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铸成的尖削外轮
这类钱在具有尖削外轮钱中占绝大多数,清朝铁钱大部具有尖削外轮。
其外轮形状尖削而略呈浑圆,铸工一般,有些由于印模后合模不严,致使正背两钱面在分型面处错动,钱形略呈椭圆,穿孔内也有错动,导致穿孔变小。
在上串打磨外轮时,椭圆形两长轴处外轮所受的锉磨多于短轴处外轮,分型面错出部分受的锉磨多于缩进的。
所以在同一钱外轮上有的部分已经锉磨平滑,有的局部仍保留尖削外轮。
铁钱由于质地坚硬,不易加工,而且大量发行铁钱是在内外交困的咸丰年间,目的是为了支付巨额的军饷,所以要求快,图快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偷工减料,所以大部分清朝铁钱的外轮没有经过很好的锉磨,有的甚至保留着浇铸口。
这些尖削外轮上留有的铸造痕迹,说明了它们的母钱也具有尖削的外轮。
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
(二)冷加工方法形成的尖削外轮
这类钱的数量很少,品相均较好,铜质细密,文字笔划清晰,字口较深。
在没有经过磨损和磕碰的钱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车削或锉削的痕迹,甚至有些在车削加工过程中发生的“啃刀”现象都清晰可见。
同时它们中的大部穿孔也是由锉削完成的。
从它们的铸造特点和加工精细来看,它们就是母钱了。
笔者尽可能多举一些例子,以支持以下的分析说明。
图16乾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
直径2.85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6厘米,重6.88克。
黄铜质,制作精细,地张光滑,文字笔划清晰,无任何含糊不清之处,部分笔划旁尚能看出雕刻痕迹。
外轮尖削,穿孔无任何铸造痕迹,系冷加工完成。
图17嘉庆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
直径2.4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4厘米,重4.4克。
黄铜质,铸工较好,文字笔划清晰,笔划间尚留有雕痕。
背满文“*”字之半圈同其下横钩铸成时尚有粘连,经刀清理分开。
穿孔系锉成,外轮浑圆,磨损严重。
图18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泉。
直径3.05厘米、穿孔6厘米,重9.6克。
黄铜制作,品相精好,明显的削尖外轮,穿孔为修锉而成,笔划和外郭内缘基部留有铸成的雕痕。
图19道光通宝背满文宝源。
直径2.3厘米、穿孔0.55厘米,重5.6克,黄铜质,铸工精好,外轮锉成尖削状,穿孔为铸成。
图9咸丰重宝背满文当五十。
直径4.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43.9克。
铜质金黄,铸工精湛。
文字规整,文字笔划细瘦高挺,笔划边、外郭内侧、内郭外侧都有很深的雕痕。
这在金属切削工艺中称为“清根”,内孔系锉成,无铸造痕迹。
由于曾参与流通,磕碰磨损严重,但其外轮仍可看出尖削状。
文字之间地张上有铜块高高隆起,但不象通常所见的光滑凸起,而是满布刀痕,快面转折生硬分明。
仿佛取一块厚圆铜版,在文字笔划外、外郭内缘、内廓
外缘处深刻几刀形成钱的样子,又将地张随便稍稍铲低即告完工。
同样版别的钱并不难见,而且不少钱的地张都是这种样子,但是雕刻情况却不尽相同。
图20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
直径5.08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2厘米,重52.5克。
此钱铜色金黄,铸工精良,文字高挺细瘦,地张平坦光滑。
穿孔用锉修成。
外轮尖削,车削痕迹明显。
图21咸丰元宝缶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
较厚重,直径5.1厘米、穿孔1.0厘米、厚0.52厘米,重62.5克。
黄铜质,铸工精良。
文字细瘦高挺,地张光滑略有隆起。
外轮为尖削状,系用车床车成。
外轮有啃刀之处9即由于车成的夹具或刀具的刚度不足,进刀时工件或工刀略向后退让,不能随时车掉铜料,称之为让刀。
直至无法再让时会突然车掉一大块,车出的痕迹要深于正常的切削)。
两平面也留有明显的车削痕迹。
穿孔为铲削而成。
此钱元字左下角,即第一横划左尖端,第二横划的左半部及撇划,自左上方至左下方形成光滑的弧状凹陷。
似乎受过坚硬的圆形物体的打击。
但细看元字表面无任何伤痕,铸成时即是这个样子。
这一圆弧似乎与人的大拇指恰巧吻合,联系到清人笔记中有进呈蜡样之说,可能即为用捏变形的蜡样印模翻铸而成的。
若果真如此,则清钱中确有蜡样矣。
图22咸丰重宝尔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
直径5.05厘米、穿孔0.95厘米、厚0.41厘米,重48.9克。
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
笔划细瘦高挺,宝字从“尔”不从“缶”。
字口地张上还留有少量翻砂后的型砂。
穿孔为铸成。
外轮尖削,系车制而成。
车痕上留有震颤形成的纹路,并有啃刀现象。
图23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大样。
直径5.3厘米、穿孔1.0厘米、厚0.4厘米,重56.8克。
黄铜质,铸工一般,文字细瘦,宝字贝字下二点距目字较远。
穿孔系铸出后修光。
外轮尖削,系用锉刀修成。
图24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
直径5.28厘米、穿孔0.85厘米、厚0.4厘米,重51.5克。
黄铜质,铸工较精,文字高挺有力,宝字明显向左倾斜。
穿孔无铸造痕迹。
系用锉刀修成。
外轮尖削,为车制而成。
图25咸丰元宝背满文宝泉汉文当百。
直径5.15厘米、穿孔1.1厘米、厚0.42厘米,重54克。
背满文宝字出头,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笔划高挺,外轮尖削,为锉削而成,穿孔是锉成。
图26咸丰通宝楷书背满文宝泉,直径2.33厘米、穿孔0.5厘米,重4.8克。
铸工精好,文字生动,与其它宝泉局使用的馆阁体明显不同。
黄铜质。
最早见于《泉币》杂志第十四期。
由马定祥最早发现于北平,多见于山西,为宝泉局铁钱分局在山西平定使用的铁母,其同类铁钱如图27。
图28咸丰通宝背满文宝河铁母。
咸丰时宝河局没有铸行小平铜钱,铜钱中有一种较少见到的瘦金书小字(图29),绝大多数品相极差,可能为未被采用的样钱。
见到的多为铁钱,此为铁母,外轮尖削。
图30、图31、图32为咸丰通宝小平宝直局尔宝、缶宝、珍宝三种铁母。
咸丰时宝直局基本没有铸造小平铜钱,所见的大多为铁母或铁范铜钱。
该三枚钱铸造精良,穿孔和外轮都为锉成,当为母钱无疑。
图33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泉平钱。
直径2.16厘米、穿孔0.55厘米、厚0.15厘米,重3.9克。
铜色金黄,铸工较精,文字纤细高挺,外轮尖削,尚留有锉痕,穿孔为锉成。
确定了清朝母钱具有不同于流通钱的,以冷加工制成的尖削外轮之后,就可以比较准确的给出母钱的特征了。
母钱应当具有铜质好、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字口深、略大于同版流通钱的特点。
铜质好,合金配制合理,铸成的母钱不会产生变形、缺损和漏洞,影响印模的质量;文字笔划清晰无粘连,可以印出清晰完整的钱模;字口深一方面能够保证浇铸时铜液的流动性,也可以提高文字的深度,以免在铸成后打磨时将文字磨平;母钱印模作出流通钱毛坯后要清除表面粘附的型砂,对毛坯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磨去毛坯的粗糙表层,会使流通钱的尺寸和重量都小于母钱。
有了母钱的特征之后在实际拣选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铜质好只是一种说法,尽管已经有人将母钱的成分进行了分析,但目前还无法很好解释铜的成分与表面色泽有无必然关系。
在存世的母钱乃至祖钱中,表面铜色有很大差别。
有的母钱表面色泽金黄,经过磨檫后即变得略呈白色,然后逐渐恢复原来的金黄色。
有的母钱表面本来就色泽发白;也有的母钱表面的金黄色是磨檫不去的。
宝河局、宝福局的母钱中有不少是白铜的;而宝泉局咸丰母钱的包浆是其特有的深黄褐色,有经验的人仅根据色泽即可判断其为母钱。
所以铜色一般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铜质好应当是指铜质细密,没有空泡和砂眼。
2、文字笔划是否细瘦也是相对的,如上面说过的图1
3、图14两枚同版母钱的文字存在明显的肥瘦不同。
所以一方面看文字笔划的肥瘦,一方面还要看文字笔划的精神,是否传神。
如图13的笔划尽管丰腴,但仍可以看出书写时的起笔、收笔和转折顿笔之处。
有些钱的某一版别文字均细瘦高挺,如初唐开元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中某些版别(图34)。
曾经见过一枚政和通宝小平母钱,文字并不细瘦,但地张光滑,不是直接铸成,似乎是专门修光的,文字清晰,字口间很干净,没有任何流铜,母钱精神十足。
对文字笔划的粗细优劣的比较也要在同版钱之间进行。
3、字口深浅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要求。
主要看字口间是否干净利落,可以印出较好的效果。
有些钱的字口尽管比较深,但笔划、内外郭同地张交会处则壅着铜颗粒,这是在母钱印模之后凹模字口边
缘发毛浇铸后形成的。
这样的钱作为母钱印模效果肯定不好。
也有的钱字文高挺,但是笔划顶端边缘有缺损,不光滑整齐。
雕母、母钱和样钱的鉴定
(1)即使合模不严,铸钱时在合模处产生流铜,由于该处在穿
孔的最狭处,不会形成阶台,冲去流铜时较为省力,而且由于穿孔两端为喇叭口形状,可以从任何一面加工。
(2)修成花穿,可以使铸造中跑出的流铜集中在四决处,使穿
孔基本保持方形,可以直接上串打磨外轮,减少工作量。
如果穿孔是方形,铸钱时产生的流铜就聚在穿孔四角,将方孔变为截角方形,接近圆形,无法直接上串打磨。
必须冲去流铜才可打磨。
6、外轮穿孔的修锉:清朝母钱的外轮一般是用冷加工方法制成
的尖削形状,但也不是绝对的。
宝福局和宝浙局有些母钱的外轮呈面大背小形状,即俗称“盆钱”的(图39)。
母钱的穿孔一般都是修
锉形成的,但不是所有具有修锉成型的孔的钱都是母钱。
同治通宝和光绪通宝背满汉文局名套子钱(图40、41),背篆书福寿(图42、43),背楷书福寿(图44、45),背篆书福寿、楷书辛未(图46)
等钱的穿孔几乎都是修锉而成。
这类钱相对少见,有人就根据其穿孔的修锉特征确定其为母钱。
这样的钱单看穿孔是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必须结合其它特征观察分析,综合判断,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我国钱币收藏和研究历史悠久,到清朝中期有明显发展,但当时的钱币收藏和学者的主要目光集中在前朝钱币。
清朝货币由于是当时的通货,容易收集,不引人注意;也有可能为避免嫌疑,如同现在国家禁止非法买卖人民币同样道理。
民国后,中国古泉学会和中国泉币学社开始注意清朝钱币,经过竭力提倡,研究清钱开始形成风气。
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清钱。
经过前人不遗余力的搜罗,加上钱样、祖钱、母钱、样钱的制作精美,普通百姓也乐于作为家传的有历史价值的工艺品收藏。
目前品相精美的钱样、祖钱、母钱、样钱已经很难见到了。
因为大多数是在流通钱中拣选发现的,往往都经过了流铜观察的摩擦磕碰,已经失去原有的气韵了,母钱特征也不是很突出。
近年发现的母钱的品相一般都比不上以前老收藏家的,有些确实失去了母钱的特征。
老一辈钱币学家和收藏家看惯了过去精美的、传世未受损伤的母钱,对当前拣选出的母提出疑问,主要是认为当前拣选的母钱不够精美,因此不算母钱。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
1、钱币的精美与否只是在程度上的差异。
现在拣选的母钱除了精美不如以前的之外,其它特征,包括加工方式、铜制、文字笔划的清晰程度,字口的干净程度都完全可以满足作为母钱的要求。
而且精美与否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只能是相对于某一版别的钱而言。
即使未经流通磨损磕碰,不同母钱的精美程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说存世的制作精度相差很大的钱币都是用同样精美的母钱制作的,恐怕很难有说服力。
2、《大钱图录》说得很明白,母钱外轮隆起如虬脊。
如果这些不够“精美”的外轮隆起的钱币不是母钱,将其外轮加工成这样的用意何在。
将外轮加工成尖削形状是无法按照普通钱的加工方法将钱串起上车床一起成串加工。
而是将它们中间用隔垫隔开,逐一加工其两面。
费事且费力,无法解释其目的。
3、存世的铁母因与铁钱文字相同,即使品相差些,也可以认定为铁母。
它们的外轮都是冷加工成尖削的。
而且另一证据是图47的咸丰重宝珍宝背宝泉当十铜钱。
从版式看当然属于铁母,但是其背面文字残缺不清,无法作为母钱使用。
它的外轮与所有的钱都不相同:是在原有尖削的基础上将“虬脊”顶端用锉锉平,形成两面斜坡,顶端平顶的怪象。
究其原因,是按照母钱加工后,因其背面品相太差,无法作为母钱使用,所以被淘汰了。
但是,为了避免偷拿母钱之嫌,有将其母钱的主要特征——尖削的外轮锉掉,使其变成普通钱。
以上说明尖削的外轮是专门为了作为母钱而加工的。
四、样钱
样钱主要可分为部颁样钱和呈样钱。
(一)部颁布钱是由中央统一制作颁发各省局照式鼓铸的样钱。
样钱制度由来已久,《咸淳临安志》“……高宗皇帝颁降铸钱式御札,曰:‘大小钱样付卿。
乌背者,制作颇精,与开元崇宁所铸相似,然恐费工难办。
素背者,似可作式样’”。
清朝《文献通考》“圣祖继
位,次年改元康熙,铸康熙通宝钱,并令将铸成康熙通宝样钱颁发各省局依式铸造”。
“右乾隆通宝样钱二品……铜质精练厚重,世谓之样钱,盖开炉时颁发各省局依式铸造者,故谓之样钱”。
“”乾隆六年,凡铸钱之法,先将净铜錾凿成重二钱三分者,曰祖钱;随铸造重一钱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钱;然后印铸制钱。
每遇更定钱制,例先将钱式进呈。
其直省开局之始,亦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钱及制钱各一文,颁发各省,令照式鼓铸云”。
从以上记载可知,部颁样前由户局统一为各省局铸造的。
其特点是面文特征统一,背文是各省局名。
其正面文字特征与宝泉局钱近似,但也有差别。
部颁样比较少见的是康熙、咸丰、同治、光绪几种。
康熙通宝的部颁样钱少见(图48),但有时能够发现包括宝台局大样在内的全套,而且比较厚重,不太象清初钱的风格。
咸丰时内外交困,部颁样钱颁发下去后只有少数省局照式开铸,不少省局自做母钱开铸;有的边远省份根本没有铸钱。
《故宫清钱谱》中刊载的小平部颁样钱,颁发下去后大部分省局铸了平线,但其中只有宝昌局、宝浙局、宝云局、宝广局、宝桂局、宝台局等少数局按照部颁样钱开铸,其余各省都自行其是。
宝直局小平主要是铁钱,也有少量与部颁样钱同版铜钱发现(图49),制作不精,不象是样钱。
在《故宫清钱谱》刊载的部颁样钱以外,应当另有一套部颁铁钱样钱,因为北方京师附近几省的铁钱版式例如宝直局、宝德局(图50)与宝泉局小平铁钱很近似。
尤其是宝直局小平铁钱与宝泉局一样
有尔宝、缶宝、珍宝之分,不同之处在于宝直局铁钱通字是方头,宝泉局通字是三角形。
同治部颁样钱《故宫清钱谱》中没有记载。
母钱主要发现有宝广局、宝福局、宝武局、宝晋局、宝黔局、宝陕局、宝直局、阿克苏局、宝伊局。
真正按照部颁式样铸钱的只有宝昌局小平钱,宝云局所铸的小平钱文字与部颁式样有较大差别。
宝广局也发现有部颁式样的行用钱(图51),但是数量很少,不能排除是试铸性质。
光绪部颁样钱以前只见有十六个钱局的当十钱,小平钱只有阿克苏局。
目前发现同样有小平宝浙局、宝福局、宝晋局、宝川局、宝云局、宝苏局、宝武局、宝陕局部颁样钱(图52、53、54、55、56、57、58、59)存世。
部颁样钱的鉴别要熟悉各种年号部颁样钱的文字和制作特征。
文字特征与部颁样钱相同还不一定是部颁样钱,仅能先定为部颁样式,然后从其制作的精整程度、尺寸大小和存世量多少来加以判别。
二)呈样钱是各省局根据部颁样钱试铸成钱后呈送中央审查鉴定,用以核定生产成本的样钱。
咸丰四年河南巡抚英桂奏宝河局铸大钱的工价:“按照钱之大小,分别核给。
当十钱一枚给项工价钱三文八毫;当五十钱一枚给项工价钱六文三毫;当百钱一枚给项工价钱十文三毫”。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认为,为了通过鉴定,核准生产成本,呈样钱的质量当然不能太差,否则无法通过鉴定。
也不应比流通钱的质量高出太多,否则铸钱机构无法负担的起生产成本。
所以呈样钱应当属于流通
钱中比较好的,与流通钱没有大的差别。
有些呈样钱具有明显的特征,如《大钱图录》载:“咸丰重宝当十钱,宝泉局铸,幼云所收,云以精锡和铅铸成,乃仅呈样钱。
”该钱为缶宝当十大样,应当属于铁钱,但用与流通钱不同材质铸成的呈样钱核准成本,乃仅呈样钱。
”该钱为缶宝当十大样,应当属于铁钱,但用与流通钱不同材质铸成的呈样钱通过鉴定和核准成本,并不一定能够铸钱保证质量,所以政府要求:(《文献通考》)“嘉庆元年九月钦奉谕旨,从前各省局铸钱文,局员等听任舞弊,偷减斤两,多掺铅锡,以致质地脆薄,减小模糊。
今开炉鼓铸新钱,自应安部颁式样……但恐各印铸出钱文,不能如进呈式样,一律圆整,又偷减轻小之敝。
嗣后除进呈样钱外,于每年十二月仍将所铸新钱十文,于封印前送交军机处查核”。
说明在呈样钱之外还要另外呈送查核,也同样属于样钱。
呈样钱的形制和铸造精度与流通差别不大,有一定的辩识难度。
有的版别铸造普遍精美,如初唐开元和各类美制版宋钱,政和通宝重和样、重和通宝等。
也只能在大量的同版钱中反复比较,最后确定。
据孙仲汇先生讲,在刊入《古钱币图解》一书中的宣和通宝昂通白铜样钱和宣和通宝肥一白铜样钱都是比较了大量同样版别钱之后得出
的结论。
两枚钱都极其完美,文字笔画细如刀刃,确实与众不同。
但有不少人出于不同原因,都称自己收藏的这两个版别的白铜钱是样钱。
其中有的读书不求甚解,愿意自己的藏品档次高,见到书中刊载的样钱有与手中藏品文字版别相同,就认定是样钱。
也有的是出于牟利目的,以书本为抬价的依据,将自己的藏品拼命拔高,一求善价。
三)还有一类钱,习惯上也称为样钱。
它们是指存世量较少、铸工较好、一望而知是官方发行的钱。
因为它们可能只是铸造发行,停留在样钱阶段,不一定进入流通;或者进入流通后发现使用效果不好或成本太高随即收回。
也有可能是为了特定目的铸造发行的,如给官员发放的薪俸,为了应付中央财政主管部门的核查等,其中也会包括一些呈样钱在内。
一下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1.道光通宝宝源大样钱(图60)。
道光通宝包泉局大样钱常见,尺寸最大可达3厘米。
宝源局大样钱则很少见,尺寸仅有
2.75厘米,铸造均精好。
2.咸丰通宝宝泉局大样钱(图61)。
面文与颁发各省的部颁样钱相同,制作一般,比较少见。
3.咸丰通宝宝泉局大样钱(图62、63)。
面文咸丰二字稍扁,制作精良,单点通者制作更胜一筹。
此类钱有几种,只有图62见到有小型行用钱(图64),其余似乎均未允许通行。
4.咸丰通宝宝源局大样钱(图65、66)。
数量多于宝泉局,宝之贝字开口者又多于闭口者。
不一定是样钱,可能为发放官员的薪俸。
5.同治通宝宝源局大样钱(图67、68)。
数量与咸丰通宝宝源局大样钱相近,通字分为方头通和三角形二种。
细分又有大小字之分。
6.同治通宝宝济局样钱(图69)。
数量很小,字文浅,与机制钱相近,钱身极为厚重,厚3毫米,重达11克。
7.光绪通宝宝泉局大样钱(图70)。
不多见,制作一般,与部颁样钱版式接近。
8.光绪通宝宝源局大样钱(图71)。
不多见,制作精良,有人认为是母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