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十一章整理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考:
你怎样看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日凌晨1时多,市公安局派人要求将尸体 运至殡仪馆,遭家属再度拒绝。 凌晨2点,武警开着消防车再次试图进入, 人群将轮胎砸穿,有七八名武警受伤。20 日下午,死者表弟王子豪把自己和冰棺关进 酒店大厅内间小屋,备上了两桶汽油,准备 随时同归于尽。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朱清时
朱清时是一位中国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校长。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2010年12月15日,筹备三年的南方科技 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 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 “我们要想一步到位办成一所一流大学。我 们没有时间去做这么长的时间申请。我们只 好先行先试。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 凭。”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 2009年6月17日晚8时许,石首市公安局 接到群众报警,该市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 具坠楼男尸。警方现场初步认定是自杀,并 要求将尸体带走解剖,遭到死者家属的拒绝 。经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本地人 ,该酒店厨师。家属对死因及遗书的真实性 表示怀疑,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引来众 多群众围观。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
筹办三年多后,仍未获得“招生许可证”, 南方科技大学去年年底作出决定:拟自主招 生并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 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方科大将 自发文凭与学位。
毛概第十一章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居于引领地位。
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是党确定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它的实现,标志着跨越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此之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对于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义重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3. 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成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是指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内涵全年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小康。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全面,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差距、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差距。
全面小康,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一)经济保持中高速的增长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全要素增长明显提高,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三)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改善,户籍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毛概10、11、12章浓缩重点
7.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怎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0.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的处理的必然结论;2.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不能放弃我国正当权益,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10.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世界各国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 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 3、“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 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 主义”
——邓小平
所以我们要坚信: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 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根本原则。 ——邓小平
历史行进的巨轮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私有制下必然产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 社会主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是与以往一切旧 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
你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 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 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 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成就
不足和目标 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
2015年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已超过67万亿 元,一大批重要工农 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 首位,经济总量跃居 世界第二。
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 中国的果断决策 和政策效应 ,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 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 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 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 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ຫໍສະໝຸດ 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
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 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同等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 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 目标。
毛概11章
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浙江东阳花园村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目录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单位:万人) 大专及以 上, 4571, 4% 高中和中 专, 14109, 12% 未上过学, 8950, 8% 扫盲班, 2143, 2%
小学, 45191, 38%
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
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任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我们提高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这一《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 则和重大部署。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道家
阴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墨家
兼爱、非攻、爱无差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 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爱人若爱其身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 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初中, 42989, 36%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2000年,世界 卫生组织在对 191个会员国进 行的医疗卫生评 价中,我国排在 第188位。
毛概第十一章
•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 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
中特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 积极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 系的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服务 • 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事业的根本力量
中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中特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民族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加以解决。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 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 主体和基础。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2、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
理论 第十 四讲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目 的和 依靠 力量
其次,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再次,是由工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历史地位决定的。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毛概 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二 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 的集中体现
• • • • 三队性质表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刘: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 90年历史表明,我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 切,大于一切,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 庄严使命
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 高举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 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 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党的领导是核心,保证方向,和前途,发挥作用 • 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凝聚力和感召力,统一和振兴的动 力 • 巩固思想政治基础,——党的领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 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 16字方针
第三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族人民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 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价值的主体, 创造价值,享受价值 • 人民群众建设和创造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 享受者 •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 本保证
二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特色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1、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 马克思:未来生产力的发展迅速,生产是以所有人的富裕 为目的 • 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以往的社会不可能实现,公有制才能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共同贫 穷,而是共同富裕。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简答题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毛概11章14章内容总结
11章内容总结本章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西方近现代都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关的设想,但是由于各种旧制度弊端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均无法实现。
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宣言》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途径。
在中国,社会和谐是中共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可以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更好的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
我的看法: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
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
还有垄断性行业,它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我们党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的问题。
农民、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成本或代价,应当想方设法予以适当的补偿。
毛概第十一章
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 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 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 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 能够经受风险。” 这些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12 49_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 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
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3、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对 未 来 社 会 发 展 方 向 的 科 学 设 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 基础上,消除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 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 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
49_ 2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 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世界上几种主要语言来看,“社会”一词主要是 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 ●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 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 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 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 例子。 49_ 21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期末重点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为人民服务是到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它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多选,为什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多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3.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多选,为什么人民解放军是、、、、、、、的重要力量?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多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毛概第十章和十一章总结
毛概第十章和十一章总结(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章1、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的潮流文化。
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2、为什么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四有”之间的关系:(1)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2)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思想的体现;(3)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4)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5、培育“四有”公民的必要性:(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2)培育四有公民,提供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3)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毛概第十一章小结
第十一章小结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毛概第十一章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1. 必要性:改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具有新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斗争的主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的原则1. 坚持党对改革集中统一的领导。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取决于党和党的领导。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统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
2. 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
3. 坚持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要内容总目标: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要求:制度更加科学、完善,为党的事业、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1 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 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 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一).含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之道和谐社会。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他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无安眠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其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是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同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闵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向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政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具有必然性,而且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具备的物质基础——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化解各社会矛盾的坚实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巩固,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差距扭转,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同时,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