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论文

合集下载

云南花灯作文

云南花灯作文

云南花灯作文云南花灯作文篇1说起花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但一说起东北的秧歌,又有几个人不晓得呢?花灯同秧歌一样,是农村百姓庆祝的一种方式,可如今它却早已被人遗忘。

花灯在大理弥渡地区颇为盛行,听老人讲花灯起源于几百年前,有位殷姓王收复大理失地,大理国从今完好,老百姓载歌载舞,流传至今,成为今日所见的花灯。

有一种说法是老百姓为求取降雨的仪式,还有的老人说,这是正月十五的古老风俗,可谓是起源之早,进展之长。

花灯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舞龙舞狮,这是花灯之首。

然后是配着不同山歌的特色舞蹈,四方舞,十字步,当然还有远近著名的扇子舞。

人人只知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却不知扇子舞的优美。

最有特色的是老人小孩自发的节目,男女老少皆参加进来,形式多姿多彩。

大理弥渡地区的小孩才出世就被母亲背着参与这些庆祝活动,老幼同乐。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人编上长辫子,穿上自己缝制的布鞋,这一亮嗓男人们谁敢比去?那时人们生活单一,歌舞就成了他们表达欢乐心情的方式。

可是,如今的花灯已不再像从前喧闹了。

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姑娘们不再唱山歌了,流行歌在传唱。

扇子舞也再没有过去的魅力,只是当做了舞蹈的装饰。

早听说花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人不应让它流失,要让它发扬光大,由于它是云南歌舞的灵魂,云南传统的灵魂,何时能像东北秧歌一样传遍世界。

云南花灯作文篇2开学前不久,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云南曲靖玩。

在那里,我见到了表舅舅和舅妈们,他们还带我去了白石江公园看了花灯。

公园里的花灯多姿多彩,形态万千。

在这么多的花灯里,我喜爱的花灯不行计数。

在其中,我特别喜爱的一个马车花灯。

这个马车花灯既有仙蒂公主的南瓜马车,又有圣诞老人的驯鹿,二者结合在一起简直可称完善无缺。

这个马车花灯绕满了彩灯,像一颗巨大的星钻上又镶满了很多的小水晶。

我觉得,在全部的花灯里,最闪烁的花灯就是它了吧?再接着往里走,我又看到了一个猪年花灯。

这里的三只小猪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关于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

关于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

关于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The Yunnan Flower Lantern Show is a traditional performance artthat combines the beauty of flowers and the ingenuity of lanterns. 云南花灯戏是一种结合了花卉之美和灯笼的巧思的传统表演艺术。

It originated in Yunnan, a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known for its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and stunning natural landscapes. 它起源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这个省份以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The Flower Lantern Show is a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continues to captivate audiences with its vibrant colors and intricate designs. 花灯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设计继续着迷观众。

Each flower lantern is a work of art in itself, meticulously crafted by skilled artisans who pay attention to every detail. 每一个花灯都是一件艺术品,由熟练的工匠精心制作,注重每一个细节。

The intricate patterns and motifs on the lanterns tell stories of love, myth, and history, showcasing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Yunnan. 花灯上错综复杂的图案和图案讲述了关于爱情、神话和历史的故事,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建水白云彝族花灯的文化演变研究

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建水白云彝族花灯的文化演变研究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建水白云彝族花灯的文化演变研究蒋蓉婷(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花灯”是一种民间传统地方戏剧,流传于川、湘、贵、云等地,其中因传唱的多元性,各地艺人的祖籍、性格、习惯、文化程度、艺术造诣等方面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使用道具及风格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局面。

建水县的彝族花灯作为红河州彝族花灯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支系,其内容与形式虽然有着传统汉族花灯基因,但经过彝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已演变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且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点。

因此,本文根据课题内容对其进行聚焦研究,以建水县白云村的彝族花灯为例,将民族文化多样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彝汉文化交融与当下发展现状的探索,试图揭示地方花灯的演变情况,继而探寻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并从“地方性”问题反观整体现象,以此作为窥视云南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民族文化;花灯;文化演变中图分类号:J5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4-011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4.057一、白云花灯文化背景概述(一)“彝族花灯”概念释意目前,对“彝族花灯”的释义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著名戏剧评论家金重先生在《彝族花灯初论》一文中认为彝族花灯是与一个地区有联系,但主要不是一个地区的艺术”的概念①,并提出三点界定其是否属于彝族花灯,金重先生的观点被广泛学者所引用,那么也大致可将其意思理解为,彝族花灯更多是指在汉族花灯的结构上,吸收融合了彝族艺术的特点及彝族人民的审美心理的花灯样式,这些花灯形式不仅在民间深受艺人、群众的喜爱与广泛传播,并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规模,此即为彝族花灯。

于是,彝族花灯构成了云南花灯中重要的分支,我们由此可知,彝族花灯虽然主要在红河州形成,但不能将“彝族花灯”指认为红河州的彝族花灯,可又因“彝族花灯”一词的提出是针对于红河州花灯的现象,因此,本文根据课题研究涉及内容,也为行文方便,暂且将建水县白云村的彝族花灯简称为“白云花灯”。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云南花灯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云南花灯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云南花灯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云南花灯篇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我们家乡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在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开始忙了起来,在这一天我们必须都要大扫除一次,我们也会在家帮家人擦玻璃、擦桌子、墩地、扫屋顶。

然后便开始准备食材,如:鸡、鱼、蔬菜等等都要准备充足。

到了腊月二十九,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了。

除夕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年味,人人都开始穿新衣服,晚上就开始给财神、观音菩萨、炉灶王点香、点蜡烛,吃完晚饭就在楼下放鞭炮和看烟花之后,到了八点的时候就开始在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了,一直播到晚上12点才躺在床上睡觉。

正月初一凌晨四点的时候就起床,一起和家人吃个饺子,之后便在各自的车库门前放鞭炮,到了早上七点的时候就可是给亲朋好友拜年了,拜完年大人们就会给我发红包,一直到了正月初七的时候,剩下的时间便开始做纸灯,什么样的都有:有鸡、有莲花、还有在纸灯画鱼和鹦鹉的。

到了正月十五就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都开始吃元宵,到了晚上,我们都会将各种各样的灯笼挂出来,之后就家人一起去看花灯,那里人山人海十分的热闹,九点的时候便开始舞龙,舞龙的`时候就更热闹了,十二个人为一条龙,每人距离都在一米左右,“龙”头都各种各样的灯笼装饰,龙身就更加美丽了,一会来条龙,一会来条龙,龙的身体舞来舞去像一条蛇一样,还有双龙戏珠更是好看。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云南花灯篇2家乡的风俗作文——云南花灯你们知道吗?我们云南有一种很特别的风俗,叫做"赏花灯"。

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花灯节那天,整个家乡就变成了一个光明灿烂的梦幻世界!花灯节的由来,听爷爷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傣家姑娘叫阿依,她心地纯善,待人友善,从小就很喜欢赏花和做灯笼。

有一年花灯节时,阿依做了一盏特别漂亮的花灯,是用竹篾编的,外面镶嵌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和绣球,中间点上了熊熊燃烧的蜡烛。

这盏花灯美丽非凡,在夜空中熠熠生辉,就像一颗闪亮的明星。

中国传统文化之云南花灯

中国传统文化之云南花灯

中国传统文化之云南花灯花灯,是一种集中国传统文化、工艺、文学、音乐、舞蹈、视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在云南,花灯被视为民间文艺的代表,象征着文化、美、富贵和吉祥之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云南花灯。

花灯的历史据考证,花灯起源于中国明朝,距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最初的花灯形制较为简单,主要以元宵制作为主,并且频繁出现于桥梁祭祀、营造工程及民俗庆典中。

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花灯在云南地区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花灯文化。

花灯的制作过程云南花灯的制作手法主要分为捏、挖、刻、剪、缀、穿、绑、缝、粘、漆等多种工艺,其中大多数工具都是手工传统工具。

制作花灯的原材料主要为竹子、木材、纸、布、糨糊等,许多花灯有彩画或绣画,如普洱一山两洞花灯,就有创新的采用了兰花针线绣画,使花灯显得更加美观精致。

花灯的寓意主题花灯的寓意主题是非常丰富的,通常是吉祥如天鹅、孔雀、童子、龙、凤、鸟、兽等动物,以及美好如舞蹈、竞技、家乡景象、神话传说、故事情节等许多内容。

花灯的寓意主题与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并且每一种花灯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比如大理苍山晚照花灯寓意平德安居,安家乐业,晚景如画等等。

花灯的传承云南的花灯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百姓们的生活中。

在节庆活动中,花灯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灯艺人们在每一年的元宵佳节,会将自己的手工制作的花灯展示出来,以此呈现云南花灯的艺术魅力。

在传承方面,云南省文化厅每年都会举办云南花灯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花灯,欣赏花灯。

同时,省、市、县级文旅部门也会对传承花灯的人进行管理和保护,在保证民间艺术传承的同时,也保证了花灯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被更多人津津乐道,从而推广云南花灯文化。

云南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云南民间文化的代表。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寓意主题,都让云南花灯成为了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今天,云南花灯已经不仅是节日庆典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丰富了广大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doc】建水彝族花灯的缘起及其流变

【doc】建水彝族花灯的缘起及其流变

建水彝族花灯的缘起及其流变NationaIfolkmusic建水彝族花灯的■杨章文(红河彝族花灯团)水彝族花灯是云南花灯种的一个支,)c=j匕系,也是滇南彝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的内容与形式,虽有汉族花灯的基因,但经过彝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已演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那么,在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岁月里,建水彝族花灯究竟如何起源与流变?本文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新近发现的资料,对其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彝族花灯的萌发汉族花灯传人建水的历史,散见于地方史志.据《临安府志?风俗》卷记载:"立春前一日,郡守县令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士人陈傀儡百戏,鼓乐前导,农人竟验土牛之色,以卜雨呖.上元为灯节,先期试灯,届期放之.剪错金为鸟,兽,鱼,花,竹,果,瓜之形,罗列巷陌,谓之灯市,或接彩棚于通衢,火树银花,争艳星月,小儿联袂相属,齐唱太平,并以笙笛佐之,抗坠柳杨叶于音节……."同期,临安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已进入了文人学士的视野,在一些诗文中已有较为明晰的记述.明代嘉靖年问, 着名学者杨升庵游历建水,写下了临安春社行》一诗,对建水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作了生动描述:临安二月天气暄,满城靓妆春服妍.花簇亭旗锦围巷,佛游人嬉车马阗.少年社火燃灯寺,埒材角妙纷纷至.公孙舞剑骇张筵,宜僚弄丸惊楚市.清代康熙年间的《建水州志?艺文》卷,也收录了明末文人包其伟在目睹建水初春歌舞升平的景象之后写下的鱼家傲?句町月节》一词.词中以生动的笔I1名,2010?2寺庙的建盖,汉文化的强行融入和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建水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赢得了"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汉族风俗和生活方式已以渐进的方式,进入了彝族传统社会.就在两百多年的文化融合中,春节,清明上坟,端午包粽,八月中秋等,已成了坝区彝汉民族的共同节日;佛教的"迎佛会","观音会",道教的"朝山拜斗会"中表演的"莲花落","朝山调","十二属","采花调"等土花灯,亦被彝汉民族的中老年妇女所接受,成为了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彝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的火把节,已被汉族人所吸收,成为建水城区的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其民族习俗的互渗以及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建水文化繁荣的局面,也为彝族花灯的发展升腾提供了有利条件..3,文化的融圆.从远古至明代前期,建水彝族的歌舞艺术,一直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直依附于宗教祭祀,以简单复制的方式缓慢地发展.大批汉族人口进入建水后,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和农耕技术, 农业生产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育成熟,官府又设庙学,建书院,大力推行汉儒文化,同时吸收彝族子弟入学.经过近两百年的融合,汉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仅在集市贸易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彝族地区广泛流行.彝族本土的音乐,舞蹈文化,更是在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 融汇获得了高度发展.如被称为"唱曲"的四大腔,大量吸收汉语五言,七言唱词,演变成了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被称为"跳弦"的烟盒舞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扩充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套路;随之流入交通便利彝族村寨的汉族花灯, 也开始在逐年累月的演出中开始孕育, 朝着地方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彝族花灯的成熟从清代初期开始,伴随着建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彝汉文化的全面融合,原来多在靠进临安府城近郊和坝区演出的汉族花灯,逐步传人彝族居住的半山区, 再从半山区传人了彝族山区.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极有开放意识的彝族人顺应历史潮流,在选择中将汉族花灯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进行提炼整合改造,使唱灯,跳灯活动在与彝族民风民俗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成为了建水彝族地区的一个新的文化品种.其成熟的标志,主要显现在三个方面:1,习俗文化的演变.从明末清初开始,流入彝族地区的跳灯习俗沿着自身发展的轨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即有汉族文化因素,又有彝族文化特点的节庆习俗.如普雄塔瓦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接灯神祭拜活动,灯会全体成员集聚在家庙,献三牲,由毕摩或族长诵经.然后将朱红纸书写的"冲天风火宅老龙神位" (其中的"火"字倒写,以示火不烧天)插入装满五谷的大斗之中,再点上长明灯,配上鼓乐,行三拜九叩礼.仪式完毕,再拜土地庙和山神庙.随后,灯会会员燃放鞭炮,吹响过山号,敲响链锣鼓镲,一名扮演花鼓婆的抬着牌位,二人各抬一盏鼓灯,四人各抬一盏老虎灯六人各抬一盏纸马灯,二人各抬一伞灯和月亮灯,奏着街调》,前呼后拥,走村串巷,到村边的龙树下祭拜.被选定的龙树要稻草围树根,树枝上缀有木制的弓,弩,镰刀,锄头等等.灯会成员献饭献三牲,灯头领唱《祭树调》后, 将灯插于龙树前的广场周围,按照写于纸上的剧目顺序,演唱花灯剧目.由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期间表演的花灯剧目, 一般以歌舞节目开场,故事情节较完整的剧目在后.正月十六的最后一天,以((散花酚收场后,即由毕摩按属相测方位和吉辰,举行送灯仪式,将纸灯纸片送到村边路口,将其烧毁.全体灯会成员跪拜灯神之后,迅速脱去戏装,割断琴弦,急速离开现场.据说在烧纸灯之时,各人都不能出声,害怕灯神随声而来,如果灯神进村,村子里的人会生病,牛羊猪鸡会死亡,对后辈儿孙不利.上述的演变过程,亦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有了更为生动的记述.清代晚期的地方文人陈嘉烈,以五言诗句形式,写下了妁艋安土风五{j,生动地记述了有关情况:临本江南籍,侨居五百年.人情依旧贯,风尚不新迁.嘉庆逢元日,神迎如曙天.桃符光户面,香烛耀堂前.翠撒松坛软,黄供密桶鲜.求财参土庙,汲井竞头泉.狮舞梨花火,蛟翻爆竹烟.车灯茄叶吹,糖水米花妍.剧演高台会,经赕大洞编.士林欣射覆.村社戏欢迁..2,灯会组织的建立.大约创设清代乾隆年间的灯会组织,是建水彝族花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出现,不仅推进了各村寨灯会管理的规范化,也保证了彝族花灯的传承.据民间艺人回忆,建水彝族灯会的组织,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每年春节期间的祭祀和唱灯活动.灯会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公推当地有文化,有名望花灯师傅为"灯头".每年举行灯会前夕,用抽签办法选出二至三名灯会管事,负责祭祀活动的组织,剧目的排练,演出,经费的筹措以及剧目保存,传授灯艺,引进剧目,创作改编等事务.灯会会员人数不限,不分门第高低,由灯头按能力分配角色.教灯师傅均是老一辈民间艺人.新人会灯会员必须经拜师和灯会批准,才能成为正式会员.故在有"灯窝"之称的羊街,白云,塔瓦三地,都有着严格的师徒传承世系.其每一个灯会的传承人是:羊街灯会:清道光年问(1821~1850)的楚惠:咸丰年间(1851~1861)的苏应高,楚风周;同治年间(1862~1874)的楚老六,武恩;光绪末年(1909)的王如松;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段从礼,江贵,武永福,苏家寿,段发旺等.白云灯会:清同治年问(1821~1850)的范中正;光绪二十年(1895)的施成发,施成启;宣统末年(1912)的田绍珍,黄树成;民国时期的寇永昌, 张学忠,李正祥,龙有凤,普应福,李明华等.塔瓦灯会:清道光年间(1821~l850)的白开;咸丰年间(1851~1861)的李成,陈绍;光绪十一年(1886)的孔庆珍,普金有;民国初期的李自清,李春亭;民国中后期的白汝顺,龙云光, 李汝祥,李发昌等.灯会的历代传人作为彝族民间文化群体中的代表,不仅对建水彝族花灯的继承,弘扬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不断实践之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对本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创新和整合,并把建水彝族花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3,表演程式的相对固定.经过数百年历史岁月的淘洗,建水彝族花灯通过日积月累,又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以南庄羊街,岔科白云,普雄塔瓦等三地为代表的彝族花灯.其剧目,表演,音乐,舞蹈已从粗朴走向细致,从幼稚走向成熟,发生了质的转变,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品种.剧目内容上,《老贾休妻》,((李海朝山》,《打花鼓》,,h缸》,((手丁花鳓,婀,衍草杆》,家/乐》,《乡城吵,撼二王接姐女且》,((韩文玉下京》,《霸王下山》,《三怕婆》等近百个极富地方特色的剧目,虽保持着基本的故事情节,但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编,大量渗人地方文化色彩,无论故事情节和唱词语言的应用,都已完全地方化,更加符合了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表演上,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化,有时还有即兴式的表演,但唱,做, 念,舞都有了一些较为固定的程式.演员的角色分出了旦角,生角两种.需要说明是,此时的彝族地区,由于祭灯神的活动涉及到来年的丰收,寨子的平安和人畜兴旺,故禁止女性参与演出,剧目中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扮演.音乐上,由于各地彝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音乐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既有红河两岸彝族音乐的因素,又有南盘江流域的音乐因素,从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一是受汉族影响较深,保持着汉族音乐风格较多的县城附近地区;二是受彝族"沙莜腔","海菜腔" 和"杂弦调"影响的岔科白云,南庄羊街地区;三是受彝族"放猪调","四平腔","河边腔"影响较深的普雄塔瓦地区.唱腔音乐的布局,也由简单变为细致,有了单体,杂曲,联曲三种结构,同一音调也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唱上拖腔散唱,讲唱结合,以真声为主, 名.2olo?2INationalfolkmusic大小嗓交替使用,与彝族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如出一辙.乐队所用的乐器,除笛子,二胡,木鱼,小鼓,小锣,小镲等,还加入了四弦,三弦,树叶等彝族民间乐器.舞蹈上,用于彝族花灯中的响杆舞和扇花舞也有了各至不同的应用程序. 响杆舞因多用于广场演出,其主要功能是扬扬场地,逗引观众,划出固定的演出范围,便于演员表演,故有了击打,空中跳跃等高难度的动作.而用于剧目中的扇花舞,则借用彝族烟盒舞中的舞步和韵律,使其抱扇,摇扇,拐扇等动作反映出女角的纤细,文雅和娇态,充满了彝族舞蹈的风韵.■彝族花灯的发展世界艺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传统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伴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演进向前沿承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水彝族花灯分别从民间和舞台两个不同渠道,获得了长足发展. 它一方面以民间的形式,在彝族社会的习俗生活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则从专业的视角,进入艺术殿堂,成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1,民间跳灯.20世纪5O年代初期开始,跳灯,唱灯活动在建水部分彝族村寨仍然是最流行的文化活动之一.活跃于乡村的灯班,灯会每逢春节期间,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耍龙,耍狮,舞蚌,推车灯活动.尤其是在跳灯活动较为流行的羊街, 白云,塔瓦三地,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多次举行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调集部分村寨演出队进城演出和表演.促进了彝族花灯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一批省级的文艺工作者也深入建水彝族村寨,对传统彝族花灯进行搜集和整理,记录了彝族花灯的原生状貌,留下了一批较为珍贵的资料.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在全国大唱"革命样板戏",大跳"忠字舞"的政治环境之下,传统彝族花灯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到禁演,农村业余灯班被文艺宣传队所取代,■掘2010?2所编演的文艺节目大多服务于政治需要. 1977年至1984年,随着文化禁锢的解除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建水传统的彝族唱灯,跳灯活动逐渐得到恢复.各地彝族灯班除耍起狮子,龙灯,车灯外,《打花鼓》,《打渔》,《老贾休妻》,缸》等一批传统剧目得到了恢复演出.尤其是在被称为"灯窝"的羊街,白云,塔瓦三地,打破了只由男性参与演出的戒律,大量吸收青年妇女参加演出活动,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新房》,《喜拜新年》等花灯歌舞,赋予了传统彝族花灯新的生命力.1985年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外来文化以汹涌的态势,覆盖了城乡每一个角落.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和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彝族花灯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在集成人员的辛勤努力下,(键水戏曲,《红河彝族花灯集成》的完成,使建水彝族花灯第一次有了系统完整的记录.2005年,建水县人民政府根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的实施方案》精神,组织宣传文化部门有关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通过辛勤努力,审定通过并公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县级保护名录.同年6 月,建水彝族花灯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进入了红河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彝族花灯"和花灯艺人李汝祥等被列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和传承人.上述各项工作的开展,预示着建水传统彝族花灯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正被认可,并通过遗产名录的公布,逐渐进入良性保护与发展的轨道. 2,专业演出.为弘扬地方文化,建水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12月组建了建水县文工队, 排练歌舞和花灯小戏.1961年1月,红河州花灯团调入建水,与建水县文工队合并,改名为建水县花灯剧团.这一专业文艺团体出现之后,以继承弘扬和发展地方民族优秀剧种——彝族花灯艺术为己任,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积极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先后创作,移植改编上演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影响省内外的彝族花灯歌舞和戏剧节目,在省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4年,建水花灯团创作演出的花灯小戏以及《山乡之路》在省州文艺会演中亮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轰动个旧,昆明,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被誉为"滇南一枝花".文革时期的建水花灯团,虽处于"万马齐暗"时期,但在文化禁锢的夹缝中,一批有志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专业工作者,以其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寻找到了新的亮点.他们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槐树J庄=》,《艳阳天》,((杜鹃山》,《龙江等,以其清新的唱腔,在云南文艺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结合当时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创作的《寻针》,《送猪路上》,《摘石榴》等花灯小戏和花灯歌舞,更是以浓厚的地方特点色和清新的艺术风格,打破了文艺界沉闷的空气,成为了建水地方文化的一个响亮品牌.文革结束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流行文化的滥觞,建水花灯团的创作人员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彝族花灯主要流行区域,认真搜集整理,创作演出了大型彝族花灯剧《白云与阿多,《铜鼓魂》等剧目,并把大量彝族文化元素运用于剧本,音乐,舞蹈之中,真正做到了地方化,特色化.两个大型剧目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彝族花灯的文化含量,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1991年,重新整理的《尼苏拜龙.灯》,(伏王下山》, 缸》,L媳做轿公公抬》,《张三宰羊》等五个传统剧目,参加云南省"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剧目展演,绽放于省城舞台,获得了综合表演二等奖.就在建水彝族花灯走向历史高峰之时,电视的普及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致使建水彝族花灯在社会巨变的潮流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为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使建水彝族花灯在更大的范围得到繁荣,2003年12月,在州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原建水花灯团更名为"红河彝族花灯团".更名后的红河彝族花灯团,在探索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相继创作演出了健水小阿妹》,《一窝雀》,《闹栽秧》等作品,在代表红河州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云南省第八届新剧目大提琴与云南花灯■郝作苓(云南省花灯剧院)一.南省花灯剧院建立于1954年,是国家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云南花灯的代表性示范性,导向性剧团,担负着云南花灯的继承,革新和发展的任务.云南省花灯民族爱乐乐团的低音乐器中,大提琴目前是最理想的选择,自1954年至今乐团始终保持大提琴的编制.在花灯民族乐团低音声部的创作中, 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和影响广泛的剧目在实践中使用大提琴作为主要的低音乐器,在调查研究,深人生活及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创作,移植,整理并保留了一大批优秀剧(节)目,如花灯歌舞((游春》,钛茶山》,((十大立且》,花灯戏《探干妹》,《老海休妻》,《闹,葫,((依莱,雀公主》,《七妹与蛇郎》《石月亮》《拦轿》((梭椤寨》等,都是用大提琴充当低音声部并取得不错的音响效果.也算是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磨合与探索,形成了花灯民族爱乐乐团相对固定的乐团混合模式,以民族乐器为主,适当加入西洋乐器尤其是大提琴的运用,在长时间的编曲配器中形成了花灯民族爱乐乐团,必不可少的常规乐器.■大提琴在花灯音乐中实践运用中的基本特征我作为一名花灯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我为我能够拉大提琴而感到骄傲,愿意为听众演奏内心的感悟.大提琴是一种西洋乐器,源于欧洲,从16世纪前半叶开始为人们所应用.大约在20 世纪初传人我国,很快就被大,中,小型民乐队广泛使用,以极快的速度普及. 以其浑厚的共鸣,优美的音色,较多的功能以及漂亮的外观而深受音乐界和听众的喜爱.大提琴的音响效果大体可以这样理解:音色结实,温暖,热情,演奏令人感动,敏感,如泣如诉.全称的拼写为:violoncello.帕布鲁?卡萨尔斯曾说:"大提琴犹如一位美女,但并不随时光流逝而衰老,相反,她却日益年轻,苗条,柔软,优美而雅致."由于它受西欧音乐十二平均律的影响,从记谱到演奏方法以及音乐感觉,音色都与中国的民族乐器差异很大.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低音声部的主体,着名的作曲家刨切里尼,舒曼,德沃夏克,埃尔加,肖斯塔科维奇等都为大提琴写过协奏曲等大型作品.同样其丰富的声音色彩,也美化了花灯音乐的世界,增强了花灯音乐的表现力,为花灯音乐的继承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接触花灯音乐.大提琴(Violoncello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它是15世纪一种叫展演"中获得了金奖.随后,红河彝族花灯团在参加的"云南省首届滇剧,花灯艺术周",云南省首届"星跃杯"花灯小戏电视大赛中,其参演的《山村小夜曲》,像=》,'澡》,(敛瑰之鳓,《人约黄昏》等作品,又获得了十几个奖项.同时还代表云南省政府到越南民主共和国广南省参加"文化遗产之旅"国际文化旅游节的访问演出,并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了在香港六郎等地的演出.从此,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建水彝族花灯又一次走出国门,绽放在了神州大地.■结语六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建水彝族花灯是一个汉文化与建水彝族文化融合而成的地方剧种.它由异质文化转化为本土文化的过程,不仅是建水地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凝聚着建水彝汉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然而,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强大的西方化,单一化,建水传统彝族花灯赖以生长和存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改变.民间艺人的日益减少和相继去世, 致使传之既久的彝族花灯面临着传承的断裂.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移,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人口的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更使彝族花灯濒临着被遗忘, 遭损坏的境地.同时,作为专业团队的红河彝族花灯团,也因为创作人才的匮缺和演艺市场的不景气,陷入了困惑的境地.因此,站在文化交替的临界点上, 我们一方面应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机,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传统彝族花灯的保护,唤起人们对地方性文化资源保护的热情,另一方面,则应顺应时代潮流,创作演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作品.唯有如此,处于转型之中的建水彝族花灯,才能避免"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才能通过对彝族花灯的开发和利用,使其真正在保护中承传,在承传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圜参考文献:1.《l临安府志》,清嘉庆三年编纂,光绪八年重印本2.《建水州志》,清雍正九年编纂,民国22年汉口道新印书馆铅印本3.《续修建水县志》,民国九年编纂,民国22年重印本4.《建水民国县志稿》,民国37年编纂,1987年建水县志办公室油印本. 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云南卷?红河州花灯音乐分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局花灯音乐编辑部编,1987年油印本6.(键水县志》,建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3月第1版7.《建水彝学研究》,建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建水县彝学研究会编,内部资料,1997年10月第1版名,2010?2●。

云南花灯艺术探究

云南花灯艺术探究

---------------------------------------------------------------最新资料推荐------------------------------------------------------云南花灯艺术探究云南花灯艺术探究一、云南花灯的历史沿革云南花灯形成的年代大约在 300 多年前,但其演变成为花灯剧的年代,已无确凿资料可查。

花灯在辛亥革命前被称为老灯,其艺术形式是一种歌舞,也是一种戏剧情节简单的歌舞小戏,后来玉溪花灯吸收了滇剧表演形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改编并创作了一些新剧本,当时被人们称为新灯,后来花灯艺人大量移植滇剧、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技巧及服装,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

灯夹戏是花灯滇剧化的表现,灯夹戏很多曲调来自明清小曲,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言、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成为云南花灯曲调的突出特点。

花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与古代的社祭和灯节等风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迄今为止,云南花灯在其发展中,产生了几次大的分化。

第一次是花灯从宗教的社火活动仪式中分化出来,社火是宗教的根源,同时又是与巫术礼仪交织的歌舞活动。

在过去,祈年去灾是云南花灯最主要的宗教职能,没有真正形成花灯戏剧艺术。

可见花灯在以往的表演是人们消灾去难、娱神的手段,但具体的花灯艺术表演,却以其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在1 / 6终年劳作之余,从中得到娱乐、享受和教益。

当花灯的宗教职能慢慢淡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火中的花灯由单纯的娱神中分化出来,逐渐转化为以娱人为主的独立的艺术品种⋯,这也就体现了花灯在艺术上的自觉。

审美意识走向自觉与审美意识的独立分化互为表里,是审美意识发展史的必然趋势。

因审美意识走向自觉,即因自觉提出超越功利的独立的审美需要进行审美活动,从而创造出自由的艺术。

如《开财门》里干哥干妹谈情说爱,边舞边唱的板凳抬一抬,干哥请进来,板凳梭一梭,干哥你请坐,这时候,花灯已从百戏混合艺术活动中分离。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

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的特色文化活动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独特而绚丽的春节庆祝方式。

其中,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花灯起源于明代,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

如今,云南花灯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每年春节期间,云南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花灯展览和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民众前来观赏。

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首先体现在其细致入微的制作工艺上。

制作云南花灯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选材、雕刻、上色、装饰等。

其中,云南花灯制作最关键的是选材与雕刻。

传统花灯多以竹子为骨架,利用丝线和漆布来固定和包裹。

雕刻师傅们则以精湛的技艺将花灯雕刻成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等形象。

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动物造型,云南花灯都能以细腻的线条和精准的比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次,云南花灯的艺术之美还在于其独具特色的造型和瑰丽的色彩。

云南花灯的造型多样,既有各类传统节庆元素,如龙、凤、狮子等,也有当代文化的表现,如卡通形象、明星肖像等。

这些造型丰富多样,生动有趣,不同的花灯形象展现了云南的多元文化和艺术风格。

而花灯的色彩使用也极其丰富,不仅有传统的红、黄、绿等鲜艳色彩,还有蓝、紫、粉等柔和色彩。

这些色彩的搭配给云南花灯增添了魔幻般的色彩世界,使之更加美轮美奂。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云南花灯展览和表演活动所蕴含的浓厚文化氛围。

春节期间,云南各地的花灯展览和表演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参与。

人们敬仰花灯的同时,更是借此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通过花灯传达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这种参与性和文化传承的活动给云南花灯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之成为云南春节独有且令人难忘的文化活动。

总的来说,云南花灯作为春节的地方特色文化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技巧、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色彩、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展现了春节的独特魅力。

云南高校开展云南花灯教学活动的措施研究精品文档8页

云南高校开展云南花灯教学活动的措施研究精品文档8页

云南高校开展云南花灯教学活动的措施研究一、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所谓云南花灯,其本身是在民族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且其本身对美学有极高的成就。

通过程序式的演出形式将剧中内容表演故事化,人物刻画形象化,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且其表演艺术追求朴素幽默、唱腔追求生动委婉,趋向虚实结合的表演最大程度的实现脱离舞台空间范围以及时间范围的限制,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表演氛围以及艺术境界。

总之,云南花灯是一套独具特色且具有极高完整度的表演体系。

其本身表演艺术具有以下特征:1、云南花灯的地域性和方言特点云南花灯是一个花灯在云南的泛称,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花灯发展和呈现各具特色,但表演形式、音乐体制保留了基本的原始底本。

音乐风格上不同特点表现,如:玉溪?华宁这一代的花灯歌舞性较?音乐形态上呈现出优美抒情的特点。

而建水蒙自的花灯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其发展融入彝族音乐的特色,因此也被称为“彝族花灯”这一代的在唱腔上显示出彝族海菜腔的特点,真假声交替演唱,旋律也随之变化。

2、雅俗共赏――娱乐性与欣赏性的特点戏曲本身就有着娱乐性的一面,无关于看戏人的类型和观赏心理,他们都能通过戏曲表演的一招一式,服饰的五彩搭配,个性的油彩脸谱,委婉特有的唱风,锣鼓敲打等这些气氛场景中感受戏曲的美。

从深层的角度看作品,其戏剧性的效果,更体现出云南传统花灯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激起不同层次的感情共鸣,这也恰是戏曲本身的魅力所在。

花灯自流传到云南以来,在各地方广泛流行,而语言习惯、地方风俗、音乐文化等的差异,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所展现的地方特色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云南高校实施“云南花灯”选修课教学的优势1、从教学实施方面来说,云南花灯的教学内容是以当地历史人文为基础背景的本地的地方戏曲。

它更加方便教师对教学资料的深入挖掘,能更加借助地域优势,引导学生从实际探究云南地方人文的地方戏曲特征和内涵,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云南历史发展文化,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云南花灯:光影下的文化瑰宝

云南花灯:光影下的文化瑰宝

云南花灯:光影下的文化瑰宝
云南花灯,一种源于云南地方戏曲剧种的舞蹈形式,深深吸引了我。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观赏云南花灯,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民俗和民族特色的世界。

云南花灯的舞蹈动作与形式,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与云南文化的融合,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这些舞蹈动作既展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仿佛在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云南的故事。

而在这些故事中,我最被触动的是云南花灯与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深厚关系。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云南花灯不仅仅是汉族的文化,它更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在舞蹈中,我感受到了各民族的风情,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大观园。

明清时期,云南花灯开始逐渐从依附于庆祝活动而存在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艺术形式。

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云南花灯的活力和创造力。

它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变迁,更在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观赏云南花灯,我还被它的情感所打动。

舞蹈者们用身体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民族的自豪。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云南花灯是一种充满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

观赏云南花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云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日思夜想的花灯戏终于盼到了,这天晚上,我狼吞虎咽般地匆匆吃过饭,就迫不及待地拉起爸爸、妈妈上街去观灯。

街上真是热闹,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灯火通明。

人们一个个喜气洋洋,笑容满面。

看,那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慈祥的脸上喜笑颜开,显示人生路程的满脸皱纹,就像一条条笑弯的小河。

还有那些活蹦乱跳的小弟弟、小妹妹,有的拉着妈妈的手一路小跑,有的坐在爸爸的肩头指这问那。

这一切就像欢乐的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东轻公园涌去。

来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龙戏珠”灯。

两条巨龙全身闪着金光,高昂着威风凛凛的头,双目炯炯闪烁,尾巴上下摇摆跃跃欲飞,妈妈说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再往前走,就是“西游记群像造型”灯。

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师父唐僧神态肃然,高坐在白龙马上。

旁边是大腹便便的猪八戒,咧着大嘴,左顾右盼。

后面是肩挑行李的沙和尚,而孙悟空则单腿站立在耸出的岩石上,手拿金箍棒,一双金睛火眼闪闪发光。

造型那么逼真!坐落在“西游记造型”灯的两侧,一边是米老鼠和唐老鸭的迪斯尼乐园,我们纷纷走上前与米老鼠握手,感觉到它的手硕大无比,很多游人都驻足留照。

另一侧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矮人跟我差不多高,形态各异。

赞叹声,此起彼伏,再往里走,是“金鱼”灯。

金鱼头上两只鼓鼓的大眼睛,滴溜溜的不停转动,身上的鱼鳞一闪一闪。

“大白兔”灯,浑身雪白两只长长的大耳朵左右摇摆。

还有“花篮”灯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最后面的是幸福灯。

在一个大平台上挂着是一个大红的“福”字和满满的大粮仓,预示着今年将是个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随着一盏盏灯的熄灭,我和爸爸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公园。

花灯!我们的生活就像你一样,艳丽多彩,一派欢乐。

云南花灯论文[整理版]

云南花灯论文[整理版]

云南花灯戏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戏剧。

花灯定义: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云南花灯戏的演出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特点: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

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

“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

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

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

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

“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

类型: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

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

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

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简介: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

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

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

如“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滇南即事》)写的是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昆明街头灯社的情况。

杨升庵的《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问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

浅析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浅析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浅析 云 南花 灯 的艺 术 特征 和 审美 价值
柴 琴 剑
摘 要 :云南花灯是 流行 于云南地 区的地 方传统戏 曲,以其独具特 色的艺术风格及 文化特征 闻名遐迩 。文章阐述 了云 南花灯在剧 目、 唱词和表演等几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综述了其地域性特征和 审美价值。 关键词 :云南花灯 ;艺术特征;地域性 ;审美价值 地方戏曲艺术是流行于某个特定 区域 的艺术形式 ,以其独具特色 的 创作形式和表演特色来表现各个地域的文化特征 和风 土人情。花灯是流 行于 四川 、贵州 、云南等地的一种具有悠 久历史 的民间戏曲形式 ,云南 花灯则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境内的汉族 、汉 族和少数 民族 聚集区等地 。云 南省具有不 同于其他省份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 境一 多山且多种少数 民族聚居于此 ,从而造就了云南花灯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文化特征 。 1 .云南花灯的艺术特征 传统戏 曲主要是靠演 出的剧 目、演员唱词以及演员 的舞台表演等 环 节来 向观众呈现戏 曲内容 。花灯作为地方传统戏曲也不例外 。因此 ,可 以从 以上几个方 面来探讨云南花灯的主要艺术特征。云南花灯剧 的剧 目 较 多,主题也较 为广泛 ;主要扮相不 同于其他曲种的老生 、老旦 等 ,而 是 以小 丑、小生 和小旦 为主 ;剧 目主题大多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将 人 们 的 日常物质生 活和精神世界搬上舞 台。剧本的主要内容 以及演员 的唱 词都具 有浓烈 的云南本土 味道。如剧 目 《 探干 妹》 中唱 词 “ 是哪个 呢 声音” 、“ 给 ( g e )是舅舅 ” 等 , 都 是云南本 土方 言 ,意为 “ 是谁 的声 音” 、“ 是不是舅舅” 。 由于云南地理环境 复杂 ,多种少数 民族与汉族长期 聚居,不 同地域 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都不 尽相 同,从 而造 就 了云南花 灯 的另一个 特 色 ,就是支系繁多。有昆 明、呈 贡花灯 ,玉 溪花灯 ,弥渡花 灯 ,楚雄 、 禄丰花灯、建水花灯等 ,各个 地方 的花灯无论是唱词还是念 白都充分包 含了当地的民族特色。云南 花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 歌有舞 、歌舞 相伴。花灯表演里的身段都 是将身体 弯曲成 “ s ” ,上身和腰 部、胯部做 相反的有规律的摆动 ,也就是所谓 “ 崴” ,“ 崴” 在花灯 表演 中占有重要 位置 。除了崴的动作 ,花灯中还包 有其他 多种动作 ,如 白族霸王鞭 、灯 笼舞等 。云南花灯的音乐也是别具 特色 ,主要表现在花灯 音乐的曲调种 类繁多 。这些 曲调要么是从本民族或当地 的民族音乐 中 “ 借” 来 ,要 么 是从别 的地 区甚至外省市移植而来 ,再结合当地 的语 言、风俗习惯等加 以改进 ,形成有特色 的花灯艺术。云南花灯所使用 的乐 器主要 以管 弦类 乐器为主 ,如笛子 、三弦 、胡琴等 ,后来又加入了琵琶民族乐器 ,使 花 灯 音 乐 更 有 民族 韵 味 。 2 .云南花灯 的地域特征 云南花灯几乎覆盖 了整个 云南省 ,在 地域上呈 现出多样 化的特 征。 杨友 明提 出云南花灯具有 “ 大开放 ,小封闭” 的特点 ,并从称谓上的地 域性 、音乐上 的地域性 、剧 目上 的地域性 、组台演出等几个方 面对 “ 小 封闭”现象做 了或 民族命名 ,然 后再加 上 “ 花灯 ” 二 字 ,如上文提到的昆明花灯 、楚雄花灯 、弥渡花灯 、嵩 明花灯 等 ,这 种 命名方式不 仅在地域 上对 云南花灯加 以区别和分类 ,而且包含 了不同 的 民族风格和地域特 色。

云南花灯文化传统

云南花灯文化传统

云南花灯文化传统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其中,花灯文
化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部分。

花灯,是一种以花为材料制作的灯笼,它不仅在云南各地的庆典活动中出现,
更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在云南的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以示欢庆。

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了云南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花灯的制作工艺也是十分精湛的,不同地区的花灯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大理的花灯多以白色为主,寓意着纯洁和美好;而昆明的花灯则多以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著称。

每一盏花灯都是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它们传承了当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除了在节日中挂起花灯,云南人民还会举行花灯游行等活动,以展示自己的花
灯文化。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也成为了云南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花灯文化传统在当地人民心中扎根,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方
式和精神寄托。

通过花灯,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它已经成为了云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在未来,花灯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云南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论文问题云南花灯异同

论文问题云南花灯异同

云南花灯的文化意义从上述云南花灯及其花灯舞蹈的起源、融合和发展的足迹中可以看出:在中华舞蹈文化长河中,类似云南花灯及其花灯舞蹈的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互相吸收、交汇与借鉴,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对促进各地区、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任何一种舞蹈文化发生、发展和传承的历史,决不仅仅是孤立的、单流向的文化艺术现象。

尤其在研究探索多民族舞蹈文化的交往史时,更需要对历史客观存在深入调查研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和纵横向的综合考证。

唯此才能较为客观科学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舞蹈文化上的统一性及多样特殊性。

据调查,昆明、玉溪、弥渡、建水等的地方传统民族歌舞小戏——花灯,约诞生于明末时期。

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彝族、白族都通晓汉语。

汉文是云南地区汉族、白族、彝族的通行文字。

白语、彝语中大量借用汉语的词汇,在民族传统本子曲、大本曲、“吹吹腔”(白剧)中多借用汉字记录白语,即“汉字白读”。

因此,这种语言文字上的便利,使云南花灯及其舞蹈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与传播的文化空间。

云南花灯及其花灯舞蹈是古代文明传承和发展历程的显著肢体文化符号,是有多义性价值意义的有形传统民族文化遗产。

过去,它的受众主体是各族群众、普通老百姓及其官僚乡绅、商贾。

而且,绝大部分艺术表演都是非营业性的无偿活动。

在信息闭塞,交通运输不畅的古代,花灯及其花灯舞蹈必然成为了满足各族民众文脉相承、传播文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社会文化活动之一。

自娱性的花灯及其舞蹈特别贴近各族群众和普通老百姓,能及时反馈各族群众、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大众抒发情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需求。

由于云南花灯及其舞蹈形成的整体地域文化程度与活动频繁率形成良性循环而久负盛名,于是必然具有可持续性的传承可能,因而其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显得尤为深远。

由于云南各种花灯及其花灯舞蹈这类传统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一直依付各类传统节日活动的延续进行传承,于是最大限度地给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各族群众进行思想情感、自我调节、自我表现等精神生活提供了交流或渲泻的多层面空间。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

写云南花灯戏的作文600字说起花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

但一说起东北的秧歌,又有几个人不晓得呢?花灯同秧歌一样,是农村百姓庆祝的一种方式,可如今它却早已被人遗忘。

花灯在大理弥渡地区颇为盛行。

听说今年的灯会特别好看,晚上爸爸带着我和爷爷奶奶去看花灯。

到了那里,真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好不容易爸爸才找到一个车位把车停了下来。

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依然挡不住我看灯会那股激动的心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蓝色的巨龙屹立在马路的中央,它长约有一百米,高十米左右,再往前仔细一看,它原来是用盘子,勺子拼成的一条巨龙,看得我们连连称奇。

再往前走,我看见到好几头大象灯,那景象让我联想到一句成语“万象更新”。

随后,我又看到了许多的大熊猫和竹子,这是我最喜欢的花灯了,有的大熊猫在和我们招手,像是在和我们说:“新年好”!有的大熊猫带着它的孩子在那里嬉戏玩耍,还有两个小熊猫在玩跷跷板,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得我都舍不得离开。

在爸爸的催促下我们又接着往前走,只见一大群五光十色的鲤鱼跃入我的视线,还没等老妈开口,我就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叫鲤鱼跃龙门”。

爸爸笑着说:“对,你真聪明”。

同时让我在这儿拍了一张跳起来的照片说是留个好兆头。

我们又往前走看到一个蓝色的瓶子,爸爸说这是宝瓶,可以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再往前走好多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花灯看得我眼花缭乱,有“孔雀开屏灯”,“二龙戏珠灯”,“吉祥如意灯”,“龙凤呈祥灯”,“喜鹊闹梅灯”,“松鹤延年灯”等等,太多太多的好看的花灯。

天上渐渐飘起了雪花,但是观灯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各式各样的'彩灯在黑夜里大放光芒,在爷爷的催促下,我们最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灯会。

浅析云南玉溪花灯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云南玉溪花灯的现状与发展
不少专家一致认为花灯的根在农村要振兴云南花灯必须重视农村人才抓好农村花灯艺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花灯发源地人才培养更为重一是要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的作用与乡镇文化站密切结合适时开办花灯基础培训班利用农闲时节开办花灯歌舞表演传办讲习等多样的辅导讲座省市县形成培训网络上下互动抓培训抓好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前言
艺人供稿
2、伴奏乐器 花灯音乐的伴奏乐器很多,最常见的有胡琴、月琴、三弦、笛 子、鼓、铃等,和江南音乐的乐器很相似,随着不断的变化发展,增加 了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配合锣、镲等打击乐器,增添了活泼气氛, 音乐民族风韵更为浓郁。
二胡
月琴三弦
3、动作特点 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因为玉溪花灯最基本的动作特点 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玉溪花灯崴天下”的说法。崴是指表 演者不论什么动作,身体都伸延向上,保持着“S”形要左右摆动,形 成别致的优美体态。
1、明代 据史料考证始自明代施行军民屯田制始,江南军民大量移居玉溪, 他们带来的江南文化与玉溪土著文化开始融合。《云南图经志》(明景 泰六年,公元1445年刊印)曾记载当时新兴州(今玉溪):“其俗好 讴,州中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明良夜,放意自适, 处处乡闻。或以娱饮,或以劝耕。夫人女子为之,而面见无愧色。盖俗 之流也。”这一描绘则是当时玉溪花灯广为流传的生动记录。而他们当 时所“讴”之歌,就是当时从江南和中原传入的明代小曲和本地的民间 歌谣。它们成为后来花灯音乐的渊源之一。军民平时为农,战时为兵, 闲暇和逢年过节,结队嬉戏玩耍,载歌载舞,祭祖拜神,其歌舞的主要 形式就是花灯。因为花灯是乡间俗曲,不是文人大戏,房前屋后,田头 地脚,均可以说说唱唱,消愁解闷以为乐。
4、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 型的新阶段。一批老艺人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整理、改编了《玉药 瓶》、《回生棒》等,其中《玉药瓶》被选为西南区代表节目之一,赴

云南花灯舞蹈剧目观后感300字左右

云南花灯舞蹈剧目观后感300字左右

云南花灯舞蹈剧目观后感300字左右《云南花灯舞蹈剧目观后感300字左右》篇一云南花灯舞蹈剧就像一场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当灯光亮起,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登场,那一瞬间仿佛把我带到了云南的街头巷尾。

他们的舞步轻盈而灵动,恰似一群灵动的小鹿在山林间跳跃。

云南花灯舞蹈有着独特的韵律,那节奏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进观众的心里。

在剧目中,有一段表现男女青年对爱情向往的情节。

男演员的眼神里满是炽热的爱意,女演员则娇羞地回应,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青涩的恋爱故事一样。

我不禁想起自己上学时暗恋隔壁班女生的经历,那时候也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

也许这就是舞蹈的魅力吧,它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

我就在想,这舞蹈是不是也承载了云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情感密码呢?如果没有这些舞蹈的传承,那这么美好的文化是不是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难以飞翔呢?整个剧目看完,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灵动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真的是一种很棒的艺术享受。

《云南花灯舞蹈剧目观后感300字左右》篇二看云南花灯舞蹈剧目,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舞台上,演员们一亮相,我就被那充满民族特色的服饰给吸引住了。

那些服饰花花绿绿的,就像盛开在舞台上的繁花。

他们的舞蹈动作也是别具一格,手和脚的配合特别巧妙,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有的动作像是在模仿孔雀开屏,那优雅的姿态,把云南的孔雀文化融入其中。

我觉得云南花灯舞蹈剧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你在看的过程中,心情不断地变化。

有时候觉得欢快得像要飞起来,就像小时候过年拿到红包时的那种兴奋。

可是有时候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也许是舞蹈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思考吧。

我就想起我曾经去云南旅游的经历,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偶尔也会跳这种舞蹈,那时候就觉得这舞蹈是深入到他们生活的骨髓里的。

现在在舞台上看到经过精心编排的剧目,就像是看到了一颗精心雕琢的宝石。

可是我又有点担心,这么好的舞蹈形式,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被遗忘呢?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太可惜了,就像眼睁睁看着一颗星星从天空坠落一样。

玉溪花灯作文

玉溪花灯作文

玉溪花灯作文花灯戏是一种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戏曲艺术,唱与做紧密结合,载歌载舞。

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扇、帕不离手。

其中,玉溪花灯戏是花灯戏大家庭中独特的艺术明珠。

在玉溪,无论你走到哪里—-公园、广场还是庭院、村寨都能看到花灯表演,因为它已成为玉溪人的精神食粮。

2006年玉溪花灯选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单。

说起这玉溪花灯戏的起源,那就要从明代说起。

明代军民在云南玉溪屯田,带来了江南小曲。

而花灯戏就是在江南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明《景泰云南图经》中记载:新兴州“其俗好讴,州中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适,处处相闻。

或以娱饮,或以劝耕,妇人女子为之,而面无愧色,盖俗之流也”。

明清时期的花灯主要是为祭祀活动而服务的,拥有一些简单的情节,后来花灯演艺人又从滇剧中吸取了许多精华,与花灯戏的特点进行结合,就形成了后来大家比较常见的花灯戏。

其实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而玉溪花灯戏则是以新灯文明全滇,成为云南花灯的代表。

新灯就是由花灯艺人对老灯进行全面改造,对相关曲调进行改变、拓展和翻新,创作而出的一大批新花灯剧目。

新灯相比老灯改变最大的地方在于让花灯更具有板腔音乐的一些特点,成为更适合演出的戏曲形式,逐渐地,花灯演出的地点也由原来的农村院坝广场走向灯楼或祠堂古庙中的戏台。

新灯的崛起,更是吸引了一些滇剧演员参加花灯的演唱,他们有的改唱灯调,也有的花灯艺人学唱滇剧,因而出现了“灯夹戏”的状况。

玉溪花灯的辉煌一定是与它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这种创新精神也正是玉溪精神。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区位独特,气候温润,有“滇中碧玉”之美称。

千百年来,玉溪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玉溪人文特点的精神品质。

曾有人用“玉汝于成,溪达四海”这八个字来概况玉溪人的精神,真是再恰当不过。

“忠诚、务实、有为、奉献、包容、奋进、宁静、致远”的精神品质就是玉溪人的精神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花灯戏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戏剧。

花灯定义: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云南花灯戏的演出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特点: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

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

“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

每年农历新年到元宵期间或在祈雨等场合举行。

会火活动由轮值的村子组织。

会火的队伍,除抬“土主”的外其余就是一支文艺游行队伍,其中包括耍武术的、耍杂技的和花灯队伍。

“盘灯”是流行于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

类型:
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

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

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

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简介:
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

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

这些小曲传人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百年前就有一些与花灯演出有关的踪迹。

如“管弦春社早,灯火夜街迟”,(《滇南即事》)写的是景泰年间(1450一1456年)昆明街头灯社的情况。

杨升庵的《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问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

起源:
民间花灯歌舞的起源,以及由花灯歌舞发展成花灯剧的年代,尚无确凿资料可考。

辛亥革命之前的花灯,被称为老灯,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歌舞,一种是戏剧情节很简单的歌舞小戏。

后来玉溪花灯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许多大本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使花灯在戏剧化上迈进了一步,当时人们叫做新灯。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旦东等团结花灯艺人组成抗日救亡灯剧团,在滇西、滇南编演了一些反映抗战救亡的剧本,对推动花灯的改革起过一定的作用。

1946年,昆明出现了第一个专演花灯的剧场庆云茶室,花灯的专业班子也正式组成。

花灯艺人大量移植滇剧、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手法及服装、化妆,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

观众把花灯称为“灯”,把滇剧称为“戏”,灯夹戏就是花灯在某种程度上的滇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艺术特色:
首先,从剧目上看,传统的花灯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三小”戏,一般反映农村中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的戏居多,许多剧目,如《迎春》、《探干妹》、《大茶山》等等,从剧本的内容到唱词、道白,都有浓烈的云南乡土特色。

第二,由于花灯长期以来,在云南省广大的汉族聚居区和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广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云南花灯的许多支派。

如昆明花灯、玉溪花灯、楚雄花灯、建水花灯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昆明花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灯本子戏较多;楚雄花灯民歌小调较多;建水花灯从音乐到唱词、道白,都吸收了一些彝族的东西。

第三,与第二点相关联的是,花灯音乐曲调的来源相当广泛。

建国以来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调,大体上就有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是明清小曲传下来的;大量的是一些民歌小调;一部分是从云南洋琴、宗教音乐及民族音乐中吸收来的;还有的是从兄弟省市的一些剧种中移植来的。

多种来源的曲调,一经花灯吸收,由于它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结合它的舞蹈、戏剧节奏、云南的方言语音,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花灯音乐。

第四,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载歌载舞。

云南群众过去也称花灯演唱为“崴花灯”,甚至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

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同样是崴,生、旦、丑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点来。

除崴以外,花灯的舞蹈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

音乐结构:
花灯剧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

曲调包括民歌小调和少数明清俗曲,如〔金纽丝〕、〔挂枝儿〕、〔倒板浆〕、〔绣荷包〕、〔送郎调〕、〔十大姐〕等。

在花灯剧中,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这些舞蹈,有本地民间的,有外地传来的,如“连厢”,也有吸收少数民族的,如建水花灯就吸收了彝族的“跳弦”。

近30年来,不仅整理、创作了一些新的花灯歌舞节目,如《大茶山》、《十大姐》等,而且注意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戏剧情节,使之更加适应戏剧化的需要。

云南花灯剧长期流传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云南花灯剧演出团体曾到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演出。

剧目与发展:
花灯剧目约200个左右,分为3类:①花灯歌舞,有《小邑拉花》等:②花灯小戏,有《打鱼》、《打花鼓》、《红宝回门》等;③花灯大戏,有《蟒蛇记》、《白扇记》等。

经过整理的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探干妹》、《游春》、《刘成看菜》、《闹渡》等。

现代戏代表剧目有《依莱汗》等。

徐嘉瑞的《云南农村戏曲史》把较早的花灯剧称为“旧灯剧”。

它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唱词多为长短句。

大约在本世纪30年代前后,以玉溪花灯为代表的“新灯剧”兴起,从唱本中改编了如《蟒蛇记》、《金铃记》、《董永卖身》等一些剧目,也出现了一些直接反映云南生活的剧目,如《出门走厂》、《双接妹》等。

运用了一些新的曲调,如[十杯酒]、[虞美情]、[昭通凋]、[东川采茶]等,革新了一些原来的曲调,如[出门板],[五里塘]等。

“新灯剧的唱词,多为整齐的10字句、7字句,曲调、剧目,都更通俗易懂,更接近当时群众的生活,戏剧性增强了,角色行当也比“旧灯剧”有了发展。

因而很快风靡一时。

1940年后,花灯出现了专业剧场,为了适应剧场演出的需要,大量从滇剧移植剧目,出现了所谓的"灯夹戏"时期。

对花。

灯的服装、化妆、表演等方面的戏剧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则使花灯脱离了农村,而趋于市民化。

当然,农村中的花灯,仍在那里以业余的形式,缓慢地发展着,甚至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山区农村,看到较为古朴的花灯演唱。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了昆明人民灯剧团,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等反映新生活的剧目,在花灯唱腔、表演的革新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54年,建立了云南省花灯剧团。

在这前后,许多地、州、市都组成了专业花灯剧团。

花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省花灯剧团曾于1959年、1965年先后到北京演出,该团的部分同志,还参加过赴缅甸、老挝及马里、加纳等一些国家访问演出。

新中国建立前后,活动在舞台上的著名花灯艺人有李芹、李永年、熊介臣、张万育、薛国兴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艺校、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花灯演员,大大充实了演员队伍,其中如史宝风、袁留安、黄仁信、张兆祥、张琼华等等都是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