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野生动物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研究
浣熊感染蜡样芽胞杆菌的病原鉴定及病因分析
由图 1可见,浣熊 1号,于 2016年 6月中旬突 然死亡。剖检可见肺出血、肝脏硬化,其他实质脏器 均有出血。由图 2可见,浣熊 2号,于 2016年 6月
图 1 浣熊 1号肺
图 2 浣熊 2号肺 下旬出现昏迷,呼吸短促,疑似中暑,经抢救无效死 亡。剖检可见肺部出血伴有气肿,肠系膜出血,肾脏 皮髓质出血,肝脏肿大硬化。 2.2 细菌学鉴定 详见图 3、图 4、图 5。
120h后处死的小鼠中,口服组、腹腔注射组剩 余小鼠心肝肺接种培养物未见细菌生长,肠道触片 发现有蜡样芽胞杆菌。 3 小结与讨论
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需氧杆 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等环境中。以蜡样芽胞杆菌为 代表的微生 态 制 剂 (MEA)多 被 用 于 非 消 化 性 食 品 添加剂以缓解抗生素过量使用所导致的肠道微生态 系统失调和降低畜禽产品抗生素药物残留等。蜡样 芽胞杆菌可引起有限性食物中毒,主要引起胃肠型 感染,如呕吐、腹泻等,也可导致非肠胃型感染,合成 坏死性毒素,如溶血素和磷脂酶。在机体免疫力低 下或有消耗性疾病时,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导致菌血 症、败血症、脑膜炎、肺炎、肝脓肿等。
文献显示,从感染体身上分离出的蜡样芽胞杆 菌菌株往往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甚至第三代先锋 霉素组抗生 素 会 产 生 抗 药 性,对 林 可 霉 素、万 古 霉 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敏感。两 菌并未对头孢拉定(先锋霉素)抗药。因此,可粗略 认为其抗药性不强。
圈养林麝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地保 护麝 资源 、 合理地使用麝香产品 , 国家制定相应 的法律 、 除 法规进 行 自然保 护 、 正确地 狩猎外 , 开展规范化人工养麝是一条有效途径。笔者将圈养林麝 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简述如下 , 以供 养殖户参考。
1 呼 吸 系统 疾 病
1 1 感冒 . 病 因 由于气候骤变、 防寒保暖措施不力、 环境潮湿和污秽等原因所致 , 此时麝机
2 消 化 系统 疾 病
病 因 多以采食不洁 、 进食过量、 饲料的突然变更 、 饲喂霉变饲料及继发于某些传染病 、 寄生虫病等 。 多见于年老、 体衰及 2 月龄的仔麝 。 ~5 症状 主要有瘤 胃鼓胀、 胃肠炎、 拿 仔埔 下
收稿 日期 : 0 —1 — 8 2 5 1 2 0 作者简介 : 王永奇 (93 , 。 17 一)男 陕西长安县人 。 在读硕士 , 从事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科璺研究。
中图分类号 :8 64 ;8 8 9 ¥ 5 . 1 ¥5 .4 文献标识码 : B
林麝 ( s u r osiFeo ) Mo h s ee v i l v 又名獐 、 c b z k r 香獐 、 麝鹿等 , 是我 国目前人工 养殖数 量最多
的珍贵药用麝属动物之一 , 主要分布于我 国长江 流域 及西南各省 、 自治 区 , 为我 国优势种 。 麝 的主要产品麝香 , 是一种价格 昂贵 、 需求量 大 、 应用 广泛 的名贵 中药 材 ,本 草纲 目 《 将 之
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
中国动物保健2022.02科研动态海水养殖贝类中四种常见微生物疾病研究概述倪妍,王梦轩,王丽君,贺君,曲江勇,王绪敏,刘秀梅*(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在海水养殖总产量中名列前茅。
在贝类养殖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贝类常受到严重的病害影响,导致贝类养殖过程中发生大批的死亡,制约着贝类养殖业的发展。
在贝类的养殖中,常见的微生物疾病种类包括四类: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本文分别对四类疾病中的典型疾病副溶血弧菌病、牡蛎疱疹病毒病、壳病以及立克次体样微生物导致的疾病进行介绍。
殖贝类;副溶血弧菌;牡蛎疱疹病毒;壳病;立克次体样微生物近年来,海水养殖贝类的规模逐渐扩大,但由各种微生物疾病所致的贝类死亡,每年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2001年福建安海湾南岸滩涂养殖的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
其中泥蚶的养殖面积约为37.5hm 2,但死亡面积却高达26.67hm 2[1]。
1995年,仅长海县海水养殖的各种贝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2]。
1989年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庄河海洋村滩涂文蛤发生大规模死亡,仅几日文蛤损失200~300t ,折合人民币150万~200万元[3]。
从现有资料可知,大多数养殖贝类死亡都是由微生物性病原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长期存在的或呈周期性暴发的流行性疾病。
其中常见的微生物性疾病种类包括如下: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原核生物样微生物疾病。
1细菌性疾病———副溶血弧菌病副溶血弧菌病,作为养殖贝类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弧菌病,其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无芽孢细菌,天然存在于沿海水域,是海产品携带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来源,会导致养殖贝类的大批死亡,如:副溶血弧菌病导致广西沿海文蛤大规模死亡[4];鲍鱼感染副溶血弧菌病时会出现萎凋综合征的症状(图1)[5]。
温度、盐度都会对副溶血弧菌产生影响,如:当温度在≤5℃时可以控制浙生牡蛎中副溶血弧菌的危害[6];感染了副溶血弧菌的牡蛎分别被转移到高盐度和中等盐度中,发现与中等盐度相比,高盐度可使副溶血性弧菌在牡蛎中的总密度和致病性密度降低[7]。
养殖场病原体的常见来源与防控
养殖场病原体的常见来源与防控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场的健康管理对于保障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病原体的传播可能会对养殖场的畜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养殖场病原体的常见来源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养殖场病原体的常见来源:1. 环境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可能存在许多污染源,如废弃物、排放物、粪便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潜在来源。
污染的环境会给养殖场内的畜禽提供生存条件,从而促进病原体的传播。
2. 畜禽之间的接触:养殖场内的畜禽之间存在着相互接触的情况,这种接触会导致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例如,病鸡与健康鸡之间的接触可能导致疾病传播,从而对养殖场的整体健康构成威胁。
3. 运输途中的传播:畜禽从供应商处运输到养殖场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的环境压力,这可能导致畜禽免疫力下降,从而易受感染。
在运输途中,如果有病原体存在,它们可能会通过空气、水或者接触传播给其他畜禽。
4. 饲料与饮水:养殖场中使用的饲料和饮水可能受到不同来源的污染,例如含有病原体的原料或者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
如果畜禽食用了受污染的饲料或者饮水,它们可能会感染病原体。
二、养殖场病原体的防控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养殖场周围的废弃物和排放物,保持养殖场的干净卫生。
定期消毒养殖场设施,摧毁可能藏匿病原体的环境。
2. 强调生物安全: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禁止任何外部人员进入养殖场,以防止病原体的外部传播。
定期对养殖场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强调个人卫生习惯。
3. 定期兽医检查:定期邀请兽医对养殖场内的畜禽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原体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4. 饲料与饮水管理:定期检测养殖场使用的饲料和饮水,确保它们不受病原体污染。
根据需要合理选择饲料添加剂,提高畜禽的免疫力。
5. 运输管理:确保运输途中的适宜环境,避免畜禽受到过度压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病原菌的进化与多样性研究
病原菌的进化与多样性研究病原菌是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的进化和多样性影响着它们的传播和感染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对病原菌的进化和多样性研究十分重要。
病原菌的进化病原菌的进化可以分为两类:水平基因转移和垂直基因传递。
水平基因转移是指病原菌通过细胞间共享基因信息,从而获得新的遗传信息和表型特征。
垂直基因传递则是指病原菌通过遗传信息在细胞内代代传递,从而形成新的遗传变异。
病原菌的水平基因转移是其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可以使病原菌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加其传播和感染能力。
例如,通过大肠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可以使其获得耐药性基因,从而在治疗过程中避免药物的有效性。
同样的,在病原菌的毒力因子中,也存在大量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
另一方面,病原菌的垂直基因传递也是其进化的关键。
例如,哈克菌和沙门氏菌通过垂直基因传递,形成了多种血清型,从而适应了人类和动物宿主的差异。
在这个过程中,细菌的外膜抗原、胞外微环境和毒力因子的表达,也得以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
病原菌的多样性病原菌的多样性可以从多个层面上进行阐述,如生物学特征、分子特征和遗传特征。
生物学特征方面,病原菌可以根据生长状况、转染能力、毒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生长状况包括在寄主体内繁殖能力和在体外培养的表现。
转染能力指的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的能力,主要与其表面受体和外膜抗原有关。
毒力指的是病原菌的病理性能力,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毒力测定进行评估。
分子特征上,病原菌可以通过其基因组、转录本、蛋白质组和代谢组进行研究。
基因组可以揭示病原菌的起源、进化和基因交换等方面的信息。
转录本可以找到与其生长状态、适应新环境和致病性产生相关的基因的信息。
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可以为病原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遗传特征是病原菌多样性研究的核心。
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来源于基因组的多样性,该多样性可以通过分子技术进行研究。
例如,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精确检测病原菌的基因型,进而精确定位病原菌的起源和传播。
引发圈养林蛙死亡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培养基与试剂 。普通琼脂平板 、0 1%绵羊鲜血琼 脂平板 、 血液琼脂平板 , 药敏纸片及微量生化发酵管。
12 方 法 .
取 9只患病死亡 中国林蛙进行尸体剖检 ,检查 心脏 、 肺脏、 腹腔 、 肝脏 、 胆囊等脏器 的病理变化 。 无菌采取病死蛙 的肝脏 、 肾脏和脾脏 , 充分研磨
物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及动物致病性实验结果可以判定 ,造成
该场 中国林 蛙大批死亡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引发 的中国林蛙的败血症 。
分离物致病性试验。取分离培养物 , 2 用 倍灭菌
生理盐水稀释制成混悬液 。 取健康林蛙和小 白鼠各 5 只, 各取 3 只为试 验组 , 每只腹腔注射混悬液 0 毫 . 2 升; 剩余的为对照组 , 腹腔注射同剂量生理盐水 。 另外 , 还进行 了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
脱羧酶阳性 , 赖氨酸脱羧酶 阳性 , 精氨酸双水解酶 阳
别病例在背部及头部皮肤上有大小不等 、不规则 的 溃疡灶 。同时陆续发现死亡个体。至 8 月末 , 死亡数
量迅 速增 加 , l天病 死 2 0只 。至 9月上旬 死 亡 数 略 0
有下降, 但每天也有 2 只左右。截止 1 月 5日送检 0 0 时, 总计死亡幼蛙 1 0 只 , 2 0 病死率高达 6%。病样 0 0
分钟 , 兔耳静脉 由红色变为暗红 , 直至暗紫色 ; 呼吸逐渐加快 , 精神 委顿 , 眼半闭; 排粪、 排尿。 中毒 兔
后期 四肢厥冷 , 头低耳垂 , 站立不 稳、 匍匐于地 , 全身肌肉震颤 , 呼 吸急促 ,瞳孔散大 ,四肢呈游泳 作 状, 有的发出叫声 , 最终因机体严 霖
1材料 与方法 11材料 .
20 年 8 9日,黑龙江省某市一林蛙养殖场 05 月 从各地购进健康幼蛙近 2 万只进行圈养 。引入半个 月后 , 发现少数幼蛙反应迟钝 , 对外来刺激无反应 ,
中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中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蔡永华;林海;程建国;王宇;付文龙;朱萍;吴杰;杨光友【摘要】为了掌握我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圈养麝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抽样采集圈养麝新鲜粪样,采用循序沉淀法、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进行粪样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查.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24个养麝场中抽样采集了1049只麝的新鲜粪样,共查到9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71.21%.其中,球虫Eimeria sp.卵囊阳性率达44.61%,卵囊密度(OPG)为800~54 400;线虫卵(未定科属)阳性率次之,为11.73%,虫卵密度(EPG)为300~ 18 700;而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幼虫、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卵、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oides sp.卵、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mum sp.卵、绦虫Anoplocephalidae sp.卵、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卵和毛首线虫(鞭虫Trichuris sp.)卵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00%、1.81%、1.53%、0.95%、1.24%和1.33%.调查表明我国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4页(P74-77)【关键词】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调查【作者】蔡永华;林海;程建国;王宇;付文龙;朱萍;吴杰;杨光友【作者单位】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都611130;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都611130;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四川养麝研究所,四川都江堰6118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8;Q958.9麝是亚洲特产的动物,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我国分布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 sifanicus、原麝M. moschiferus、黑麝M. fuscus、喜马拉雅麝M. leucogaster和安徽麝M. anhuiensis共6种,均已被列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吴家炎,王伟,2006;宋兴超等,2008;吴民耀等,2011;Huang et al.,2013)。
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疫与防治探究
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检疫与防治探究摘要:文章介绍了衣原体病原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列举的部分动物和人的衣原体感染症状、病理变化,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实验室检疫方法,最后就野生动物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合理化防治做了分析。
关键词:鹦鹉;检疫;热衣原体前言所谓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是因病症发生于鹦鹉这一野生动物身上而得名的。
但实际上,相同的衣原体病原,可致多种生物出现显见病征,其主要包括人、野生动物。
而发生了衣原体感染的鹦鹉本身,也成为相关病原的传播者。
当然,鉴于人或不同野生动物的机体各有差异,其对于衣原体感染的病征表现也是不同的。
本文对部分野生动物、人的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检疫的分析,旨在提高现代人的衣原体防治认知,使人们以更加客观的态度面对衣原体感染的检疫。
一、衣原体病原介绍被衣原体所成功感染,并引发病征的,即可统一称作衣原体病。
该病可归类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一般多发于节肢动物、人类、哺乳动物、禽鸟类动物等的身上。
当其病原感染了野生鹦鹉,致使其患病,就表现为鹦鹉热病,或简称之为鹦鹉病;当其病原感染了禽鸟类动物(不包括鹦鹉),致使其患病,该病就被叫做鸟疫;当其病原感染了普通家禽,致使其患病,该病就被叫做禽衣原体病。
该类病目前被定义为我国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2]。
其中,带有病原性属性的衣原体要属沙眼衣原体与鹦鹉热衣原体。
前者的感染多发于人类身上,致使人患上沙眼病、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及直肠炎、淋巴肉芽肿性病、包涵体结膜炎等,乃至会发生鼠肺疫;而后者的感染范围巨大,能够致使几乎全部哺乳动物、人、禽鸟类患病。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3]。
鹦鹉热衣原体病传染的源头方面,凡是已发病或者带菌动物的羽毛、排泄物、分泌物,甚至其接触过的尘埃,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
例如,一些人工喂养的外表仍旧精神良好、身体矫捷的金丝雀、鹦鹉等,只要已经感染衣原体并开始排菌,其就应当属于衣原体传染源;而由此推理,一些鸟类集散市场、家禽交易场所、屠宰车间与冷库、转运工具与场地、养殖场等,均有成为衣原体传染源头的可能。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疾病,由炭疽菌引起,主要侵袭野生动物的皮肤和内脏器官,导致病症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的扩张,炭疽病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愈发显著。
对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治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保护野生动物健康提供帮助。
一、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病因和病理学特点1. 病因:野生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炭疽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
炭疽菌在土壤、水源和枯枝败叶等环境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病原体。
野生动物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植物、饮用感染水源或接触感染物体而易患炭疽病。
2. 病理学特点:野生动物患炭疽病后,炭疽菌会在皮肤、内脏器官和淋巴系统内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和全身中毒等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坏死和出血等症状。
二、野生动物炭疽病的临床表现1. 皮肤病变:患部皮肤出现红肿、溃疡和坏死等病变,伴有局部疼痛和瘙痒感。
2. 淋巴结肿大:部分野生动物在患病后,淋巴结出现肿大、压痛和局部渗出等症状。
3. 内脏损害:病情严重的野生动物会出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体重减轻和虚弱等症状,内脏器官出现坏死、出血和水肿等病变。
4. 全身中毒:严重感染的野生动物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嗜睡和意识模糊等表现。
野生动物炭疽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病原体和病情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 临床表现:根据野生动物出现的皮肤病变、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的疾病诊断。
2. 病理学检查:对患病野生动物进行组织活检和病理学检测,观察炭疽菌在组织内的分布和病变情况,协助确定疾病诊断。
3.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培养分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实验室检测手段,明确炭疽菌的存在和种类,确诊炭疽病。
野生动物患炭疽病后,需尽早进行治疗,以减轻病症和提高生存率。
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
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摘要:由于具有独特的飞行能力和极强的地理扩散能力,鸟类活动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带来了潜在风险。
自20 世纪以来,以禽霍乱、禽波特淋菌病、西尼罗河热、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鸟类疾病频繁暴发,导致为数众多的野生鸟类、家禽甚至人类死亡,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不同疾病导致的鸟类死亡量、易感物种数量、暴发频率和地理扩散等特征差异显著。
疾病可能造成鸟类大量死亡,从而对鸟类种群,特别是濒危鸟类种群造成严重影响。
其中,人畜共患病还会导致家禽家畜甚至人类的死亡,从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野生鸟类作为多种疾病传播的媒介,其移动和迁徙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与扩散。
关键字传染性疾病野生鸟类禽流感引言野生动物传染性疾病是指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甚至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疾病[1]。
由于具有极强的地理扩散能力和广泛的分布范围,使鸟类在拥有很强环境适应力的同时,也为疾病的快速传播带来了潜在风险。
自20个世纪以来,以禽霍乱、西尼罗河热、禽流感等为代表的鸟类疾病频频发作,导致为数众多的野生鸟类、家禽甚至人类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有关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3]。
关于野生鸟类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许多世纪以前,直到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才借助于检查病原体、抗体和抗原的先进技术对野生鸟类疾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应用卫星跟踪等先进手段对野生鸟类的活动与疾病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1 野生鸟类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有关野生鸟类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国外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已从野生鸟类中分离出多种病原菌, Smits等(1987)研究了荷兰鸟类的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Brittingham等(1988)对野生鸟类的6个属的带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Botzler(1991)在总结了180多篇有关文章的基础上,对野鸟的禽霍乱进行了流行病学的研究,列出了有120多种野生鸟类可以自然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多种湿地鸟类对此病易感染杆菌;Qussy等(1992 )研究了加拿大环嘴鸥(Larusdelawarehsis)的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和李氏杆菌的带菌状况,并对鸥类在这些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野生动物结核病研究进展
生 问题 , 世 界 各 国 均 耗 费 大 量 的 人 力 、 力 和 物 故 财
力, 以期 扑灭本 病 。本 病 是 否 扑 灭 或 其 流 行 率 之 高
低 成为评 估一 个 国家现 代化 程度 的重 要指 标之 一 。 野外 和圈养 野 生动 物 的结核 病疫 情 也呈 现 增 高 的趋 势 , 但造 成重 大经 济损 失 , 且影 响 到公 共卫 不 而 生 安全 。在美 国 和其 它一 些 发 达 国家 , 生 动 物 的 野 牛 分支杆 菌感 染 已经干 扰 了牛群 中结核 病 扑灭 工 作 的实 施 。野生 动物结 核 病控 制和 净化 上 的难 处 在 于 缺乏 有效 的诊 断试剂 、 床症 状 的不 明 显 、 情 报告 临 疫 制度 的缺 失 以及检疫 操 作上 的难 度 。 野生 动物感 染后 很 少表 现 明显 的结 核病 临 床病 症 , 且不 同动 物 的临床 表现 通 常也 存 在很 大 差异 , 而 这与病 菌毒力 、 侵入 途径 、 感染 阶 段 和宿 主机 体 状 态 等 因素有 关 。一 般 有 食 欲 不 振 、 瘦 、 毛粗 乱 、 消 被 气 喘、 咳嗽 、 呼吸 困难等 症状 , 部 淋 巴结肿 大 , 脏 或 局 脾 肝脏肿 大 , 脏 、 肺 肠道 等 内脏 出现 结核结 节 。
达 9 、 9 1个病 例与 结核 杆 菌复 合 菌 群 1 0 吻合 。 0
日本 于 1 6 9 0年 至 1 9 9 5年 间 , 后 在 猪 尾 猴 、 尾 先 短 猴、 红毛猩 猩和 黑猩 猩 中发 生 M.u ec ls tbruoi s感染 。
头水 牛 和 2头 猞猁 遭 受 感染 并 表 现 消 瘦 、 巴结 肿 淋
动物园孔雀舍内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
疗提 供科 学依 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铵结 晶紫 溶液 、 兰 氏碘 溶 液 、5 革 9 %酒 精 、 释的石 稀 炭酸复红 ( 或沙黄水溶液 ) 。生化管( 肠杆菌 、 球菌 、 链
球 菌)购 于 杭 州 天 和 微 生 物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 产 批 , 生
11 孔 雀 的饲 养 情 况 动 物园饲养 蓝孔雀 、白孔 .
1 . 采样 方法 .1 3
公 共 场 所 空 气 微 生 物 检 验 方 法 细 菌 总 数 测 定 中 的
组 小 白 鼠( 黄 色 葡萄 球 菌 皮 下注 射 ) 每 种 细 菌 金 , 做 3个重 复 。对照 组小 白鼠腹腔 注射 灭 菌 生理 盐 水 05 l只。观察 小 白 鼠的活动及 发病 死亡 情况 , . / m
皿 检 查 是 否 有 透 明 细 小 菌 落 , 过 生 化 鉴 定 是 否 沙 通
门氏菌 。 血营养琼 脂平皿 上计数淡 灰 白色 、 兔 隆起 、
闪 光 的小 菌 落 , 过 生 化 鉴 定 是 否 为链 球 菌 。 通
按 奥 氏公式 计算 菌落 总数 :: 0 0N A 【 C 50 0 / T
展 馆 , 为 繁 殖 场 白孔 雀 舍 ,E 为 繁 殖 场 绿 孔 雀 舍 。 D
的菌 落 ( 革兰 氏 阴性 、 中等大 小杆 菌 ) 转 接种 于伊 , 红美 兰 培养 基 和三糖 铁 培养 基 ,做 肠 杆菌 科 细菌 生化 鉴定 。对 只能在 兔鲜 血琼 脂 上生 长 良好 的 菌 落 ( 兰 氏 阳性 链 球 菌 ) 据 做链 球 菌生 化 鉴 定 , 革 依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51(3):1277-1285C h i n aA n i m a lH u s b a nd r y &V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陈 晶,马 骏,范钊玮,刘慧婷,崔玉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庆163319)摘 要:无乳链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性致病菌,通过形成生物膜可在奶牛乳腺中黏附㊁定植并长期存活,同时增强对宿主免疫防御的抵抗,引起奶牛乳腺感染而发生亚临床型乳腺炎,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奶牛乳腺炎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和奶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㊂此外,其还可感染骆驼与罗非鱼等多种动物,造成严重的动物福利恶化,且存在人与动物间接传播的可能㊂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机会致病菌,可在健康成年人的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中无症状定植,感染新生儿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及脑膜炎的发生,并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㊂近年来,成人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孕妇㊁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易感率,可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以及更为严重的败血症㊁脑膜炎和心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㊂尽管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逐步下降,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控制愈发困难㊂笔者就无乳链球菌对多种动物及不同人群的致病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无乳链球菌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㊂关键词:无乳链球菌;感染;致病性中图分类号:S 852.61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6431/j .c n k i .1671-7236.2024.03.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收稿日期:2023-08-2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Z D 2016004);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三横三纵 团队项目(T D J H 201810);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博士启动基金(X D B 202209);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G Z 20210101)联系方式:陈晶,E -m a i l :c h e n j i n g _531@163.c o m ㊂通信作者崔玉东,E -m a i l :1658261305@q q.c o m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n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g a l a c t i a e C H E NJ i n g ,MAJ u n ,F A NZh a o w ei ,L I U H u i t i n g ,C U IY u d o n g(C o l l e g e o f L i f e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B a y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D a q i n g 16331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S .a ga l a c t i a e )i saw i d e l y d i s t r ib u t e dz o o n o t ic p a t h o g e n .I t c a n s u r v i v e i ndef i n i t e l y i n m a m m a r yg l a n d so fc o w s ,b y f o r m i n g ab i o f i l mth a ta l l o w st h e mt o a d h e r e a n d p e r si s t i nt h e m a m m a r yg l a n d ,c o n c o m i t a n t l y e n h a n c i n g re s i s t a n c et oh o s t i m m u n e d ef e n s e .S .a ga l a c t i a e c a u s e ss ub -c l i n i c a lm a s t i t i s ,w h i c hi so n eo f t h e m o s tc o m m o n p a t h o g e n s l e ad i n g t om a s t i t i s i n d a i r y he r d sw o r l d w i d e ,w h i c h c a u s e s h u g e e c o n o m i c l o s s e s t o d a i r y i n d u s t r y.I na d d i t i o n ,S .a g a l a c t i a e c a n a l s oi n f e c tv a r i o u sa n i m a l ss u c h a s C a m e l u s a n d 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c a u s i n g s e r i o u s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i na n i m a lw e l f a r e ,a n dt h e r ei sa p o s s i b i l i t y of i n d i r e c t t r a n s m i s s i o nb e t w e e n h u m a n sa n d a n i m a l s .S .ag a l a c t i a e i sa G r a m p o s i t i v e 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p a th o g e nt h a tc a na s y m p t o ti c a l l y c o l o n i z et h e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a n du r o g e n i t a l t r a c t so fh e a l t h ya d u l t s .I n f e c t i o no f n e wb o r n sc a n l e ad t o l i fe -t h r e a t e n i n g s e p s i s a n dm e n i n g i t i s ,of t e n a c c o m p a n i e d b y s e v e r en e u r o l og i c a l s e q u e l a e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th e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o f a d u l t S .a g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 i s o n t h er i s e ,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 p r e g n a n tw o m e n ,t h ee l d e r l y a n d p e o p l ew i t hl o wi m m u n i t y.I tc a n c a u s e s k i na n ds o f tt i s s u ei n f e c t i o n sa n d m o r es e r i o u ss e p t i c e m i a ,m e n i n gi t i s ,e n d o c a r d i t i sa n d o t h e r d i s e a s e s .A l t h o u g h t h e s y m p t o m s c a nb e p a r t i a l l y a l l e v i a t e db y tr e a t m e n tw i t ha n t i b i o t i c s ,中国畜牧兽医51卷t h e e m e r g e n c ea n ds p r e a do fd r u g-r e s i s t a n ts t r a i n sh a v e g r a d u a l l y r e d u c e d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 t r e a t m e n t,a n dt h ec o n t r o lo f S.a g 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b e c o m e s m o r ea n d m o r ed i f f i c u l t.I nt h i s p a p e r,t h e a u t h o r 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 o f S.a g a l a c t i a e t oh u m a n s a n dd i f f e r e n t a n i m a l s,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 c o n t r o l o f S.a g a l a c t i a e.K e y w o r d s: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n f e c t i o n;p a t h o g e n i c i t y无乳链球菌(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也称为B族链球菌(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G B S),是一种革兰阳性致病菌,通常以双球状或不同长度的链状形式存在,依据荚膜多糖(c a p s u l a r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C P S)的不同,目前被划分为10个血清型(Ⅰa㊁Ⅰb㊁Ⅱ~Ⅸ)[1-3]㊂无乳链球菌可在反刍动物的乳腺中定植并长期存活,从而引起乳腺的慢性持续性感染,严重降低产乳量,自愈率低,传染性强,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6]㊂该病原菌也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重要原因[7-9],孕妇体内的无乳链球菌定植被认为是新生儿和婴儿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㊂近年来,成人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0-12]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为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㊂尽管抗生素治疗可部分缓解症状,但对青霉素㊁红霉素㊁四环素及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已大量出现,使得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逐步下降㊂此外,抗生素的频繁使用必然会导致机体的菌群失调以及随之而来的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13-14]㊂笔者针对无乳链球菌对多种动物及不同人群的致病性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更好地防治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㊂1无乳链球菌对动物的致病性1.1无乳链球菌对奶牛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最初从乳腺炎患牛中分离而得㊂1887年,N o c a r d等[15]首次提出这种病原体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重要原因,感染该病原菌后会导致牛奶产量的显著减少,因此得名a g a l a c t i a e(源自希腊语:a,没有;g a l a c t i a e,牛奶)㊂无乳链球菌通过形成生物膜可在奶牛乳腺中黏附㊁定植并存活,同时增强对宿主免疫防御以及营养缺乏的抵抗[16]㊂无乳链球菌感染奶牛乳腺后通常不诱发显著的纤维化或脓肿,但能引起乳腺的慢性持续性感染,导致乳腺萎缩及间质增生等后遗症,自愈率较低,传染性较强,严重降低产奶量及牛奶质量,且由于亚临床型乳腺炎通常只改变牛奶产量及牛奶中的体细胞数,而无乳腺以及牛奶外观的明显异常,通常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错过最佳治疗期,并因其具有的传染性而造成牛群的大面积感染㊂除了由于牛奶产量和质量下降㊁兽医治疗㊁药物治疗和人员费用增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外,乳腺炎也是重要的动物福利问题,是淘汰奶牛的主要原因[17]㊂以每头奶牛每年124欧元计算,奶牛乳腺炎在德国㊁欧盟以及全球每年分别导致5亿㊁30亿和125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18]㊂在丹麦,无乳链球菌的监测和控制计划已实施了几十年,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令人担忧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大流行的背景下发起的㊂根除策略是基于通过四分之一牛奶样本的检测及对感染奶牛的治疗或扑杀,结合改进的挤奶程序㊁挤奶设备及卫生措施来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在牛群中的传播㊂在这些举措的实施下,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率急剧下降到1992年的2%左右,年发病率为1%~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19]㊂然而,自2000年以来牛群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比例稳步上升,一些奶牛场乳腺炎患牛的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已高达34.4%和60.0%[4,20]㊂时至今日,无乳链球菌仍是引起奶牛亚临床型乳腺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㊂1.2无乳链球菌对其他动物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宿主广泛的病原菌,除感染牛以外,在其他多种哺乳动物体内也发现了无乳链球菌的存在㊂E d e l s t e i n等[21]发现,索马里骆驼(S o m a l i c a m e l s)的传染性皮肤坏死与感染无乳链球菌相关㊂在肯尼亚的6个牧群中对207头单峰驼(C a m e l u s d r o m e d a r i u s)的研究发现,无乳链球菌的感染率达12%[22]㊂Y o u n a n等[23]将无乳链球菌确定为可引起东非单峰驼(C a m e l u s d r o m e d a r i u s)乳腺炎的常见机会致病菌,并认为骆驼源菌株不同于牛源菌株,而与人源菌株更为相似㊂2018年在意大利一只雌性美洲驼(L a m a g l a m a)尸体的下颌间脓肿以及肺内检测到无乳链球菌的存在[24]㊂S e l i g s o h n等[25]研究结果指出,无乳链球菌是引起骆驼乳腺炎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常导致慢性感染,在肯尼亚6个牧群的88头成年骆驼的奶样以及鼻拭子中,无乳链球菌的检出率高达20%,且在3个87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畜群的牛奶和鼻拭子样本中检测到相同的S T序列类型,表明无乳链球菌的乳腺外来源可能有助于无乳链球菌在骆驼群中的传播㊂K o r n b l a t t等[26]曾在2窝死亡的幼犬内脏中分离到无乳链球菌,且这种无乳链球菌也存在于母犬的阴道内,提示垂直传播的可能㊂M e s s i e r等[27]在一例心内膜炎病犬中发现了无乳链球菌,认为感染无乳链球菌可能与幼犬死亡直接相关㊂F o r t i n等[28]在一只9岁牧羊犬背部皮肤内发现了无乳链球菌与中间葡萄球菌(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i n t e r m e d i u s)的混合感染㊂另外,在猫㊁鼠及猴体内也曾分离到无乳链球菌菌株[29]㊂甚至在患有溃疡性足皮炎的雄性非洲象(L o x o d o n t a a f r i c a n a)足内也发现了无乳链球菌的存在[30]㊂无论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宽吻海豚(T u r s i o p s t r u n c a t u s)体内都曾发现过无乳链球菌的存在,其感染病症表现为呕吐㊁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不全等[31-32]㊂无乳链球菌感染灰色海豹(H a l l i c h o e r u s g r y p u s)和南极毛海豹(A r c t o c e p h a l u s g a z e l l e s)的情况也有报道[33]㊂除哺乳动物以外,鱼㊁两栖及爬行类变温脊椎动物也可被无乳链球菌感染㊂研究显示,德国3只亚成体翡翠巨蜥(V a r a n u s p r a s i n u s)因感染无乳链球菌而死亡[34]㊂澳大利亚的达尔文鳄鱼农场的一群6~11月的幼年雄性湾鳄(C r o c o d y l u s p o r o s u s)患有严重的坏死性筋膜炎,在所有尸体的皮肤㊁肌肉及肝脏㊁脾脏㊁肺脏内均分离到S T-23型无乳链球菌,且对四环素和苯唑西林耐药[35]㊂巴西养殖牛蛙(R a n a c a t e s b e i a n a)患坏死性脾肝炎合并肝肾出血的原因被认为与感染无乳链球菌相关[36]㊂近年来,有关鱼类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报道逐年增加,在搁浅的野生阔口真鲨(C a r c h a r h i n u s p l u m b e u s)尸体内曾检测到S T-7型无乳链球菌菌株[37],在养殖的多种淡水以及海水鱼体内均发现过无乳链球菌的存在[38-39]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乳链球菌可引起罗非鱼(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的严重感染[40-41],患鱼通常表现出游泳不稳定㊁眼球突出㊁皮肤变黑㊁内脏肿大出血以及腹水等症状[42],是造成全球罗非鱼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之一,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3]㊂有间接证据表明,无乳链球菌可在人和奶牛以及其他动物之间传播,有过牛接触史的人无乳链球菌定植率显著高于未接触者,在牛与饲养者的粪便内检测到了同型无乳链球菌菌株(S T-1),并表现出相同的耐药性[44]㊂另有研究发现,人或牛源的无乳链球菌在试验条件下均能感染罗非鱼并诱发临床症状[45]㊂新加坡曾暴发人群大规模的食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46]㊂对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越来越被重视㊂2无乳链球菌对人的致病性2.1无乳链球菌对妊娠及产后妇女的致病性1935年,首次在孕妇体内分离出无乳链球菌定植菌株[47],随后将无乳链球菌确定为引起致命性产后脓毒症的人类病原体[48]㊂妊娠及产后妇女患无乳链球菌侵袭性疾病的风险更高,菌血症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次是绒毛膜羊膜炎和产后子宫内膜炎,肺炎㊁产褥期脓毒症㊁产妇乳腺炎和乳房脓肿也有报道[49-50]㊂阴道无乳链球菌定植被认为是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和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的重要因素,阴道内的无乳链球菌还可上行感染羊水和胎膜,进而黏附于胎儿体表或进入胎儿体内,分娩期间胎儿接触或吸入受污染的羊水或阴道液也可发生感染[51-52]㊂研究显示,全球孕产妇无乳链球菌的平均定植率约为18%,其所生的新生儿约有50%被无乳链球菌定植,其中1%~2%可发生侵入性感染[53-56]㊂2.2无乳链球菌对新生儿的致病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新生儿可发生致命性的败血症和脑膜炎,其全球平均发病率约为0.49ɢ,其中非洲南部最高(2.00ɢ),东南亚最低(0.21ɢ)[57]㊂根据临床表现的年龄不同,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通常被分为早发性疾病(e a r l y-o n s e t d i s e a s e,E O D)与晚发性疾病(l a t e-o n s e t d i s e a s e,L O D)㊂出生后0~ 6d内发生的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被定义为E O D,其发病率约为0.57ɢ,占所有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60%~70%,L O D则发生于出生后第7~90天之间,发病率约为0.37ɢ[58]㊂大多数E O D发生在出生后的24~48h内,母体垂直传播㊁胎膜早破㊁早产㊁出生低体重是E O D发生的主要原因,羊水中的无乳链球菌可黏附于胎儿皮肤或黏膜上,或被吸入胎儿肺部,导致侵入性感染[59]㊂L O D的发生与接触受污染的母乳以及医院环境也存在相关性[60-61]㊂败血症㊁脑膜炎和肺炎为E O D 和L O D的主要表现,呼吸窘迫㊁嗜睡㊁黄疸㊁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也有发生,且L O D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57,62]㊂E O D和L O D的全球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0%[57]㊂2.3无乳链球菌对非妊娠成年人的致病性虽然无乳链球菌感染被认为主要是一种新生儿9721中国畜牧兽医51卷及孕妇疾病,但对非妊娠的成年人来说,无乳链球菌也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既可在健康女性的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无症状定植,也可入侵宿主细胞,引发侵入性感染㊂在过去的20年中,非妊娠成年人无乳链球菌的发病率增加了2~4倍,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㊂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占无乳链球菌感染总数的70%以上,其他临床症状包括菌血症㊁肺炎㊁骨和关节感染㊁泌尿系统败血症和静脉导管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心内膜炎与脑膜炎也偶有发生㊂约5%的无乳链球菌感染患者平均间隔13周就会复发[63-64]㊂大多数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发生在具有潜在疾病的人身上,肥胖和糖尿病是增加非妊娠成年人侵袭性无乳链球菌感染发生率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11]㊂老年人侵袭性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普遍较高,通常表现为菌血症㊁尿路感染㊁皮肤感染和肺炎,超过50%的致命性无乳链球菌感染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死亡率显著高于新生儿[65-66]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㊁癌症㊁肝硬化㊁脑卒中㊁心力衰竭及肾脏疾病也是增加侵袭性无乳链球菌疾病风险的重要因素[67]㊂粪便-口腔传播以及性接触已被证明是无乳链球菌在人群中传播的重要途径,夫妇具有更高的同型无乳链球菌菌株的感染率[44]㊂3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疗法是目前治疗人和各种动物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㊂干奶期疗法(D C T)是控制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腺炎的措施之一㊂然而,无乳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乳房炎多为亚临床型,因无明显的外观改变难以及时发现,往往错过抗生素的最佳治疗期[18]㊂目前,奶牛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已造成四环素㊁红霉素以及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68],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奶牛有20%在用药后仍保持无乳链球菌阳性,提示在牛体内无乳链球菌已出现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69]㊂对5种抗生素(四环素㊁红霉素㊁卡那霉素㊁克林霉素和吡利霉素)均具有耐药性的菌株也已大量出现[70]㊂此外,哺乳期奶牛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治疗还伴随着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严重问题[17]㊂抗生素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但并不能保护乳腺免受不可逆的损害,进而造成牛奶产量的终生下降,致使奶牛养殖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8]㊂最初,无乳链球菌被确认为牛乳腺的一种专性病原菌[71-72],并基于这一前提制定相应的防控计划㊂然而,无乳链球菌的传播并非都通过乳腺进行,在奶牛的胃肠道㊁直肠及其生存环境中也检测到无乳链球菌的存在[73],这表明挤奶器传染性传播并不是唯一途径,这也解释了仅关注乳腺和挤奶卫生的传统防控措施不足以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原因[74]㊂对于人类而言,妊娠相关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新生儿造成巨大威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制定的产前抗生素预防(i n t r a p a r t u m a n t i b i o t i c p r o p h y l a x i s,I A P)策略降低了E O D的发病率,但并不能预防L O D的发生[75]㊂I A P的实施造成大比例的孕妇使用抗生素,目前已观察到实施I A P的孕妇所生新生儿的肠道菌群遭到破坏,并在部分新生儿体内分离到具有耐药性的无乳链球菌菌株[76-77]㊂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已发现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13,78-79]㊂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情况下,大环内酯类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重要的替代品,临床发现无乳链球菌对这类药品的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红霉素或克林霉素[80-82]㊂除此之外,对阿奇霉素㊁四环素㊁喹诺酮类㊁利奈唑胺㊁泰利霉素㊁左氧氟沙星具有耐药性的无乳链球菌菌株也已出现并迅速扩散,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正逐步下降[83-87]㊂4展望作为一种人兽共患性致病菌,无乳链球菌引发的感染严重威胁着奶牛等多种动物以及人类的健康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无乳链球菌感染,但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与传播,治疗的有效性正逐步下降㊂无乳链球菌对动物及人类的致病性研究对于该病原菌的防控具有关键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索无乳链球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开发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制剂,将有助于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治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 K O N G F,G OWA N S,MA R T I N D,e t a l.S e r o t y p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ib y P C R a n ds e q u e n c i n g[J].J o u r n a lo f C l i n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2,40(1):216-226.[2] K O N G F,MA L,G I L B E R T G L.S i m u l t a n e o u sd e t e c t i o na n ds e r o t y p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u s i n g m u l t i p l e xP C Ra n dr e v e r s e l i n eb l o t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5,54(12):1133-1138.08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3] S L O T V E D H C,K O N G F,L AM B E R T S E N L,e t a l.S e r o t y p eⅨ,a p r o p o s e dn e w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s e r o t y p e[J].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07,45(9):2929-2936.[4] C A R V A L H O-C A S T R OG A,S I L V A JR,P A I V A L V,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s o l a t e df r o m m a s t i t i si n B r a z i l i a n d a i r yh e r d s[J].B r a z i l i a nJ o u r n a l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7,48(3):551-559.[5] P A N G M,S U N L,H E T,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a n dv i r u l e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h i g h l y p r e v a l e n t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c i r c u l a t e di n b o v i n e d a i r yh e r d s[J].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2017,48(1):65.[6] MO R A L E S-U B A L D O A L,R I V E R O-P E R E Z N,V A L L A D A R E S-C A R R A N Z A B,e t a l.B o v i n em a s t i t i s,a w o r l d w i d e i m p a c t d i s e a s e:P r e v a l e n c e,a n t i m i c r ob i a l r e s i s t a nc e,a nd v i a b le a l t e r n a t i v ea p p r o a c h e s[J].V e t e r i n a r y a n d A n i m a l S c i e n c e,2023,21:100306.[7] T A V A R E ST,P I N H OL,B O N I F A C I O AE.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n e o n a t a l m e n i n g i t i s[J].C l i n i c a lM i c r o b i o l o g y R e v i e w s,2022,35(2):e7921. [8] D O N G Y,B A S MA C I R,T I T OMA N L I O L,e t a l.N e o n a t a l s e p s i s:W i t h i n a n db e y o n dC h i n a[J].C h i n e s e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133(18):2219-2228.[9] D A V I E S H G,C A R R E R A S-A B A D C,L E D O A R E K,e t a l.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T r i a l s a n dt r i b u l a t i o n s[J].P e d i a t r i c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J o u r n a l,2019,38(6SS u p p l1):S72-S76.[10] F R A N C O I SW A T K I N S L K,M C G E EL,S C H R A GSJ,e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f i n v a s i v e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i n f e c t i o n sa m o n g n o n p r e g n a n ta d u l t si nt h e U n i t e dS t a t e s,2008-2016[J].J AM A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2019,179(4):479-488.[11] P I T T SSI,MA R U T HU R N M,L A N G L E Y G E,e t a l.O b e s i t y,d i a b e t e s,a n d t h e r i s kof i n v a s i v eg r o u p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i nn o n p r e g n a n ta d u l t s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J].O p e nF o r u m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8,5(6):y30.[12] S E A L E A C,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R U S S E L L N J,e t a l.E s t i m a t e s of t h e b u r d e n o 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f o r p r eg n a n t w o m e n,s t i l l b i r th s,a n dc h i l d r e n[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200-S219.[13] L IC,S A P U G A HAWA T T E D N,Y A N G Y,e t a l.M u l t i d r u g-r e s i s t a n t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s t r a i n sf o u n di n h u m a n a n d f i s h w i t h h igh p e ni c i l l i n a n dc e f o t a x i m en o n-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i e s[J].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2020,8(7):1055.[14]范雪,邵伟,赵艳坤,等.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1):375-384.F A N X,S HA O W,Z HA O Y K,e t a l.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o n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v i r u l e n c e g e n e sa n d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C h i n a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1,48(1):375-384.(i nC h i n e s e)[15] N O C A R D E,MO L L A R E A U A.S u r u n e m a m m i t ec o n t a g i e u s ede sv a c h e sl a i t ièr e s[J].A n n a l e sd elI n s t i t u t P a s t e u r,1887,1:109-126.[16] R O S I N I R,MA R G A R I T I.B i o 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b y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n f l u e n c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o nd i t i o n s a n d i m p l i c a te d v i r u l e n c ef a c t o r s[J].F r o n t i e r s i n C e l l u l a ra n d I n f e c t i o n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5,5:6.[17] K A B E L I T Z T,A U B R Y E,V A N V O R S T K,e t a l.T h e r o l e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p p.i nb o v i n em a s t i t i s[J].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2021,9(7):1497.[18] C H E N G W N,HA N S G.B o v i n e m a s t i t i s:R i s kf a c t o r s,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g i e s,a n d a l t e r n a t i v et r e a t m e n t s A r e v i e w[J].A s i a n-A u s t r a l a s i a n J o u r n a lo f A n i m a lS c i e n c e s,2020,33(11):1699-1713.[19] MW E U M M,N I E L S E N S S,HA L A S A T,e t a l.A n n u a l i n c i d e n c e,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i n D a n i s hd a i r y he r d s[J].P r e v e n t i v e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12,106(3-4):244-250.[20] R AM I R E Z N F,K E E F E G,D O H O OI,e t a l.H e r d-a n dc o w-l e v e l r i s kf a c t o r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ubc l i n i c a lm a s t i t i si nd a i r y f a r m sf r o m t h eh i g h p l a i n so ft h en o r t h e r n A n t i o q u i a,C o l o m b i a[J].J o u r n a lo f D a i r yS c i e n c e,2014,97(7):4141-4150.[21] E D E L S T E I N R M,P E G R AM R G.C o n t a g i o u ss k i nn e c r o s i s o f S o m a l i c a m e l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T r o p i c a l A n i m a lH e a l t ha n dP r o d u c t i o n,1974,6(4):255-256.[22] Y O U N A N M,A L I Z,B O R N S T E I N S,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s t i t i s t e s t i ni n t r a m a m m a r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a n d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i n f e c t i o n so f c a m e l s(C a m e l u sd r o me d a r i u s)i n K e n y a[J].P r e v e n t i v e V e t e r i n a r yM e d i c i n e,2001,51(3-4):307-316.[23] Y O U N A N M,B O R N S T E I N S.L a n c e f i e l d g r o u p Ba n dCs t r e p t o c o c c i i nE a s tA f r i c a nc a m e l s(C a m e l u sd r o me d a r i u s)[J].V e t e r i n a r y R e c o r d,2007,160(10):330-335.1821中国畜牧兽医51卷[24] T A V E L L A A,B E T T I N I A,C O C C H I M,e t a l.I s o l a t i o n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i n a f e m a l e l l a m a(L a m a g l a m a)i n S o u t h T y r o l(I t a l y)[J].B M C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2018,14(1):343.[25] S E L I G S O HN D,C R E S T A N I C,G I T A H I N,e t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e x t r a m a m m a r y s o u r c e so f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r e v e a l s i t s u n u s u a l e c o l o g y a n de p i d e m i o l o g y i nc a m e l s[J].P L o SO n e,2021,16(12):e252973.[26] K O R N B L A T T A N,A D A M S R L,B A R T H O L D S W,e t a l.C a n i n en e o n a t a l d e a t h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s e p t i c e m i a[J].J a v m a-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m e r i c a n 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1983,183(6):700-701.[27] M E S S I E R S,D AM I N E T S,L E MA R C HA N D T.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e n d o c a r d i t i s w i t he m b o l i z a t i o n i n a d o g[J].C a n a d i a n V e t e r i n a r yJ o u r n a l-R e v u e V e t e r i n a i r e C a n a d i e n n e,1995,36(11):703-704.[28] F O R T I N M,H I G G I N SR.M i x e d i n f e c t i o n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ad o g[J].C a n a d i a nV e t e r i n a r y J o u r n a l-R e v u e V e t e r i n a i r e C a n a d i e n n e,2001,42(9):730.[29] Y I L D I R I M A O,L AMM L E R C,W E I S S R,e t a l.P h e n o-a n d g e n o t y p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i o fs e r o l o g i c a l g r o u p B o fc a n i n ea n df e l i n eo r i g i n[J].F E M SM i c r o b i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02,212(2):187-192.[30] K E E T D F,G R O B L E R D G,R A A T H J P,e t a l.U l c e r a t i v e p o d o d e r m a t i t i s i n f r e e-r a n g i n g A f r i c a ne l e p h a n t(L o x o d o n t a af r i c a n a)i n t h e K r ug e rN a t i o n a l P a r k[J].O n d e r s t e p o o r t J o u r n a l o fV e t e r i n a r y R e s e a r c h,1997,64(1):25-32.[31] Z A P P U L L IV,MA Z Z A R I O L S,C A V I C C H I O L IL,e t a l.F a t a l n e c r o t i z i n gf a s c i i t i s a n dm y o s i t i s i nac a p t i v ec o m m o n b o t t l e n o s ed o l p h i n(T u r s i o p s t r u n c a t u s)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J].J o u r n a l o fV e t e r i n a r y D i a g n o s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2005,17(6):617-622.[32] E V A N SJ J,P A S N I K DJ,K L E S I U SP H,e t a l.F i r s tr e p o r t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a n d L a c t o c o c c u sg a r v i e a e f r o m a w i l d b o t t l e n o s ed o l p h i n(T u r s i o p st r u n c a t u s)[J].J o u r n a l o f W i l d l i f eD i s e a s e s,2006,42(3):561-569.[33] D E L A N N O YC M,C R UM L I S H M,F O N T A I N E M C,e t a l.H u m a n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s t r a i n s i na q u a t i c m a m m a l sa n df i s h[J].B M C M i c r ob i o l o g y,2013,13:41.[34] H E T Z E L U,K O N I G A,Y I L D I R I M A O,e t a l.S e p t i c a e m i a i ne m e r a l d m o n i t o r s(V a r a n u s p r a s i n u sS c h l e g e l1839)c a u s e d 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a c q u i r e d f r o m m i c e[J].V 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b i o l o g y,2003,95(4):283-293.[35] B I S H O P E J,S H I L T O N C,B E N E D I C T S,e t a l.N e c r o t i z i n g f a s c i i t i si n c a p t i v e j u v e n i l e C r o c o d y l u sp o r o s u s c a u s e d 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A no u t b r e a k a n d r e v i e w o f t h e a n i m a l a n d h u m a nl i t e r a t u r e[J].E p i d e m i o l o g y a n d I n f e c t i o n,2007,135(8):1248-1255.[36] AM B O R S K IRL,S N I D E RT R,T HU N ERL,e t a l.A n o n-h e m o l y t i c,g r o u p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 f e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ed b u l l f r o g s,R a n ac a te s b e i a n a,i n B r a z i l[J].J o u r n a l o f W i l d l i f eD i s e a s e s,1983,19(3):180-184.[37] MO R I C K D,D A V I D O V I C H N,B I G A LE,e t a l.F a t a li n f e c t i o n i n a w i l d s a n d b a r s h a r k(C a r c h a r h i n u sp l u m b e u s),c a u s e d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t y p eⅠa-S T7[J].A n i m a l s,2020,10(2):284. [38]姚学良,徐晓丽,李贺密,等.红尾皇冠鱼(A e q u i d e n sr i v u l a t u s)病原无乳链球菌的分离㊁鉴定与特性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5,36(2):106-112.Y A O X L,X U X L,L I H M,e t a l.B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s o l a t e df r o m A e q u i d e n sr i v u l a t u s[J].P r o g r e s si n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 e s,2015,36(2):106-112.(i nC h i n e s e)[39] E L D A R A,B E J E R A N O Y,L I V O F F A,e t a l.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m e n i n g o-e n c e p h a l i t i s i nc u l t u r ed f i s h[J].V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 b i o l o g y,1995,43(1):33-40.[40]陈怀君,郭长明,朱善元,等.海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21,48(8):3058-3068.C H E N H J,G U O C M,Z HU S Y,e t a l.I s o l a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f r o m t i l a p i ai n H a i n a n[J].C h i n a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1,48(8):3058-3068.(i nC h i n e s e) [41]袁橙,陈怀君,袁圣,等.福建省漳州市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22,49(9):3655-3664.Y U A N C,C H E N H J,Y U A N S,e t a l.I s o l a t i o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s t u d y o nv i r u l e n c e g e n ea n dd r u gr e s i s t a n c e o f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 f r o mt i l a p i a i nZ h a n g z h o uc i t y,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J].C h i n a 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V e t e r i n a r y M e d i c i n e,2022,49(9):3655-3664.(i nC h i n e s e)[42] L A I T H A A,AM B A K M A,HA S S A N M,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u d y o f28213期陈晶等:无乳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进展n a t u r a l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n f e c t i o ni n h y b r i dt i l a p i a(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J].V e t e r i n a r yW o r l d,2017,10(1):101-111.[43] C H E NSL.G e n o m i c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e v o l u t i o no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J].F r o n t i e r s i n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9,10:1447.[44] MA N N I N GSD,S P R I N GMA N AC,M I L L I O N AD,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o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c o l o n i z a t i o n a nd b o v i ne e x p o s u r e: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c o h o r ts t u d y[J].P L o S O n e,2010,5(1):e8795.[45] C H E N M,WA N G R,L U O F G,e t a l.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g a l a c t i a e i s o l a t e so fs e r o t y p e sⅠa,Ⅲa n dⅤf r o mh u m a n a n d c o w a r e a b l e t o i n f e c t t i l a p i a[J].V e t e r i n a r y M i c r o b i o l o g y,2015,180(1-2):129-135.[46] B A R K HAM T,Z A D O K SR N,A Z MA IM,e t a l.O n eh y p e r v i r u l e n t c l o n e,s e q u e n c e t y p e283,a c c o u n t s f o r al a r g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i n v a s i v e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g a l a c t i a ei s o l a t e d f r o mh u m a n s a n d d i s e a s e d t i l a p i a i nS o u t h e a s tA s i a[J].P L o S N e g l e c t e d T r o p i c a l D i s e a s e s,2019,13(6):e7421.[47] L A N C E F I E L D R C,HA R E R.T h e s e r o l o g i c a l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f p a t h og e n i c a n d n o n-p a th o g e ni cs t r a i n s o f h e m o l y t i c s t r e p t o c o c c i f r o m p a r t u r i e n tw o m e n[J].J o u r n a l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M e d i c i n e,1935,61(3):335-349.[48] F R YR M.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p u e r p e r a l s e p s i s:B a c t e r i o l o g i c a l a s p e c t s[J].B r i t i s h M e d i c a lJ o u r n a l,1938,2(4049):340-342.[49] D E U T S C H E R M,L E W I S M,Z E L L E R,e t a l.I n c i d e n c e a n d s e v e r i t y o f i n v a s i v e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p n e u m o n i a e,g r o u p A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a n d 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i n f e c t i o n s a m o n g p r e g n a n t a n dp o s t p a r t u m w o m e n[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1,53(2):114-123.[50] K E S S O U SR,W E I N T R A U B A Y,S E R G I E N K O R,e t a l.B a c t e r u r i a w i t h g r o u p-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I si tar i s k f a c t o rf o r a d v e r s e p r e g n a n c y o u t c o m e s[J].J o u r n a l o f M a t e r n a l-F e t a l&N e o n a t a l M e d i c i n e,2012,25(10):1983-1986.[51] N A N C,D A N G O R Z,C U T L A N D C L,e t a l.M a t e r n a l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r e l a t e ds t i l l b i r t h: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J].B J O G-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 o f O b s t e t r i c s a n d G y n a e c o l o g y,2015,122(11):1437-1445.[52] S E A L E A C,B L E N C OW E H,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e t a l.S t i l l b i r t h w i t h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d i s e a s e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25-S132.[53] R U S S E L L NJ,S E A L EAC,O D R I S C O L L M,e t a l.M a t e r n a l c o l o n i z a t i o nw i t h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a n ds e r o t y p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00-S111.[54] HU A N GJ,L I N XZ,Z HU Y,e t a l.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i n f e c t i o ni n p r e g n a n t w o m e na n dd i s e a s e d i n f a n t s i nm a i n l a n dC h i n a[J].P e d i a t r i c sa n d N e o n a t o l o g y,2019,60(5):487-495.[55] L ED O A R EK,H E A T H P T.A no v e r v i e wo f g l o b a lG B Se p i d e m i o l o g y[J].V a c c i n e,2013,31(S u p p l4):S7-S12.[56] C U T L A N D C L,MA D H IS A,Z E L L E R,e t a l.C h l o r h e x i d i n e m a t e r n a l-v a g i n a l a n d n e o n a t e b o d yw i p e s i n s e p s i s a n d v e r t i c a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 p a t h o g e n i cb ac t e r i ai n S o u t h A f r i c a:A r a nd o m i s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L a n c e t,2009,374(9705):1909-1916.[57] MA D R I DL,S E A L E AC,K O H L I-L Y N C H M,e t a l.I n f a n t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i n c i d e n c e a n ds e r o t y p e s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7,65(S2):160-172.[58] O S U L L I V A N CP,L AMA G N IT,P A T E LD,e t a l.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i nU Ka n d I r i s h i n f a n t sy o u n g e r t h a n90d a y s,2014-15:A p r o s p e c t i v es u r v e i l l a n c e s t u d y[J].L a n c e t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9,19(1):83-90.[59] L AWNJ E,B I A N C H I-J A S S I R F,R U S S E L L N J,e t a l.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d i s 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f o rp r e g n a n tw o m e n,s t i l l b i r t h s,a n d c h i l d r e n:W h y,w h a t,a n d h o w t o u n d e r t a k e e s t i m a t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89-S99.[60] Z I MM E R MA N N P,GW E E A,C U R T I S N.T h e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r o l eo fb r e a s t m i l ki n G B Sl a t e-o n s e td i se a s e[J].J o u r n a l of I n f e c t i o n,2017,74(S u p p l1):S34-S40.[61] B E R A R D I A,R O S S I C,L U G L I L,e t a l.G r o u p B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l a t e-o n s e t d i s e a s e:2003-2010[J].P e d i a t r i c s,2013,131(2):e361-e368.[62] K O H L I-L Y N C H M,R U S S E L L N J,S E A L E A C,e t a l.N e u r o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i m p a i r m e n t i n c h i l d r e na f t e r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w o r l d w i d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e s[J].C l i n i c a l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2017,65(S u p p l2):S190-S199.[63] S E N D IP,J O H A N S S O N L,N O R R B Y-T E G L U N D A.I n v a s i v e g r o u p B s t r e p t o c o c c a l d i s e a s e i n n o n-3821。
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4202225 3通讯作者文章编号:049020756(2004)0621276204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谭 志1,鲍 楠1,赖 翼1,张和民2,李德生2,刘成君1,3(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610064;2.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四川卧龙623006)摘要: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只放归亚成体大熊猫和3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鉴定出17种细菌,发现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大熊猫放归野外后,肠道菌群中的肠球菌增多,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检出率增大.关键词:放归大熊猫;圈养大熊猫;肠道菌群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2003年7月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启动了大熊猫野外放归工程,这项工程旨在将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放归大自然,补充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改善野生大熊猫遗传的多样性,同时进一步壮大圈养种群,达到长期保存这个物种的目的,这项实验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圈养大熊猫在野外的存活率.研究表明,大熊猫趋于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疾病致死,在致死大熊猫的各种疾病中,以肠道疾病最为严重[1].因此,研究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分布对预防和诊断大熊猫胃肠道疾病,提高野外放归的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圈养大熊猫的饲料主要由高蛋白高热量的精饲料构成,食谱丰富,营养水平高,而放归后大熊猫的主食将变为以竹子为主的高纤维低热量野生植物,食物结构发生很大转变.研究表明,大熊猫易因食物结构的转变而发生胃肠道疾病,并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1,2].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变化,搞清变化规律,从而为放归大熊猫饲料的合理搭配,采取药物预防食物结构转换期肠道内病原菌的过度繁殖等措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 亚成体大熊猫4只,分别为“祥祥”、“林蕙”、“林阳”、“福福”,由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其中熊猫“祥祥”于2003年7月8日放归野外放养场.另三只大熊猫为圈养,大熊猫“林蕙”于2003年10月12日被租借到泰国清迈.1.1.2 培养基 根据已报道的肠道常见菌,选择15种选择性培养基(见表1)进行培养.培养基配方参考《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3]、《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4]、熊德鑫(1986)[5]方法.其它普通培养基和生化实验培养基均按常规方法制备.1.1.3 试剂和溶液 革兰氏染色液,硝酸盐还原试剂,MR 试剂,V P 试剂等均按常规方法配制.1.2 方法1.2.1 采样 粪样采集从2003年7月7日开始,到目前共采样10次,分别在7月7日,7月8日,7月162004年12月第41卷第6期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ec.2004Vol.41 No.6日,7月23日,8月1日,8月15日,9月14日,10月15日,11月15日,12月15日.用于厌氧培养的大熊猫新鲜粪便即刻放入装有10mL 厌氧运送培养基的厌氧转送管内[6].样品立即于当日开始进行细菌培养,计数,鉴定等工作.表1 培养基与培养对象培养基培养对象培养基 培养对象 肠杆菌培养基(MCA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 )优杆菌培养基(ES )优杆菌属(Eubacterium )肠球菌培养基(EC )肠球菌(Enterococci )乳杆菌培养基(Cd )乳杆菌属(L actobacillus )葡萄球菌培养基(Sp )葡萄球菌属(S taphylococcus )梭菌培养基(Sd )梭菌属(Clost ridium )沙鲍氏培养基(Sb )酵母菌(Yeasts )消化球菌培养基(Ps )消化球菌(Peptococcus )芽孢杆菌培养基(BA )芽孢杆菌属(B acillus )双歧杆菌培养基(BLB )双歧杆菌属(Bif idobacterium )沙门氏菌培养基(HE )沙门氏菌属(S al monella )韦荣氏球菌培养基(Vs )韦荣氏球菌属(V eillonella )耶尔森氏菌培养基(S.S )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 )空肠弯曲菌培养基(CO )空肠弯曲菌(V ibrio Jeiuni )类杆菌培养基(Bds )类杆菌培养基(B acteroide )1.2.2 分离纯化、鉴定和计数 按检测对象的不同,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需氧或厌氧培养[7](厌氧培养采用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和姚伟邦等方法[8]进行培养).对分离的细菌纯培养物按伯杰氏系统鉴定手册和《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9]鉴定到属、种,并计数菌落数,用菌落形成单位(CFU )表示.2 结果2.1 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对选择性培养基中出现的菌落进行细菌鉴定后共发现17种细菌.实验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和放归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中优势菌群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其中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00%,其次是粪链球菌、乳杆菌及产气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7.2%、88.9%及72%.其它细菌的检出率较低,依次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酵母菌、双歧杆菌、空肠弯曲杆菌、小韦荣氏球菌、脆弱类杆菌(见表2).优杆菌、消化球菌、梭菌等未在受试粪样中检出.表2 卧龙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粪便正常菌群检测结果细菌种类3细菌数量(Log10n /g )检出率(%)放归大熊猫圈养大熊猫放归大熊猫圈养大熊猫17.9±0.28.2±0.210010028.0±0.47.4±0.210096.137.0±0.77.9±0.29088.54 6.6±0.5 6.8±0.37069.25 6.7±1.0 6.7±0.55053.86 6.3±0.6 6.5±0.84038.57 6.8±0.67.1±0.760238 6.4±0.7 6.0±0.63026.99 6.7±0.6 6.4±0.63026.110 6.4±0.2 6.3±0.7401511 6.3±1.4 6.2±0.82019.212— 6.5±1.1015.413— 6.8±1.307.714— 6.90 3.8 31: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粪链球菌(S t reptococcus f aecalis );3:乳杆菌(L actobacillus sp.);4: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6:葡萄球菌(S taphylococcus sp.);7:芽孢杆菌(B acillus sp.);8: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9:肠炎沙门氏菌(S al monella enteritidis );10:酵母菌(Yeasts );11:双歧杆菌(Bif idobacterium );12:空肠弯曲杆菌(Cam pylobacter jejuni );13:小韦荣氏球菌(V eillonella parvula );14:脆弱类杆菌(B acteroides f ragilis )7721第6期谭志等: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2.2 放归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变化 检查结果表明,放归大熊猫在放归一周后,与圈养大熊猫相比肠道正常菌群中优势菌群仍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但细菌数量和分布即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在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乳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有轻微减少,到采样后期,肠球菌数量超过肠杆菌;另外,放归大熊猫粪样中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0%和40%.3 讨论 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后,其食物结构由富含高蛋白、高脂肪以及高能量和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的种类丰富的精饲料变成单一的以粗纤维为主、营养成分贫乏的竹子.其肠道微生态平衡会发生生理性波动[10].大熊猫在以精饲料为主食的圈养期间,肠道内的肠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较多,通过肠杆菌和乳酸菌对多糖、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肠道粘膜对乳糖、乳蛋白等高蛋白性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在大熊猫以高纤维性的竹子为主食后,肠道微生态平衡发生波动,细菌种类和分布发生变化,肠球菌增多,有利于在厌氧环境下肠球菌对纤维性食物的分解和利用[11].同时,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Metchnikotl (1970)提出,乳杆菌有利于抑制肠道内条件性病原菌的生长和维持消化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平衡[2]. 值得注意的是,放归大熊猫粪样中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过路菌的检出率较高,这可能与圈养时卫生条件较好而放归时野外卫生条件较差有关.张志和等认为,抗生素的过量使用或联合使用会造成大熊猫胃肠道正常菌群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大熊猫慢性腹泻,表现在常住菌消失和少数过路菌参与,其中如酵母菌、乳8721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杆菌等菌的优势繁殖是大熊猫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7].因此,当长期圈养的大熊猫放归后,胃肠道菌群也会发生变化,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过路菌数量的增加会不会也导致大熊猫的胃肠道疾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进一步研究. 本实验中放归大熊猫厌氧菌的检出量和检出率较低,其原因客观上可能是由于放归大熊猫粪样在野外难以及时采集,相对于圈养大熊猫的粪样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较长,而且大熊猫具有肉食性动物消化道结构的特点,如肠道较短、无盲肠[12],使得厌氧菌难以在其内定植. 研究发现,动物消化道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只是暂时稳定的,它们受饮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年龄及卫生条件的影响而变动[2].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后,在食物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其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全面的改变,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大熊猫肠道生理功能的失调,造成某些条件性病原菌的入侵,就会导致机体的各种疾病发生.因此,在圈养大熊猫放归前应注意竹子饲料和精饲料的逐步替换,避免食物结构在短期内的急剧变化,必要时可使用药物预防食物结构转换期肠道内病原菌的过度繁殖;同时,在生活环境上也要尽量模拟野生环境,提高熊猫放归后的适应能力,避免胃肠道菌群比例失调.研究放归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分布和变化对于大熊猫野外放归工程具有重大意义,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参考文献:[1] 邹兴淮,曾鲁军,孙中武,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1):53-56.[2] 熊焰,李德生,王印,等.畜牧兽医学报,2000,31(2):165-170.[3] 陈天寿.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 熊德鑫.临床厌氧菌检验手册[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 熊德鑫.厌氧菌的分离和鉴定[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 苏建平,马纪平.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3,16(4):238.[7] 张志和,何光昕,王行亮,等.兽类学报,1995,15(3):170-175.[8] 姚伟邦,马晓莉.生物技术,1999,9(4):20-23.[9]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0] 杨景云主编.医用微生态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1] 彭广能,熊焰,李德生,等.四川畜牧兽医,1999,26(5):26.[12] 陈玉村,翁妮娜,邹兴淮,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4):36-38.The Study on the Normal 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the G iant PandaR eturned to Wild and the G iant Panda in C aptivityTA N Zhi 1,BA O N an 1,L A I Yi 1,ZHA N G He 2m i n 2,L I De 2sheng 2,L IU Cheng 2j un 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2.China G iant Panda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Sichuan Wolong ,623006,China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s variety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one young G iant panda returned to wild and 3young giant pandas in captivity in China giant Panda Protection and Re 2search Center ,Wolong Sichuan has been made.17species were identified.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pre 2dominant intestinal florae of giant panda returned to wild and giant panda in captivity were enterobacteria ,en 2terococcus and pared with the giant panda in captivity ,the number of enterococcus of the giant panda returned to wild increased while the number of enterobacteria and lactobacillus decreased.At the same time ,the detection rate of B acill us sp.and yeasts increased.K ey w ords :giant panda returned to wild ;giant panda in captivity ;intestinal flora9721第6期谭志等: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圈养野生动物粪便及生境耐药菌分布状况研究
圈养野生动物粪便及生境耐药菌分布状况研究
吕彩云;郑亚文;王紫薇;谢文婷;杨岩松;张迁;张妍;贾情娜;李群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24(47)2
【摘要】为探究圈养野生动物粪便及生境抗生素耐药菌分布情况,该研究利用不同抗生素选择性平板采集7种野生动物粪样和生境水土样共54份样本,进行耐药菌的筛选和检出率计算与分析。
结果显示,野生动物周围环境样本耐药菌检出率与粪样
耐药菌检出率统计结果基本类似,其中粪样耐药菌检出率介于0~73.36%之间,生境中水样耐药菌检出率介于0~65.69%之间,土样耐药菌检出率介于0~82.47%之间。
野生动物粪样存在不同程度细菌耐药现象,并有明显多重耐药性。
野生动物中氨苄
青霉素耐药性最为严重,其次为氟苯尼考抗生素。
该研究可为中国野生动物自然环
境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总页数】9页(P116-124)
【作者】吕彩云;郑亚文;王紫薇;谢文婷;杨岩松;张迁;张妍;贾情娜;李群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2;S852.6
【相关文献】
1.圈养林麝养殖场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2.圈养野生动物粪便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3.圈养喜马拉雅塔尔羊粪便菌群结构及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
4.北京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临症资料202310263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拉巴次仁(西藏拉萨市畜牧兽医总站<市疫控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其病原菌为巴氏杆菌,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是造成牦牛养殖减产的主要疾病。
随着高原牧区牦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对于养殖人员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表现,以便于在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巴氏杆菌病在牛群中的扩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粪污、做好免疫接种等工作,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在防治结合的基础上,让高原牧区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疫苗接种;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10-0049-03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肉营养丰富,牦牛的奶、毛、皮、角等均有经济价值。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产业升级背景下,高原牧区的许多牧民相继加入牦牛养殖中,呈现出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尤为关键,是决定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巴氏杆菌病这类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果防控不及时很有可能造成牦牛的大面积染病,严重时还会对地区的牦牛养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基于此,必须要熟悉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然后有的放矢的采取预防与治疗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促进高原牧区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临床症状牦牛感染巴氏杆菌病后,根据年龄、品种、病原菌侵袭位置以及机体免疫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差异。
总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1.1 败血型病牛发病以后体温异常升高,最高可到42℃,并且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表现,脉搏100~110次/min。
精神颓废,食欲减退,口鼻流涎,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口部出现大量白色泡沫。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情况调查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情况调查牦牛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牦牛、水牛等家畜,也可传染给人类,是一种潜在的公共卫生危害。
为了了解相关地区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范围为某省某县的农村地区,共抽样了100户养牦牛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养牛情况、防控措施、感染情况等。
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当地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养牦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的牦牛存栏量在10头至100头不等。
50%的农户存栏量在20头以下,30%的农户存栏量在20-50头之间,20%的农户存栏量在50头以上。
牦牛的集中度较高,养殖密度较大。
二、防控措施1.疫苗注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农户进行了牦牛布鲁氏菌病的疫苗注射,其中60%的农户每年注射一次,30%的农户每半年注射一次,10%的农户每季度注射一次。
疫苗注射的覆盖率较高,但注射频次和规范度存在不足。
2.隔离措施调查结果显示,60%的农户对新引进的牦牛进行了隔离观察,40%的农户没有进行隔离观察。
在养殖场内部,70%的农户进行了不同年龄层牦牛的隔离管理。
3.环境卫生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户对牦牛圈舍进行了定期清洁和消毒,20%的农户不定期清洁和消毒。
50%的农户没有专门的牦牛圈舍,使用原有的农舍养牛,30%的农户有独立的牦牛圈舍,20%的农户正在建设新的圈舍。
三、感染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0%的农户的牦牛出现过发热、乏力、产后脱水、无脐带感染等症状,20%的农户的牦牛进行了血清学检测,其中10%的农户的牦牛出现了布鲁氏菌病阳性反应。
40%的农户表示曾经接触过患有布鲁氏菌病的牦牛。
四、存在问题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疫苗注射的规范度不够,需要加强养牛者对疫苗注射的宣传和指导;2.新引进的牦牛隔离观察不够规范,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3.牦牛圈舍的环境卫生不足,需要加强对圈舍的管理和清洁消毒工作。
自然环境中致病菌的分布与数量研究
自然环境中致病菌的分布与数量研究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一些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的病原菌。
这些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中致病菌分布和数量的重要性、环境对致病菌数量和生存的影响、致病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以及现有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环境中致病菌分布和数量的重要性研究自然环境中致病菌分布和数量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和动物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接触致病菌,因此了解自然环境中致病菌的分布和数量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症的传播。
第二,在自然环境中,致病菌与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致病菌在这种环境中的生存和交互作用对于探索微生物界的生态和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自然环境中致病菌的数量和分布也反映了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程度,因此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对致病菌数量和生存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不同因素都会对致病菌数量和生存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类型、地形等因素都会影响致病菌的分布和生存。
此外,不同类型的生物宿主也会对致病菌的数量和生存产生影响。
致病菌和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深入的研究。
三、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种类繁多,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是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等。
这些致病菌通常存在于水中、土壤、沉积物和植物等自然环境中。
四、现有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虽然自然环境中致病菌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对不同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和分布范围的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
其次,需要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检测和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致病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
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研究才能更准确地评估致病菌的数量和生存。
总之,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和数量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病毒和细菌病原体是能够导致人和动物发生许多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研究病毒和细菌的病原性及其在环境中的生存条件是必要的。
本文主要讨论病毒和细菌病原体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一、病毒和细菌的病原性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其中,病毒和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它们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只有在寄生于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的感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人体内,病毒繁殖速度非常快,并且会不断变异,这对病毒的控制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
细菌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内。
不同种类的细菌引起的疾病不同,如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二、病毒和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条件病毒和细菌在环境中的存活条件不同,这会影响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和传播方式。
一些病毒和细菌可以在环境中生存很久,比如霍乱弧菌可以在海水中存活数周之久。
而另一些病毒和细菌则只能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繁殖传播。
病毒和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等因素。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使病毒和细菌生长繁殖,而较低的温度和湿度会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光照对病毒和细菌的生存没有直接影响,但是紫外线可以杀死一些病原体。
营养对病毒和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量的营养会增加病原体的生存能力。
三、病毒和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病毒和细菌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它们会导致环境的变质和污染,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为了控制病毒和细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现代科技研究出了许多控制技术。
1. 消毒技术消毒技术是控制病毒和细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辐射消毒和物理消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9 0年全 国动物疫病 普查 , 共有 动物传 染病 2 2 , 中细 菌性疫 病 l 1种 , 4 9 ; 0种 其 1 占5 . 5 病毒性 疫病 8 0种 , 9 6 ; 菌引起 的疫病 1 占3 . 真 1种 , . 5 L 。 原体污 染对全 球生物 多样性 造成 了越 来越严 重 的 占5 4 2 病 ] 威 胁I 。据报道 , 3 ] 动物 园中珍稀 动物 细菌性 疾病 时有发生 , 例如成 都市 动物 园金丝猴 感染 金黄 色葡萄球 菌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6 ¥ 5 .1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5 X( O 1 0 —0 8 ~0 1 7 —7 5 2 l ) 2 0 2 7
A r e n t e Co m o t g ni c e i f t p i e W idlf Su v y o h m n Pa ho e c Ba t r a o he Ca tv l i e
方 法 , 无 锡 市 动 物 园部 分 动 物 舍 环境 空 气 、 对 土壤 、 进 行 检 测 结 果 显 示 : 同的 培 养 基 在 各种 动 物 舍 内检 查 到 水 不 的细 菌 总 数有 所 不 同 。 在NA 和 MAC培 养 基 上 最 多 的是 黑 天 鹅 舍 , 少 的是 孔 雀 舍 和 长 颈 鹿 舍 ; MS 和血 培 最 在 A 养 基 上 最 多 的是 赤袋 鼠舍 , 少 的 是 长 颈鹿 舍 和 折 衷 鹦 鹉 舍 ; S S培 养 基 上 最 多 的 是 牦 牛 舍 , 少 的是 长 颈 鹿 最 在 . 最 舍 和吸 蛩 鹦 鹉 。 壤 中 细菌 总数 最 多 的是 长颈 鹿 舍 ; 中细 菌 总 数最 多 的 是 斑 马 舍 。 10份 样 本 中 分离 到 1 土 水 从 4 9种 细 菌 12个 菌 株 , 中4 细 菌 致 病力 较 强 ; 种 致 病 力 弱 ; 6 其 种 6 9种无 致 病 性 境 中凝 固酶 阴 性葡 萄球 菌 分 布 最 广 , 环 具有 致 病 性 的 菌 株 主要 是 大 肠 杆 菌 和金 黄 色 葡 萄 球菌 。 关键 词 : 物 园 ; 动 环境 细菌 ; 查 调
第2 卷 第 2 7 期 2 1 年 6月 01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瓜NAI0FJ I OI , NL NG T T【 E O E HNOL 】 I NS I 兀’ FT C OGY
Vo. 7, . 12 No2 Jn 2 1 u e, 0 1
圈养 野 生动 物环 境 中常 见病 原菌 的 调查The me ho s o ol n o t,ba t rai o a i n a u t e,a n ma t g n c— t d fc o y c un c e i s l to nd c lur nd a i lpa ho e i i t e ta e e y t s r mplye O u de s a he diti to fc mmo a ho ns i o e p r s o h o d t n r t nd t s rbu i n o o n p t ge n s m a t ft e
检测 。空气 、 、 水 土壤采 样方 法参照 文献 [ ] 9 进行 。
1 2 细 菌 检 测 .
将各 种样 品置 3 7C恒温箱 中培养 2  ̄4 , 后对各 平皿上 的细 菌菌落进 行计数 , 出平 均菌落 数 , 4 8h 然 求
第2 期
伍 清林 , : 等 圈养 野 生 动 物 环境 中 常见 病 原 菌 的 调 查 研究
8 3
境相 通 的腔 道 内, 有它们 的存在 。 都 细菌 的生命 活动受 到外界 环境 中各种 因素 的影响 , 些 因素 包括温 度 、 这 湿度、 光照 、 营养 物质 、 细菌 之 间的相互 作用 以及 各种化 学 因素等 , 而细 菌 的种类 繁 多 , 同 的细菌其 生 物 不 学特 性各不 相 同 , 对外 界环境 的适 应能 力也 不一样 , 以不 同 的环 境 中存在 的细 菌种 类也 不 同 , 中包 括 所 其
W U n —i Qig l n,JN a — t HOU n I L n me ,Z Yig,HU A e W n,YI L n —i N ig l,CHEN e g Ch n ,M AO i Ru
(il gIsi t o eh oo y Naj g2 0 3 , hn ) J i nt ue f cn lg , ni 10 8 C ia nn t T n
l i g e v r n n fa i l n l d n i ,s i a d wa e n W u iFo e t Z o Th e u t i n n io me t o n mas i c u i g a r o l n t r i v x r s o . e r s ls
细菌在 自然 界 中的分 布十分广 泛 , 论在 土壤 、 和 空气 中 , 无 水 还是在 动植 物 的体 表及其 与 外界 自然 环
收 稿 日期 : 0 10 — 7 2 1 - 32 基 金 项 目 :o年 江 苏 省 大学 生 实 践 创 新 训 练计 划 项 目 (0 00 0 ; 陵 科 技 学 院 教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1 4 7 0 6 )金 TY0 10 ) 9 0 7 作 者 简 介 : 清 林 (9 5 ) 男 , 徽来 安 人 , 伍 15 一 , 安 副教 授 , 主要 从 事 环 境 与 动物 疾 病 方 面 的 研 究 。
伍 清 林 ,金 兰梅 ,皱 莹 ,花 雯 ,尹灵 莉 ,陈 成 ,毛 睿
( 陵科 技 学 院 动 物科 学与 技 术 学 院 , 苏 南京 2 0 3 ) 金 江 1 08
摘
要 : 了 解 动 物 园 动物 生 长 环 境 中 常见 病 原 菌 的 分 布情 况 , 用菌 落 计 数 、 菌 分 离 培 养 及 动 物 致 病 试 验 的 为 采 细
施 有程序 、 有计划 的预防保 健提供 可靠依 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样 品 来 源 .
20 0 9年 1 2月 在无 锡 动物 园采集 麋鹿 、 牛 、 牦 长颈 鹿 、 马 、 马 、 马、 斑 矮 角 双驼 峰 、 梅花 鹿 、 大赤袋 鼠 、 鸸 鹋、 雀、 孔 吸蜜鹦鹉 、 折衷 鹦鹉 、 羽鹤 、 蓑 鸵鸟 和黑天 鹅等 动物生 长 的空气 环境 、 水环 境 、 土壤 环境样 本进 行
s w h tt e e a e dif r n mbe so a t ralc l nis i h mbinta r i i e a d o t ie ho t a h r r fe e tnu r fb c e i o o e n t e a e i nsd n u sd t e a ma us f v ro di .Th wa us s t a g s mbe fba t ra i h ni lho e o a i us me a e s n ho e ha he l r e tnu r o c e i n NA a d M AC di ie t a o k ho s nd t e g r fe ho e h v he s le t n n me a wh l he pe c c u e a h ia f us a e t ma l s umb r I e. n M S a d t e b o d me i A n h l o d a,t r fe h s n h a r r ou e ha hes le tn hegia f ou ea d t e p r o th s vet ma ls umb ro e f ba t ra whiet e r d k g r o ho s st a g s mbe .I S d um h a ou e h s c e i l h e an a o u eha hel r e tnu r n S me i t ey k h s a t e lr e tn h a g s umb r o a t ra wh l he g r fe h s n h a r us v he s le t e f b c e i ie t ia f ou e a d t e p r otho e ha e t ma l s nu b r m e .Th r fe ho e ha hel r e tn e gia f us s t a g s umbe fb c e i n t e s lwhie t e r us r o a t ra i h oi l he z b a ho e ha h ma ls mbe n t e wa e . 1 pe is ofb c e i n 6 t ans a e i o a e r s t e s le tnu ri h tr 9 s ce a t ra a d 1 2 s r i r s l t d fom 1 0 s mp e . 4 ki s ofb c e i v t o iu e c a l s nd a t ra ha e s r ng v r l n e,6 ki ds h v a i u e c 4 n a e we k v r l n e,9 ki d ns a e no — t g ni.Co gu a e ne a i e s a hy o o c s t s d l it i t d b c e i n r n pa ho e c a ls — g tv t p l c c ii he mo twi e y d s rbu e a t ra i t e e io m e .E.c i a d St ph o o c u e s a e t e ma n p t og n c s r i s h nv r n nt o l n a yl c c us a r u r h i a h e i t a n . Ke r s:Z O;e io y wo d O nv r nme a t ra;s r e ntb c e i uv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