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心得:因材施教
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6篇)
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6篇)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千古名书是孔圣人孔老夫子所写的。
但是不要以为,《论语》是千古名书,就高不可攀了。
其实,《论语》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像《论语》的最前几句话,“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它正适合我们。
第一句是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这正告诉我们,学习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只要你用心了,复习了,自己的心里是很高兴的。
后面一句是在讲“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我们的心里是很快乐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慧眼找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这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就会有一个能和自己说说心里话的伙伴陪伴自己,人生才会快乐。
最后一句也就是讲“人家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就是君子。
”在自己的生活中,要不断结交新的朋友。
新朋友有时可能因不太了解你而误会你。
你没有生气,也没有怨恨,这就是一个君子的作风。
在人们眼里如圣书一般的《论语》,其实在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
记住,《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教师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全书二十篇。
四百九十二章。
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感悟《论语》的因材施教思想
孔 子非 常 了解 自己学生 的性 格特 点和 特长爱好 。他会通 过观
为, 人生而不同, 既然每个人的天
分有所 差别 ,又 怎么能 用 同样 的
生个人情感的倾向 , 这种倾向不 仅 会影 响教 育教 学 的效 果 ,还会
对 学生 健全人 格 的塑造 构成极 大
察、谈话等多种途径认真地 了解
也” 。由此可 见 , 因材施 教是 面 向
“ 心不 同 , 人 各如 其面 ” 每个 。 学 生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个 性 特 点 , 教 育者 只有 发现 、承认 并巧 妙利 用 学生 不 同的个性 特 点 ,才 可能
损以德行著称 , 道德修为很好 , 但 处理 政事 的能力 不强 ,因此 孔子 虽称其孝 , 却不建议他做官 ; 宰予 口才很 好 , 也 曾因 白天打 瞌睡 , 但
能 准确指 出每个 学 生 的优 点和 劣 势 。 由为人率 真 , 情过 于伉 仲 但性
直 , 时甚 至会 正面 顶撞孔 子 ; 有 闵
上展 开 的教 育 ,其 主导思 想正 是
以人 为本 。
朱熹在《 论语集注》 中说 : “ 夫子教 人 , 因其 材 。”圣贤 施教 , 因 各 “ 各 才 , 以小成 , 以大 成 , 人 弃 小 大 无
下 , 可 以语 上也 ” 不 。他把 学生划 分 为“ 上人 ” “ 、 中人 ” “ 、下人 ” 三个
.
—
蔫 慈 瀑 蠹
行 非 常 高 尚 ,言谈 举 止 温 文 尔 雅 , 至能做到 “ 甚 问一 知 十 ” 因 , 此深 得孔 子 的喜 爱 。对于颜 回这
和要求 。 这就 相 当于 给学 生列 出 了一 个 基本 的学 习框 架 , 细化 了 大 而宽 泛 的学 习要求 , 于学 生 便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3篇《论语》在其成书后即作为一个整体在思想层面对后世产生影响。
以下是我想与大家共享的是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盼望能对大家有协助!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一:这个暑假看完了《论语》这本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
在略读了论语后我好像也有获益匪浅的感觉。
《论语》是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他的学生日常言语所撰写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上主见仁,在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就是因为有孔子才会有今日的《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
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对我们的用处之大了。
作文网小学我们从小承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情愿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那么,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亲密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丢失原那么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全部人的过失。
《论语》告知我们,要本着同等和理性的看法去敬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爱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行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这是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啊,许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果不志向,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是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教会我如何孝敬父母。
而能使我一生受用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书心得(15篇)_1
《论语》读书心得(15篇)《论语》读书心得1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
《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
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
”更先进了一步。
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
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惭愧,我觉的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许多,但人们的品质却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们虽然物质文化不丰富,可精神文化却发展到了顶峰。
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夜不闭户。
而如今有这种现状吗?现在人的品格问题寻根究底起源于教育问题,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内心思想,品质也很少关注。
我曾经做过计算,现在我们一学期共有近四十次考试。
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次考试,人人都关注孩子的分数,极少注重孩子的品格。
分数是什么?分数成了家长们的面子,是用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精力换来的!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高科技的人才,而是考试人才。
这些人墨守成规,整天纸上谈兵,根本不会实际操作,除了考试一无所长。
再说了,就算能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品质不行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北大、清华这些高等学府里的优秀学生还会有个别自寻短见?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论语》读书心得2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论语》,一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经典之作,作为一名教师,在研读它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及其弟子们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又亲切的对话,从中获得了诸多宝贵的启示和感悟。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他倡导“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让我反思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是否给予了那些成绩暂时落后或者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不自觉地更倾向于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略了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努力却进步缓慢的孩子。
《论语》让我警醒,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应该因材施教,发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学习之道。
它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懂得及时复习所学,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却很快遗忘,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复习巩固。
因此,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定期回顾所学内容,让学习成为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与思考的紧密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更要鼓励他们思考、质疑、探索。
例如,在讲解数学问题时,我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我会耐心倾听,与他们一起探讨,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让我意识到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
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实现的原因
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及实现的原因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的话语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孔子提出了治国教导政治的“以材施教”的办学思想。
他认为,把学生根据具体能力去教育,给学生一个能较易学习的教育机会,不定让学生背书经卷,也不定让学生学习宏大的历史政治哲学思想,只是定让学生学习根据他们的能力及兴趣去实践积累的各种理论材料。
为了实现以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积极倡导采用“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既谆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又以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成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这正是榜样带动学生进步的体现,也能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以练就实践各种理论知识。
另外,孔子建议要把书本教材编排一起,让学生清楚地辨认出书本里的知识点,并能从中吸收到正确的知识。
与此同时,他还倡导要把书本教材、榜样示范和真实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练就可以实践的能力。
孔子提出的“以材施教”思想,从德育教育、社会教育和知识教育等各个层面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它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孔子正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他鼓励学生要脚踏实地,不要画虎不成
反类犬,以迎合学生具体情况所做调整,从不会造成让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
总之,孔子的“以材施教”思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它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实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今天我们强调分层指导和灵活教学的依据和基础。
论语读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读书教育心得体会精选篇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关于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关于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关于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两千多年来,《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无不影响着中华文化。
并且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我们生活的当今社会,《论语》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它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笔者从孔子思想中的“孝”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作为参照简单阐述论语中孔子的思想。
一、从《论语》看孔子孝的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虽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去推敲研究。
孔子视“孝弟”为“修德”之必备条件,先于学文且与谨信、爱众、亲仁等。
品质修养平起平坐。
可见“孝”在孔子“仁爱”理论体系架构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孝的内涵1、物质奉养民以食为天。
孝道的基本当然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不畏寒冻,不忧饥馑,保障父母基本生存条件。
物质奉养只是让父母“生”,但真正的孝道不仅是让父母不愁吃穿的活在世上,而且是让父母心灵上得到慰藉,更是通过“孝”的施行,培育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本,在“小家”之中构建和谐大同社会的缩影。
所以,物质奉养于孝道来说,虽为基本,但却是最低浅的一层。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子游说:“今之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异于禽兽之处,是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面能有精神层面的尊敬和爱心。
子女要怀着对家庭亲人的义务感、责任感去为人处世,建功立业,多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使父母从中感到光耀,得到社会的尊重。
2、情感慰藉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里仁篇》)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儿女应心存感恩,侍奉父母左右以为报,若不得已远行,也应该体会到父母挂念儿女的心情,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方位,给父母慰藉。
《论语》中的进退——因材施教
《论语》中的进退——因材施教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意是圣人孔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不同回答,反映出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论这句话的对错,人们会有这样的认识至少反映出一点,那就是社会对老师门很高的要求。
每个学生都会有闪光点,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
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要求老师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学生,合理运用教育机智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了如指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常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
在这里,了解学生孔子大致运用了“听其言”和“观其行”两种方法。
第一,“听其言”。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观其行”。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
“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论语》中的教育心得——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在教育实践 中,身体力行 “有教无类”的 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德才 兼备的人才,而 不是为了追求功 名利禄
孔子提倡“因材 施教”,针对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 育
诗教与乐教
诗教:通过诗歌 培养道德情感, 提升个人修养
乐教:借助音乐 陶冶情操,净化 心灵
教育实践:注重 实践,提倡因材 施教
《 尽 单
教 心 量 击
言此
论 简 处
育 得 意 输
XX
——
赅入
语 的 你
阐的
思 述 正
观文
》 点 ,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想 字
中 是
您
汇
与 孔 思
想
的 的
提
报 人 :
实 子 炼
教 ,
践 的 育 请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育 实 践
孔 子 的 教
贰
育 理 念
孔 子 的 教
伍 育孔 影思子 响想的 的教
叁
育 方 法
孔 子 的 教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受教育者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孔子提倡举一反 三的教学方法, 即通过一个例子 来推导出其他类 似的例子,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
孔子常常使用比 喻和类比的方法 来解释抽象的概 念,让学生通过 具体的例子来领 悟其中的道理。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家长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培养 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差异,选择 合适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论语
因材施教论语
《论语》中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概念。
这意味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使他们能够得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这句话意味着对待学生应该根据他们的品质和性格进行个别化的教育,对待优秀的学生要多加培养,对待不好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论语·阳货篇》中也提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子曰:“君子
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才能和兴趣,所以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句著名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
戚戚。
”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方法。
他教育学生要
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能力进行相应的指导,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总之,《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和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并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_论语_看孔子的_因材施教_思想
··2009·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其深厚的内蕴涵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林,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其整个教育理论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孔子言论集成的《论语》则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
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实践的重要做法、重要原则,它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先河。
但是,他没有提出概念,并未理论化。
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说:“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中有许多。
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说说刃。
”曰:“其言也说说刃,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说说刃乎?”(《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教师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深入研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关爱学生《论语》中提到:“仁者爱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我对仁爱之心的几点体会:1.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2. 关心学生,关爱成长。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3. 激发潜能,培养自信。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严谨治学,以身作则《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严谨治学,又要以身作则。
以下是我对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的几点体会:1.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要关注教育前沿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 严谨教学,注重实效。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效,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诚信为本,坚守道德《论语》中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坚守诚信,以身作则。
以下是我对诚信为本、坚守道德的几点体会:1. 诚信教学,树立良好师德。
我们要诚实守信,遵守教育法规,坚守教育道德底线。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学,包括了很多有关教育的智慧。
在这部经典中,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当代教育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论语》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君子之学也,不可以不好,不好也,不足以为君子也。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这也是教育的初衷,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素养。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完善。
教育应该始于儿童,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观念。
孔子认为教育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他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持续性。
在《论语》里,孔子说:“幼而学”的意思是说,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三纲五常”,即父子之间要有慈爱,君臣之间要有忠恕,朋友之间要有信义。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孩子们将会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优良的品格和道德。
《论语》中还提出了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个性,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教育。
这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界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要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擅长的领域给予适当的教育。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而且,《论语》中还提出了教育者的修养和自身的道德要求。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0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0篇)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1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读论语心得体会总结篇2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
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
简述《论语》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简述《论语》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说实话《论语》里因材施教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开始就想,因材施教不就是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嘛,这多简单。
于是我就按自己理解的那样,在教几个小孩子知识的时候,就简单地把他们分成聪明的和不太聪明的两类。
对聪明的孩子,我就给难一点的任务和知识;对不太聪明的孩子,我就给简单点儿的。
结果呢,效果非常不好。
那些所谓聪明的孩子觉得压力太大,而被我看作不太聪明的孩子又觉得被小瞧了,都不乐意跟我学。
后来我又仔细读《论语》,发现因材施教可没那么简单。
就像孔子那样,他对每个弟子都是深刻了解之后才采取不同教育方法的。
比如说孔子对子路和冉有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他的回答就不一样。
因为子路这个人比较莽撞,所以孔子就给他降降温,说要先问问父兄;而冉有比较谨慎,孔子就鼓励他听到就去做。
这就像是厨师做菜,得先了解食客的口味偏好和食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我重新调整了我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我开始花时间和每个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长处短处。
有个孩子很喜欢故事,那我在教他知识的时候就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说教历史就讲有趣的历史故事。
还有一个孩子特别好动,那我就想办法让他在活动当中学习,像通过做游戏来巩固数学知识。
这才像是真的因材施教。
但这过程中也有问题,就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
可能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难点,他要面对那么多弟子,得花多少心血才能做到对每个人都特别了解啊。
所以我觉得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者首先要足够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而且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能只凭第一印象。
总之,《论语》里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很高明的教育方法,但真的要做好很不容易。
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平时看起来很内向,我以为他适应不了小组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后来发现他在熟悉的话题面前就变得很健谈。
所以我就针对他这一特点,安排一些关于他感兴趣话题的小组讨论,让他能慢慢打开自己,融入学习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闻斯行诸
子路问孔子: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 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 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 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 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09年高考全国I卷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 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 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 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理很高兴:小 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 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 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打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 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 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问孝
(一)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是 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 (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弟 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 出 处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 问孝。 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 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 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 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 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 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 语〃阳货》)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意识有待增强。 “人人平等,别人家孩子 能学号,你就不能学好?” 承认个体差异。 更适合的发展(而非“全面发展”)。 自己是自己的教育者。
读《论语》,感受智慧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没有过时。绝 大多数都是恒久的文化财产, 值得继承。
蒲松龄屡试不第
蒲松龄19岁成为秀才,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 试。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到72岁,成 பைடு நூலகம்贡生。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 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 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 创作的《聊斋志异》 ,一直 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 毕家后,终于完成了他的 “孤愤之书”。
读《论语》,我学到了因材施教
0811005
陈睿
闻斯行诸
也子敢曰在行公子冉其子子 兼曰问‘’诸西曰有闻曰路 人‚。闻求?华‚问斯‚问 ,求‛斯也子曰闻‚行有‚ 故也 行问曰‚斯闻之父闻 退退 之闻,由行斯‛兄斯 之, ’斯‘也之行 在行 。故 。行有问。诸 ,诸 ‛进 赤诸父,‛ ‛ 如‛ 之 也,兄闻 之 何 由 惑子 斯 , : ; ; : :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 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 发展。 1.因性(别)而教 2.因龄而教 3.因能力差异而教 4.因性格而教 5.其他
项羽学万人敌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 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史记 · 项羽本纪》) 王项 九王 郡自 ,立 都为 彭西 城楚 。霸 王 ,
ask yourself:“闻斯行诸?闻斯行诸?”
陈丹青招博士
2000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 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 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 遂于2004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 社会,并引起极大关注。
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 榜。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 青的学生。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而同年, 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 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的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陈丹 青向学院通融未果。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还是 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陈丹青说:“我不想怂恿她 考第三次,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而这名考 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幸运的破格录取
吴晗1930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 了一百分的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 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一百 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 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 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专家。 钱钟书报考清华,当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 15分,但是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 取。钱钟书后来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干脆把四题标准答案写出来教我们背,四题之中,我背会了三题,在下午 的补考卷上得到了七十五分,总算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席慕容 《我的数学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