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发展经济学》 论文题目 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的影响 姓 名
陈 海 琴 学 号 08830101
专业班级
国贸081 日 期 2011年4月3日
成绩
师字
老签
浅谈专业化分工对经济的影响摘要: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只不过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并不重视该观点而将注意力放在资源配置上。

专业化分工会导致劳动力就业增长和劳动力市场扩容,更可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

而漠视分工会导致市场的不当竞争,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专业分工的经济驱动效应做出一定阐述,体现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期提高各大小企业对专业分工的重视。

关键词:专业化分工;经济增长;交换能力;就业机会
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不断发展的。

从广度看,今天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规模不仅在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各行各业间展开,还在世界范围内发生。

不但各种各样的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工厂产生,而且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配件也会在不同国家的专业化工厂生产。

例如,一些飞机上的零部件,有的在这个地区生产,有的在那个国家制造,然后在一个国家总装,这看起来会增加运输费用,实际上由于有了更细的专业化分工,不但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

再从深度看,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生产部门越来越多,大门类中有小门类,小门类中还有更小门类。

显然,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社会分工的程度必然是越深化、越细化。

一、分工的出现
斯密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内生绝对优势导致了交易与分工的产生,李嘉图认为外生的比较优势导致了交易与国际贸易及分工的产生。

马克思强调分工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指出分工是在生产和交往的过程中从人的自然差别中发展起来,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马歇尔及其所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运用边际方法分析供给和需求,把分工水平作为外生变量处理,社会被分为纯粹的消费者和纯粹的生产者,社会的分工水平和分工结构外生给定;厂商生产函数只与厂商规模有关,而与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及全社会的分工水平无关。

杨格(1928)较早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分析框架的缺陷,主张应以分工和专业化问题为核心来分析需求和供给。

他首次论证了市场规模与劳动分工、迂回生产与产业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繁殖的机制。

斯蒂格勒(1951)拓展了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论点,他指出,降低运输成本是扩大市场范围的重要途径,区域集中可以提高产业的经济规模,并取得专业化经济效应;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单个工厂可以在更小范围的产品和运营上实现专业化。

贝克尔(Becker,1981)指出,分工可以通过避免每个人重复学习每种生产过程,使学习和训练的投资利用率得到提高。

杨小凯和博兰(1991)把由于分工产
生的比较优势称为内生比较优势,而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外生比较优势。

指出内生比较优势可能随分工的逐渐演变而演变,其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增长的动力。

杨小凯和赖斯(1994)的城市化模型,利用分工和交易费用来解释城市的起源、城乡的分离都是分工演进的结果。

杨小凯、黄有光(1998,1999)系统建立了专业化、产品多样化和企业制度同时内生演进的动态均衡模型,证明如果有足够高的交易效率,信息的演进也会促进劳动分工的演进、迂回生产链的加长,新生产工具也随之持续出现。

二、专业分化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演进
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开始于以交换目的的商品经济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则起始于社会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刺激,而各类交换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专业化分工。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乃是人的本性,具有如此本性的人在从事任何一项经济活动时,都会比较从事这项活动付出的成本和所能获得的收益,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会进行此项活动。

人类在分工中,一面要付出各种成本,一面会获得诸种利益,正是利益大于成本才推动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和深化。

实际上,世上所有分工现象的产生,都受趋利避害倾向所引导。

市场经济无非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经济活动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借以存在和发展的专业化分工,最初是按照年龄和性别而进行的自然体力分工,而后发展成为技术智力分工。

关于分工的组织变迁,最初是临时分工和个人业主制的手工作坊,而后是长期分工和合伙制的手工工场,在手工工场稳定分工的基础上,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日益专门化或专业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持续增加,由此酝酿和造就了产业革命,产生了比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

再后来手工工场发展成机器大工厂,并产生了以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公司制度。

我们在此能够清晰地看到的一个历史发展链条就是:分工拓展→专业强化→剩余增加→交易频繁→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分工再拓展……等等。

如果没有分工,人们只能处在原始的愚昧时代,事实上,正是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拓展,才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增长的强力推动下形成了此起彼伏的现代化浪潮。

可以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史,离开对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描述,我们就不可能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我们找不到任何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把专业化分工在经济学中加以忽略或边缘化,而不把专业化分工置于现代经济学的核心位置。

科学的组织管理就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的过程,如果没有专业化分工,也就不会有相互间的协同需要,就只能是个人管个人,因而也就不会有任何的组织管理行为发生和存在。

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
专业化分工是一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因为是专业化分工程度给定了增长与发展的潜能、边界和极限。

三、专业化分工与就业机会的同步扩张
专业化分工的持续发展,不仅会导致普通物品交易量增长和一般商品市场相应性扩容,而且更会导致劳动力就业增长和劳动力市场扩容,生产行业增多必定会引起就业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同步扩张。

首先,专业化分工引起普通物品市场的同步扩张。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的标题名称就是“劳动分工受市场大小的限制”,他开章就论述道:“由于是交换能力引起了劳动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就必然总是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换句话说,要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

”这就是斯密定理的核心内容。

斯密的结论虽不能说错误,但很可能比较片面,他也只是说对了一半。

如果没有专业化分工,就不会有生产单一性与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存在,也就不会有交易需求产生,从而就不会有市场存在。

我们因此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首要的“交换能力”理应是供给层面上由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劳动生产率高低所决定的剩余产品规模,其次的“交换能力”才是需求层面上或斯密意义上的“市场范围”。

这一结论具有下述重要含义:不仅分工程度受市场范围的需求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市场范围受分工程度的供给约束,首先是分工程度支撑了交易需求、交易范围和交易能力,分工程度有着更为重要的发展价值,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分工能力。

其次,专业化分工通过普通物品市场传导而引起就业机会同步扩张。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构成变化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时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而同时又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因此就出现了劳动力供过于求的过剩人口。

事实上,马克思的分析是假定社会分工体系不发生变化,起码是不发生大的变化,他因此而推导出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必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

但是,当我们观察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史就会发现,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定会导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细化和广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形成,从而能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会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

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是: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或只是在短期中有利于充分就业,而技术含量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则必定会在长期中有利于充分就业,专业化分工发展会通过普通物品市场扩张的中介传导机制,引起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就业机会同步扩张,不必担心由粗放到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会使就业压力趋强。

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加州大学以新经济为题的演讲中认为:与传统经济学观点和经济模型不一致的是,新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技术进步持续加速。

技术进步在增加生产能力,增加新设备配备人员的速度大于旧设备下岗减员的速度,从长期看,失业率也在下降。

四、漠视专业分工导致产能过剩和不当竞争
分工和专业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如此重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系列漠视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的倾向却依然相当严重,并不断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

例如:在国际经济往来层面上,尽管现代国际分工和贸易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仍趋于发展,但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总想搞贸易保护主义,制造种种壁垒抵制进口,阻挠和破坏国际分工和正常贸易。

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层面上,一些省市领导为了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总想画地为牢,经济上力求自成体系。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所谓“工业省”,到市场经济时代不尊重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规律、也不考虑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尽力想搞“大而全”、“小而全”,变相对外搞经济封锁、对内搞“自给自足”。

什么产品赚钱,即使没有原料资源和市场销路,也要强上项目。

我国大部分省份都生产汽车、钢铁、家电、香烟,就是这类例子。

大量产能过剩的重复建设就是这样出现的。

在企业经营层面上,许多工厂、商店不重视在本单位经营的产品质量上花力气,下工夫,增强特色,维护品牌,而是见异思迁,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见什么更能赚钱就想去经营什么,好端端的专业特色不去努力开拓,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摆杂货摊那样搞什么“多种经营”。

开发房地产最赚钱,许多本来从事化工、服装、机械的企业就都去开发房地产了。

在个人工作层面上,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不安心、不重视在本职工作中刻苦钻研,积累经验,而是吃在这山看那山,频繁跳槽,哪儿钱多就往哪儿跑。

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好好干上几年,边干边学,精益求精,才会长知识、有经验、上水平。

五、结束语
从自给自足到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人们无不感受到来自各个专业化领域发分工所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分工自发演进而反之分工水平的提高加速经济的增长。

越来越发达的分工,既符合每个人的微观利益,也符合社会进步的宏观利益。

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力要能不断发展,就要求人们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人们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越来越精细的分工。

分工能够提高技术水平的根本原因在于,任何人获取、掌握和钻研技术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每个人有限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下,人们能够掌握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就自然地与其所能掌握的技术种类的多少成反比,而分工可减少每个人掌握的技术种类,使每个人有更多精力专心致志于某一
技术的钻研。

因此,越来越细的分工与专业化,能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李啸尘.新人力资源管理第一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