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春秋战国历史名词解释

1. 姜嫄:周人传说的始祖“弃”的母亲,根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述,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因在野外踩了“大人”足迹而怀孕生子为弃,弃自幼擅长种植,长大后教导人民从事耕种,因被任命为农官后稷。
2.季历:古公亶父之后的领袖,太王幼子,率领周人谋国发展,屡次与分布在山西境内的狄秋部族发生战争,均获胜利,势力逐渐发展到商朝近畿,商王曾封季历为牧师的官号,周国成为了商朝西方一个最强大的方国。
文丁时季历被杀。
3.三监:周武王攻克商都后,在政治上无法马上建立起足以取代商朝的统治,他仍保留帝辛之子武庚在商朝故地承袭王号,统率殷商遗民,并将商朝畿内之地一分为三,分命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带领重兵把守,就地监管,史称“三监”4. 共和行政:周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忍无可忍,起而暴动,厉王出奔。
天下无主,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
史称“共和行政”。
时在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5.大宗与小宗: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
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这样,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姬姓宗族中一个严密的权力和财富的继承分配制度,构成了西周社会的统治基础。
在西周的法制规定中,只有继始祖的一系嫡长子才有资格祭始祖,这种继始祖的一系称为大宗,大宗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其余的不能祭始祖的后代,均为小宗。
6. 内服与外服(西周)西周在地方的统治,主要依靠分土封侯制度。
周天子将天下分为王畿,内服,外服三大区域,天子直接统治的区域叫王畿,王畿之外,分封各类大小诸侯建立邦国的地区为内服,也叫候服,内服以外,边远地区归附的方国部族为外服,依远离统治中心距离分称绥服,要服,和荒服7.赤狄狄是东周时期中原人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
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禹鲧之子。
《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
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
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鸣条之战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
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
《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
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
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
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

《中国通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请解释“夏商周”时期的含义。
答案:夏商周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即夏朝、商朝和西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2. 请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这一时期是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
3. 请解释“科举制度”的含义。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明清。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史书,通过考试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
4. 请解释“四大发明”的含义。
答案: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请解释“三国演义”的含义。
答案:《三国演义》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二、填空题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
答案:夏朝2.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孔子3. 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答案:孟子、荀子4. 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最早用于______。
答案:军事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C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B4. 以下哪个发明最早出现在中国?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答案:D5. 以下哪个朝代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答案:A四、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朝代属于封建社会?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历史人物属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A. 孙武B. 白起C. 韩信D. 诸葛亮答案:A、B、C、D4. 以下哪些发明属于四大发明?A. 火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造纸术E. 活字印刷术答案:A、B、C、D5. 以下哪些朝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E. 清朝答案:B、C、D、E五、判断题1.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部分长孙博2012版

中国古代史 --- 夏商西周1.太康失国:夏代政权易手事件。
夏启死后传位给太康。
太康整天饮欢、游玩,不恤民事,荒淫无道,惹起内争。
东夷有穷氏领袖后羿则乘启子武观反叛之机,起兵攻入夏都,赶走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 ,抢夺王位。
史称“太康失国”。
2.少康中兴:(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中国通史真题)夏王朝中兴事件。
太康失国后,其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从头累积力量,从东夷手中夺回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经过了三代人的约 40 年的斗争,才从头夺回政权。
3.二里头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黄河中游地域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旧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 年,此外同样文化种类的旧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域的先商文化,在年月上大概处于夏代纪年以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种类: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旧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旧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种类” 。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月大概在前 2395 年到前 1625 年以前。
4.盘庚迁殷 * :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家之举。
商朝早期,因为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迁的独到现象。
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抢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虚弱。
阳甲之弟盘庚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此后平定下来,直到商朝消亡。
盘庚迁殷关于商朝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5.武丁中兴:商王武丁统治期间出现的繁华富强场面。
盘庚迁殷此后,商朝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到武丁期间(前 1250~1192年)达到了商朝后期的极盛期间。
武丁在位期间,主假如对西北和北面的土方、鬼方等方国进行作战,经过长久讨伐,最后平服了上诉地域。
他在位的 50 余年,是商王朝最富强的期间。
此时领土西到陕西西部,南到湖北、湖南之界,北到河北北部,东到海滨。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1.官渡之战*:(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2008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夷陵之战后,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高中历史教学课件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向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必修三】
(一)百家争鸣
(导语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 成。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社会背景
(二)列国祸乱 1.列国篡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太史公自序》) 2.四裔交侵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 年》)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 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 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伦理文化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 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 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 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 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 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 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的稳定,现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官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
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
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
2、《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
《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古历史的追述。
《尚书》又简称《书》,保存较难,至春秋时孔子曾经加以重新整理和编纂。
今本传世的《尚书》由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古文、今文、和伪古文,一般认为今文28篇较为可靠。
今文传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的记载以纪言为主,记言兼及神情,记事能顾及首尾。
《尚书》的题材后人一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
但是《洪范》、《禹贡》两篇不属于六类之中。
《尚书》仍然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
《尚书》形成了明确的历史借鉴思想。
3、《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
收录西汉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有大量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大量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大量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
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
4、《春秋》孔子所修《春秋》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
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
先秦历史的名词解释

先秦历史的名词解释先秦历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史的起始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起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先秦历史相关的重要名词。
1. 春秋时期(770年-476年)春秋时期是先秦历史的开端,自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代开始,持续到公元前476年左右。
这一时期的名称来自《春秋经》(也称为《春秋左传》),是一本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书。
春秋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尽管春秋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但它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战国时期(476年-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之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强国相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七个大国:秦、赵、魏、楚、韩、燕和齐。
这七个大国互相争夺领土和资源,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和战争。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时期。
3. 兵法兵法是战国时期兵学的重要分支,指的是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学说和方法。
在战国时期,为了争夺领土和实力,各国统治者纷纷重视军事力量和技巧。
兵法的出现和发展使战争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化,其中最着名的兵法书籍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等。
这些兵法书籍不仅是军事家们的指南,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及哲学意义。
4.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指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系列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代表着不同的政治、伦理、哲学观点,为先秦的学问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教育,道家追求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法家注重法律和统治的有效性,兵家则专注于军事技巧。
5. 秦朝(221年-206年)秦朝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个朝代,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的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历史学-春秋战国(名词解释)

第三章春秋战国43.【丧服制度】:中国古代以祭奠死者时所穿丧服的等差来区别亲属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
丧服是指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
而丧服制度形成的标志,则是集中记载丧服形式和五等亲制的丧葬专著的出现。
在儒家经典《仪礼》《礼记》《周礼》这“三礼”中,《仪礼》和《礼记》对丧服制度均有详尽的记载和阐述。
丧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丧服制度是一个严密的、有机的、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在亲属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男尊女卑、以本宗为主体的特点。
44.【周郑交质】:郑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任郑庄公为卿士,掌握王室大权。
郑庄公专横跋扈,平王启欲用虢公以削弱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探知其事,质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庄公不信,于是双方互派质子,史称“周郑交质”。
45.【周郑交恶】:周平王死,桓王继位,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庄公的权利,郑庄公不满,派军队在夏季“取温(今河南温县)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之禾”。
双方结下仇恨,史称“周郑交恶”。
47.【殽之战】: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
但在回军至殽(河南渑池、洛宁一带)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殽之战”。
48.【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逐渐强大。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49.【鞍之战】: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笄山下(今山东长清),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师战败。
齐和晋结盟,并答应归还所占鲁、卫的土地。
鞍之战表明,晋的势力仍是非常强大,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是难以实现的。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约550年。
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
时期,主要是指从公元前722年到战国时期之前。
春秋时期的开始与周朝衰落、诸侯国崛起有密切关系。
随着周朝国力的削弱,各地诸侯争夺权力,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局面。
这种局面被称为“九州离析,逐鹿中原”,也就是各个地方的强国争夺中原的领导权。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或合作,加强国力,争夺霸权。
一些著名的战斗事件包括齐国的颜山之战、楚国的城濮之战、韩国的马陵之战等。
在这些战争中,周围的小国因为逐渐失去权利,被迫退居幕后,成为了大国间行使战略的棋子。
同时期,名流先贤层出不穷,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也相继涌现,如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国的嬴政同一全国六合为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动荡。
这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结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秦朝。
长孙博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史前时代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其化石只有两颗牙齿,是一位青年男性的左右上内侧门齿。
根据古地磁方法的测定,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3.蓝田人: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80万年到6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其化石包括下颌骨、头盖骨各一具以及若干牙齿,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类个体。
在元谋人、蓝田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同时期的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
4.北京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
北京人的生活年代较为分散,约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之间。
总体来看,北京人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平均身高也较矮,但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
在北京人所居洞穴中发现的石器多达10万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等,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的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还能保存火种。
5.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发掘。
距今约1.8万年,化石至少属于8个人类个体,他们的体质形态已明显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这一时期的石器比旧石器中期更加精细,形状对称、均匀,刃部锋利,小型石器较多。
石箭镞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弓箭。
另外,在山顶洞人遗址还发现了磨制骨针和燧石,反映出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6.原始群:从猿到人过度时期的古猿群体。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部分 长孙博 2012年版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1.葵丘之盟*:(厦门大学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弭兵之会*:(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1.葵丘之盟*:(厦门大学20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声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还规定同盟国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
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2.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的一次争霸战争。
公元前632年,楚北上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晋军救宋。
晋军为避开楚军的北进锋芒,在未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
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等军,打破楚军。
此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了其霸主地位。
3.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4.弭兵之会*:(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春秋时期由宋国发起的倡导停战、结盟的运动。
弭兵运动前后共有两次,以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发起的弭兵之会最为重要。
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等十四国诸侯会于宋,共尊晋、楚两大诸侯国为盟主;又齐、秦两大国,商定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其他原从属于晋、楚的较小诸侯国今后要互朝晋、楚两大国,并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
这次会盟之后,晋、楚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其他国家间的战争也很少。
5.秦霸西戎:秦穆公统治时期征服西北方国部落的活动。
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名臣治国,成一时“富国强兵”之势。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企图向东发展,争霸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今河南洛宁西北)时,遭晋军截击,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
秦东进受挫后改变战略,转而西向,进攻戎地,“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周襄王为此还曾派特使祝贺,此后秦在西方取得“霸西戎”的地位。
6.吴越争霸*: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
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年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整顿、治理国家,并于公元前505年大举攻楚,攻占楚国郢都。
越乘吴入楚而伐吴,在槜(zui)李大败吴军,阖庐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伐越,败越军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和,请为属国。
夫差以为已解后顾之忧,便挥师北上,争霸中原。
当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霸时,不料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种和范蠡的辅佐下,乘机攻入吴都,并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此后越王勾践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
7.三家分晋*:(南京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晋国的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
晋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诸侯,而三分其地。
8.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
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9.逢泽之会:战国前期魏惠王发起的诸侯会盟。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只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12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
至此,魏已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
10.马陵之战*:(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中期齐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
次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
齐军直指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齐以增兵减灶之计诱魏军至马陵,大败魏军,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马陵之战使魏国实力大为消弱,开始了秦齐对峙的时代,为秦的东扩提供了有力契机。
11.徐州相王:战国时期魏惠王与齐威王互尊为王之事。
马陵之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齐威王因马陵之战提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向齐妥协。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12.合纵与连横:(浙江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中后期秦与关东六国间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洛阳人苏秦,从事“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合纵政策并没有消弱秦国,秦国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
13.远交近攻:战国时秦相范雎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
公元前226年秦昭王用范雎为相,采纳了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
远交近攻之策对秦最终统一六国具有深远意义。
14.长平之战*:(厦门大学2001年专门史中国通史真题)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公元前260年,秦攻韩,又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
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杀赵主将赵括,大败赵军。
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余。
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15.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
秦在夺取巴蜀之后,蜀郡郡守李冰在今成都以北的都江堰市境内政治岷江,分岷江为内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都江堰的修建消除了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灌溉了大量良田,有利于蜀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6.郑国渠:(厦门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
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称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17.管仲改革*: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
齐桓公任用杰出政治家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主要内容为:“叁其国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改革、“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制度改革、“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
管仲进行的富国强兵政策,使齐很快强大,奠定了齐国建立霸业的基础。
18.初税亩*:(北京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其内容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的实行,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19.李悝变法: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
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增加产量。
创立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价,防止粮食商人高利贷横行,以稳定小农经济。
编成《法经》,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
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一大强国。
20.平籴法: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
平籴法规定年产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售出,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
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粮价,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现象,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21.《法经》:(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战国时期魏国制定的法典。
战国初期,李悝任魏国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李悝集春秋各国法律之大成,制成《法经》。
《法经》的完整内容今已不存,其片段章句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中。
据史书记载,《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等六篇。
22.吴起变法:战国时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的政治改革。
大约在公元前389年,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主要内容是:(1)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回收其爵禄;(2)精简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把节省下的经费用来训练战士。
(3)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禁止旧贵族以私门招引食客,以防其结党反对变法。
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被反对派杀掉,吴起的改革措施几乎都被废除。
23.胡服骑射:(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
赵武灵王时,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
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
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措施,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
从此,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
24.商鞅变法*:(南京大学2011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
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3)迁都咸阳,修建宫殿;(4)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25.什伍制度:商鞅变法时在秦国推行的基层制度。
每五户为一伍,每二伍组成一什。
伍设伍长,什设什长。
秦代伍、什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国野分治制度。
同时实行什伍连坐,一人犯法,邻里必须揭发,否则同罪连坐,执法严厉。
26.官分文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的政治制度。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各国相继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其显著特点是有文官和武官之分。
在国君之下设相和将,相也称相邦、丞相,又通称宰相,是百官之长,协助国君处理全国政务。
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负责领兵打仗。
官分文武,适应了当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因为处理政务要有一定的政治能力,指挥作战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同时又分散了大臣的权力,可以起相互监督作用,便于国君控制。
27.俸禄制度: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