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文学中的上帝形象

合集下载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摘要:在诗歌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诗歌本身这一文学样式的限定和规则,中国和西方的诗歌自然都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共通之处。

本文试图在中西文化中探索中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归纳总结中西诗歌共通遵循的范式,进而让人们更加直观的领略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相同一、中西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异诗歌是中国从古至今每个文学变革阶段的参与者。

中西方的诗歌,孕育在不同的摇篮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蕴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

传统认为,抒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首要动力。

中国诗歌抒情的内容有着时代性的变化,例如同样是爱情的表达,最初诗歌被纯粹的用来表达爱慕,或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到了后来儒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爱情,则有了些许的禁锢。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提出,阻碍了男女爱情的积极表达。

再到近现代的诗歌,人们的天性又一次都得了解放,直抒爱情的方式再一次盛行。

较之中国的诗歌,西方的诗歌是不同的系统。

西方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冠有理性之名,所以西方的诗歌偏重于真实事件的记录。

他们习惯于利用诗歌来讲故事,例如荷马史诗的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述希腊联军对特洛伊的战争,后者讲述在攻陷特洛伊后奥德修斯率队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困难后终于归国的故事。

除此之外,宗教性在西方诗歌中被运用的更为广泛,从神话中寻找诗歌创作的主题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现象。

中国和西方的诗歌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总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的诗歌都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上,无形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7.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L7.3夏多布里昂与雨果——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7.第七章 浪漫主义文论 L7.3夏多布里昂与雨果——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7.3夏多布里昂与雨果=====================================================================其他文献引述:一、夏多布里昂的“以神秘为美〞除了神秘的食物以外,再没有什么美丽、动人、伟大的东西了。

最美妙的情操是那些朦朦胧胧地冲动我们的情操:羞耻、纯粹的爱、忠实的友谊都是充满着奥秘的。

我们可以说,相爱的心半句话就足以相互了解,而他们也并不是向对方完全敞开的。

同样,天真不过是无邪的愚昧,它难道不正是这种神秘事物中最不可言传的吗?童年之所以如此幸福,正是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老年之所以如此不幸,正是因为他什么都知道;幸而对老年来说,生命的神秘行将结束,而死亡的神秘正在开始。

如果说情操是如此,那么道德也是如此:最神圣的道德是像慈善这样一些直接来自上帝的道德,它们正如它们的来源一样,都是不愿为人所见的。

在谈到精神方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思想的乐趣也都是一些奥秘。

奥秘是具有这样神圣的性质,亚洲最早的人们只用记号来说话。

人们最常过问的是怎么样的学问呢?是那种总保存一些东西有待我们去猜想,把我们的视线引导无穷远处的学问。

在宇宙中,一切都是隐藏着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人本身不正是一个不可解释的神秘事物吗?〔夏多布里昂:?论神秘的性质?,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二、雨果的“美丑对照〞原那么基督教把诗引到真理。

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看事物。

它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符合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它会要探求艺术家狭隘而相对的理性对否应该胜过造物主的无穷而绝对的灵智;是否要人来矫正上帝;自然一经矫揉造作是否反而更美;艺术是否有权把人、生命、与创作割裂成为两个方面,每一件东西如果去掉了筋脉和弹力对否会走得更好;还有,是否“凡要成为和谐的那种方法〞都是不完整的。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以互文性理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脉络论文

以互文性理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脉络论文

以互文性理论梳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探索的脉络摘要互文性理论是欧美一种新兴文艺理论,其本身就能够打破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之间的隔膜。

如果将其引入文学史,以其树立一种新型文学史观,完全能够取得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试从互文性理论的内涵着手,并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神曲》、《浮士德》、《城堡》、《等待戈多》四部作品,梳理了西方文学中对人生价值探索的脉络。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人生价值脉络上帝人类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互文性理论是当今世界文学界方兴未艾的一种兼有创作、接受两方面因素的文学观。

长期以来,国内的文学观停留在对主旨内涵和思想内容的过分注重之中,本文以为,这种文学观对于文学学习者而言是有害的。

我们应该明确进行文学鉴赏时要坚持“不以题材论优劣,不以体裁论优劣,不以主旨论优劣”的原则,在注重题材、体裁、主旨的同时,更应该倾向于对作品形式的探讨。

而互文性理论恰恰能够在这一点上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高效的可操作性为我们提供一座桥梁。

在西方文学中,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卡夫卡的《城堡》以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四部作品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的发展过程。

四位伟大的作家以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精深的哲学思辨,对人类的生存意义进行了深层次地拷问和探索。

从这个层面上讲,这四部作品恰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渐次推进的链条。

这个链条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以互文性理论分析这个链条,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一逐渐远去的上帝如果说西方文学所探寻的人类终极意义要用某一个词来代表,我们想可能唯有“上帝”这个词最有资格。

然后我们再观照作品,就会发现这四部作品恰好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而逐渐将上帝的形象驱逐出文本。

《神曲》中,但丁有着明确的、始终如一的目标,那就是在领路人的指引下,经过地狱、净界,最终到达天堂,面见上帝。

上帝的的确确存在并且出现,而且是在但丁的面前出现。

摩西形象比较

摩西形象比较

一、《出埃及记》中摩西的性格转变《出埃及记》中,西的性格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而这一个变化过程主要是由摩西身份的变化所导致的:从一个普通的受欺压的以色列人,到被选为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多去自己领土的民族首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摩西也开始从一个只关注自己的安危,寻求稳定生活的普通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严厉而又处处关怀自己同胞的合格首领。

摩西在《圣经》中刚出现是说他逃往米甸,逃亡的原因是他将一个打希伯来人的埃及人给打死了,可见在摩西心里对希伯来民族是有认同感的。

然而当他杀人的事情被发现“摩西便惧怕了”,从这又可看到摩西性格上的软弱。

摩西逃往米甸居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他虽然在自己的岳父家中住,实际上和在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土,寄人篱下,受人欺负,虽然书中对于摩西此时对自己命运有何看法并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从出埃及的过程中频频抱怨的以色列人那里找到一个普遍观点:如果能有自己的领土,不受他人的欺压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点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还不如留在埃及做奴隶。

我们似乎可以猜测摩西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当耶和华让他承担起拯救以色列人的责任时,他提出四个推辞的理由:“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他们若问我说:‘他(上帝)叫什么名字’我对他们说什么呢?”,“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

我本是拙口笨舌的”,最后摩西干脆说“你愿意打发谁,就打发谁去吧”。

由此可见,这时候摩西的表现是畏惧巨大责任,同时也表明了他以及广大以色列人对自身悲剧命运的默认和对神的能力的不信任。

在摩西开始着手说服法老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他仍然想着的是如何推卸责任,不停地强调自己是一个“拙口笨舌的人”,并只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说“若把埃及人所厌恶的在他们面前献为祭,他们岂不拿石头打死我们吗”,摩西这种不远承担责任的态度甚至让耶和华萌生了杀死摩西的念头。

普罗米修斯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

普罗米修斯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

116普罗米修斯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刘莹莹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摘要:在早期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本是一个因炫耀才智而被宙斯惩罚的神,其形象并不高大。

但在后世文学流转中,其文学形象却嬗变为一个为自由而战、与强权抗争的人类殉道者的形象。

究其原因,和西方的崇尚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体制渊源及以悲为美的文学审美有关。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形象嬗变;政治体制;文学审美一、文学形象嬗变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他是自由、顽强不屈、为人类与强权抗争的英雄,然而这并不是他的最初形象。

神话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并不怎么光辉,相反更像是一个阴谋家。

在赫希俄德的笔下,普罗米修斯虽然是智慧的化身,但是他却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

也正是因为他和宙斯比赛聪明才智,故意蒙骗宙斯,最终惹怒了宙斯,而拒绝给人类火种,这才有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的故事。

而普的盗火行为更是惹怒宙斯,宙斯派一个灾星潘多拉去惩罚人类,而普罗米修斯则被宙斯绑缚于高加索山上,受风吹日晒,并且每天有一只饿鹰去啄食他的肝脏,日复一日。

在赫希俄德的神话中,宙斯是公正威严的代表,而普罗米修斯则像一个跳梁小丑。

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本来很幸福,后来的不幸全部来自于普罗米修斯犯下的错。

而普罗米修斯的错为何要人类来承担,赫希俄德没有说明。

按后来的神话创作者们的说法,普罗米修斯之所以会在分牛肉上蒙骗宙斯,是因为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他偏爱人类。

普罗米修斯为何会偏爱人类呢?因为他创造了人类,所以他才会冒险去盗火种给人类。

这些后续的神话补充,显然已经在美化普罗米修斯的形象。

到了埃斯库罗斯的笔下,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终于有了一个彻底的反转。

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现在仅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部,但正是这仅存的一部悲剧,终于开启了普罗米修斯感动世人的大幕。

剧中,普罗米修斯面对宙斯欲毁灭人类的阴谋,挺身而出,揭穿并公开谴责宙斯;他怜悯人类,热爱人类,盗火慧人,终被暴怒的宙斯惩罚,却终不屈服。

论中西方创世造人说异同

论中西方创世造人说异同

论中西方创世造人说异同引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幻想的结晶。

原始氏族的人类想要生存,就要同自然作斗争,但处于蒙昧状态的人对周围的现象一无所知,于是只能把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归因为神灵的操纵,神灵操纵自然的故事通过口头流传或文字记载保留下来我们称之为神话。

而神话对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宗教信仰、人文观念等都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创世造人神话的比较,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民族特征。

关于“创世说”我国各类古书中,关于创世神话人们最熟知的莫过于盘古开天辟地,《太平御览》卷二《三五历记》中有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在其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

神於天。

圣於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而西方创世神话中流传最广的则是上帝六天创世,《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纪》统而完整的描述了上帝耶和华创造世界、万物和人的过程。

上帝按自己的意愿用先后六天的时间依次创造了昼与夜、水与天、地与海、花草树木、四时节令、太阳与星辰、昆虫走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个人—亚当。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创世神话的传说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关于世界之初的描绘基本一致。

《圣经》把世界之初描绘成“空虚混沌”,《三五历记》则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

显然,《创世纪》和中国创世神话对开始的世界认知是完全一致的,即空虚混沌,无形无状。

其次,在创世顺序上也大体相似。

在盘古开天辟地中,“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而《创世纪》中则是上帝首先创造了光,用光来划分白昼和黑夜,然后再创造天和地。

而中西方创始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处于混沌天地间,他的神力在天地中产生而不是独立于天地之外。

他所要做的是分开清浊,由此可见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反映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而《创世纪》中是天地之外有一个神灵,是神灵创造了天地,精神独立于物质而存在,这反映出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引言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年,动物题材的小说仍具有不可小视的魅力呢?我们将以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例,追溯动物形象出现的始源,探求动物形象在欧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来浅析一下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不同文学时代背景下的动物形象的解析,我们以此为参考,来探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阐释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一在欧洲文学史中各具魅力的动物形象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著称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仍令世人感叹的希腊神话。

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大多具有神的性质。

比如,在阿卡狄亚的目卡翁山,当地人崇拜的宙斯,其形象是一位接受人祭的又有降雨功能的狼神,阿卡狄亚人崇拜的谷物女神德墨忒耳,其形象为马头女神,雅典娜的形象与蛇有关,赫拉是阿尔哥斯当地的母牛神,[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尽管动物形象颇多,但他们都是神的变形,都具有神的性质。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

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

《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采用绝妙的讽刺笔法,揭漏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2]《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像《蚯蚓和狐狸》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露着哲理性的光芒,这正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到了中世纪,文学的代表则以《圣经》为主,《圣经》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

《圣经》中上帝形象的转变研究

《圣经》中上帝形象的转变研究

学教育
( 1 ) 伤心的丈夫 , 苦 口婆 心的父 亲 公元前 5 8 7年 , 犹 太 民族 为 异 族 攻入 ,开始 了长期的流亡 时期 。看着 自己的子 民饱 受流亡之苦 ,耶和华再 也不能做 到袖 手旁观 。他 时而现身为 个伤心欲 绝的丈夫 ,召唤着迷途 的 妻子归来 ,时而表现得像个 年迈慈爱 的老父亲 ,呼唤浪子归来。 “ 你幼 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 ,你 怎样 在 旷 野 ,在 未 曾耕 种 之 地 跟 随 我 , 我 都 记 得 ,那 时 以 色 列 归 耶 和 华 为 圣 ”( 耶利 米书 2 :l 一 3 )这里耶和华 把 以色 列 民族 称 之 为 自 己 的 爱 妻 ,甚 至把 以色列和犹大比为行淫的姐妹 , 上 帝 原谅 了她们 的过失, “ 背道 的以色列 啊 , 回 来 吧 !我 必 不 怒 目看 你 们 , 因 为 我 是 慈 爱 的 ,我 必 不 永 远 存怒 。 ” ( 耶米利 书 3 :l 1 - 1 3 ) 在这 里一个苦苦 哀求 的丈夫 和父 亲的形象跃然 纸上,充满 了慈爱 ,悲

《 圣经》中上帝的首次亮相是 以造 物 主的形 象出现 的,并且这个造 物主 的形象 区别于其他俗 世神话 :《 圣经》 中创造 宇宙和 人类 的神是 男性 , 而 其他世俗 神话 中造人 和世界 的神 往往 是女性 ,或者有女性 的参与 ,而 且常 常伴有性交的隐喻或暗指 ;而 《 圣经》 中的上帝 不靠生育方 式创造世 界,他 是用语言把这个世界 “ 说” 了出来 : 神说 :“ 要有光 ,就有 了光 - . - … 神说:“ 地要生 出活物来 ,各从其类” , 于 是 地 上 各 类 走 兽 、飞 禽 开 始 兴 盛 。【 3 上帝这 一 以语 言造世界 并且 管理 世界的特 点让其本身 也显得无形无踪 , 又无处不在 ,是极为抽 象的意象。

论《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撒旦形象

论《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撒旦形象

论《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撒旦形象
张永红
【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3)006
【摘要】撒旦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他来源于<圣经>,是"恶"的化身.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这一人物身上发掘出了更多的内涵.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书中,撒旦虽不是上帝,但行使的正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给人间带来灾难.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张永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 [J], 唐逸红
2.信仰与世俗理性的对话--《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无家汉”伊万的形象及其意义[J], 窦天骄
3.浅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形象 [J], 刘琦
4.浅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形象 [J], 刘琦;
5.《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象征形象 [J], 许延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第三单元一、判断正误1、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的基督教神学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2、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从普洛丁的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出发,宣称世俗的文艺是信仰的敌人,否定世俗的文学艺术。

3、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个为世俗文艺辩护的神学的文艺理论家,他的名字是阿伯拉。

4、托马斯·阿奎那承认了文艺模仿现实的合法性,但是主张诗人应该到上帝那里去寻找灵感,去创造基督教的文学艺术。

5、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6、奥古斯丁认为,由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世界上就没有恶的东西存在。

7、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所以他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文学作品。

8、阿伯拉是中世纪的三位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主张文艺应该是神学的奴婢。

9、由于阿伯拉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且情感也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描写中,所以,阿伯拉是最早涉及“移情说”古代西方文艺理论家。

二、填空1、()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与希腊学术同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2、从地域上看,《旧约》发祥于亚洲的(),可以看作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它深广的影响,覆盖的却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3、()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来、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

4、“人生而有罪,耽于享乐,惟有禁欲苦修,方能得到救赎而达永生。

”这是()的著作《忏悔录》的主题,也是他全部著作的根本主题。

5、奥古斯丁认为,()是真善美的流出之源。

6、就如同柏拉图用《理想国》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奥古斯丁写作了()一书和世俗之城对举,阐述自己的价值理念。

7、在奥古斯丁那里,()作为一个和美对立的美学范畴得到了确立。

8、()是存在于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基督教思想家,他在自己的学说中表述了某些唯物的观点,对世俗文艺给予了肯定,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中的“另类”。

撒旦的文学原型与象征-2019年文档资料

撒旦的文学原型与象征-2019年文档资料

撒旦的文学原型与象征众所周知,古希腊文明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艺的发生和发展,而另一支文明――古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容低估。

作为希伯莱文明的集大成作品――《圣经》,它不仅仅是一部民族的宗教历史典籍,它还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极强的文学名著。

《圣经》中塑造的神和人的形象成为各种原型,不断地在日后的文艺作品中出现,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

其中有一个形象非常独特且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这个形象就是魔鬼撒旦(Satan)。

据《圣经》记载,撒旦曾经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后来他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撒旦作为恶的原型,其形象和作为多次出现在《圣经》文本中:旧约创世记第三章的蛇,就是代表撒旦;约伯记第二章第一节特别提到,在神面前控告约伯的是撒旦;历代志上第二十一章第一节也提到,是撒旦令大卫数点以色列人的;撒迦利亚书第三章又说,撒旦在神面前与约书亚作对。

新约里也有不少经文都见证撒旦的存在:每一位新约作者都提到撒旦;基督自己就提过撒旦二十多次。

新约旧约都提到不少撒旦的名字,有时称为路西弗,有时称为基路伯,有时称为蛇等等,这些都是撒旦这个原型人物存在的证据。

撒旦不仅存在,还有独特个性。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简约,撒旦的性格约有三方面比较突出:曾经的智与美的化身――以西结书第二十八章第十二到十五节描写未堕落前撒旦在神面前拥有崇高的地位,天上的美物环绕他,他称为“受膏遮掩约柜的”,他在神面前拥有至高的尊荣。

以赛亚书第十四章第十二节提到,他是至高的天使,称他为“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强烈的贪欲――以赛亚书第十四章第十三、十四节写道: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

[1]五个“我要”极言其贪;诡诈――他定意要打败基督做“至高者”,在神的宝座上建立他的宝座,超过其他天使,所以挑拨离间人神关系,诱惑人类。

“天”与“上帝”之不同的中西方信仰

“天”与“上帝”之不同的中西方信仰

“天”与“上帝”之不同的中西方信仰作者:黄艳华燕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人对天的崇拜所产生的天人关系和西方基督教徒对上帝的拜谒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本文分析比较了“天”与“上帝”,天创论与神创论以及天人关系与上帝与人的关系,为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天上帝中国传统文化基督教中国古代对天的信仰和西方世界对上帝的膜拜是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最大不同之一,也是宗教和哲学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当今中国人对信仰问题有诸多思考和讨论,对西方基督教也有所了解,将中西方信仰体系放在一起对比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和相同,为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提供方便。

一.“天”与“上帝”中国古代有许多和天有关的说法。

“天子”就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顾名思义,天子就是天之骄子,天之长子。

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所以称作天子。

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华民族对天的信仰和崇拜。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提出了许多有关天的学说。

在论语中就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面就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下定决心专心求学,到三十岁所学已成立非外界所能动摇,四十岁就不会感到疑惑,五十知天命知己为天所命,六十岁所闻就能不逆于耳,七十岁就能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不断提出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的理解。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董仲舒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

”“人之所由授于天也。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所以,天主宰着世间万物,是自然的造物主,高居于一切存在之上。

简析“上帝”(God)的中文阐释

简析“上帝”(God)的中文阐释

简析“上帝”(God)的中文阐释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张圆圆*摘要:汉语“上帝”,是由基督教教义《圣经》中的God一词翻译而来。

汉语文化语境中的“上帝”能否在中国文化中保持其原有的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依赖于国人对汉字“上”和“帝”的理解。

本文从“上”和“帝”的文化隐喻内涵上剖析“上帝”,以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上帝”。

关键词:“上帝”“上”“帝”1. 引言据《圣经》记载,God是创世之神,万能之神。

人与世界万事万物都出自God之手,God是人类的主,它制定和操纵宇宙的自然规律。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基督教中的唯一真神“God”被翻译成中文的“上帝”。

很明显,这里采用的是意译法。

中国早期就有自己的上帝,也称“天”,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国人对“耶和华”、“天主”、“天父”这些概念较为陌生,借用中文的“上帝”来称呼《圣经》中的耶和华上帝,易为中国人所接受并理解,不仅使国人容易接受耶和华信仰,也容易接受基督教的神学教义和规范,为基督教的传播打开了又一扇心灵窗口。

本文从中文“上”和“帝”的文化隐喻内涵上剖析“上帝”,以便更好地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理解耶和华上帝在西方神学和宗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把西方的“God”翻译成中国的“上帝”,而不是“上民”、“上天”、“上皇”或其他的词语。

2. “上”的隐喻“上”的隐喻属于空间隐喻范畴。

在空间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来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用表示空间方位的具体概念隐喻地表达感情、情绪、身体状态、信息数量、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

方位隐喻是空间隐喻的一种。

在方位隐喻中,“上”和“下”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

隐喻的强大威力在于它容许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对不同事物建立种种不同的联系,做出千变万化的解释。

一个义域的概念可以被另一个义域的概念隐喻化。

隐喻是两个义域在概念上的映现。

语言是意义的容器,意义可以独立于人和语境而存在。

本体和喻体之所以能互动,就在于有共同点。

马尔克斯《巨翅老人》中的神话与真实论文

马尔克斯《巨翅老人》中的神话与真实论文

马尔克斯《巨翅老人》中的神话与真实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尔克斯小说《巨翅老人》的解读,从真实与神话两方面来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小说中的人物设置、情节设置、环境设置都恰到好处的融合了神话与真实的特点,生动的表现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特有的神奇荒诞、亦真亦幻,而作者通过小说表达出的对人性的思考、对当时美洲大陆神奇现实状态的反思,又将对于文本的探讨拉入到现实中,反思人不能识别真正神,认识能力有限的原因实际是受人性自私、残酷、冷漠、浮躁等方面的缺点的限制。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巨翅老人神话与真实Myth and reality in Marcos Paulo Souza Ribeiro's the old man with the giant wings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agic realism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uth and myth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cos Paulo Souza Ribeiro's novel the old man with giant wings, the setting of characters, plots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novel Perfectly Ble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yth and reality, vividly showing the unique magic and absurdity of magic realism's novels, which are both real and unreal,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author on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magical reality of the American continent, which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novel, bring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xt into the reality, reflecting that man can not recognize the real God, the limited cognitive ability is actually limited by human selfish, cruel, indifferent, impetuous and other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aints.Key Words Magic realism old man with Giant Wings myth and reality目录引言 (1)一、“老人是谁” (2)(一)落魄与怪异——老人形象 (2)(二)巨翅老人身份的界定反向意图 (3)二、老人在人间的遭遇 (4)(一)试金石——人性的展现 (4)(二)神性的展现 (6)三、人的有限性——不能识别神与真相 (6)(一)完美的“神”的形象被颠覆 (6)(二)依旧不能认出神 (7)(三)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8)四、《巨翅老人》真实与虚妄的界限 (8)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2)引言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曾于1982年12月10日被正式授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家喻户晓的作家身份之外,他还是哥伦比亚的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记者身份让他与现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

2014.11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长篇史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深邃、高贵、整饬、优美,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神曲》、《浮士德》相媲美。

对于其作品中的撒旦形象,国内学界一直以来也较为关注,且一般认同《失乐园》中的撒旦是作为一个悲情英雄形象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失乐园》中的撒旦拥有双重性性格,一方面是一位悲情英雄,另一方面是丑恶恶魔;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弥尔顿笔下不同面的撒旦的描写,是为了用前文的崇高来衬托出后文中撒旦的猥琐,即揭露撒旦在其坚强高大的外衣下,隐藏的那一个虚伪、狡诈的恶魔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批判,借此来彰显上帝的权威。

本文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审视撒旦的形象是如何从悲情英雄堕落为猥琐恶魔,将撒旦形象融入到不同的时空环境当中去考虑、分析。

撒旦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是地狱的君王和主宰,但他最初却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以检验地上的人对于上帝的信仰是否忠诚且坚定。

直到后来他在野心的驱使下,率领天堂中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上帝,失败后被放逐地狱,堕落成为魔鬼,被看作与光明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并且逐渐演变成了“魔鬼”的代名词。

在《圣经·旧约》当中,撒旦曾与上帝约赌,检验信徒约伯对神的信仰是否真的那么坚定且忠诚。

质疑上帝,这是撒旦最终敢于起兵反叛上帝的原因之一。

同时,撒旦在《圣经》还有着“古蛇”的形象,“古蛇”的形象出现于“蛇引诱夏娃吃智慧树的果子”一段中,普遍的研究都认为,《旧约》这里出现的蛇的形象,也即寓意着堕落为魔鬼后的撒旦。

撒旦从天使堕落为恶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象,《圣经·旧约》中的撒旦形象也由此化身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

如果说《圣经》中的撒旦形象还是典型化的,那么在《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

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

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

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

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

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

”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

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

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

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

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

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

非化的上帝——论黑人小说中上帝形象的嬗变

非化的上帝——论黑人小说中上帝形象的嬗变

非化的上帝——论黑人小说中上帝形象的嬗变
彭艳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1(0)3
【摘要】随着殖民时代的开启,黑人被迫离开非洲大陆,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基督教,作为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之一,毫无疑问在黑人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帝作为基督教的代表,更是无处不在.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文学上.本文拟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为代表作品,分析上帝在黑人中的影响以及其形象的嬗变.
【总页数】1页(P145)
【作者】彭艳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帝的肤色--论美籍黑人眼中上帝形象的蜕变 [J], 任贝贝
2.黑人女性主义在小说《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中的解读 [J], 于春荣
3.白人眼中的“上帝”——论《在路上》中的黑人形象 [J], 张方丽
4.小说改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重塑——以《凝望上帝》为例 [J], 张琦
5.上帝还是恶魔?--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中的父性 [J], 蒋天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方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变化摘要:做为基督教核心形象的上帝,一直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发展,文学中得上帝形象也不断变化。

在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上帝由最初的全知全能到威严冷酷、高高在上,后在理性高扬的时代,上帝逐渐向至善至爱的救世主方向发展。

而到二十世纪,人类在物质上的高度繁荣使人空前膨胀——摒弃对上帝的信仰,却人类陷入迷惘中,精神一片荒凉,这使人重新思考对上帝的态度,重塑信仰。

从上帝形象的变化折射出人的思维、信仰的变更,人类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上帝变化人类信仰在原始社会,人类以血缘为纽带来保持早期社会的稳定发展,此时的人力量薄弱,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渺小甚微,人类对未知的力量崇拜、敬畏。

这种朦胧的思想逐渐完善,早期的神话产生,这是早期人类的精神寄托,也就是信仰,这标志着人类脱离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

随后,上帝形象出现,西方进入以信仰维系社会的时代。

人与上帝的关系一直是文学作品探索的重要主题。

作为人本质力量异化出的终极实体,上帝始终与人存在紧密的精神联系。

在西方文学史上,既有将上帝奉为至高无上、君临万物的时代,也有人类向其发出挑战高呼“上帝死了”并砸碎其偶像的时代。

西方文学中不断变化的上帝形象折射着整个西方社会的变化。

一、中世纪时期是“神”的上帝《创世纪》开篇第一句:“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可见《圣经》赋予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上帝这一形象产生后,文学中的上帝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漫长的中世纪,文学中的上帝形象逐渐由守护人类的神变成奴役人民的工具。

(一)、全知全能,自在永恒的上帝初期的上帝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终极实体,集真理、善良、完美、正义、力量、永恒、无限、超越于一身,是人类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最高体现。

人类赋予神秘的上帝全知全能,遍在永恒的伟大力量,对他极度虔诚、敬畏。

自他产生后,以上帝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学曾在中世纪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支配西方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

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对上帝的绝对属性和道德属性倍加推崇。

(人文主义者猛烈抨击的是黑暗腐朽的教会和利用上帝来实现个人邪恶利益的教士,并不反对上帝。

此时坚信上帝的存在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否定上帝的人会被整个社会排斥)现以莎士比亚为例说明最初的上帝形象。

莎剧人物笃信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当奥赛罗听信伊阿古的谗言而怀疑苔丝狄蒙娜失贞时,苔丝在百口莫辩的困境中上上帝呼求:“让上天监视我们的言情,我不愿以恶为师,只愿鉴非自警!”她坚信全知的上帝必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又如,在《亨利八世》中,凯瑟琳王后怀着上帝全知的信念斥责道貌岸然的红衣主教伍尔习:“你们长着天使般的脸,可上帝知道你们的心是什么样的”;而莎士比亚经常谈到的上帝的仁善和宽恕体现出上帝的道德属性。

如《麦克白》中,老翁与洛斯对话时称“上帝祝福那些把恶事化成善事,把仇敌化成朋友的人们。

”示意上帝的本性乃为善,不仅让人满怀爱心,还让人化敌为友等。

中世纪初期全知全能、神力无边的上帝形象反映了此时人的愿望需求、精神信仰。

一方面是由于人对强大的、暴虐的大自然深怀恐惧,灾祸、海啸、地震、风暴能轻易摧毁人的家园,令人类感到惊骇、恐惧,人渴望有一种神力挽救自己,守护家园;另一方面,人的欲望、贪婪可能会导致秩序的混乱,而上帝这个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精神领袖时刻监督着人,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上帝,代表着一种从各种强权和人性沦丧的处境中把人拯救出来的实在化力量,上帝形象寄托着人的精神信仰,反映着人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一阶段的人神的关系是友好的、和谐的。

(二)、威严冷酷、高高在上的上帝而到中世纪后期,封建势力、教会势力相勾结,利用上帝的权威来奴役民众。

他们鼓吹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威严冷酷的上帝主宰一切,而人只能承袭“原罪”匍匐在上帝脚下,为上帝服务,在上帝的感召下得到拯救,因为人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如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中充满了“人是堕落”的宗教思想。

“上帝把人悬在地狱之火的上面,恰似一个人捏着一只蜘蛛或某种令人讨厌的昆虫。

上帝已被人邪恶的行径惹的大发雷霆,他的怒气如火一般燃烧,他觉得人不值一提,只配仍在火里……”人创造出一个异己的上帝,而创造出的上帝又在异化人类。

这种神学思想将人与上帝置于完全对立之中,人与神的关系畸轻畸重。

上帝被笼罩在神秘主义的迷雾中,人的信仰陷入歧途:人与上帝的威严相比,只能表现出无奈的堕落,因为袭有原罪,不管如何努力和虔诚,也无法希冀救赎,只能俯首帖耳顺从上帝的意志,摒弃世俗的享受,等待遴选。

这种扭曲的关系与人性相背离,它给人类、给社会带来信仰的危机,后文艺复兴运动扭转了这种困局。

二、理性时代不断“人化”的上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社会的开放,自然科学的突破,使人类视野得以开拓,不再盲目的崇拜神灵,理性的价值被大力张扬,上帝这一形象亦走下神坛,文学中的上帝形象变的人性化,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精神象征。

(一)、17世纪的上帝形象以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上帝为例。

弥尔顿抛弃了以往威严冷酷的上帝,以所处时代的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为依据,以当时人的普遍的心理结构为支点,创造出人化的上帝。

在《失乐园》中的上帝会发怒烦躁、自我解说,“简直就是有一要我们看一看上帝的整个面部表情”这样的上帝带有世俗色彩,不再神秘莫测。

他犹如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密切关注人类的情况,不断派天使干预人类生活,又像一个威严的法官,处理问题赏罚分明,铁面无私。

“天下的子民应该是自由的,我们根本没有法律,也不犯罪,怎么拿法律和敕令压在我们头上”在理论上,弥尔顿也时常将上帝、自然和理性等同。

可见,资产阶级关于上帝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渗人实用主义成分,上帝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叫呼号的代言人,是资产阶级信仰的具体体现。

(二)、18世纪的上帝形象歌德在《浮士德》中的上帝形象尤为典型。

在《天上序曲》中,上帝作为宇宙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垂听魔鬼汇报世间人情,魔鬼对人类做了一系列否定:否定人类能够进步,否定人的理性,否定人的地位,将人视为低等动物,嘲弄浮士德的“好高骛远”“野心勃勃”但上帝却说道“园丁也知道小树只要发青,就有花朵点缀未来的世界”“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总能将他搭救”这表明上帝坚信人的理性最终会使人类走向正途,人将在澄明的境域中生活……这里的上帝形象公正、善良,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类意义,推崇人的理性。

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对理性的推崇,通过理性造福人类来信仰上帝。

理性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它可以克服怀疑,使信仰得到进一步加强。

又如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说:“人性本善而自由,造物赋予人的自由与追求幸福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对上帝最得体的尊崇就是以善待人”他对人价值的肯定,对上帝所持的“天助自助者”的态度是对加尔文教主张的人性堕落理论的彻底否定。

上帝是至爱至美的象征,鼓舞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来信仰上帝,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友善的、美好的。

这一时期的上帝英明仁慈,并赋予人用理性去认识规律、寻求真理。

上帝的形象表现出资产阶级积极进取,追求个体幸福的愿望。

而上帝形象的变化,使人的追求合理化。

(三)、19世纪的上帝形象到了19世纪,爱默生的“上帝在我心中”(God-in-me)的思想更使人性得到极大的张扬,上帝地位退居其次。

在《论自然》中他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的直接,以致寻求任何帮助都是一种亵渎……一颗纯真的心,随时都可以得到神的启示”。

他批判教会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陈旧的信仰方式,认为在人的心灵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能力,即直觉,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这种能力体会上帝的存在,直接与上帝进行联系。

这实质是在宣扬一种“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的个人主义。

在人与神的关系主体中,人成为主体,上帝降为客体。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三个世纪上帝越来越人化的形象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利用上帝变革到最后几乎不需要上帝名义的历史事实,上帝的世俗化、平凡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人类将上帝从信仰的殿堂拉下来的过程,西方的信仰在不断弱化。

三、“上帝死了”的疯狂时代及上帝形象的重塑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刷新了西方文明的面貌,改变了人对宇宙、世界和人的看法。

人创造的高度的物质财富使人相信“人是世界之王”人可以主宰整个世界,不再需要上帝这个精神寄托,而科学的进步早已验证上帝这个实体的崩溃。

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中不再有“上帝”这个形象。

(一)信仰缺失的人陷入困境然而,摆脱了上帝的束缚,人不仅没有获得绝对的自由,反而带来了精神上的荒原。

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变得不可信了,这一新进发生的最大事件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投射到欧洲上空。

”这一时期的文学显现出人的迷惘、人在精神上惶恐不安的加剧。

为什么要“杀死”上帝呢?尼采说:“上帝洞察一切,也洞察人类,这个上帝必须死去!人类是无法忍受这样一个见证人的。

”作为西方长久以来的精神信仰,上帝要求人善良、理智,不要贪婪等。

而现实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人利令智昏,肆无忌惮的攫取自然资源,榨取利润。

万能的上帝使野心勃勃的人感到恐惧不安,他们试图让上帝死亡以使自己安心,进一步掠夺。

“上帝死了”意味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

而这一时期的文学的虚无、荒诞也反映出世界的混乱、社会道德的衰落、人的惴惴不安。

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主题是“美国梦的幻灭”,代表作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小说中的美国社会人情冷漠、虚伪险恶,主人公盖茨比托离现实,耽于幻想,追求着象征着金钱、地位、美貌于一体的黛西,他的爱情是一场庸俗、华而不实的梦,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艾略特的《荒原》描写的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精神毁灭的可怕场景等。

上帝死了,人的信仰中断了。

雅斯贝尔斯在《现代的人》中说:“人在世界中神圣感的失落,是现代社会独具特色的失落。

”作为有思想的人,失去信仰,生命中不再相信真善美等一切价值评价的神圣意义,生命的神圣感消失了,人的生命变得呆板、无意义。

(二)、上帝形象的重塑现代物质文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上帝经过科学的猛攻和金钱万能的冲击,实体的上帝已经崩溃,但人类的理性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追求,却无法解决精神的空虚。

由此引发的人类深刻的信仰危机使我们自省。

上帝这一实体所代表的道德力量,意义重大。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以上帝为核心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呢?这种思潮在西方盛行,包括爱因斯坦也认为这能“使人类尽可能地从自私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怖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我们需要一个永恒的精神伴侣,支撑起人类的精神大厦,使人类不至于处在一个机械的、冷漠的宇宙中。

歌德曾说:“作为一个道德的人,我需要一个人格方面的上帝,这就有了精神食粮。

”信仰是道德的基础,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我们需要道德上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