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善于运用象征寓情于物,植物的意象最为明显,意象形成于人生世道之悟,水仙、梅花、荷花等植物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非常丰富。

关键词:古代文学;植物;意象中国古代文学善于寓情于物,善于运用象征等手法,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集中于植物上赋予众多的拟人与象征意义。

植物因其外貌特征(象)而得名,然后因名成像,即文学意象。

一、意象形成于人生世道之悟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是指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内心的意一般是关涉到人生世道。

意象的形成与表达往往离不开“境”,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部分通过含蓄、模糊手法而达到一种“境有尽而意无穷”效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一语道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代文学中,作者把内心思想感情集中于对人生世道之悟与所描写客观景物完美融合起来便形成意境。

在文学作品折射的意境中,写景状物是为更好抒情,即化景物为情思。

虽然古代文学中意象有着不同表达方式,但是可感觉到意象往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表达一种对人生感悟与思考。

思考到人生短暂、痛苦等多重情愫,认识到要充分享受人生美好时光,不能浪费消耗生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价值,对人生充满希望;把自己的美好希望与愿望寓情于景,托物以情等等。

二、水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水仙具有清韵、幽雅、芳香的特点,在岁末寒冬百花凋零时反而开花。

它进入文人审美视野后,作为一个独特意象出现于文学领域。

人们赏其“形”取其神,赋水仙以“清、贞”为主的人格诸种意象。

水仙被赋予女神意象。

一是作为洛神(凌波仙子)的象征意象。

曹植的《洛神赋》序描述:“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毖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1]《洛神赋》作为名篇千古流芳,洛神意象也被后人反复使用吟唱。

“凌波仙子”美好名字,在荆州地区沿用,被诗人们广泛使用传唱,作为水仙花最常用象征意象。

二是湘水女神(湘妃/君)的象征意象。

屈原的《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篇,后人以湘君、湘夫人即尧之二女为范本,构想出二女与舜之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浅谈(五)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浅谈(五)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浅谈(五)
一、意象
渗透了作者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它比自然界中客观的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诗人总是带着特有的感情看世界的,于是世界万物就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性,诗歌正是用这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性”的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二、常见意象分类
5.四时季节系列
古诗中分明的四季也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因而四季景物也具有了意象的特征,诗人常常用具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春日”常借青山、绿波、红树、黄鹂等意象表达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夏日”常借梅子、菜花、白鹭、鸣蛙等意象表现活泼、热烈、畅快之情;
“秋日”常借寒霜、冷露、衰草、流萤等意象表现凄清、悲凉、思乡之意;
“冬日”常用北风、朔云、江雪、寒梅等意象表现傲寒、艰难、征戍之苦。

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与美学

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与美学

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与美学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其贵在其深刻的意象和华美的美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和美学。

一、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特征,不同于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诗歌对自然、人物、情感等元素进行精雕细琢,富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典型的意象。

1. 山水意象山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便融入了丰富的山水意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可以感受到山林的宁静和深远,在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中传达了静心思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四季意象四季也是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四季日夜不停的轮回,仿佛在勾勒出我们生命的尺度。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道出了国家动荡和个人情感的春色。

3. 人物意象人物也是传统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往往通过描述人物的姿态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感受。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角色对草原进行了描述,但这个作品主要是通过描绘生命的短暂、蓬勃的生长和不死的灵魂,表达了对生命的执念和对别离的不舍。

二、美学中国传统诗歌还拥有独特而华美的美学。

“以意驭形”是传统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形而上者谓之道” 因此,传统诗歌注重思想表达,注重意象的烘托和表现,形而上的追求是诗歌高度美学的源泉。

1. 以音律为美学基础韵律和音乐是传统诗歌美学的基本元素。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作者虽然潇洒不羁,却足智多谋,通过婉转的韵律和丰富的比喻,将自己和国家设置在互为依存的关系中。

2. 简约而不简单传统诗歌的经典之美在于,精炼而不胡乱冗长。

古人常说“一石九鸟,一词九意”,就是表达此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诗歌风格,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的学风和审美品味。

中华文化的意象

中华文化的意象

中华文化的意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意象。

这些意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吧!中华文化中的“龙”就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意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勇往直前、力量和独立。

在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而在民间,龙则被赋予了求雨、丰收、祥瑞等吉祥意义。

无论是在建筑、雕塑、绘画还是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国家富强的祝愿。

除了龙之外,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意象。

比如“虎象征着勇猛、力量和独立”、“鹤象征着长寿和吉祥”、“梅兰竹菊则象征着高洁、淡泊的品质”。

这些意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另外,中华文化中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食物意象,如“饺子”、“月饼”、“年糕”等。

这些食物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的追求。

比如,饺子是中国传统的年节食品,寓意着团圆和吉祥;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常常在中秋节期间食用;年糕则寓意着年年高升,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品。

除了食物之外,中华文化中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意象。

比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黄色”则象征着皇权和高贵。

这些颜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和物品上,如春节的对联、窗花、灯笼等。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寓意深远。

这些意象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意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发掘和创新中华文化中的意象,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除了传统意象之外,中华文化中还有一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意象,如“熊猫”、“长城”、“大熊猫”等。

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
——流水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从原始的畜牧业到现代农业,水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中国的先民从来都对水寄予着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特殊的感情也反映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

就意象而言,水常常以流水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复杂的情绪,在其中得到了聚焦式的体现。

一、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倾向
流水作为客观实体,以其连续性,向下性常常与不可复归的机会,时光,功业联系在一起,使人在怀古伤今,感怀自身中生发出对机缘,爱情,功名,抱负等追求不如人意的感慨。

《诗经〃大雅〃抑》“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用流水的一去不回的譬喻君臣不勤于政事,将失怙于天。

《论语〃子罕》中孔子观于川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将时间之消逝比作东去之流水。

汉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陆机《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变;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与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与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与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深邃的文化,它包含了许多意象与象征。

这些意象与象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农耕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

这些意象与象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还深刻地表现了智慧与人文精神。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象与象征。

1. 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意象。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力量、勇气、智慧和吉祥。

在古代,龙被认为是中国帝王的象征,因为皇帝被视为龙的化身。

此外,龙也被视为农业丰收的象征。

因此,龙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器皿、节日等方面,无处不在。

2. 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著名的意象。

凤凰代表着美好、幸福和吉祥。

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仅次于龙的神兽,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神鸟,不会飞在地面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美丽的、羽毛翩翩的鸟,它的羽毛鲜艳斑斓,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吉祥的生物。

3. 福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象征。

福代表着幸福、快乐、好运和安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常常被用来作为各种节日的主题,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福字被视为一种祝福,通常会被贴在门上或悬挂在房间里。

此外,福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四德之一,即仁、义、礼、智中的“福德”。

4. 囍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的象征。

囍字是“喜”字的双倍,其中一个“喜”与另一个“喜”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囍”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囍常常被用于结婚礼仪中。

结婚时,人们会用红色的囍字制成的道具,装饰婚房,以显示喜庆。

5. 花鸟鱼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鸟鱼虫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意象。

花鸟鱼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生活元素。

他们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在中国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花鸟鱼虫的身影。

6. 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它是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和图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水意像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有丰富蕴涵的意象。

水的意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呈现出极其多样的形态,各具异彩,各有情韵。

标签:传统文化水意象一、“牛女汉河”与水之神话意象当水携带着原始文化意义而进人艺术作品的时候。

它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单一性,发挥着它情感上的特有的潜能。

即如荣格所云:“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在兩汉时代,随着原始云雾的消退,水作为神话意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

最为典型的是产生于两汉时期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佚文《四民月令》。

一对情人,被一条无情的天水残酷地隔开。

他们隔河相望,日日夜夜经受着相思的痛苦煎熬。

这既是远古性隔离生活在天国的投影,也是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现实的神活表述。

在这里,水完全摆脱了写实的嫌疑,而成为一种艺术象征。

“天河”的彼岸是美好的,那里存放着理想。

存放着圆满,存放着幸福,也存放着生命的价值意义。

然而却无法超越,无法实现圆满的渴望,帝为不使人完全地失望,他应诺一对情人在“七七”之夕相会。

为了这一丝希望,生命甘愿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面对茫茫之“水”,努力生存着,期待着,到老、到死。

二、“水生神话”与水之神话意象水与女性有着微妙的联系,水与女性情愫的缔结,早在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始。

早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段至为重要的记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郭璞注:有黄池,妇人人浴,出即怀妊矣。

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周致中《异域志》等。

女子国,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国中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二是其国在水中,有神水能让这里的公民暗结珠胎。

据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各民族都实行过两性禁忌与隔离制度。

古代诗歌意象大致概括

古代诗歌意象大致概括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99种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99种意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99种意象一个人的习惯,关乎的是天赋性格与成长经历;一个社会的习惯,关乎的是上层建筑与国民素质;一个民族的习惯,关乎的是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99种意象,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理解和接受这些隐喻和意象,对于这种睹物思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视频号已开通长按识别二维码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玉门关”意象浅说

“玉门关”意象浅说

“玉门关”意象浅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玉门关”,作为乡思闺愁的意象,表现了茫茫大漠无边的荒凉,大抵源于汉代。

《史记?大宛列传》与《后汉书?班超传》都有关于“玉门关”故事的记载: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兵而还。

往来二岁。

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

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

人少,不足以拔宛。

原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史记?大宛列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

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

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

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超在西域三十一岁。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提起玉门关,首先源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至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阳关、玉门关。

现在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有盐碱沼泽地,北有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

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华里或10华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

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

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其中,意象与象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一、自然意象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意象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达方式。

自然界的万物,如山水、花草、鸟兽等,常被用来代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被赋予了孤独、思念的意象,通过描述月亮的明亮和清冷,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动物往往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人物的特质或者某种寓意。

比如,红楼梦中的螃蟹,被用来象征贾府的衰落和命运的转折。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则以猴子的形象,代表着聪明、机智和勇敢。

三、色彩意象色彩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颜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红色常被用来象征喜庆和热情,黑色则代表着悲哀和凄凉。

在《红楼梦》中,红色与绿色的对比,表达了贾府的荣华与衰败。

四、物体意象中国古代文学中,物体意象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写了一只破船,象征着诗人兄弟之间的离别和生死之别。

而在《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钗则代表着她高贵的身份和美丽的外表。

五、音乐意象音乐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描写音乐的声音、节奏和情感,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通过描写琵琶的声音和旋律,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六、建筑意象建筑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描写建筑的形态、结构和寓意,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比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描写了一座高楼,象征着人生的荣华和虚妄。

总之,意象与象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意象与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意象与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意象与象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在这些古代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意象与象征,它们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意象与象征,通过对建筑形式、构造和装饰的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意象与象征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因此,在建筑中常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例如,古代宫殿的建筑布局常常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建筑中的柱子、梁木等构件也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如柱子象征人的躯干,梁木象征人的四肢。

这种宇宙观念的体现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更加具有内涵和哲学意义。

二、山水意象的表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经常运用山水意象来表达情感和理念。

中国人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大自然的精神象征。

因此,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元素的运用。

例如,古代园林中常常有假山、水池等景观,它们通过布局和造型来模拟自然山水的美景,使人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同时,建筑的屋顶也常常采用斗拱形式,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山峦起伏的形态。

这种山水意象的表达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传递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三、龙凤象征的权威与吉祥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龙和凤的形象,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龙象征着权威和力量,凤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因此,在古代宫殿和寺庙中经常可以看到龙凤的雕刻和装饰。

例如,紫禁城中的九龙壁和太和殿上的龙凤彩画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这些龙凤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也赋予了建筑以神圣和庄严的气息。

四、五行象征的平衡与和谐中国古代人认为世界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着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在古代建筑中,五行象征常常被运用于设计和装饰中。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象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象

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象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课本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象,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翰墨之道在许多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书法、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表达了深深的热爱和推崇。

这些意象反映了中国人对翰墨之道的独特情感追求。

比如,在《陶渊明选举州长》一文中,陶渊明赞美他的朋友王猛“才思敏捷,笔力雄健,独步群贤”。

这个意象不仅展示了陶渊明对王猛才华横溢的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书法和文学的崇敬。

二、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意象的表达。

比如,在《山中》一文中,作者描绘了山的壮美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追求,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三、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的尊重和追求。

比如,在《曹操与杨修》一文中,作者描绘了曹操对杨修的赏识和礼遇,并以此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礼贤下士的价值观。

四、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追求。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怀的抒发。

比如,在《秦始皇和泰山》一文中,作者通过描绘秦始皇对泰山的景仰与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和热爱之情。

这个意象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向善的价值观。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意象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也启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些意象的呈现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

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解读1. 引言古典文学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作品常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以表达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古典文学中经典作品所使用的意象与象征,并对其进行解读。

2. 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形式来描绘抽象概念或感官经验。

在古典文学中,意象起着丰富形象、塑造人物、渲染氛围以及传递主题等多重功能。

2.1 形式上的意象形式上的意象指作者使用生动具体、色彩鲜明、触目惊心等字眼来描绘景物或人物特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小说或诗歌中所呈现的景色和人物形貌。

2.2 象征性的意象豪放遗世、“面孔似铜”等描述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其中蕴含了更深层次的语义信息。

这些贡献者们就如同艺术家们一样,他们不仅能揭示神秘的内在世界,还能够会通过稀奇古怪、生动幽默或当代一些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迈向对真理理解的巍回。

3. 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1 自然界意象古典文学中经常使用自然界意象,如水、山、花等来表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红楼梦》中的草坪和枯井形象代表着贾宝玉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离骚》中描述旷野荒涼、空灵幽深的景色,则直触读者父辈因种江大工程而离家背井离乡之痛。

3.2 动物与植物意象动物与植物意象常被用来暗喻人物性格或社会现实。

《西游记》中猴子孙悟空活泼机智,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被比作猴子;《红楼梦》中琥珀与园林中各式各样的植物相映成趣,与人物命运相互交织。

3.3 色彩和光影意象色彩和光影常被用来表现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衬托故事氛围。

例如,《红楼梦》中的紫色象征着尊贵和神秘,白色则暗示着纯洁或阴沉。

3.4 文化符号意象古典文学中还常使用一些具有特殊文化符号意义的形象,如《红楼梦》中大观园、宝玉盘膝而坐等场景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4. 意象与象征解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与象征往往需要读者进行解读,并据此揣摩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解读涉及到对作者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了解。

浅说古诗词中意象

浅说古诗词中意象

浅说古诗词中意象意象,简单来说,就像是古诗词里的“小密码”。

这些密码可神奇啦,诗人把自己的各种情感、想法啥的,都藏在这些意象里头。

先说说“月亮”这个意象吧。

在古诗词里,月亮就像一个超级大忙人,到处“跑场子”。

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月亮一出来,就把李白想家的那股子惆怅劲儿给勾出来了。

为啥月亮能代表思乡呢?你想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不管你人在天涯海角,只要一抬头都能看见它。

那时候交通又不方便,人离家乡远了,看到月亮就会想,我家乡的亲人们是不是也在看着同一轮月亮呢?所以月亮就成了思乡的代言人。

而且月亮还有一种孤独寂寞冷的感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就是月亮。

苏轼被贬官,和弟弟苏辙分开了,他对着月亮,就希望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大家都能一起看着这月亮,共享这份思念。

月亮在这儿就像一条情感的纽带,把兄弟之间的思念给串起来了。

再看看“柳树”这个意象。

古人可喜欢柳树了,特别是在送别诗里,柳树就像一个固定的“嘉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在这儿写柳树,就是因为“柳”和“留”谐音。

朋友要走了,看着那青青的柳树,就好像在说:“朋友,你留下来呗。

”柳树柔软的枝条,就像人们那不舍得分离的情感,随风飘动,好像在挽留远行的人。

还有“大雁”呢。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要飞来飞去的。

在古诗词里,大雁往往就代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或者传递书信的意思。

比如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在外地,想给家里写信,可是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呀,看到大雁,就想让大雁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家书带回去。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天空中飞呀飞,那种长途跋涉的感觉,就和游子在外漂泊很像,所以大雁就成了游子思乡的象征。

“流水”也是个常见的意象。

流水一去不复返,就像时间一样。

像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把自己的愁绪比作那滔滔东流的江水,这江水无穷无尽,他的愁也好像没有尽头。

意象,带你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丨正安

意象,带你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丨正安

意象,带你领略中国文化的神韵丨正安国家的特色往往是思维方式来彰显的,而意象思维就是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周易》就有圣人“立象与尽意”的说法。

我们不妨先从文化上看看。

1文字,是从象形到会意,大抵走的就是取象寓意的路子。

中国画之中的工笔画画得很精细,是象形之作。

但别忘了,中国画的主旋律却是写意画,有时小写意还不够,还要大写意。

书法更加讲意,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厚重,柳公权的骨气,怀素的狂放,都可以说是各自书法中的神采与真意。

如果仅仅是字体漂亮,不显风格,未见风骨,不过写字匠而已。

所以,欣赏书法所关注的重心应该是其中的气韵神采,而不仅仅是形。

音乐更加需要会意,欧阳修就有“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云愁云阴”的会意。

喜欢中医的人很多也喜欢武术,我们看看太极拳、八卦掌就是以太极、八卦为意象。

而形意拳连名字都带有意象,它达到高段的表现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可见武学到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实际上讲的还是意韵。

中国的戏剧更加是以虚拟为美学基础的写意的戏剧体系,它十分强调人物形象的意象化塑造和舞台时空自由的意象化处理。

对客观的生活形态进行变形、夸张、美化、装饰,而不同于写实的话剧跟电影,这样就形成了容歌舞性、程式性、写意性、抒情性于一体的戏剧。

所以,意与象的统一,两者的关系就是:象是意的形式,象负载着意,意则是象的内容,意蕴象之中。

古代象思维的本质并不是一些书所说的什么形象思维,而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比形象思维具有更大的外延空间与拓展层次,关键就在于观象的人,怎样应用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领悟能力。

学科的理论特色也往往由思维方式来彰显。

2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医学,它的象数思维烙印也是十分清晰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脾主运化的功能来体会中医脏象的意象特征。

讲到脾主运化就要注意,运化是两个词,一“运”一“化”。

可惜的是一些人学完了脾,最后的印象不是脾主运化,而是脾主消化,硬生生的丢了一个运字。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一、月亮的文化意象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

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

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

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二、秋思的文化意象从《诗经》时代开始,秋思就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秋,总是与思念相连。

自古逢秋悲寂寥。

随着季节的变化,秋的凄清萧瑟成为触动人们思绪的引线。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离别的忧愁,也就成了秋思的情感聚焦点。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在他笔下,极力刻画了秋日的萧瑟冷清,那踽踽独行的断肠人,行走于天涯,在中国诗歌史上,勾勒了一幅凄凉悲伤的游子图。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种思念是一种对故土的依恋,是千百年来中国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中华意象介绍

中华意象介绍

动物意象 鲤鱼 鲤鱼之“里”
• 鲤鱼也体现了人们对 一些道德纲常的理解 和弘扬。如古代二十 四孝中的孝子王祥的 “卧冰求鲤”,鲤鱼 与“孝义”相结合, 成为一种特定的道德 意象。
动物意象 鲤鱼 鲤鱼之“里”
• ③财富:鱼与“余”谐音。故,鲤鱼也是 财富的意象。很多古人以“余”为名,取 财富之意。
动物意象 凤 凤的文化意义
•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 从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 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的类似造型。 凤也代表阴,尽管凤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将 其看作阴性。“凤”、“凰”常见于女性名。宋 朝就常使用龙凤旗,还使用龙凤作为吉祥标记, 使用在物品上,比如龙凤团茶。凤凰被认为是百 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尽管她是虚构的), 有“百鸟朝凤”之说。
动物意象 鲤鱼
• 鲤鱼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 涵,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是人人喜爱的鱼种。 • 慰问军烈属的时候,大队 支书一队人马,敲锣打鼓, 其中的慰问品就有一尾四 五斤重的金色鲤鱼。结婚 的时候,“喜礼”中一定 要有一对大鲤鱼的。鲤鱼 在婚庆中也被称为“喜 鱼”。后来,凡老人的寿 辰,孩子的满月、生日宴 以及祭祀活动中,万万是 少不得鲤鱼的。
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 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 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a),平日最喜水,所
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 龙之七子,名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
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植物意象 兰花
•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 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 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 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 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 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 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 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 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 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解读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导读: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

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

”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能表达“秋愁”的意象颇多,如秋风、秋雨、秋霜、秋月、衰草、枯木、枯荷、落叶、鸿雁等等,“梧桐”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且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下面,笔者仅就古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悲愁加以解读。

古诗词中“梧桐”意象的分析一、丧偶之痛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

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

”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

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

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浅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

当我们阅读文化典籍时,如果能对其中某些知识有所了解,对我们的阅读将大有裨益。

下面将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一些文化符号进行简单解说,以期对我们的理解阅读有所帮助。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

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

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
达。

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二、秋思的文化意象
从《诗经》时代开始,“秋思”就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秋,总是与思念相连。

——“自古逢秋悲寂寥。

”随着季节的变化,秋的凄清萧瑟成为触动人们思绪的引线。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离别的忧愁,也就成了秋思的情感聚焦点。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在他笔下,极力刻画了秋日的萧瑟冷清,那踽踽独行的“断肠人”,行走于天涯,在中国诗歌史上,勾勒了一幅凄凉悲伤的游子图。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种思念是一种对故土的依恋,是千百年来中国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游子在外思乡,其实妻子也在家思夫,因此“思妇”也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象。

借思妇之口抒思念之情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少妇早已“肠断白蘋洲”,但她那愁肠寸断的悠悠相思之情依然跃于纸上,惆怅之苦,委婉含蓄。

“秋风吹不
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夜的长安城,捣衣的妇女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盼望着早日结束战争,亲人团聚。

这种思念之情似乎已传到了边关。

“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夫思妇的相思,在浓郁的秋色中传递着。

家国的使命,又使这种相思少了许多的哀怨缠绵,多了几分悲情之美。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幅多彩寥阔的秋色图中,荡漾的依然是对故乡的思念,——“黯乡魂,追旅思。

”所不同的是,没有了马致远的凄凉悲情,而多了一份戍边将士的沉郁雄浑。

“浊酒一杯家万里”、“都化作相思泪”就是范仲淹的秋思之美了。

秋天,一个特别的,专属于中国人的情感季节。

三、柳树、柳枝的文化意象
说到离别,唐代的人也许最为豁达。

有人说,这里“盛唐气象”使之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男儿志在四方,离别在所难免。

“客中送客”更是司空见惯,折一枝杨柳作别罢,一切尽在不言中。

因为“柳”谐“留”音,更何况《诗经》中早有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纷纷”的佳句了呢?因此唐诗就有了“客舍青青柳色新”“蒹葭杨柳似汀洲”等名句了。

“柳”在唐人手中是一种含蓄的牵挂,而在陶渊明笔下却另有一番天地。

陶潜爱菊,其实他也爱“柳”,《五柳先生传》可为证。

常思他何以在宅边植柳树,且以五柳先生为号呢?百思不解之时,偶读到台湾东海大学薜顺雄教授的文章,才知柳树在晋代文学中是有一定象征意义
的:
1.柳是集天地之精灵而生的一种珍奇的树,所谓“含精灵而寄生”“是精灵之所钟”;
2.柳刚柔相济,尊重生命的庄严,保持生命的丰盛与价值,所谓“应中和而屈伸”“保休体之丰衍”;
3.柳有原则,能坚持,绝不任意动摇根本,值得人们敬重,所谓“结根建本,则固于泰山”“倍永贞而羡”;
4.柳的生命力强韧,能突破一切生长环境的困境而生长,所谓“惟尺断而能植”“虽尺断而逾滋”;
5.柳不扭曲自己,而自然地生长,所谓“配过生于自然”……陶渊明偏爱柳树,以柳树来暗示自己的思想、处境、个性、行为等,才会特意撰写《五柳先生传》这样一篇文章,来作自况,以示知于世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四十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