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
生理学基础习题第五章 呼吸(1)
第十一章呼吸一、名词解释/血流比值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和。
,直接动力是。
3.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同时存在,呈呼吸。
包括和两种,以为主。
和。
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分布于肺泡壁液体分子层表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
、和之和。
8.肺泡通气量=。
/血流比值约为,此时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配比最合适,肺换气效率。
若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均可导致肺换气效率。
、、。
11.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有两种,即和,以为主。
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的形式是和,以为主。
12.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是,调整呼吸节律的中枢是。
13.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分为和两种。
2分压,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意义是。
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2.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3.下列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C.平静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D.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4.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5.下列属于被动过程的是:A.平静呼吸的吸气B.平静呼吸的呼气C.用力呼吸的吸气6.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呼气过程B.吸气末和呼气末C.呼气末和吸气初8.人工呼吸的原理是用人工方法造成:9.衡量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是:10.能使肺弹性阻力减小,肺顺应性增大的是:11.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12.下列关于胸膜腔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E.气胸时胸膜腔负压增大13.胸膜腔内压等于:14.胸膜腔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5.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膈肌收缩B.肋间外肌收缩C. 胸膜腔密闭性16.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是:17.能更客观地评价肺通气功能好坏的指标是:18.平静呼气末肺内残存的气体量为:19.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20.某人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其肺泡通气量约为:21.当呼吸幅度减小而呼吸频率加快时,受影响最大的是:22.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分压最高的部位是:224.肺泡气中分压最高的气体是:2 2 225.可使呼吸膜面积减小的因素不包括:26.正常成年人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为: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229.调节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31.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A.中脑和脑桥B. 延髓和脑桥C.延髓和中脑32.在动物实验中,下列操作哪项可使家兔的呼吸停止:A.切断两侧迷走神经B.切除大脑皮层C. 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横断33.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22+ D. 脑脊液中H+2降低34.CO2对呼吸运动的兴奋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2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而实现的:A.抑制延髓呼吸中枢B.刺激脑桥呼吸中枢36.家兔的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显示:静脉注射乳酸后,呼吸运动有何变化:A.频率加快,幅度减小B. 频率和幅度均不变C.频率加快,幅度增大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浓度增加,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主要通过:C.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D.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38.调节呼吸运动最主要的生理因素是:2+ 2239.实验中切断家兔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D.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频率减慢,幅度增大40.关于肺牵张反射,错误的是:A.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层D.有明显的种族差异E.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A2型题41.王某,女性,20岁,因患严重贫血入院。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呼吸系统常用的解剖名解
呼吸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1.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传导部和呼吸部组成。
传导部即我们常说的呼吸道respiratory tract,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
它们的壁内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以保证气流的畅通。
当空气通过这些器官时,被过滤、湿润和加温或冷却。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及其以下部分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部包括肺内呼吸细支气管以下至肺泡,它们与毛细血管网紧密相贴,血液与空气的气体交换在此进行。
2.鼻nose: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嗅觉器官。
鼻腔nasal cavity是一个前后狭长的腔隙,顶部较窄,底部较宽,前经鼻孔通向体外,后经鼻后孔通向咽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二腔。
每侧鼻腔又可分为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有鼻腔。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在鼻腔的前下部,是鼻翼和鼻中隔前部所围成的略呈球形的腔隙。
其上方有一弧形的隆起称鼻阈,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的分界。
鼻前庭壁内被以皮肤,生有粗硬的鼻毛,有滤过尘埃和净化吸入空气的作用。
固有鼻腔位于鼻阈后上方,是鼻腔的主要部分。
固有鼻腔壁由粘膜覆盖,分为嗅区和呼吸区。
嗅区粘膜内有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呼吸区粘膜内富含血管和粘液腺,对空气有湿润、调节温度和除尘的作用;粘膜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溶菌酶,能溶解鼻腔中的细菌;每侧鼻腔有顶、底和内、外侧壁。
鼻腔内侧壁为鼻中隔,其前下部的粘膜中有很丰富的血管丛,鼻出血多出现在此处,故称为易出血区(Little区)。
鼻腔外侧壁形态结构复杂,有三个向内下方卷曲的突起,分别称上、中、下鼻甲nasal concha。
各鼻甲和外侧面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空隙,相应称为上、中、下鼻道nasal meatus。
鼻腔外侧壁有四对鼻旁窦的开口,经鼻气管插管时如分泌物引流不畅,可能会继发鼻窦炎。
3.咽pharynx: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为前后略扁呈漏斗形的肌性管道。
上起颅底,下方约在第六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全长约12cm。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动脉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 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反射 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感受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 度变化,对CO2刺激更敏感,也 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萎陷,维持肺泡稳定性。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基本呼吸节律的产生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 ,通过产生和调节呼吸节 律性放电来控制呼吸运动
。
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 髓等部位,对呼吸运动进 行精细的调节,如改变呼 吸频率、深度和类型等。
长吸中枢和长呼中枢
分别控制吸气和呼气时相 的长短,从而调节呼吸周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物理溶解,即氧气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 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氧含量 的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 是物理溶解,即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溶解于血 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 形成碳酸,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 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是二氧化 碳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二氧化碳含
01
利用呼吸描记器记录呼吸运动曲线,分析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
呼吸肌电图检查
02
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呼吸肌电活动,评估呼吸肌气量、肺顺应性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肺功
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1 2
血气分析
生理学 名词解释
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潮气量: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
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
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何尔登效应:0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易结合CO2这一效应称为~。
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肺牵张反射: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可在精细点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兴昌客的缓慢的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生理学 呼吸系统
吸气阻力 肺泡内液体内聚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弹性纤维:弹性回缩力
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分类
胸廓:双向弹性体:弹性回位力
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1/弹性阻力=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L/cmH2O 粘滞阻力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气道阻力(最常见)
►影响因素:呼吸道口径:与气道r4呈反比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层流、湍流
在 组 织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在 肺 脏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一)分布: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
1、脊髓:支配膈肌(颈段)、肋间肌和腹肌(胸段)的运动N元
2、低位脑干:脑桥+延髓:呼吸节律发源地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100%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 效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频率
无效腔: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解剖无效腔:鼻到终末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CO2的运输
O2的运输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必需步骤) 化学结合(最为有效)
一、氧的运输 1、氧合: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无铁离子的电子转
移,可逆结合,不属于氧化,生理学称为氧合。
2、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动脉:98%,静脉:75%
(一)物理溶解:(1.5%)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
生理学名词解释4
第一章绪论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生理学练习题与答案第五章 呼吸
生理练习题第五章呼吸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通气3、呼吸运动4、肺内压5、胸内压6、弹性阻力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8、潮气量9、肺活量10、肺通气量11、生理无效腔12、肺泡通气量13、通气/血流14、血氧饱和度15、氧解离曲线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和两种。
弹性阻力用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关系。
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和,尤以为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作用。
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与之和。
8、功能残气量等于与之和。
9、生理无效腔等于和之和,其中正常人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
12、O2和CO2都以和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为主。
13、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
15、氧合血红蛋白呈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色。
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和,可感受动脉血中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可感受的变化。
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选择题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3、以下过程属于被动过程的是( C )。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9)
生理学名词解释1.绪论A.人体生理学:以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为研究目标,而且与医学实践密切地联系着,故通常将人体生理学简称为生理学。
B.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者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
C.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响的能力和特征称为兴奋性。
D.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局部的功能活动发生调节作用。
E.体液调节: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的某些组织或器官,对其活动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F.自身调节: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响。
G.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即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个体生存的自然外环境。
H.正反响:反响的结果增强了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即反响信息的作用促进或加强了控制信息,功能是促进机体某些生理过程逐步加强直至完成。
I.负反响:反响的结果制约了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即反响信息的作用制约了控制信息,其意义是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
2.细胞的根本功能A.被动转运:溶质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消耗电-化学势能而不需要ATP分解供能,直至电-化学势能消耗为零,被动转运停止。
B.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C.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难溶于脂肪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某些蛋白质“帮助〞下能顺电-化学梯度跨膜扩散。
D.主动转运:通过ATP分解耗能,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E.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蛋白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产生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在Na+易化扩散的同时,引起其他物质的主动转运。
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伴随Na+易化扩散的逆电-化学梯度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F.阈电位:能够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峰电位〔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电位。
G.阈值:包括基强度和时值,将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时值指在保持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的刺激持续时间。
生理学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
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
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下面是生理学各章节的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器官生理学是研究各器官、系统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其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活动影响的科学。
3.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5.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6.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合成的激素随神经轴突的轴浆流至末梢,由末梢释放入血,这种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7.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8.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1. 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2. 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 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3.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5. 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6. 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7. 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8. 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9. 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五章-呼吸
第五章呼吸参考答案在后面!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通气3、呼吸运动4、肺内压5、胸内压6、弹性阻力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8、潮气量9、肺活量10、肺通气量11、生理无效腔12、肺泡通气量13、通气/血流14、血氧饱和度15、氧解离曲线二、填空题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又包括和。
2、肺通气的原动力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3、肺通气的阻力有和两种。
弹性阻力用来度量,它与弹性阻力成关系。
4、肺的弹性阻力来自和,尤以为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它以单分子层覆盖在肺泡液体分子层上,具有作用。
6、肺的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它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口径的影响,其中是影响其阻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7、肺总量等于四种基本肺容积:、、与之和。
8、功能残气量等于与之和。
9、生理无效腔等于和之和,其中正常人接近于零,因此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后者正常成人约为 mL。
10、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主要有、和。
11、正常成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
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增大,相当于;若通气/血流比值明显减小,则相当于产生。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机体缺氧。
12、O2和CO2都以和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运输,以为主。
13、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形式主要是形成和。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和血红蛋白自身性质。
15、氧合血红蛋白呈色,去氧血红蛋白呈色。
若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黏膜、甲床或皮肤将呈紫色,称为。
16、调节呼吸运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是和,可感受动脉血中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可感受的变化。
17、当动脉血中CO2浓度,H+浓度升高或O2分压时,均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三、选择题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1、推进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是:A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B、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间的压力差C、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D、肺内压与跨壁压之间的压力差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2、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DA、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B、肺的扩大和缩小C、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E、胸膜腔内压的周期性变化3、以下过程属于被动过程的是( C )。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到达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响: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响。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响:由受控局部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最后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响。
17.负反响:受控局部发出的反响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响。
(二)细胞根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根底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2.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概念: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4.反射(reflex)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体液调节概念: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活动的调节方式。
6.反馈(feedback)概念:指受控部分发回的信息,以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7.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8.前馈概念: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如:O2,CO2…)。
10.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11.经载体(carrier)易化扩散: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12.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13.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4.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15.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顺逆差细胞是否耗能单纯扩散脂小分子,水顺差不经通道易化扩散带电离子顺差不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分子顺差不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逆差耗能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等逆差靠他物势能差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无关细胞主动活动16.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剌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近代)的能力17.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18.刺激(stimulation):能被生物体感受而引起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声、光等)19.阈强度:概念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20.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21.AP的概念:指细胞受刺激时,在RP基础上,膜电位产生的快速倒转和复原2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诱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23.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局部电位的较小去极化24.前负荷Preload概念:肌肉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5.后负荷(Afterload )概念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6.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概念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27.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纤维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28.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29.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30.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3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32.强直收缩: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33.终板电位34.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5.阈电位:阈电位: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7.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刺激: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1.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肌肉收缩过程。
15.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7.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
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5.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
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
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9.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8、【胞纳】: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10、【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氧饱和度: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和氧容量的比值。
2.时间肺活量: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测定第1、2、3,秒时呼出的气体占总肺活量的百分比,为时间肺活量。
它是一种动态指标。
3.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两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4.肺扩散容积: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
5.中枢化感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6.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7.功能余气量:平静呼吸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量。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9.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它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它的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10.Oxygencapacity:氧容量,指100mL血液中,血液所能运输的最大氧量。
1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呼吸: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3.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
14.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肺泡通气量/血流比值节及正常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15.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生成的化学物质。
肺顺应性,是衡量肺的弹性阻力的一个指标。
肺的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ΔV)/跨肺压的变化(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