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是指针对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定的指导方针。

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进行更新和修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回答:
1. 流行病学数据,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会考虑当时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传染病的发病率、病原体的变化趋势、传播途径等。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风险因素。

2. 临床研究和医学进展,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药物可能会不断涌现。

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会考虑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3. 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通常会包括对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

这些指南会根据病原体的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传染病。

4. 预防控制措施,除了诊断和治疗,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还会包括预防和控制措施,例如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隔离和消毒等。

这些措施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2023年版的常见传染病诊疗方案将会综合考虑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制定全面、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传染病形势。

六病防治计划

六病防治计划

六病防治计划
标题:六病防治计划
引言概述:六病是指传染性疾病、肺结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和其他重大疾病。

制定科学的六病防治计划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六病防治计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传染性疾病防治计划
1.1 制定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1.2 加强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

1.3 建立传染病防治应急响应体系,做好疫情应对工作。

二、肺结核防治计划
2.1 提高肺结核病患者的诊疗率和治愈率。

2.2 加强对肺结核病人的隔离和治疗管理。

2.3 开展肺结核病的防控宣传,提高公众对肺结核的认识。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计划
3.1 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

3.2 推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3 提高慢性病的防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四、职业病防治计划
4.1 加强职业病危害的监测和评估。

4.2 完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保障职工权益。

4.3 提高企业对职业病防治的重视,建立健康工作环境。

五、地方病防治计划
5.1 加强地方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5.2 提高地方病的防治技术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5.3 加强地方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方病的认识。

结论:六病防治计划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医疗机构、
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疾病,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科学的六病防治计划,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1为保障我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置等工作,我园按照国家、省、市、区防控手足口病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此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全面落实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或蔓延,确保全园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成立城南新区__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__副组长:__成员:__各班班主任三、工作措施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

加大管理力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预案,严格落实晨检登记制度,发现手足口病有关症状及时就诊,发现病人及早隔离、治疗,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对公共场所、餐具、玩具等坚持定期消毒,以确保健康人群的身体健康。

2、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对广大师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控水平,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防病知识水平。

我园利用多种形式正面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告诫家长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者接触;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4、疫情期间暂停一切集体活动,家长接送幼儿在门口,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加大卫生监督检查。

我园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食堂、生活饮用水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禁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食品和原材料;严格餐具、用具的清洗消毒。

四、疫情处置1、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处置,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逐级上报相关信息。

2、无论是发生个案还是暴发流行手足口病疫情,我园必须做到手足口病“零”报告,直到疫情结束。

3、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依据《省、市卫生局、区教育局关于切实做好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托幼机构发生2例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1例以上重症或死亡病例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六)马尔堡出血热

《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解读(六)马尔堡出血热

木 防治指 南 水
《 种输 入 性 传 染 病 预 防控 制 指 南 和 临床 诊 疗 方 案 》 6 解 读 ( )马尔堡出血热 六
陈 炎 ,陈亚蓓 ,陶荣芳
摘要 :本 文就 马尔堡 出血热 的病原学,流行病 学,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及 预防作扼要 阐述 。
关键 词:马尔堡出血热 ;诊断治疗指南
Ke r s M a b r e rh g c fv r Di g o i ; r ame t ywo d : r u g h mo r a i e ; e a n ss T e t n
( )马 尔堡 出血热 六
Vr eo细胞 ,V r 6细胞和 He eoE l a细胞等 。
( 防控制 指南和 临床诊 疗 方案 ) 预
Deat e to dcn,Mi g ag H si lo C A h i2 9 0,C ia ng ag Mu ii l p r n f Meii m e n un opt f T M, n u 3 4 0 hn , Mig u n nc a g a "2 p
Hoptl n u 3 4 0 C ia s i , h i 9 0 , hn) aA 2
2 病原 学
31 传 染源和 宿主 动物 .
迄今 为止 , 毒在 自然界 病
中的储 存宿 主 目前 尚不 明确 。可 能是 非洲 的野生灵 长类 动物 ,近来 发现 非洲 的一些蝙 蝠和 马尔 堡病毒
密切相 关 。
马 尔 堡 病 毒 和 埃 博 拉 病 毒 同 属 丝 状 病 毒 科 ( i vr a ) Fl i de ,为单股 负链 R o i NA病毒 。 毒体 呈多 病 态性 ,有 时呈 分支或 盘绕 状 ,盘绕 成“ 或“ ” U” 6 形状 或环 形 。 毒颗 粒直 径 为 8 r 长 度 7 0 10 n 病 0 m, i 0 ~ 4 0 m, 表 面有 突起 ,有包 膜 。病毒 基 因组 R NA长 约 1k , 9 b 编 码 7种病毒 蛋 白 。马 尔堡病 毒 目前只 发现 一种血 清 型 。该病毒 可在 多种组 织细 胞 中生长 繁殖 ,包括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 (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 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 2022 年3 月 12 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 Flaviviridae ) 黄病毒属( Flavivirus )。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惟独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 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反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 分钟可灭活, 70%乙醇、 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殊是发病 5 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者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

6种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指南和诊疗方案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通知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以有效防控这些输入性传染病,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一.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该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二. 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

该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三.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四.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

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

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五.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

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

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

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

六.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佚名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08(007)009
【摘要】卫生部近日印发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分期将6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摘录如下。

【总页数】1页(P5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摘登①)临床表现和诊断 [J],
2.乙型脑炎病毒与黄热病病毒联合诊断基因芯片的初步实验研究 [J], 张海燕;马文丽;李凌;吴清华;郑文岭
3.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4.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5.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进展 [J], 凌云;卢洪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医生必修课《H7N9流感等6种 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

好医生必修课《H7N9流感等6种    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

1.A B C D2.A B C D3.A B C D 1.具备下列哪一项,可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 )A.至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B.单个靶标PCR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C.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D.以上均对2.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标准:( )A.至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B.单个靶标PCR阴性产物C.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MERS-CoVD.恢复期血清中MERS-CoV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或呈4倍以上升高3.为了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急诊应当设置一定的( ):A.重症区域B.流感区域C.隔离区域D.活动区域4.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H7N9禽流感对( )耐药,不建议使用?A.金刚烷胺4.A B C D5.A B C D6.A B C D7.A B C D B.奥司他韦C.扎那米韦D.帕拉米韦5.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 )A.H5N1、H7N9、H9N2B.H7N7、H7N2、H7N3C.H5N6、H10N8D.以上均是6.禽流感病毒加热至( )℃2分钟以上可灭活A.80B.85C.95D.1007.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 )为主A.抗炎治疗B.抗菌治疗C.解热镇痛治疗D.对症治疗8.A B C D9.A B C D10.A B C D 8.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活动原则上限制在( )A.收治医院内B.收治科室内C.隔离病房内D.所在楼层内9.以下关于收治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病区有误的是( )A.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B.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C.疑似及临床诊断病例应当进行单间隔离D.经实验室确诊的感染患者不可多人安置于同一房间10.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可有( )减少A.肌酸激酶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C.乳酸脱氢酶D.淋巴细胞11.病原学检测间隔( )天,连续两次阴性,可11.A B C D12.A B C D13.A B C D 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A.1-3B.2-4C.3-5D.4-612.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当遵循( )的原则。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附件6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马尔堡出血热 (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HF) 是由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同属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体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U”或“6”形状或环形。

病毒颗粒直径为80nm,长度700-1400nm,表面有突起,有包膜。

病毒基因组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

马尔堡病毒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该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繁殖,包括Vero细胞、Vero E6细胞和Hela细胞等。

马尔堡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 1小时感染性丧失。

在室温及4℃存放35 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70℃可以长期保存。

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次氯酸、酚类、脂溶剂、β-丙内酯等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迄今为止,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长类动物,近来发现非洲的一些蝙蝠和马尔堡病毒密切相关。

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许多灵长类动物都可感染马尔堡病毒,在实验室中许多鼠类也可以被感染。

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人。

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高滴度的病毒血症可持续整个发热期。

病毒可广泛分布于患者的各脏器、血液、尿液和一些分泌物中,并因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播。

有研究表明,从恢复期病人病后第80天的眼房水和精液中,仍可分离出病毒。

重点传染病管理

重点传染病管理

人感染H7N9禽流感
• 人感染H7N9禽流感 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 至导致死亡。
•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 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重点传染病管理
1
重点传染病
01 手足口病
02 流行性乙型脑炎
05 流行性感冒
06
人感染H7N9 禽流感
03 细菌性痢疾
07 不明原因肺炎
04 乙型肝炎
08 狂犬病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 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 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 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 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多 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所以常被称作"小儿手足口病"。
• 明确乙肝诊断标准,对于病例重报(既往已被诊断的乙肝病例 ,则只需登记被诊断的年份,不再进行网络报告)、漏报(对 “急性”(包括疑似病例)乙肝进行网络报告,对“慢性”乙 肝病例,只对首次诊断的乙肝(包括疑似病例)进行网络报告 )、错报(如无“临床乙肝诊断病例”这一表述,或仅HBsAg阳 性,未进行其他检查,便直接报为乙肝)等问题要求重视。
• 临床诊断病例: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出现腹泻、 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粪便常规检查白 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防控要求
• 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及时掌握菌痢 发病情况,了解发病的主要特征;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1目前已进入春季呼吸道等传染病高发季节,流感(包括甲流)、流脑、麻疹、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流行因素不断增加,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同时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全省手足口病例报告数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1至4月份我区也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

为切实加强我区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控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原则(一)目标:切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策略,做好手足口病等春季主要传染病防控防控工作,预防人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止流感、流腮流行,控制麻疹、流脑等传染病的发病。

(二)原则:突出重点、健全制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管理、分级负责、规范措施、协调配合、加强监测、注重预警。

二、组织领导__x区卫生局组织成立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机构职责(一)区卫生局:各相关科室要充分认识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本地传染病流行态势,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切实加强流感(包括甲流)、流脑、麻疹、流腮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切实加强学校等人群集中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履行晨检和发热报告制度,规范传染病报告程序;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督导与检查,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和处理。

要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疫情报告质量的监督检查。

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清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组织做好甲流、流脑、手足口病、麻疹、流腮等春季传染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中小学生、农民工、服务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危害的认识,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自我防护意识,科学指导群众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某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和六、登革热诊疗指南[2015版]

某医院防控登革热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及实施计划方案和六、登革热诊疗指南[2015版]

xx医院登革热救治及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为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充分做好前期的防控工作和疫情发生后的应急反应,切实做好应对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增强防控登革热工作的责任意识,根据卫计委关于印发《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关于《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意见,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xx医院登革热工作应急预案和实施方案》和疑似、确诊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的工作流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措施。

(一)、领导小组:组长xxx院长副组长xxxx副院长成员:xxxxx xxxxxx。

职责:全面负责登革热应急处置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部署,上传下达等工作,确保保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和信息的收集上报。

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做好技术、人员,物资,及思想准备,进行必要的登革热病人救治及转运演练,确保一旦疫情发生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工作,急诊做好重症或疑似病人的急救转诊等工作的准备和演练,如果有疫情发生,各科医护人员,随时听从调配(二)、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专家组1.发热门诊管理小组组长:xxxx主任成员:门诊全体医师职责:负责发热预检,一旦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当事人在做好防护和隔离的同时,严格按照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向医务办或院感上报并积极进行诊疗或抢救及转诊,做好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2.院内医疗救治专家小组组长:xxx副院长副组长:xxx主任、xxx主任成员:xxx xxxx。

职责:组织相关院内专家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配合感染科进行诊疗、抢救及转诊等工作3.消毒隔离、个人防护督导小组组长:xxx主任成员:xxx xxxx职责:指导、监督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同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xxxx副院长成员:xxxx xxxx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发文字号】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8.07.12【实施日期】2008.07.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我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各地做好上述6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工作。

其中马尔堡出血热临床诊疗方案参照《卫生部关于推荐<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医发〔2005〕285号)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合集)

山东省继续教育公共课考试-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合集)

文件目录一、人感染H7N9禽流感1.《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版)》2.《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二、中东呼吸综合征3.《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4.《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版)》三、埃博拉出血热5.《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6.《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臵路径》7.《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四、寨卡病毒病8.《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五、黄热病9.《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 和11个N亚型(N1-N11)。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

2017年《H7N9流感等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题库及答案

2017年《H7N9流感等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题库及答案

1.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时,病原学检测间隔(c ),连续两次阴性,可根据相应规定解除隔离措施。

A.1-2 天B.3-4天C.2-4天D.4-5天2.以下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查正确的是:dA.血生化中有肌酸激酶升高B.对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PCR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C.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D.以上均对3.重症病例病毒核酸阳性可持续(A )周以上A.3B.6C.9D.124.下列哪项不是寨卡的临床特征DA.发热B.皮疹C.关节痛D.角膜炎5.人感染H7N9禽流感易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 )A.年龄≥45岁B.合并严重基础病或特殊临床情况C.发病后持续高热(T≥39度)D.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6.以下不属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次要标准的是(D )A.呼吸频率≥30次/分B.氧合指数≥250mmHgC.多肺叶浸润D.血尿素氮≥7.14mmol/L7.以下不能对寨卡病毒灭活的是( C)A.70%乙醇B.1%次氯酸钠C.红外线照射D.过氧乙酸8.以下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错误的是(C )A.病毒分离应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符合其流行病学史C.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标本,并送至所在医院检验科进行病原学检测D.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9.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D )A.一次性口罩B.纱布口罩C.特效抗病毒口罩D.医用防护口罩10.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D )A.5分钟B.15分钟C.30分钟D.1小时11.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确保诊疗区域的工作环境达到(D )的需求A.消灭一切可能性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D.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救治患者12.根据WHO通报的MERS疫情,结合文献报道,对(A )进行修订。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隔离与消毒●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肝脏穿刺抽脓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埃博拉出血热》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PPT课件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 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 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 重要因素。
已有100多名医务人 员在诊疗护理病人的过 程中感染埃博拉病毒, 其原因可能是未穿戴个 人防护用品,或在诊疗 护理病人时未严格执行 感染控制措施。
精选课件ppt
萨尔10图区CD
精选课件ppt
12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 易感。
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 关。
尚无资料表明不 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 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 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 显的季节性。
精选课件ppt
13
埃博拉出血热的表现
主要症状: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 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 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 缓脉。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 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 一周内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 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 行。
精选课件ppt
18
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 测阳性者。
精选课件ppt
19
鉴别诊断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 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伤寒 恶性疟疾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 增多旅行和交通风险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出现于1995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基科维特市,为典型的院内感染造成的流行,共发生315例病人,其中医护人员43人,总病死率为81%。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4.流行病学调查
疾控人员接到病例报告后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及时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正确预防,减少恐慌
积极、广泛地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使公众正确对待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等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对病人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粘膜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也可用恰当的消毒剂冲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或洗眼液冲洗,对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评价和追踪观察。搞好医院内消毒隔离,防止医院内感染是预防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重要环节,应坚持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4.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自1976 年在非洲中部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暴发流行后,已在非洲中部形成地方流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严重危害疫区人群健康。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就近掩埋。必须转移处理时,也应在密封容器中进行。需作尸体解剖时,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应进行蒸气消毒或焚化。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应减少至需要的最低限度。标本采集应注意个人防护,采集后将标本置于塑料袋中,再置于有清晰标志、坚固的防漏容器中直接送往实验室。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进行检验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病毒分离与培养只能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进行。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1.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气溶胶传播
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
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