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合集下载

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前言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其中,肿瘤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上皮细胞的转化成为间质细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很多研究表明,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是两种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细胞。

上皮细胞质膜朝向体液,形态相对比较固定,参与物质转运、分泌和吸收等生理功能;间质细胞则形态不规则,没有质膜限制,参与细胞移动、物质代谢等生理功能。

在一些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之间能够发生转化。

这种转化一般表现为上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脱离上皮组织,进入到间质组织中,表达间质特征相应蛋白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

一些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转录因子、胶原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外基质成分等。

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主要通路包括Wnt/β-catenin通路、TGF-β通路和Notch通路等。

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这几个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Wnt/β-catenin通路Wnt/β-catenin通路是一个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分裂和生长发育的信号通路。

在癌症中,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与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在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的过程中,Wnt/β-catenin通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当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时,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也会增加,包括Snail、Slug、Twist等。

这些基因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细胞移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TGF-β通路TGF-β通路是一个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程序性死亡、异化和间质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信号通路。

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过程中,TGF-β通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TGF-β通路被激活时,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也会增加。

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

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关系研究细胞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即上皮细胞从极性状态转化为间充质状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皮细胞失去了它们的细胞极性和上皮标记,同时获得了间充质标记,如细胞骨架蛋白和胶原蛋白等。

EMT在许多生物学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胚胎发育、组织重塑和癌症转移。

EMT与癌症的转移和侵袭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通过EMT获得了反应能力,在遇到刺激时,会进一步转化为间充质细胞。

这些间充质细胞与周围的组织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技术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并不断膨胀。

这些细胞会侵入相邻的组织、进入淋巴系统和血管,从而抵达身体的其他部分。

有研究表明,有70%至90%的癌症死亡是由于癌细胞的转移而导致的,因此,防止癌转移是治疗癌症的关键。

近年来,EMT-AKT/tumor suppressor和E-cadherin-β-catenin等分子途径的研究有所增加。

在恶性肿瘤中,E-cadherin-β-catenin途径是最常见的EMT途径。

他们调节细胞膜相关的蛋白质,包括E-cadherin、N-cadherin、fibronectin等,以及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如β-catenin、SLUG和SNAIL等。

这些信号通路不仅被用于EMT 的研究,还可以作为靶向治疗癌症的潜在靶标。

此外,在恶性肿瘤的ETM过程中,微小RNA (miRNA)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miRNA是一类可产生极小单链RNA的非编码RNA。

在癌症的E-mT过程中,活体器中止miRNA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癌细胞间的转移。

许多研究都表明,特殊的微型清除磪(autophagy)下调EMT的发展。

在特殊的细胞环节中,特定的microRNA会下调EMT的转移并且在可逆的carcinogenic转移阶段中有着潜在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EMT是肿瘤转移和侵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

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

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肿瘤是长期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不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还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

肿瘤转移是肿瘤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深入探究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

一、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1. 细胞外基质(ECM)对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受到细胞外基质的调节,特别是细胞外蛋白酶和其抑制剂的平衡关系。

ECM蛋白水解酶包括金属蛋白酶,如MMPs,以及细胞外组织蛋白酶,如酪氨酸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ECM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包括组织抑制物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其中,MMP-2和MMP-9是肿瘤生成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关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应重点关注ECM分解酶和酶抑制剂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2. 肿瘤干细胞的转移肿瘤干细胞(C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肿瘤细胞亚群,其参与了肿瘤转移和治疗耐药性的形成。

据研究表明,CSCs 的转移往往与其特殊的表观遗传修饰和细胞外RNA-vesicle分泌有关。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CSCs的特性以及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这可以为肿瘤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手段。

3. 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癌细胞从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过程。

该过程伴随着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导致放射性治疗和化疗的耐药性。

因此,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之一是要探究EMT的作用以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机制。

二、肿瘤转移的治疗策略1. 靶向ECM的肿瘤治疗ECM对于肿瘤细胞的转移非常重要,因此针对ECM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ECM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和抑制性ECM蛋白治疗是最富前途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

此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阻止肿瘤细胞ECM水解酶的活性,压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同时也可以通过ECM抑制蛋白针对ECM分解酶进行改变,从而帮助阻止肿瘤的蔓延。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分子机制,并探讨相关的研究进展。

1. 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塑起着重要的作用。

ECM是由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的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包括胶原纤维、纤维连接蛋白和透明质酸等成分。

肿瘤细胞通过调节ECM的合成、分解和重组,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 上皮-间质转化(EMT)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间质细胞样特征的过程。

在肿瘤细胞转移中,EMT的发生使得肿瘤细胞脱离原始的密集连接,获取到更强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EMT的调控涉及多种关键的分子,如转录因子Snail、Slug和Twist等。

3. 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肿瘤细胞转移的调控至关重要。

细胞间的黏附、信号传导和细胞外囊泡的释放等机制,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细胞间连接蛋白如整合素和选择素等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癌干细胞癌干细胞(C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小部分肿瘤细胞。

CSCs在肿瘤细胞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具有增殖、抵抗药物和侵袭能力。

研究表明,CSCs的特定分子标记可以用于识别和定位这些细胞,并进一步研究它们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和机制。

5.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和物质的微环境,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等。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和信号分子可以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过程。

总结: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是现代肿瘤学的热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微环境与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肿瘤微环境与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肿瘤微环境与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周向向;刘来奎【摘要】上皮-间质转化是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重要机制,而此过程的诸多环节均受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肿瘤微环境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建立相应的阻断途径,不仅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可能为其设计新的抗浸润和转移治疗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下面就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微环境及其两者间的关系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7)001【总页数】3页(P45-47)【关键词】肿瘤;微环境;上皮-间质转化【作者】周向向;刘来奎【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56近年来,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肿瘤微环境在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因此下面就EMT和肿瘤微环境及其两者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EMT是指在胚胎发育和组织器官的改建或创伤愈合时,上皮与其周围间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获得间质细胞特性。

表现为上皮钙黏着蛋白(epithelium-cadherin,E-cd)和细胞角蛋白的丢失,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纤连蛋白、波形蛋白等表达的增强;细胞失去极性,黏附能力下降,运动能力增强,沿细胞外基质发生远距离迁移,最终完成组织器官的改建或创伤愈合。

肿瘤浸润区的非增殖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此特性与间质样细胞或干细胞的相似[1]。

浸润区肿瘤细胞可能发生了去分化,在自身表型特征丢失的同时获得了间质样表型并在基质中浸润和转移。

此过程与胚胎发育时组织器官形成阶段发生的EMT过程类似。

因此,EMT可能在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

肿瘤微环境是指在肿瘤细胞周围区域中与其相互作用的非肿瘤细胞和基质[3-4]。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胞更 加显 著 J 。研究 显示 , 某些 信号 转导 通 路 和转 录 因 个转 录 因子家 族 , 是 一 种含 有 锌 指 结 构结 合 蛋 白 , 两者
c a d的表 达 而诱 导 E MT的发 生 , 是 子在 生理 性 E M T与病 理 性 E M T中 的 作 用 存 在 高 度 的 均可 以通过 抑制 E— 通过 S n a i / l S l u g直接 结合 到 E— c a d启 动 子 部 位 的 E— 致性 , 肿瘤细胞 E MT的发 生 过程 伴 随 着 多种 蛋 白分
上皮 间质 转化 ( E MT ) 在 早期 的胚 胎 发 育及 后 期 的 腺 瘤转 变为 侵袭 性腺 癌 的先 决 条件 之 一 , 研究 证 实 E— 组 织 形态发 生 和器 官形成 过程 中起 着关 键 的作用 , 与肿 c a d的表 达 水 平 与 肿 瘤 病 人 的生 存 期 呈 负 相关 J 。 因 瘤细 胞 的 局 部 浸 润 和 远 处 转 移 密 切 相 关 ' 2 J 。肿 瘤 此 , E— c a d的减 少 或 丢失使 E— c a d /c a t 复 合物 受 到显 E MT发生 最重要 的标 志 就是 E一钙 黏 着 蛋 白 ( E—c a d — 著破 坏 , 使 肠道 黏 膜上 皮 细 胞 的顶 一底极 性 发 生 改 变 , 进 一 步获 得迁 移 和侵 h e r i n ,E—c a d ) 的表 达 下 调 或 沉 默 , 被 认 为是 上 皮 细 胞 上 皮 细胞游 离化并 获 得 间质 特征 , 获得 侵袭/ 转移 能力 的先 决 条 件 。肿瘤 E MT的发 生 包 袭 潜 能 , 从 而具备 恶性 肿瘤 细胞 特征 。
T w i s t 是 可 以诱 导 细胞 迁 徙

EMT上皮间质转化

EMT上皮间质转化

表达增加
N-cadherin Vimentin 波形蛋白 Fibronectin 纤维结合素 Snail1 (Snail) Snail2(Slug) Twist Goosecoid FOXC2 Sox10 MMP-2 MMP-3 MMP-9 Integrin vß6 整连蛋白
Transition (EMT)
病理学系 林琛莅 igene@
EMT的定义
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向间(充)质细 胞表型的转变并获得迁移的能力。 EMT是胚胎发育中的一个基本过程,它使 在特殊部位产生的上皮细胞从上皮组织分 离并迁移到其他位置,是正常发育、伤口 愈合以及恶性上皮肿瘤发生的基础。
EMT 与肿瘤
在肿瘤的恶性演进过程中,EMT使得肿瘤 细胞得以浸润和转移到远处部位。 在各个病理分期的肿瘤均可见EMT现象。
肿瘤演进过程中的EMT
肿瘤细胞EMT的特征
E-cadherin的减少或丢失。 ZO-1的丢失和重定位。 上调vimentin、-SMA和FN等的表达。 MMPs表达增加,降解基质。
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所有动物都从上皮细胞起源上述两种细胞构成了三个胚层细胞层状排列细胞与细胞相邻相邻细胞间有连接和粘附紧密连接防止细胞离散包绕形成3d空间在结构上有明确的界限极性游离面和基底面有差异附着于不同的基底具备不同的功能由整层细胞形状改变引起上皮细胞成片的移动如胚胎发育各胚层细胞的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细胞的分类
上皮细胞 间(充)质细胞 所有动物都从上皮细胞起源 上述两种细胞构成了三个胚层
上皮细胞的特征
细胞层状排列 细胞与细胞相邻 相邻细胞间有连接和粘附 紧密连接防止细胞离散 包绕形成3D空间 在结构上有明确的界限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EMT的始发因素及其下游通路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阻断这一机制的发生发展,对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前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上皮-间质转化(EMT);肿瘤侵袭;肿瘤转移;分子机制EMT在医学中是一类生理组织变化状况,其一般是上皮细胞在特殊的情况下发生向间质细胞转化的形式,这种转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失去上皮细胞表型、获得间质细胞特性等。

从医学发展历史看,对于EMT的研究发现最早在发育生物学中,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实验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

经过长期实验发现,EMT 对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变化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研究了EMT 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相关影响。

1EMT的概念在生物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生物学理念的认识更加充分。

1982年,Garry Greenburg[1]和Hay等[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胶原凝胶中产生成伪足而出现出间质细胞的状态,EMT概念由此被提出来。

若上皮细胞产生EMT之后,形态上由立方形上皮细胞则转化为梭形的间充质细胞的形态。

同时,还观察到上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下调或者缺失,包括:E-钙黏蛋白(E-Cad)、黏蛋白、角蛋白、桥粒斑蛋白等;间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上调,包括: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纤连蛋白、表达上调。

2EMT的形成及肿瘤转移导致EMT产生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包括:蛋白分子、转录调节因子、MicroRNA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都会给患者的身体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得肿瘤细胞被袭击而出现转移,由此增加了医生治疗的难度。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解析与抑制策略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解析与抑制策略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解析与抑制策略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是其致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周围组织,并进一步转移到远处的器官时,就会发生转移。

因此,了解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抑制策略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具有关键意义。

一、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解析1. 上皮-间质转化(EMT)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

在癌症转移过程中,癌细胞经历EMT,从而获得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EMT的发生与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转录因子的调控密切相关。

2. 血液和淋巴途径传播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迁移到远处的器官。

通过血液传播的白血病和淋巴瘤通常在整个身体范围内扩散。

而通过淋巴途径传播的癌症则首先侵犯与原发部位相邻的淋巴结,进一步向远离原发部位的淋巴结转移。

3. 血管新生恶性肿瘤通过诱导血管新生来满足其生长和转移的需求。

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新的血管网。

这种血管新生过程被称为肿瘤血管生成。

二、恶性肿瘤的抑制策略1. 靶向EMT过程由于EMT在癌症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靶向EMT过程成为一种阻止癌症转移的策略。

研究表明,某些化合物和药物可以抑制EMT转化,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2. 抑制血液和淋巴途径传播抑制血液和淋巴途径的传播是另一种抑制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策略。

此类策略包括构建阻止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屏障,抑制肿瘤细胞对血管和淋巴组织的侵袭能力,以及提高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

3.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策略也是阻止肿瘤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限制其转移能力。

总结:恶性肿瘤的转移是癌症治疗和预防的一大难题。

了解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抑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EMT过程、血液和淋巴途径传播以及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充质转化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

c n i e e e a c t a r g e si mb y g n ssa d og n d v lp n . e e t e e r h sd mo s ae a p t ei o s r d t b r i lp o r s n e r o e e i n ra e eo me t R c n s a c e e n t t d t t i l d O i c r r h e h a l
程 的关 键 ,其 重 组胚 胎 生殖 层 并 引导 其他 类 型迁 移
国 际妇 产 科 学 杂 志 2 1 0 2年 2月 第 3 9卷 第 1 期 JIt btt yeo,e ray2 1 , o.9, o 1 n s n clF bur 0 2 V 13 N . O eG

5 ・ 3
性 进 展 相关 , 不 同 的肿 瘤 微 环境 因素 诱 导 下 E T 在 M 表 现 出不 同 的转 归表 型 ,从 而 导致 不 同 的生 物学 行 为 的发生 _。 3 ] 在 人体 正 常 的发 育 过 程 中 , MT是 囊胚 发 展 过 E
i ei vr tm rporsi n t ts .nti rve w u mai con i n etmi rR A n ao t l l ay u o rges n adme s i I h eiw,esm r emi e v m n , r o N sa dm jr h go o aas s z r o r c
R n , AN i eg D p r e tfO s tc n yeooy R n Ho il Z dt 觎 og W GX - n. eat n o btr sadG ncl , ej s t A B o p m ei g i pa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的生物学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细胞生物学过程,指的是上皮细胞
通过失去上皮细胞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特征的转变。

这一过程在胚
胎发育、器官形成以及疾病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EMT在胚胎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EMT使得上皮细胞能够从原初胚层移动到其他位置,参与形成不同
器官和组织的结构。

这对于胚胎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其次,EMT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也发挥作用。

在受伤或炎症的
情况下,上皮细胞可以通过EMT转变为间质细胞,从而参与组织修
复和再生过程。

这有助于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另外,EMT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肿
瘤细胞可以通过EMT获得更多的迁移和侵袭性,从而促进肿瘤的转
移和扩散。

因此,EMT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

此外,EMT还与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相关。

在一些疾病状态下,
如肝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EMT被认为是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上皮间质转化在生物学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涉及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再生、肿瘤发展和转移以及疾病进展等多个方面。

对于理解这一生物学过程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细胞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Vo I . 3 2 2 0 1 4 No . 4
上皮 间质 转化 的分 子机制及 其在肿瘤 中的I l泸州 6 4 6 O O 0 )

要: 参与上皮间质转化( E M T ) 过程的信号转导机制较 多且复杂 , 目 前越来越 多的研 究显示 , E M T与肿 瘤细胞 的侵袭和转
[ 9 1 7 = 钢, 刘世清. 丹参和神经生长因子并用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 学和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田冲 国临床康复 , 2 0 0 4 , 8 ( 1 4 ) : 2 6 9 -2 6 6 9 7 . 【 1 O 】 王钢, 刘世 清, 王志林 . 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 p i l l a l c o d r i n j u r y [ J ] . A d v P h y s i o l E d u e , 2 0 0 2 , 2 6 ( 4 ) : 2 3 8 .
[ 6 】 廖经武 , 宋跃明. 大剂量维生素 c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初 步研究【 J 】 .
移有 着重要 联 系, 是近年来肿 瘤转移研 究的热点。就 E M T相 关分子信号机制及其在肿 瘤中的作用的研 究做一综述。
关键 词 : 上 皮间质转化 ; 分子机制 ; 肿瘤侵袭 ; 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 : R 1 9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4 ) 0 4 - 0 1 5 4 _ 0 3
生E M T的分子机制 , 从而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 的有效靶点。
要成分 为人参皂苷和乌头碱 ,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过程 中, 不 论对运动还是感觉的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2 . 2 . 3 防 己制剂 高益斌等【 5 】 报道 , 防己黄芪汤的有益作用在于 它可作为脂 质过氧化反应 的抑制剂 , 在药效上近期可 能与甲基 泼尼松龙 相似 , 远期可能等于或优于甲基泼尼松龙 。其机 制可 能是通过抑 制内皮细胞释放活性氧基,或抑制 中性粒细胞和其 他 自细 胞的继发性分泌 ,以降低细胞毒性物质的持续释放 , 减 缓进行性变 性的进程 。 沈宁江等【 q 报道 , 汉 防己 甲素能减轻组织 继发性损伤 , 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肿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特点。

然而,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能够改变自身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快速生长、避免免疫识别及抵抗治疗等生物学过程。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它描述了上皮细胞通过丧失上皮细胞标志性特征,并获得了间质细胞的特点来进行转化的过程。

EMT在肿瘤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MT的特征是上皮细胞丧失上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信号,如E-钙黏蛋白、角质蛋白等,同时获得了间质细胞的特性,如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等。

这些特性使得肿瘤细胞能够更好地适应肿瘤组织生长及转移所需的条件。

EMT在肿瘤转移、迁移及浸润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EMT可以协调调节细胞间的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相互作用,从而控制癌症的生长和进展。

同时,EMT调节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包括Snail、Slug、Twist1、ZEB1和ZEB2等,来控制细胞的转化过程。

EMT在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中起关键性作用。

传统上,肿瘤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入侵来实现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肿瘤细胞通过EMT的过程获得了有机质膜结构及其他间质细胞的自主运动特性和侵袭性,使得它们能够逃避血管内皮方式的侵入,并通过贴壁、穿透基质、入侵血管等方式进入运输位点以实现转移。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EMT还可以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存活和逃避治疗的可能性。

EMT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转录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特性等。

EMT信号通路似乎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理解和研究肿瘤特异性EMT信号通路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诸如TGF-β等因子的存在及其导致的细胞外基质变化及小非编码RNA调节的改变,都可能与此过程有关。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转移研究进展
大 多数 为上皮 细胞来 源。E M T是上 皮细胞 获得运 动迁徙能 力 的一个重要途径 , 是促进 细胞脱 离原发病 灶 的关键 步骤。
此外 , 肿瘤细胞到 达新 的定居 点增 值分 化过 程也 需要 E M T 的逆过程 ME T的参与 。研究表 明原发肿瘤发生转 移前普遍
存在 E MT 。
用, 可分为 以下三 型: I型 : 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 ; l I 型: 纤 维
化 一损伤修复 、 组织再 生 ; Ⅲ型 : 肿瘤发生及转移 。
2 E MT与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的浸润 和转 移是其 最特征性 的生 物学标 志之

重要。微环境和肿瘤 相互 作用 产生 了一 些 E MT诱 导 因子 如

步了解其影 响肿瘤 的机 制 , 而且 可促进 E MT生物 标记物
及靶 向治疗 的研究 , 这对侵袭性肿瘤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1 E MT概 述
E M T是上皮细 胞暂 时失 去细胞 极性 , 逐 渐 获得 间质 细
信号被破坏 , 导致原 代乳 腺上 皮细胞迁移及 自我更新 受到抑 制, 肿瘤形成及转移也因此受到抑制。这些 研究 结果 揭示 了
交叉诱 导 E M T 。在 上 述 外 源性 激 活物 和信 号 通 路 中,
T G F — p是肿瘤 进展 过程 中的强效 激活 物 。T G F — B作 为 转化生长 因子- B超家族蛋 白成员 , 可参与 肿瘤的 发展 、 组 织 自稳及生长发育 的调 节过程 。T G F - B可促 使正 常上皮 细 胞、 内皮细胞 、 造血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或细胞周期的停滞 , 当 T G F . 8通路 突变或调节异 常时 , 细胞凋 亡受 到抑制 , 细胞 的

TGF-β引发的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TGF-β引发的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白, 如紧密连接蛋 白, O一 Z 1和 E 钙粘 蛋白,— a ) 发生 一 E cd等 , 细胞骨 架重建 , 演变成 纺锤 体的形 态 , 且获得 间质标记 物 并
( 包括 ~ 滑 肌肌 动 蛋 白 ,【S 平 0 Ma) 一 种 侵 袭 性 表 型 , 而 一 和 从 使 其 与 周 围 细 胞 的接 触 减 少 、 胞 粘 附 力 下 降 , 移 和 运 动 细 迁 能 力 增 加 。 e 等 究 食 管 癌 后 发现 , 肿瘤 原 发 灶 中 肿 瘤 Kes 研 在 中 央 的 细 胞 呈 现 上 皮 表 型 , 周 围 的 细 胞 常 分 散 呈 现 间 质 细 而 胞 表 型 , 边 细 胞 具 有 较 强 的运 动 能 力 , 浸 润和 转移 , 所 周 可 即
上 皮 间 质 转 化 (p hllomeecy l r s o ,MT E i eat snhma t ni n t i a t E ) i 最 初 由 Gr n br e — eg和 Hat 18 提 出 , e yl 9 2年 l 在 系指 上 皮 细 胞 在 特 定 的 生 理和 病 理 情 况 下 向 间 充质 细 胞 转 化 的现 象 。 M T在 E 原 肠 胚 形 成 过 程 中 促 使 上 皮 组 织 发 育 成 中 胚 层 ,并 在 神 经 脊 、 脏 以 及 腭 等 发 育过 程 中起 着 重 要作 用 刚 。目前 E 心 MT 被 认 为 是 肿瘤 转 移 的 关 键 启 动 步 骤 , 与 包 括 前 列 腺 癌 、 管 参 食 癌 及 胃癌 等在 内多 种 肿 瘤 的侵 袭 、 移 过 程 。E 转 MT 主 要 表 现 为 上 皮 细胞 失 去 极 性 , 失 上 皮 标 记 物 ( 括 细 胞 间 粘 附 蛋 丢 包

关于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关于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关于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论文网)作者:孟宪楠任毅行程天兹【摘要】近年来,尽管恶性肿瘤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肿瘤转移仍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肿瘤转移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其中,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的局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在肿瘤演进过程中,EMT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构成的复杂网络。

TGF-β[2]、Wnt[3]等信号通路等因素都与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信号通路在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关键词】上皮细胞间质转化信号通路肿瘤转移细胞间的黏附作用是建立和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基础,其异常将导致细胞的堆积、去分化,甚至侵袭和转移,即形成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复杂多变,突破基底膜的侵袭被认为是转移的早期事件和主要特征。

在肿瘤细胞通过去分化由多边形上皮样形态转变为梭形间叶性细胞形态,获得更具运动能力的表型,这一过程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MT)。

这种表型的转换降低了肿瘤细胞之间的同型黏附,引起细胞骨架重排,改变细胞极性,使之具有穿越基底膜游走至间质或远端其他组织的能力,此外还可使细胞获得凋亡抗性而实现转移的持续性。

1 EMT发生与钙粘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 E-cad)是细胞间的黏附分子之一,是上皮组织中的一类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

E-cad可形成E-cad-β连环素(β-cat)-α连环素(α-cat)复合体[4],即E-cad/cat复合体,此复合物的主要作用为形成稳定的细胞间接触,并且维持细胞的极性[5]。

E-cad结构发生异常变化是发生EMT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与染色体的丢失、基因突变或者E-cad启动子的甲基化等因素有关[6,7]。

E-cad表达的缺失可使细胞之间的极性丢失,黏附能力下降,使其本身表现出非上皮细胞独特性。

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作者:张满卓纳郭占林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5期[摘要]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变的过程。

近年来发现,EMT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证实,通过激活TGF-β/Smad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通路、Src通路、IL-6/STAT3通路等,调控Snail、Twist和ZEB等转录因子,可诱导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转化,并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此外,微小RNA(microRNA)也被证实参与肿瘤EMT调控。

揭示EMT 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肿瘤;转移;调控因子[中图分类号] R7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163-04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尽管随着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的不断发展,对肿瘤的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许多患者就诊时就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导致目前某些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仍较低。

究其治疗失败的原因,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重要的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可为更加有效地治疗肿瘤提供新策略。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最近被证实在肿瘤的发生和侵袭转移中起关键作用,现将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因子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上皮间质转化的概念EMT是指在某些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出现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

EMT以上皮细胞表型的缺失和间充质细胞表型的出现为主要特征。

EMT现象最早在晶状体细胞中发现[1],在其后的研究中发现EMT主要参与以下三类生物学进程:①胚胎的发育和器官的形成;②组织(创伤)的修复和器官的纤维化;③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CUL4A促进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CUL4A促进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CUL4A促进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病例约为180万,是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研究表明,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与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密切相关。

上皮间质转化是细胞从一种极化的上皮细胞向一种间质细胞的转变,可以导致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因此,探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机制对于深入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提高其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发现,CUL4A(cullin 4A)作为一个重要的泛素连接酶复合物(E3)在乳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CUL4A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并增强其侵袭性。

因此,深入研究CUL4A对乳腺癌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探究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制定相关治疗策略具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CUL4A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CUL4A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模型并验证其上皮间质转化的程度;2.通过siRNA靶向干扰CUL4A基因,确定CUL4A对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3.使用RNA测序技术分析CUL4A靶向干扰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4.对比分析上述差异表达基因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转移的影响,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标志物;5.探究CUL4A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中可能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Wnt、PI3K/Akt、MAPK等。

三、方法本研究将使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NA 测序、细胞迁移和侵袭试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或方法。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CUL4A在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揭示该过程的分子网络和信号途径、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思路。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王鹏;赵路军【摘要】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虽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均未克服耐药性的问题。

放疗为肿瘤常规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约2/3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疗,放疗抗拒是目前制约放疗疗效的重要原因。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与肿瘤的治疗抗拒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EMT与肿瘤治疗抗拒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有望克服耐药性及放疗抗拒的发生,提高疗效,使更多的患者得以治愈。

本文将就EMT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Chemotherap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d hormonal therapy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medical oncology. Al-though cancer patients significantly benefit from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new anticancer drugs, none of these treatments can directly address drug resistance. Radiation therapy is one of the three conventional cancer treatment methods. Nearly two-thirds of cancer pa-tients accept radiation therapy during treatment. However, radiation resistance is a significant barrier affec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is procedur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s a biologic process that enables a polarized epithelial cell to undergo multi-ple biochemical changes. These changes enable the cell to assume the functions of a mesenchymal cell phenotype. These func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are related to embryogenesis, tumor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In recent years,increasing evidence sug-gests that EM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umor treatment resistance.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MT and tumor treatment resistance i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prevention of drug resistance and radiation resistance and thus improve treatment efficacy to provide benefit to cancer pati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is issue.【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4(000)022【总页数】4页(P1470-1473)【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耐药性;放疗抗拒【作者】王鹏;赵路军【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EMT是指在多种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如SNAIL、ZEB、TWIST)的调控作用下上皮细胞失去极性,如上皮表型标志E-cadherin丢失而间质表型特征分子Vimentin、N-cadherin等上调,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底间黏附作用减弱,其形态也由铺路石样转变为梭形的生物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神经系统分化:EMT促进了背神经上皮细 胞向神经管嵴细胞的转化,进一步引起背 神经上皮细胞向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多种神 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色素细胞以及 心脏、面颊、颈部的结缔组织的分化。
EMT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 EMT在成年人中不会广泛存在,然而在肿瘤发生 过程中,EMT 使得原本没有侵袭和迁移能力的细 胞获得浸润转移的能力,最终转移到其他组织或 器官。
上皮间质转化在肿瘤转移中的 作用及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
• EMT概念 • 对上皮间质转化概念的进一步重新被认识 • 近年成为肿瘤研究热点之一
EMT概念
EMT是指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 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向具有移行能力的间 充质细胞发生转化的现象。
Smad相互作用蛋白(SIP1)竞争性结合E-钙黏蛋白启动 子区的E-box连接基序,抑制E-钙黏蛋白的表达以及诱 导波形蛋白表达水平的上升,从而诱导EMT的发生。
Twist: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家族,是一个高度保 守的转录因子,可以诱导EMT的发生, 调节胚胎发育中 的组织重建,并赋予细胞迁徙能力。
发生EMT后标志物变化--表达上调
• 波形蛋白(Vimentin)、 • 纤维连接蛋白、 • N一钙黏蛋白、 • α-SMA等
发生EMT后标志物变化--表达上调
• Snail、Slug、Twist • Rho • 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FSP1 ) • 转化细胞生长因子(TGF-β)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9(MMP-9) • I型胶原、Ⅱ型胶原
• TGF-β信号通路 • 受体络氨酸激酶Ras-MAPK通路 • Src激酶通路 • Wnt信号通路 • P13K/AKT途径 • Rho信号通路
诱导EMT的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可以诱导上皮细胞发生EMT。这些细胞外信号包括 细胞外基质分子(胶原,可溶性因子如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 、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均能诱发肿瘤细胞 内的信号级联反应,促进EMT的发生。TGF-β主要通过各整 合素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促进Smad3分子依赖的细胞转 录过程,也可以通过非Smad分子依赖的P38MAP激酶途径 及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根据组织类型的不 同,三种TGF-β均可参与EMT的诱导机制。特别注意的是 TGF-β在肿瘤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肿瘤生 长抑制因子,能抑制原位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发衰老和凋亡 来阻止肿瘤的生长;另一方面,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 TGF-β却扮演着肿瘤生长促进因子的角色,不但促使细胞周 期阻滞,加速凋亡,还能诱导维持EMT状态。
• 立方上皮细胞的细胞角蛋白结构改变,外 形演变为纺锤形纤维细胞形态;
• 上皮细胞表型丧失,从而获得间质细胞表 型。
发生EMT后标志物变化--表达下调:
• E-钙黏蛋白(E-cadherin) • α-连环素(α-catenin) • β-连环素(β-catenin) • γ-连环素(γ- catenin) • 桥粒斑蛋白 • 紧密连接蛋白(ZO-1) • 角蛋白 • 黏蛋白等
EMT与胚胎发育
在胚胎三胚层结构的形成中起作用
上皮间 质转化
间充质细胞 向上皮细胞
转变
上皮母细胞 EMT
中胚层的原始 间充质细胞
MET
次级上皮细胞
中胚层其他 结构细胞
内胚层其他 结构细胞
EMT
EMT调节着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
• 器官形成:与原肠胚、四肢以及肺、肾、 胃、心等器官的形成有关。
• 胚层分化:EMT与体壁内胚层和中胚层的 分化,以及定形内胚层的形成有关。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可与 vimentin基因启动子调节序列结合,促进Twist表达, 诱导EMT的发生,在EMT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NFκB是必须的,抑制NF-κB可以阻止EMT的发生,相反 的,激活NF-κBMT的信号通路
• 众多的研究表明,EMT的发生过程是由细胞外的 信号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将信号转 入细胞内,通过多种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调控, 如胞内的Ras、Src、Rho、PI3K、Wnt等信号转 导途径,活化不同的核内转录因子,最终调解转 导基因的表达。
• EMT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生 长因子及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各个通路间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诱导EMT的信号通路
• 受体络氨酸激酶Ras-MAPK通路
受体络氨酸激酶是一类小GTP结合蛋白超家族,共 包括6个成员:Ras、Rab、Ran、Rho和 Rad/Gem/Kir(RGK),它是一类具有络氨酸激酶活性 的受体,激活后通过一系列蛋白使G蛋白Ras或 MEKKs等激酶活化,由此将细胞外信号转入核内,通 过级联反应起MAPK途径的激活。MAPK参与到很多 生物反应的调节中,包括细胞增殖,整合素介导的细 胞黏附,细胞分泌作用,神经元分化,卵母细胞成熟 ,B、T细胞分化,以及细胞扩散。在Ras效应物中, 丝氨酸/苏氨酸酶Raf信号反作用于TGF-β的生长抑制 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强化TGF-β的致侵袭效应。另外 ,MAPK家族中的JNK和P138磷酸化也影响细胞的表 型转化。
EMT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是胚 胎发育中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对上皮间质转化概念的进一步重新被认识
多种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相关; 可以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 在胚胎发育、损伤修复起重要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EMT的标志性变化 • 立方上皮失去细胞间相互作用;
肿瘤EMT的发生机制
• 生长因子在EMT中的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表皮生长因子(EGF)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
可以诱导EMT发生,也可以引起细胞增殖 ,这取决于局部微环境与信号分子之间的作 用。
络氨酸激酶
细胞
细胞
肿瘤EMT的发生机制 • 转录因子在EMT中的作用 Snail/Slug :属于锌指蛋白Snail超家族,它们通过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