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论文-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类作文

陕西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类作文嘿,咱今儿就来说说陕西这地儿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
就说那次我去陕西农村参加一个婚礼,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一进村,就看到大红色的喜字贴得到处都是,那喜庆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给包围了。
婚礼的场地就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大大的棚子。
到了婚礼开始的时候,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震得我耳朵都嗡嗡的。
新娘子穿着一身大红的嫁衣,头上戴着漂亮的头饰,被人簇拥着走了过来。
旁边的人都在欢呼着,笑着,那场面别提多欢乐了。
然后就是宴席啦,那桌子上摆的全是陕西的特色美食。
什么凉皮呀,肉夹馍呀,油泼面呀,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我赶紧坐下来,拿起筷子就开始大快朵颐。
那凉皮,滑溜溜的,酸辣可口;那肉夹馍,馍酥脆,肉香四溢;那油泼面,面条劲道,油香扑鼻。
我吃得那叫一个过瘾,肚子都快撑破了。
在婚礼上,人们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来。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笑得特别开心。
我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忍不住加入进去一起跳。
这就是我在陕西体验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真的是特别有意思,让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呢。
陕西,就是这么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啦!哈哈!。
关于陕西风俗的一篇作文

关于陕西风俗的一篇作文
标题:陕西民俗风情的魅力
在中国的版图上,位于西北腹地的陕西,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库,其风俗习惯犹如一部生动鲜活的社会历史画卷。
陕西民俗首先体现在淳朴热情的民风中。
陕西人直爽豪放,待人诚恳,逢年过节,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春节、中秋,还是庄重肃穆的清明、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烹制美味佳肴,亲朋好友围坐一堂,共度佳节,传承着浓厚的人情味与亲情观。
其次,陕西的民俗文化在各类艺术形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高昂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无不体现了陕西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坚韧不屈的性格特质。
此外,剪纸、泥塑、皮影等民间艺术也是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朴素的艺术语言描绘出陕西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
再者,陕西的饮食习俗也极具地方特色。
闻名遐迩的“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既是陕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生动写照。
总的来说,陕西的风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文化长廊上,它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及醇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陕西民俗论文

小议陕西“十大怪”摘要:对陕西地区的民俗特色最好的概括就是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板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这十大怪中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历史与地理对陕西地区的缔造,一种秦文化的外露。
关键字:陕西民俗十大怪文化Abstract:The best generalization for the folklore characteristic of Shannxi is the “the stranges”:Noodle like belts,Guokui likes a pot cover,Hot pepper is one dish,Sell the mutton soaks steamed bread in a big bowl,Difficult to differ bowls from pots,Usual wear a handkerchief on the head,Build a house on one side,Girls usually don not like to marry to a man from other places,Squating on a chair instead of sitting on it,Using a big voice to sing an opera.It is not only a phenomenon but also is a creation by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This is a reveal of the Qin culture.Key words:Shannxi folklore characteristic “the ten stranges”culture简述“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保护传承作文

陕西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保护传承作文示例文章篇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保护传承》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娃,今天就想跟大家唠唠咱陕西的民俗文化。
这民俗文化啊,就像咱陕西的宝藏一样,可珍贵着呢!咱先说说这历史吧。
陕西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的历史啊,就像一位很有故事的老爷爷。
在古代,陕西可是好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呢。
像秦朝,秦始皇就在这儿,那时候的民俗文化就开始生根发芽啦。
我听爷爷说,那时候就有各种祭祀活动,人们穿着特别的衣服,摆上好多祭品,对着天地祈祷,那场面可庄重了。
这就像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祭祖一样,充满了对祖先的敬重。
再说说唐朝,哇,唐朝的陕西可太繁华了。
那时候的民俗文化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丰富多彩。
就说这唐诗吧,虽然不是直接的民俗文化,但也是在这个氛围里产生的。
街头巷尾的人们,说不定就有诗人在那吟诗作赋呢。
而且啊,唐朝的舞蹈、音乐也特别发达。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跳舞肯定就像仙女下凡一样好看。
还有那些传统的节日,像上元节,也就是现在的元宵节,大家都提着漂亮的花灯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这花灯的样式可多了,有像小兔子的,有像莲花的,就像天上的星星落到了人间。
到了现在呢,陕西的民俗文化现状有点复杂。
有些民俗文化被保存得很好,就像被小心呵护的宝贝。
比如说秦腔,这可是咱陕西的大戏啊。
我就记得村里有个老戏台,每次有秦腔表演的时候,那戏台下面就坐满了人。
老人们听得可入神了,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些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浓浓的戏妆,一开口那声音就响彻整个村子。
他们在台上又唱又跳,一会儿是威武的将军,一会儿是娇弱的女子。
可是呢,也有些民俗文化面临着挑战。
就像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我知道有个奶奶会做那种特别漂亮的剪纸,她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里几下就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还有漂亮的花朵。
可是现在愿意学这个的人太少了,奶奶说她很担心这门手艺以后就没人会了。
还有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介绍陕西民俗文化作文
陕西,我的故乡。
陕西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很多风俗文化。
陕西有一种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名叫“面皮”。
面皮可以做成许多不同的形状,如:一字、十字、圆形等。
我最喜欢的是圆形的面皮,它有一个圆圆的身子,里面包着各式各样的馅:有芝麻、白糖等,吃起来又香又甜。
在陕西,除了做面皮以外,还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和糕点。
比如:陕西三绝之一——麻食;还有西安的一种传统小吃——腊汁肉夹馍。
腊汁肉夹馍是用猪肉、姜、蒜、青椒、豆瓣酱等材料制作而成,吃起来鲜香可口。
说起陕西美食,那就太多了。
如:关中八大怪——碗托;秦镇米皮;油泼面;biangbiang面;炒面;肉夹馍……听着这些名字就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陕西除了这些美食外,还有很多特色小吃:油泼面、凉皮、biangbiang面……但最令我喜欢的还是麻辣小龙虾了!
我最喜欢吃小龙虾了。
刚买回来时,它的头上还带着一个小帽子呢!它们的身子是金黄色的,好像披了一件金黄色的铠甲。
—— 1 —1 —。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有关陕西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陕西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陕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篇一:《浅析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摘要:民俗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民族性。
作为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翻译应注重其文化身份、地域性特点、准确理解及措辞等方面问题研究。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文化身份;地域性;准确理解;措辞
一、引言
“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
”[1]而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俗的民间文化。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递、交谈和融会的过程[2]。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民俗文化更彰显地域性特征,但这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等宏观领域,如Eugene A. Nida(2000)的《语言、文化与翻译》[3],Susan Bassnett 和Lelevere(2005)的《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4],以及Gutt,E. A.(2004) 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5]。
具体涉及到每种理 ......。
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陕西省 作文

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陕西省作文说起我的家乡陕西,那可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陕西的民俗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庙会。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跟着大人去逛庙会。
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庙会通常选在一个开阔的地方,比如古老的寺庙前或者宽敞的广场上。
还没走到近前,就能听到嘈杂的人声、欢快的锣鼓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走进庙会,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卖手工艺品的,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小吃摊。
摊主们熟练地操作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
刚出锅的油糕,金黄酥脆,咬一口,香甜的馅料就流了出来,烫得我直呼气,却还是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
还有那凉皮,爽滑筋道,配上红红的辣椒油、绿绿的黄瓜丝,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吃一口凉皮,再喝一口冰峰汽水,那滋味,简直绝了!除了小吃,庙会上的手工艺品也让人惊叹不已。
有心灵手巧的艺人现场制作的剪纸,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他们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还有那精美的皮影,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
艺人们在幕后操纵着皮影,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座古老的寺庙。
寺庙里香烟缭绕,善男信女们虔诚地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幸福。
我跟着大人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合十,心中默默许愿。
虽然那时还不太明白宗教的意义,但那种庄重的氛围却让我心生敬畏。
逛完庙会,还能看到精彩的表演。
扭秧歌的队伍穿着鲜艳的服装,手中挥舞着彩绸,步伐轻盈,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还有舞龙舞狮的,那巨龙在空中翻腾,狮子在地上跳跃,精彩极了。
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家乡的民俗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
这一天是北方的小年,要祭灶王爷。
妈妈会在厨房里摆上糖果、糕点,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介绍陕西传统文化的作文

介绍陕西传统文化的作文
《说说咱陕西的传统文化》
咱陕西那可是有着超级多特别有意思的传统文化哩!就拿秦腔来说吧,那可是咱陕西人的宝贝。
记得有一次,我去村里看戏。
哎呀,那场面可热闹了,戏还没开始呢,戏台下就坐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
我找了个地儿坐下,就等着开演啦。
等戏一开锣,那演唱者一亮嗓子,哇,那声音简直能冲破云霄!震得我耳朵都嗡嗡响。
看着台上的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画着五彩的脸谱,在那又唱又跳,我都看得入迷啦。
旁边的大爷大妈们那叫一个入戏,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的,嘴里还时不时地哼上几句。
我在那看了一下午,虽然有些地方我也听不懂,但就是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带劲。
还有那剪纸,那手艺人就那么随便剪几下,一张漂亮的剪纸就出来啦,什么花鸟鱼虫啊,人物风景啊,都能剪得栩栩如生。
咱陕西的小吃就更别提啦,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每一样都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这就是咱陕西的传统文化,充满了魅力和乐趣,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咋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想来咱陕西感受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陕西民俗文化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有着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措施保护产业一、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
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
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
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
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
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
以善导之。
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三、陕西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一)先秦文化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
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
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
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
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乡土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
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
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
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乡土大观。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
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
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四、陕西民俗文化现状(一)陕西民俗文化资源特色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2、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3、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二)陕西民俗文化的景观特色1、戏曲文化景观戏剧种类繁多,除了著名秦腔戏外,还有一些地方戏,比如说眉户,花鼓戏,紫阳民歌,延安秧歌剧等等。
2、工艺美术景观剪纸俗称窗花,它保留了黄河流域古老的文化传统,渗透了这里人民的纯朴与勤劳,因而形成了古朴粗犷,简明茁壮的独特艺术风格。
3、节庆习俗景观节庆在我国北方大多相近,为婚丧孝敬有些特色。
自己有幸参加了一场葬礼,亲眼目睹了别具特色的一幕幕场景,有火居道士主持葬礼,并有唱孝歌,打丧鼓等等习俗。
4、起居饮食风俗虽然陕菜不是八大菜系之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特有的饮食品种繁多,比如说我吃过的印象比较深的:西安羊肉泡馍,岐山哨子面。
五、陕西民俗文化存在的问题(一)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我们都知道民俗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民俗文化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
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
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
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
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
(二)宏观投入不正确,忽略了旅游者的基本要求,造成资金浪费像民俗旅游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说体验就要真正体验起来,要劳动,要做真真实实的农民干的活,要从心底里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快乐。
像我去过的一些农家乐,住的是平常的水泥钢筋房,还说要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觉,根本不给机会呀,没有让旅游者体会到农村特有的东西,农民的品质等等。
(三)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应取精华去糟粕民俗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四)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
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
六、陕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一)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陕西的民俗文化主要是乡土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
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的乡土风情。
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
(二)将民俗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民俗产业的开发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
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产编故事,是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住宿饮食,建造汉唐风情的客栈,茶馆,为游客增添体验和乐趣。
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从历史来看,陕西民俗文化承载着陕西自古以来的政治、文化、生产生活以及民俗的各个方面,陕西民俗文化就是了解陕西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缩影,通过文化诠释和理解促进现在陕西的建设和发展,也给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