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精彩开篇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2.熟悉《论语》中第十二章的内容,并理解孔子学说中关于“仁”的观念。

3.能够运用孔子学说关于“仁”的观念,对待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评价。

4.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论语》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熟悉《论语》中第十二章的内容,并理解孔子学说中关于“仁”的观念。

2. 难点能够运用孔子学说关于“仁”的观念,对待他人和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评价。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总结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介绍《论语》在中国文化和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论语》的作者孔子的生平。

2. 学习新知1.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第十二章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总结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并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探究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3.教师总结课堂讨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3. 拓展应用1.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案例,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案例,深入思考“仁”的内涵和实践。

2.演绎孔子学说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案例,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学业,积极参与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孔子学说关于“仁”的观念,并联系教师提供的文本材料,深入探讨“仁”的内涵和实践。

2.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的一次‘仁’之举”的文章。

六、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阅读材料的理解情况,通过问答、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常态化评估。

2.通过小组研究、课堂表述、个人文本创作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根据《论语》中关于“仁”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自己的《仁》文字或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七年级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谋”“忠”,以及判断句、省略句等句式。

学习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的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语句,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如自省、诚信、好学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领会文中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语句所表达的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蕴含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珍惜时间的意义。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孔子及弟子的画像、生平简介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论语》相关的动画视频(展现孔子讲学等情境)、文言字词解释资料。

2.学生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尝试翻译课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有关孔子讲学的动画视频,画面中有孔子与弟子们围坐讨论、孔子周游列国等场景。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孔子的名言,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领略孔子的智慧。

”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音明意(10分钟)1.教师播放《论语》十二章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注意停顿和语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论语》十二章原文阅读与翻译:包括《学而》、《为政》、《八佾》等十二章经典语句。
2. 分析《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及文化内涵。
然而,我也发现,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仁爱”、“中庸之道”,仅仅依靠理论讲授还不足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但我觉得在引导讨论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我也意识到,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平台。
- 举例:如何将“和为贵”的原则应用到同学之间的相处中,处理人际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向别人学习或者教别人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孔子的教育智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展示了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以及如何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 ) 箪(dān)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实践。

教学重点:《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等。

教学准备:《论语》十二章课文PPT课件,包含孔子的生平简介、《论语》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论语》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儒家思想。

学生作业本、笔、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论语》”心得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和《论语》的历史地位。

2. 通过与《论语》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和《论语》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仁”、“礼”、“智”、“信”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讨论孔子的主要思想和道德观念。

深入探讨(15分钟)1. 思想解读:分析《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如仁爱、礼制、中庸、君子等,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2. 现代应用: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举例:古文中一词多义、句式倒装等,如“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己”和“复礼”。
(2)对《论语》中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难点举例:如何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观念。
(3)将《论语》中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难点举例:如何将“吾日三省吾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
(4)对《论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的理解。
-难点举例:了解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思想观念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利用多媒体、故事、情景剧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仁和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道德、人生等方面的见解,领会其思想内涵。

学习孔子及其弟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字词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背诵,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论语十二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道德、人生等方面的见解,领会其思想内涵。

学习孔子及其弟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字词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背诵,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论语十二章思想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资料和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生平事迹;准备字典和笔记本,用于查阅和记录字词含义和翻译全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子及其弟子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及其弟子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学习字词: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理解文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和讲解。

探究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内涵,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句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名句所蕴含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品读经典: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背诵,深入品读经典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难点)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素养)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修身、为学之道。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得到启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书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孔子(前551 - 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3.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三)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关讨论。

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2.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统编版)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论语》言简义丰,诸家解说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妨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

介绍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进入蛟头中学一个月的小蛟同学发现学校的角落放置了一些有字的石头,查阅资料才知道很多内容都来自《论语》,这些内容,或教导我们如何求学,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小蛟同学决定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他和班级同学一起,以《论语》十二章为依托,探究其精神内涵,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下一届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

为此他们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归纳整理通文意】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思想灵活多样,涵盖面广,我们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将课本内十二章内容归纳整理,可以分为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两大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进行分类。

(3分钟左右)师:有同学认为有些句子既能体现学习之道也能体现修身养性,所以分类的时候出现同一个句子表达多层思想的情况。

同学们归纳整理的结果如下:【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各章内容,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3.感受《论语》的语言魅力,体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2.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2)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老子、孟子等。

2.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孔子有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字音教学1.展示词语:论(lún)语愠(yùn)说(yuè)三省(xǐng)2.提问: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的读音?明确: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3.继续展示词语: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4.提问:这些词语又该怎么读呢?明确:学生朗读,教师强调读音和字义。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五)理解文意1.讲解重点字词:时习:按时温习。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论语十二章》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论语十二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论语十二章》中的关键观点和思想- 解读《论语十二章》中的经典语录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论语十二章》的背景、作者以及关键观点和思想。

并解读其中的经典语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论语十二章》中的观点,鼓励学生展开思辨和辩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思想,通过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论语十二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讲授《论语十二章》的关键观点和思想,解读其中的经典语录,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展开思辨和辩论。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让他们阅读《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并根据理解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学生展示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评估- 学生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写一篇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思考的文章。

- 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成果,并进行互动讨论,评估他们的研究效果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论语十二章》的教材- 课堂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笔记本或纸张注意事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观点。

- 适时进行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儒家思想。

- 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论语十二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2.学会理解《论语》中的典故和成语;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2.60个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典故和成语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了解教材及本课内容教师示范学生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内容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书名,通过教师介绍本课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2.观看视频《论语》十二章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

教师在视频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举例子对课文进行解析。

3.分组学习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章进行学习;2.通过讨论和解读,小组合作完成共同学习的任务,而后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全班同学;3.教师引导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4.巩固练习情景演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表演稿,进行小剧场表演,以增强对经典语言的自信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5.总结提高教师领导学生反思总结,分两个环节进行: 1. 讨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针对教师提出的更高基础的理解问题,探讨自己的困难和答案。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2.语文阅读材料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家长出示一份读书记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则注重学生对《论语》中十二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针对疑难点,我也让同学们在讨论、交流当中寻找答案,及时反馈,同时以本节课中的语言、文字和手势引导同学认识止,增强记忆效果。

在语言组织和表达方面,我在提问时注重发展学生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

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基本内容。

3 . 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4.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

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简介孔子、论语(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注意字音字形愠(yùn)吾(wú)省(xǐnɡ)传(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好(hào)肱(ɡōnɡ)笃(dù)三学习1-6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解释词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指名学生翻译,教师订正(3)提问:这一则孔子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讨论明确: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②“有朋自远方来”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③“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强调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这是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博学而笃(dú)志1.教师朗读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