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基础设施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
北京市总体规划及评价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的中心。
为了保持并提升北京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政府制定了总体规划。
本文将对北京市的总体规划进行评价。
首先,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优化。
规划提出了“一核、两翼、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即以城市核心功能区为中心,建设两个功能翼区和多个支撑点,构建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
这种以核心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
规划强调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城市发展中,保持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城市特色。
这不仅能够提升北京市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第三,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北京市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生态环境问题。
规划提出了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措施,包括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环境监测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北京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规划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国人民的大本营,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和社会各界的需求。
规划提出了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措施,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这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注重城市功能整合和优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北京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施这些规划,还需要解决一些挑战,如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等问题。
因此,北京市政府需要加强规划执行力,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规划的实施,以实现北京市的长期发展目标。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 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及 北京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2) 市域战略转移。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 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 旧城有机疏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 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4) 村镇重新整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 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发展重要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北京承办 2008 年夏季奥 运会是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2)巩固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 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北京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3)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 (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 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5)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的 整体发展将为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是未来京 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确定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 因素之一。 (6)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部、北部的山 区(包括浅山区)应控制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 展的主要方向。 规划修编的重点 (1) 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 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2) 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 策。本次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 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来了!2017-09-29 23:5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
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
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优化人口结构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及展望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及展望一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就2001年开始筹备奥运会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
特别是近两年,以举办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体系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备了支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首都机场旅客吞吐能力提高1倍北京市完成了首都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T3航站楼,可停靠包括当今世界最大民航客机空客A380在内的所有机型。
T3航站楼年旅客吞吐能力超过7600万人次,为现有1号、2号航站楼能力总和的1倍以上。
建设了机场周边快速交通网,机场北线、机场南线、机场第二通道等高速公路,与现有机场高速、六环路、京承高速共同组成环绕首都机场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机场与中心城实现三条高速直接连接,为首都机场三期扩建目标的实现和提升首都机场的国际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机场轨道交通线建成并投入运营,也为航空旅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轨道交通新通车运营里程增加3倍多北京市建成了地铁五号线、十号线一期(含奥运支线)、四号线及机场轨道线等4条线路,累计通车里程达到228公里,与2000年通车里程54公里相比增加了3倍多。
目前,9条线路同时开工建设,在建规模达到209公里。
2009年底前计划再开工2条线路,建设规模为54公里。
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将达到561公里,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
届时,三环路内平均步行1公里就能到达地铁站。
北京市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完善了运营管理指挥系统,对既有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淘汰老旧车辆,缩短了运行时间间隔,提高了运营效率。
(三)铁路枢纽布局日趋完善北京市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火车站——北京南站,建成115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北京到天津的通行时间由69分钟缩短到半小时以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83.07.14•【文号】•【施行日期】1983.07.14•【效力等级】其他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同意《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这个《方案》是符合实际的,贯彻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的指示精神,望认真组织实施。
现对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
要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为全市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日益良好的条件。
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为全国城市作出榜样。
为了加强对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际决定成立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
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审定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制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协调解决各方面的关系。
委员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计委、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解决军总后勤部、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北京市市长任主任。
二、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的措施,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这是保证《方案》实施和搞好首都建设的关键。
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要认真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并会同中央党、政、军、群各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坚决把北京市到二○○○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一千万人左右。
为了控制进京人口,首先要严格控制在北京新建和扩建企业,事业单位。
今后,全国性的专业公司、各种供应站等机构和不必要放在北京的科研单位。
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和干部学校等。
均不能在北京新建。
少数确实需要在北京新建的,要报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批准,安排到远郊区或卫星城镇。
北京市西城“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分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3月目录前言 (1)基本概况 (1)(一)规划范围及年限 (1)(二)规划依据 (2)市政部分一、西城区“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成就 (3)(一)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3)(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3)(三)旧城平房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 (8)二、主要存在问题 (9)三、西城区“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10)四、西城区“十二五”市政基础设施总体发展思路及目标 (11)五、“十二五”时期西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重点 (14)(一)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 (14)(二)重点工程项目 (16)六、保障措施建议 (23)(一)旧城改造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23)(二)切实发挥规划指导作用 (23)(三)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 (23)(四)加大宣传力度 (23)交通部分一、西城区现状交通基础设施情况 (24)(一)城市道路 (24)(二)公共交通系统 (28)(三)停车系统 (30)(四)自行车与步行系统 (31)(五)交通管理系统 (32)二、现状问题和症结探寻 (32)(一)现状问题 (32)(二)症结分析 (34)三、西城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37)(一)北京市交通发展目标 (37)(二)西城区“十二五”期间交通发展目标 (37)四、西城区“十二五”交通系统建设规划 (42)(一)规划原则 (42)(二)西城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43)五、实施建议 (54)前言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工程、交通设施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首都发展向国际化大都市跨越、加快推进“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关键时期,也是北区、南区实施行政区划合并后西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期,《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市政、交通各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各专业、各部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政府的重要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等。
一、规划编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北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基础设施等进行综合规划。
分区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具体规划。
规划编制需要进行前期调研、方案设计、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等环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规划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规划实施工作。
规划实施包括土地利用、建设项目审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政策,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同时,委员会还负责监测和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措施。
三、规划管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对各类规划进行管理和监督。
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委员会还负责规划的统计、档案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工作,确保规划工作的透明和规范。
四、规划监督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对各类规划进行监督和评估。
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委员会还负责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机构,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委员会将继续努力,加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为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88号)《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1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更新规划第三章城市更新主体第四章城市更新实施第一节实施要求第二节实施程序第五章城市更新保障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推动城市更新,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更新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更新,是指对本市建成区内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具体包括:(一)以保障老旧平房院落、危旧楼房、老旧小区等房屋安全,提升居住品质为主的居住类城市更新;(二)以推动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为主的产业类城市更新;(三)以更新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保障安全、补足短板为主的设施类城市更新;(四)以提升绿色空间、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环境品质为主的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五)以统筹存量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实现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六)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更新活动。
本市城市更新活动不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商品住宅开发等项目。
第三条本市城市更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本市城市更新工作遵循规划引领、民生优先,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绿色发展,问题导向、有序推进,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实行“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0]12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正文:---------------------------------------------------------------------------------------------------------------------------------------------------- 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0〕1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是进一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0年3月24日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意见(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领导小组2000年3月20日)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规划市区内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推动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目标是:绿化达标、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繁荣、农民致富。
1.从今年开始,在规划绿化隔离地区范围内,用3年至4年时间完成绿化60平方公里面积的任务。
2.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3.加快绿化隔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4.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创新,大胆探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5.15•【字号】京政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1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对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统领,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绿色低碳、激发城市活力,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二)基本原则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对城市建成区(规划基本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
城市更新应坚持以下原则:1.规划引领,民生优先。
认真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城市更新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实施,做到严控总量、分区统筹、增减平衡。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通过城市更新完善功能,补齐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
2.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规划管控,完善政策机制,做好服务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多元化更新模式。
北京规划建设总结
北京规划建设总结概述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国家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北京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北京市的规划建设进行总结和回顾。
城市发展北京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任务非常繁重。
为了应对快速的城市扩张和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
城市规划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以“人民满意的城市”为目标,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北京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础。
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分区规划则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具体的规划措施。
在城市规划方面,北京市注重生态环保、文化保护和城市功能的优化。
通过合理布局和管控,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建设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和居住区建设等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通过加大投资,修建了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地铁线路、道路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系统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还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条件。
公共服务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关键。
北京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如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使得市民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居住区建设是满足市民居住需求的关键。
北京市通过改造老旧小区和新建住宅小区,提供了更多的住房供应,并改善了居住环境。
同时,北京市还注重社区建设,提供丰富的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城市环境北京市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市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天气对市民健康的影响。
通过减少工业污染、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等措施,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垃圾分类管理垃圾分类管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19)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07.26•【字号】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五届〕第15号•【施行日期】2019.07.26•【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04年5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7月2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十一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三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章水资源和水域的保护第五章水资源配置第六章节约用水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应当遵守《水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根据节约水资源、促进首都发展的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应当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本市严格保护水资源,实行城乡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统一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重,厉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和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和水价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的心脏和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自新世纪的伊始,即担负起不断深化发展与创新的重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地位之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应运而生,成为指引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蓝图。
二、规划背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与发展。
2004年的北京已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而这份总体规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规划不仅体现了国家战略要求,更是基于对首都的长期战略考量和对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总体目标与定位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北京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四、城市发展策略(一)空间布局本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
按照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体系,有序地拓展和开发城市空间,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带的建设。
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
(二)人口管理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口素质与结构。
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推动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本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生态空间保护上,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管理,保护好森林、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本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政基础设施
规划原则与目标
坚持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优先发展。
2020年,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为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以节水、节能及清洁城市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
(2)在新城建设中,积极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保障城市结构布局的顺利实现,促进城镇功能的完善。
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逐步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规律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4)强化政府的调控和监督能力,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城镇供水系统
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标准为185~300升/(人·日),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约820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1)中心城重点建设第十水厂、丰台水厂,新城建设亦庄、通州、大兴和良乡等水厂,建制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高供水保证率。
(2)加快中心城的外围地区和新城管网建设,按照旧城保护要求,因地制宜对管网进行改造。
在城市自来水管网供水范围内,逐步取消自备井供水。
(3)对现有自来水供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完善附属设施,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性。
(4)在公共供水系统难以覆盖的乡村,因地制宜地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改善饮用水条件。
雨水排除系统
完善城市雨水排除系统。
2020年,中心城、新城建成区的雨水管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提高城市重点地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1)建成高标准的城市雨水系统,确保排水顺畅,防止发生内涝。
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标准为1~3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3~5年一遇。
(2)完善城市建成区的雨水排除系统,疏通下游排水河道,逐步改造旧沟、合流管道。
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设新城雨水排除系统。
因地制宜建设村镇排水系统。
(3)改造合流管沟、污水截流设施,加强排水系统管理,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和处理,减小对河道水体的污染。
(4)加强雨水口、排水管道、排水泵站、排水出口等雨水设施维护管理,确保雨水设施
发挥应有的排水能力。
(5)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临时性排水方案制定和临时性排水设施建设应注重避免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周边重要地段排水造成严重影响。
污水处理系统
预计2020年全市污水总量约1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和新城污水量约16亿立方米。
尽快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2020年全市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1)按照分流制排水体制建设和改造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镇污水系统。
(2)污水处理厂按照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布置。
中心城建成16个污水系统,新建郑王坟、北苑、定福庄等11座污水处理厂。
新城建成31个污水系统,新建污水处理厂22座。
中心城、新城应合理布局建设中水厂及其管道系统。
村镇污水应就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不能纳入的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
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00万立方米/日。
(3)含有特殊污染物的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必须经治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4)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鼓励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泥综合利用。
电力供应
预测2020年全市用电量约为1100亿~1200亿千瓦时,最高供电负荷约为22000兆瓦。
依托京津唐电网及华北电网,电源电网建设适度超前,保障电力供应。
(1)外部电源按照“西电东电并重,多方向发展”的原则,通过签署长期购电协议或投资融资等措施,保证足够的电力输入。
(2)为改善北京大气环境和缓解水资源紧缺,在中心城范围内,除已审批的电源项目外,不再建设大型电厂。
在中心城以外地区有限建设清洁煤电厂或燃气调峰电厂。
(3)完善北京及京津冀北500千伏环网,建设6~7座500千伏枢纽变电站,形成6~7
个相对独立的入京输电通道。
完善城市220千伏配电网的建设,实现220千伏电网的分层、分区供电。
(4)落实城市输配电设施和电力走廊用地,保障规划电力设施的建设。
燃气供应
继续推进全市燃气化进程,2020年,城镇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100%,农村乡镇燃气气化率达到90%。
届时全市天然气用量约110亿~120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用量为60万~70万吨/年。
中心城及新城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重点镇应优先采用管道燃气供应。
(1)依靠国内外市场,保证气源供应。
2010年前建成长庆气田至北京的第二条输气管道及市内配套工程。
2011年-2020年引进国外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
(2)为了保证调峰和事故(包括突发事件)备用的需要,加快北京周边地区地下储气库的勘
探和建设。
(3)建立高效、安全、经济的供气系统。
根据规划气源的分布情况,在现有5座门站的基础上,增设4座天然气接收门站,并在中心城以外地区预留接收液化天然气的设施用地。
(4)建设沿六环路的高压输气管道和17座4.0兆帕调压站。
加密中心城1.0兆帕管网系统,完成中压管网的升压改造。
城市供热
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替煤供热的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020年清洁能源采暖供热量达到60%以上。
(1)中心城范围内不再新建燃煤集中供热设施,按环保要求对现有大型集中燃煤供热锅炉房进行改造,对中小型燃煤锅炉房实施“煤改气”;新城建筑以清洁能源供热为主。
(2)完成北京第二热电厂改造和双井蒸汽厂“汽改水”、“煤改气”工程,实现与华能北京热电厂联网运行,建成太阳宫、电子城等燃气热电厂。
(3)挖潜改造城市热力管网,平衡源、网供应能力;建成三河热电厂的热力管网,实现向通州新城供热。
(4)启动低温核供热厂建设的研究工作。
城市信息
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建成完善的首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全面建设“数字北京”。
(1)采用统一标准的有线、无线技术建成覆盖城镇的宽带接入网络。
建设综合通信管道,改造架空线路,形成较为完善的地下通信(信息)管线系统。
(2)综合考虑各种业务的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业务局、所和服务网点。
按照方便用户的要求,打破企业自成体系的局面,在合适的位置建设经营综合业务的公共局房。
健全各类基站、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设施。
(3)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统筹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空间秩序,保护微波干线通道。
加强无线电设施建设的管理,全面提升无线电监测和检测的水平。
因地制宜地利用城市制高点,建立完善的无线电覆盖网络,提高管理的工作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4)建成政府和全社会数据中心、灾备中心、数字认证中心,统一城市呼救中心和城市应急需要的信息通讯平台。
(5)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城市环卫环保
建设清洁卫生城市。
按照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建成城乡兼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不断加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入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垃圾处理率和资源化率。
2020年,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新城及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1)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填埋场。
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到21650吨/日,其中垃圾焚烧9300吨/日、卫生填埋8800吨/日、综合处理3550吨/日。
(2)在加强医疗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同时,新建4座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医疗废弃物处理能力达到65吨/日,使全市医疗废弃物全部纳入规范化安全管理。
建设4座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650吨。
(3)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杜绝垃圾污染。
利用山势地形建设大型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应急状况下的垃圾处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