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
第一章:
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
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
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第二章:
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
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
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
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
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
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
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群落
确定性绝灭:由无法逃避的环境变化和力量造成的对许多物种的绝灭,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

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
随机性绝灭:由一些通常的、随机性的环境变化或干扰(削弱而不毁灭)造成的。

被削弱的种群所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增加;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这种干扰所表现的脆弱性就越大。

年龄金字塔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2.下降型种群3.稳定型种群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1、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面积越大,种绝灭率越小,生境多样性越大,种丰富度越大。

从生境的角度看,选择较大的生境碎块作为保护区:(1)不同的物种要求不同面积的生(2)大的生境碎块可成为相邻的小块生境中的边缘种群提供迁入者的种源;(3)如果大的生境碎块得不到保护,它将进一步碎裂。

从生境的边缘效应方面看:缓冲带。

保护区最小面积的确定,还应顾及到保护区的价值、保护目的和目标以及对保护区进行何种层次的管理。

2、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
理由:在小面积的生境块上,种—面积关系的斜率通常很大(>0.35),并且所含的种库的比例也很小。

小保护区之间在种类组成上的相似性通常很高(》0.5),且物种定居的种库的有效大小小于地区性种库
不足:未涉及保护区所包含的物种数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参数:(1)物种定居能力的梯度;(2)不同的小保护区在种类组成上的重叠程度;
几个分散的小保护区通常比一个具相同总面积的大保护区有更大的生境多样性,因而有更大的种丰富度。

3、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距离越近越好
4、自然保护区之间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
5、避免半岛效应,自然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自然生境呈现明显的岛屿化:物种绝灭——自然保护区——拯救濒危物种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岛屿化的后果
自然保护区一般有较明确的界线,外围景观与保护区内部存在差异。

表现岛屿化。

岛屿化后果多方面,主要包括:
1、样本效应的降低
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周围100 km2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Wilcox,1980),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

(1)样本效应大——许多物种得不到保护;建立较多的小保护区,样本效应小——保护区孤岛化程度高——长期岛屿化
(2)样本效应大幅度下降,标志着周围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丧失——应不断定期检测Z值的变化,升高则岛屿化程度加大
2、短期岛屿化效应
岛屿化首先受害的物种是保护区中那些直接依赖外源和散布的物种,他们将随着临近生境的消失而立即丧失——短期岛屿化效应
3、长期岛屿化效应
4、动物区系的崩溃
大多是体型大或高营养级的物种。

最初为丧失率高,然后是指数式下降,渐渐达到新平衡*岛屿化的对策
(1)斑块动态学:关注隔离区内部的迁入——绝灭的动态学。

认为未来的任何保护区都可能很少存在外部迁入源,自然保护应考虑保护区内部物种的迁入和绝灭。

(2)确定“最小动态面积”,结合物种迁移和绝灭的特性,以及生境斑块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规律,来确定“最小动态面积”。

(3)进行更多的个体生态学研究。

计算
计算公式:Ne=(NK-2)/((K-1)+V/K) K:为每个亲本后代的平均数V:为每个亲本后代数的方差
1、通过对北苍鹰48个巢的调查,估算出K=3.4,V=2.32,要求维持一个世代杂合性损失率小于或等于1%,请计算北苍鹰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答:杂合性损失率= 1/(2Ne)=1%
Ne=1/(2×0.01)=50
Ne=(NK-2)/(K-1+V/K)
N=46
最小生存种群为46。

(雌雄均为23只)
2、假设某国家公园的马鹿种群中,每100只中必须有10只雄鹿,并令Ne=50,请计算马鹿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答:m=0.1
Ne=4m(1-m)N=50
最小生存种群中所需的雄性个体的最低数:mN=13.9≈14
最小生存种群为140。

第三章
1978年IUCN提出了保护区的分类、目标和标准,提出10个保护区类型(国际自然保护区分类)
1.科研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2.受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禁猎区
3.生物圈保护区
4.国家公园与省立公园
5.自然纪念地/自然景物地
6.保护性景观
7.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
8.自然资源保护区、
9.人类学保护区
10.多种经营管理区/资源经营管理区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
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野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五大连池火山
古生物遗迹类型
自然保护区结构
1、核心区
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外围有较好的缓冲条件,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核心区内可允许进行科学观测,在科学研究中起对照作用。

不得在核心区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更不允许修建人工设施和进入机动车辆。

应禁止参观和游览的人员进入。

2、缓冲区
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1、是进一步保护和减缓核心区不受侵害。

●2、可允许进行经过管理机构批准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活动。

>500米
3、实验区
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在保护好物种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原则下,可进行以下活动和实验:
⏹1、发展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建立试验的苗圃、繁育基地、树木园、植物园和野
生动物饲养场。

⏹2、建立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观测站、标准地、实验室、气象站、水文观察点、物候
观测站,收集数据和资料对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和研究。

⏹3、进行大专院校的教学实习,设立科学普及教育的标本室和展览馆及陈列室、野外
标本采集地。

⏹4、进行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循环方面的实验研究。

⏹5、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的评价:
从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的大小、科研的价值、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土地有效性和稀缺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和评定。

1.生态评价
(1)典型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应能表现出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

(2)自然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未受或很少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地区,充分表现出自然现状、自然构造和自然特征。

(3)稀有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种群落或稀有动植物种群集中分布地和避难所,而其它地区则很难见到。

(4)脆弱性: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表现在生境、群落和物种对环境改变的敏感程度。

一般地说,脆弱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5)多样性Diversity:和生产实践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

(6)面积的大小
(7)科研的潜力
(8)感染力
(9)潜在的保护价值
(10)有效性
2.管理水平评价
3.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双名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省、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省、地名+自然保护区”。

如云南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三名制:
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第四章:
我国区划:一、东北山地平原区二、蒙新高原荒漠区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四、青藏高原荒漠区五、西南高山峡谷区六、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七、华东丘陵平原区八、华南低山丘陵区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1.纯自然保护型、
生态经济效益较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匮乏,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处于封闭状态,自身发展能力薄弱。

优点:纯自然保护型经营管理模式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缺点: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深层次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型
强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协调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型
开放式的自然保护思想、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方向和建设趋势
自然保护区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经济效益
3、国际上效益
可耗尽的自然资源:不具更新能力,如矿产资源
可更新自然资源:通过自然的或人为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可更新
贮存:对自然资源经济分析的开始阶段,可利用资源的总量;
流动: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自然资源的净增量和净较少量
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资源
⏹地貌: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
⏹水文:江河、胡伯、泉水、海洋。

⏹气候:气温、日照、风、湿度
⏹生物:独立为旅游资源;结合成综合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
⏹文化传统
⏹体育与娱乐
⏹饮食和购物
旅游密度:
资源密度,即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集中的程度
旅游空间密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接待的旅客量与其空间面积的比值。

旅游人口密度,即接待游客活动量接待当地人口数量的比值。

旅游经济密度,即接待游客活动量与接待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旅游开发水平之间的比值。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力,是指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求,又保持不破坏旅游资源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旅游者数量
第七章
森林燃烧:森林中任何可燃物(有机)在氧化时放热和发光的化学反应
森林火灾的预防:
一、群众性护林防火工作
⏹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
⏹宣传工作
⏹有效防火制度
⏹严格控制火源
二、森林防火技术措施
⏹1、生物和生物工程防火:
⏹营造各种类型的防火林带(速生耐火、枝叶稠密、含水量高)
⏹调整林分结构,增加和调节林分的垂直郁闭
⏹生物方法,减少林地可燃物积累
⏹防火林带树种应具有抗火能力强、适应性强、常绿、树冠结构紧密、栽培容
易、生长快等特点。

⏹2、以火防火
⏹3、开设防火线
⏹4、开设防火沟
⏹5、建立防火站
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
⏹火险天气预报——引起火灾的可能性的天气条件
⏹林火发生预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火行为预报——蔓延速度、能量释放、火强度等
灭火方法:
⏹隔离可燃物使可燃物不燃——隔离法
⏹隔离空气——窒息法
⏹降低可燃物温度——冷却法
灭火后看守:
灭火后,组织少量人员在火场边沿看守火场和开辟阻隔带,阻止火势发展,不让火势向重要地段蔓延,等待黎明有利扑火时机再组织强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之辩;人类能否超越自然??
⏹人对生物圈的适应——人不能脱离生物圈
⏹人体及生理功能具有忍受限度,地球臭氧保护作用
⏹人体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分布存在适应性
⏹人对生物圈的改造(过快)
⏹劳动改变物质存在形式,扩大对生物圈的适应范围,改造与适应的矛盾与统

⏹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自觉的调节与控制
⏹人对生物圈的控制:逐步具备,局部控制
⏹确定正确的控制目标
⏹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稳态反应的优化结构
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