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分子的性质
选修二2.3.1分子的性质
分子
HCl
范德华力(kJ/mol) 21.14
共价键键能(kJ/mol) 431.8
HBr 23.11 366
HI 26.00 298.7
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HCl HBr HI
相对分子质量 36.5 81 128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单质 相对分子质量 熔点/℃ 沸点/℃
F2
38
-219.6 -188.1
Cl2
71
-101.0 -34.6
Br2
160
-7.2 58.8
I2
254
113.5 184.4
一般情况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 分子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正四面体:CH4、CCl4、SiF4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第2讲)
【思考】
1.冰山融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冰山融化过程中有没有破坏其中的化学键? 3.那为什么冰山融化过程仍要吸收能量呢?
升温减压
升温减压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距离增大
分子距离增大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三态变化。 说明: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概念:范德华力是一种存在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力。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2.特征:a、一种电性作用(静电作用) b、一种弱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 c、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3.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A、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 1 页 共 1 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离子、原子(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
分子的基本性质:小、轻、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溶解、升华、挥发、液化、气味等。
注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速。
“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对于中性粒子(原子、分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对于任何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粒子失电子后不一定带正电,得电子后不一定带负电)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 42-、CO 32-、NO 3-、OH -、ClO 3-、PO 43-、NH 4+*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③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
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1.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1.分子、原子的性质: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中净化水的方法: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硬水和软水1.化学中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化学中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2.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p+5o2=2p2o5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2.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so2明亮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o2=co2燃烧更旺,白光,产生无色无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4.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o2=2mgo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产生大量白烟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h2+o2=2h2o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有水雾生成3.初三化学期中上册知识点化学常见物质颜色汇总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注:KMnO4为紫黑色。
化学-分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2课时 必备知识——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清单[基本概念]①σ键;②π键;③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④配位键及配合物;⑤范德华力;⑥氢键;⑦极性键和非极性键;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⑨手性分子[基本规律]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应用;②杂化轨道理论及应用;③分子间作用力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知识点1 共价键1.共价键的本质共价键的本质是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即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
)2.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共价键的类型分类依据类型σ键电子云“头碰头”重叠形成共价键的原子轨道重叠方式π键电子云“肩并肩”重叠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是否偏移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单键原子间有一对共用电子对双键原子间有两对共用电子对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三键原子间有三对共用电子对(1)一般情况下,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不大时,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当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大于1.7)时,一般不会形成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离子键。
(2)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为极性键。
4.键参数(1)概念(2)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共价键的键能越大,键长越短,分子越稳定。
5.等电子原理(1)等电子体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粒子互称为等电子体。
例如,N 2和CO 、O 3与SO 2是等电子体。
(2)等电子原理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此原理称为等电子原理。
例如,CO 和N 2都存在三键,性质较稳定。
常见的等电子体及其空间构型微粒通式价电子总数空间构型CO 2、SCN -、NO、N + 2- 3AX 216e -直线形CO 、NO 、SO 32-3- 3AX 324e -平面三角形SO 2、O 3、NO -2AX 218e -V 形SO 、PO 2- 43-4AX 432e -正四面体形PO 、SO 、ClO 3- 32-3- 3AX 326e -三角锥形CO 、N 2AX 10e -直线形CH 4、NH + 4AX 48e -正四面体形[通关1] (易错排查)判断正误(1)在任何情况下,都是σ键比π键强度大( )(2)ss σ键与sp σ键的电子云形状对称性相同( )(3)σ键能单独形成,而π键一定不能单独形成( )(4)σ键可以绕键轴旋转,π键一定不能绕键轴旋转( )(5)碳碳三键和碳碳双键的键能分别是碳碳单键键能的3倍和2倍( )答案 (1)× (2)√ (3)√ (4)√ (5)×[通关2] (2020·江苏卷,21A 节选)(1)与NH 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________(填+4化学式)。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知识点精讲精练——分子、原子【知识点】一、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性质:(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2)分子之间有间隙,气体>液体>固体;温度越高间隙越大;(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二、原子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2.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5.原子结构示意图(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2)最内层(第一层)排2个;第二层排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例题】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2.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分子间隔变大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分子种类变化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变快1.【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不同的分子、原子无法比较大小,故错误;B、吹胀气球,是因为气体增多,体积变大,不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错误;C、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错误;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的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正确;答案:D2.【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大的缘故,故选项解释合理.B、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壶盖被顶开,分子数目不变,故解释错误.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种类变化,故选项解释合理.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选项解释合理.故选B.【练习】学习化学要善于把观察物质的宏观变化与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请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结果总体积(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00mL,这说明;(2)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3)一滴水里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4)液体酒精C2H5OH可以燃烧,将其制成酒精块仍然可以燃烧.【解答】解:(1)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结果总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2)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晒干,是因为太阳光下温度较高,湿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的速度加快.(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4)液体酒精C2H5OH可以燃烧,将其制成酒精块仍然可以燃烧,是因为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答案为:(1)小于;分子间有间隔;(2)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3)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新初三暑期班课化学讲义第七讲 原子、分子、离子
初三第7讲教学内容:分子、原子、离子一、知识点回顾一.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化学性质___的最小粒子。
(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_质量,体积_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一滴水中,大约有1.7×1021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在不断地做___无规则__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___快__。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实验探究:实验1、向盛有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溶液为无色结论酚酞遇空气和水不变色实验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溶液为红色结论氨水能使酚酞变红实验3:如图所示:小烧杯A,B中加入酚酞溶液,C中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将小烧杯A,C罩住烧杯A 烧杯B现象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红解释氨分子运动,进入 A 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思考: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_间隔_:同一物质分子间隔:气态>液态>固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实验探究: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结论: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__相同________;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_不同__________.(5)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初三化学分子原子知识点
初三化学分子原子知识点初三化学分子原子知识点一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一)认识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1)纯净物、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5、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初三化学分子原子知识点二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分子的性质2022年中考专项练习(附答案)
考点6 分子的性质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2019·广西)“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人们远远就能闻到稻花香,主要说明()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裂【答案】A【解析】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
故选A。
2.(2020·河南期末)长时间切洋葱人会流眼泪,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大小发生改变D.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长时间切洋葱人会流眼泪,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0·湖南期末)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
下列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质量增大B.分子体积扩大C.分子间间隔变大D.分子个数增多【答案】C【解析】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故选C。
4.(2019·河南模拟)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干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分子的种类改变B.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变小C.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气体转化为干冰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故选:D。
5.(2019·河南模拟)2019年春节期间,小强一家回农村老家过年,发现老家院子里暴露在空气中的水管冻裂了。
这是因为()A.水分子运动速率变B.水分子体积变大C.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D.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答案】D【解析】寒冷的冬天温度较低,此时水会由于发生凝固现象而结冰,凝固前后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此能够把水管冻裂;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化学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德智助学】1.分子的立体结构2.分子的性质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金属键4.8电子稳定结构【知识梳理】考试要点一、分子的立体结构1.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1)当A的价电子全部参与成键时,价层电子对间的相互排斥使得键角最大,据此可以直接推测分子的空间构型。
(2)当A上有孤电子对时,孤电子对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参与电子对间的排斥,使得各电子对间的夹角最大,据此可推测出分子的VSEPR模型,去除孤电子对后即得分子的立体结构。
(3)中心原子的杂化及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2.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是鲍林为了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提出的。
杂化前后轨道总数不变,杂化轨道用来形成σ键或容纳孤对电子,未杂化的轨道与杂化轨道所在的平面垂直,可用来形成π键。
3.中心原子杂化轨道数、孤电子对数及与之相连的原子数间的关系(1)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中心原子键合原子数。
(2)杂化轨道的形状:2个sp杂化轨道呈直线形,3个sp2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4个sp3杂化轨道呈正四面体型。
二、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极性(1)分子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极性的向量和。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O3除外),只含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必然含有极性键(O3除外)。
(2)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是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是极性分子。
在极性分子中,某一个部分呈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
(3)对于AB n型分子,根据VSEPR模型,若中心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孤对电子(即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主族序数),该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2.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范德华力是普遍存在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其强度比化学键弱,对物质的熔点、沸点和硬度有影响,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一般来讲,具有相似空间构型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第1课时:分子的性质
三、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实验探究】
三、分子的性质
①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 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 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
罗雷尔博士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1997年退休后曾 多次访华(包括2011年对内蒙古科技大学的访问)并进 行多场学术讲演和交流,为发展中瑞两国人民之间的传 统友谊和推动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海因里希·罗雷尔
三、分子的性质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 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 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扫描隧道显微镜如何观察到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也被称为扫描穿隧式显微镜,是一种利用 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可以让科 学家观察和定位单个原子。此外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低温下(4K) 可以利用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就如同一根唱针扫过一 张唱片,一根探针慢慢地通过要被分析的材料(针尖极为尖锐, 仅仅由一个原子组成)。一个小小的电荷被放置在探针上,一 股电流从探针流出,通过整个材料,到底层表面。当探针通过 单个的原子,流过探针的电流量便有所不同,这些变化被记录 下来。电流在流过一个原子的时候有涨有落,如此便极其细致 地探出它的轮廓。在多次的流通后,通过绘出电流量的波动, 人们可以得到组成一个网格结构的单个原子的美丽图片。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主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的结构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分子的性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一些分子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分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结构和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
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的。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型搭建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4. 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电导率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
是如何与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相关的。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扩展活动:
1. 搜集一些关于分子的新闻或科研文章,让学生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2. 观察一些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评价方式:
1. 实验操作的记录和结果
2. 练习的得分情况
3.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实验教材和模型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这份初中分子化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的性质(基础) 知识讲解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分子的性质(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分子的性质;掌握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要点梳理】要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2)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的,是宏观现象,不是单个分子能表现出来的。
3.分子的性质:(高清课堂《分子和原子》一)(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要点诠释】1.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的构成是不同的。
如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而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分子原子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分子与原子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分子和原子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是化学世界中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围绕着核心旋转。
原子的种类由其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决定,称为原子序数。
例如,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即氧原子的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
2. 分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或形成化学键而结合在一起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更小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相同元素的原子可以组成非金属元素的分子,例如氧气(O2)、氮气(N2)等。
不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化合物的分子,例如水分子(H2O)、二氧化碳分子(CO2)等。
3. 分子式和分子量分子式是用来表示分子组成的化学式。
它以化学元素的符号表示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分子量可以通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其在分子中的个数来计算,以单位g/mol表示。
4. 功与守恒定律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符合功与守恒定律。
根据这个定律,化学反应中质量不能被创造或销毁,只能转化为其他物质。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原子和分子数目应该保持不变。
5. 分子的运动分子不断地进行无规则热运动。
在固体中,分子的热运动相对较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导致固体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固定的形状。
在液体中,分子的热运动较为活跃,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
在气体中,分子的热运动最为剧烈,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因此气体具有较低的密度和可压缩性。
6. 分子与化学键分子的稳定性和性质取决于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即化学键。
化学键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享电子实现的,分子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化学键。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分子特性的相关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分子,并能够解释其性质的差异;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对比与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分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猜测分子的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解释(15分钟)
1. 讲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键的种类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极性、氢键等概念。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种类分子的特性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实例来说明;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
无机化学_04a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2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无机化学》
键能的意义 ——键能越大,键强度就越大,分子稳定性越高
AB键能:单键<双键<叁键
平均键能
问题: 注意:同种单键 H2和F2的键能中前者的 (或双键等)在 更大 不同的化合物中也有差别 ,原因是什么?
同一化学键在各种分子中的键能的平均值称 为该键的平均键能.
键长
——两个原子结合形成化学键时的核间距离. AB键长中:单键>双键>叁键
直线型 平面三角形 四面体 直线型
24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无机化学》
价电子对数=[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其他原子提供的单键电 子数+离子的得电子数(或减去离子的失电荷数)]÷2
AsO43-
As价电子数:5 配位原子提供的单键电子数:0 负电荷数:3
As的价电子对数 = (5 + 3)÷2 =4 AsO43-的电子对构型是四面体,分子构型也是四面体 问题与思考
价电子对数 4 电子构型 判断下列物质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的空间构型 H2 O 4 PCl5 5 SF6 6
25
CCl4 NH4+ CO32- BF3 4 3 3
四面体 四面体 平面三角 平面三角 四面体 三角双锥 八面体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无机化学》
二、价电子对间的斥力大小
<1> 电子对间的夹角越小(一般为90°),斥力越大; <2> 相邻电子对间的斥力大小顺序为: 孤对电子─孤对电子>孤对电子─成对键电子>成键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 <3> 如果分子中有重键,把它当作单键看待。如O=C=O,C的 价电子对数应看作是2,分子是直线型。
μ m= n(n+2)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一、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应用①物质的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
②物质的三态变化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固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小。
③生活中的现象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加快。
所以水受热蒸发加快。
4.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单个分子无法表现出来。
5.混合物与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宏观),由不同分子构成的(微观);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微观)。
二、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跟分子的性质相似。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间有间隔,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分子中的原子没有改变。
这些分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金属、稀有气体、碳(C)、硅(Si)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向这样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该物质的原子保持。
如铜的化学性质由铜原子保持。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分子的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大小等基本概念;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3. 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4. 分子大小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2. 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放大镜、分子模型等;2. 教学课件和图片;3. 实验材料:气球、彩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分子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是什么?分子在哪里?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理解和生活中的例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特点;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3. 分子大小:分子的大小约为10^-10米,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三、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气球、彩带等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2. 学生讨论:分子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分子运动。
四、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分子模型的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 学生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和作用;3.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
五、分子大小的认识(10分钟)1.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的大小;2. 学生讨论: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3. 分子大小的微观解释:分子大小决定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大小的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