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复习课《天气与气候》获奖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2.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联系与区别。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讲解概念:详细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出行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与气候的认识,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天气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雨、雪、雾等。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2. 天气变化的原因3. 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对天气现象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讲解天气现象: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及成因。
3.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分组讨论天气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气候类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认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3.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图表法: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气候类型。
初中地理_《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2.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3.世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表【教学过程】导入:第三章是初中地理的基础,也是重点集中的一章。
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指导同学们把握好重点,理清气候的学习思路,更好的掌握本章知识体系。
1.知识点一: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解释:区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变化快慢。
天气时间短,变化快,气候与之相反。
强调:重点掌握风、风向,据图掌握常见天气的符号,这些是考察的重点。
(练习:天气符号、风向风力符号识别练习)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变化:气温值——最高14时,最低日出前后、日较差?年变化(北半球):气温值——最高7月,最低1月、年较差?气温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补充:要会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等温线分布图,能够在图上找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出气温年较差;分析影响气温的原因。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降水的(时间)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雨。
降水的分布:赤道多,两极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多,西岸少;中纬度(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知道世界各地的降水季节分布特点,能够分析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会简单总结影响降水的原因。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4.世界的气候。
据图指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和主要气候特征。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精心设计:巩固练习(略)——学以致用强调:判断气候类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出气候类型的名称,据此分析其主要气候特征和典型的分布地区,这是观察的重点,要熟练掌握。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气与气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2.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3. 降水的类型与特点4. 风向与风力的知识5.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掌握。
2. 难点: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气候类型的判断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现象的直观认识。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与气候为例,分析其特点及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关系,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分析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带的划分,认识我国气温的特点。
4. 讲解降水的类型与特点,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5. 学习风向与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现象,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天气与气候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展望气候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展望气候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展望气候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近些年来,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天气与气候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日益明显,而这些影响将在未来逐渐加剧。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关注气候与天气对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加剧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加剧,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这意味着在未来,沿海城市和岛屿的洪水风险将持续加剧。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如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气候变化对食品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非常显著,今后也会继续加剧。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会破坏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到庄稼的生长周期和粮食生产规模,从而导致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也会对渔业和畜牧业造成巨大影响,影响到食品生产的稳定和可靠。
三、气候变化对能源和交通的影响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许多地区将变得更加不可承受。
这将导致能源的稳定供应出现问题。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不断增长,但目前还无法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因此应该在未来加快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技术。
气候变化也将影响交通。
在炎热的天气中,道路和机场可能会出现融化和停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将导致交通混乱和飞行延误,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气候变化与社会稳定气候变化可能对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社会治理和经济模式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加剧,这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需要更为重视。
五、结论今天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要采取减轻气候变化的措施,我们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公众意识,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减少碳排放和节约能源,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政治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p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考虑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绘。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p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入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将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消费和生活效劳,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p 和比拟的才能,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描绘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才能,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才能。
过程与方法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络实际培养比拟、分析^p 、概括才能。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八年级气候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气候要素的主要内容;3.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气候的定义和特点;2. 理解气候要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多媒体工具,展示一张描绘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地理图。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讲解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包括: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季节性和地理性。
3. 气候要素讲解(25分钟)向学生介绍气候系统中的主要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
通过图表、数据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不同气候要素的变化特点和相互关系。
让学生理解不同气候要素的重要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4. 讨论与实验(2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气候变化原因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提出相关的问题。
之后,安排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以验证他们的假设。
例如,可以观察不同环境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变化。
5. 总结(10分钟)对前面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候的定义、特点以及气候要素的重要性。
与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讲解的方式,旨在通过图表、数据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候的特点和要素。
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学生关于气候变化的深入疑问。
因此,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科学实验和小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气候要素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2天气与气候1公开课教案课件
主备人房情用案人房情授课时间[来源:学.科.网]年月日第课时课题天气与气候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并会看天气图。
2、知道气温及其测定的方法;能阅读气温曲线图并说明某地的各月平均气温、气温的季节变化;能说出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状况。
3、知道降水的概念和测定;降水的分布规律;降水的类型教法及教具复习指导法教学过程[来源:Z ,x x, k.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一、板书课题[来源:学科网]天气与气候二、复习指导:1、知识点归纳:一、天气与气候天气气候概念易变化。
包括气温和降水两要素,较稳定。
区别①短时间;②时刻变化①长时间;②一般变化不大2.天气预报图①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雨区,颜色越浓说明云层越厚,为②常用的天气符号学生回忆知识点Com]二、气温及其分布1.气温:大气的温度,一般用“℃”表示。
日均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常在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段测)月均温:一个月每天月均温的平均值;年均温:一年中每个月月均温的平均值。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2、根据各月气温状况和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判别温度带。
如下:3、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原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三、降水及其分布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通常所说的降水量指该地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
2.世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特点全年多雨区各月降水都很多 A全年少雨区各月降水都很少 E夏季多雨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B冬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D常年湿润区各月降水均匀,雨量适中 C2. 世界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雨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风坡多雨,背风坡降水少。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并能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气与气候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天气与气候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讲解气温、降水、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分布与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农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天气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与气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天气与气候的资料,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7. 板书设计:天气与气候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区别2. 气温的分布与影响因素3. 降水的类型与作用4. 风向与风力的形成5. 天气与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六、教学策略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通过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象预报的基本流程。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天气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气候系统的运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能够描述简单的天气现象。
3. 培养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
2. 天气的要素:气温、降水、风向等。
3. 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要素、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区别,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天气与气候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介绍天气的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并通过实例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4. 讲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5. 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领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当地天气与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互动1. 设置问题抢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活力。
2.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中考地理八下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中考地理八下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天气与气候【课题】八下复习学案二天气与气候【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或某国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或某国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难点)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教学模式】“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示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1234【有效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指天气的是()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秋高气爽2.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
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12点B.14点C.13点D.11点4.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原因是()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洋影响增大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D.各地降水量减少5.关于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B.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C.赤道附近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D.温带地区降水多读右图分析完成6~8题6.此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A.热带B.温带C.寒带7.此图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是()A.全年高温多南B.全年低温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8.此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A.地中海沿岸B.印度半岛C.亚马孙河流域D.澳大利亚中部9.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气候寒冷。
2024年中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
2024年中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内容为天气与气候,是中考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天气与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理解并掌握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其成因和特点。
2.能够分析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3.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辅助教学。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分好小组,确保小组合作顺利开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成因、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学生,检查其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分析某个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特点,以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气与气候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气候天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 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3. 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2. 难点: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3. 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多年来的平均大气状况;天气多变,气候相对稳定。
4. 学习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它们分别分布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气候类型分布图。
总结: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寒带气候。
5. 探讨天气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问:“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天气和气候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也关系到人们的穿着、饮食等方面。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天气与气候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提问、分析、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天气与气候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如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如:晴天、雨天是天气,而湿润、干燥是气候。
3.观察与分析(1)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如气温、降水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这些资料,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2)强调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4.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五、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44.1天气和气候 复习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4.1天气和气候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举例,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2.通过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气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常用的天气符号。
难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知识链接】: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今天咱们复习天气和气候。
(二)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8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复习课本66—77页重点内容,注意图文结合。
)1.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卫星云图中绿色、蓝色、白色分别表示什么?白色越浓,表示云层越厚?降水可能性越大。
3.阅读课本P68图4-3常用天气符号图,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4.气候的两大要素是?5.气温的测量工具是?分别在哪四个时间测量?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6.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气温日较差: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7.结合课本72页图4—9,熟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8.读72页图4—9,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大致在哪里?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9.南、北半球一年中陆地和海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的月份?10.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差异。
(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点拨: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测定气温的方法是:利用气象园中的百叶箱来测定气温。
如果没有百叶箱,也可以将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来测量。
3.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14时和日出前后。
4.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和陆地气温不相同。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考专题复习 天气和气候 气温与降水 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案
天气与气候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看天气预报中的简单天气符号以及卫星云图中绿色、黄色、白色的含义3.3.掌握气温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分布规律4.知道降水条件、主要降水类型及分布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天气与气候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两天你们跑操了吗?答:没跑。
为什么呢?因为雾霾。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雾霾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那雾霾属于天气还是气候啊?非常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天气和气候,气温与降水。
二、讲授新课:(一)默写反馈首先反馈一下昨晚默写全对的同学:殷依漩、曹玉欣、王心愉、赵浩喆、李梦瑶、谭煜、赵梓淇、张艺凡、宿佳迪,这些同学每人加两分,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这些同学学习,做到认真扎实的复习。
下面拿出红笔,1分钟时间抓紧时间改错,改完错的大声读出来。
(二)天气与气候3分钟时间复习白板上的内容。
好,时间到。
同桌互相提问一下。
都背过了吗?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3分钟时间做试卷1—3题。
好,时间到。
你们在做题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好,还有疑问吗?咱们再来复习一下气温。
(三)气温3分钟时间复习白板上的内容。
看这一页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付恬嘉起来填空。
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回顾一下,哪种气候类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主要分布在哪里?非常好!3分钟时间抓紧时间巩固。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学习如何利用气象信息
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学习如何利用气象信息。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我们来了解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中的各种物理量,如气温、湿度、气压、风向等的状态和变化情况。
而气候是指某一地区30年以上的年平均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向、气压等因素,是一个长期的统计结果。
因此,天气是短期变化的,而气候则是长期变化的。
二、天气预报天气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农业、旅游、交通等都需要考虑天气因素。
因此,天气预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现在,天气预报已经实现了远程控制,通过各种设备和行业进行信息传递,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天气信息。
三、气象站气象站是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获取天气信息,气象站会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记录气温、湿度、风速等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会通过传感器、自动记录仪等设备上传到网络中,供人们进行查询和利用。
四、气象信息的利用现代社会中,气象信息的利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1、农业生产:农民可以在播种、施肥和灌溉等方面,根据天气预测来安排农事活动。
2、交通运输:天气预报对交通运输也有很大影响,例如飞机、火车等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预留合适的时间,避免迟到或延误。
3、旅游行业:旅游行业需要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旅游路线、时间等。
4、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例如选址、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
五、结语天气和气候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气象科技,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习了天气预报、气象站和气象信息的利用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初中复习地理课 话题 气候与气象 优质课 教学设计
初中复习地理课话题气候与气象优质课教学设计初中复地理课话题气候与气象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理解气候与气象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候与气象的定义和区别。
2. 气候要素和气象要素的介绍。
3. 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4. 常见天气现象的解释和预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们对气候与气象的兴趣。
2. 普及与巩固:讲解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们发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 实践与探究:分组进行气温、降水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们亲自体验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的过程。
4. 引导与讨论:针对常见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们联系气候和气象要素,解释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5. 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们理解气候与气象之间的关系,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实验结果记录的准确性。
2. 通过口头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气候与气象的理解程度。
3. 给予学生反馈,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气候地区的特点。
2. 实验所需的温度计、雨量计、风速计等器材。
3. 相关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并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记。
2. 引导学生了解当代气象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探究气象预测的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气象观测站的搭建和运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们对气候与气象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辅导。
下一次教学可以加入更多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是初中复习地理课话题气候与气象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气候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八年级气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掌握地球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3. 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候的概念a. 气候的定义和特点;b.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气候的影响因素a. 纬度的影响;b. 海洋暖流的影响;c. 地形和海拔的影响;d. 大气环流的影响。
3. 地球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a. 寒带气候;b. 温带气候;c. 热带气候;d. 高原和沙漠气候。
4. 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a. 变暖对农业的影响;b. 灾害频发的原因;c.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d.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5.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a. 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b. 发展可再生能源;c.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d.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资料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
2. 知识讲解(25分钟)分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介绍气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3. 讨论与互动(15分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各自所在地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案例分析(20分钟)分析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事件,如工业革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近年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等。
引导学生理解气候变化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四、教学资源准备:1. 地理资料、图片或地球仪等辅助教具;2. 网络或图书馆中的参考资料;3. 小组讨论和互动的活动设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互动: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2. 作业: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当地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并整理成报告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学案二天气与气候【课题】复习学案二天气与气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1.天气①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②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①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②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③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①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②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1、用实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
4、计算气温日较差或年较差,判读等温线图。
5、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7、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讲练结合【教学方法】变式演练法、点拨法、互助学习法。
【教具准备】白板、课件、气候类型图。
究是经常变化的。
2、气候:反应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点拨】区分天气与气候,关键看描述的现象是长期稳定的还是暂时多变的。
3、天气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及军事活动等都会产生影响。
4、天气预报(1)依据:卫星云图,由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云层运动状况的图像。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高。
(2)常见的天气符号:(3)熟悉常见的天气预报符号多云浮尘霜冻雾雷阵雨阴沙尘暴扬沙冰雹台风5、关注空气质量(1)空气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
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清新的空气污染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
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空气质量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空气污染指数0~5051~100101~200201~300300以上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2)可吸入颗粒物:我们把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PM10。
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PM2.5,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些描述的是气候:暴风骤雨、清明时节雨纷纷、风和日丽、昨夜西风凋碧树、阴有小到中雪、大雾弥漫、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全年温和多雨、东边日出西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活动2:区分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事物。
绿色代表:?蓝色代表:?指出图中可能有雨的地方:活动3:尝试结合以下天气符号播报天气预报:18~26℃多云转晴,18到26摄氏度。
2~-6℃阴转雨夹雪,2到零下6摄氏度。
助学生区分天气与气候,掌握卫星云图的表示方法,学会识别天气符号。
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3)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如气压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燃烧秸秆、汽车尾气,工厂的浓烟等。
巩固练习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 ( )A.天气B.气候C.温度D.湿度2.根据你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判断下列描述气候的是 ( )A.阴雨绵绵B.秋高气爽C.风和日丽D.多云转晴3.下列组合属于气候的是()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②昆明四季如春③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④在未来48小时内,本地区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4.卫星云图上通常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当枣庄为绿色时,说明枣庄当时是()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5.天气状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下列天气符号所示天气与人类活动表述合适的是( )A.①——台风——渔船返港B.②——晴天——晾晒衣物C.③——雷阵雨——接打手机D.④——大雨——户外运动6.下列城市空气质量为优的是A.北京103B.兰州234C.上海78D.福州337.下列选项中表示空气质量的是()A.气温B.降水C.污染指数D.风力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题目的完成状况,再次进行讲解重难点。
实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二、气温的变化与差异(一)气温的观测1、气温和气温的测定(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之为气温。
(2)气温的测定:①工具:温度计②表示方法℃2、气温的变化活动1:请根据给出的气温数据,绘制某地的气温曲线图月份 1 2 3 4气温-20.1 -15.8 -6.0 5.8月份 5 6 7 8气温13.9 19.7 23.3 21.6通过第1个活动,学生掌握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每日气(1)日变化:是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海洋气温最热月是8月,最冷月是2月;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热带地区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大。
3、表示方法:通常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的时间变化。
(三)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差异:不同地区,同一时间,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气温高低差异也很大。
2、等温线图(1)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2)同一等温线,各点气温相等。
(3)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
(4)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基本规律: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纬度因素影响,等温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
同纬度地区:②受海陆因素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月份9 10 11 12气温14.3 5.6 -6.7 -16.8活动2: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海洋陆地海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活动3:(1)指图描述全球气温分布规律:(2)合作探讨,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北半球等温线弯曲明显。
原因是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洋面性质较单一,故等温线比较平直;而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大,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
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会计算气温日较差与日平均气温。
通过活动2,学生了解一年内某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并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生通过读图、指图,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全球气候的分布打下基础。
③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约0.6℃。
4、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难点突破1】1、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高,地面获得热量较多,所以气温高,高纬度相反,所以气温由高纬度向低温度逐渐降低。
2、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沿海地区的温差小于内陆。
【难点突破2】气温分布及影响因素,气温分布用等温线表示,根据等温线分布总结分布规律,探究原因。
如果等温线平直东西延伸南北变化(如南半球等温线分布),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平直的等温线某个部位有较大的弯曲(如非洲西南部海岸),是海陆因素造成的;等温线呈闭合状(如青藏高原),地形因素是主导因素。
5、气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居民特点、衣着服饰、农业生产等。
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B.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C.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D.陆地等温线平直一些,海洋等温线曲折一些2.下图是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1)该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为,出现月;最低月平均气温为,出现在月。
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2)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是。
(3)该地位于(南、北)半球,判断依据是。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题目的完成状况,再次进行讲解重难点。
实现学以致用。
3.读下面两幅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图中,能表述南半球气温分布情况的是图,判断依据是。
(2)比较乙图中A、B、C三点的气温:A:℃;B:℃;C:℃;(3)A和B所处纬度大致相同,但气温不同,说明此刻()①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气温比海洋高;②同纬度地区的陆地气温比海洋低目标引领1、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对照《助学》,标注复习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本课的整体认识,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探究三、降水的变化与差异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测定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是毫米。
3、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二)降水的变化1、同一地方,不同时间,降水有较大变化(时间差异);同一时间,不同地区降水也不相同(地区差异)。
2、降水量柱状图,表示同一地区降水的时间差异;等降水量线图,表示同一时间降水的地区差异。
(三)降水的分布1、用等降水量线表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同一等降水量线上,各地降水相等。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活动1 :请根据给出的气温数据,绘制某地的气温曲线图月份 1 2 3 4降水 3.0 7.4 8.6 19.4月份 5 6 7 8降水33.1 77.8 192 212月份9 10 11 12降水57 24 6.6 2.6活动2:指图描述全球气温分布规律:通过绘制降水柱状图,掌握降水柱状图的画法,同时联系前一节气温曲线图的画法,掌握气候图的画法。
通过对降水柱状图的分析,掌握世界降水的5种类型。
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1)赤道地区降水丰富。
(2)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的内部和西岸降水稀少,东岸降水较多。
(3)一般来说,温带地区沿海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4)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3、世界的“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的“干极”: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难点突破】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要会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5种)。
在赤道和两极地区,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在中纬度地区,影响降水最主要的因素是海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