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俗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与主要民族的接触增加,逐渐融入主流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忽视。
其次,教育对于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需求。
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适应主流文化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认同。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较高,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再者,经济发展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城乡差距的加大。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文化传承资源匮乏。
许多少数民族青年选择离开家乡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限制。
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习俗。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首先,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展览活动,以及支持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根据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需求进行。
学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此外,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最后,经济发展应该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政府应制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护,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传承。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但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状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虽然多数人属于汉族,但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传统和多元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中国各地的藏族、维吾尔族、哈尼族、彝族、壮族、苗族、傣族等民族所拥有的独特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手工艺、风俗等方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例如蒙古族的“蒙古文”,藏族的“藏文”,哈尼族的“哈尼文”等等。
在文学方面,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诗歌、故事、传说和神话传统。
例如藏族诗歌、侗族木偶戏、苗族铜鼓、满族的“阿尔泰传说”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传递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丰富着中国整体文化的多元性。
音乐和舞蹈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哈尼族的“傩”舞、藏族的“格萨尔”舞和维吾尔族的“萨满舞”等等。
这些舞蹈和音乐广泛表现了少数民族的宗教、历史、风俗和习惯。
手工艺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如藏族的唐卡、彝族的织锦、苗族的银饰、侗族的蜡染、维吾尔族的刺绣和哈萨克族的马具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而且也在商业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
尽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具有较为独特的特征,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些最大的挑战包括文化衰退、文化的散失、文化隐匿以及文化的被忽视等。
许多少数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许多族人的语言、文学、音乐和舞蹈技能的流失。
以傣族为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傣语通常只能在家庭、社区和学校内使用,而不能在公共场合广泛使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年轻人开始失去兴趣和意愿去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逐渐被商业化,许多手工艺品被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使得文化价值得不到展示和体现。
因此,保护文化产权和相应的知识产权变得尤为重要。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1.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2.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尽管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侵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仪式的中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1.文化教育的加强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保护和维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手工艺等。
3.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等,以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增加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的影响力。
4.文化交流的促进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四、倡议与建议1.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等。
2.加强学术研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是复杂多样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比如古典文学、传统手工艺等。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重新发现和重视,比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
传统文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其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
其次,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灵寄托和情感共鸣,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传统文化将继续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创新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再次,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支持和社会参与。
相关部门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措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我们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精神世界,需要不断与时代接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发掘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在中国,少数民族是指除汉族外的所有非汉族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这些民族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充实和精彩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的变革,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本文将讨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以及可能的改进和发展途径。
近年来中国国家在维护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1984年,全国政协会议首次提出“尊重多民族文化并鼓励民族文化自觉”的口号。
随后,全国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措施,如发掘和保存文化遗产、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水平、鼓励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等等。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节日和展览,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并达到促进全民族和谐的目的。
最新的例子就是在2019年 UNESCO 官员拜访云南丽江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新方案。
虽然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
首先,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比较低,贫困程度也较大。
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将更加注重生计问题,而不是文化传承和发展。
此外,由于地域原因,这些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融程度也不如汉族人群密切,导致文化多样性未得以充分发挥。
有时文化碰撞也会带来文化上的冲突与矛盾。
例如,2013年蒙古族在呼和浩特市的抗议活动,就是因为当地政府试图在一家学校补习班中强制推广汉语。
其次,进入21世纪,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例如,电视、手机等现代科技的流行,推行了许多世界性文化,人们开始慢慢放弃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文化也非常容易受到这种文化冲击而发生改变。
此外,在现代社会,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困境,需要我们加强对其现状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现状分析1. 传统文化日益淡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与主流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传统文化开始日益淡化。
尤其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面对着更广泛的信息和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困难。
2. 教育资源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条件差等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受到了限制。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未能得到质的提升,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3. 社会环境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家庭、社交、娱乐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都使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面临困难。
儿童更容易接受主流文化的输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保障少数民族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授能力。
2. 丰富课程内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增加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让儿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内涵。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孩子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传统习俗和习惯。
在家庭中,孩子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4.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注重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游戏、艺术表演、实地体验等,让传统文化教育更生动有趣,在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的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是一个复杂而且多方面的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受限于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传承的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
此外,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地方少数民族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设施往往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导致文化传承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也面临经济困境。
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往往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导致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
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支持,制约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习俗、语言和技艺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文化多样性的淡化。
针对这些困境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对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经济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项目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教育的力度,提高地方少数民族学校的质量。
加强师资培训和改善教育设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播。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信仰等方面的传统。
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中国的民族政策一直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困境。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力。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创新和文化进步的源泉。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民族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群体,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原因,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二、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冲击。
由于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压迫,许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失去了自己传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又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青年一些文化价值观念受到了新兴的全球化思潮影响,部分年轻人也追求西方文化的新潮,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了困境。
同时,技术进步也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技艺渐渐变得过时,并且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和技艺传承不足等问题。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这些措施包括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等等。
政府力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国家文化遗产。
社会新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社会新闻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社会新闻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一多样而独特的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多元性、促进全民族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社会新闻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一、政府立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措施政府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措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保护、研究、发展和传承各民族文化。
此外,各级政府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困境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首先,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
其次,文化产业的商业化也给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带来了挑战,一些商家借机非法侵犯和盗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对文化遗产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了损害。
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效果有限。
三、加强社会参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单方面的保护措施已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一方面,社会媒体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增加公众对其的了解和重视。
另一方面,亦可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展览、演出等,增强公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激发对文化保护的意识。
四、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学科和专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探索,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案。
同时,学者还应鼓励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促进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根基。
但是,在这些传承中,也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因为各种原因而在逐渐消失,这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事情。
那么,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将其延续下去,成为当今我们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社会快速变迁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遗产的破坏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财产转移,而另一方面是各种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例如开发和商业化使用。
中国的很多非遗遗产都受到了这些影响。
在当地政府的打造中,该遗产已经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商业化,而这对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不利。
同时,国家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法律保护和文化认同的缺乏也使得这些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少的破坏。
二、民族文化资源传承的现状在当今中国,很多的非遗文化已经面临了传承危机,远不如古代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那么多。
许多传承人较年长,得到比较少的支持。
对于文化传承的人物,他们所继承的遗产是诸多传统技艺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丰厚积累,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困惑、问题和危机。
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数不多,他们的年龄也比较大,仅靠他们就很难传承,传承途径也比较单一,在教育和扶持方面面临巨大的困难。
此外,在当代年轻人中,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不高,形成了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的抵制环境。
三、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趋势为推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启动法律保护机制,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整合验收和利用。
第二是积极推广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的美好,推动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
第三是加强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采取多种方式推广文化遗产的传承。
第四是加强传统文化经济的利用,增加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增强非遗文化的经济活力,也能够激发传承人的積極性。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这些民族文化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千万。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 文化多样性。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服装、民族习俗和节日等,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文化体系。
2. 文化传统性。
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种传统方式不但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人类遗产。
3. 文化底蕴性。
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些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这些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不但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审美的乐趣,也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流失。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文化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 语言的消亡。
少数民族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汉语的普及和语言环境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慢慢消亡。
3. 文化标志的商业化。
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标志和传统手工艺品被商家们滥用和商业化,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保护和传承。
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立法、政策和专项资金等方式,切实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困境。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加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寻求教育和就业机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球化导致了外来文化的流行,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感。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人们对现代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忽视,导致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困难。
一些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被商业化和异化的威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可以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加强法律和政策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护机制,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和利用。
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合作机制。
政府部门可以加强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学校可以加强教育宣传,社会组织可以策划和组织相关活动,个人可以自觉参与和传承传统文化。
2023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2023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于2023年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调研。
下面是我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当前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分析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结果1.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传承存在着以下问题:(1)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兴趣逐渐降低,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
(2)传统技艺传承困难:许多传统技艺(如织布、木雕等)只有老一辈人掌握,年轻人对这些技艺的学习意愿较低,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3)文化交流流失: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渠道较少,与外界的交流交融不足,文化的纯正性随之受到威胁。
2. 问题分析和挑战(1)文化自信心不足:少数民族自身对自己的民俗文化缺乏自信,认为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先进,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扰。
(3)教育体制不完善:目前的教育体制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说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学校缺乏专门的师资力量。
三、建议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措施:1. 加强文化自信心的培养:通过开展民俗文化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少数民族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年轻一代更加重视和传承民俗文化。
2. 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机构,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同时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3. 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互动,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活动,提高民族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度和传播力。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和走向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及走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给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
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其内在本质的体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然而,文化又是民族区分的基础,是将民族成员联合起来的凝聚核心,并且,每个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
当前,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实现自身本质力量,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问题,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众多的界定。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界定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法律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在他之后,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与怀特把文化定义为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基本内核是由思维方式、观念意识、价值系统构成。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可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简而言之,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积淀和泛化,它由物质的、观念的和制度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民族文化是特定的族群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之间交互作用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物质、精神成果,并通过该特定环境的隔离机制得以保留和发展。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由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个体三大要素结成的一个严密的、动态的系统。
一种文化能得以确立,被人承认,并被特定的群体所认同,就说明它有自己生长的特殊土壤、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撑和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丧失和消失的困境。
文化传承的问题,不仅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将就中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
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对于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而言,文化的传承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时间,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与祖辈迥异。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冲击,更是一种文化迫害。
许多年轻人沦为文化的消费者,而非文化的继承者。
二、建设文化保护体系如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呢?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当代世界,传统文化传承并不仅仅只是少数民族内部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国家问题,文化问题。
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建设文化保护体系。
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人深入了解、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
其次,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市场机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中去。
同时,还需要注重扶持和鼓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许多少数民族都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和传播,挖掘和改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广和普及优秀民族文化。
以下介绍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1.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的现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传统艺术非常独特。
这些艺术涉及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绘画等。
在当代,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一些维吾尔艺术家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更多的维吾尔族文化。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精选多篇)1.调研目的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探讨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调研过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等情况。
3.调研结果(1)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传统的节日活动经常被举行,年轻一代也会积极参与。
但是,在一些地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已经失传或者停办,很多传统习俗也面临着快速消失的局面。
(2)存在问题及原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传承人、缺少传承渠道、缺乏资金支持、缺少宣传推广等。
其主要原因是:1)传承人数量稀少,少数民族人口分散,少数民族代表性人物相对较少;2)传承渠道不畅,传统文化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定的存在,但是缺少传承的有效途径;3)资金支持不足,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需要财力支持,但很多地方缺乏资金;4)宣传推广不到位,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大力宣传,但宣传工作不力。
(3)保护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策略应该包括:1)激发传承热情,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传承活动;2)加强传承渠道建设,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4)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结论保护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让其在社会生活中持久存在和持续发展。
5.建议(1)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2)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鼓励更多的民族精英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新时代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进行着传承和发展。
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将就新时代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在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受现代化的冲击与侵蚀,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和消失。
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与此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传统技艺逐渐失传等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承人口减少的问题。
由于新时代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移动,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和社区逐渐空心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口也在逐渐减少。
传统技艺传承方式老化的问题。
由于新时代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一些传统技艺传承方式逐渐老化和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升给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带来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使得一些传统技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化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也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变得商业化和功利化,这种情况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针对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益的措施和路径。
应该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口培养,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
应该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开展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使得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少数民族的文化趋势
少数民族的文化趋势
少数民族的文化趋势是多样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
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普遍的趋势:
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元素。
2. 文化复兴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少数民族开始重新关注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举办文化节日、开设文化学校、举行文化展览等来加强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3.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增加,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融合可能带来文化创新,也可能使传统文化面临挑战。
4. 教育与发展: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的重要手段。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了对母语教育的支持,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5. 数字科技的影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数字科技的普及使得少数民族更容易保留和传播自己的文化。
这也为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宣传提供了新的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路径,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趋势,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析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区的传统文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
国家将传统村落、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大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国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
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鼓励少数民族创作和表演,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引导广大民众消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
国家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在教育中注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而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工作中。
许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举办传统文化展览、举办传统文化表演等,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问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存在一些难题,如传承人不足、传承环境不利等。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3 | 浏览( 2472)人次| 投稿| 收藏]王希恩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
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
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
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3 | 浏览( 2472)人次| 投稿| 收藏]王希恩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
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
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
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
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
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
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
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
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
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
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
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
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
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感觉。
当年闻名省内外的民间歌手,大多已过世;通晓一切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
过去收集到的神话和民俗,现在能够知晓的人已不多,而此次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及口头文学,已发生了较大变异。
当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正在不断丧失。
要想真正了解到当地各民族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内隐文化,已很困难了。
(注:参见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思想战线》1998年第4期。
)对于怒江地区的这些变化恐怕没有人怀疑,因为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很多地区都在发生。
从我们在民族地区的直接感受来看,传统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地区都已很不明显,或者说,除了大跨度的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区文化差别之外,相近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已不清晰。
从我们回收的民族问题问卷调查来看,58.72%的应答者认为近年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减少”,23.68%的应答者认为“大大减少”。
当然,由于发展程度、环境、生产方式、既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天然抗御力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和各个地区传统文化的受冲击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
如居住于广西防城港市的大板瑶(瑶族的一支)现今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里的“阿宝节”、“盘王节”等节庆活动的对歌、婚礼等民俗民风都保存完好,尤其是在服饰方面,“妇女们无论是外出到乡里赶集、上山劳动、下地干活或是做家务,她们都一丝不苟地身着民族服装,把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认认真真穿在身上”。
(注:徐正荣:《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民族团结》1998年第1期。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受冲击较少或自身保存较好的例证。
但显然,受影响发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
一般而言,同一民族聚居区和封闭程度较大的地区变化要小一些,反之则要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把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来文化都说成是汉文化是不确切的。
因为,除了汉语之外,当今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流行的服饰、音乐、交际方式、建筑风格、生活器物等等,都很难说有多少真正属于汉族的文化成分。
实际上,传统的汉族文化也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冲击传统文化的是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化,它们属于普同文化范畴,而很难说是哪一个具体民族的文化。
当今普同文化的成分确切地说源于西方的成分多一些,这是由近现代及至当代西方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所决定的。
而在我国,由于汉族在人口、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汇入普同文化的成分要多一些,但这不等于普同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更不能把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看作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威胁。
(二)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
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
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如此。
首先,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日渐湮灭、损毁和流失的危险,国家本着“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动员各种力量努力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发掘,并适时加以整理和研究。
如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60年代即展开了有关资料的调查收集,80年代又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截至1998年,仅《格萨尔》的藏、蒙古文手抄本和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就收集各300多部;出版藏文说唱本70多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
又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举世闻名。
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纳西族东巴舞谱》是我国最早的民族舞谱和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舞谱。
因此,1981年在云南省社科院专门设立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
经过多年的努力,迄今已把2万多卷1000种的《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全部译成汉文,而云南省有关部门也已首次把东巴象形文字输入了电脑。
此外,对西藏布达拉宫和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青海塔尔寺、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重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都投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同样有意义的是,1984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等几个部门组织成立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筹划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和《中国歌谣集成》等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这一被称为“文艺学大百科全书”和“文化长城”的巨大工程将囊括56个民族的所有的民间文艺成果,是对包括每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民族传统文艺的空前完整的收集和展示。
其次,对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如文化部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对这些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四优先”的政策。
1992年我国政府在边疆地区开始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1994年,党中央把这项计划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项目,其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它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列入其中。
这个计划自实施以来,中央和18个边疆省区及共建部门已投入50.68亿元。
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还曾举办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年都要请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到北京进行文化展演,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
1982年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
(注:参见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发展》,在中国—瑞典第二届少数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998年9月;陈琪林、陆濯儒:《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稳定繁荣》,首都民族理论春季研讨会论文,1999年。
)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之外,随着人们对保护民族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和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少数民族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对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保护或弘扬。
如1995年著名作曲家田丰以个人力量筹资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所”。
其宗旨是抢救挖掘云南各民族濒于失传的舞蹈艺术珍品,其方式是由各民族中老年艺人带本族的青年,脱产半年或一年到传习所来系统整理、研习、表演和传授。
而由宣科、杨曾烈等纳西族民间音乐家所创立的“大研古乐会”也是着力于本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
他们的演奏以洞经音乐为主,又融会了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成分,被称为“活着的音乐化石”。
与此不同,所谓的“彝族文化学派”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最近10多年来,刘尧汉教授带领一批彝族中青年学者,邀约一些传统头人、祭司共同深入田野,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田野调查、典籍整理、口传史诗家谱的发掘为手段,陆续推出了20余本《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成为一种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
(注:参见黄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思想战线》1998年第7期。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一)复兴国家及社会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已构成了一种复兴的景象,此外复兴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广。
一些使用传统文字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等已经具有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语文教学体系;而使用新创或改进文字的民族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体系。
中央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市、县、乡都开办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一些电视台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频道。
我国已有民族出版社36家,每年出版各类民族文字图书300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89种、杂志183种。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大量建设,文艺人才大量涌现。
截至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26个,图书馆59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38个,博物馆134个,文化站7129个。
全国至少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
一些国家重点艺术院校还不定期地开办少数民族班。
大批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至1997年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时,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