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画作欣赏

合集下载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女史箴图》鉴赏

《女史箴图》鉴赏

《女史箴图》鉴赏2014年,《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现身,它据传为东晋顾恺之画作,原为清宫藏画,曾被多位文人、帝王收藏玩赏,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落到英国。

在大英博物馆,我们再次见到的《女史箴图》画卷被截成四段,裱褙成平板式进行展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是对文物的伤害。

然而,割裂画作的做法毕竟发生在百年之前。

在今天的纷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无法复原的珍贵文物,在无法改变的历史面前,解读画中涵义和寻找画作流失经过,也许能够给后人更多启示。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这幅《女史箴图》已然被整个世界视作一个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

尽管学者们对作者年代和身份有着诸多猜想,但这幅长卷仍被公认是出自魏晋时期古典人物画派顾恺之;其次,长卷的每一段故事都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宫廷女性模范事迹为蓝本。

这些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精炼总结后的关于古代女性应该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戒律信条,是理想化女性美的标准。

后人对这幅教化图的推崇大抵是源于该作品在技法、内容到涵义等各个层面,树立了古代文化观念与艺术表现的规则与典范。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不美的大脸凤眼与“内在美”“女史”一词出自《周礼》,是指掌王后之礼,书内令的女性史官。

《女史箴》本意也正是借女史的口吻总结历代贤女的事迹以鉴戒讽刺贾后的专权善妒。

《女史箴图》所有图像的内容和细节都能与张华《女史箴》的文字一一对应。

长卷中的最后一组题字为“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即是原文最后一句(图①)。

“司”是主持、掌管;“箴”是劝告、劝诫;“敢”是大概;“庶姬”就是嫔妃。

和前面有名有姓的八女故事不同,这一组三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执笔而书的女性正如《汉书》里所记载的“女史彤管,书功记过”那样手执毛笔认真记录着前面那些女性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她正是张华想象出的一位无名女史。

有二嫔妃做相视状,其中一人手放于胸前,好像对女史所云颇有感触。

这样,“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八个字被无一遗漏地以形象表现出来。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没 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家。扇子的主 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回 答说:“怎么能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 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晋哀帝兴宁二 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城 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计划无疾而终,顾恺 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什么有钱人,他哪来的 一百万?谁都不相信他办得到,但看他话讲得那么满,似乎胸 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墙粉刷洁白,让他在里 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像”,画作 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顾恺之请寺僧 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看的人,捐钱十 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许多人为了争睹 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当众起笔点睛,说 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现。民众闻讯而来, 很快的,一百万钱便凑足了。这幅维摩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 名作。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 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 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 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 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 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 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 现得浪漫感人。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 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 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 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 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 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这种手 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 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一幅着名的山水画作,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风格,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仙境般的场景。

这幅画作源自唐代文学家曹松的《洛神赋》,描述了洛神舞曲的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幅画作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断迁想妙得。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飘逸的仙女在水边嬉戏玩耍,她们身着轻盈的衣裳,手执花枝,俏皮地挑逗着水中的鱼儿。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手持着荷叶的洛神,她身姿婀娜,目光如水,神情安详,像是欲言又止,给人以无限遐想。

背景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瀑布潺潺,泛着清凉的气息,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与神秘感的画卷。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展现的美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与美好的讴歌。

他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迷人的山水画面,使得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这种视觉与心灵的愉悦感受,唤醒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除了画面的美丽之外,顾恺之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灵动与生机。

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和仙女们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她们轻盈地舞动着,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正是顾恺之所要表现的,他在作品中赋予了人物与自然一体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迁想不仅仅限于画面本身,更在于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超越。

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人们不仅仅是被画面的美景所吸引,更是在心灵深处迁想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无论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葱郁的青山,还是那些轻盈舞蹈的仙女、妩媚娴静的洛神,都在人们的心灵中投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就像顾恺之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力一样,我们在欣赏《洛神赋图》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幅画作中,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观赏者在此时也仿佛与画中的仙境一起共鸣,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不断向上,不断迁想。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画家简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走进顾恺之

走进顾恺之
阳升朝霞
画作欣赏:洛神赋图(局部)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画作欣赏:洛神赋图(局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 《洛神赋图》今存宋摹本5种,分藏于 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 博物馆及美国弗里尔美术馆等处。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 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 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 572.8cm。 • 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 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走进顾恺之
•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 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 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 水等。
• 画作欣赏:女史箴图
画作欣赏:女史箴图
画作欣赏:女史箴图
画作欣赏:女史箴图
• 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 本,原有12段,现存仅剩9段,为 绢本。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之后流 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 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 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 色。 • 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 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 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拜~~
听风听雨高眠 看山看水独坐 客去客来日日 花开花落年年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斫琴图和女史箴图卷赏析(下)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斫琴图和女史箴图卷赏析(下)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斫琴图和女史箴图卷赏析(下)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

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

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

《女史箴图》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

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

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

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像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

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

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

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

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

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

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顾恺之简介 1.《中国画鉴赏》: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曲折又分明的情节来逐渐描绘出主人公与洛水大神的真诚纯真的唯美爱情故事。

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国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附高清全图图解(宋摹本)

国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附高清全图图解(宋摹本)

国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附高清全图图解(宋摹本)《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末附全图(局部图如下):《洛神赋图》局部图(一)《洛神赋图》局部一《石渠宝笈旧藏》恺之洛神赋,前后两成骈。

顾恺之书洛神,后有赵孟頫补书赋,兹复得此洛神卷,题为恺之画。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洛神赋图》局部图二《洛神赋图》局部二中的文字:洛神賦並序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其辭曰:餘從京域,言歸東藩。

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陵景山。

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

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

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洛神赋图》局部三中的文字: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洛神赋图》前段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描绘了诗人曹操赴洛阳游览洛水时遇到的一幕令人陶醉的情景。

《洛神赋图》中,画家将诗人曹操和洛神妙得的相遇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

整个画面展示了洛神的出水姿态,柳枝垂垂欲下,曹操配合着洛神的姿态,意态自然。

河水清澈见底,水面的倒影和水波纹都被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形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画面。

整个画面色调明快、明亮,呈现出春日的生机活力。

画面的主色调以蓝色为主,让人感到清新凉爽。

柳树和洛神的衣裙都是以淡绿色为主,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

而地面的花草、河中的鱼虾等细节,都以红、黄等明亮的色调来衬托画面的明亮感。

画家在绘画中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画面中的空气质感很强,画家以轻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洛神的衣裙和柳树的枝叶,以及水波纹和倒影等细节。

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虚幻、飘渺的感觉。

这幅画作以其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洛神的婀娜多姿,充满了艺术感的曲线,塑造出了洛神柔美的身姿和动态的形态。

画家的技巧使得洛神的形象充满了女性的柔美与婀娜的姿态,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洛神赋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一幅有诗意的人物画。

画家通过细腻的技巧,与曹操的对比来突出洛神的姿态和美感。

曹操的形象被画家描绘得非常朴实,画家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曹操的轮廓和表情,让曹操成为洛神的衬托,突出了洛神的美丽和神秘。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凭借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传世之作。

这幅画作让人们感受到了洛神的妩媚和神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充分展示了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斫琴图》》赏析

《斫琴图》》赏析
2. 画中人物的神态颇为传神。如画面的右上角,一文士独坐于一张长方席 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 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可以说相当的传神。这正符合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
1. 《斫琴图》所绘人物,写实而生动。。从他们 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对 古琴的挚爱。
2. 画有14人,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 作部 件,或造作琴弦,或一盘指挥,还有几 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 的多是文人, 所以都长眉修目、面容方整、 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 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此画与 顾恺之的其他作品一样, 画面中如春蚕吐丝 般的线条既能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也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人物的内在性情。
《斫琴图》赏析
顾恺之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晋陵
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 家,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其与 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 《斫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描绘古代文人 学士正在制作古琴的场景。
----------------《斫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相传为东晋顾恺之所 作,宋人摹本。图为绢本,设色。纵29.4、横130厘米。
《斫琴图》是迄今仅见的一幅描绘制 琴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反映乐器制造内容的绘画作品。现 存的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 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3. 现存的《斫琴图》为宋代摹本,引首 有“斫琴图”三字。画上钤有自北宋 以来内府的藏印,说明流传有绪。 《斫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 顾恺之用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条描绘出文人长眉修目的面貌和气宇轩昂的气 质。这种线描画法的特点是:细条均匀、圆润、挺秀、柔中带刚,用笔使 用中锋,行笔慢,力量含蓄,富有优美的韵律感。后人称为“高古游丝描” 或称“春蚕吐丝描”。

马背上的妇人画作赏析[001]

马背上的妇人画作赏析[001]

马背上的妇人画作赏析概述《马背上的妇人》是一幅著名的中国画作品,描绘了一位妇人骑在马背上的场景。

此画作出自清代画家顾恺之之手,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该画作进行详细的赏析。

背景顾恺之是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他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马背上的妇人》是顾恺之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采用了工笔写意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形象和动物形象的精准把握。

结构与构图《马背上的妇人》的构图极具韵律感。

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马背上的妇人、前景的草地和远处的山水。

顾恺之通过巧妙的布局,突出了马背上的妇人,使其成为画面的焦点。

妇人骑在马背上,身姿婉约而优美,衣袂飞扬,给人一种动感与舒展的感觉。

同时,她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显得自信而坚毅。

色彩运用顾恺之在《马背上的妇人》中巧妙运用了色彩,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和鲜明感。

画中的妇人身穿蓝色衣裳,与绿色的草地形成对比,使她的形象更加突出。

此外,画家还通过运用淡雅的色调,如淡绿、淡红等,增加了画面的柔和与温馨感。

笔法和细节顾恺之的笔法细腻而流畅,并且注重细节的刻画。

他用细腻的线条描绘了妇人的面容,画出她明亮而清晰的眼睛和含笑的嘴唇,使她的表情栩栩如生。

同时,艺术家也不忽略了马的描绘,他用流利的笔触描绘出马的肌肉线条和毛发,再现了马的力量和骄傲。

艺术价值与意义《马背上的妇人》是一幅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女性形象的赞美,更是对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考。

画中的妇人骑在马背上,与马形成了默契的配合,彼此相交融,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呼唤人们关注动物的权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总结《马背上的妇人》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和意义的中国画作。

它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精准的构图,展现了妇人和马之间的和谐与美丽。

同时,它也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珍惜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幅作品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顾恺之艺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注意:以上文章是自动生成的,且仅供参考。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赏析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赏析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赏析《女史箴图》卷(宋摹本)。

东晋。

顾恺之绘。

纸本。

墨笔。

纵600.5cm,横2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面是大图,建议在免费网络环境下看大图)中国绘画史上,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人物画之一,地位相当重要。

《女史箴图》的原作早已消失,当今存世的有两个摹本,一个是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摹本,另一个是这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摹本。

张华像《女史箴图》是一幅为宫廷妇女绘制的提倡道德品行的画卷。

“女史”指宫廷中的女官,“箴”为规劝的格言。

史书记载,西晋初期,晋惠帝昏庸无能,偏偏皇后贾南风又专权荒淫。

为此,司空张华收集了历代贤德妇女的事迹,撰写了《女史箴》一文,来讽谏皇后。

顾恺之像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张华的《女史箴》为题材,创作了《女史箴图》长卷。

(下面是大图,建议在免费网络环境下看大图)《女史箴图》卷(唐代摹本)与张华《女史箴》文章一样,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原作也分成十二段。

南宋摹本至今还剩十一段,比唐代摹本多出了前面两段的“樊姬感庄”和“卫女矫桓”。

每段的起始,都以小楷抄录了《女史箴》的箴言原文,突出了画面的主题。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第一段)《女史箴图》南宋摹本的第一段是“樊姬感庄”的故事。

樊姬是战国时代楚庄王的嫔妃。

楚庄王即位之初,沉湎于打猎。

为了劝阻楚庄王,樊姬就断绝了肉食。

她的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

画面上,樊姬与楚庄王背对着背。

樊姬面对着空空的条案,一副意志坚定的神态。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第二段)第二段描绘了“卫女矫桓”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在正统的儒家看来是靡靡之音。

齐国齐桓公的夫人卫姬,坚决不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感化了喜好靡靡之音的齐桓公。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第三段)第三段是“冯婕妤挡熊”的故事。

一天,汉元帝携带嫔妃冯媛在虎圈游玩,一头黑熊突然逃出兽槛,直扑汉元帝御座。

冯媛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挡住了熊的去路。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鉴赏及背后的故事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鉴赏及背后的故事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鉴赏及背后的故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东晋时期著名画家。

顾恺之博学多才,善作诗赋、书法,精道绘画,当时就有“三绝”之称,“三绝”指他的“才绝、画绝、痴绝”。

他著有画论三篇:《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作画,主张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画史上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名画鉴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人物画中的杰作,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这幅珍贵的名画自诞生以来就被历代宫廷收藏。

该图原作早已丢失,世界上现存的两个绢本摹本,一本为宋人临摹,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本传为唐人摹本,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珍藏。

局部图《女史箴图》的名称有其来历。

在晋代,“女史”指宫廷妇女,“箴”为规劝之意。

据史书记载,晋惠帝时,皇帝无能,贾后依仗外戚势力弄权专政。

贾后为人多妒忌,而且擅行权术、荒淫无道。

为此,司空张华采集历代贤德妇女的事迹,撰写了《女史箴》一文来讽谏贾后。

其意在于通过歌颂古代宫廷妇女的“忠、孝、节、义”来宣传儒家的“女德”,以此作为规劝的箴言,被当世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

《女史箴图》画卷依据西晋张华讽谏贾后,宣扬封建女德的《女史箴》一文而作。

《女史箴》原文共有12节,画卷也分为12段,前3段已失,尚存9段。

所存的9段画卷,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其顺序依次为: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其中“冯媛当熊”及“班姬辞辇”表现的是封建宫廷妇女忠于君主的道德操分。

“冯媛当熊”描绘汉元帝游乐遇险,婕好冯媛挺身而出,卫护皇帝的情景:”班姬辞辇”表现的是汉成帝女宫班婕好,为使君主不致贪恋女色而忘朝政,辞谢与成帝同乘一辇的故事。

其余各段也以可视形象来解释箴文的抽象说教。

顾恺之作品赏析ppt

顾恺之作品赏析ppt

对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帮助
顾恺之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他 的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 平,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他艺术作品。
通过对顾恺之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和研究,可以掌握更 多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创作 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
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顾恺之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赏析和宣传,可 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对顾恺之的作品进行赏析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扩 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顾恺之能够准确捕捉到人物的神韵, 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刻 画,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 界。
画面构图巧妙
顾恺之在画面构图上独具匠心, 善于运用空间关系和透视法则。
通过巧妙的构图,使画面层次分 明,空间感强烈,营造出一种深
远的意境。
顾恺之的画面构图注重整体效果, 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呼应,
《洛神赋图》
总结词
这是一幅以《洛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 品。
VS
详细描述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优美,场景神秘,展现 出洛神与曹植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画 面线条流畅,笔法细腻,注重光影效果的 表现,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顾恺之的艺术才华 和创作风格。
03
顾恺之作品的艺术特点
的艺术天赋。
创作生涯
创作了大量绘画和雕塑 作品,成为东晋时期最
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晚年生活

顾恺之

顾恺之

《女史箴图》内容分九段,每段画一个故事。 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的宫廷妇女的生活,整个画 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 女 史 箴 图 》 摹 本 ( 局 的内容是根据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 而创作的。画家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 意地营造了原赋中的意境氛围,出色地完成了从文 学艺术到造型艺术的转换。整个画面构思布局非常 奇特,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 虽然画中的人物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 中多次出现,但是于整个画面的组合随着情节的发 展有首有尾,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 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再加上画面的和谐统 一,因此丝毫看不出有连环画那种分段描绘的迹象。

顾恺之作品赏析课件

顾恺之作品赏析课件

色彩搭配和谐
顾恺之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对比, 通过色彩的和谐搭配表现出画面
的整体美感和层次感。
色彩与情感表达
顾恺之善于运用色彩来表达画面 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色彩的运用 使画面更加具有情感和思想内涵。
构图与布局
构图严谨
顾恺之的构图严谨,注重画面结构和比例关系的协调,使画面更 加具有整体感和稳定性。
布局合理
顾恺之的绘画风格
风格特点
以线条流畅、用笔凝重、设色淡雅为 特点,画面呈现出清新、雅致的艺术 风格。
构图技巧
表现手法
通过细节描绘和人物神态刻画,表现 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采用散点透视和“S”形构图,使画 面层次丰富、空间深远。
PART 02
顾恺之代表作品分析
《女史箴图》
总结词:这幅作品是顾恺之的代表作之 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强调文化传承 顾恺之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启示现 代艺术家要注重文化传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PART 05
顾恺之作品鉴赏方法
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
画面构图
观察画面的整体构图,包括布局、比例、透视等, 以理解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色彩运用
分析画面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了解画家对色彩的 敏感度和表现力。
画面构图严谨,色彩搭配典雅, 给人以高贵、庄重的感觉。
总结词:这幅作品以古代列女为 题材,通过描绘她们的贤淑和智 慧,弘扬了古代女性的美德。
通过描绘列女的言行举止,展现 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品德,具有 一定的思想内涵。
PART 03
顾恺之绘画技法研究
线条的运用
线条流畅自然
顾恺之的线条运用流畅自然,富 有节奏感,能够生动地表现物象
画面氛围

顾恺之三大名画欣赏

顾恺之三大名画欣赏

顾恺之三大名画欣赏顾恺之(346-407),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

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擅作佛像、人物、山水。

《女史箴图》“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

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现有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

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

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9月,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择一,做为谢礼。

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局部图《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画作欣赏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字长康,小字虎头。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其笔法如春蚕吐丝,线条似行云流水,轻盈流畅,遒劲爽利。

称为“铁线描”与师承他的南朝陆探徽,梁朝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世人曾这样评价三人的作品:“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以顾为最。

”他还提出并阐发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国画界尊崇为“画祖”“画圣”。

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

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女史箴图》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天的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

“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

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
遵守的制度的女官。

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那时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起宗室诸王不满。

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

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
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

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
荡而堕落的贾后。

顾恺之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女史箴图》为绢本设色,宽25厘米,长249.5厘米,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连环画,全卷内容原为十一段,每一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的箴文,现仅存九段。

由于作者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真实的侧面。

该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
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
发髻。

一块圆形的铜镜放在一个特
制的镜架上,铜镜旁还有长的、圆
的等不同形状的的梳妆盒。

画面右
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着自己的发髻。

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在这幅画里每一个人物的神情、方位及衣裙飘扬的动态,都将画的重心引向中心,使每段情节成为连贯的一体,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对布局的处理。

从这些人物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较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精神状态,完整地呈现了顾恺之的创作思想与绘画技巧。

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我们看到,画面里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女史们那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在整个画图上,都以细
线勾勒,只是在头发,
裙边或飘带等处敷染
颜色,稍加点缀,显
得柔软而缠绵,就像
是蚕丝一样细密流
畅。

而配景所画的山
石、树木均勾勒无皴,与人物的比例则大小不称,画风格外古朴,色泽非常鲜艳。

画家创作《女史箴图》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这种线条的出现,也影响后人逐渐将这种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一个画种,谓之“白描”。

“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画家的一种基本功。

东晋顾恺之所作。

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