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美化之”理论下的英译诗词探讨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基于翻译美学理论“三美论”的诗词翻译探析——以许渊冲译《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摘要: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有开创之功。
他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备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在汉诗翻译界颇有建树,提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一系列翻译美学理论。
本文以“三美论”为理论框架,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理论在许渊冲翻译柳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诗词翻译;《雨霖铃·寒蝉凄切》英译;三美论余光中曾说过,文学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诗歌语言优雅,形式完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特有形式。
这就意味着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表达出原诗的含义与情感,还要最大可能保留原作的意韵,再现其中的美学韵味。
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意在强调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意韵,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
本文拟以“三美论”为依据,从音、意、形美三个方面,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许译本进行分析,并对许渊冲译词中该理论的应用及启发进行探讨。
一、“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最早提出的诗歌翻译学说,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需要在信息不增加或丢失的情况下,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思。
翻译需要传达原诗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美,也就是原诗的深层结构。
音美是指译者可以选择与原文相似的节奏,运用头韵、结尾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
诗歌最好有节奏,韵律和流畅。
形美意味着诗歌应该尽可能在诗歌类型和行的长度方面与原文相似。
许渊冲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力求运用“三美”理论,但这三个原则很难在所有译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他主张翻译过程中以意美为主,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但仅有翻译理论是完全不够的,脱离了实践,不管理论再完美,我们也称其为纸上谈兵,那么接下来就将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三美理论是如何运用的。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唐诗《黄鹤楼》英译赏析
能 保 留原 诗 中 的 美 学 意 蕴 ,在 《 黄 鹤 楼 》 的 英 译 过 程 中 ,许 渊冲 将 “ 三 美 ” 论 应 用 其 中 ,使 译 作 充 分 传 达 了原 诗 的 “ 意美” “ 音美” “ 形 美 ” 。这 一 翻 译 思 想 与 中 国 古典 诗 歌 的特 点 不 谋 而合 , 为 古 诗 词 翻 译 提 供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口聂艳敏运城学院外语系摘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 “ 三美’ ’ 论视角下
口 聂艳敏
运 城 学 院外 语 系
【 摘
要l 唐代诗人 崔颢所做的 《 黄 鹤 楼 》集 意境 美 、 音 韵 美 、形 式 美 于 一 体 ,被 誉 为唐 诗 七 律 之 首 。 为 了
1 9 9 8 : 4 9 ) 。
也使唐诗成为 中国文学作 品英译最集 中的领域 。
对 于 唐 诗 英 译 的 理 论 原 则 ,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三 大 流 派
许 渊 冲 先 生 熟谙 中英 诗律 , “ 赠欧遗美干首诗 ” , 被 称 为 “ 诗译英法第一人 ” ,总 结 出 “ 美 化 之 艺 术 , 创优 似 竞
递原诗的神韵 ,力求 “ 意美 ”“ 音美 ”“ 形美 ” ,做到 “ 三 美齐备 ” ( 许渊冲 , 1 9 7 9 ) 。完整地传达 原文的 “ 意” ,如意 境 、内容 等 ,再现 原文 的思想、精神 是诗歌翻 译的首要 目标 ; 诗词 的 “ 音 美” ,也就 是节调 、押 韵、顺 口,听起 来好听 ( 许渊冲 , 1 9 8 4 : 5 5 ) , 因而 ,许 先生主张诗词翻译 必定不 能译 成 自由体 ,否 则诗就不称 其为诗 了。诗歌翻 译 中应 尽可 能传 达原 诗 的音 与韵 律 ,使诗 歌 朗朗上 口, 抑扬顿挫 ( 即有音乐美 ) ,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体现原诗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
59语言研究浅谈许渊冲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林若琼天津大学摘要: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古代诗词逐渐风靡全球,从而为诗词翻译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而古诗词所独具的精炼含蓄、音韵和谐、言短意长等特点,则为诗词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诗词翻译实践的持续开展,我国古诗词翻译理论不断进步,并逐渐涌现了一批优秀翻译家。
其中,许渊冲的三美论就从形美、音美、意美三个方面对于诗词翻译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许渊冲三美论具体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三美论具体应用实例,最终得出结论:三美论作为古诗词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和翻译质量的检验、评价标准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译者学习、思考、应用。
关键词:古诗词翻译;三美论;许渊冲一、引言二十世纪以来,在诗词翻译巨大需求的刺激下,古诗词翻译的整体质量显著提高,诞生了诸多优秀译作和翻译理论。
其中,许渊冲就以其极具特色的诗词翻译理论和丰硕的翻译成果获得了世人的瞩目。
许渊冲从自身翻译实践出发,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原则,用于指导复杂的古诗词翻译实践。
众所周知,古诗词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
首先,该项工作要求译者具备大量关于作者及诗词创作背景的知识储备。
在完整、准确地把握了作品之后,才能对古诗词进行较为准确的翻译,这是古诗词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要想将古诗词的韵味淋漓尽致地传达,就必须将翻译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还需要综合考虑音韵、对仗、意境等要素,反复锤炼语言。
面对古诗词翻译的高标准、高要求,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大多总结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和理论。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对于古诗词翻译也有独特的见解,其中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就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角度为古诗词翻译提出了更高标准。
“三美论”源于鲁迅先生《自文字至文章》中的观点:“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活用做文章的“三美”为做翻译的“三美”,译文力求形、音、意兼具,最贴切地进行中英文转换,并最大程度保留古诗词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言短意长等特点。
“三美”原则在古诗英译中的体现--兼评许渊冲英译《送友人》
He r e i s he t pl a c e t o s a y g o od b y e; Yo u ' l l d r i f t l i ke l o n e l y t h i s t l e do wn. 、 t l l f l o a t i n g c l o ud yo u ’ I I lo f a t a wa y; Li ke pa r t i n g d a y r l l p a r tf r o m yo u . Yo u wa re yo u r ha n d a nd g o y o ur wa y ; Yo ur s t e e d s t i l l
送友人这首诗有多种英译本大家所熟知的有美国诗人庞德中国翻译家裘克安等的译本但最广为流传和被大家所认可的还是许教授的译本因为它跨越了中西方语言的障碍传达出了诗中所特有的韵味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诗富有东方特色的美感
铬 言 研 究
“ 三美’ ’ 原则在古诗英译 中的体现
— —
兼评许渊冲 英译 《 送 友人》
引言 中 国古诗善 于运 用各 式各样 的意 象 ,把 客观 事物 与作 者 自己的精 神世 界协 调统 一起来 ,达 到可感 可信 并且形 神 兼备 的艺术 境界 ,让 人可 以从 中领略 到无 穷的意 境美 ; 同 时 中 国古诗 的 韵律 “ 如 乐之 和 ,无 所不 谐g h s , “ Ad i e u , a d i e u! ”
( T r . Xu )
“ 诗仙 ”李 白追求 自由和 理 想,爽 朗大方 ,志趣 高雅 。
教授 获得 国际翻 译界 文学翻 译领 域最 高奖项 一—“ 北极 光 ” 杰 出文学翻 译奖 。 “ 三美 ”原则 最先 是 由鲁迅 提出 的:“ 意美 以感心 ,一 也 ;音美 以感 耳 ,二 也 :形美 以感 目,三 也 。 ”[ 1 】 这 句 话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一、 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
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
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
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
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
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
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
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
论“三美”理论在许渊冲《诗经》英译中的应用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宝库,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典诗歌,我们可以领略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诗歌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差异以及汉英两种文字的差异性,如何将诗经译好,为众多译者下了一个难题。
著名译者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诗歌,分析“三美”理论在《诗经》翻译中的应用,为更好的翻译中国古典作品提供方法指导。
关键词:许渊冲;《诗经》;翻译;“三美”理论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在“三美”之间,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译者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内容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一、意美鲁迅先生曾言: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
许渊冲先生认为这一理论可应用于诗歌翻译,其中意美在“三美”中居于主导地位。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即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等,在此基础上,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美学中的重要问题,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景象与表达的情感的统一,此种境界难以用语言阐述。
中国诗歌文字优美,读者可在阅读过程中,开拓想象空间,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
然而汉语与英语文字相差甚大,中外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等不尽相同,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评价也存在个体差异。
如何传达诗歌的意境,让读者领略到诗歌之美,无疑为译者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诗经英译中的意境美。
(一)题目翻译《蒹葭》为《诗经》中的名篇,表现了诗中男子对女子的向往和求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摘要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风格独特,历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
读诗、品诗、背诗、写诗带给我们陶冶性情的享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一辈的翻译家们的不断探索和辛勤付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在许渊冲“三美”的视角下以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的翻译实践中对中国诗词的英译进行浅析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中国诗词;翻译标准許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间,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了解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他提出的“三美论”对诗歌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其“三美论”做简要的介绍,并以此为视角对中国诗词的英译做简要的分析。
然而,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也并非完美,在诗词翻译的实践中有矛盾和局限性,我们要灵活的把握,不可过于死板。
1 许渊冲和“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其内涵十分丰富。
许渊冲从事翻译数十年间,醉心于诗词的翻译,在诗词的译介方面成果显著,是“以诗译诗”第一人。
诗词是能够让人欣赏感受的文字精华,好的作品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读罢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只有“以诗译诗”才能让诗词最大化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否则这种特定的文学体裁的翻译便去了意义,从而将诗词的特定形式葬送在简单的文字解释的深渊中。
许渊冲不失时宜的提出“三美”论对诗词的翻译影响深远。
“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翻译出原文的内容美;“音美”指节奏、音律、韵脚的美;“形美”指长短句式、对仗整齐的标准。
从三美的定义来看,要实现“三美”就要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把握。
基于许渊冲“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形象生动。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含 蓄而富有韵味。
语言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易 于引起读者共鸣。
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个人特色, 为后世所景仰。
李清照词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李清照词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李清照词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感慨与思考 李清照词注重音韵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保留原词的韵律 和节奏
传达原词的意象 和意境
保持原词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背景
克服语言差异, 实现跨文化交流
保留原词的韵味与情感
传达原词的意象与修辞
克服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许渊冲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许渊冲的英译 本帮助西方读 者更好地了解 中国文化和诗
词的美
许渊冲的翻译 风格和技巧为 中华文化的传 播提供了新的
深入理解原作: 在翻译前,需要 对原作进行深入 的理解,包括其 文化背景、历史 背景和作者的意 图等。
注重语言的表达: 翻译时,需要注 重语言的表达, 尽可能地保留原 作的风格和语言 特色,同时也要 让读者能够理解。
不断学习和提高: 翻译是一个不断 学习和提高的过 程,需要不断积 累经验和知识, 提高自己的翻译 水平和质量。
汇 报 人 :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定义:通过翻译传 达原作的深层含义 和意境
重要性:确保读者 能够理解原作的真 正含义
实现方法:灵活运 用各种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等
实例分析:许渊冲翻译 的李清照词,通过意美 的手法,成功地传达了 原作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游子吟》英译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解读《游子吟》英译发表时间:2016-12-30T14:22:14.99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龚方丽[导读] 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要想把中国古代诗歌给英译出来,并能达到重现的目的并非易事。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要想把中国古代诗歌给英译出来,并能达到重现的目的并非易事,更有译者提出“诗不可译”或“诗可译,但难译”的观点。
虽然诗难译,但已有不少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诗歌英译研究,并在这一研究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本文以唐诗《游子吟》为例,解读了原诗的创作背景,并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来给原诗做出了自己的翻译,再分析“音美”、“形美”和“意美”在译本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游子吟》;英译;音美;形美;意美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 不成“诗”,无“歌” 没有“诗”。
(钟如雄,2006)这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是说古诗歌本身就有着“音美”的特性。
孟郊的《游子吟》就是一首让后人琅琅上口的乐府韵律诗。
选《游子吟》作译本分析的原因在于原诗做到了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三美”,即音美、形美和意美,笔者想要通过对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理解后,结合这“三美”力求翻译出与原诗对照的译本。
一、《游子吟》原诗解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游子吟》是中唐诗人孟郊所作,由于他深情地歌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引起了无数后人的共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后,体味到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颂母之诗。
全诗共有六句,每句只五个字,诗的前两句刻画出一个慈祥的老母亲穿针引线,为即将远去的儿子赶制衣衫的情景,形式上采用对偶句式,“慈母” 对“游子”,“手中”对“身上”,相互依托,亦颇具韵律美感。
“临行密密缝”和“意恐迟迟归”则是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其中“密密”与“迟迟”交叠呼应,虽无言语,却使得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于生活细微处显露无疑。
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翻译作为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语言活动,其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过程对于诗词的准确传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许渊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方法与技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曲调悠扬、意境深远而广为流传。
它描绘了人们在岁月更迭中对于明月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英译,需要用英语准确表达出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又要保留原词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考虑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特点,我们在翻译时首先要注意保留词的韵律和格律。
诗词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它的韵律和格律是构成其美感的重要因素。
在英译中,我们可以采用押韵或者音韵类似的方式来保留原词的韵味。
比如,在翻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可以选择使用“When will the bright moon be there, drunk under the sky so fair”来保留原词的韵律。
其次,针对原文中的意象和隐喻,翻译需要更加注重准确的表达。
许多中国古典诗词中都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意象的传达对于整体诗意的表达至关重要。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象征人们独处时的思念之情,而“把酒问青天”则展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思考。
因此,在英译中需要准确传达出这些意象和隐喻的含义。
比如,可以将“明月”译为“luminous moon”,而将“把酒问青天”译为“raising my wine, I question the blue sky”。
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又能够在英语中形成一种情感的共振。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视角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美学再现—以《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本为例
On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Take the Four Versions of AutumnThoughts as Examples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AbstractAs a special branch of art,poetry translation is similar to literature creation but has its own particular aesthetic princip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vey the original artistic concept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enable the reader to underg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languag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in implicit meaning, concise expression and rich artistic conception, so the translation of it not only is faithful and equal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but also reproduces beauty in the target language.Chinese poetry is concise in language, distant un mood, clear in rhythm and strict in the building of verse-lines. It is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culture, To convey the beauty in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and let the English readers tend to have the same appreciation as we Chinese do, translating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of positive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translating practice to adop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exploring how to repres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t the original beauty that the classics Chinese poems show from artistic perspective.In addition, it also attempts to mak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Mr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mmarize how he represents and displays the beauty and charm of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that he has made Mr Xu’s translating experiences and three-beauty doctrine, to a large extent and in practical sense, will guide translation beginners to set foot on a correct track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 beginners. What’s more, one point of view is put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Key words: aesthetic reproduction; poetry translation; Autumn Thoughts;Xu Yuanchong;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摘要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 既与文学创作相似, 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
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达、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2、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
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
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
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许渊冲师长教师的英文翻译如下: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midnight stillS老在忠实于原作的根蒂根基上,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即“三美”论)完美地翻译了《枫桥夜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美化之”理论下的英译诗词探讨摘要: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是中国的美学翻译理论丰碑,更是指导中国诗词译出国界的奠基石。
从英译《诗经》到《楚辞》到《英译唐诗三百首》到《英译宋词》《元曲》;再到英译《毛泽东选集》,每一本译作都无不反映着许先生一直所倡导的“美”(音美,形美,意美)、化(深化,浅化,美化)和“之”(知之,好之,乐之),每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在老先生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年轻一代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三美;三化;三之;英译古诗词一、许渊冲印象许钧教授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许渊冲先生的执着和激情,我们今日的中国译坛也许会寂寞许多,会冷清许多,也会黯淡许多。
”这无疑是给许渊冲老先生在翻译文坛地位高度的概括。
首先得益于他丰富且雄厚的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
诚如之后一直影响许渊冲的由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画合一”的理论,也被许渊冲广泛地应用于后来的诗歌翻译当中了。
许渊冲把翻译理论的侧重点放在了“信达”之后的“创新”上,也就是强调一个“tocreate,esp.aestheticcreation.”其次是得益于许渊冲的留学经历和大量的翻译实践。
通过学习实践和磨炼,许渊冲老先生也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诗歌翻译理论,即-----以“美化之”为主体的理论,并且“之”不仅仅是他的翻译理论,“知之,乐之,好之”也成为他做人和做事的信条和原则。
二、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许渊冲的“美化之”理论享誉世界,在中国的诗歌翻译理论界更是举足轻重。
许渊冲认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取其鲁迅先生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他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音美次之,形美最后。
“三美”论是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他的要求是绘画要有悦目的形美,音乐要有悦耳的音美,文学要有感人的意美;而诗词翻译作品要尽量做到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所以也是门综合的艺术。
“音美”不仅指押韵,还包括重复和节奏的问题;“形美”主要指句子的长短,行数的多少,诗行的错落、排列的颠倒,对偶的工整等;“意美”指的是两种文化的对比以及人们的思维习惯,有如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所说的:“Poem is saying one thing,and meaning another.”这就是所谓的意境和说一指二。
许渊冲也同时提出了如何达到“三化”和“三之”的方法论,那就是“三化”(深化,浅化和等化)论: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就是“深化”;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就是“浅化”;折中的译文就是“等化”。
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扬长避短和等量转化。
许渊冲根据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完全可以用于他的“三之”理论。
“三之”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这虽然是哲学上的境界,但是用在文学翻译中也无不可,首先要抓住重点和主题,然后通过锲而不舍的精神,最后达到成功的翻译,这也就是许渊冲的“三之”理论的由来。
也可以成为他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知之是要知道、了解原文;好之时说要自己喜欢译文;乐之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读者乐之,其二是指译者乐之。
”这也是他说的翻译的最高目的,也是再创作结果。
三、许渊冲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在众多的许渊冲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词的英文译本之中,有些译作不仅仅是许渊冲的代表译作,甚至也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史上的杰出著作,下面笔者将在“美化之”理论指导下从原文理解,语法选择,措辞斟酌和背景阐释几个角度来解析许渊冲诗词翻译的过程和特点。
1.唐诗《无题》三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下面先从原文理解和背景分析两方面来看,这首诗是用来讴歌奉献精神的。
但是翻译它的时候,问题出现了。
其一是所谓的春蚕把丝吐尽了,蜡烛的泪液流干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奉献的话,又奉献给谁呢?为什么奉献呢?怎么奉献呢?其二是每句的句尾“残”“干”“寒”“看”是押韵,要怎么样用英语体现出来呢?关于这首诗,许渊冲是这样总结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引用了美国著名的桂冠诗人Frost给诗下的定义:“poem is saying one thing and meaning another.(说一指二)”。
如果只翻译出一而没有翻译出二的话,那么诗歌就翻译得不完整。
“春蚕到死丝方尽”只翻译其一(即word-for-word translation)的话呢,就是“Spring silkworm spins silk till its death.”译文是正确,但是却没有诗的韵味。
而作者李商隐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要献给他的情人的,不能明白地表达出来,所以就借助蚕丝,自然地把诗中的“丝”联想成“思”。
这也是中国古时候人们在表达相思的时候常用的一种委婉的用法。
因此把这句翻译成“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 silk from lovesick.”在译文中加译了“from lovesick”,就是告诉读者,把春蚕比作自己,春蚕吐丝就是我对你的相思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这样这首诗的意境才算是表达完整并且清晰,同时许渊冲也通过这个完成了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把“三美”中的“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整首诗,译文的词尾“part vs. heart, dead vs. shed, gray vs. way, light vs. Height.”韵脚清晰,节奏明快,又把“音美和形美”突出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反复诵读,仍然余香满口。
2.《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2毛泽东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此英译文许教授最感自豪之处就是最后一节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直译成中文就是:“(大多数中华女儿)面对炸药(炮火)而不是在脸上搽粉(化妆)”,从语法的选择和措辞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许渊冲的功力了。
能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搭配出两个不同的词组,而且能用这两个词组大致表达原诗的意思,这就是许先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地理解了。
互文,也叫互辞,是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Powder the face →face n.脸powder vt. 擦粉,化妆Face the powder →face vt.面对powder n.化妆用粉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Leaving the White Emperor Town at DawnLeaving at dawn the White Emperor crowned with cloud,这首诗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在“彩云”二字上。
许渊冲先生就在这两个字的翻译上下了大功夫。
他采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诗画合一”的方法。
金碧辉煌的云具体的分析起来就是从文化背景分析阐释的角度他试图做到“不说美而其美自现”。
这本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叫作“不用颜色和色彩自现”。
用在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真的是恰如其分。
其实“彩云”二字正是全诗意境的主要体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诗人李白正是早上日出的时候出发,所以他所看到的河两岸的景物极有可能是笼罩在那片金光璀璨之中,日出的光芒确实如是;其二是因为李白当时的心情所致,因为他当时怀着极其愉悦的心情且归心似箭,所见与所感应该都是美好的,所以蒙上一层金色也不稀罕。
许渊冲先生曾为此专门考察了三峡附近那个时辰的景色,其结果当然不同,但是可以揣摩出李白当时的心理和心境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一点,那么意境美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用“crownedcloud”,即说出了颜色,也暗示了心境,真是一举两得。
而意美则是主要功臣了。
四、对英译诗歌的思考许渊冲在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精髓之后,发展了自己深刻而实际的“美化之”翻译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鼓励着我们可以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读懂读透许先生的“美化之”翻译理路,在理解和翻译我国古典诗词的时候就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思考模式和深度,真正从意境和方法上把握古诗词的灵魂,用恰当的方法,把译作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参考文献:[1]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许渊冲.诗书人生[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