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最新教育文档
2021年部编历史八年级上 第4单元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归纳知识点1五四运动的爆发知识点2五四运动的扩大助力:陈独秀亲自起草________________,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主力:________。
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________。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________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这是中国人民________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_________________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________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__________运动。
特点: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________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________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________性。
意义(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____________的结合。
(2)为____________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____________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____________意义。
知识演练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爆发1.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五四运动期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这里的“鹿獐螬”喻指()①陆宗舆①章宗祥①曹汝霖①李鸿章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扩大3.主力:学生→();地点:北京→()。
此图示反映了五四爱国运动前后的变化,括号中应填的内容分别是()A.工人、上海B.商人、上海C.商人、南京D.工人、南京4.下面表格中的“?”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A.B.《狂人日记》C.《北京市民宣言》D.《文学改良刍议》核心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5.五四运动中,学生们举行示威游行,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五四运动
• 1、1919年5月,五四爱国运动以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为导火索,首先在
•
爆发。6月5日以后,斗争的主力开始
从北青京年学生转为
。
工人阶级
19
2、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与
这场运动爆发密切相关的是( C )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17
一、五四爱国运动 ⒈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⒉爆发:⑴时间:1919年5月4日。⑵地点:北京。⑶口号:“外 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⑷主力:学生。 ⒊发展:⑴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⑵主力:工人阶级。 ⒋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⑴释放被捕学生。⑵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⑶拒绝在对德 “和约”上签字。 ⒌意义: ⑴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⑵标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5、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
A.五四运动
C.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
导火线 爆发 口号 结果 意义
4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5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
爆发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 举行示威游行。
前期
6月5日前
7
北大学生天安门前集合游行
8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1月-6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第一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主要斗争形式?⑴时间:1919年5月4日。
⑵中心和主力::北京、学生。
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⑷斗争形式:学生罢课。
3.五四运动第二阶段开始的时间、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力、斗争的主要形式、斗争的结果如何?⑴时间:1919年6月3日。
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⑶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⑷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⑸斗争形式:由学生“罢课”发展为“三罢”斗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⑹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教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能进了马克思宇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俞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5.五四(运动)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内容为“爱国、民主、进步、科学”。
例题: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精品课件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2.主力 工人阶级
3.扩大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 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 ,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 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 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 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 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
维 钧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巴
②废除“二十一条”
黎
③收回青岛主权
和 会
会
结果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 场
部转让给日本。
导火线 “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
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1日,上海《大陆报》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 ”——5月2日《辰报》《外交警报敬告国人》
“学生牺牲的精神万岁!社会制裁的精神万岁!民 族自决的精神万岁!”五四运动“奋空拳, 扬白手 ,和黑暗势力相奋斗,受伤的也有,被捕的也有,因 伤而死的也有,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有。这样的精 神不磨灭,真是再造中国的原素。”
——罗家伦《“五四运动”的精神》1919 年 5 月 26 日
新 ?
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斗争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新的群众基础:民族意识觉醒。 新的时代特点: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
工 人
“三罢”: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
商人罢市.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4.结果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 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 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 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要点归纳备课:第13课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2)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了会议,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3)消息传到国内,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相关链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不是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知识点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发展(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
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
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2.高潮: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
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
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技巧方法】绘制图示记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3.结果: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精品优质课件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精品优质课件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中,深入学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具体内容包括:五四运动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直接原因、主要经过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和结果。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提高他们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四运动背景、经过、结果和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以及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和会图片,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第一环节:背景介绍(1)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
(2)讲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原因。
3. 第二环节:经过讲解(1)详细讲解五四运动爆发、发展和高潮。
(2)分析五四运动主要诉求和取得成果。
4. 第三环节:历史意义阐述(1)让学生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积极影响。
5.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五四运动知识掌握。
(2)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五四运动2. 内容:(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2)经过:爆发、发展、高潮(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等(4)历史意义: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社会变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和结果。
(2)谈谈你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理解。
2.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精品课件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
2、爆发
时间 地点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结果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北洋政
1919. 5.4
北京
学生
罢课 示威游行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府出动 军警镇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压,逮 捕爱国
学生。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
曹汝霖 订立“二十一条 ”时的外交次长
陆宗舆 订立“二十一条 ”时的驻日公使
拒对绝于,这并些要将求德,国西在方山列东强的做特出了权怎全样部的转决让定给?日本 愤怒
对这一决定,你是什么感受?
你觉中得国中国太外落交后失。败弱的国根无本外原因交是,什强么权?即公理。
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1919年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全体 学生大会”,北大及13所学校代表共1000多人与会。会上 由《京报》社长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 ,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1.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时间、地点、主力、 口号、结果等基本史实。 2.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以及历史影 响; 3.感受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018年11月11日,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官方仪式在巴黎 凯旋门举行。数十国政要出席当天的仪式。8位00后分别用 中英法三种语言朗读了一战战士和劳工的信件。
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他们将在法国战线的后方从事工作 。
1919
• 在巴黎和会上,满怀希
望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பைடு நூலகம்
哪些要求?
年 巴
• 对于这些要求,西方列
黎
人教部编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1、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奋起斗争。
2、日本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
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
3、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4、运动主力由学生发展到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发展到上海。
5、结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精品课件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精品课件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本课主要内容有: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运动的口号和中心,学生、工人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斗争,以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中心、各阶层人民的斗争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责任感。
3.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重点: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中心、各阶层人民的斗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笔、历史地图、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巴黎和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巴黎和会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
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口号、中心、各阶层人民的斗争。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口号、中心、各阶层人民的斗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四、史料实证(10分钟)1. 教师展示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析文献资料,得出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随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答案。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1919年5月4日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中心:北京斗争:学生、工人、商人、教师等各阶层人民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五四运动的背景、爆发、口号、中心、各阶层人民的斗争。
答案:五四运动背景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于1919年5月4日,口号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中心为北京,学生、工人、商人、教师等各阶层人民参与斗争。
【教育资料】人教 部编历史·八上 第13课 五四运动学习精品
第13课五四运动
预习填空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1919年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年月日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1.主力: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彻底的的爱国运动(性质)
2.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3.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来重要作用
4.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2019版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五四爱国的运动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习目标】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文解读】【达标检测】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北洋政府逮捕北大学生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2、五四运动的性质,最准确的表述是A、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B、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C、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3、下列几条口号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是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D、取消“二十一条”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五四爱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南昌起义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在中国近代史上,由爱国知识分子领导的,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 B.运动重心由上海转移到北京C.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7.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变化是A.运动中心变化B.斗争主力变化C.斗争任务变化D.斗争方式变化8.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包括①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②收回了山东的一切权利③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④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DBA CBBB。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爆发地点
北京。
参与人群
学生、工人、商人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北洋政府腐败无能
01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02
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展艰
难。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03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五
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01
02
03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 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 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
推动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 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 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 供了思想基础。
民族危机和民众觉醒
民族危机加深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使中国面临 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的 爱国情感。
民众觉醒与抗争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 、广大群众参与的爱国运动,标 志着中国民众开始觉醒并奋起抗 争。
02
五四运动爆发及过程
导火线
1919年1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爆发时间
1919年5月4日。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背景与原因 • 五四运动爆发及过程
01
五四运动背景与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
欧洲列强实力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各帝国主义 国家实力大减,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侵略。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 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8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笔记
8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笔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笔记(人教版)一、五四运动。
1. 背景。
- 国际方面。
-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民族工业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提供阶级基础)。
- 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
1919年,英、法、美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会议无视中国的主权,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各界强烈愤慨。
- 国内方面。
-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 经过。
- 爆发。
-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学生们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 发展。
- 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国,扩展到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以重大压力。
3. 结果。
- 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 意义。
-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背景。
- 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3课 五四运动
的由来)
4.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5.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反帝 反封建
(1919—1949)
资产阶级
资 产 阶 级 的 平 建立资产阶级民
第 13 课 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导火线: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
2.过程:
分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结果
时间
1919.5.4-6 月初
1919.6.3 起
①释放被捕学生;
主力
爱国学生
工人阶级②罢免曹汝霖、章宗来自活动中心 北京上海
祥、陆宗舆三个卖国
经过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 出现“三罢”斗争: 贼职务;③拒绝在“和 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 工 人 罢 工 、 学 生 罢 约”上签字。
等 、 自 由 思 想 和 主共和国,走资
民主共和观念
本主义道路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
签字”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课、商人罢市。
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3..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中国工人
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
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青年节
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
顾 维 钧
山东问题由来 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 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1914年一 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 派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登陆, 侵占山东许多地方。1915年,日 本向袁世凯提出 “二十一条”中, 第一号内容就是要求北京政府承 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 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因此,在 巴黎和会上,日本认为中国已和 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 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 上讨论。但一战期间,中国也参 加了对德作战,是以战胜国的身 份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完全有 理由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因此,顾维钧等中国代表在巴黎 和会上拒理力争。
巴 黎 和 会 场 景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 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哪些要求,结 果目标实现了吗?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
①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收回青岛主权
第四单 元
五四运动取得初 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外争国权 反帝 内除国贼 反封建
第四单 元
评价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②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 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③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 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 重要作用。
相同点
不同点
名称 革命性 革命任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质
务
旧民主主 资产阶 反帝反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五四运动
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时间1919年5月4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过程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
扩大
阶段时间斗争中心主力斗争方式
前期
1919年
6月5日前
北京学生集会、示威游行、罢课后期
1919年
6月5日后
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直接目标实现)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易易误警示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直接原因)。
2. 五四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它只是实现了运动的直接目标,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不同是领导阶级不同。
第13课 五四运动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
科的校舍,已经成为
学生上街游行
学生在进行爱国宣传 第二临时拘留所;文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爱国学生! 科所在也被武装军警
重重包围。学生遭遇
如此大规模的武力镇
压时,丝毫未表现出
要妥协的迹象……北
京多数学生做好了决
心不屈、随时入狱的
被捕学生
关押学生处
准备。—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02 扩大的表现:
材料: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 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
中国近代史
第13课 五四运动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 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时空观念: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 01 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等基本概况。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性质、 02 意义,知道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探讨五
课后练习
4.“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 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 章、陆去。”材料表明五四运动中( )
A.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B.青年学生始终是运动的主力 C.全国掀起首次工人运动高潮 D.反对外国侵略但又盲目排外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课后练习
3.“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
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 利。”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精品课件
五
第一阶段:北京
四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运 经过 动
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上海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意义
1、从哪里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性质)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矛盾尖 锐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4、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
主权
5、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 线)。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 开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始 革命时期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21cnjy
名称
相同点
革命性 革命 质 任务
领导阶级
不同点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旧民 主主
义革 资产步胜利,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知识点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性质——
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1、从哪里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 国运动? 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3、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过去90多年了,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是什 么?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自学指导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精品课件
4、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 章宗祥 6、结果:北洋军警镇压,逮捕30多名学生; 学生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扩大的原因
(1)陈独秀的领导: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 召北京商人、学生、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 根本改造。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爆发 时间:1919年5月4日
五
第一阶段:北京
四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运 经过 动
主力:学生
第二阶段:上海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意义
吾以青春之名, 誓与祖国同发展、共奋斗,
牢记使命, 筑梦前行!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这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什么样的性质?为什么?
答:五四运动性质: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即反帝反封建) 理由:面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社会各 界民众坚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 ,誓死抵 抗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捍卫国家主权和 民族尊严,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间的矛盾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结果 前途
从君主立宪到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资产阶级
政体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 专政
社会主义
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 无产阶级世界革
命一部分
命一部分
五四 精神: 爱国 民主 进步 不畏强权 不屈不挠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3课《五四运动》
【2019版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五四爱国的运动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习目标】
1、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
2. 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
3、弘扬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课文解读】
【达标检测】
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北洋政府逮捕北大学生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
2、五四运动的性质,最准确的表述是
A、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
B、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C、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下列几条口号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是
A、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取消“二十一条”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南昌起义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在中国近代史上,由爱国知识分子领导的,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 B.运动重心由上海转移到北京
C.斗争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变化是
A.运动中心变化
B.斗争主力变化
C.斗争任务变化
D.斗争方式变化
8.五四运动取得的初步胜利包括
①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②收回了山东的一切权利③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④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DBA C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