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称帝和科举制度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科举制内容
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略有变化,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科举考试科目:
1. 科举考试一共有三科,即诗、书、礼。
2. 诗是考查文学功底的科目,书是考查文书写作能力的科目,礼是考查礼制文化的科目。
二、科举考试步骤:
1. 考生先进行初试,初试由县、州级官员担任考官,考试内容主要是诗社、草书、经学等。
2. 初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生需要在殿内写出一首七言或五言绝句,或七言或五言律诗。
3. 殿试成绩合格者继续参加会试,会试由宰相主持,考生需要通过面试和文化考试。
4. 会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参加最后的殿中试,殿中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生需要在殿内做出礼制文化方面的演讲和答辩。
三、特殊考试对象:
1. 女性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女性需要通过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
2. 汉地十八岁以上无官职一般人口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不限于籍贯
和身份。
四、科举考试的意义:
1.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能够保证人才的选拔公正公平。
2.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在文学、书法、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科举考试制度也有助于开拓了农民阶层的晋升通道,使得社会结构
更加公平和稳定。
以上是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详细介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对武则天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担当武则天出生于唐朝,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都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武则天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敢地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1. 勇于追求个人理想。
武则天从小就有抱负,她渴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在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勇敢地投身政治,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胆识。
2. 坚定信念,敢于担当。
在担任皇后期间,武则天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
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她始终坚定信念,敢于担当,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善于用人,知人善任武则天在位期间,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勇于启用新人。
武则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她敢于启用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狄仁杰、姚崇等,使他们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公正用人。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注重公平,她反对任人唯亲,坚持任人唯贤,使唐朝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改革政治,振兴国家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重视农业。
武则天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她大力推行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2. 加强法制建设。
武则天重视法制建设,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使国家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3. 拓展外交。
武则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她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 重视科举制度。
武则天在位期间,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规模,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2. 倡导文学艺术。
武则天喜爱文学艺术,她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唐朝的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个人品质1. 坚韧不拔。
武则天在位期间,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评价武则天功过
评价武则天功过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真题预测:评价武则天的功过2017-06-29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历史疑云颇多,所以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历史上论述其功过是非也是众说纷纭,从未有过定论。
但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人才,开拓边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我国封建社会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武则天其人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
14岁那年进了后宫,24岁削发为尼,32岁成为大唐皇后,61岁失去二儿子,流放了三儿子,囚禁了四儿子,66岁登上女皇大位,82岁那年准备一块无字碑。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武则天是否是一个伟大女性,主要看其政绩,武则天当政时期是唐代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政绩是较为突出的。
武则天的功绩主要表现在:1、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从武则天的发展来看她是十分的聪明机智的,在被立为皇后以后,为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为她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扫清了道路,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武则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不计门第出身,一律做到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大隋以来的科举制度。
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表现在,她别出心裁,叫及格考生到大殿前来再考一次,由皇上亲自出场主持殿试,这样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更加忠君爱国。
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还允许有才能的人自荐。
中国武科举制度和历代武状元
考试内容:武艺、弓 马、策论等
考试形式:乡试、会 试、殿试等
武举制度为 历代王朝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 事人才,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
增强民族凝聚力:武科举制度 不仅选拔了优秀的军事人才, 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 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添加标题
中国武科举制 度和历代武状 元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武 科 举 制 度 概 述 03 历 代 武 状 元 列 表 04 武 状 元 文 化 与 传 承 05 武 状 元 的 功 绩 和 影 响 06 武 科 举 制 度 与 当 代 社 会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未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武术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中 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武状元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将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 支持。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
武状元文化:武状元文化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内涵。
武状元的艺术作品:武状元的艺术作 品包括武术表演、武术器械、武术服 饰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 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武状元传承:武状元文化在历史长河 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 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武状元的传承和发展
武状元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武状元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武状元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发展途径 武状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意义
05
武状元的功绩和影响
章节副标题
武状元的军事功绩
抵御外敌入侵 平定内乱 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
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何贡献,一起来看看吧。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在中国有非常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现在的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唐朝非常盛行的科举制,但是说起科举制度有一个人和这个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武则天,说起武则天这个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对于科举制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后世看来如果没有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以及创新,科举这一项制度是不可能能够影响这么深远的。
要说武则天究竟对科举制做了哪些改革以及创新,主要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点就是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进士科,这个东西的设定使得当时的科举制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拔官员的时候从来不看他们的门第高低这对当时的有识之士是非常有利的。
因在这之前当官的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平常老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政府官员的,第三个点就是武则天第一次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之前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但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样的选拔方式是有缺陷的,所以她又在科举之中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武举,武举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武功方面的才能来进行选举,这样国家不仅得到了政治方面的人才还得到了军事方面的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就因为这三点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武则天对科举制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的。
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说起科举制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科举制是我国在早些年间发明的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考查方式,通过这一种方式当时的中国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才,这种制度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下面说一下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在选举以及人员的选举上都采用的是类似科举制度的一种制度。
其实在很多年之前,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见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那时候中国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他们的这种方式令传教士感到非常的欣喜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拔下班人才的方式,于是把这种方式传到了自己的国家。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史必备考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隋唐科举制度: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
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
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三)玄奘西行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玄奘西行示意图)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考试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在位期间实施了许多改革和政策,其中包括科举制度的重大改革。
以下是武则天科举改革的措施:
1. 开放考试:武则天打破了唐朝科举制度中只限制名门望族参加考试的规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改变考试内容:武则天认为现有的科举考试内容过于注重诗词、文辞等方面,而忽略了实用性较强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于是她又增加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考试科目,如军事、财政等。
3. 严格考试标准:武则天实行了更加严格的考试标准,只有成绩优秀者才能被录取为官员,从而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
4. 建立了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武则天还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类,按照成绩高低分为状元、榜眼、探花等等级,这也成为后来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之,武则天的科举改革措施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武则天
中国近代史纲要千古女帝—武则天千古女帝—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儿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妇孺皆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雷贯耳,但是许多史书对其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
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而且作为皇帝,其女子身份在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国更是以特殊现象。
当然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就让我们去看看一代女帝—武则天的人生经历,及后人对她的评价。
思考我们的人生。
通过从各种资料文献的查阅中,我了解到人的一生总是很矛盾的,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而也就像后人对女帝的评价,她的人生经历也是一部矛盾的耐人寻味的长篇小说。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
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史载她“明诗习礼”,能“阅史披图”,是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女子。
父亲原是大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到唐朝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并越将军。
武则天在这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中,受到文武两个方面的熏陶教育。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
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
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14岁时,她因相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命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太宗死后入感情寺为尼,高宗即位复招入宫拜为昭仪。
武则天32岁那年,终于以皇后的显贵身份进入最高统治集团。
660年,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决百司奏事”,自此武则天实际上掌握了大唐政权。
683年,高宗病死。
之后武则天先后立了两个儿子为皇帝又废了他们。
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位称帝,建立了武周政权,自己立号为大周圣神皇帝。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一.武则天的功绩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李渊有关的
开元盛”世局面的
“开元盛世”
1.时期: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
2.出现原因 (1)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得到贤相
姚和崇宋璟的辅佐。
(2)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
——《隋唐五代史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武则天是如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她的历史 作用。
答案:(2)概括:①重视人才,选贤任能。②重视农业,鼓励发展。历史作用: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或为 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绢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 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棉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 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 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 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 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探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创造贞观之治的原因。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中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事
中国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事武(zhào)(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又被称为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Υ闻,母亲杨氏,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十四岁时因长得很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娘。
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
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住N涫先衔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其次,对于未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知识来参加新出台的适应性测试,很快也会列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
相对来说,城市学校中的资源比较多,可以很快地培训教师,也可以找企业人员来给学生上课。
而农村学校就没有这些资源,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
而用慕课的方式,把这样的培训课制作成慕课,让农村学校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这些知识。
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有两个人,一个面朝南,一个面朝北的站立着,不准回头,不准走动,不准照镜子,问他们能否看到对方的脸?为政举措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芳香醇厚,入口甜绵微苦,温和,无刺激感,余味无穷,可以加冰加水勾兑,每日合量饮用,可以调节身心,延年益寿。
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启用酷吏。
武周之治的岁月 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周之治的岁月武则天的为政举措有哪些?
导语: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在位期间,有一定的为政举措,开创武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在位期间,有一定的为政举措,开创武周之治。
女皇岁月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
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镇成兵3万。
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长寿二年(692年)正月初三,杀皇嗣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
初七,将皇孙李成器降等封为寿春郡王,恒王李成义降为衡阳郡王,楚王李隆基降为临淄郡王,卫王李隆范降为巴陵郡王,赵王李隆业降为彭城郡王。
九月初九,武则天加号“金轮圣神皇帝”,施行大赦,赐准聚饮七日,制作金轮、白象等“七宝”。
十四日,武则天追尊曾祖父烈祖昭安皇帝为浑元昭安皇帝,祖父显祖文穆皇帝为立极文穆皇帝,其父太祖孝明高皇帝为无上孝明高皇帝。
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
武则天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高一丈,用铜铁二百万斤。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二,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年号为“证圣”。
施行大赦,赐准聚饮三日。
[20]五月,契丹
生活常识分享。
武则天在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后来,明清两代,都不设置宰相,而以内阁学士为顾问,随时召入宫中议政,也是北门学士制之遗风吧。现代西方国家之总统,多有一批私人顾问,称为智囊团。
后世的史书、戏剧、文章等,对她发出的诽谤污蔑、造谣攻击,都是错误的,徒劳的。
武则天为皇后不久,就于春初出宫举行重农桑的仪式皇帝耕藉田,皇后祀蚕神。
又如,她做执政皇后之第二十年,提出了新的施政方针(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是“劝农桑,薄赋徭”。
又如,则天亲撰《臣轨》一书,是天下臣民的政治读本。全书共十章,其中《廉洁》《利人》两章,强调重农抑商。例如《利人》章说:“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又说“劝农之急,必先禁末作(经商)。末作禁,则人无游食;人民不游食,则务农。”
五、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所以强调要选拔这些地区的人才。《旧唐书。选举志》称之为“南选”。
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一、特别重视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仍实行均田制,几乎所有农民都有地可耕,但她仍然强调重农政策。“无农不稳”嘛,何况是封建社会呢!
一、散文。富家谟、陈子昂创作了第一批唐文。唐文以质朴则健的文风,取代了六朝以来柔弱华丽的文风。至唐代后期,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创作了成熟的唐文,而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前两名。
二、唐诗。沈亻全期、宋之问创作了第一批成熟的唐诗,即律诗与绝句。这是前代不曾有过的格律诗(唐人称之为近体诗)。
因此,武则天能成为上承贞观这治,下启开元盛世的中间的高大拱桥。促使唐朝(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三十年)成为国内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而在当时世界上,唐朝也是一个强大、繁荣、文明的大国。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
武则天与科举制度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没有她的政治基础。
所以,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支持自己的有才之士十分尊重、重任。
武则天任用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她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大力发展科举制思想。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开皇帝亲自考核录取人才殿试贡生的先例。
皇帝亲自考核官员,使贡生感受到皇恩,表现了武则天对人才的重视,成功的化解了贡士们的反对情绪,终于得到了他们贡士的支持。
第二贡献是开试武举。
武则天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将的第一人。
公元702年,她开科武举,招考武官。
文官与武官的选择制度化,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安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荐举与自荐结合的多种途径选拔人才是明明白白武则天的光明点之一——打破常规、破格人用。
公元68 3年,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一年,她派专门官员十人到各道去搜荐人才,这使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知识者得到被荐举的机会。
其中最有名的是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是武则天统治末期的宰相,他安定当时的政治局势。
685年武则天下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可以举荐自己请求升官或做官,又实行试管制度,被举的人才试作某官,加以考察,合格者,再命为正式官吏。
这试官制有利于合理配备行政人员,减小用人上的失误。
武则天做了这些改革科举制和荐举、自荐等破格用人聚集自己的有才之士,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加强皇权。
迁都洛阳684年,武则天称制后,迁都洛阳。
政治上的原因,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时西北地区的中心势力为关陇贵族。
因为武则天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里边的人,受到很大的政治上的压力。
洛阳迁都旨在取悦于东北出生的官员,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而且算是武则天最热心的支持者。
虽然迁都有各种原因,可是我觉得最大的目的就是打破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权的垄断,赢得东北出生官员的支持。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科举制度起于隋兴于唐,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选官制度,和原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有摆脱土族门阀的垄断,给统治机构增添新鲜血液之长。
但唐初实行这种制度仍然完全沿袭隋的旧制,有许多弊端和不完善之处。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势力,真正选拔一批智能之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
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土为每年一次。
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
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贴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这样以来,就真正为那些才思敏捷的有识之士,开辟了入仕做官的途径。
其次,创立殿试。
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又在完善原有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殿试。
所谓殿试,就是皇帝在殿廷上向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
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
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殿试的创立是科举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样做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更加忠君爱国。
第三,设武举科。
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以增加国防实力,保证国家安全。
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
第四,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拨上特别给予照顾。
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
第五,创“密封卷”。
原先的科举制,是到京城的考生先由考官主考会试后,就评定最后录取名单,武则天抽看考卷后,发现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不少蠢才,便一方面设立了殿试,一方面下诏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独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纪最大(67 岁即位 )、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对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边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 (公元 637 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 ),唐太宗最先特别喜爱她,赐名“武媚娘” ,但不久便将她冷淡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一直没有获得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成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唐太宗逝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儿女的嫔妃们一同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此后,唐高宗将她从头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 (公元 655 年),也就是武则天从头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管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封立武氏为皇后。
以后,武则天踊跃为高宗出谋献策,采纳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去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情况不好,很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办理。
所以,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期间,武则天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权力公司。
公元 683 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 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 705 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代评说。
武则天智谋过人,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持续实行法治,创始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身考试贡士 ;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 ;重视农业,抵挡吐蕃的攻扰。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关于武则天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武则天历史资料简介之人物简介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娘”,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当时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这一年,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出家为尼。
后来,唐高宗将她重新召回宫中,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也就是武则天重新入宫的第三年,高宗不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反对,册封武氏为皇后。
之后,武则天积极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则天来处理。
因此,唐朝经历了一段“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时期,武则天逐渐掌握中央实权,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公元683年,高宗病死。
不久,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称圣神皇帝。
公元705年,许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同年,武则天病死,享年八十二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令人在陵前竖起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武则天足智多谋,兼涉文史。
在执政期间,她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人民负担有所加重。
首创殿试制度
首创殿试制度
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复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
载初元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殿试也由此成为科举的一种常态。
从广义上来讲,正式开创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学期: 2011 学年第 2 学期专业:教育系 年级: 09 级学生姓名:马思博 学号:09123056题目: 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任课教师姓名: 胡祥2011 年 6 月 6 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自从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因高宗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详决”,参与朝政,形成“二圣格局”。
690年武后‘革命”称帝,执掌中枢大权,先后控制大唐政局将半个世纪。
武则天的成功来之不易,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步履艰难地跨过了男女、士庶、才人、殡妃、垒后、皇太后和皇帝的六大社会台阶君临天下,终于完成了她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的坎坷人生旅程。
她审时度势,奋力自强,借助普通地主力量迅猛上升跃登政治舞台,在唐太宗贞观治世之后,开创了经济持续发展、国力比较强大、文化教育相当发达的武周王朝,确为我国中世封建社会中很不寻常的一个时期。
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气魄,临朝称帝,在政治、经挤、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别开武周政权一派新的景象,赢得了史家“政宏贞观、治启开元”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传奇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改革和创新中,对唐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影响,对武则天夺权称帝产生极大作用;而且又突出反映了武则天施政治国的卓识才千,品格风貌以至兴趣爱好等诸多特色的,当推她一手倡导和推行的科举制度中的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可以说,最能充分反映武周政治特点的:一是选拔新人,二是提倡改革和创新,三是任用酷吏、推行高压的刑政来改变高祖、太宗以来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结构。
而关联三者因果,保证实行“武周.革命”建立武周政权。
并取得实效的,是大力提倡科举、推行科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笼络士人,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在治理天下,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富双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举萌芽于南北朝,创制于隋,健全于唐,一直延续到明清。
唐初科举制度己颇发达,省试的科目就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高祖武德五年“诸州共贡明经134人,秀才6人,俊士39人,进士30人”。
其后地方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励精图治,推行文人政治,大量吸收人才科举制度得到较大发展。
唐太宗未即位之前,就广招文人学士进入秦王府,建文学馆、弘文馆,既讲学、又读书,又议论时政。
当时十八学士就是他的智囊团,也是贞观宰相政事堂的主耍班底。
贞观年间他提出堰革兴文,以文治国,提拔一批“日学识优长,兼识政体”,者为御史大夫、六部大臣及宰相。
同时,又在天下精选惴士,“令诣京师者摧以不次”。
他自己也说:肤年十八便带兵,二十定天下,二十九为天子沙从戎旅,不暇读书。
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原,行之数年,天下大治尹可见,他把读书习文,繁荣学术文提高到施政治国的高度。
太宗在位期间由科举人仕者已有224人。
所以李牧说:别国朝自房、梁已降,有大功立节者,卒多科第人也。
”宰相褚遂良说:“陛下闻其嘉声,悉用之。
并有清廉千用为众所望,大唐得人,于斯为美厂”有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美誉。
武则夭作为唐大宗的文职才人,太宗的治国施政的卓识才干和为人的品格风范,对她的影响自不待言;贞观一代的治国以文和勤政廉洁的吏治风尚,对年轻武则天的思想更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到武则夭当政时,一是出于紧迫的内政形势;二是革过鼎新,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三是武则天要夺权称帝,建立武周王朝。
为此必须广收贤才、大开科举之门“引仁智文武之臣,同其心体”。
她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人宫用。
据万绳楠(武则天与进士新阶层》一文说:“高祖时进士26人,太宗时205人高宗武后时1297人。
”如果从永徽六年武氏立为垒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进士的5.6倍。
更重要的是扩大科举规恨和人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
显庆四年(公元659)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几九百人”这是两圣殷试的开始。
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灸、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
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人统治机构并使其中一部分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这是武后一生成功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制举和殿试的创立,这是我国科举史上的一件大事。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则是皇帝亲自在殿廷上向贡士发问提策的考试。
制举最早见于高宗显庆三年二月史载:“志烈秋箱科,韩思彦及弟”。
由武则天亲自主持的殿试,较为确切的记载是天授元年(公元689)十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长期来由于封邀史家对武则天的偏见,不少史籍隐晦刊削疏于记述。
因此对于武周时期的科举(制举、殿试)的实际情况,史载过于简略。
但从《唐书》、《通鉴》、《朝野金载》、《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大唐新语》、《隋唐嘉话》、《登科录》等史志典录中、仍可窥见当时科举的政策、制度、科目、考试内容以及文人学士的着法和武则天殿廷对策议评的诸多情况。
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
今引《唐会要·论迭·论限》为例:“栽初元年二月试贡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
”“垂拱四年十二月……辞标文苑科。
”一水昌元年正月······蓄文藻之思科护”“长寿三年四月·····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广。
”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
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殷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
《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
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具明显特色是:取题社会、联系政治,主要还是服务于武周政权。
当时文举一般放在洛城殿、武举放在武成殿。
制举和殿试的内容,有文有武,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大者涉及国家大政的边故革新,小者有关文藻辞丽的研究。
如永隆元年的岳牧举:“上御武成殿,亲问曰:兵书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对曰:臣观载籍,多谓天阵,谓星辰孤虚也。
地阵,谓山川相背也。
人阵,谓偏伍弥缝也。
以臣愚见,谓不然也。
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夭阵也。
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
士卒轻利,将帅和睦,此人阵也。
若谓兵者使三者去矣,其何以战,上深赏之厂。
”再如嗣圣元年的策词标文苑科问:“肤闻北辰端居,贮众彦以经帮。
南面居尊,俊群材而纬俗。
是知九官分职,薰风之咏载敷;八元匡朝,就日之规方远……一泪乎淳风陵替,雅道湮没,仕必因羞,官非材进。
官虽备职,位非得人。
遂使七辅之材,销声于岩穴,六佐之国,思欲迫逸轨于上皇,拯群生于季俗,澄原正本,式启维新。
伴用材委能,靡失共序,以事效力,多得所长。
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之义,尚惑于古今。
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可衷?此虽戈束帛,每责于邱园;翅翅错薪,未获于英楚;并何方启塞,以致于兹?仁尔深谋,联将亲览”长安二年,武则天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大典》毅:“武举以七等阅其人。
”其内容为:“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与举重。
”可见武周时期武举要求严格,即使武臣,也要真有一定的文略。
武则天通过文举、武举,选拔了大批人才,不仅为共临朝称帝培植了文武大巨也为其成功地治国施政,作出了政治和组织的保证。
从上述三例的科问对策中,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涉及的大多是国家大事,社会要事和当前急事,所谓“澄原正本,正启维新”,“体国经野,拯群生于季俗”。
对策期向,可以力抒已见,各取其长。
不少史家都以为武则天专权好杀,其实不然。
她对付她的政敌确实是残忍的,至于对她的贡士大臣,看来还是比较宽容、比较自由的。
我们在员半千的《陈情表》中,不仅可以看出君臣可各抒己见,自谋自炫,而且还可口出狂言。
员半千说:“陛下何惜玉阶前方寸土,不使臣披路肝胆,抑扬辞翰?请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与臣同试策判表论,勒字数,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斩臣头,粉臣骨,悬于都市,以谢天下才子!”员半千是个才子,又是狂生,武则天不仅没有杀他,而且还说:“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用在朝列……一即日使人供奉。
”不少史家认为武则天称帝,得之一大批御用文人,如李娇、崔融、宋之问,薛授等。
他们依附新朝,媚附权悻,能写趋时应制的文章。
但武周一代,还出现了许多不甘御用,敢盲直谏的很有才华、很有气节的文人,如陈子昂,员半千、张鹭、刘知几、张说、狄仁杰等。
张琴,“凡八举,皆登甲科”时称“天下无双”,他的文章在武周时驰名中外,史称“新罗、日本使臣,必出金宝购其文”。
但他“语多讥刺时弊.,广蝙躁不持士行”。
直言直谏的文人陈子昂可为代表人物,他一生短暂.主要仕于武周一朝,他的文章“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号称“海内文宗”影响巨大。
他曾冒死献书绷下,“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而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涉以直谏。
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得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
然后危言正色.抗义直辞,赴汤而不回,至诛臾而无悔"他曾写过《招谏科》、《谏刑书》,还有《上蜀川安危事》等,指斥当时吏治败坏,百姓蒙冤,生活穷困,言辞极其激烈。
他一生虽没有被宠用,为官亦不过麟台正字,右卫胄曹参军,右抬遗。
最后因得罪了武彼宜,但武则夭仍“以父老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得以善终。
唐代科举,重帖经,更重策论、辞赋诗,这和武则天一生爱好不谋而合。
而策论,辞赋更为武则天谋政治国繁荣文化的有力武器。
由于武则天爱好文史、诗赋,故能倡导演化,推进文治。
她把普通地主阶级的子弟引进中央地方各级学校读书习文,通过科举制的制举、特举、殿试等多种制度,提高他们参政议政水平,然后提拔他们人仕,参与朝政。
这样国内出现了"广开庠序,大敦学校,服膺训典,尊尚师儒……四海之内,靡然成风”的文治局面。
她又从根本上改变额贞观以来三省六部的班底,逐步形成了武周王朝新的统治格局。
武则天一生成功,在于知人善任,广收人才。
从广义上说,一是从贞观之治步向开元盛世的历史转折时期,时代需要孕育出更多人才,特别是治国施政的人才;二是普通地主登上历史舞台,人数多,力量大,参政的愿望也更强烈,这是武则天实现夺权称帝的最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