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社会变迁”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产权结构逐步明晰化,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社
了探讨。徐东升(厦门大学)《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 理职能的演变》认为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的 演变不仅表现在地方铸钱管理机构方面,而且表现 在铸钱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演变既有经济原周,也有 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远 远超过唐代,货币需求量大;政治原因是宋代吸取唐
考。此前国内外学者做过不少探索,各抒己见。取得
出,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虽然儒释道三者相互影 响,但毕竟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更为明显。
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
方法.但如何进行正确计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姜密(厦门大学)《试说宋代“系官田产”的类型及其
来源》指出,“系官田产”是宋朝君臣常常议论的话 题。而在汉唐时期.常见以“公田”、“官田”、“皇庄”
学)《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问题》一文从唐 宋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唐宋社会变迁。作者
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农、工、商四大群体在社 会结构的分布状况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社会阶 层的基本样式。该文以唐代律令中有关“四民分业” 的规定、敦煌石室所出“二十五等人图”及唐代判文 所见时人对工商问题的认识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敕
么?唐宋商品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人们价值观念 的变化?这些都是讨论热烈的话题。林文勋(云南 大学)《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一文从历史哲学 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之间的
关系,认为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种发
龙嚣高(清华大学)提交的论文《移民与南宋江南乡
镇市场的发展》通过明清江南乡镇志中所反映的宋
几,因此如何理清研究唐宋社会变革的思路是应努 力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重“流品”与抑 “浮薄”,“崇尚”与“荡涤”,“文士”与“吏能”,交汇与
唐代三级制形成后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这些
都是应加以考虑的。 4、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杨际平(厦门大
再造四个方面勾勒r一条把握唐宋文人群体演进的 线索,强调了文士和文吏的细微差别,为理清唐宋变
和举措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而言比唐代完备,这是因宋代史料比唐代更丰富,但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促使该项制度的完备?也有学者 认为田赋灾免在唐宋时期并未收到多少实际效果。 还有学者提出在分析地方官吏讳言灾伤原因肘,应 将宋最高统治者喜听祥瑞而厌闻灾伤的心理因素考 虑进去。黄纯艳(上海师大)《论宋代发运使》一文, 详细考辨发运使一职,认为发运使始设于唐,到宋代 成为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使职之一。发运使的职责 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兼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 发运使管理着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 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也没有遍设各路的地方机 构。这既保证了上供漕运,加强了中央集权,叉防止 了发运使权力膨胀,是宋代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 系的结果。对究竟是什么原因蒯激了发运使制度的 演变,发运使设立的且的何在等问题.与会者也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起互相抵销的作用。对此,与会学者 有不同看法,认为如何正确估计主客户的数量戒为 该推断是否正确的关键。在估计土地兼并程度时, 也应注意主、客户占有土地的实际数量以及土地占
有背播的阶级关系。有学者指出,计量方法在经济
为,把佛教研究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从中探寻佛 教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 其中的“二十四孝”故事的编纂是受佛教的影响以及 佛教中有关“孝”的论点还须进一步推敲。有学者指
要优于青苗法的制度安排。郭秋兰(厦门大学硕)
《北宋江西盐法变革述论》一文认为,北宋时期江西 盐法发生过两次大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内容、形式与 时代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效果与成败结局的不 同。同时,地方州县的相关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由最初的治理私盐、增加官淮盐供应转为以增加中 央盐课收人为职责。
作为救灾措施,从法制韵角度看,唐朝前期首次加以 法制化,而求朝则趋于详备。同时,地方政府往往是 影响制度实施状况的关键因素。但在这种较为合理 的敢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宋代~直存在着地方官 员讳言灾伤或检放不实的弊病。但我们在评论地方 官员执行制度的不力及其弊病时,不能简单地以“吏 治腐败”一语而概之。其间牵涉到实施制度的客观 条件(如交通状况、时限长短、员嘲少多、程序简繁 等)以及其它翩度的制约(如官吏考课制度、财政分 配制度等),必须加以综合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 价。针对宋代母赋灾免的制度化以及实施的有效性
元史料,就移民对南宋江南城镇市场的发展影响进
行了论述,提出南宋江南市场出现丁前所未有的移 民与市场瓦动的现象。与会学者对这一研究视角颇 感兴趣,同时也对论文涉及的“移民”内涵以及史料 收集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展.既引起了各种社会要素的流动及组合,又冲击了 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美系.并产生了新的社会力
型期前后各代经济的鲜明时代特征。谢元鲁(四川
师太)《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一文认
文所见城市(主要是长安)居民职业结构的某些迹象 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在唐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社会
为,从唐代安史之乱后开始的社会经济变迁的主要
・153・
万 方数据
原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于唐朱之际,出现了一
问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赋税灾免制度就史料反映
郑学檬、陈丽(厦门大学)《地方行政体制、职权 变化与财政经济的关系》一文认为地方行政体制的 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唐朱地方行 政体制和职权的变化以及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的 形成,导致道与中央、州与中央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从而影响封地方政府在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时的态度
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致力于削减地方的权力,这种地
会经济领域交易成本下降,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 济领域控制相对削弱以及市场的扩大等因素所致。 李晓(山东大学)《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纲要》一文把宋 朝的政府购买,纳入到“政府购买”的财政理论框架 中进行整体性研究。对这些新的尝试,与会者在讨 论中一方面肯定借鉴现代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把中国 经济史研究推向蒴{人;另一方面强调应因史而宜,要 注意把撮中国经济史发展的独特性.注意考察西方 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不宜生搬硬套。 3、唐宋财政制度变迁、行政制度沿革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陈明光《唐宋田赋的“捐免”与“灾伤检 放”论藕》指出。田赋灾免成为唐束与国计民生关系 更为密切的政府行为,如何傲到及时、如实,是宋朝
革的思路提供了较好的例证。由于该文聚焦于迄今
学)《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一文利用 宋代有关主、客户数的统计资料对唐末五代北宋时 期的土地集中程度重新进行估算.认为客户耕种土
地的总和等于地主阶级所拥有的土地总和。如此就
研究尚嫌不足的lo世纪前中期,对唐宋变迁过程中 统治群体中的独特一端进行论述,引起与会者的关
等名诃来表示官方拥有所有权的田产。宋朝不沿用 传统的官方用语,而改用“系官田产”一词,不是简单 的用语习惯改变的问题,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社会经 济意义,值得细究。与前朝“官田”相比,宋代“系官
田产”呈现出类型多样化、来源多元化的特点。从所
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已
引起中国学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
・1S4・
促进作用。讨论中,有学者指出,该文将制度史与经 济史相结合进行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但是唐代道
的权力有多大,如何理解道、州行政机构的虚实,道
由虚到实的过渡期有多长,尚需深入研究。郭锋(国 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唐代道制的改革发展与三级 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一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的 地方行政体制有一个从秦汉郡县两级制到明清省府 州县多级制的演变过程,唐代道制的改革及其所引 起的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地位突 出,影响深远,具有总结过去、开启后来,逐渐使三级 制成为以后中国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主导形式的重要
否还有其他原因,如何看待统治阶层中出现的“盛世 平庸”现象?这些问题都得再探讨。张国剐(南开大 学)《佛法与家法——试论中古佛教对于家庭伦理的 影响》认为,佛教对于中国家庭伦理规范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佛教在中古时期的文化下移过程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并推测出人们一般观念中儒家伦理教育
通俗教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很可能是佛教徒最早 编纂的,通过云辩等僧人逐步推广到全国。学者认
的“小生产、大流通”的观点,应引起重视。陈明光 (厦门大学)认为,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的收支和调度 活动需要有更多的商人参与其间,这种事实必然会
讨的热点之一。如何认识和评价商品经济在唐宋时
期的发展水平?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什
影响或制约政府对商人政策的变化,但是究竟是哪
些商人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获益,应该具体分析。
量.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前后
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转型.而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
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冻国栋(武汉大
2、如何借鉴两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及
唐宋变革问题。王棣(华南师大)《唐宋转型时期的 宋代经济》・文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分析唐宋转型时期的宋代经济,认为宋代在以自然 经济为主的前提下,商品经济日趋广泛深入.私有产 权形态日益成为得到整个社会认可的主流产权形 态,国家的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也随之变化.从而构 成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呈现出有别于转
k乏。
声,。芦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l期
“唐宋社会变迁”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万盈
近年来,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的关注。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厦门大学
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引人注目的,最主要 的变化乃在于“四民分业”界限的相对模糊以至混
大学举行。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 多名唐宋史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这是
大陆地区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首次聚集一堂,就唐
宋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学术对话,会议的组织形 式和研讨戚果获得与会者的赞赏。研讨会提出了不
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观点。 J、商品经济与唐朱社会变迁的关系,是这次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经济掩盖下的商品生产”,以及有的学者提出
历史系和图书馆主办的“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
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8日至21日在厦门
杂,此外则是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
所可涵盖。尽管如此,在当时社会所有的职业类别 中,农民这一阶层仍然而且还将长期在中国古代社 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对唐宋变革时期工商业 者社会地位的提高问题,不可予以过高的估计。在 讨论中,郑学檬(厦门大学)指出,对中国古代存在的
济因素。也有学者认为,三级制管理体制在魏晋南 北朝时就已出现,它对唐代的三级制体制有无影响?
容和范围应进一步做出界定。
5、唐来社会变化的其他方面。邓小南(北京大 学)《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一文 指出,以前学界在关注社会变化时,往往由隋唐上溯 到魏晋南北朝,而由中晚唐关注到来代的则寥寥无
改进唐朝田赋灾免制度的立法考虑。而以减免赋税
方管理体制反映在铸钱七,就是唐束地方政府铸钱 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王文东(厦门大学)《王安石 的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论稿》一文从制度 本身的运行方式和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两个方
面,对学界争论已久的青苗法和常平仓制度的优劣
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常平仓制度在运行方式上比 青苗法更灵活多样,常平仓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
意义。唐朝通过对贞观十道的虚设巡察单位性质的
改革,使之逐渐向实体的地方管理层级的机构方向 发展.并晟终使其单位制度化,行政实体化。此后, 唐廷的地方州县行政,就在作为一级政府的中间权
万 方数据
力机构道的间接管理下运行,形成三级制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在讨论中,有学者指出,在用现代行 政管理理论研究该问题时,不仅政治因素在起重要 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地方行政体制演变过程中的经
注。有学者认为.在宋代出现了“文才”与“吏才”并 重的现象,除了作者提出的“文武”关系的演进外,是
推算出唐末五代时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
总面积的45%上下,而农民所占有的约为55%上
下。到北宋中、后期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下降至
36%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上升至64%上下。这表 明,我国封建社会地权的变动并非总是越来越集中, 在土地集中的同时,也存在着土地分散的倾向,两者
了探讨。徐东升(厦门大学)《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 理职能的演变》认为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的 演变不仅表现在地方铸钱管理机构方面,而且表现 在铸钱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演变既有经济原周,也有 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远 远超过唐代,货币需求量大;政治原因是宋代吸取唐
考。此前国内外学者做过不少探索,各抒己见。取得
出,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虽然儒释道三者相互影 响,但毕竟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更为明显。
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
方法.但如何进行正确计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姜密(厦门大学)《试说宋代“系官田产”的类型及其
来源》指出,“系官田产”是宋朝君臣常常议论的话 题。而在汉唐时期.常见以“公田”、“官田”、“皇庄”
学)《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问题》一文从唐 宋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唐宋社会变迁。作者
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农、工、商四大群体在社 会结构的分布状况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社会阶 层的基本样式。该文以唐代律令中有关“四民分业” 的规定、敦煌石室所出“二十五等人图”及唐代判文 所见时人对工商问题的认识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敕
么?唐宋商品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人们价值观念 的变化?这些都是讨论热烈的话题。林文勋(云南 大学)《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一文从历史哲学 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之间的
关系,认为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这种发
龙嚣高(清华大学)提交的论文《移民与南宋江南乡
镇市场的发展》通过明清江南乡镇志中所反映的宋
几,因此如何理清研究唐宋社会变革的思路是应努 力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重“流品”与抑 “浮薄”,“崇尚”与“荡涤”,“文士”与“吏能”,交汇与
唐代三级制形成后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这些
都是应加以考虑的。 4、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杨际平(厦门大
再造四个方面勾勒r一条把握唐宋文人群体演进的 线索,强调了文士和文吏的细微差别,为理清唐宋变
和举措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而言比唐代完备,这是因宋代史料比唐代更丰富,但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促使该项制度的完备?也有学者 认为田赋灾免在唐宋时期并未收到多少实际效果。 还有学者提出在分析地方官吏讳言灾伤原因肘,应 将宋最高统治者喜听祥瑞而厌闻灾伤的心理因素考 虑进去。黄纯艳(上海师大)《论宋代发运使》一文, 详细考辨发运使一职,认为发运使始设于唐,到宋代 成为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使职之一。发运使的职责 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兼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 发运使管理着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 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也没有遍设各路的地方机 构。这既保证了上供漕运,加强了中央集权,叉防止 了发运使权力膨胀,是宋代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 系的结果。对究竟是什么原因蒯激了发运使制度的 演变,发运使设立的且的何在等问题.与会者也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起互相抵销的作用。对此,与会学者 有不同看法,认为如何正确估计主客户的数量戒为 该推断是否正确的关键。在估计土地兼并程度时, 也应注意主、客户占有土地的实际数量以及土地占
有背播的阶级关系。有学者指出,计量方法在经济
为,把佛教研究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从中探寻佛 教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 其中的“二十四孝”故事的编纂是受佛教的影响以及 佛教中有关“孝”的论点还须进一步推敲。有学者指
要优于青苗法的制度安排。郭秋兰(厦门大学硕)
《北宋江西盐法变革述论》一文认为,北宋时期江西 盐法发生过两次大的改革,两次改革的内容、形式与 时代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效果与成败结局的不 同。同时,地方州县的相关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由最初的治理私盐、增加官淮盐供应转为以增加中 央盐课收人为职责。
作为救灾措施,从法制韵角度看,唐朝前期首次加以 法制化,而求朝则趋于详备。同时,地方政府往往是 影响制度实施状况的关键因素。但在这种较为合理 的敢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宋代~直存在着地方官 员讳言灾伤或检放不实的弊病。但我们在评论地方 官员执行制度的不力及其弊病时,不能简单地以“吏 治腐败”一语而概之。其间牵涉到实施制度的客观 条件(如交通状况、时限长短、员嘲少多、程序简繁 等)以及其它翩度的制约(如官吏考课制度、财政分 配制度等),必须加以综合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 价。针对宋代母赋灾免的制度化以及实施的有效性
元史料,就移民对南宋江南城镇市场的发展影响进
行了论述,提出南宋江南市场出现丁前所未有的移 民与市场瓦动的现象。与会学者对这一研究视角颇 感兴趣,同时也对论文涉及的“移民”内涵以及史料 收集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展.既引起了各种社会要素的流动及组合,又冲击了 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美系.并产生了新的社会力
型期前后各代经济的鲜明时代特征。谢元鲁(四川
师太)《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一文认
文所见城市(主要是长安)居民职业结构的某些迹象 为例进行研究,认为在唐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社会
为,从唐代安史之乱后开始的社会经济变迁的主要
・153・
万 方数据
原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于唐朱之际,出现了一
问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赋税灾免制度就史料反映
郑学檬、陈丽(厦门大学)《地方行政体制、职权 变化与财政经济的关系》一文认为地方行政体制的 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唐朱地方行 政体制和职权的变化以及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的 形成,导致道与中央、州与中央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从而影响封地方政府在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时的态度
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致力于削减地方的权力,这种地
会经济领域交易成本下降,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 济领域控制相对削弱以及市场的扩大等因素所致。 李晓(山东大学)《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纲要》一文把宋 朝的政府购买,纳入到“政府购买”的财政理论框架 中进行整体性研究。对这些新的尝试,与会者在讨 论中一方面肯定借鉴现代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把中国 经济史研究推向蒴{人;另一方面强调应因史而宜,要 注意把撮中国经济史发展的独特性.注意考察西方 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不宜生搬硬套。 3、唐宋财政制度变迁、行政制度沿革对社会经 济的影响。陈明光《唐宋田赋的“捐免”与“灾伤检 放”论藕》指出。田赋灾免成为唐束与国计民生关系 更为密切的政府行为,如何傲到及时、如实,是宋朝
革的思路提供了较好的例证。由于该文聚焦于迄今
学)《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一文利用 宋代有关主、客户数的统计资料对唐末五代北宋时 期的土地集中程度重新进行估算.认为客户耕种土
地的总和等于地主阶级所拥有的土地总和。如此就
研究尚嫌不足的lo世纪前中期,对唐宋变迁过程中 统治群体中的独特一端进行论述,引起与会者的关
等名诃来表示官方拥有所有权的田产。宋朝不沿用 传统的官方用语,而改用“系官田产”一词,不是简单 的用语习惯改变的问题,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社会经 济意义,值得细究。与前朝“官田”相比,宋代“系官
田产”呈现出类型多样化、来源多元化的特点。从所
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已
引起中国学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
・1S4・
促进作用。讨论中,有学者指出,该文将制度史与经 济史相结合进行研究,视角比较新颖。但是唐代道
的权力有多大,如何理解道、州行政机构的虚实,道
由虚到实的过渡期有多长,尚需深入研究。郭锋(国 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唐代道制的改革发展与三级 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一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的 地方行政体制有一个从秦汉郡县两级制到明清省府 州县多级制的演变过程,唐代道制的改革及其所引 起的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地位突 出,影响深远,具有总结过去、开启后来,逐渐使三级 制成为以后中国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主导形式的重要
否还有其他原因,如何看待统治阶层中出现的“盛世 平庸”现象?这些问题都得再探讨。张国剐(南开大 学)《佛法与家法——试论中古佛教对于家庭伦理的 影响》认为,佛教对于中国家庭伦理规范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佛教在中古时期的文化下移过程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并推测出人们一般观念中儒家伦理教育
通俗教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很可能是佛教徒最早 编纂的,通过云辩等僧人逐步推广到全国。学者认
的“小生产、大流通”的观点,应引起重视。陈明光 (厦门大学)认为,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的收支和调度 活动需要有更多的商人参与其间,这种事实必然会
讨的热点之一。如何认识和评价商品经济在唐宋时
期的发展水平?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什
影响或制约政府对商人政策的变化,但是究竟是哪
些商人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获益,应该具体分析。
量.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前后
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转型.而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
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冻国栋(武汉大
2、如何借鉴两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及
唐宋变革问题。王棣(华南师大)《唐宋转型时期的 宋代经济》・文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分析唐宋转型时期的宋代经济,认为宋代在以自然 经济为主的前提下,商品经济日趋广泛深入.私有产 权形态日益成为得到整个社会认可的主流产权形 态,国家的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也随之变化.从而构 成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呈现出有别于转
k乏。
声,。芦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l期
“唐宋社会变迁”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万盈
近年来,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的关注。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厦门大学
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引人注目的,最主要 的变化乃在于“四民分业”界限的相对模糊以至混
大学举行。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 多名唐宋史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这是
大陆地区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首次聚集一堂,就唐
宋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学术对话,会议的组织形 式和研讨戚果获得与会者的赞赏。研讨会提出了不
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观点。 J、商品经济与唐朱社会变迁的关系,是这次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经济掩盖下的商品生产”,以及有的学者提出
历史系和图书馆主办的“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
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8日至21日在厦门
杂,此外则是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
所可涵盖。尽管如此,在当时社会所有的职业类别 中,农民这一阶层仍然而且还将长期在中国古代社 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对唐宋变革时期工商业 者社会地位的提高问题,不可予以过高的估计。在 讨论中,郑学檬(厦门大学)指出,对中国古代存在的
济因素。也有学者认为,三级制管理体制在魏晋南 北朝时就已出现,它对唐代的三级制体制有无影响?
容和范围应进一步做出界定。
5、唐来社会变化的其他方面。邓小南(北京大 学)《走向再造: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一文 指出,以前学界在关注社会变化时,往往由隋唐上溯 到魏晋南北朝,而由中晚唐关注到来代的则寥寥无
改进唐朝田赋灾免制度的立法考虑。而以减免赋税
方管理体制反映在铸钱七,就是唐束地方政府铸钱 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王文东(厦门大学)《王安石 的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论稿》一文从制度 本身的运行方式和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两个方
面,对学界争论已久的青苗法和常平仓制度的优劣
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常平仓制度在运行方式上比 青苗法更灵活多样,常平仓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
意义。唐朝通过对贞观十道的虚设巡察单位性质的
改革,使之逐渐向实体的地方管理层级的机构方向 发展.并晟终使其单位制度化,行政实体化。此后, 唐廷的地方州县行政,就在作为一级政府的中间权
万 方数据
力机构道的间接管理下运行,形成三级制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在讨论中,有学者指出,在用现代行 政管理理论研究该问题时,不仅政治因素在起重要 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地方行政体制演变过程中的经
注。有学者认为.在宋代出现了“文才”与“吏才”并 重的现象,除了作者提出的“文武”关系的演进外,是
推算出唐末五代时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
总面积的45%上下,而农民所占有的约为55%上
下。到北宋中、后期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下降至
36%上下。农民占有的土地上升至64%上下。这表 明,我国封建社会地权的变动并非总是越来越集中, 在土地集中的同时,也存在着土地分散的倾向,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