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家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与《石头记索隐》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学者,教育家。被誉为“学界泰斗”、“中国近代的孔子”、“新文化的守护神”、“文化的导师”。孑民深信徐时栋君所谓《石头记》中十二金钗,皆明珠食客之说。随时考检,颇有所得。是时应《小说月报》的要求,整理旧稿,为《石头记索隐》一册。(《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传略》)蔡元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持民主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如“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即“红”字影“朱明”王朝。“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宝玉在大观园中所居曰怡红院,即爱红之意;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意也”。他在论证了这个根本主张后,就进一步“阐明本事”。每举一人,先列他的事迹,然后引《红楼梦》中的情节来配合;对每一个人又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类者;二,本事有证者;三,姓名相关者”。推求的结果是: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示乃”;而“十二钗”等则完全是影射清初江南名士的,黛玉影朱彝尊,宝钗影高士奇,探春影徐健庵,王熙凤影余国柱,史湘云陈其年……又认为女子多指汉人,男子多指满人,等等。
蔡元培的索隐,虽然难免穿凿附会,顾此失彼,然而他用的三个方法及其以《红楼梦》主要人物影康熙朝诸名士,尚能自圆其说。在蔡元培之前,还没有人这样细密地对《红楼梦》做过如此全面、系统的索隐。因此,蔡元培可以称为索隐派红学家的杰出代表。
《石头记索隐》收在《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索取号I 425。
胡适与《红楼梦考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卒,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旧红学”的终结者,“新红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对学术界颇具影响。被誉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是他运用实验主义研究《红楼梦》的成果,初稿完成于1921年3月底,后经修改,于同年11月完成改定稿,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三。1986年上海出版社出版《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全书收入作者主要论著。
《红楼梦考证》二万余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旧红学的归纳与批评,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问题的考证工作,并且对《红楼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该书是第一部。该书肯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对红学研究作出了贡献。但胡适主张的“《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的自传说”,及他对《红楼梦》内容的基本评价,他的方法论都受到后来红学研究者的批评。
众所周知,胡适有“历史癖”和“考据癖”,正是因为他将此二“癖”在红楼梦研究中恶性发作,处处拿贾府的事同曹家的事附会在一起,恰恰落入了他所批评的索隐派“旧红学”穿凿附会的窠臼。所以,就其实质来说,他也是个索隐派,而且他的思想境界还不能跟蔡元培相比。
收录有《红楼梦考证》的《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索取号I207.411/HS.
俞平伯与《红楼梦辨》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著名诗人,散文家,红学家。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新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要恢复诗的共和国”,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
俞平伯是现代著名红学家,论著颇多,其代表作《红楼梦辨》,写成与1922年。全书共三卷::上卷是考证后四十回的文字,中卷论前八十回,下卷是其它续书的考证及杂论。其写作的目的是要“渐渐把读者的眼光转移,使这本书的本来面目得以显露”,即“从高鹗的意思,回到曹雪芹的意思”,“开辟出一条道路,一条还原的道路”。
在辨伪存真的考据工作中,俞平伯的功绩是抹煞不了的。他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文和脂评,研究曹雪芹原稿的残缺情况以及佚稿的大致内容,研究作者“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笔法,这对我们理解小说中某些描写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写作情况,大有启示。特别是他比胡适列举了更多的理由证明“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做的,后面的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指出后四十回写宝玉中举,黛玉劝宝玉读八股文,宝玉出家封“文妙真人”,贾家家道复初,兰桂齐芳等违反了曹雪芹原意,歪曲了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了续读者的“利禄熏心”和“不谬于名教”的思想,等等,无不切中要害。他对后四十回的批评是尖刻的,但也肯定它写了“宝走黛死”,“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是兰墅底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等等。这些看法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提出,是难能可贵的。
《俞平伯论红楼梦》,索取号I207.411/YPB。
周汝昌与《红楼梦新证》
周汝昌从学生时代就致力于曹雪芹和《红楼梦》等古代名家名著的校订、译注和研究。他在燕京大学读本科时,于图书馆得敦敏的《懋斋诗钞·东皋集》,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六、七十年的红学研究。其主要红学论著有:《红楼梦新证》、《石头记三真本之脂砚斋评》、《曹雪芹小传》、《曹雪芹新传》、《恭王府考》、《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等。
《红楼梦新证》草创于1947年至1948年间,计三十九万言,上海棠棣出版社一九五三年九月出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引论,第二章人物考,第三章籍贯出身,第四章地点问题,第五章雪芹卒年与红楼年表,第六章史料编年,第七章新索引,第八章脂砚斋;附录二则:⒈戚蓼生考,⒉刘铨福考。
《红楼梦新证》是胡适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之后,出现的一部卷帙浩繁、内容博赡,在读者中影响较大的一部红学专著。
“这是一本关于小说的《红楼梦》和他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红楼梦新证·写在卷首》)本书在《红楼梦》产生的社会背景曹氏家世(“曹学”)以及脂砚斋批语(“脂学”)等方面提供的材料,绝大部分是过去的红学家未曾见过的或者未曾引起重视的。在此基础上,他考证了曹雪芹的籍贯出身、卒年以及脂砚斋其人等一系列“新发现”。《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主张“自传说”的最大一部代表作。
周汝昌从事“红学”“曹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研究中华文化。
《红楼梦新证》,I207.411/ZRC2。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