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工业园区发展概况人类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漫长历史中,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自然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些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并对全球环境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特别是进入18 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逐步建立了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工业集中地的工业园区也逐渐发展起来。
工业园区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复兴和城市重建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依靠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先进运输设备的发展,使适度远离城市的工业园区得到了发展。
1、起步阶段(1950 年代——l970 年代)
1950 年代末,出口加工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兴起,工业园区作为一种发展手段被广泛采用。1959 年爱尔兰兴建香农国际机场自由贸易区,贸易区内既可进行转口贸易、储存,又可进行加工,区内企业享受财政上的优惠政策,这种产业区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出口加工区的正式诞生。台湾是亚洲最早兴办出口加工区的,而且在1965 年制定了《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高雄、新竹、台中等分别建立了出口加工区,而且均业绩斐然,成为早期工业园区的典范。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效仿,广泛通过工业园区(又称工业团地)的形式发展各类制造业。随着欧美日等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被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这进一步带动了这些国家的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完成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转型阶段(1970 年代——1980 年代)
到1970 年代后期,随着能源危机和全球竞争局势的影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一些经过精心规划、环境优美、区位良好、以充分的绿色空间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城市郊区发展起来。同时,为了复苏冷战结束后停滞的经济,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美国,早在1951 年就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即俗称的硅谷。其后又相继建立了300 多个高科技工业园区,约占全世界总数的1/3 。硅谷地区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了高科技工业的中心,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取得
了引以为傲的非凡成就,也成为了世界学习的典范。
3、发展阶段(1980 年代——至今)
从近20 年来看,各种类型的加工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更是发展迅猛,且呈现出形式多样、功能综合、发展加速的趋势,据1996 年国际发展委员会调查显示,全球各类工业园区的总数超过12000 个,其中从事出口加工的工业园区有500 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lOOO 多个。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园区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和资源优势的差异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向。一方面由于受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外,受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进程加速的推动,加工工业型工业园区在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正如日中天。同时,为了摆脱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落后局面,发展中国家也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和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引导区域产业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达国家得到持续发展,依托高校、研山东农业人学硕十专业论文究机构等迅速发展起来的科学园、技术城成为发达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点,加强大学与工业的联系,完善居住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已是很多国家发展工业经济的必由之路,据统计,1990 年,美、英、日、德、法等9 个最发达的国家中已建立了220 个高技术区,其中有189 个是在高校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占总数的86%。高技术区的形式已由单纯的研发或生产发展到研究、生产、居住一体化的技术城、科学城。
二、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1、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①探索阶段(解放初期——1970 年代末)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最早出现在“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当时的工业园区只是以某一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在偏远地带进行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产业类型单一,基本只是劳动和土地密集型领域的工业混合体,混杂在无污染和污染工业之间。但它们由历史上无计划、分散建设进入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建
设
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在这段时期内积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改造进程,也大大提高了一些城市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②起步阶段(1980 年代初——1990 年代中期)
从1980 年代初到1990 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轨道,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14 个开放城市,并建立了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真正意义
上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在我国兴起。这一阶段的工业园区有了更好的用地规划,从用途和相容性上对工业进行了分类,且对各种用地内的建设指标、空间形态等有了更加详细的量化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工业越来越广泛地涉及到研究与开发等知识型活动,所以愈发重视工业运行所处的环境,新的园区更着眼环境美化和绿地建设,工业园区趋向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
③发展阶段(1990 年代后期——至今)
1990 年代后期至今,工业园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业园区除了其基本职能以外还要肩负城市拓展区的功能,因此在工业园区规划中设置了更多的居住、娱乐、贸易、管理等配套功能的用地,在工业园区的空间形态控制和绿地景观体系构建上更注重与城市的衔接,在规划控制和引导手段、方法上更加强调与工业园区实际建设中的适应性,使工业园区的规划更具灵活性,促进工业园区成为了城市新的增长极。
工业园区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助推器,城市化的加速器,工业园区从最初封闭式的改革开放试验基地,转变为开放式的发展窗口,进而成为扩展老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2、我国工业园区的现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纵深展的新格局。据相关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己达6000 多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产业经济开发区54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53 个(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38 个,另外还有省业开发区900 多个,市级、县级、甚至村镇级产业园区更是数不胜数。我国工业园区虽在数量上发展迅速,但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往往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中、西部的分布比例约为0.25:0.07:l,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比例约为2:3:1l,占国土面积70%的西部地区只设置了13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0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尽管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不平衡,但是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使工业园区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2 年,全国49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歼发区实现GDP3109.50亿元,工业总产值786.674 亿元,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一般高于全国10~20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16 个开发区的增速尤为明显,各项指标的增幅除出口额外,其余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开发区1-2 个百分点,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