动。

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稳主要是在泥石流形成区植树造林,在支、毛、冲沟中修建谷场,其目的在于增加地表植被、涵养水分、减缓暴雨径流对坡面的冲刷,增强坡体稳定性,抑制冲沟发展。

拦主要是在沟谷中修建挡坝,用以拦截泥石流下泄的固体物质,防止沟床继续下切,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加快淤积速度,以稳住山坡坡脚,减缓沟床纵坡降,抑制泥石流的进一步发展。

排主要是修建排导建筑物,防止泥石流对下游居民区、道路和农田的危害。

这是改造和利用堆积扇,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工程措施滑坡及其治理措施一、滑坡简介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致使预测困难,治理费用也较昂贵,且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

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凡是较陡的地方均可发生,发生频繁,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我国山区建设中,滑坡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

据目前所知,铁路滑坡约有1000余处,据建筑部门统计,我国西南地区建筑物由于滑坡全部毁坏的占10%,迫使建筑物场地迁移的占20%,因整治滑坡修改设计的占55%。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大规模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挖填方等土方工程日益增大,施工强度急剧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滑坡灾害日益严重,滑坡防治工程研究也日益成为工程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二、常用的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其技术途径为:(1)减小滑坡下滑力或消除下滑因素;(2)增大滑坡抗滑力或增加抗滑因素。

任何滑坡防治工程都是围绕上述两条途径,结合滑坡地形、地质、水文、滑坡形成机理及发展阶段,因地制宜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达到防止滑坡灾害产生或治理已发生的滑坡灾害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治理滑坡的工程措施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改变坡体几何形态;(2)排水;(3)支挡;(4)改良滑带土体。

2.1改变坡体几何形态这种措施主要是消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即减重)和增加阻止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即反压),通常所谓的砍头压脚;或减缓边坡的总坡度,即通称的削方减载。

这种方法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滑坡的措施,技术上简单易行且对滑坡体防治效果好,所以获得了广泛地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对厚度大、主滑段和牵引段滑面较陡的滑坡体,其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对其合理应用则需先准确判定主滑、牵引和抗滑段的位置。

2.2排水工程由于水是形成滑坡的重要作用因素,特别是作用于滑动面(带)的水增大滑带土的孔隙水压力,降低强度参数,减小滑阻力,因此修建排水工程总是治理滑坡中首先应考虑的措施。

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

地表排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用截水沟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沟谷。

滑体表面的截水沟修建成树枝状,主沟应尽量与滑坡方向一致,支沟与滑坡方向成30°~45°斜交。

地表排水以其技术简单易行且加固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而应用极广,几乎所有滑坡整治工程都包括地表排水工程。

只要运用得当,仅用地表排水即可整治滑坡。

由于地下排水工程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加有效正应力从而提高抗滑力,因此加固效果极佳,工程造价也较低,应用也很广泛。

尤其是大型滑坡的整治,深部大规模的排水往往是首选的整治措施。

但其施工技术比起地表排水来要复杂得多。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主要的排水措施有:①平孔排水;②真空排水;③虹吸排水;④电渗析排水。

垂直排水钻孔与深部水平排水廊道(隧洞)相结合的排水体系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将排水措施与改变斜坡几何形态联合可以获得更佳的整治效果。

同时,植树造林也可避免浅薄层土质流失,减少大滑坡产生的概率。

2.3支挡结构2.3.1 抗滑挡墙在滑坡底脚修建挡墙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挡墙可用砌石、混凝土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

临时性加固时,也可采用木笼挡墙。

修建挡墙不但能适当提高滑坡的整体安全性,更可有效防止坡脚的局部崩坍,以免不断恶化边坡条件。

但对于大型滑坡,挡墙由于受到工程量及高度的限制,滑坡体的安全系数往往提高不大。

如果在边坡表面修建一些拱形或网形建筑物,或对边坡加以表面砌护,则它们虽不能防止深层滑动,提高滑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但也能防止表面局部崩落、冲刷,以免进一步恶化滑坡体的工作条件。

2.3.2 抗滑桩抗滑桩是一种被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传统滑体加固方式。

对一些中、深层滑坡,用抗滑挡墙难以整治的情况下,可以用抗滑桩。

抗滑桩在滑坡体上挖孔设桩,不会因施工破坏其整体稳定。

桩身嵌固在滑动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借以抗衡滑坡体的下滑力,这是整治滑坡比较有效的措施。

但是,由于其多为悬臂梁式设置,不但受力状态不理想,而且为克服较大的弯矩作用,往往设计的断面较大,配筋率较高,造价也非常高。

2.3.3 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索单独稳定滑坡是在其中、前部打若干排锚索,锚于滑动面以下稳定地层中,加预应力500~3000 kN以上,增加对滑动面的垂直压力从而提高摩阻力和水平抗力,变被动受力为主动抗滑。

地面用梁或锚墩作反力装置给滑体施加一个预应力来稳定滑坡,这样能有效地阻止滑坡的移动。

锚索工程不开挖滑体,对滑体扰动小,又能机械施工,比抗滑桩工程节省投资约50%,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3.4 锚索桩锚索与抗滑桩联合形成锚索桩。

在抗滑桩顶部加2~4束锚索,增加一个拉力,改变普通抗滑桩的悬臂受力状态,接近简支梁,加预应力使桩由被动受力变为主动受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传统桩体的截面、配筋率和埋置深度,可节省工程投资40%~50% ,有较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改变了桩的受力状态,变被动支挡为主动预加,提高了滑坡稳定性。

此方案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较大的锚固力,锚杆充分发挥其全部作用之前不产生移动,故边坡的变形和可能的张裂是最小的,但要配备大型的张拉设备,目施工工艺复杂,成本高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