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题时运用批判性思维:
谁说的?(who)什么时候说的?(when)在那里说的? ( where)说了什么? ( what)为什么这样说?( why)
5W判定
题型解法分类
文字类材料选择题
【解题技法】 1.读: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联: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4.析: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
农业收益的增加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础,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
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规模小且脆 弱,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此同时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就是土
地兼并,故D项错误。
题型解法分类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
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 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
题型解法分类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 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唐 15 宋 16 明 2 清 1
)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材料反映了从 唐朝到清朝河南地区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的状元人数越来 越多,这说明自唐代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发生 南移,故B项正确。理学兴起于河南,影响扩大而非转移,故A项 错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 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注意图案表中一些指标:数量≠竞争力,增长量≠增长率……
计量类试题的五大类型解法
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曲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图片类:里里外外看注解。
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 (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 曲线图。
①是美国,后来居上
两个时间信息。切入点是“外交背景”。从材料信息看,1965年中国 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1957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 处的国际环境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经济 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苏联 和东欧国家;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 和支持,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而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是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故A项错误,B项正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 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 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故D项错误。
②是英国,先升后降 ③是荷兰,前高后低
④是西班牙,一直落后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题型解法分类
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其特点是: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题干 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 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 “本质”等。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 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巧】 1.关注题干的程度词、限定词 2.对近似两项作进一步权衡
第一步:确定历史阶段; 第二步:选取某个考点的新材料或新情境; 第三步:设计选择项。
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 违反理由充足律的逻辑错误:理由虚假、理由不充足(以偏概全)、
题型解法分类
地图、图片(漫画)类材料选择题
【解题技巧】 1.“四审”: ①审时间和空间 ②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 ③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④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 2.对被选项要“三判”: ①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 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①是要以图补文; ②是要以文补图; 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
常见审题解题方法技巧
(1)三审题干 一审:审时、空、角度等限制条件——明确选择范围 二审:审关键的词句——明确中心内容及内涵、外延 三审:审整体——明确考查意图 (2)三辨选项(咬文嚼字)——确定最后答案 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辨:是否符合题干主体内容; 三辨: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选择题命题步骤:
3.选项的分辨度小,模棱两可,辨析不易, 针对核心知识的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命题。 4.题目看上去很熟悉,思考起来感觉无从下 手,容易被思维定式左右,导致失分,实际上是 在侧重考查逻辑分析能力,而非教材的原观点。
学生普遍存在的选择障碍:
1、常识错误:知识结构混乱、概念不清晰 2、审题不明:不能准确把握试题主旨,理解不了 3、依赖教材结论答题:过度依赖教材观点,轻视 材料优先的原则和命题者潜在的考查意图 4、思维缺陷:缺乏开放性、批判性、逻辑性 5、历史认知单一:缺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题型突破:选 择 题
选择题难的原因分析:
1.一些试题选材与思维路径超出教师依托教 材教学的知识范围,延展知识增多,强调考点的 “脉络”,喜欢考“前世今生”,历史感增强。 2.评价分析类设问多,侧重考历史认知
如,选择题均为因果型、实质目的型、意义影响型、比较异同 型、评析论证型,解题耗时大、难度高,需要抓关键。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 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 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成效。洋务运动中建成了当时亚 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 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 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C项正确;洋 务运动中虽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故A项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军备优势,未涉及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当 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 的外部援助,故D项错误。
题型解法分类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 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2017课标全国Ⅰ.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和美苏冷战。由图片注释“苏联时期”可知,该漫画反 映的不是苏俄时期,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A项错误;发生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大事 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又是斯大林格 勒》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斯大林格 勒水电站的建设,而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完成后,故B项错误;C项中 的“二战期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又是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 开始建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推行冷战政策,但未能阻止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D项正确。
(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 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 A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 五”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 英、美两国,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故A项正确。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而军备 竞赛等促进了重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 巩固国防的需要,急躁冒进出现于“大跃进”期间,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 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 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推不出 (理由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理由必须真实;理由必须充足” 常见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做选择题的三大法宝
①有没有(添枝加叶)
——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
②对不对(鱼目混珠)
——这个选项的结论本身对不对?
③全不全(以偏概全)
——这个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得全不全?
注意: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
(2017· 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 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 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 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
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 “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技巧:理解材料或课程上的历史概念进行判断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 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注意“1957年”“1965年”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 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 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 因,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 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 ,故 B项错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加大了 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 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 厂热潮,故D项正确。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 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 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 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 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 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A项正确。春秋末年,铁犁和牛耕 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C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