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

1.葵丘之盟*:(厦门大学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

位而举行的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

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濮之战后,晋

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弭兵之会*:(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

盟的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秦穆公在位时,任用

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周襄王为此还曾派特使祝贺,此后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的地位。

6.吴越争霸*: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

年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整顿、治理国家,并于公元前505年大举攻楚,攻占楚国郢都。越乘吴入楚而伐吴,在槜(zui)李大败吴军,阖庐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吴伐越,败越军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夫差以为已解后顾之忧,便挥师北上,争霸中原。当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霸时,不料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种和范蠡的辅佐下,乘机攻入吴都,并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王勾践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

7.三家分晋*:(南京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

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晋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诸侯,而三分其地。

8.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

481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9.逢泽之会:战国前期魏惠王发起的诸侯会盟。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

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只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12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

至此,魏已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

10.马陵之战*:(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中期齐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次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齐军直指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齐以增兵减灶之计诱魏军至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马陵之战使魏国实力大为消弱,开始了秦齐对峙的时代,为秦的东扩提供了有力契机。

11.徐州相王:战国时期魏惠王与齐威王互尊为王之事。马陵之战,魏国元气大

伤,从此一蹶不振。齐威王因马陵之战提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向齐妥协。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12.合纵与连横:(浙江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中后期秦与关东六国间的外交

和军事政策。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从事“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合纵政策并没有消弱秦国,秦国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

13.远交近攻:战国时秦相范雎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公元前226年秦昭王用

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远交近攻之策对秦最终统一六国具有深远意义。

14.长平之战*:(厦门大学2001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

战役。公元前260年,秦攻韩,又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杀赵主将赵括,大败赵军。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余。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15.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秦在夺取巴蜀之后,蜀郡郡守

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政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6.郑国渠:(厦门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

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称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17.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齐桓公任用杰出政治

家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为:“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制度改革、“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